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必有妖
-
2 # 小評智慧工牌
第一,瘟疫。瘟疫讓大明的軍隊迅速土崩瓦解,李自成沒打什麼打仗就佔領北京,同樣,在於滿清交戰時,瘟疫讓李自成軍隊在滿清軍隊面前不堪一擊,迅速瓦解。
第二,驕傲。因為滿清軍隊被大明軍隊阻擋在山海關外,而大明軍隊又不是李自成軍隊的對手,因此,大意輕敵。但實際上,大明的精銳軍隊都在關外與滿清軍隊苦戰,實際上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遠遠趕不上大明精銳軍隊,更別提滿清鐵騎了。
第三,策略。草莽英雄,在對待北京城內大明降臣、關外明軍尤其是吳三桂的策略上,嚴重失誤,沒有團結該團結的力量。
-
3 # 飛箭傳騎
1644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年頭,李自成攻克京城,標誌著大明帝國近300多年的政權覆滅。
經濟和軍事上都有很大問題
第一:沒有規劃好國策,沒有及時規劃好財政賦稅體制,財政來源主要靠“追髒助繳”,來維繫日益龐大的軍費開支,迫使決定投靠大順的地方官紳,倒向滿清貴族,為其賣力出謀劃策與自己為敵!任命的大順各級官員,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查抄前朝官紳,樂此不疲。而當時社會環境下,地方官紳勢力,對地區和平穩定,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沒有及時擺正身份,搞好地方關係,得罪太多人了。(把握好流寇與一國之君的區別)
第二:軍事戰略上目光短淺,沒有清晰的認識到,主要威脅是虎視眈眈的滿清貴族勢力。
重要防禦重地山海關地帶,當吳三桂答應歸順大順後,居然沒有及時派嫡系大將防守,而是派歸順將領唐通接防,兵力也只有吳三桂的五分之一
進入京都後,沒有及時重新制定京師衛戍部隊的建制,防衛京師的兵力不多,當時大順軍的主力還在湖北咸寧一帶,不能及時回援京師保衛,很顯然兵力防禦及佈局非常不合理。
-
4 # 杜立功2
一丶李自成忘記自己起義的初衷,他不是廣大勞苦大眾謀福祉,而為自己及少數集團謀利。二丶本來農民起義就有侷限性,沒有政治綱領,沒有嚴明紀律。三丶愛江山就不能愛美人,尤其邊關守將吳三桂的女人就更不能碰了。
-
5 # xo西可
打下京城後,人的潛意識裡驕傲自滿,都在想著享受去了,沒有太在意全域性觀念,那時的中國還沒得到完全統一,前朝官員還並未完全臣服!時局未穩!粗心大意從而導致掉以輕心自傲自大不把敵方放在眼裡...!!! 直接導致戰爭戰略性失策!!!這是李自成失敗的直接原因.
-
6 # 6大刀步鷹9
第一失敗原因是因為他們說農民起義 只是一群莽夫而非可以治天下 太平天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歷史上並沒有那個農民起義做了天下的 但 平民做了皇帝的還真有幾個 李自成 剛愎自用 多疑 莽夫 有勇無謀 當時他的起義只不過是碰到了明朝最為柔弱的時候 百姓怨聲載道的時候 這是天時地利都到了 只差人和 何為人和 他最不該不該殺了吳三桂的家人 讓吳三桂倒戈 這一點 多爾袞就比他會來事 為了看到吳三桂的決心 要他當場剃掉頭髮 徹底切斷吳三桂後路 這還只是導致李自成失敗的其中之一 其二就是 李自成一路攻打的時候 到處燒殺搶掠 用的都是野蠻殘暴的手段 到了北京更不用說了 攻破紫禁城 逼死崇禎皇帝 到處搜刮民脂民膏 弄得也是敢怒不敢言 恰巧此時 在滿清入關之前 北京正在鬧瘟疫 李自成的軍隊也是 死的死 病的病 大部分也毫無戰鬥力了 而當多爾袞打進北京的時候 是從關外一路到了北京 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順利到達北京 李自成已無還手之力 只得放棄北京西逃 而多爾袞到了北京之後不但沒有大開殺戒 而是讓所有人 該幹嘛的還幹嘛 當什麼官的還當什麼官 幹什麼買賣的還幹什麼買賣 做到了迅速穩定局面 多爾袞為什麼被封為 睿親王 因為睿 代表聰明 智慧 所以才被封為睿親王 而農民起義 始終是農民起義 做不了天下 是有原因的
-
7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李自成農民起義失敗是必然的,理由如下:
一、李自成軍隊進京後的腐敗成風。
李自成軍隊一直以愛民如子、紀律嚴明著稱,但這一切在老李攻下北京城後改變了,你有興趣可以讀讀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老李進京四十多天,從上到下腐敗成風,大家開始盡情享受勝利成果,開國第一武將把山海關總兵吳三樣的愛妾陳圓圓搶去,妃子宮女都成了義軍的最愛,到吳三桂降而復叛時,李自成帶四十萬大軍御駕親征,但老李晃三晃、搖三搖才上得馬來,要知老李可是馬上皇帝呀!四十天前還在親自指揮攻打北京城呀!大帥如此,四十萬大軍在京城享樂四十多天,床戰功夫勝於馬戰步戰功夫,美女白銀軟化了他們的身體,軟化了他們的戰鬥意志,戰 力大不如前!令人扼腕嘆息。四十多天前那可是一支橫掃幹軍如卷席的精銳呀!
二、沒有鞏固的根據地,使自己淪為流寇。翻開歷史,你會發現自成和吳三桂開始打成平手,自成沒想到吳三桂做了漢奸,請來了主子兼幫手多爾袞,自成初戰敗了,他本來可以仿照司馬懿對付諸葛亮,廉頗對付白起的戰法居堅城北京而守,避其銳氣,等多爾袞吳漢奸聯軍囤兵于堅城之下日久,再擊其惰歸。可是由於他沒有牢固的根據地,勝了自然太平無事,敗了只能一路瘋狂撤退,正面要對付多爾袞吳漢奸聯軍,背後還有明朝叛軍地主武裝的襲擊,成了喪家之犬。
三、錯失良機,沒有乘勝追擊。毛澤東有詩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自成佔領北京後,軍事統帥劉宗敏忙於以追髒名義,敲明朝所有大臣大地主的竹槓,各種形罰無所不用其極,忙裡偷閒還要抱抱陳圓圓;丞相牛金星忙著大宴賓客、報報私仇;土兵們在忙著搶女人、搶銀子…外圍呢?吳三桂手下還有數萬號稱大明戰力第一、從未打過敗戰的精銳關寧鐵騎,吳還守著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山海關;吳的外圍是十幾萬身經百戰、如狼似虎的大清士兵;江南還有近五十萬大明官軍;即使在黃河流域也沒有完全肅清殘餘勢力,李自成集團以為佔領首都,天下傳檄而定,不免草莽!他只是派一個降將唐通去接收山海關,不免愚蠢,幾十萬大軍困守四面是敵、危機四伏的京城,無所作為,還以為自己是天命所歸,未免無知。他應該派劉宗敏這種一等一的大將率二十萬以 雄兵去兵臨山海關下,吳三桂若降,許以高官厚祿,讓他帶兵甲易地而居;如首鼠兩端,以他父親、陳圓圓等山海關明軍家屬為質,斷其錢糧,先禮後兵,逼其投降,關寧鐵騎再狠,崇禎已亡,國都已喪,關寧鐵騎已是喪家之犬,加之家屬被執,裡無糧草,外無援兵,死蟹一隻,不戰而屈人之兵最佳,即便開打,闖王兵馬也是百戰雄師,一戰而定完全可能。如能扼住雄關山海關,多爾袞長著翅膀也飛不進關內;先穩定北方後,立刻揮師南下,先禮後兵,撫剿結合,掃平南方,天下治理三年,國富民強後,再與滿清大決戰,這是當時最牛的一股勢力,所以必須放到最後。先決戰勝則罷了,不勝南方會趁機作亂。
四、“均田免糧"的口號本身就有很大的毛病。熟悉《史記》的朋友,看到劉邦攻入秦都咸陽,蕭何在幹什麼?收集戶藉和地圖。收集戶藉就是為了將來劉氏集團準備兵源、財源。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這種口號只能維持一時,不能維持一世。百萬雄師(估計真實的在六十萬),還有龐大的文官統治系統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錢哪裡來?最後出個昏招,讓鐵匠劉宗敏不打鐵了改行去打人,鐵匠嘛有的是力氣,下手難免重些,拷打!把大清的在京幾乎所有官員都得罪光了,已經降的也心驚膽顫外加心寒,可以說逼反了所有原來的大明官員及地主,沒降的南方殘餘勢力也會負隅反抗。山海關的吳三桂做漢奸當然遺臭萬年,他衝冠一怒為紅顏復反,闖王難逃其咎。為了解決國家機器的運轉費用,拷掠出白銀七千萬兩,得罪了天下所有大明原官員、地主龐大集團,這筆買賣虧大了!‘均田"可改為耕者有其田,這是可以做到的,沒收老朱家的大部分土地,老朱家到滅亡時已有百萬人口,窮奢極侈,保證其基本費用即可,民憤極大的殺之;兼併大貪官、大地主的非法土地。“免糧"改為“減賦",這是應該的,讓天下百姓耕者有其田,休養生息,但徵稅繳租還是應該的,解決國家機器的運轉費用,地主也要吃飯的嘛!
望斧正!
-
8 # 梁道然
我從來不喜歡廢話的,直入主題,簡單明瞭地說。以當前的史書解釋,李自成(農民階級)受自身階級思想侷限,沒有進一步思考自己與國家的未來,因此失敗。
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權威的,現在的史書確實有一些道理,但我認為其根本的失敗原因只是實力不足和不適應當時社會需求而已。
-
9 # 東都有湘
李自成的失敗可以說,不但是李自成個人的徹底失敗,也是明末時期整個中國農民起義運動浪潮的徹底失敗,其實更是中國主體民族漢族整體的徹底失敗。為什麼?最起碼當年李自成兵敗山西,只剩十幾騎直身突圍朝河南地界賓士而去。
然而在河南,李自成卻能以短短一年多左右時間,就迅速坐地發展壯大成為規模還要龐大,實力基礎也是越發更加強大。不過,李自成之所以能夠得以成功突圍,毫無疑問就是被來自戰場上的明軍有意而為之的。
正因為如此,李自成在河南並沒有更進一步繼續遭到明軍的全面追殺,所以才可能快速坐地壯大起來,並且這裡面多少還有來自明軍以及明王朝地方官僚集團、儒家階層的大力支援與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要不然,就算退一萬步來說,只要明軍一路緊緊追擊李自成直到盡頭,不給李自成任何可能喘息的機會,那麼擺在李自成面前的,可以說希望東山再起已然是相當渺茫,基本上只能是死路一條,因為人類任何事物的發生前題,都是必須要求具有一定條件基礎。
而且這個條件基礎的建立,由於李自成受到明軍步步追擊而根本不再成立。說明明末時期的中央皇權統治層面,主要是已經遭到了中國社會管理階層(官僚集團/儒家階層)的整體性背離拋棄。理論上這種來自中國內部世界發生的社會政治選擇動向變化,對於李自成本身而言是相當十分有利的。
怎麼說就是當年那個時代中國選擇了他,也就是中國社會政治的主流重心傾斜於李自成了。同時我們也能從李自成率領大軍攻入北京,然而一路上幾乎沒有遭遇到什麼明政權給予的有效軍事抗擊當中,就可以完全反應出中國社會政治的主流在掌握著選擇動向。
可是歷史卻給明末時期中國社會的政治主流,開了一個時代性的國際玩笑竟然看走了眼。因為歷史發展的程序就擺在那裡,李自成並不具有中國社會政治主流要求選擇的領軍物件人物素質範疇,如果換做現在用犀利而庸俗的語言就是遭遇到了一個“偽劣假冒商品”。
但是何謂“大江一去北,東水不歸兮。少發沖天志,白頭兩鬢噓。”,如果說李自成本人並不具有領軍中國要求的物件人物素質範疇。那麼同樣作為中國社會政治主流要求的政治選擇鑑論性,又具備了多少?
因而,怎麼說李自成即便失敗,但也絕不是一個“偽劣假冒商品”。因為明末時期中國社會的政治主流本身就根本不具備任何可以進行這種政治選擇要求的動向水準,何況來自中國社會政治更多的主流人物都只是一些懷揣著完全本能政治意識要求,那麼必然為之付出的沉重代價,就是整個中國社會面。
所以與其說是滿族透過軍事打敗了中國,道不如說是滿族意外撿拾到了一個現實統治中國的天大簍子,同時充分利用了中國社會政治主流當中、一大批懷揣著完全本能政治意識要求的假公搏私至上論者,最大範圍程度來發揮其這個政治特有屬性帶來的效應影響面。
從而將中國社會政治主流的對外性徹底分而瓦解,最終形成散沙政治結構。對於李自成在通往北京的政權道路上,就是從最基本的軍事戰爭價值要求性上,都必須首先再確定那個戰爭方向對於新政權最具直接威脅性,那個戰爭方向對於新政權最具宏觀政治價值。
可是李自成卻仍然將戰爭方向完全慣性對準明王朝整個剩餘機體上,根本沒有意識到隨著進入北京的指日可待,明王朝基本上不再成為是李自成需要直接針對的戰略對手。而是下降為政治軍事與軍事政治相結合要求的“收官”(圍棋術語)層面。
另外更重要的是,從宏觀政治價值對比上,明末後期,明政權受到來自國門之外最大的滅國威脅,就是滿族軍事武裝,而這個滅國威脅同樣也會從明王朝身上直接轉移至李自成身上,作為新政權來說,李自成至少需要保證現實和樹立起它的可靠穩定性。
所以當李自成在進入北京的路上,其戰略對手就已經變成滿族軍事武裝了,徹底打敗滿族軍事武裝,解除國門之險帶給李自成的宏觀政治價值,就是整個天下臣服於李自成的時刻。同樣李自成完全具有徹底打敗滿族軍事武裝要求的一定前題條件基礎。對於滿族軍事武裝具有的價值性也就只介於宏觀政治價值區間,還扯不上多少戰略層面價值,更別說是競爭戰略層面價值意識。
-
10 # 笑搞
主觀原因是對戰略局勢沒有清楚的認識,客觀原因是沒有一支精兵。
1、說李自成失敗於進京後集團腐化,不靠譜。才進北京幾十天能腐化到什麼程度?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了。不贅述。
2、說李自成失敗於政策和策略,在勢力大發展之後沒有及時改變策略,繼續打擊地主階級利益,沒有團結好明朝官僚階層。這個說法也是不正確的。
第一,農民起義就是要打倒地主階級的剝削,李自成作為農民軍的領袖,代表的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你不打擊地主階級,自己倒代表起地主階級的利益來了,誰還跟著你打江山?要是改變政策保護起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恐怕農民軍首先自己就瓦解了。明朝政權作為保護大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不就被人民推翻了嗎?
第二,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對於明朝官僚階層總體上是接收任用的。大多數明朝官吏都留在北京希望在新的大順朝裡有一個位置。說明團結官僚階層的做法總體上是成功的。與之相反,清軍進入北京後,由於民族差異,以及後來的削髮政策,官員百姓都紛紛逃離,反差是相當的大啊。
3、說李自成失敗於沒有能夠招撫吳三桂,也不準確。吳三桂降清是改變戰略局勢的一個重大事件,但是他的實力畢竟有限,而且沒有堅實的戰略基地,要說李自成必須要招降到吳三桂才能得天下,那隻能是妄語。事實上,就當時後金的實力與野心,就是吳三桂投到大順一邊,也絕對是要出兵逐鹿中原的,而李自成加上吳三桂真的就一定能抵擋住後金的進攻嗎?
-
11 # 柳育龍
用人之失:
李自成起用的知識分子,大都是些下層的失意文人。如牛金星,天啟七年舉人,“通天官風角諸書,亦頗講孫吳兵法”,曾做過塾師。因兒媳之死,與姻翁王士俊反目興訟,被官紳合謀誣陷,逮進大牢,革去功名。河南人宋獻策,連個秀才都不是,但粗通文墨,“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崇禎十四年,經牛金星引薦加入起義隊伍後,向李自成獻上“十八子主神器”的讖語。
還有一位流傳很廣的所謂李自成的“謀主”——河南杞縣的李巖,自清代以來就有不少人考證其為“烏有先生”,就算實有其人,也不過是個舉人。後來,隨著起義勢力的不斷壯大,李自成還任用了其他謀士,但層次都不高。這些下層知識分子,長期生活在鄉野或江湖之間,不僅缺乏帶兵打仗、從政治國的經驗,而且視野狹隘,不能準確把握全國形勢及其走向。他們的出謀劃策,也就不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與失誤,從而埋下日後敗亡的禍根。
另外,鼠疫也是造成滅亡的根本原因。李自成軍於農歷三月進抵北京,有關文獻記載崇禎十六年(1643年)秋鼠疫已出現在北京一帶,只因冬天氣溫低,鼠疫傳播變緩,三月春暖花開,桃紅杏白,跳蚤、老鼠開始趨向活躍,大規模的鼠疫暴發。李自成大軍進京後感染了鼠疫,自然戰鬥力也大減,當然打不過清兵——儘管其數量遠低於自己。並且敗兵因此成了鼠疫傳染源——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因此李自成雖然此時財雄天下,可以大規模招兵買馬,但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戰鬥力,兵力再多也沒用,始終無法抵擋清朝的虎狼之師。鼠疫蔓延軍營,且長時間無法擺脫,李自成的精神遭受毀滅性打擊。那麼,為什麼清兵就沒患鼠疫呢?歐洲人在研究十四世紀歐洲鼠疫時從留下的壁畫及文字中發現,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騎兵倖免於鼠疫。於是得出結論: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味,所以騎兵不易被鼠疫傳染!眾所周知,八旗鐵騎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騎兵組成,所以是不會傳染上鼠疫的。儘管只有十幾萬軍隊,但未患鼠疫的清軍戰鬥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擾的李自成大軍之上。鼠疫是當時中國人不瞭解的新型烈性傳染病,無人瞭解、無法救治,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李自成的失敗不可避免。
-
12 # 政史傳奇
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李自成眼裡只有鹿,以為逼死崇禎就鹿死其手了,殊不知,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最終給別人做了嫁衣,深究其敗之理,還是在於格局不夠,領導力不足
-
13 # 飛翔明2018
現在檢討李自成失敗的,可以寫出萬言書來。可是,滿洲為何成功呢?多爾袞何來必勝的把握?李自成是給滿清打敗了的嗎?有關1644年3月至7月間發生的事情,我以為用天意來概括吧。當年朱元璋好不容易在應天龍灣打敗陳友諒之後,就沒有在軍事上和行政上、經濟上吃過大虧了。鄱陽湖之戰後,朱軍成了氣候,就是節節勝利,勢不可擋,從此一統天下。李自成沒有那麼幸運,就算他沒有山海關之敗,他還要與滿洲,張獻忠,南明等勢力角逐天下,真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佔了北京,不過是萬里長征才走了第一步而已!他比不上朱元璋,甚至連陳友諒都不如!
-
14 # 歷史的小學生
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從農民起義者到國家統治者身份的轉變。李自成於1644年進入北京城後,受到了廣大百姓的熱烈歡迎,此時他仍然停留在“開倉放糧”“殺富濟貧”“誅官平憤”的原始階段,而絲毫沒有對形勢的變化而採取及時的應對。縱觀當時的全國局面,李自成雖然打進了北京城,滅亡了明朝,但盤踞在南方的明朝諸王勢力仍然非常強大;西南的張獻忠大西政權也作為一股新興勢力虎視中原;據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仍然在降順或降清的決定中舉棋不定;關外的滿清政權正在等待時機,準備入主中原。可以說,當時的形勢是非常兇險,但也是非常明朗的。但李自成不論從天時,地利,人和,他都佔有絕對的優勢。現在的一些文藝作品或者一些說法把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歸咎為“耽於嬉戲,腐化墮落”,嚴格來講是錯誤的。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錯判了當時的全國形勢。首先從政治上我們去找一下原因,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大多數官紳地主認為明朝氣數已盡,天命當歸於李自成,於是把改朝換代看成非常平常和正常的一件事,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爭先恐後的歸附於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新王朝的元勳功臣。有的人雖然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但個人的意願在此時是無論如何不能逆歷史潮流而行。雖然關外的滿清政權在政治,軍事都體現了一個新興王朝的勃勃生機,但地處中原的官紳地主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首先考慮從語言、著裝、風俗都有很大差異的異族政權,這對他們來講無異於欺師滅祖。關於這個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他趕往李自成部報名時大門已關,他一時情急,敲門大呼:“吾兵科時敏也!”才得以放入。考功司郎中劉廷諫在報名時,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說他歲數大了,鬍子都白了。劉廷諫趕忙回道:“太師用我的話鬍子自然就變黑了,我還年輕著呢。”史可法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印證了當時的情況: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反觀李自成是怎麼做的呢?他首先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內帑,並沒收了宗室、國戚、勳貴,太監的全部家產。隨後以助餉為名,對官紳地主展開了殘酷的追餉,雖然說是以官職品級大小定銀數多少,但實際上幾乎是抄家,並強逼他們根本拿出來的數量,後來又變本加利到須繳納黃金五百兩方能保命。為了追餉,李自成政權設定了數十種刑具,很多人都是活活受刑而死。這樣無異於把他們推到對立面。在錄取官員方面,原來明朝的官員基本佔很少數,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新政權工作,而且大順政權錄用人才的原則是未曾出仕的舉人,這樣一來幾乎使原來明朝政權下的官員完全處於被打壓的狀態。氣的原來的一明朝官員大罵道:“是豈興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賊而已矣。”凡是一個新興的政權必須要想辦法吸納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原來有統治經驗的官吏。但李自成的作法完全是將他們推到自己的對立面,是非常不明智的。我們再從軍事上講講李自成,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其主要的軍事對手還是滿清政權,張獻忠地處西南,當時尚未與李自成形成逐鹿中原的局面;盤踞南方的明朝勢力正在為了擁立新君斗的不可開交,根本無瑕北顧,只有關外的滿清政權與李自成僅一關之隔,且滿清政權一直存有入主中原的野心,隨時處於爆發戰爭的可能。但李自成錯誤的認為他們與滿清政權沒有直接的矛盾衝突,以往也沒有什麼過節,因此把大部分軍隊佈防於西北和湖廣,河南,山西等地。吳三桂答應投降後,他僅派兵八千駐守山海關,這樣的兵力實在過於單薄。在對待吳三桂的問題上,李自成輕信了吳三桂的謊言。吳三桂於1644年三月決定投降李自成後,親率大軍進京朝見新君,但走到半路上聽到一些他父親被抄家的訊息後,決定返回山海關,並殺了山海關八千守軍個措手不及,山海關又重新回到了吳三桂手中。但此時的滿清政權也在爭取吳三桂,吳三桂於是在答應了清朝的要求後與李自成玩起了兩面派的手腕,在李自成知道上當後,怒而發兵進攻吳三桂,但在山海關被吳、清聯軍擊敗,清軍趁勢攻入北京城,李自成也只好草草西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無論政治還是軍事,李自成都犯了嚴重的形勢錯判,這也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
15 # 卓爾艾米
李自成失敗原因很多,網上有很多觀點,普遍認為,進入北京後,“腐化墮落”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其他還有“鼠疫說”“遊寇說”“民心說”等多種說法。我認為,“戰略失誤,四面受敵”,是李自成失敗的根本原因。“戰略決定格局的高度,戰術決定格局的深度,戰場決定格局的大小。”李自成的戰略失誤改變了博弈雙方力量的對比,並最終被淘汰出局。李自成的戰略失誤表現在以下諸多方面:
戰略失誤之一:攻佔北京,登基稱王,幸福來得太突然。過早稱王,是李自成自己都始料未及的。他揮師兵臨北京城下,更沒想到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唾手可得。本以為能逼迫崇禎皇帝給個“西北王”的帽子就可以收手了!結果,守軍放棄抵抗,投降了。
然後呢?崇禎皇帝上吊了!如果崇禎帝活著,李自成會殺他嗎?!從目前的資料看,不但不會殺,還會善待,這從李自成沒有殺崇禎的三個兒子看出來。崇禎活,李自成可以輕鬆號令天下,崇禎死,還有挽救的餘地嗎?有的!但此刻,崇禎一死,李自成卻犯下了第一個致命錯誤。他草率地稱帝,成為大順朝開國皇帝。過了皇帝癮,很幸福,是嗎?他高興太早了!這可不是好事。如果他緩稱王,完全可以從崇禎三個兒子裡立下新皇,“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不致於群龍無首,形成多方勢力各自為陣的軍閥割據局面。而群雄割據這樣的結果事實上形成了,更直接影響了有著舉足輕重作用、格局的制定方之一的吳三桂的歸宿抉擇。戰略失誤之二:未能招降吳三桂,未能與清軍斡旋。吳三桂降而復反,李自成搬出吳父、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都不好使!這倒不是李自成沒有這個格局,而是吳三桂在與清軍的接觸中有了一個“大膽想法”。他的野心徹底暴露,吳三桂竟然萌生了“借師平寇”的想法,意欲靠清軍的力量打敗李自成。這個“妄想症”的基礎就是作為軍閥的吳三桂,此時儼然是一個利益集團,手下擁有一批干將。他得知舅舅祖大壽降清受重用,這讓他堅信,藉助清軍完全可以“一石二鳥”。“一是透過聯合清軍,剪除流寇,二是待時機成熟,另立山頭”。事實上,他從骨子裡壓根兒瞧不起農民軍。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後來李自成御駕親征,也改變不了“吃了秤砣鐵了心”的吳三桂降清決心的根本原因。彼時,包括愛妾陳圓圓和吳父的性命攸關都不能改變他的這個重大決定。足見吳三桂的野心已經膨脹到了極點。只是崇禎帝的死,愛妾被劉宗敏強佔,家被抄,父親被扣押做人質,無形中增加了他的怒氣和怨氣,增加了他背叛明朝的籌碼。過去所謂“吳三桂一怒為紅顏”只是戲曲的藝術表現“戲說”罷了,不足信也!
戰略失誤之三:對“吳清聯合”的認識嚴重不足,高估了手中的勝利籌碼。過去有人用野史揶揄嘲諷李自成,手下無人敢領兵平定吳三桂。其實不然。李自成御駕親征是想親自說服吳三桂,放棄幻想,並以其父作為交換籌碼,足夠了!但李自成失算了!其實是李自成低估了三個重要因素:
1.低估了清軍介入的可能性,對清軍的準備毫不知情。然而,清軍皇太極絕非等閒之輩!在獲悉吳三桂傳來將與李自成決戰的絕密情報後,皇太極聽從了漢臣范文程的建議,趁機叩關,入主中原。在李自成大軍到來之前,即刻進行了八旗戰爭總動員。在太廟誓師,高明地玩兒了一把“賊喊捉賊”的把戲,“剿滅流寇為崇禎復仇”。這一切,李自成渾然不知!他此刻已經被吳三桂降而復反的怒火燒糊塗了。“怒火中燒,利令智昏”,吳三桂,你等著接招吧!
3.忽略了吳三桂與清軍組成“聯合集團”的可能性。李自成御駕親征討伐吳三桂,帶領最精銳的六萬大軍,號稱十萬大軍,直撲吳三桂。大家知道這場決戰很重要,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李自成的軍隊不堪一擊,戰爭結果不言而喻。但結果恰恰相反,農民軍雖然遠道而來,以逸待勞的吳三桂卻沒有佔到一丁點甚至一絲一毫的便宜!
吳親率關寧軍精銳五萬迎敵,雙方激戰于山海關外的一片石。兩天戰鬥,兩敗俱傷,但大順軍逐漸取得了戰場主動,眼看吳三桂的關寧軍,招架不住,在大順軍面前開始節節敗退,但依然很頑強地戰鬥著,而這場戰鬥,大順軍戰鬥力之強悍,分進合擊,井然有序,令人刮目相看!雙方都孤注一擲,拼盡了實力和戰力!
最後的時刻到來了!已經伺機而動的清軍,早已經是傾巢出動,誓師後,集結了舉國之力,足足15萬人馬,號稱20萬大軍。他們一聲令下,以全部騎兵,直接衝擊大順軍後翼,風捲殘雲,摧枯拉朽,並狂喊“闖軍敗了,闖軍敗了”,經受不住騎兵馬隊的瘋狂衝擊,李自成的農民軍被像麥子一般一茬茬地收割!吳之關寧軍乘機反撲,前後夾擊下,原本贏得戰場主動權的大順軍全面潰敗。此戰,農民軍損失了三分之二的精銳之師,大將劉宗敏受箭傷,全軍敗回北京。
戰略失誤四:輕易放棄北京城,這是一個嚴重的戰略和戰術失誤。而且這個戰略、戰術的失誤更加致命。敗回北京的李自成怒殺吳父,帶領軍隊撤出北京。什麼?這麼輕易就放棄了都城嗎?!關於損招,臭棋,我們今天已經無法從更深層面解讀李自成放棄北京的戰略企圖是什麼了,但我們卻可以知道,明朝在此建都三百年的基業,一套完整的完好的國家治理系統卻被李自成輕易地交給了清軍。
很多人知道,清承明制,其實就是這套完整的制度。如,大清律就直接照搬明朝。李自成為什麼倉促退出北京?!為什麼沒有帶走歸降的明朝“公務員”們,他們個個都是“崗位能手”,沒有帶走,也沒有屠殺,卻留給了清軍?!而他們卻帶著對崇禎的無比懷念,對李自成的怨氣繼而投降了清軍。這樣,滿清的國家制度瞬間啟動了!其實在史書中可以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有學者認為,李自成退出北京是其軍中爆發鼠疫所致,歷史記載“賊過處,大疫也”,這正是李自成失敗“鼠疫說”的一個證據,間接說明放棄北京是李自成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下下策!另外,李自成失敗,過去很多人認為是他進京後,腐敗導致,但在史書記載中,所謂腐敗都離不開“追贓助餉”,而據此作為李自成軍紀敗壞的證據,但很牽強。無論是“均糧免賦”還是“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都顯示其軍紀嚴明,短期腐敗就讓其喪失戰鬥力實在不靠譜。
還有一種“民心說”。這種說法認為他失去了民心。對此,我不贊同。因為他在北京拷打明朝士紳,為了籌措軍餉,不搶百姓,走了極端,並因此失去了官紳士大夫之心,卻是真的!這些人後來均為清軍所用,實在是李自成的損招,但也是無奈之舉。若其進軍江南富庶之地,真有可能解決軍餉問題。而從北京敗退後,他尚有20萬之眾,只要後續戰略戰術得法,或還有翻盤之機會。但在九宮山被鄉民誤殺,提前結束了李自成的歷史使命,令人一聲嘆息!其餘部群龍無首,一部分歸順南明永曆帝后堅持抗清,建立了著名的“忠貞營”,湧現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李來亨等。最後,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加上農民階級自身的侷限性,都是其失敗的原因。
總結:李自成只看到了吳三桂是絆腳石,殊不知,清軍才是攔路虎!眼光不夠遠,眼界不夠寬,格局不夠大,跟頭自然栽!在這場博弈中,李自成不是走錯了一招棋!而是連續出敗招,把主動權拱手送給了清軍。他雖然接受了大量明臣的投降,卻不善於籠絡人心,過度地“追贓助餉”,致使官宦士紳站在了對立面,以至於滿清打出“為崇禎復仇”的幌子,他們無力、無心辨別,倉促投入清軍懷抱,再次背叛而去。或因軍中染鼠疫而輕易放棄北京城,既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天賜良機,又輕易把治理國家的一套制度完整完好地送給了滿清,讓清軍兵不血刃佔領北京,更讓自己在戰場處於被動。至此,敗局已定! -
16 # 李任之
第一,沒有明確的政治理念。“所謂闖王來了不納糧”在造反初期說說還行,到了後期在說就不管用了。因為老百姓不是傻子啊,要想維持統治就得收稅,要收稅就不可能不納糧。所以缺乏明確政治理念,無法博取各階級群眾的廣泛支援。
第二,缺乏穩固的根據地。從起兵開始,到大順建立,李自成始終在四處流傳,從未在一個地區穩固的統治三年以上,不停流竄固然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卻無法形成穩固根據地,沒有根據地就和浮萍一樣,看著滿滿灑灑佈滿了河面,但是一根小樹枝就能讓其四處零落。
-
17 # 木谷雲峰
第一,李自成的部隊是烏合之眾。明朝末年,連年大汗,民不聊生。李自成抓了一個空子,很快集中了大量的難民。他們缺乏訓練,只所以能夠打勝仗,是因為人多,不怕死。又加上李巖的宣傳,很得人心,所以很快滅亡了明朝。第二,他沒有一個很好的治國理念。明朝滅亡以後,他不知道該代表地主階級級,還是農民階級。開始的時候,他打算做地主,允許好多明朝的官員投降。後來又打算做農民,對明朝降官進行殘酷鎮壓,而致使代理地主階級的吳三桂投降清朝。隨後兵敗如山倒,最後兵敗九宮山,不知所終。歷史告訴我們,烏合之眾是不能保衛國家的。沒有一個正確的治國理念是不能建設一個富強的國家的。
-
18 # 手機使用者50834882823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沒有根據地。老李雖然也經營多年,擁兵百萬,但沒有一處長期地方政權。如果他先在西安設立中央政府,然後逐步鞏打明軍佔領地盤,或許能統一中原。
二.沒有過硬的軍事實力。兵法上講兵貴在精而不在多。老李雖有百萬大軍,而精兵不足十分之一,而在山海關大戰時僅吳三桂的軍隊就耗去了老李精兵的大半。那麼再跟多爾袞較量,必輸無疑。
三.沒有正確認識到自己強大的對手到底是誰,只滿足於打敗明朝殘餘軍隊的現狀。
四.口號很明確,現實很殘酷。“闖王來了不納糧”,(其實這是無政府主義)大家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麼擁有百萬軍隊的老李吃什麼?就是吃“大戶”。這就造成了軍隊無組織無紀律,到處搶虜,不得民心。
五.(最主要的)老李的軍事能力沒法跟多爾袞比。
-
19 # 弘奇紀錄片精選
第一、沒有大局觀
作為一位領導者,他沒有一個統籌全域性的觀念;沒有與之地位相匹配的智慧;沒有與時俱進的政治覺悟。李自成進京之後,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登基稱帝,給了明朝各藩王討伐他的口實。如果他能夠效仿當年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大明江山徐圖之的話,我想歷史將會改寫。
第二、階級矛盾處理不當
李自成作為農民階級的代言人,存在著農民階級特有的侷限性。百萬雄兵的後勤補給幾乎為零,大軍所用糧草全靠沿途搶劫,這樣的軍隊與土匪何異?再加上李自成無論對長安還是北京都是沒有當做自己的根據地來對待,對長安城大肆破壞,進京後更是大興殺戮之事,將階級矛盾進一步突顯。
第三、用人不當
眾所周知,李自成用兵不重品行,只重戰功。所以手下大將多為土匪出身,軍隊所過之地猶如蝗蟲過境,民怨沸騰。對於謀士也是如此,前期任用謀臣李巖,後期由於自己對李巖的猜忌,又重用了品行不端的牛金星。最終名士李巖被牛金星所害,使得軍心不穩。
以上三點,我認為是李自成失敗的三大主因。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
20 # 錦小馬
首先一點,闖賊的軍事力量就不行,軍隊都是流民拖家帶口的沒有什麼戰鬥力,雖說幾十萬上百萬的聽著挺唬人的,但是充其量也就只能打打腐敗的明朝衛所兵,打不過身經百戰的滿清韃子。
而且李自成這個人,沒有什麼大的謀略。沒有當時的大局意識,也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方針。沒有帝王的眼光和韜略,註定他只是一個草莽。
進入北京,不知道安撫人心,反而縱兵搶掠,從這一點就不得人心。而且放縱自己的小弟劉宗敏,也可能管不了他。劉宗敏對明朝的舊臣那是一點沒客氣,就知道要錢,不給就打抄家,弄得人心盡失。而且殺了重要戰略因素吳三桂的全家,劉宗敏還霸佔了他的小妾陳圓圓。導致吳三桂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滿清,進而八旗軍隊入關,間接的造成自身的滅亡。
而且李自成的經濟戰略有問題,就一個字“搶”。搶誰啊,窮老百姓沒有錢,只能搶有錢人的。靠著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個口號獲得農民的支援,但是進入北京後還是一直延續這個政策。
還是打擊地主,科以重稅乃至三光,這不僅僅是打擊了地主了,還打擊了士大夫階級乃至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階級,身家性命財富權力一樣保不住,因此他們統統拋棄了闖賊的大順政權,吳三桂就是最好的案例。
他們這麼整真的相當的失敗,而且還使經濟難以發展,同時反映了闖賊集團的文化素質低下,農民起義的劣根性完全暴露了,這麼一幫人怎麼可能奪取天下,簡直沒有天理,這些人沒有一個有大局眼光的,沒有制定出來什麼正確的長遠的戰略,一群莽夫,也沒有張良劉伯溫類似的大才輔佐他們。他們的文化素養太低,一味的瞎折騰。
最後還是白折騰,為滿清做了嫁衣。
回覆列表
第一個原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沒有建立一個牢固的根據地,這就使得他沒有一個鞏固的後方,在同清軍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作戰之時不能集中兵力,顧此失彼。早在李自成攻破洛陽時,李自成的副軍師李巖就建議他以宛、洛為中心建立根據地,設立官府,發展生產,然後再逐步向外拓展。但是李自成由於各種原因,對李巖的正確意見沒有采納。以李自成為首的陝西將領認為經營宛洛並不重要,不斷的取得軍事鬥爭的勝利才是最重要的。第二次是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幾乎所有的人都主張北征幽燕(即北京),只有軍事宋獻策和副軍師李巖建議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大順政權應該以鞏固目前所佔的山東、河南、湖廣等地盤為先,待到把這些地盤經營好了之後,再進行北伐。但很多人沉浸於大順軍對明朝軍事作戰的巨大勝利當中,他們最在乎的是軍事的勝利,而對於招撫流民,發展生產,迅速的建立鞏固的根據地要麼不在意,要麼認為這不是當務之急,就否定了這個正確建議。於是,大順政權得以鞏固根據地、使自己站穩腳跟的第二個機會也是最後一個機會就被浪費掉了。由於沒有鞏固的根據地,待到大順軍打了敗仗之時,可以說是兵敗如山倒,一觸即潰,原有根據地的老百姓也不支援大順軍,這使得大順軍只能不停的逃遄,以至於最後被消滅。
第二個原因:大順軍不但沒有好好的將根據地鞏固,就連基本的守城都做不到。如果說明軍戰鬥力不行的話,那至少它守城還是不錯的。大順軍連守城都守不好,怎能不敗得快呢?其實,不管是當時的人們還是現在的人們說李自成的大順軍是流寇,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一個連城都守不好,只會不停的東奔西走,遇到強大敵人就只會啟程而走或很快投降的軍隊,能夠有多大的前途取得勝利呢?按道理來說,李自成的精銳部隊還是有那麼幾萬人的,但這幾萬人同樣只擅長野戰而不善於守城,何況,山海關一戰就將李自成的這幾萬精銳部隊消滅殆盡,靠其他的軍隊來抵擋滿清和吳三桂的虎狼之師,能行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不善於守城可以說是李自成失敗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李自成集團的侷限性。在明末的亂世中,李自成及其大多數手下只看到了他們面前的敵人明朝政府及軍隊,看不到在當時也有實力同他們一決雌雄的滿清八旗勁旅。應該說,這是李自成等人很大的一個失誤。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預料到滿清會成為他們強勁的對手,所以在對滿清的八旗軍隊作戰方面顯得準備不足,以至於最後懷著僥倖的心理去同吳三桂作戰,幻想著打敗吳三桂後再打滿清軍隊,哪知事實卻事與願違。應該來說,李自成等農民軍領袖的眼光太狹窄了,這是他們的侷限性。
第四個原因:李自成到了北京城後產生了很大的驕傲情緒,軍隊紀律急劇下降,在對待明朝政府的投降官員方面也有很大的失誤。在進入北京城之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大順朝的天下已定,吳三桂十有八九會投降,江南一片也會傳檄而定,幾乎所有的人都只看到勝利,看不到失敗和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大順軍又出現了幾大失誤。第一個失誤,軍隊進城。軍隊進城的結果就是紀律的迅速敗壞,搶佔民房,掠奪財物,強姦婦女......可以說已經變成了一群土匪。此舉造成大順政權迅速的失去了民心。第二個失誤,大順軍對已經投降的明朝官員嚴刑拷打,逼迫他們交出自家的財產。此舉在士大夫當中影響特別不好,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吳三桂的反叛。本來吳三桂已有投入大順軍懷抱之意,但此舉徹底的寒了吳三桂們的心,他們感覺,所謂的大順軍只是流賊,永遠不可能成大氣候的。再加上李自成等將包括吳三桂父親在內的三十餘人抓了起來,並且嚴刑逼供他交出財產和美妾(就是陳圓圓),這使得吳三桂內心大為光火,心想:連自己的家人和財產都受到了李自成大順軍的侵害,跟著李自成又有什麼前途呢?所以,這第二個失誤直接造成了吳三桂的反水,致使李自成的千秋王業毀於一旦。由於李自成的驕傲情緒,加上他所犯的兩個嚴重失誤,大順軍在山海關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五個原因:李自成在關鍵一戰——山海關戰役中沒有集中兵力。李自成從西安出發遠征幽燕之時,帶去了20萬大軍,到了山西之時,分兵兩路:一路由劉芳亮率領,約十萬人,負責佔領河北的幾個地方;另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這是主力,約有十餘萬人,中途為了守衛山西留下了三四萬人。這樣,最後跟隨李自成
到達北京城下的就只有七萬人了。山海關之戰時,李自成留下一萬人守北京城,只率領了6萬人參戰。而對手吳三桂手上有4萬人,再加上滿清的八旗軍隊有十餘萬人(個人查了資料好像是15萬人),二者相加幾近李自成大順軍的三倍。在大順軍戰鬥力不比對手強(來到北京後除了個別部隊外,其他部隊的戰鬥力均有所下降,主要是因為紀律敗壞的原因),士氣又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人數再遠遠的少於對手,李自成焉能不敗?由於兵力的不集中,加上士氣下降,又基本沒有預料到滿清八旗軍隊會突然衝殺出來,所以,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一戰就損失了一半多的力量(約3萬多人),而其他的2萬多人,士氣更加低落,很快就如鳥獸散了。而李自成帶到北京的這7萬人,應該是整個大順軍最為精銳的部隊。最為精銳的部隊都被消滅了,其他的部隊還能不敗嗎?所以,由於李自成低估對手而沒有帶足部隊來北京,應該是李自成除了沒有建設好根據地和沒有正確對待明朝的投降官員以外的最大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