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首先,歷史上關羽殺了顏良,但文丑則是後面曹操率領600騎兵迎戰文丑的部隊,文丑死於亂軍之中。

    顏良文丑只是袁紹部隊的先鋒,戰敗身死,讓曹軍士氣大勝,但於戰局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200年七月,袁紹主力部隊抵達官渡,曹軍幾次迎戰,並不順利,只得退守營寨,雙方僵持了三個月,曹操幾乎支援不下去,缺糧缺箭,許昌大本營也不安穩,他給荀彧寫信,都開始商量退兵,是荀彧讓他再堅持下去,會贏得轉機。

    轉機來於十月,許攸投降,獻策奇襲袁紹的屯糧之所。曹操背水一戰,親自領5000兵馬前去奇襲。袁紹得知烏巢被攻,連忙派兵去救,又命令張頜高覽去進攻曹軍大本營。曹操身先士卒,頂住了袁紹的援軍,拿下烏巢,放火燒了糧草,另一邊張頜高覽初戰不順利,被曹洪荀攸抵擋,非常詭異的投降了。袁紹中軍聽到訊息,自己崩潰了,袁紹帶著800親軍退回河北,餘部7萬人被曹操坑殺。

    以上就是歷史上的官渡之戰,可以看到,根本沒有關羽斬顏良文丑的什麼事。實際上在袁曹對峙的過程中,汝南的劉闢叛變,曹操命曹仁前去平叛,關羽此時在曹仁陣中,藉機離開了曹操。

    順便再說一句,官渡之戰曹操坑殺了袁紹7萬人,即使這樣,袁紹的實力仍在曹操之上。

  • 2 # 劃過天空的拖鞋

    一、在正史中,顏良的確為關羽所殺,但文丑卻不是關羽所殺。

    誅顏良斬文丑的故事是《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內容並不完全真實,多有杜撰。斬顏良誅文丑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和二十六回。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

    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而據《三國志》記載,顏良的確為關羽所殺,而文丑卻是荀攸設計誅殺。分別記錄在《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和《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關羽斬顏良: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荀攸計殺文丑:

    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二,顏良、文丑之死,不會影響官渡之戰的勝敗。

    袁紹官渡之戰失敗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袁紹驕傲自滿,對戰爭準備不足。袁紹祖上四世三公,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又是同盟軍盟主,官渡之戰前河北又被袁紹統一,無論是威望上還是軍事實力上,袁紹在當時都是各路諸侯之首,在當時袁紹一心想與曹操正面決戰,從而統一北方。正所謂驕兵必敗,袁紹的驕傲自大是失敗的一大因素。

    2、袁紹集團內人心不齊,各謀士、將領各懷鬼胎。袁紹統一河北之後,連年征戰,勢力膨脹的同時招納而來的武將謀士也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兩股勢力,此外,袁紹讓三個兒子與侄子各領一州,也導致了集團內部各種結黨營私,內部的不安定因素成為了袁紹失敗的一大因素。

    3、袁紹用人不明,袁紹手下謀士武將各有特長,袁紹不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點,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顏良文丑有萬夫不當之勇,然而有勇無謀,卻各自統領一直軍隊,淳于瓊翫忽職守,卻擔任看守全軍糧草的要職,沮授一片赤誠,忠心耿耿,卻招小人陷害。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袁紹用人不明是失敗的又一大因素。

    4、袁紹戰略指揮不當,袁紹集團在官渡之戰前,就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計劃,當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時,袁紹未能及時調整作戰策略。待到雙方進入拉鋸戰時,輜重糧草就顯得格外重要,曹操奇襲烏巢,導致袁紹大軍瞬間潰敗。

  • 3 # 糊塗小葫蘆

    袁紹照樣會敗!

    理由:其實仔細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就知道,袁紹跟曹操的硬實力上就差距太大了。雖然說當時袁紹看似佔據冀州很是威風,而且兵力也比曹操多。帶著七十萬大兵殺過來。但是戰鬥比的不是士兵多少,比的是核心戰鬥力。什麼是核心戰鬥力?就是你的重點武將謀士。當時曹操手底下那些猛人,虎痴惡來夏侯一家,哪個不能跟顏良文丑掰掰手腕?這幾個都夠顏良文丑喝一壺。再說郭嘉、荀彧、荀攸這些謀士,哪個不比袁紹手底下那幾個厲害?

    而且領導者的個人魅力,曹操是出了名的廣納良言,底下這幾個謀士一通謀算。袁紹是出了名的聽不進去,優柔寡斷,而且他那些個謀士裡沒幾個明白人,唯一明白的許攸讓他分兵打許昌,他還不去。氣的許攸直接投奔曹操,曹操這啥氣度,你來我就敢信你,帶著兵就去把烏巢燒了,糧草一斷,袁紹還打啥?直接被殺的剩下七百單騎。這就是人格魅力的巨大差距。

    所以說,袁紹輸,不是因為顏良文丑不在,那倆大哥影響不到最後的佔據走向,是戰鬥的核心戰鬥力跟領導者的氣度魅力導致了袁紹必敗!

  • 4 # 任十三讀史

    曹操打敗袁紹,看似偶然,實屬必然。

    影響官渡之戰勝敗與否有幾個重要因素。

    首先便是指揮官之間的對比。袁紹是遠不及曹操的。

    袁紹出身高貴,前期運勢頗佳,乃至威震天下,實力強大。可是《三國志》中,陳壽認為他和劉表是一樣的水平: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也就是說水平其實不怎麼樣。

    可是曹操就不同了。他好謀善斷,勇氣過人,且知人善用,納諫如流,不愧是世之奸雄!

    再其次,決定官渡之戰的其實有幾個重要的謀士,荀彧,荀攸和許攸

    白馬之圍,袁紹一方的失敗,皆因為曹操採用的荀攸的計劃: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至於《三國演義》裡的關公斬顏良,誅文丑其實是和史實有出入的。顏良他們是敗給了智慧,而不是敗給了武力。

    而荀彧的貢獻,則是在兩軍相持,曹操有退意時堅定了他抗爭到底的決心。他提醒曹操: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意思是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堪稱是金玉良言!

    這兩個都是曹操一方的人才,出主意獻計謀在情理之中。

    而許攸則本來是袁紹的謀士。想想袁紹就比較搞笑。兩軍交戰,自己的主要謀士竟然能夠直接投靠到對方營中,還出主意讓曹操燒袁紹的糧草輜重。袁紹的為人和領導力可見一斑。

    因此,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真的與關羽斬殺顏良文丑關係不大,更何況文丑其實還不是關公殺的。袁紹的失敗,其實是命中註定。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導語:

    顏良確實是關羽殺的,但是文丑卻不是。而且即使關羽沒有誅顏良、斬文丑官渡之戰曹操一樣打敗袁紹。

    顏良、文丑並不能左右官渡之戰的勝負

    正史中顏良確實像影視作品中那樣被關羽斬殺,但是細節存在差異。正史中曹操任命張遼、關羽二人為先鋒,兩軍尚未開始衝鋒關羽就為報曹操的不殺之恩衝入顏良陣中斬首了顏良。而文丑則是死在亂軍之中與關羽沒有絲毫關係。

    曹操既然任命張遼、關羽為先鋒,那麼知人善用的曹操肯定會派遣能夠與顏良對峙的武將。所以個人認為即使關羽並不在先鋒之列,張遼也能完成曹操交代的任務。不要輕視張遼的能力,三國曆史中張遼的能力並不次於關羽。

    官渡之戰的勝利

    官渡之戰曹操的勝利完全是曹操遇事能決斷、有膽識、有魄力才勝出的。曹操在官渡之戰後期兵勇不足萬人想要退軍,荀彧勸阻曹操官服一戰是曹操和袁紹的決戰,曹操聽後下定決心與袁紹決戰。

    許攸是袁紹部重要的謀士之一,許攸來投曹操獻計偷襲袁紹糧草。許攸的計策可謂是生死的選擇,但是曹操就能冷靜的判斷,然後率領五千騎兵偷襲袁紹糧草。

    總結:一場戰役決定的勝負是決策,一個正確的決策可以以少勝多、可以一場戰役變成流芳百世的經典戰役。

  • 6 # 漢闕故人

    如果關羽沒有誅顏良,文丑。曹操照樣會打敗袁紹。因為,不管你軍隊再多,將領再勇。主帥謀略不行,都是無用的,“將帥無能,累死千軍”就是這個道理。官渡之戰就是以少勝多的戰勝例,從年隊人數看袁軍比曹軍多多了,曹軍一點不佔優勢。而從領軍的主帥來看,曹操足智多謀,而袁紹少謀多疑,疑慮寡斷。被曹軍奇襲烏巢,燒其糧草,軍馬再多,沒有了後勤補給,不戰自亂。袁軍即使有顏良,文丑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 7 # 壹零壹肆

    前言

    顏良是被關羽斬於馬下,至於文丑是不是被關羽斬於馬下不確定。

    再者,即使沒有關羽誅顏良斬文丑,官渡之戰,袁紹也是必敗無疑。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就需要對戰勝雙方進行分析。

    第一,用人

    袁紹這個人,表面上表現的寬宏大量,實際上卻是嫉賢妒能,既要使用人才,又不肯給予充分的信任。

    反觀曹操,曹操豁達大度不拘小節,能夠給予人才最大的信任,並且把他們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用人方面曹操要勝過袁紹。

    第二,謀略

    袁紹這個人,反應遲鈍,優柔寡斷,決策總是慢半拍。

    反觀曹操,曹操總是能夠當機立斷,而且變化莫測。

    謀略方面曹操要勝過袁紹。

    第三,治軍

    袁紹這個人,治軍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馬雖多,其實沒有用。

    反觀曹操,曹操執法如山,令行禁止,賞罰分明,言必信,行必果,軍隊雖然不多,但將士們都爭先恐後拼力死戰。

    治軍方面曹操要勝過袁紹。

    第四,仁德

    袁紹這個人,憑藉“四世三公”的家族勢力,裝腔作勢,沽名釣譽,所以那些自命清高的人都投靠了他,可惜他們徒有其表,其實沒有真才實學。

    反觀曹操,曹操以誠待人,不玩虛套,自己的生活很簡樸,獎賞有功之人卻毫不吝惜,所以那些既忠誠又能幹的人都來歸順,

    仁德方面曹操要勝過袁紹。

    曹操在用人,謀略,治軍,仁德方面都要勝過袁紹,袁紹豈有不敗之理。況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袁紹發動此次戰爭,師出無名。因為天子在許,而袁紹“舉兵南向,於義則違”。像袁紹這樣興兵不義,師出無名,又豈能不敗?

  • 8 # 潘不安講究史

    謝邀!歷史上關羽誅顏良(文丑並非其所殺),解白馬名動天下,世人多有認為這是左右了官渡之戰勝負的偶然事件。但縱觀戰役前後,袁紹進退失據,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上都已失去先機。因而無論是解白馬之圍,還是偷襲烏巢都是發生在曹操打敗袁紹這必然結果下的偶然機會。

    最初袁紹其實並沒有將曹操放在眼裡,這個沒什麼大門閥支援的宦官之後在所有的漢末諸侯中起初排不上什麼號。他真正的心腹之患是佔據幽州的公孫瓚,還有與之結盟的和自己一直不睦的兄弟袁術。

    袁紹為了打破公孫瓚的遠交近攻之策,採用了同樣的方法結盟劉表以牽制袁術。但是袁術近,劉表遠,為了防止被“千年殺”(攻擊背後),袁紹便想起當時快吃不起飯了的曹操。於是袁紹不斷給錢給糧,扶持曹操來對付袁術,讓自己可以全心全意的對付公孫瓚。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此舉卻是真正的驅虎吞狼,當其艱難的打敗了公孫瓚之後,轉過身來發現曹操不僅打敗了袁術,還發展成了一個無法控制的龐然大物。此時的曹操坐擁司州、豫州、兗州全部,青州(公元199年,官渡之戰前期佔據)的齊、北海兩郡及部分東安(樂安),荊州的半個南陽郡,光看面積就已經超過了袁紹。

    再看袁紹,我們平常雖然說他是北方四州之主,但幽州剛剛佔據還無法掌控;幷州地廣人稀,經濟落後,漢人與胡人的勢力盤根錯節具有很強的自治性;青州袁紹實際控制區域只有平原、濟南、樂安(部分)三郡。

    所以袁紹自己能夠完全掌握的只有冀州而已,但我們為什麼依然要說官渡之戰袁強曹弱?因為在漢末亂世,由於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司州、豫州、兗州、青州這些地區的經濟已經被破壞殆盡,大量人口向北或向南遷徙。如袁紹雖然只佔據青州三郡,但此三地人口加起來約有兩百萬,佔了整個青州的大半。更不要說當時的冀州已經算是天下最富有的州,所有郡國人口都在六十萬以上,其中渤海郡更是高達百萬。

    從戰略角度上來說,袁紹雖然地盤相對較小,但是人口多經濟高,唯一的問題就是剛剛經歷了和公孫瓚的大戰,軍隊有些疲勞。曹操雖然地盤大,但是人口少經濟低,相對來說唯一的優勢就是戰略縱深比較深。

    針對這種情況,沮授、田豐就建議:

    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裴注三國志·袁紹傳》引《獻帝傳》)

    意思就是這幾年我們也打累了,應該先讓戰士們一邊修整一邊製作戰船攻城器械。然後派遣精銳騎兵不斷騷擾劫掠曹操的邊境(袁紹在北方多騎兵,而曹操那時候別說虎豹騎了,窮得連正規騎兵都沒幾個)。如此一來曹操必然疲於奔命,無暇發展人口和經濟,只要三年就可以拖垮打敗他。

    不過袁紹作為外來戶,並不信任代表本地大族的沮授、田豐,再加上自尊心的作用,反而採納了親信郭図、審配“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的計策。這樣一來就等於拋棄了自己的全部優勢,而相反曹操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縱深優勢,將袁紹不斷吸引到自己的腹地,迫使其不斷拉長起糧草運輸線,為後來烏巢被襲,官渡大敗埋下了伏筆。

    而在戰略的另一方面,不說大家已經熟知的“十勝十敗論”了,就說袁紹因為對本地大族的猜忌而沒有迎立漢獻帝,讓曹操捷足先登“奉天子以令不臣”。不僅使那些原屬於大漢的地方小勢力被曹操順利吸納,更重要的是無數門閥世家因為利益被迫上了曹操的賊船,使其取得政治上的絕對優勢。

    正因此,原本的曹操包圍圈,馬騰韓遂獻子入質以坐壁上觀,張繡直接率軍歸順絕了劉表北上的道路,長沙張羨又領導荊南四郡反叛劉表響應曹操。唯一的孫策因為劉表沒有伐曹而沒有輕舉妄動,加上要統一江東失去了伐曹的最佳機會。

    其實至此袁紹依然還有希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襲取了徐州,此時派孫乾前往冀州和袁紹結盟。其實歷史上的劉備是依靠軍功一步一步從底層升上來的,在整個漢末也算是名將,不然曹操怎麼會說“天下英雄唯曹與使君爾”?除非曹操親自全力以赴,其他將領還真不是劉備的敵手。

    如《三國志·袁紹傳》:

    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所以田豐當時也勸袁紹,趁此難得之機從後襲擊,如此兩面夾擊曹操是必敗無疑的。結果袁紹因為小兒子病重,放棄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而這次失去的不只是一次機會而已。

    曹操佔據徐州之後,利用徐州臧霸攻入青州,《三國志·武帝紀》:

    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應該是樂安誤寫為東安),留于禁屯河上。

    這下從袁紹夾擊曹操,變成了曹操對袁紹呈夾擊之勢,本來是袁紹主動的進攻,結果被曹操硬是逼成了倉促出擊,在沒有準備完全的情況下率兵入黎陽以抗曹操。從這時候開始袁紹已經完全被曹操掌握了節奏,敗局註定。

    為了搶佔關鍵渡口,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進攻白馬,現在大家都以為白馬非常重要。但這還是得益於關羽在這場戰鬥中表現的太過亮眼,吸引了大家的眼光,白馬之圍其實只是整場官渡之戰的開胃菜而已。

    此時的曹操早已經利用鴻溝地利構築了防線,放棄了分兵把守各個關隘的戰略,改為集中兵力在官渡與袁軍相持。所以白馬港從戰略上本來就是要捨棄的,只是現在失去他,損失的是一些來不及撤離的人口和物資,除此之外對整場戰局並無影響。而白馬獲勝之後,曹操迅速將人口和物資遷徙,將一座空城拱手讓出,也證實了這點。

    這場戰鬥去掉演義的成分只是雙方的一次初步試探,因此曹操所用兵力也不多。在採納荀攸聲東擊西的計策後,曹操做出主力要渡過延津攻擊袁紹後方的假象以吸引其主力,然後親自率大約五六百的騎兵從背後突襲顏良等部。《三國志·武帝紀》:

    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

    可以看到,曹操的騎兵離顏良只有十餘里路程了,才被其發現,以騎兵的速度,大軍是來不及轉身備戰的,如此毫無防備,好勇無謀,顏良戰敗是必然的,只是關羽加速了這個過程,並且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震撼袁軍的勢氣。

    即使顏良沒有被關羽斬殺,也可能和文丑一樣被其他武將甚至小兵斬殺,再退一萬步來說僥倖逃得性命,一個將領實在無法決定整個戰爭的走向。而且白馬之戰的結果,對於袁軍來說,只是“大震”,同時讓一些人看清了現實,並沒有傷筋動骨。《三國志·袁紹傳》記載:

    沮授又曰:"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

    沮授認為袁軍優勢是兵力多,但是單兵戰鬥力不及曹軍,曹軍最大的問題是糧草不足。因此速戰隊曹操有利,持久戰隊袁軍有利。如果採取這個建議,將重心放於補給線,慢慢拖垮曹操,袁紹還是有機會贏的,結果袁紹還是不聽,不斷的發起對官渡的急攻,卻忽略補給線的安全,屢屢被曹軍劫糧,這才又導致了烏巢被襲,兵力擁有絕對優勢的袁軍卻因為斷糧而潰敗。

    所以白馬之戰無論勝敗對官渡之戰都沒有絕對的影響,正是袁紹在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倒置一次次的偶然的出現,最終倒置了官渡之戰的必然失敗。

  • 9 # 創業狗的故事

    我個人認為

    如果關二爺當年沒有歸順曹老闆,那結局肯定是亡,也就不可能替他斬殺顏良、文丑。但歷史有它的必然性,這並不會影響官渡之戰的勝負成敗。

    袁盟主兵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個人的性情以及內患,可以這麼說,咱們的袁盟主,做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色厲而膽薄,為人主,將驕而政令不一,兵多而指揮不一;為人父,用親不用賢,眼睜睜看著幾個兒子爭權奪利,擁兵自重。最後被曹老闆夜襲烏巢,一把火焚燒了所有的糧草輜重,這才導致袁盟主大勢已去,最後終於兵敗。

    所以,就算關二爺沒有殺顏良文丑,或者曹老闆沒有關二爺幫忙,他也一樣能擊敗袁紹,統一北方,更不會影響官渡之戰的結果。

  • 10 # 博物歷史觀

    【精選回答】@雜談會客室

    就事論事,關羽如果沒有誅顏良斬文丑,官渡之戰會怎麼樣?我認為官渡之戰曹操危已。

    我們先來了解下,關羽到底有沒有斬顏良誅文丑??《三國演義》寫關雲長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寫的關羽英勇無敵,看的讀者熱血沸騰。但這畢竟是小說,有一定演義的成分。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三國志》

    顏良卻為關羽所殺。

    但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說曹操當時率領不滿六百人的騎兵,迎戰袁紹騎將文丑的隊伍,“大破之,斬醜”。曹操是率軍的首領,所以“斬醜"一事並非關羽所為。

    回到原題,關羽如果沒有誅顏良斬文丑,官渡之戰會怎麼樣?我認為官渡之戰曹操危已。原因如下:

    一、此時曹操內憂外患形勢上處絕對劣勢

    官渡之戰之時,曹操勢力範圍內的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又派遣劉備協助,韓荀鈔斷曹軍西道;江東孫策準備乘曹操主力在官渡,出兵襲擊許昌,曹操集團此時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面臨巨大的壓力,同時前線袁紹大軍壓境,後方也不穩固到處起火,如果不是荀彧、郭嘉等人建議曹操堅持下去,曹操幾乎都要放棄抵抗了。

    二、曹操實力上處絕對劣勢

    (1)官渡之戰時,袁紹剛戰勝公孫瓚無後顧之憂,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而曹操雖然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而且曹操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但也僅僅是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州。

    (2)地盤沒袁紹大,那就直接決定了,糧草補給、兵力補給的劣勢。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官渡袁紹陳兵11萬,而曹操僅僅2萬多,這是什麼概念?好比,5個人圍毆1個人,客觀來說你說誰勝算大些?錢糧更不用比,袁紹糧草推積如山,曹操軍營最後僅僅剩下幾天的糧草。

    如果,袁紹不是在官渡對峙,而是直接大範圍包圍或者直接硬懟,曹操可定吃不消!!

    為什麼袁紹要在官渡和曹操對峙呢?

    就是因為,顏良、文丑的先後陣亡,給予袁紹極大的震撼,此後袁紹不敢主動進攻曹操,曹操袁紹對峙於官渡,進入相持階段。

    所以說,要不是顏良文丑被誅殺了,袁紹對曹操還是進攻態勢,那麼官渡之戰曹操危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官渡之戰後,曹操實力大增,再加“挾天子”之威,奠定了曹操一家獨大的格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三國,穿越歷史,說說你想成為哪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駕駛員體驗印度“光輝”戰機後,豎大拇指是真心還是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