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中子

    《菜根譚》是一部格言警句的智慧書,體裁類似今天的名人名言。這本書的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清靜無為以及佛家的出世等思想觀念。書中的內容極為龐雜,涉及到修身、涉世、顯達、禪語、義語、仁語等範圍。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道德規範,為我們提供修身養性、處事待人的經驗和方法。

    作為一本勸世書,對《菜根譚》這個“勸”字的理解,要回到那個時代去看。這本書中的內容沒有提到任何時代背景,作者所處的明朝中後期,政治環境黑暗,朝廷黨羽之爭激烈;資本主義經濟萌芽與發展,經濟發達的同時,也暴露出人們追逐物慾享樂,重利輕義的思想,此時傳統的道德觀念也遭到了嚴峻挑戰。

    這是在這種背景下,才誕生了《菜根譚》這一勸世書。書中勸告世人樹立高情遠志,要塑造“ 精金美玉的人品 ” ,眼光要長遠,心胸要豁達,要做到“ 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 ”,時時檢點自身,要去除物慾,恢復其明鏡般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勸我們如何做好自己。

    人無法改變和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待人處事的策略。作者勸世人要低調謹慎,掩藏才華,時時提防身邊潛伏的危機;要有包容的氣度和“糊塗”的本事,處事要圓融變通,懂得換位思考。雖然未免有些工於心計,但出發點無非就是苟全性命於亂世,這反映作者對人性的深刻認識。這就是教我們如何涉世待人。

    《菜根譚》有很多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在裊裊炊煙、悠悠茶香中品書論道,醉臥落花,放浪形骸,於自然之中體悟禪機妙理。這種生活方式超越世情俗欲,在面對空前物質化、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世人也要保持淡泊超逸的精神姿態,勉勵自己不要沉迷於追求享樂。

    對於命運,這個詞,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覺得我命由我不由天,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是命中註定的。其實“人之精爽常通於天,天之威命即寓於人”,人只要能夠克服慾望、堅定信念、居安思危,“ 天亦無所用其伎倆 ”,人可以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種“ 操縱在我,作息自如 ”的意識,還是頗為鼓舞人心的。

    《菜根譚》是一部“過來人”之書,人世間的很多道理,總是要“過來”之後,方能明白,所以,前人的智慧對我們來說才更彌足珍貴。

  • 2 # 童心與老成枕上讀書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尋這樣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在紅塵中修行,在俗世中成就,如何把煩惱痛苦的世界,轉化為愉悅幸福的修行道場?

    歷史上得道的聖賢們在探討實踐中,在著書立說中,為後世的芸芸眾生眾生指明瞭解脫超越的方向。在中國文化長河中,將釋,儒,道三家精髓落實到生活中,運用到紅塵中,將聖人的感悟轉化為人生的智慧,明清的清言小品實在是居功甚偉。

    “清言”,又稱清語,冰言,雋語。所謂“清”,是指與渾濁的塵世相比而言的清明美好的境界。林語堂先生將之稱為:“享受自然和人生的警句和格言。”其中最具代表作的首推《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問世的一部奇書,它是絕意仕途的隱士洪應明所寫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主旨,而寫就的充滿人生智慧的菜根箴言。

    “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菜根譚》中的清言慧語,展現的是一種穿越時間,空間的澄明高遠的禪境,是現代人修身養性的指南!“勸”,既有勸告,告誡的意思,更有指明方向,方法的意味!

    如書中所講“赤子者,人之胚胎;秀才者,宰相之基礎。此時若火力不到,陶鑄不純,他日涉世立朝,終難成個令器。”以上這些話,著重強調了,如果一個人心性磨練不夠,日後做官是很難成為有用之才的。只有經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難,經過千錘百煉後,才能超越逆境,順境,做到“寵辱不驚”。才能真正領會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寧靜高遠和澄澈美麗!

    尤其書中有一段,好像是特別針對我們現代人忙忙碌碌的生活狀態的。“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賓士,而貞名萬古不易。君子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時要有悠閒的滋味。”告訴我們正確的生活態度應該如此:效仿自然界的變化,悠閒空暇時要有時光不待人的緊迫感,把時間運用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上;在忙碌的時候也要抽出時間,適當放鬆身心,保持彈性,享受生活的樂趣。

    《菜根譚》,尤其強調人的“定力”和“心態”。

    “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豔處要著得眼高。”

    “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所造成。"

    而定力和心態,也決定了,人能否在身居鬧市中心內寧靜,紅塵不異山林。

    品讀經典,過智慧生活!

    願我們都能如豐子愷先生所言:“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珍惜當下,過好這一生!

  • 3 # 環評紅樓

    這個“勸”字,就是戒勉人們要走正道,做君子,勿小人。

    有句老俗語說得好,“老實人不吃虧”,這不知有多少代人透過親身經歷口口相傳的經驗和教訓!《道德經》裡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說的是這個世界誘惑太多。在金錢美色權利名分面前,沒有定力的人很難把持。孔子也承認,“不得中行者矣,必狂狷也。狂者進取,狷也不及也。”意思是很難找到中庸之人為伴,要麼是太過了,要麼是退縮不前。

    這個“勸”字,左邊是個“又”字,右邊是個“力”字,就是重複用力的意思,可見要改變一個人是多麼難。假設就是勸不進去,違了法犯了罪鋃鐺入獄,後悔也來不及了。有些人“不見棺材不落淚”,或許只有他栽了跟頭之後,再去勸那些後來人。要想提高國民素質,最主要的是加強文化傳播。梁曉聲說過,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替人著想的善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相信把依法治國和依得治國兩駕馬車相匹配,久久為功,一定會取得社會治理的成功。

  • 4 # 千里雲城

    《菜根譚》以禪宗為體,間揉儒道思想,發明身心性命之學。

    其書以“菜根”為名,取“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並非一味退隱,而強調“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

    《菜根譚》使用勸,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要人經過艱苦的磨練而獲得智慧,就與世俗中因循守舊,隨波逐流的惰性相左。要改變這種習氣和惰性就要規勸,沒有規勸,只是討好世人,是改變不了這個現狀的。

    另外,規勸不是強迫,要把其中的道理闡明,你明白了,自然而然就會改變了。假如只是像宗教一樣叫人無條件地信,那就不是勸了。

    勸世,既有自己明確堅持的立場,會把立場向人闡明,又尊重世人的自主性,不強迫人,這是一種和平的傳達理念的方式,值得大家思考。

    《菜根譚》的語言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鍊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值得大家去看一看。當然,任何書籍都有兩面性,我們在閱讀古書的時候,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它有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用獨立的、辨證地思維去對待他,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益的內容。

  • 5 # 任重而道遠黃

    謝邀請!我對《菜根譚》中“勸”的理解是這樣的。這本書揉合了:儒,道,釋。三家的思維體系,給人生路上點亮了一盞明燈。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萬曆年間,一位退職官僚的處世哲理。用自己一生的過往寫岀了這一鉅作!我理解的“勸”,裡面攻防兼備。文章更多體現岀的是如何待人接物,識人而交,何去何從。

  • 6 # 使用者言午澤群

    人生在世,心事須明,素心為人,須知退讓,都離不開”勸“。我理解是;勸自已在這喧鬧紛雜的現實中,做到潔身自好,保持自我才對。勸自己勤於事業,忙於工作,但如果陷於事務圈而不能自拔,志向越大,經歷的挫折就會越多。人情反覆無常,人們常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勸自己不自做聰明,善於總結,不為小利而失大氣。勸自已對人做事符合情理,對小人先禮後兵,留條後路於己。勸自己活著輕鬆,放下不必要的糾結和貪念,不依附權勢去爭名奪利,不去為閒事、瑣事而忙碌,影響了自已身體。勸自己不要“忘恩負義”也不“欺弱好勝”。任何事情都是發展和變化的,苦悲可以轉化,得失不是永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勸自己做人做事坦蕩無畏,培養愉快的心情,堅守自己的良知。除去害人之念,也就是遠離禍害的方法。俗話說“平日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

  • 7 # 四夕浩然

    《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就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反映了明代知識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是作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釋家出世思想和道教無為思想,結合自身體驗,形成的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則。

    作者洪應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敗,這不僅表現在朝綱廢弛,吏治黑暗上,整個社會、文化也呈現江河日下之勢,這一點從稍前於《菜根譚》問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見一斑。一些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經歷了仕途的風波挫折之後,紛紛退隱江湖。他們既不願意與當權者同流合汙,也不願意違心迎合鄙瑣的社會風氣,於是表現隱者高逸超脫情懷的作品大量出現,《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結合自身的一些學習和體悟,總結出來的為人為事的做事方法和原則,作為引導性的書目是教人應該怎麼去做!簡而言之就是一種方法論,“勸”字是希望讀者能夠採用作者的方法論,運用於做人做事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家裝修改水改電中,應該重點關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