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葉志超是何許人也?說起他的名字,想必許多人想到的,就是那個在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導致平壤戰役慘敗的清軍統帥——“長腿將軍”葉志超。然而,在甲午戰爭沒有發生之前,《清史稿》中記載,官至總兵的葉志超,曾是一位圍剿捻軍、鎮壓叛亂有功,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將軍。

    甲午戰爭

    由於在歷次戰爭中屢立戰功,本就屬於淮軍嫡系的葉志超深得李鴻章賞識,他於1889年被提拔為直隸提督,1894年,葉志超率領2400餘人的清軍部隊,協助北韓鎮壓國內起義。從上述資料來看,葉志超根本不像是一個會棄城而逃之人,那麼他又為何會在甲午戰爭中一退再退,最終棄城而逃呢?

    左一為葉志超

    1894年,日本為了侵佔北韓,故意引誘清廷出兵干涉北韓東學黨起義。果不其然,同年5月,清廷派出了葉志超等人率領部隊進入北韓鎮壓起義,日本立刻抓住這一機會,以保護日本僑民為由,派出海軍陸戰隊和8000多偽裝成旅團的日軍進入北韓,很快控制了仁川港一帶的戰略要地,一時間整個北韓半島局勢緊張,被厚重的戰爭烏雲所籠罩。7月29日,中日兩軍的陸軍初次對仗,清軍表現勇猛,但是傷亡慘重。再加上兩國的交戰地,距離清軍炮兵射擊範疇太遠,導致清軍火炮無法支援。

    平壤淪陷圖

    經過這次激烈交戰之後,日軍派出了增援部隊,一直追隨於李鴻章主張“避戰求和”的葉志超,看見日軍呈包圍之勢時,已經毫無鬥志,而且心生膽怯。他沒有給傷亡慘重的清軍派出增援部隊,反而放棄了清軍所駐紮的成歡驛,聶世成所帶領的清軍沒有等到支援部隊,只能跟隨葉志超一同退往平壤。由於成歡首戰失利,導致清政府夾擊漢成日軍的作戰計劃被打亂,這位清軍接下來的連連戰退,埋下了極大隱患。

    葉志超逃跑畫

    往平壤的各路清軍援軍,透過水、陸兩路於8月4日至9日陸續抵達平壤,與葉志超部隊會合。一路上躲避日軍,缺少彈藥糧草,穿越溝壑叢林的葉志超部隊,與北韓援軍會合時,呈現出一幅萎靡不振的失敗之氣,他們衣衫襤褸的形象又一次打擊了援軍士氣,葉志超本人更是毫無鬥志而言。

    成歡首戰失利,葉志超本應承擔最大責任,起碼不應該再繼續擔任統帥一職。令人意外的是,葉志超自知無法向清廷交代,他在發給李鴻章的電報中,向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宣稱自己連獲勝仗。他的這番說辭,令李鴻章繼續大力支援他積極備戰。

    葉志超與李鴻章

    沒過多久,葉志超又一次辜負了李鴻章的信任,9月15日凌晨,日軍攻勢猛烈,清軍名將左寶貴等官兵相繼陣亡,雙方進入相持局面。見此情勢,葉志超不僅沒有領兵作戰,反而召集各路人馬商量棄城撤兵之策,他的這一計策也得到了眾多將領的支援。然而,葉志超等人在逃亡的時候更是輸得一塌糊塗,日軍早已經料到了清軍棄城逃跑的路線,他們在清軍逃跑的路線上設定關隘,埋伏攔擊清軍,導致清軍傷亡人數超過了2000人。

    支援北韓的清軍

    9月24日,葉志超所率領的這支戰場潰逃的清軍隊伍徹底退過鴨綠江,撤回了國境內。葉志超從驍勇善戰的將軍淪落為棄城而逃的敗將,只能說是“時勢造英雄”,國內的剿匪戰爭時,清軍擁有絕對的優勢,不需要他血戰到底,而這一場與日軍的交戰徹底顯露出了他心生膽怯、逃避責任、指揮無方的無能與懦弱,這樣的人會棄城而逃也就不足為奇了。

    變身長腿將軍,除了葉志超本身的性格原因之外,也與李鴻章及北洋體系的戰爭策略有直接關係。中日甲午戰爭與其說是中國與日本的戰爭,還不如說是李鴻章的北洋系與日本的戰爭。事實上,當李鴻章的北洋軍與日軍浴血奮戰的時候,清廷其他勢力不但沒有大力支援,反而不斷拖後腿。

    甲午海戰

    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修園子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因此,以一己之力抵抗日軍進攻的李鴻章,不但要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在國內也要面臨諸多勢力的掣肘,可謂四面皆敵。與此同時,李鴻章堅決抵抗的慾望也並不強烈,作為軍隊起家的李鴻章,深知北洋軍對他的重要性,因此,儲存實力一直是李鴻章指導甲午戰爭的核心思想。他對於前線包括葉志超在內的將領的命令都是儲存實力、避戰求和。

    所以,當前線包括葉志超在內的諸多將領紛紛不戰而逃的時候,李鴻章並沒有嚴厲要求他們抵抗,反而為其開脫。因此,隨著清廷的不作為、反對勢力的愚昧扯後腿、李鴻章並不堅定的抵抗意志和葉志超本身的能力缺陷,再加上日本賭國運的瘋狂,最終,龐大的清王朝被一個蕞爾小國日本擊敗,遠東帝國的虎皮徹底被揭下。

  • 2 # 不沉的經遠

    葉志超在中國近代史上以“長腿將軍”的外號出名,在平壤戰敗以後,他率軍狂奔五百多里,逃回國內,一時輿論譁然。這與當年葉志超剛參軍時衝殺在前,被封為額渾巴圖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葉志超出現如此大的轉變,主要是他當年是以命換前程,所以敢拼命。後來開始享受生活,可就捨不得死了。

    平壤船橋裡清軍堡壘

    葉志超自小父母雙亡,生活困苦,後來不得不參加了團練和淮軍,想在軍中謀一個前程。而葉志超除了身材高大、魁梧有力之外並沒有其他長處,為了博一個功名也就只能靠拼命了。所以在戰鬥中葉志超都是衝殺在前,悍不畏死。在和捻軍的戰鬥中,葉志超被長矛刺傷也不退後,裹創再戰,最終取得勝利。

    平壤牡丹臺及玄武門

    也正是靠著作戰拼命,葉志超才得以一路高升,升到了提督之職。此後葉志超在直隸練習新軍,還建立了山海關武備學堂,為新軍培養軍事人才,也算是完成了從一介武夫到軍事指揮官的轉變。

    然而因為長期承平,沒有戰事,加上身居高位以後生活奢靡,此時的葉志超早就不是當年那個敢拼命的葉志超了,早就沒了當年拼命的勇氣。

    山海關武備學堂教師學員合影,當中的大胖子就是葉志超,可見此時安逸的生活給他帶來的改變。

    所以在平壤之戰葉志超戰敗固然有很多客觀因素,像守平壤的部隊來自五個不同的系統,指揮不便,清軍的補給不足等等。但是在最後關頭葉志超決定從平壤撤退,敗退到安州後方基地時也沒有重整旗鼓再戰,而是一路狂奔回國,應該說還是貪戀富貴生活,貪生怕死的因素在內。

  • 3 # 碧草芳菲56178540

    “葉志超棄城狂奔五百里!”學過近代史的人,估計都記住了這位清朝的滑稽軟蛋將軍。我們總以為葉志超肯定也是那種遛街玩鳥、吃喝嫖賭,不學無術的頹廢綠營貴族將軍。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真相併非如此。首先,葉志超出生貧寒,自幼父母雙亡,由舅父收養,從小給人打雜,放牛。後來參加了團練作戰勇猛,勇武非常,屢立戰功,被封為“巴圖魯”即勇士的意思。再後來參加過與太平天國和捻軍的作戰,一路摸爬滾打,直至成為了淮軍的高階將領。

    在平壤戰役中,也並非望風而逃,一觸即潰。也與日軍激烈交戰一天,做到了寸土必爭。實在是因為當時中日武器裝備確實懸殊太大,再是後勤補給跟不上,而且是客軍作戰(因為北韓畢竟是屬國)也是處處掣肘,抵抗不住。還有平壤實際統帥是左寶貴。左寶貴親自防守日軍北門主攻方向,失利戰死,制高點失守,後路被截斷,補給也沒了。葉志超和眾將商議之後,決定與其全軍覆沒不如先避其銳氣,戰略性撤退,退到補給線再反攻。沒想到清軍太爛,兵敗如山倒,節節敗退,最後成了大潰散。中國的官場,一失敗肯定得找責任人,得有人“背鍋”。所以葉志超這個沒文化的大老粗自然就成了這個“背鍋者”,後來以訛傳訛傳得越來越沒節操。

  • 4 # blnt

    奇恥大辱,朝廷一品大員葉志超竟然棄城逃跑,連夜狂奔五百里,曾經英勇殺敵的氣勢去了哪裡?

    葉志超

    葉志超,貧苦出身,父母早亡,成年後參軍,由於勇猛過人,夠膽識屢立戰功,並且被李鴻章看中,官運宏通做上朝廷直隸提督,身居高位,可謂是人生的逆襲。但是甲午中日戰爭,棄城逃跑,導致平壤失陷。遺臭萬年,這是為何呢?主要有以下幾點,歡迎補充。

    李鴻章

    第一,戰前決心不堅定

    葉志超本不想出戰,不得已才出戰平壤擔任統帥。所以本不是其所願,所以消極應戰。

    第二,沒有升遷的空間

    已經是一品大員了,就算是立戰功也很難有所發展。

    第三,家國意識不強

    葉志超書讀的不多,曾經的英勇作戰,征戰沙場主要是鎮壓農民起義,想的是升官發財,志向不在保家衛國。

    第四,年事已高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葉志超已經56歲,以前的衝勁,膽識早已被官場沖刷乾淨,年歲已高,早就不是曾經的戰場英雄了。只想安享晚年。

    平壤之戰,葉志超逃跑路線圖

    所以說人是會變的,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改變很多,而且像葉志超這種心志不堅定的人來講,棄城逃跑也在常理之中,那麼問題來了,他棄城逃跑不怕被朝廷懲治,累及妻兒麼?這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5 # 小院之觀

    葉志超被黑了,當了背鍋俠唄。

    說到葉志超,現在許多人的印象就是甲午戰爭中的逃跑將軍。

    但是大家可曾想過,如果葉志超真這麼不堪,清廷和李鴻章為什麼會派他統帥北韓軍務呢?

    袁世凱牛吧?被稱為北韓太上皇。為啥日本還沒正式出兵,他就嚇得屁滾尿流,撒潑打滾裝病要求被調回國?

    清朝的皇帝,有無能的,有平庸的,但沒有昏庸的,派個逃跑將軍去北韓統兵?玩笑不是這麼開的。

    葉志超當時是直隸提督,他的過往履歷比較過硬,在以往的戰鬥中往往身先士卒,悍不畏死,人稱“葉大呆子”,所以才得到巴圖魯的勇號。

    再說到葉志超指揮的平壤之戰。

    1894年9月15日,日軍三面進攻平壤,戰役正式開始。

    15日,清軍與日軍激戰一天,逐步不支,從清晨戰到下午,奉軍將領左寶貴殉國,平壤軍事要地玄武門、牡丹臺先後失守,清軍退守內城,天色將黑,日軍也需要修整,戰鬥暫時停止。

    這一整天的戰鬥,清軍打得頗為英勇,葉志超居中指揮,根本沒有逃跑。

    這時,平壤城內最大的問題是缺糧少彈。經過15日白天一天的消耗,庫存的彈藥不夠再支撐一天的基數。糧食同樣也是如此,清軍根本沒有近代運輸體系,平壤城內的糧食只夠再吃數天。

    缺少彈藥和糧食的軍隊,拿什麼指望他們打仗呢?難道拿冷兵器去對抗日軍的熱兵器?

    於是,在召集城內將領開會之後,葉志超決定虛晃一槍,乘夜突圍。

    不幸,計劃被日軍指揮官立見尚文看穿,清軍撤退路上被伏擊,傷亡慘重。

    那麼,不妨反過來想一想,如果葉志超不逃跑,堅守平壤,結果是什麼?

    誰都看得出來,大概有兩個結果。

    一是清軍堅持到最後終於崩潰,集體投降。

    二是堅持不降,全體殉國。

    不管哪種結果,這支部隊都徹底涼了。

    葉志超是李鴻章的嫡系,他所率領的是北洋陸軍的精銳。如果這支精銳全軍覆沒,代表著李鴻章的話語權將大大被削弱。

    本來朝廷裡清流派就始終在排擠李鴻章,如果失去了軍隊,李鴻章的地位旦夕不保。葉志超所做的,是想替領導儲存實力,儘量把隊伍帶回去,在明知必敗的情況下,這種行為,雖然算不上正大光明,也是無奈之舉。

    甲午戰爭,說起來是清日戰爭,但是從頭到尾,基本上就是李鴻章的北洋系在和日軍交戰,只有少量其他系統的部隊參戰。

    與其指責葉志超,不如指責清流派的翁同龢們,既無眼光,又不知團結,他們才是幕後應該承擔責任的人。

  • 6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晚清巴圖魯封賞很濫,七成以上的巴圖魯稱號都被漢人拿走了。這些漢人巴圖魯大多是李鴻章等人保舉的,兩宮太后給個面子就送了,不光葉志超有巴圖魯封號,方伯謙也有,葉志超好歹還有平定捻軍的戰功,而方伯謙卻啥功勞都沒有就撈到了這個稱號,李大人算是把這個稱號給毀了。

  • 7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所謂“巴圖魯“。便是漢語“勇士“或“好漢“之意。大清國最有名的“巴圖魯”,就是鰲拜。

    葉志超也曾獲封“巴圖魯”頭銜,可以說有點“大清國最後一個小鰲拜”的意思吧。

    這是真的嗎?

    從史料記載看,千真萬確,葉志超曾經是一個不怕死的人。最早太平天國那會,他在團練做伙伕,臨戰前居然主要要求參戰。結果一上戰場,就被一土銃槍彈擊中他的腰部,倒在地上,大夥都以為這傻小子完蛋了,結果沒一會,他又爬起來繼續打了,因為土銃槍彈擊中的是腰刀,沒有傷他的身體。

    華人有句土話,叫做:“大難不死,必有洪福。”據說葉志超的長官就這麼認為,所以以後每一仗,都讓葉志超衝鋒在前。

    當然葉志超又不是傻子,哪能每次都這樣啊!於是沒多久他就跳槽去了淮軍張樹聲那邊,為啥去那裡呢?因為他老婆的弟弟在那裡當副將呢。當了那裡,果然葉志超就發達了。而此時淮軍的對手是誰呢?捻軍!1867年年底,東捻軍賴文光的部隊與葉志超在揚州附近遭遇,葉志超再一次發揮伙伕精神,率領自己的部隊衝進東捻軍陣地,一陣亂砍。一天之後賴文光陣亡,東捻軍就此熄滅,葉志超也因此獲得額渾巴圖魯名號。

    這一時期,葉志超確實牛鼻,但他的對手,你們也看見了,是拿著土槍土炮等落後武器的農民。

    那麼在北韓,他的對手又是什麼人呢?是近代化裝備的日軍,是下圖這樣的軍隊。

    你說葉志超之前和這樣的對手對峙過嗎?

    沒有!

    來北韓之前,葉志超就害怕這種完全近代模式的戰爭,李鴻章讓他帶兵出發,他第一反應是推辭,而李的反應居然是:

    “又不一定真打,怕什麼?”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真的開戰,葉志超是不是就能棄城跑路?

    事實上,葉志超就是在日政府“必無他意”的保證下,來到了北韓,他的對手其實是北韓的東學黨(那個可以與捻軍比擬)。

    結果一到北韓,日軍便發起了進攻,聶士成當時建議,他帶兵在成歡驛阻擊,葉志超退據公州作為後盾。結果聶士成與日軍一番激戰之後,彈藥垂盡,退到公州一看,大清國的勇士“巴圖魯”葉志超已經跑到平壤去了,而且不但跑,還向國內謊報軍情,說打死了兩千多個日本人,結果大清朝廷一高興,打賞他2萬兩雪花銀。更讓他做平壤清軍的總指揮。

    這時候日軍便追殺到了平壤,雙方稍一交手,清軍其實並沒有完全處於下風,但之前被嚇怕了的葉志超卻急著樹白旗、求罷兵。也就在日本人準備受降儀式之際,他刺溜一下子就棄城向北跑——日本人又不是二傻子,早留著這一手呢?山隘要道,全都給扼守住了,葉志超在山裡晃悠老半天也找不到出路,於是全軍崩潰。

    當然最終葉志超還是跑了出去,一路狂奔,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邊境始止。

    為什麼葉志超“前勇後怯”?差距那麼大?其實說白了很簡單,對手不一樣了。就好比二哈,吵架它能輸給誰,可真打呢?

    最後說一句,李鴻章對於葉志超的表現,完全沒意外,他還替葉志超說情,不許。隨後葉志超被械送京師,下刑部審訊,定斬監候。後來也確實沒殺,放他回了老家,只不過一回家就死了。

    其實,葉志超去北韓之前就說過,在國內欺負農民(譬如捻軍),我在行啊!可是你讓我去北韓打日本人,這個我真的不行啊!

  • 8 # 薩沙

    葉志超的潰逃,同整個戰局是密不可分的,也不能單純責怪葉志超一個人。

    在平壤之戰爆發前,李鴻章等人一味消極避戰,不積極向北韓增援部隊。

    這導致清軍長時間出於敵眾我寡的地位。

    開戰時,日軍參戰部隊共20000餘人,清軍防禦部隊為15000餘人。

    一般認為,日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強於清軍。

    清軍雖有一定實戰經驗,但 沒有同真正的強者交過手,也就是沒有和西式正規軍交手。

    所以,打國內農民起義的經驗,對於這種戰爭基本沒用。

    比如,清軍打太平軍、西北迴教叛軍,多采用穩紮穩打的方法。

    他們每前進一段,就會修建土木工事甚至小炮樓。

    因為敵人的火力比較差,所以炮樓成為清軍攻防的核心。敵人的炮火對付不了炮樓,我方卻可以首先保證自己不會被擊潰,其次可以肆意以此為據點進攻。

    然而,在和日軍交火中,日軍的大量新式野炮命中率很高,可以毫髮無傷的將炮樓幾炮轟掉。

    這裡面的清軍,只是大量傷亡而已。

    另外,日軍當時是國家軍隊,士氣高昂,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清軍則是各軍頭的武裝力量,將領多隻聽命於自己的軍頭,不執行其他任何人的命令。

    加上派系眾多,互相內訌和儲存實力思想,導致指揮有嚴重問題。

    葉志超深感無法指揮軍隊,戰前一再謊稱自己有病,試圖回國不再指揮作戰。

    由此,平壤之戰一開始,清軍就佔劣勢。

    僅僅15日一天激戰,日軍就有很大突破。日軍元山、朔寧兩支隊於上午八時三十分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牡丹臺。

    牡丹臺是平壤城外的重要制高點,日軍可以在這裡架設火炮轟擊全城。

    由此,葉志超認為平壤之戰已經必敗。

    此時日軍三面封鎖平壤,如果再不撤退可能連唯一的退路也沒有了。

    平壤現在肯定是要丟了,如果清軍還被日軍圍殲在平壤,葉志超如何向各個軍頭交代。

    這種思想下,葉志超雖明白日軍留出一個撤退道路,很可能是設法,也倉促命令撤退。

    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託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並且造成了駐北韓清軍全面潰退的局面,至9月24日,也就一週時間,清軍狂奔幾百公里,全部退回中國境內。

    由於葉志超部署失誤,等於直接放棄了極度適合防禦的北韓北部山區。

    隨後日軍追擊而來,越過邊境殺入中國境內。

    平壤之戰中,山東費城傑出將領左寶貴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壓境的境況,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國。皇帝由此,贈太子少保銜,予諡忠壯。

    但滿清政府腐敗到了這個地步,一兩個將領能打仗也是沒用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來北韓人極度支援清軍打日本人。

    然而,清軍從平壤撤退以後,由於葉志超無法提供補給,也失去對軍隊控制,清軍沿途搶劫北韓平民,甚至還有姦淫婦女行為。這對於清軍來說並不稀奇,他們在國內就是這麼幹的。

    由此,北韓人的態度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轉而支援日本。

    至於巴圖魯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我記得韋小寶也是巴圖魯。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葉志超的當年卻真是值得一提。

    葉志超自幼父母雙亡,好歹有個舅父肯收留他。不過寄人籬下,那口活命飯肯定吃起來不輕鬆,所以他放過牛,打過雜……總之,窮苦孩子該吃的苦,他一樣沒有少吃。這樣一來,他倒練就了一副強健結實的體魄。

    (左一為葉志超)

    同治年間,太平軍打到了葉志超的家鄉安徽肥西一帶。

    鄉勇解先亮興辦團練,以抵禦太平軍的攻擊。葉志超雖說身形威猛,但沒能得到解先亮的重視,只是給安排了個伙伕的工作。

    葉志超當然不甘心做個伙伕,所以在太平軍攻城時,便主動提出參與戰鬥。

    解先亮正愁人力不夠,便應允了他。

    這可是葉志超第一次參加戰鬥。他非常勇猛,結果在激戰中被太平軍的土銃擊中了腰部,頓時倒在地上。

    大家都以為葉志超壯志未酬身先死了,誰知不一會,他又站起來,繼續衝鋒陷陣。

    原來,葉志超腰上繫有一把腰刀,土銃的子彈正好打在了腰刀上,所以只是將他震昏而已。

    解先亮也是頭一次見到這麼巧的事。他琢磨著,葉志超必定不是凡人,有神仙保護,看來是個福將。所以再與太平軍交手時,他必讓葉志超參加戰鬥。

    1862年,李鴻章組建淮軍,想將解先亮和他的團練都收於麾下,但遭到解先亮婉拒。

    葉志超是個想立功名的人,他見解先亮竟把機會推掉了,認為跟著解先亮在地方上做團練,是件沒有前途的事。所以他就轉投到了淮軍將領張樹聲的帳下,隨後參與了鎮壓太平軍的諸多戰役。憑著頑強勇猛的戰鬥精神,他屢立奇功,被委以前營總帶的官職。

    (劉銘傳舊照)

    太平軍被鎮壓後,葉志超又轉到劉銘傳的麾下,隨其一同剿滅捻軍。

    葉志超在剿滅捻軍的戰鬥中,不光最先衝進對方陣營廝殺,還負傷仍堅持作戰。每次對捻軍窮追猛打,直到“擒斬無餘”才收兵歸營。所以當捻軍被剿平後,論功行賞時,葉志超得賜“巴圖魯”的尊號。

    “巴圖魯”是非常榮耀的稱號,一般只給那些維護清廷統治,鎮壓叛亂的最勇猛的勇士。在清朝早期和中期,能獲得這個稱號的也都是滿人。身為漢人的葉志超能得到這個稱號,那自然是榮耀無比。

    正好,李鴻章在組建北洋軍,出身淮軍的葉志超便被他留在了北洋軍中。

    作為嫡系將領,葉志超不論是平定饑民叛亂還是教匪起義,用李鴻章的話來說,那就是“凡葉志超剿辦之事無不平息”。

    由於有李鴻章為其舉薦請賞,葉志超不光得賜黃馬褂等,還步步高昇,從馬隊統領累遷至直隸提督。

    誰知,久經沙場、身經百戰的葉志超,到了北韓戰場卻一改往日不要命的作戰氣勢,不光不戰而降,還狂奔500裡做了逃兵。這是怎麼回事呢?

    1894年,北韓發生了東學黨起義。

    作為清王朝的藩國,北韓王李熙只能請清軍出面鎮壓。

    早就想入侵中國的日本趁機在北韓派駐軍隊,並誘使清廷出兵北韓。

    在得到日本政府“駐軍北韓,並無他意”的保證後,李鴻章任命葉志超率2000餘清軍到北韓平亂。

    (李鴻章像)

    葉志超抵達北韓牙山後,東學黨已經和北韓王室達成和議。既然皆大歡喜,葉志超自然也準備帶兵返回中國。

    沒想到他還沒出牙山,日軍的炮火,就已經向駐朝清軍發起了進攻。

    葉志超見此惶恐不安,早已失了主意。

    部將聶士成也是位很有戰鬥經驗的的將士。他主張將軍隊撤到山路崎嶇的公州、成歡一帶,借地形對日軍進行伏擊,必有勝算。

    葉志超可聽從了聶士成的建議,和聶士成兵分兩路,他則帶兵退至公州。

    不過,葉志超退到公州後,根本沒有想打伏擊戰的念頭。他一路狂奔,又退至平壤。

    倒是聶士成退至成歡後,加強軍事防禦。待日軍攻向成歡時,他利用伏擊戰,殺傷日軍千餘人。可惜由於彈藥不足,最後他只得率軍突圍,到公州和葉志超匯合。

    沒想到此時的葉志超,已經在平壤給李鴻章發電報稱:“成歡之役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

    李鴻章正不知如何向朝廷解釋牙山敗逃一事,見葉志超在成歡取勝,不由大喜。將牙山敗逃說成是葉志超追打敗軍至平壤,並替葉志超向朝廷請功。

    不知事情真相的光緒帝和慈禧,聽了李鴻章的話,高興萬分,立刻賞銀2萬犒軍。還增軍萬餘人至北韓,並提拔葉志超為駐北韓清軍總統領。

    葉志超沒與日軍周旋一刻,竟得朝廷升官進爵,自然得意非凡。成天花天酒地,好不快活,根本不考慮日軍的步步緊逼。

    而在北韓的清軍聽說葉起超不戰而逃,反而加官進爵,不由大譁,都對他很不服氣。

    (平壤之戰)

    很快,日軍在重整軍事後,發起了對平壤的攻擊。

    葉志超又想棄城而逃,不過他受到將領左寶貴的阻攔。

    儘管左寶貴和衛汝貴等將領率軍緊守城門,不斷與日軍發起激戰。但葉志超坐在城內,既不率軍參與戰鬥,在左寶貴向他尋求支援時,也不派援兵。最終導致左寶貴被炮彈炸死,而左寶貴所守的玄武門失陷。

    儘管如此,衛汝貴等將領還是頑強地抵禦住了日軍的進攻。此時葉志超本該率軍聯合衛汝貴等人發起反攻,誰知他卻在城樓上舉起了幾面白旗,向日軍投降。

    葉志超自己卻狡辯說,他這是故意為之,意在便日軍疏忽大意時,好帶領清軍突圍。

    果然,就在日軍撤軍談論受降一事時,葉志超帶頭向城北出城潛逃。

    葉志超這一逃,清軍也都驚惶出逃。

    日軍見葉志超撤兵出逃,頓時氣得暴跳如雷。於是連夜出城追擊,並派精兵埋伏在葉志超出逃路徑的山隘之處,對他們進行突襲。

    一時,清軍被殺者無數,被踩踏而死者亦不計其數。

    葉志超在出逃的路上,聶士成曾建議退守安州,對日軍進行防禦阻擊,但早就嚇破膽的葉志超,根本沒有片刻想留在北韓的想法,他一口氣竟跑了500餘里,直到進入中國境內,才大喘一口氣。

    得知事情真相後,清廷對葉志超立刻革職查辦。隨後以“臨陣脫逃”的罪名,將他判處斬監候。

    到此時,李鴻章還在極力護短,拼命為葉志超開脫罪行。甚至不惜動用一切關係,最終為葉志超開脫為無罪釋放。

    不過,膽小怕事的葉志超,由於在北韓受了驚嚇,在被釋放的第二年,他便病逝故里了。

    (參考史料:《東方兵事紀略》《沉沒的甲午》)

  • 10 # 滄海拾遺錄

    提起中日甲午戰爭,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黃海海戰的慘烈,鄧世昌以致遠艦撞擊吉野艦的悲壯無奈。但是,駐守在北韓的清軍面對日軍的進攻,卻是基本上沒有什麼有效抵抗,一觸即潰,清軍主帥葉志超在平壤遭遇日軍進攻之際,拋下軍隊倉皇北逃,甚至沿途毫無抵抗之意,狂奔500裡,直到逃回鴨綠江對岸,被人稱為“逃跑將軍”。在國內以驍勇善戰著稱,被封為“巴圖魯”的葉志超,為何在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表現如此拙劣?結合葉志超自身情況和當時北韓清朝日軍的基本情況,大致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一是葉志超本身不願意到北韓就任,自然一觸即潰。甲午戰爭前夕,日軍在北韓大肆集結軍隊,與駐紮北韓的清軍的戰爭一觸即發。此時,掌握清朝軍事大權的李鴻章打算派遣將領率軍前往北韓主持大局。以淮軍起家的李鴻章自然優先考慮自己的子弟兵,原本李鴻章打算起用賦閒在家曾任臺灣巡撫的勇將劉銘傳,可惜劉銘傳以身有重病為由拒絕了出征要求。於是,李鴻章就把目光投向了直隸提督葉志超,葉志超雖然被稱為“葉大呆子”,但是卻是一點都不傻,他也深知日軍實力遠勝於己,再加上此時的葉志超年老功成名就,也不願意接這個燙手山芋。但軍令如山,葉志超不得不來到北韓。可以想象一下,懷著一萬個不情願的心情的主帥,自然是沒有什麼鬥志,將熊熊一窩,清軍失敗的結局在葉志超來到北韓之後就已經註定。

    二是葉志超雖有驍勇善戰之名,但其戰績有不少水分。淮軍出身的葉志超軍事生涯起於鎮壓太平天國時期,成名於鎮壓捻軍戰爭。要知道捻軍不過是平時務農,拿起刀槍作戰的農民軍,裝備落後,不過是依仗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和兵農合一的作戰方式與官軍周旋,而淮軍是成長曆練與太平軍對抗的精銳軍隊,且裝備精良,擁有大量火器,在這樣的圍剿戰立下戰功不足為奇,為此葉志超獲得清庭賜予額圖渾巴圖魯(勇士)名號,後來又鎮壓熱河朝陽金田道教有功,逐步擢升為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成為淮軍的重要將領,雖與劉銘傳齊名,但劉銘傳可是在臺灣擊退過法軍孤拔艦隊的進攻,是名副其實的名將。葉志超雖有戰績,卻是在實力較弱的對手身上取得的,戰績水分不少。

    三是葉志超在北韓的戰備準備不足,初遇失敗就放棄抵抗。葉志超來到北韓後,發現自己手裡不是燙手山芋,而是一枚隨時爆炸的炸彈,多次以自身有疾為由請求回國,沒有得到同意。在這種情況下,葉志超對備戰也沒有太多信心,戰備不足。在日軍突然發動進攻時,驚慌失措,順勢放棄抵抗逃跑也不足為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魚如何養?多久換一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