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FUXI羲裔

    像我們這樣的五〇後,一般讀到小學四、五年時就停課了,因此文化水平不免有些偏低,不僅對古詩詞不甚瞭解,甚至對一些常用的詞彙也都並不十分了解,後來在《唐詩鑑賞》中,偶然看到‘’青梅竹馬‘’的出處,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竹馬‘’竟然是我們小時最為熟悉的一種遊戲。當時的小男孩們,為了能夠模仿成年人在原野上策馬馳騁,就把秫秸當做想象中的馬匹騎在胯下,然後用左手在襠前握住秫秸根部粗壯的一端,而秫秸稍頭略細的那一端,則被拖在身後的地面上,同時揮起右臂做策馬揚鞭狀,然後不停地跳躍著到處奔跑。

    想到當時南北兩地的孩子們雖然做著相同的遊戲,但所騎乘的‘’馬匹‘’質量卻又如此的不同,於是我就不禁有些感慨,多虧那時的李白生活在富庶的南方地區,而不是冰天雪地的黑龍江,否則,像‘’青梅竹馬‘’這樣的千古名句,恐怕就不會問世了。因為他在詩中描述的那些孩子在玩耍時,或騎著竹竿奔跑,或隨手摘下青梅作為武器,然後隔著井臺互相投擲打鬧嬉戲。然而在我們黑龍江呢?竹竿雖有,但作為商品必須用錢才能買來,因此是不可能讓小孩們去隨便糟蹋的。至於青梅呢?由於古時候交通閉塞,物流也不發達,所以當地根本就不知青梅為何物。儘管如此,但卻並不影響孩子們去做‘’騎馬‘’的遊戲,當時北方的孩子雖然沒有竹杆可供騎乘,但好在還能用秫秸來代替,因為農家院裡那高高的柴垛,一般都是由秫秸堆積而成的。於是孩子們從自家的柴垛上,隨便抽出一根秫秸騎上去,就能躍馬揚鞭到處奔跑了。

    秫秸就是割去穗頭後的高粱秸稈,而不是玉米的秫秸,因為玉米、辣椒、西紅柿和土豆等農作物是在清初才傳入我國的。於是李白筆下的的‘’竹馬‘’到了黑龍江這裡,就只能變成‘’秫馬‘’了。

    ‘’馬匹‘’雖然解決了,但青梅卻是無法解決的,因為這裡根本就不出產青梅,這裡隨手可得的,只有遍地的小土塊,但土塊是關內地區的漢語叫法,而不是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當地把土塊都稱做土啦咔啦,或土嘍塊,(讀時,語速必須要快)我們以前玩耍時,就經常互相撇土嘍塊。

    如此這般,李白的‘’青梅竹馬‘’到了黑龍江,就不得不變成‘’咔啦秫馬‘’了,這樣的詞句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倫不類,難登大雅之堂,但也沒辦法,誰讓黑龍江這鬼地方它既無梅樹,也沒有竹林呢?

    但是事情還遠遠不止於此,如果將整首詩都用當地語言書寫的話,那麼聽起來就更加不堪了,比如把《長幹行》的前六句,用當地方言書寫的話,那就更加土味十足而根本無法流傳於世了。

    我的劉海兒剛蓋住奔兒嘍,

    薅一把野花坐在自家門口。

    你夾棵秫秸當馬騎著跑來,

    後來又隔著井臺撇土啦塊。

    俺倆打小就是介壁兒鄰居,

    就是現在俺們也從不見外。

    在我們東北的當地方言中,通常就把人的前額,叫做‘’奔兒嘍‘’或‘’奔兒嘍頭‘’,把額髮叫做‘’劉海兒‘’。把投擲動作叫做‘’撇piě‘’,秫秸則讀作shūgāi。

    用東北方言來解讀或歪解李白的名作,雖有惡搞之嫌,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當時與唐朝並存的渤海國就在黑龍江,而作為渤海國主體的那些靺鞨人,世代都以遊牧漁獵為主,至於文學藝術方面,似乎從來都沒給我們留下哪怕一丁點的文化遺產,而與此同時的唐代卻產生了大量的詩人和無數的優秀詩篇。而大詩人李白如果當時一直生活在渤海國的話,那麼在氣候如此惡劣,物產如此匱乏,文化及其落後的環境下,縱使他有著多麼大的才華,也是難以發揮的,雖然每天也能看到孩子們互相投擲土塊,然後騎著秫秸跑來跑去,但卻不會寫出青梅竹馬這樣膾炙人口的佳句,讓大家千百年來一直掛在嘴邊的。

  • 2 # 梧桐樹邊羽

    如何讀懂古詩詞?

    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分析為什麼讀不懂古詩詞,然後針對性給出解決的方法就可以了。

    詩是韻文。而古詩詞則是在文言文基礎上精煉提升創作出來的有節奏感、音律晴朗、押韻的文字。

    所以,要讀懂古詩詞我們面臨的第一道關卡就是文言文閱讀問題。

    對於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並且語文課認真聽了講,課後背誦都能完成的中國人來說,日常理解文言文問題不大,有些難度的就是文言文詩詞特有的“詩家語”。

    什麼是“詩家語”?

    其實詩這種文學體裁在分類中靠得最近的當屬散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現代詩寫著寫著,變成了分行散文的緣故,甚至因此產生了一個新的文體——散文詩。

    古詩和先秦散文、漢賦、駢文關係密切並共同發展、相互影響。但是詩和散文又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吟誦性(平仄)、節奏感和押韻。這些都是散文不需要具備的條件。這是在形式上的相近而不同,但是在文法邏輯上,詩和散文也有不同——那就是超出邏輯的跳躍性。

    實際上“詩家語”就是在維護詩的音律性時,放棄了一部分邏輯嚴密的文理。我們寫議論文,其目的是為了證明論點,在論證過程中必須符合思維邏輯;我們寫小說,其目的是讓小說中的人物和事情打動讀者,在敘述過程中必須符合生活邏輯;我們寫散文,其目的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再現世間和人心的美好,那麼我們的行文過程就相對更注重個人感受,有很多超出小說、議論文的想法,但是在行文上,也必須保證“形散而神不散”這種文理邏輯。

    唯獨詩不一樣。現在很多朋友對詩的形式嗤之以鼻,認為只要有情感就是好詩。但是,它必須先是詩。也就是說詩的形式還是跑在情感之前的。

    而“詩家語”,就是打破普通文法,為了形式而重組文字,營造詩詞意境的文言文語言結構。

    詩家語這個詞是王安石首先提出來的,在《詩人玉屑》卷六中那則“王荊公改詩”有詳細記載。

    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雲:“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閒拂塵埃看畫牆。”荊公見之,甚嘆愛,為改作“(日斜)奏賦《長楊》罷”,且雲:“詩家語,如此乃健。”

    “健”是指健康、有力、正常、好的。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詩家語,這樣改動才好。”

    其實“賦”和“罷”字都是去聲,不論用哪一個都不會影響平仄,同時《長楊賦》是楊雄作品,所以王仲的原句更加順暢一些,更加符合普遍文理。為什麼將“日斜奏罷《長楊賦》”改成“日斜奏賦《長楊》罷”就筆力健了,符合詩家語呢?

    這裡有一個結構問題,“日斜/奏罷/長楊賦”——只是一個簡單的動賓結構,“長楊賦”三字也過於直露。而“日斜/奏賦/長楊/罷”在結構上更復雜,是動賓+補語的結構。而“長楊”二字更加精煉地指代《長楊賦》,在懂的人眼中,並不會造成混亂,不但句子的結構變複雜,動詞“奏”的含義更加動感,有層次(奏賦)。

    有很多朋友就會有疑問,這不是故意把簡單複雜化,讓平直變曲折嗎?

    從文藝創作角度來說,就是這麼回事。

    文藝創作的另一個本質,就是不好好說話

    小說有倒敘,電影有蒙太奇,這些都是表現手法的複雜化,增加作品結構的靈活變化,不讓作品陷入千篇一律的表達方式。但是大眾文藝作品會在這方面尋找高度和普及度的協調性。

    就好像我們平時看的文藝電影,叫好不叫座。而爆米花電影,叫好又叫座,但是絕對拿不到學院獎。其實就是深度思維、複雜表現方式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兩方面衝突表現,一旦出現兩方面都能協調,那就是可以拿奧斯卡大獎的作品了,即流行又有思想深度。

    為什麼王安石的北宋時期才提出“詩家語”?這是詩歌本身發展的脈絡所決定的。有了盛唐大量的詩歌積累,宋人開始在文學形式上發掘、研究,逐漸歸納總結出各種表現手法,也開始逐漸脫離文字本身的功用,進行純粹的藝術性的追求。這種追求其實從中唐就開始了。盛唐時期李白、杜甫他們更多地是在進行詩歌體裁規範(近體格律)下探討內容的表達,達到了後世詩人無法超越的境界。所以中唐、晚唐、宋代的詩人們都是在詩的範疇內不斷地尋求突破,同時對前人的各種寫法做出總結。

    為什麼我們覺得盛唐的詩是最好的?這一點能夠得到不論專家還是普通老百姓的認同?

    因為盛唐時期詩歌內容向上,詩歌格式成型,同時在文理上有而不執。

    什麼是有而不執?用到詩家語上來說,就是形成了各種表現手法來維護音律的精準,但是並沒有刻意地去進行歸納和改造。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削足適履”的行為發生,盛唐詩的形成都是正常的,像“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類的詩歌,放在宋人的眼光中,也許和打油詩的界限僅僅有作者是李白這一丁點區別。

    從中唐韓愈開始,散文入詩、寫詩桀驁突兀,到李賀的用詞濃墨重彩、光怪陸離,再到李商隱的朦朧晦澀,其實在音律上都是清朗、完美的,只是在格律的大原則下,利用文字本身的意思和字詞之間的不同搭配打造出各種不同於盛唐的文風來。實際上這就是“詩家語”在詩中的應用,只不過大家都在摸索,沒有提出明確的概念來。

    而這就是“詩家語”下,內容和形式的天然協調,流行和深度兼備,盛唐詩是穩拿中國詩歌界奧斯卡的。

    直到王安石,就正式提出了“詩家語”的概念。

    “詩家語”就是我們普通人要讀懂中唐後詩歌的最大問題

    首先要進入文言文語境,然後還要跳躍地、混亂地去理解前人為了音律做出的文理改變。

    很多人卡在第一步,更多的人卡在“詩家語”這個第二步。

    而對“詩家語”的正確理解,不僅僅是結構的打亂和復原,還附帶了大量用典、時代知識。我們不論是那一塊缺了,都有可能造成我們對詩歌無法正常理解。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文言文詩歌,其實也可以將“用典”、“時代知識”統統歸入“詩家語”範疇,把它定位成我們無法理解詩歌的第一攔路虎。

    回到“長楊賦”和“長楊罷”,其實王安石做出這個改動,最重要的理由應該是因為“賦”字是“閉口呼”,而“罷”字是“開口呼”,我們在讀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會明顯感覺出來“罷”字聲音更加清涼、悅耳,在這裡,音律選字就不僅僅起到一個仄聲收尾的作用,同時還代入了創作者的感情。為什麼聲音如此清亮?因為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心情是愉悅的,所以音色志氣高昂,就更加符合詩人當時的精神面貌。

    至於造成讀者覺得文法結構的混亂或者對意思的不理解,如“長楊”是什麼,可能今天很少有人能聯想到《長楊賦》,這些東西在詩人創作的時候並不是沒有考慮,而是在當時這並不是問題。

    我們今天讀不懂“詩家語”,更多的原因還是我們歷史、文化知識的匱乏。

    當然也不可能要求今天的我們去了解每一首詩背後的故事,這也是詩詞賞析文章存在的理由。

  • 3 # 文心雕詩

    如何讀懂古詩詞?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對於一般文化水準的讀者而言,確實是一個難題。

    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士,要讀懂古詩詞也是有相當大的困難。那麼怎樣才能讀懂古詩詞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具備深厚的古文低蘊。怎樣才能具備深厚的文化低蘊呢?要多讀經典的古文名篇。要藉助老師傳授的古文知識和傳統文化常識,藉助於工具書認真研讀,要廣泛閱讀古籍,擴大涉獵範圍,相容幷蓄。單憑在學校裡學那點古文,是遠遠不夠的。

    其二,在具備一定古文學知識之後,便可以試讀古典詩詞,由《詩經》丶《楚辭》入門,然後涉獵各個時代的詩歌名篇,最後研讀唐詩宋詞。

    其三,要讀懂一篇古詩詞,必須走遍以下程式:第一,瞭解作者的創作風格及其流派,便於圈定作者的思想範疇。第二,要明晰作品的創作背景,便於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及作品的意境。第三,弄清作品的表現形式(詩體、詞牌,用典、化用等)。第四,類比,即同一時代,同一主題,同一形式,不同作者反映的現象進行類比,就能加深理解你所讀的古詩詞。

    總之,要讀懂古詩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是一個長期古文化積累沉澱的過程,更不是讀三首兩首古詩詞就能一通百通的狂妄。要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誦讀,集腋,,成裘,逐步融會貫通,以致讀懂部分古詩詞。

  • 4 # 穆瓣草籽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何讀懂古詩詞?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寓意深遠,除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要讀懂古詩詞,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隨著大語文時代的來臨,古詩詞和文言文在考試中所佔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所以讀懂古詩詞還是很重要的。

    要如何才能讀懂古詩詞呢?首先就要多閱讀古代的詩詞和古代文學,積累文學素養。瞭解古代寫作古詩詞的要求,以用及歷史文化背景和典故。這樣才能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和主題思想。從而透過詩人的寫做手法來理解古詩詞的含義,有何影響,對當時社會的意義等等。古詩詞多短小精悍,字詞都有講究。對於詩人的生憑和寫作動機及歷史背景,體現的風格,修辭手法的運用都需要學習。

    其次多讀古詩詞,體會詩人詩詞中的意境。對於千古名篇,和經典名句還要能夠背誦。詩詞一定要多朗讀,才能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融入到詩詞當中去。有一句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古詩詞,特別是近體詩和律詩,特別講究壓韻和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對於學習十分有幫助。

    最後可以藉助各類古詩詞的參考資料和書籍,來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詩中的題眼,用的修辭手法和典故。來讀懂古詩詞,不光是要明白作者想表達的內容,更要了解背後的意義和對社會的影響。

  • 5 # 游龍氣勢雄

    記得在讀初一的時候,語文老師教我們古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當時我覺得很複雜,沒有用心去學,對於格律詩算是一知半解。不過,有韻味的古詩詞帶給我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美好感覺。

    直到走出了學校,步入社會,開始工作後。人生有了更多的閱歷,對生活有自己的感悟,再次品讀古詩詞,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如何讀懂古詩詞?

    我覺得要讀懂意境深遠的古詩詞,少不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真實體會。讓自己的觀點和古人的詩句有所交集,經過全面的理解,欣賞詩情畫意的同時,也能夠得到全新的觀點,對人生持有積極的態度。

    要想更好的理解古詩詞,想要得懂古詩詞,除了對生活有豐富的體驗,還要多寫詩。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素材,用詩詞來代替文章,寫出自己的心情。

    一圖勝過千言萬語。看圖寫詩能夠培養你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透過自己寫詩的過程,慢慢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把自己寫的詩和古詩詞做一番對比,發現古詩詞好的地方,精煉自己的字詞,能夠讓自己的詩詞寫得更好。

    當你的詩詞水平不斷提高,鑑賞力自然逐步提升,讀懂古詩詞也變得更容易了。

  • 6 # 文史一家人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不同的詩詞不一樣的藝術表現手法,但是大體上都是以景語而引情語。所以讀懂“景語”是讀懂詩詞的基礎。

    典型“景色”的代表意義

    如王昌齡《出塞》中的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此句中出現的景語是明月和關塞,這兩種景語就把邊塞詩的雄壯和蒼涼表現了出來,另外明月、邊塞都是長時間永恆存在的,也就能引出中國歷史上永恆的邊塞問題:和遊牧民族的邊境衝突,為接下來的詩詞要表達的內容奠定基礎。後邊的萬里長征、人未還都是寫實地描述了戰爭不變的法則:殘酷。

    典型典故的應用

    再如王昌齡《出塞》第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龍城指的是奇襲龍城的衛青,飛將指的是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衛青李廣,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此典故的引用是為了引出作者的心願,能夠有強將阻止戰爭的發生!

    詩詞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在戰爭中看到的殘酷景象,還是讓作者發出止戰的吶喊!

    基本上從以上幾個角度就大概能夠理解詩詞的意思了,還有一些輔助的可以理解詩詞意思的非常規方法,就是從詩詞的表現形式和作者生平去看!

    韻律

    一般仄韻的詩詞都是鏗鏘有力的,表達的感情也高昂,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全篇押仄聲韻,韻腳全是入聲字,有助於表達作者當時那種觸景生情的感慨!

    體裁/詞牌名

    如邊塞詩、閨怨詩等其表現的內容和思想是不一樣的,同如王昌齡的《出塞》和其《浣紗女》(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表達的情調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高亢激昂,一個溫柔細膩。

    不同的詞牌其表現的內容和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如《滿江紅》、《破陣子》等都是豪放類的,不大可能寫兒女情長,同樣,你用《雨霖鈴》、《玉樹後庭花》寫個邊塞風格的也就搞笑了!

    作者的生平遭遇

    你讓李商隱、柳宗元寫出很歡快情感的詩詞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其一輩子身處政治漩渦,政治生涯都很糾結,李商隱是牛李黨爭的犧牲品,柳宗元也因永貞革新鬱郁終老;而像蘇軾這樣曠達的人是很少的。

    詩詞也沒有完全的標準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讀懂詩人,從詩詞中讀出自己,這就夠了!

  • 7 # 彩雲飛翔

    如何讀懂古詩詞?我覺得題主的提問有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一是"懂"的程度。也就是懂到什麼程度算是"讀懂"了。"讀懂"有什麼檔次劃分?在明確了"讀懂"的程度,檔次後,然後就是相關的第二個問題,如何"讀懂"古詩詞。

    我認為讀懂古詩詞中,懂的程度大 體可以劃分如下檔次。

    1,基本檔次。理解古詩詞表達的意思,作者的寫作背景,主題思想。意境以及詩詞中的典故等。

    2,中級檔次。在基本檔次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借喻,比興,語序,修辭,隱喻等。

    3,較高檔次,掌握近體詩的要求,詞牌的規則。能夠結合律詩,律絕,詞牌來欣賞古詩詞。

    4,高檔次。能夠對古詩詞作者的寫作風格,對詩詞文體發展影響,抑或政治影響進行研究,並對詩中的一些問題展開分析論述。

    以上是讀懂古詩詞的四個檔次。那麼如何讀懂古詩詞呢?

    1,按照"讀懂"的四個檔次由淺入深的去學習。如在沒有掌握近體詩,詞牌的前提下,應該以學習古風詩起步。逐步學習近體詩。詞牌。

    2.,學會利用網路學習古詩詞。每首古詩詞都可以在網路上檢索到。一般有:釋義,註釋,背景,欣賞等。可以說詩詞的基本應知應會都概括了。但,有的介紹,內容比較簡略。特別是詩詞中的典故。這樣,你要單獨輸入某某典故,如"聞笛賦"。你就可以看到該典故的詳細解答。就會加深對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的理解。

    3,要在學習中加強對古詩詞語法的學習和理解。古詩詞為了押韻,平仄,詞句簡練,音韻美等,經常採用省略主語,謂語,介詞等;補語狀語倒置,語序調整等手法。筆者在此不展開敘述。網友可以在網上輸入《古詩詞的語法特點》就會檢索到許多這方面的文章。瞭解了古詩詞語法特點後,就可以更好的讀懂古詩詞。

    4,要積極參與有些古詩詞問題的討論。這對於進一步理解古詩詞,提高自己是十分有益的。如筆者就參與了《悟空問答》《(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是病句,房間裡怎麼會有霜?》的回答。以及《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嗎?的《悟空問答》。(可以參看看我的《悟空問答》)。

    5.,多讀古詩詞,文言文,以及詩詞格律,詞牌的講解。每天學習一點,進步一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要持之以恆就一定會讀懂學好古詩詞!

  • 8 # Zswei

    讀升麼也先讀詩喲。眼稍稍一喵就搞定了,就那麼幾十個字嘛。然後才慢慢理解詩的意思,以及蘊含的深刻道理。有些詩哲理性比較強,更要讀懂,哲學呀!升麼沒有不能沒有哲學。所以說詩人名氣要比作家聲望大。詩聖、詩仙、……等等,也說明了詩人不簡單啦。但真正成為一個詩人那又不是隨隨便便的。要實力!

  • 9 # 淺月耕墨

    古詩詞與其說是讀懂它,不如說是如何去欣賞它。

    古詩詞除了個別的,稍有點文學功底的人,大多數能從字面瞭解其大概,但是如何去欣賞古詩詞,這是最重要的。

    大多數人對古詩詞,既熟悉,其實也是陌生的,有的人把他簡單化了,有的人把他複雜化了,其實對於古詩詞,從讀懂,再到欣賞,全在自己。

    首先你得有這方面的知識,詞意,典故,各種詞語意象等等

    再一個得有一定的趣味,一個人對詩詞無趣味,猶如嚼蠟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自身得有較高的欣賞力,一個人無欣賞力,猶如普通人對一副畫,一件藝術作品毫無意義。欣賞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對詩詞的理解和欣賞,所以提高一個人的欣賞力尤為重要,如何提升欣賞力,這個不作探究,自己可以朝那方面去發展,比如學習藝術欣賞,建築,繪畫的欣賞,學習關於美學,哲學,史學方面的知識………

    於此淺談,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 10 # 筠Juny

    結合創作背景去閱讀,也結合自身經歷去感悟,產生共鳴和啟發,沒有一成不變的含義,主要在於感悟,好比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必強求,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11 # 葉映溪

    剛好自己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借這個問題談談詩詞是什麼,為什麼寫詩詞,怎麼讀詩詞。

    這幾年有個很火的節目叫中國詩詞大會,裡面的選手各個都是背詩能手,詩詞大會考的也正是你背詩詞的量。當然作為一個比賽類節目,只能這樣,你不可能叫選手現寫一首。

    但我想反思幾個問題

    1,詩詞是什麼,詩詞是兩種文體,它們可以用最簡短的話來描繪一個場景,抒發情感,它們音韻起伏宛如歌曲,詩經不正是人們口中所唱的嗎。

    2,為什麼寫詩詞,喜歡這兩種文體,有感而發僅此便夠了

    3,怎麼讀詩詞,這就得看你想得到什麼,想從詩詞中學習用詞,典故,那你就得一個字一個字查清楚的讀,還得記憶那些典故,詞意字意,並且學著用。如果是想參加詩詞大會,那就背誦,連著賞析一塊背。如果純屬興趣愛好,那千萬別去背,你只需要多讀幾遍,看看註釋,看看創作背景,不懂的字查一查,參考一下翻譯(只能是參考,很多翻譯得不好),然後憑著感覺理解就可以了。

  • 12 # 瀟湘如是

    分開來看,一是為了考試,二是自己理解

    為了考試

    那就根據套路,根據老師講的去寫,畢竟是為了得高分。理解基本含義就是了。

    自己看懂

    這需要閱歷和了解詩人本身所處的時代。現在長大了,很多東西,慢慢就懂了,甚至以前老師講,自己查都不明白的,現在忽然就懂了,也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共鳴了吧。

    那如何看懂古詩詞呢?

    (1)瞭解詩人所處的時代和寫下詩詞的背景,情景帶入,把自己想象成詩人本身,就會慢慢理解的。

    (2)本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充分了解每個字的古代含義。

    (3)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13 # 八弓塬

    一.注意詩詞的標題。

    標題是詩詞的"眼晴",它具有點明主題或交代時間、地點、內容,或揭示主旨的作用,我們從標題入手,往往能較快掌握古詩詞的大概內容。比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就交代了送別的地點(黃鶴樓),達到的地點(廣陵),物件(孟浩然),這是在送別朋友的一首詩。孟浩然的《秋登萬山寄張五》,題目點明瞭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總之,詩詞的標題也是詩的主要組成部分,理解了它,就抓住了古詩的內容大意。

    二.瞭解作者的身世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知人論世,因各人的地位、閱歷、環境、遭遇不同,都會有不同的情感表達,大概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

    三.讀懂"序"或"注"。

    有的古詩詞,在詩詞的前面有"序″,這些序言,或交代了創作的年代、緣由、經過、背景,或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

    有些古詩詞,在詩詞後面有註釋,這些註釋,或介紹寫作背景,或解釋有關詞語,或介紹作者等等。

    四.抓住關鍵詞語解讀。

    理解詩詞中的關鍵詞語,能很快幫助我們掌握全詩內容。比如:沈如筠的《閨怨》: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我們只要懂得了詩中的"盡"和"伏波營",就大概掌握了全詩的內容了。"盡"指沒有。"伏波營"指代徵人所在的軍營。"伏波",指後漢伏波將軍馬援。這首詩的意思是,南下越冬的大雁都飛走了,傾訴深情的書信難以傳寄。憂愁一多,連思念的夢也做不成了。我願追隨月光,灑瀉到軍營中丈夫的身上。表達出思婦對征戍在外的親人的深切深念。

    五.弄清古詩詞的取材。

    古詩詞取材廣泛,內容如海,但相同題材的詩詞在內容上有共同的傾向性,我們只要清楚它的所屬題材,就有利於把握詩詞的主題。

    常見的題材有:

    1.寫景抒情詩。

    2.詠物言志詩。

    3.憂國憂傷詩。

    4.思鄉思親詩。

    5.懷古詠史詩。

    6.情深送別詩。

    7.守關邊塞詩。

    六.注意比喻的引用。

    古詩詞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語、借語用起來不留痕跡,我們要注意用心識別。

    七.體會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成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比如: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璀璨的一顆明珠,也是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要學好他的確不容易。朋友們,讓我們共勉吧!

  • 14 # 夢131610511

    這個問題我講很專業,因為高考考古詩詞鑑賞。

    說實在的,古詩詞丶文言文考試失分的主要因素應該就是“讀不懂”。原因仍然是接觸少丶積累少丶語感差。讀不懂自然只能瞎答一通,自己還以為猜得蠻好,結果分數一公佈,一臉懵逼。

    在上面提到的“兩少一差”的現狀下,怎麼去揣度詩丶詞丶文之意呢?

    一,看題目。雖然古詩詞中不少題目與主題無涉,如《雜感》丶《古風》丶《絕句》等,但大多數詩詞題目還是能明示丶暗示主題的。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高適《別董大》,前者告訴我們是懷古詩,後者是送別詩。

    二,看註釋。考試試題或一般簡單讀本,有時會提供簡單的一兩個“註釋”,從命題的角度講,這是為了降低難度,從考生角度講,這是理解暗示。如2015高考(全國題),《殘春旅舍》(唐/韓偓),就有“這是作者流徙閩地時所作”,藉助這個註釋,我們就能猜到作品與遭“流徙”的見丶思丶盼有關,同時也就不難理解核心鑑賞句“兩梁免被塵埃汙,拂拭朝簮待眼明”所言是“保持自潔,等待召喚,建功立業”。

    三,看作者。“文如其人”,不同的詩人,所寫的內容與其時代丶命運丶風格是密切關聯的。李白的豪放,杜甫的真實,陸游的愛國,柳永的悽怨,這些都是明擺著的。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的就是一股子抗金豪氣。

    四,看託物。借物言志,借景抒情,詩人寫什麼就意味著要表達什麼,這也算一種傳統文化“意像”。如松竹梅蘭荷,往往表現詩人的高潔,戈壁丶沙海丶邊關丶劍戟,這與戍邊建業有關,月缺月圓丶柳渡驛鴻丶閨閣紅樓丶春來秋往,這與思鄉懷情有關。如杜甫《登樓》丶陳陶《隴西行》丶陸游《詠梅》。

    五,看用典。用典是詩詞創作的常用手段,很能體現作者的文字文化素養,更能言筒意賅的表達詩人的願望。如蘇東坡《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提周瑜年少得志,官高業偉,就是為了哀嘆自已“華髮早生”而屢遭貶謫一事無成。辛棄疾“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實際上諷刺南宋王朝無“英雄皇帝”,“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古”,就是說百姓早就忘卻了“靖康之恥”,早就適應了苟安生活。

    下面我提供一首古詩,檢測一下以上五法的可行性,諸君不妨一試,看看能否讀出個大概。

    寄校書七兄

    唐/李 冶

    無事烏程縣,差池歲月餘。

    不知芸閣吏,寂寞竟如何。

    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

    因過大雷岸,莫忘幾行書。

    注 : 1本詩是女詩人寫給離家詣任(芸閣吏,秘書省校書)七兄的詩信。

    2烏程是家鄉,大雷岸在今安徽望江,南北朝的鮑照經過這裡時,曾留下《登大雷岸與妹書》。

  • 15 # 木葉看人間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經常給學生講解詩詞欣賞,詩詞內容深刻,“讀懂”是個模糊概念,一首《靜夜思》是要一輩子去理解的,所以我只能告訴你,如何從字面上去讀懂一首詩。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第一,傳統意象入手。《詩經》以來,入詩的很多的意象都附著了感情,看到某種意象,你就必須想到它代表的某種情感。例如,看到“柳”,你就應當想到“留戀,依依不捨”,讀“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差不多懂了。同理,看到“松”,想到“堅韌挺拔”;看到“竹”,想到“剛正有節”;看到“梅”,想到“傲霜鬥雪”;看到“水仙”,想到“冰清玉潔”;看到“杜鵑”,想到“悲涼悽苦”。這需要你自己去整理積累。

    第二,從典故入手。詩詞裡典故的運用,使內容顯得含蓄而飽滿,不理解典故,要麼不知所云,要麼簡單不深入。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用典很多,不理解“孫仲謀”“寄奴”“元嘉”“ 封狼居胥”“ 佛狸祠”“ 廉頗”等典故,你就無法理解這首詩。

    再比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中用了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不知道這個典故雖然不妨礙理解這首詩,但知道這個典故就跟更理解李白的清高、嚮往自由的個性。

    第三,從畫面入手。中國的大多詩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透過畫面去理解詩歌是必須的方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畫出了邊塞空曠遼闊雄渾的畫面;“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出了山間寧靜空靈的意境,幫助我們理解了王維對大自然喜愛的感情;“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畫出了一幅風雨悽悽的畫面,為我們理解作者離別時的傷感大有好處。《詩經》裡的那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更是畫面優美,成為千古名句。

    第四,體悟感情。能理解詩歌的情感是讀懂詩歌的標誌,結合自己的感悟,代入詩歌是理解詩歌的好方法。例如,李白的《靜夜思》,最好的理解方式便是回味自己半夜醒來,看著窗外的月亮想家的情景;李白的《秋浦歌》最好的理解方式是突然看到自己或父母的白髮,那種驚心的感覺。

  • 16 #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古詩詞鑑賞,首要的一步就是讀懂詩詞內容,那麼,讀懂古詩詞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一).看標題,抓題眼。標題往往對詩歌廣泛豐富的內容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作用

    1、有些題目顯示事件、情感;

    2、有些題目交代了寫作目的和寫作背景;

    3、有些題目點明中心。

    所以,有時抓住了題目,也就大體抓住了詩歌的基本內容。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後面問題。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問:從思想內容分,這是什麼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們,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惜別哀傷之情。

    (二)看註釋,抓暗示資訊。註釋是詩歌鑑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容,雖短短几字,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或感情基調;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寓意;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或主旨;還有些是解釋詩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閱讀的難度。

    (三)看作者,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就是說,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其實,許多詩所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與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處的時代有關。我們要關注著名詩人的相關遭遇、境況,所處朝代國勢、朝政……如介紹詩歌是作者被貶某地時所作,則要考慮是否有懷才不遇、報國思用等情感;如介紹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則要考慮羈旅愁思、思鄉懷人之情;如介紹作者是南宋詩人(或朝代已滅亡),則要考慮收復失地之心……

    (四)看字詞,把握“情感關鍵字”。詩歌中有一些能夠幫助我們把握作品思想內容的字眼,我們都稱為“情感關鍵字”。閱讀時準確抓住情感關鍵字,無疑對正確理解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中的“愁”,又如《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中的“愛”。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在詩歌中,總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義,也往往寄託著特定的情感。例如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子規鳥是作者家鄉“蜀國”的景物,由於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鵑花,自然就聯想到家鄉的子規鳥,因此,子規鳥所起的作用是引發作者的思鄉之情。

    六)看典故,取用原來意義。古詩很講究用典,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用典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兩種,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來意義入詩文;反用則在詩文中反用原典的意義。 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就化用了典故,表達了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情懷。

    (七)看尾句 ,卒章顯志。詩歌的結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或以景結句、或以情結句、或以理結句、或以問結句。不論以什麼形式結尾,詩人都喜歡在結尾這個地方用點心機,因為結尾在全詩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如: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結尾“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又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xml:namespace>

  • 17 # 吳言27

    ·中國的古詩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詩人們或感情細膩,或恣意汪洋。要完全讀懂他們的詩詞還真的不容易。

    ·我覺得,要讀懂一首古詩詞,一定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比如南唐後主李煜,他在做皇帝時寫的風花雪月幾乎沒什麼影響,也極少流傳。可他亡國後寫下的詩詞卻千古流芳。如《虞美人》《相見歡》等。李清照也是如此,前期生活富足安定時寫的詩詞影響遠不及後期顛沛流離時期作品。如《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武陵春·春晚》等,都是她人生後期的作品。只有深刻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經歷,你才能理解作者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與含義。如乾隆就絕寫不出李煜那樣的詞。所以,這一點對理解一首古詩詞非常重要。

    ·古人寫詩詞,多喜歡用典。所以要讀懂古詩詞也應知道一些用典故的知識。如杜牧的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後庭花》本是詞牌名,南朝陳後主所作《玉樹後庭花》詩中有“妖姬臉似花了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二句。當時隋很強大,對小國虎視眈眈。陳後主不思強國,卻整天與寵妃在宮中吟詩跳午享樂。結果繼位不到七年就亡國了。後人就把後庭花當作亡國之音。.還有劉禹錫的詩“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裡用了向秀聞笛和王質遇仙兩個典故。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的不滿,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長了。如你不懂‘向秀聞笛和王質遇仙’的典故就很難理解劉禹錫這二句詩中的含義。還有很多不能一一說了。

    ·同時對詩人性格的理解也很重要,正是有了不同性格的人,才有了各種不同靈魂的詩。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嚴謹,蘇軾的豪放,李煜的哀怨,李清照的憂傷等等。有了對詩人的理解,才能深刻理解古詩詞的不同風格。

    ·當然還有對詩詞格律的瞭解,不然是無法理解詩詞之妙處的。

    說了幾點,其實也只說瞭如何讀懂古詩詞的百分之一。每個人的文化水平,生活經歷,以及年令的大小,對詩詞的理解都會不同。一首詩詞,能讓你一笑、一悲、一嘆、一悟。那時也許你就讀懂了它。

  • 18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上學的時候老師講解,課本下面都有註解,學的都學了,而今天人們生活節奏太快了,連愛情詩不看了,誰去啃嚼古詩詞,不過兒童都會背。

  • 19 # 江山如畫無善無惡

    讀懂古詩詞比較難,有信心還要懂些技巧。一是古詩詞的歷史背景要求有些話不能直語,故很多是用隱比的手法,使得詩詞多義性,如雙關丶象徵丶寄託等手法。很多詩詞作者更是要追求言外義。二是讀者欣賞水平有高低,讀者與讀者特別在理解言外之意方面,可以有一定範圍的差異,作者與讀者也同樣有差異,不必刻意,正如陶淵明所講“不求甚解”為妙。三是意與境交融基本是情隨境生,移情入境,物我交融。意境所含的美的因素與效果叫韻味,韻味是意境的生命要慢慢品出。自已過去的審美經驗要積累,在讀作品時會被重溫,啟發,進而深刻,超越,接近真善美。四是有些作者在詩詞作品中是以雙重性別,雙重語境出現的。五是初學者可多看些有翻譯的詩詞,相關理論書等,打好基礎。

  • 20 # 把酒沐唐風

    要想讀懂古詩詞,首先要對古詩詞有一定的瞭解。最起碼的要知道一點平仄和押韻常識,知道《平水韻》《唐韻》以及《詞林正韻》,如果有時間的話,讀一讀《詩經》最好了。

    也許有朋友會說,古詩詞我看不懂,沒關係,熟能生巧嘛。如果您堅持每天讀20首唐詩的話,不要去斟酌其中的字義。你就泛泛而讀,不出一年的時間,我敢說,詩的大意你慢慢會知曉的。不是有一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

    另外我想說的是,因為現代人與古詩詞產生的年代相隔久遠,那個時候的語言環境已經與現代的語言環境絕然不同。所以,要想讀懂古詩詞,除了藉助於古漢語詞典的註解,唯一的途徑就是多讀古詩詞,讓你的身心融入那個時代的語言環境中去。

    另外,想讀懂古詩詞還需要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和寫作時候的歷史背景。因為一個人處於不同的地位和角度,抒發的情懷不同。比如,李商隱的詩,好多看似寫的景事,其實是寫他被捲進朋黨之爭的無奈。像他的“心有靈犀一點通”之句就是如此,本意非愛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用心去悟,去學,就會讀懂。

    祝您在古詩詞的路上開心、順心,一路平仄,體味淺斟低吟的樂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4年Passat,10萬公里,頂配1.8T,10萬是否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