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許鄙視吃貨
-
2 # rainbowzhong
事情做不好就發脾氣,這是很正常的。
家長首先要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沮喪?
沮喪情緒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能力,讓他的腦子無法正常思考,因此無法集中精力去嘗試新方法解決問題,並排斥任何善意的建議和幫助。當孩子感到沮喪、有壓力的時候,常常會以憤怒的情緒表達出來。因為憤怒很容易表現出來,而且讓他覺得有力量、有掌控力。讓孩子體會這種情緒的感受。
因此,在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識這種情緒。並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但是對於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和物理行為,父母要能夠溫柔而堅定的說“不”。“不可以故意挑剔食物”、“不可以欺負小朋友”、“不允許摔東西”、“現在不能給你買”等等,當你說“不”時,其實是幫助他發洩情緒的過程。父母不可以為了息事寧人而容忍孩子的不良行為或滿足孩子的願望!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是需要發洩的,如果你沒有讓他發洩出來,他的情緒垃圾沒有得到釋放,隨後他還是會接著找茬,直到把父母激怒!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要保持平靜,靠近孩子,擁抱他、撫摸他,不斷的給予孩子溫暖和親情,讓他盡情發洩。但是不要試圖安慰他、轉移他的注意力、給他講道理或責備他。如果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就握住他的雙手或者抱住他,讓他哭出來喊出來。即使此刻,父母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
這很難把握,父母需要不斷修煉!
-
3 # 教育秀秀看
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反應。
當孩子不能夠獨自完成事情時,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詢問是否需要幫助。如果孩子需要,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事情。在幫助的時候,也要引導孩子自己嘗試。如果孩子因為著急而發了脾氣,家長可以讓孩子宣洩一會兒情緒,等情緒穩定後可以和孩子好好溝通並幫助其做完事情。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4 # 科慧講故事
孩子做不好事情常常會產生挫敗感,進而會大發脾氣,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可以細分為兩個問題:
1. 孩子對自己做不好的事,就會挫敗感很強,常常表現為氣急敗壞。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這類問題,坦然接納自己的做不到?
2. 當孩子表現得氣急敗壞時,家長該怎樣做呢?
一、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有很強的挫敗感?
我們觀察孩子,會發現,有些孩子過於追求完美,對於做不好的事情挫敗感很強。遇到做不好的事情會表現出“起急”,甚至“氣急敗壞”地大哭。我們可能會推測,是不是家長平時會對孩子有過多負面評價,導致孩子對自己的不接納。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發現有些家長平時很注意與孩子的互動,並沒有給予孩子很多負面評價,但孩子依然會對自己的“做不到”感到很生氣。
現在我們回到孩子角度去看這些問題,孩子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形成,開始渴望去探索自己的能力。 小時候餓了需要等著媽媽把奶送過來,現在發現自己可以主動去拿,這個巨大的變化讓他們更加願意主動的去做事情。我們都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幾乎是看到什麼都要去拿,不讓開的抽屜也一定要開啟看一看,不讓動的東西也一定要想辦法去摸一摸,看到大人做的事情也都想去嘗試。這時候的孩子,還沒有邊界感,他們不知道家裡的東西並不都屬於他,也不清楚自己能力的邊界在哪裡。所以,當不讓他們動一些東西或做一些事,他們也會很生氣,而當他們嘗試去做自己想做但能力還沒有達到的事情時,會發現比自己“預估”的難度大很多,從而會很著急,甚至很生氣。如果這時候家長想去幫他或替他做,會讓他進一步感覺自己無能,從而不願意接受家長的幫助。
當然,事實可能會更復雜,家長的表情,語氣,以及一些做法,都可能會把孩子推向一個感受的低谷“我很笨,我做不了這些事情”,有些孩子表現為著急或生氣,還有些孩子會表現為退縮不敢進一步嘗試。 這兩種表現看起來不同,但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相似的。
二、怎樣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當下的“做不到”
這對家長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因為在孩子最初的一兩年裡,媽媽都是超能媽媽,需要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是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形成,開始需要建立邊界感的時候,家長往往自己還沒有這個意識,還試圖以曾經的方式和孩子互動,這時候就會發現孩子的抗拒,也就是所謂的“逆反”。家長一定要看到並且尊重到孩子的成長,隨著孩子能力的提升,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方式也要及時調整。
1. 家長需要時常梳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界線關係,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
這裡提到的邊界,可從有不同維度來看。比如:
物品的界線,即物品的所有權。要讓孩子知道哪些東西是他的,哪些東西是家長個人的,哪些東西是全家人共用的。對於屬於他的東西,家長要儘可能做到尊重,不要輕易要求孩子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更不要以拿孩子的東西來逗孩子。
責任的界線,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家長自己首先需要清楚,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家長可以不再幹預,哪些是孩子能力達不到的,需要家長給予幫助,另外,還有哪些事情對孩子只是一點點小挑戰。對於孩子不同的能力狀態,家長需要給予怎樣的支援,對於孩子的自信建立可謂至關重要。在什麼時候需要幫助孩子,什麼時候需要耐心等待,這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規則,一個前提就是,孩子已經能做到的事情儘可能不幫,孩子能力達不到的事情一定及時給予支援。在這個問題上,平時家長們常常做反了。不該幫忙時隨意插手,該幫忙的時候卻看不到孩子的需要。所以需要家長格外關注,多觀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隻看自己的需要。
時間的界線,當孩子在做自己現在還做不到的事情時,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認識到,你只是現在還小,等你長大就可以做到了。但這個長大,最好可以具體化,比如等你像小強哥哥這麼大就可以做到了,或者等你像媽媽這麼大就可以做到了。讓他明白,今天做不到,不是他的錯,而是需要等待。
2. 當令孩子受挫的事情發生時
前面梳理界線關係的工作屬於日常工作,如果平時做得越好,孩子就會越自信。但是孩子的成長不會等我們,所以很多時候大人們還沒有梳理清楚,已經問題頻發了。那麼,當孩子正在做一件事做不好,感到很受挫時,家長最需要做的是,先不要直接替他解決問題,更不要說“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可以在一旁看著他,一邊感受孩子的著急和生氣,一邊觀察孩子操作過程有哪些是方法的問題,有哪些是能力的問題。如果是方法有問題,可以等平靜下來後,示範給孩子。如果是能力問題,比如說力氣不夠,或小手協調性不夠等等,那就直接告訴他,現在做不好不是他的錯,多練習幾次,就會了。
比如拉拉鍊的場景,孩子拉拉鍊,怎麼也插不進去,或者插進去,拉不上來,孩子開始變得不耐煩。這時候,家長可以跟他說“我看你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拉好,是不是有點著急了?” (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緒),“拉鍊看起來簡單,其實很難呢,媽媽小時候花了好長時間才學會拉拉鍊。” (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孩子學不會拉拉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不是他的問題)。 如果你已經觀察到孩子是方法問題,那就問“需要媽媽給你示範一下嗎?” (這裡問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而不是直接插手幫忙。)
三、在孩子大發雷霆時,家長可以怎樣做?
上面提到的處理過程,是指親子之間已經進入新的溝通互動模式,透過良好的溝通方式,就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 但是,往往實際上事情並不會如此平順的度過,有一些過往的負面經驗,會影響孩子當下的狀態,所以很可能在你還沒有做好準備,孩子已經大發雷霆了。這時候,家長需要解決的就不是孩子做不好事情那一件事了,而是幾件事交錯在一起去面對,也是最挑戰家長心力的時刻。
這時候最需要注意的是,處理情緒第一位。家長自己先不要再就孩子做不好的那件事情進行討論和講解了,幫助孩子回到自己的情緒本身。“剛剛我看到你那麼努力的拉拉鍊,可還是沒有拉上,特別生氣是吧?”(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緒)張開雙臂“來,媽媽抱抱!”(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和接納) “媽媽看到你已經很努力了,做不好不是你的錯。”(孩子的努力被看到,會讓孩子有被接納的感覺。“不是你的錯”,是幫助孩子釐清界線) 這樣差不多就夠了,少說無關的話,不要畫蛇添足。
但是,很多事情複雜就複雜在這個“但是”上了。但是,家長自己不是神,常會在孩子情緒起來的時候,自己的情緒也跟著來了(這個情緒可能包括自己的緊張,煩躁,以及自己的受挫感被激發等等。) 如果大人沒有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那麼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是也會相對困難。這時候界線依然是最為重要的,當各種事情交錯在一起時,先別急著把火撲滅,試著停下幾秒鐘,帶著覺知看看,自己的需要是什麼,孩子的需要是什麼。這個問題理清了,再用上面講到的溝通方式和孩子溝通,所以提醒自己及時按下暫停鍵很重要。
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紓解,以致憤怒升級到傷害自己或他人,或者破壞東西等情況,家長需要立即用行動阻止孩子進一步傷害,並透過擁抱等方式安慰孩子,但不要急於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要講太多道理。需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像《傑瑞的冷靜太空》故事中媽媽的做法,更適合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和孩子探討,而且在孩子已經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才適合幫助孩子培養管理自己情緒的辦法,但不是要求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兩種情況看似相同,其實方向差得很遠。這個問題今天只是提一下,以後可以寫個專題。
四、小 結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挫敗感,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幾乎每位家長都遇到過類似問題。今天就小雨媽媽提出的具體問題進行展開,以拉拉鍊的受挫經歷,來討論家長和孩子怎樣互動可以更好的支援到孩子。當然,類似拉拉鍊這樣的事情,在真實生活中依然會有很多具體的差異,比如如果全家正著急出去辦事,會令情況更加複雜。但總的來說,如果家長界線越清晰,覺知能力越強,事情處理的就會越順利,從而也越容易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界線感,孩子也會越來越自信。
作為家長,爸爸媽媽們和孩子朝夕相處,需要看到並尊重到孩子的成長,跟著孩子成長的腳步及時調整和孩子的溝通互動模式。最為重要的是,在處理具體事情的過程中,家長對於界線的覺知很重要,最好在事情發展到一團亂麻之前,能澄清出哪一部分是孩子的需要,哪一部分是自己的需要。
關於成長的界線,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回到每日的生活中,它又無處不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釐清,去發現界線,並讓界線越來越清晰。界線不是讓彼此疏遠的分隔,而是可以讓彼此更加獨立和自由的愛的提醒。
(本文中引用圖片選自繪本《傑瑞的冷靜太空》)
-
5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沒有哪位家長喜歡孩子發脾氣,但是,孩子做不好事情會發脾氣,並不完全是壞事情。
做不好事情發脾氣叫做“事出有因”,孩子或許是因為自己要求比較高,感受到來自內心的壓力,或許是因為沒有達到家長期望的標準,體驗到來自外部的壓力,無論哪種情況,本質上孩子都是因為對自己的表現不夠滿意而產生了沮喪、憤怒、或者焦慮等情緒,這從另外一面說明孩子很上進啊。試想一下,假如孩子任何事情沒做好全都無所謂,是不是更讓人著急呢?
有了情緒反應,透過“發脾氣”釋放出來也不是壞事情。一定的情緒張力可以讓人把自己動員起來,保持興奮或警覺,好比吹氣球,適當的張力可以讓氣球充盈飽滿,但是如果吹的太過、壓力太大就會爆炸。孩子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壓力,釋放出來總比憋著強很多,發脾氣最不濟只是行為問題,而消極情緒積聚起來卻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疾病。
面對孩子發脾氣,第一應該理解和接納,家長自己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左右,也不要繼續施加壓力,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幫忙分析問題的癥結,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身旁做他們的戰友,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保證理解接納的前提下,家長還可以想一些辦法,引導和示範孩子用更高階的方式釋放壓力,而不是僅僅只會發脾氣。比如可以把壓力和委屈大聲說出來,把問題寫在或畫在紙上然後打叉子把它們幹掉,透過運動或者投石頭釋放壓力,等等。待情緒平靜之後,父母還可以幫助孩子分析為什麼沒有做好,怎麼樣才能做好,關鍵是找到方法,而不是評論感受。
最後強調一下,鬧情緒發脾氣的時候一定不適合講道理,只有先把情緒安撫了,才可以理智的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否則用理智跟情緒打架,往往更添煩惱。
-
6 # 河馬媽媽育兒奇想
這樣的事常常發生在3-5歲的孩子身上,因為他們剛好進入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他們常會因為掃地沒掃乾淨、背不上書包、摔了一跤等事而發脾氣。爸媽應當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當我們察覺到孩子是因為做不好事情而發脾氣時,首先要做的是全情的接納,具體說來有三個步驟:
1)認同感受。認同感受是說父母要幫助孩子把他的感受描述出來,並表示認同。如:寶寶認為自己本來是可以不滑倒的,但卻滑了一跤,因此而感到難過是嗎?很多時候,當父母正確地解讀了哭鬧,孩子的情緒就已經消退了一大半。
2)共情。向孩子講述自己小時候發生的類似的事,如:媽媽小時候有一次在洗車廠玩,不小心踩到青苔摔了一大跤,我當時又疼又生氣……
3)陪伴。如果進行了前面兩步,孩子還是哭鬧,就在一旁陪伴孩子就好。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有些難過,我會一直在這裡陪著你。如果孩子拍打,就抓住他的手告訴他:如果生氣你可以(大聲地哭、可以踩樹葉、可以捏紙團……),但是不可以傷害別人。
2、花時間訓練。孩子是需要成人幫助的,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耐心,特別是在他學習技能的時候,比如穿衣、使用筷子、繫鞋帶等等。不要說教,不要強硬或過多的干涉孩子,而是示範給孩子如何做;在孩子自己練習的時候,父母要在一旁進行觀察,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幫助和引導,如:孩子穿套頭體恤往往後背拉不下來,成人可以在後面輕輕地幫助;孩子用筷子時,你也在旁邊拿著筷子放慢速度使用……
3、做偶爾犯錯的父母。在養育中,我們常常展現自己的無所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的盡善盡美。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在不經意間降低孩子的自信。父母的完美無缺讓孩子認為自己是無能的,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還是無法像爸媽做的一樣好。
舉個例子,我的女兒從小就喜歡畫畫,但慢慢地她發現無論怎麼畫都不如爸爸畫得好,於是很長一段時間就總是要求爸爸畫,而自己不畫;後來爸爸開始故意畫得粗劣一些,看上去跟女兒畫的相差無幾,僅僅這一個改變就讓女兒又神奇地愛上了自己畫畫。
以上的方法不僅適合處在完美敏感期的孩子,也適合12歲的其它孩子。孩子不需要完美父母,他們需要真實的,能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的父母。這樣的父母能讓孩子從學習技能中培養出自信,並有助於孩子建立牢固的安全感。
-
7 # 苗媽說
很巧,我孩子最近就有過這樣的事情。當時她在把玩一個礦泉水瓶,想在我面前得瑟下表演個雜技給我看,結果屢屢失敗。問題是不當我面的時候她玩得很好,當我面就玩不順溜了,所以她氣得要死,狠狠地把礦泉水瓶扔在地上,還哼哼唧唧地踩了幾腳。那這個時候我怎麼做的呢?
首先,我沒有立即做出反應,我知道這時候需要給她三秒時間緩衝下情緒。我就立在原地,看她什麼反應。只見她雙手環抱自己,氣哼哼地盯著摔在地上的礦泉水瓶好幾秒。
然後,我觀察她是否能自己表達情緒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孩子現在6歲了,小些的時候她遇到困難會嗷嗷尖叫,漲紅了小臉蛋,我一般會跟她共情,告訴她此時的情緒是難過,還是憤怒,還是生氣。現在大些了,她應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我相信她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果然,停了幾秒,她看上去不那麼束手無策了,只聽她對著地上的瓶子說,哼,你這個討厭的瓶子,我一定要把你轉起來!聽到她這麼說,我放心了,她將情緒發洩出來,而且她還挺有些越挫越勇的毅力呢。
最後,我鼓勵她,我跟她強調了改進方法,然後明確表示我相信她一定會把瓶子轉得越來越溜。她很受鼓舞,繼續嘗試。雖然也不太順暢,但每次都有嘗試和進步,她倒是積攢了不少成就感。
最後稍微總結下,孩子遇到事情做不好就發脾氣太正常不過了,家長首先不要急於指責或者干涉,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幫孩子梳理和認知情緒,以及幫助孩子找到做不好的原因,這樣下次碰到類似的事情,孩子才懂如何應對。
-
8 # 育兒微時光
孩子有脾氣是正常的,家長需要接納孩子的脾氣,弄清楚他為什麼要發脾氣。然後瞭解孩子的需求,針對性的解決就可以了。
一般的做法,家長可以說:我觀察到/注意到你XX了,你是不是感到很XX,我覺得你XXX,我希望你XXX……
用這樣的我句式幫助孩子瞭解到家長是在關注孩子的,瞭解孩子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樣的,然後家長的希望也是指導了孩子怎麼做,讓孩子潛意識裡有一種法脾氣沒有用,要去解決問題才有用的認知。
同時,這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做到的,是需要長時間刻意訓練的,不僅僅是孩子,家長更是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做了壞的榜樣,造成了孩子遇到事情就發脾氣的壞習慣。
家長也要告訴孩子犯錯沒關係,每個人都會犯錯,大家都是從錯誤中學習的,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努力解決就可以。
-
9 # 我媽超正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就會發脾氣,分析可能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1,孩子遇到了困難,無法繼續進行下去。比如說孩子堆了一個上午的積木,不小心被自己一手弄倒塌了;孩子去遊樂場玩耍過程中,遇到一個大點的孩子,不分青紅皂白的自己被人推了一把趴倒在地,他想反抗但是未能成功;我們家長經常會給孩子交待一件事情,讓她獨立完成,比如嘗試穿上自己的鞋可是孩子穿了十多分鐘還是穿不上去,終於穿上去了卻發現左右腳穿反了還被媽媽說了一頓…上面列舉的這些情況我們身邊經常會發生,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呢?究其原因還是孩子擔心自己沒有完成好被父母責備。父母應該經常反思對於孩子的各種行為是否能夠真正的無條件的接受和愛。沒有什麼比一個孩子他自己的父母更可怕的事情了,正是因為孩子處處她父母責怪自己怕父母不再愛自己了,所以他們遇到了困難會發脾氣,這是一種真實情緒的表現。
2,孩子亂髮脾氣有可能是在模仿家長處理問題的態度和做法。我身邊就有幾個例子,溫柔的媽媽教出來的一般都是知書達理的孩子,脾氣暴躁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往往脾氣也不小。要想孩子不要亂髮脾氣,父母要從自身上找原因,如何控制避免不好的情緒這件事情是父母必修課之一。
-
10 # 壹父母
做不好事情就發脾氣,說明孩子害怕挫折,不願意面對失敗。不要一看到孩子發脾氣就如臨大敵,因為挫敗感而產生的無力和憤怒,即便是很多成年人,都時有發生。
說到底,還是父母甚至是孩子自己,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這種要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壓力,所以,在面對失敗時,孩子的這種挫折感也會越強烈。
此外,現在提倡“鼓勵教育”,但往往父母方法運用不得當,大事小事都對孩子一頓誇,而且從來不誇具體的行為,只誇“你真聰明”、“你真棒”。
如此一來,孩子並沒有充分的意識到自己到底哪裡做得好,哪裡還有不足,倒是飄飄然起來了。
他只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天下無敵,最後眼高手低。
可是,當孩子在遇到具體事情不知道怎麼處理時,他害怕承認自己不夠聰明,更不想讓自己顯得不聰明,但他又無力解決,所以,只能生氣,用發脾氣來掩蓋自己的無助。
對於這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在孩子類似的問題還沒出現之前,停止對孩子無原則、無休止的所謂誇讚和鼓勵,讓孩子能對自己有客觀準確地判斷和評價。
然後,幫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事事包辦。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自信都是在完成一件一件微小的事情中建立起來,並不斷牢固的。
如果孩子已然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那麼,父母不要急於一時。先體諒他的痛苦,再給予他幫助,讓他慢慢培養出解決問題、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增加他的成功經驗,提升他的自信。
這個時候,尤其不能再對他諷刺打擊,說“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你還有臉發脾氣”就是大忌,既不尊重孩子,也進一步給孩子原本就受挫的信心雪上加霜。
總之,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永遠不要只停留在表象上,就孩子的行為說事,而是要進一步探求,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再針對根本原因,找到最本質的解決方案。
-
11 # 學慧育兒經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的時候就容易發脾氣,在這個情景下,作為爸爸媽媽的我們會怎麼處理呢?這個很關鍵的,當我們遇到一個事做不好,心裡會不會很煩躁呢?我們是成人,我們有一定的情緒管理能力,然而孩子呢?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對嗎?(然而在這個情景下,往往孩子的脾氣會把我們成人的脾氣給點燃,這樣可能會使事情往更糟的方向發展)
在幫助孩子之前請先了解一下孩子當下的心理狀,比如孩子在摺紙,兩個角總是對不好,他越來越煩躁,作為成人的我們來到孩子面前,教給孩子,如何做,而且輕鬆的對摺整齊,還指揮孩子,這樣可能會使孩子的心情越來越糟,並且開始發脾氣,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孩子此時發脾氣的物件不是我們,而是他自己,他對自己極為不滿意,為什麼爸爸媽媽做得那麼輕鬆?那麼簡單,而我卻這麼笨呢?媽媽交給我了幾遍,我還是沒有學會。媽媽教我的時候都要失去耐心了,我怎麼這麼差勁呢!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看到這裡你們可以理解到孩子了嗎?孩子真的不是衝著我們發脾氣,而是衝他自己,那我們在幫助孩子的時候就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好的地方,而不要高高在上的一以家長的身份去指揮去教導。
下面我開始支招了,親愛的們,睜大眼睛仔細瞧咯!
孩子做不好的事情,對於他來說一定是有點難的,我們可以湊到他身邊和他一起做,並且笨笨的像他一樣做不好,然後和他一起探討怎麼可以做得更好?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點幽默細胞的話,那就更好了,記得呀,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發現孩子做的好的部分,比如,這一次兩個角折的要比上一次更近了呢!再比如摺紙壓的印真深啊,比我壓的還好,在這個過程中幫孩子補充自信,讓孩子相信我會做的越來越好……
我們想一下,這樣的結果會是什麼呢?是不是和孩子成為朋友一起努力,共同迎接挑戰,並且戰勝困難呢?
-
12 # 祥雲舞月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發脾氣,這是特別正常的事情,大人有時做不好事情也會覺得很煩,把東西摔了。今天兒子就因為聖誕樹裝飾不好,把聖誕樹給踹了。對於出現這種情況,我是這樣來引導孩子的:
第一,和顏色悅色的理解他的情緒。我會說:“寶貝,這個東西真的很難弄哦!”他一下子就會緩解下來跟我渲洩到:“是啊,我弄了半天都弄不好,太煩人了!”看他的情緒得到緩解,我會進行第二步。
第二,幫助他一起做事情,使他的困境得以解脫。我會說:“來咱們一起來弄吧,是哪個環節出問題了呢?”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會坐下來和我一起重新來做事情。但有時候他也會很煩的說我不想弄了,太煩人了。這時我會採取第三步。
第三,我會理解他,同意把事情緩一緩。我會說:“好吧,把它放一放,咱們做點有意思的事情。”等他的情緒完全放開了。我會再次提議,咱們把它裝飾一下吧!這樣我們就歡歡樂樂的把這件煩人的事情做好了。
遇到煩心事,要理解他,不要強迫他,把事情緩一緩,放一放也是比較好的一種緩解方式。
-
13 # 小布點mami
孩子做事做不好就會發脾氣,大多是因為孩子做事喜歡追求事物的完美性,或者孩子沒有足夠的耐心來完成這件事,而父母的過度關注會讓他們更加的急躁,從而用情緒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不再去做這件事。
孩子本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過多的干涉他們做什麼,如何做,指手畫腳只會讓孩子更加手足無措。
孩子剛開始在做一件事是,往往會有很大的信心,但隨著事情的深入,他們會感到吃力,這時我們不要去指導他們該如何做,也不要過多的去打擾他們。我們過多的打擾,只會讓他們更加的不安,對自己失去信心。沒有了大人的幫助,透過他們自己的努力也一樣會完成,同時大人不在身邊,他們也就沒有了發洩的物件,自然專注於做這件事,而不是去用發脾氣來解決。
-
14 # 神奇麻麻木小暖
孩子在事情做不好的時候發脾氣,說明孩子有一定的好勝心和自尊心,從這個角度看,是好事,總比做不好還一點不在乎強。
而作為家長,我們面對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要理解和引導好
1、不要和孩子一同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就一頭火跟著發脾氣。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在火上澆油,讓孩子更生氣,認為父母不理解他。所以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冷靜的接納孩子的脾氣。既不要對孩子進行打壓,也不要置之不理。
2、積極引導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先引導孩子將脾氣先發洩出來。可以帶孩子出去運動一圈,用流汗的方式發洩。
3、帶領孩子做分析
當孩子冷靜的時候,和孩子一同分析失敗的原因在哪裡,挖出原因之後再積極的解決,重新做一次。
4、事後的分析
當這件事情結束後,要和孩子好好聊一下,說明發脾氣的壞處,對自己的傷害和對別人的傷害。遇到事情做不好的時候正確的態度和心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可以舉個自己的例子。告訴孩子當事情做不好的時候允許有脾氣,但不是對別人發脾氣。
對孩子做好正確的引導,幫孩子養成遇事冷靜的好習慣
-
15 # LittleSun999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兒子現在三歲半,從他三歲左右開始,當他嘗試做某件事情卻做不好的時候,就會發脾氣,最典型的情緒表現就是破壞正在嘗試做的事情,扔東西,扔一次還不夠,要撿起來繼續扔,不管手上拿到的是什麼。
他的這種情緒,到現在都還有,只是比剛開始要好了很多。
而在我看來,他的這種情緒再正常不過。試想,即使是我們這些以育人者姿態出現的大人,如果幾次三番嘗試做一件事,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是不是也會生氣?就拿孩子來說吧,當我們很多次告訴他再生氣也不能亂扔東西,但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下一次生氣還是亂扔東西時,你能保證你每次都能控制自己不生氣,不咆哮,不暴走嗎?
反正我是不能,面對挫敗感,不管是大人和孩子,都不容易時刻保持冷靜。我們和孩子最大的不同,只是自控力稍微強一點而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正確理解孩子的情緒,才是引導的關鍵。
一般這種情況下,只要他不是扔很危險或者貴重的東西,我一般都是讓他扔,當然他扔東西的範圍都在我可控範圍內。我也會問他,是不是積木沒搭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就塌了很生氣?他這種情況下,通常都不會說話。然後我就會抱住他,告訴他,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也會很生氣,媽媽生氣的時候就想大喊一聲,就像這樣,“啊~~~~~~~~~”,下次你生氣的時候可以試試,“啊~~~~~~~~~~~”,他經常就會被我逗得破涕為笑。
等他完全冷靜後,我會告訴他,你可以生氣,但是生氣了積木還是塌的對不對?生氣不能讓積木搭的更好,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對嗎?現在來和媽媽一起重新搭積木好不好?這個時候我說的話,他都是能接受的。
總的來說就是要明確三點:孩子的情緒是正常的情緒,沒什麼大不了。尤其是三四歲的孩子,缺乏自控力是這個年齡階段的正常發展過程。
允許孩子宣洩情緒,並給出更好的宣洩方法。
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正常,但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
引導/帶領孩子再一次嘗試,努力把之前沒做好的事情做好。
-
16 # 曉靈說
首先,孩子發脾氣,我們不能發脾氣。先問清楚情況,跟孩子溝通讓孩子降低浮躁的心情,跟著你的思路走。讓他主動告訴我們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我們幫他分析情況,或者反問孩子“你覺得要怎樣做會更好呢?”讓孩子去反思自己是否沒做到更好,或者有些沒有想到的地方,父母可以適當的引導孩子,開發他的智力及想象。
但,如果父母因為不知孩子什麼情況發脾氣而一起發脾氣的情況,就會導致孩子更加的不耐煩,更加煩躁。所以父母的反應作用非常大的。父母的反應決定孩子的情緒。
父母就是孩子一生的老師。
-
17 # 創新教育者叢叢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就會發脾氣,其實很正常。想想我們大人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工作上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是不是心情也不好,有時候也會透過發脾氣來釋放?
孩子也是一樣,發脾氣無怪乎是表達了生氣、不滿、煩躁、傷心等情緒。面對孩子情緒的不適當發洩,我們應該給到正確的引導。簡單來說有以下兩點:
1.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他的感受,“看見”他內心的真實需求
這一點最怕的就是父母跟著孩子一起發脾氣,根據映象神經元的作用原理,如果父母沒有耐心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樣採用煩躁、生氣的迴應方式,那麼孩子只會感覺更加糟糕。
認同孩子生氣的感受,“媽媽看的出來你真的很生氣,如果我搭的積木突然倒下來也會很傷心。。。”類似這樣的話讓孩子感受到是被理解和接納的,他就會樂於敞開心扉跟大人交流真實的想法,是害怕失敗或者想要尋求幫助和關注等等。知道孩子的內心想法才能更好的糾正孩子的行為,這也是常說的糾正行為之前先連線。
2.日常中刻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其內心充滿力量來面對錯誤和失敗
因為做不好事情而發脾氣,一方面是提現了孩子的信心不足、能力不夠,另一方面體現孩子追求卓越可是對錯誤和失敗的承受能力卻較弱。
這也許和孩子平時的生活環境和接受的教養方式有關,一旦遇到了有些挑戰的事情,就容易放棄,儘管內心不服氣、希望尋求到幫助或者表達對自我的否認。所以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這些情緒。
平日生活可以多花時間和孩子一起練習,不管是做什麼事情,孩子應該有他們的baby step,要求太高、事情難度超過能力範圍或者是因為不小心的失誤帶來的事件做的不好,這樣很難免會帶來孩子的情緒低落。用心的父母可以從小事情做起,比如在學習寫字的事情上,由簡入難、多加練習,比如搭積木玩遊戲等,從頭再來沒有關係。比如家務做的不好,父母也要多鼓勵,而不是對他的行為甚至品格做出評價。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覺他是安全的、被接受的,也是可以從錯誤中有所學習的。由此信心會不斷提高,內心也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和強大。
-
18 # 曉謝960
對於孩子這樣的情況,我一般熱衷於繪本講故事,找到相關發脾氣的故事,講給他聽。故事裡主人公遇到什麼問題,他一開始發脾氣,事情發生了什麼結果。然而另一個主人公沒有發脾氣,而是耐心的去解決這個問題,ta又得到了什麼結果,收貨了什麼.這樣孩子就會很容易的明白髮脾氣的壞處,然後再把他今天遇到的問題,他的表現提出來,要他自己想想自己錯在哪裡,以後又該怎麼辦。當他能清楚了知道自己錯在哪時就要馬上表揚他,給予他肯定,並約定好以後該怎麼做。下次他會記住。萬一下次他依舊發脾氣,這時你可以馬上說,如果這件事是(繪本里主人公名字)遇到,他會怎麼做呢?這樣孩子就會馬上想起故事裡的情節和跟你做好的約定。
-
19 # 貝貝要雞蛋
越是小的孩子,對情緒控制的能力越差。家長可根據孩子年齡分類引導。
2歲之前沒有什麼有效的引導方法,家長可以嘗試用安慰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從誘導兒童發脾氣的事物上移開,兒童記憶的短時性會暫時忘記發脾氣。但別指望你的引導和說教能改變什麼,即使你的口氣是溫柔而堅定,能不能有效果還要看孩子的心情。
2歲之後孩子因做不好事而發脾氣,多半來自挫敗感,這個時期寶寶有強烈的與外界交往,試探外界的興趣,充滿想要嘗試的念頭,但他們的耐心是在有限,一旦受挫,就會情緒大爆發。
【1】量力而行,交給孩子的工作要適合寶寶
比如2歲寶寶只能兩指抓,不能三指抓,你要是讓孩子用筷子吃飯,或者握筆寫字,很明顯已經超過了寶寶的能力範圍,他很容易發脾氣。家長可以先試探孩子對某件事情的控制能力,一旦發現寶寶根本來不了,就要趕緊拿開,要不然孩子會留下陰影,以後會這種受挫的事情缺乏信心。
【2】平靜地對待兒童發脾氣,不要給予孩子太多特殊關注
孩子發脾氣,如果父母情緒過激,或者責罵,或者加倍哄,都會給孩子一種“原來發脾氣會引起父母更多注意”的感受,他會有意地“表演”出發脾氣。我們用溫柔而堅定的口氣來調節寶寶發脾氣,帶寶寶去安靜的地方慢慢平復情緒,並鼓勵孩子“你只是暫時沒有控制好情緒,媽媽相信你很聰明,很快就能控制好情緒了。”
【3】與孩子約定管理情緒遊戲
比如,每天早上畫三張笑臉貼在牆上,孩子有了發脾氣的行為就把笑臉變成苦臉,並註明為什麼發脾氣。3個笑臉都變成苦臉,他就要甘於受到小小懲罰。如果一天下來哪怕還剩一個笑臉,也要給孩子一些精神鼓勵。(別給物質獎勵,後患無窮,我有篇回答說得很詳細)
【4】用手機把孩子發脾氣錄下來,然後播放給他看
這是很管用的方法,小孩子都有強烈的廉恥心,別人說他不好,他會大聲地跟別人簡單辯解。當孩子看見自己發脾氣的壞形象時,會本能地停止發脾氣,並且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以後如果再發脾氣,家長只要跟他說起發脾氣的影片,或者拿出手機又要錄製時,孩子就會停止發脾氣。
【5】以身作則,家長自己不要當“火藥桶”
有樣學樣,孩子會很容易學會家長的處事方式,如果家長自身就是一個沾火就著的汽油型性格,孩子很快也快變得“易燃易爆”,所以,想要教好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
20 # 有料家庭教育
孩子有事情做不好,遇到挫折發脾氣的情況在很多家庭都會上演:比如搭積木搭不好、彈琴老彈錯,題目不會做,就發脾氣、扔東西、大叫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孩子在遇到困難而不能達到自己期望或者不能滿足自己需要時,會產生一種悲觀消極的情緒體驗——挫敗感,當孩子對於這種情緒無法合理疏導時,就會透過“大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面對做不好就發脾氣的情況,家長應該重視,如果任由其發展,長此以往孩子會因此而形成焦慮、自暴自棄、自卑等性格。
該怎麼科學引導孩子面對挫折呢?簡單概括來說,可以透過以下幾方面幫助孩子:接納“挫敗感”,正確認識“挫折”,適度體驗“挫折”,在愛中化解“挫折”、樹立榜樣和鍛鍊技能提高抗挫力。
1、接納挫敗感
挫敗感主要體現在無法被滿足的沮喪、失望、甚至自我厭惡等感覺。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孩子沒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一遇到孩子做不好就責罵、批評。而是應該接納這種情緒,並認識到: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特點不同,做好一件事需要耐心、反覆練習等過程,而且認識到犯錯誤本身就是孩子吸取經驗、成長的過程。父母的接納,並把你對挫折的看法告訴孩子,並幫助孩子疏導情緒,這是第一步。這樣孩子才能從挫敗的情緒中恢復過來去理性思考解決辦法。
2、透過日常生活的事例、遊戲等方式讓孩子正確認識“挫折”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抓住可以利用的機會向孩子“詮釋”:挫折是人生中必然會經歷的一部分,我們積極的面對它們,用恰當的方法去處理,挫折就會離開。
比如有一次一位家長跟我們分享:孩子的爸爸本來要參加一個馬拉松比賽,但因為踢球腿受了重傷,不僅無法參加比賽,而且還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這個比賽是全家準備已久的,孩子特別期待。當時爸爸很痛苦,但是卻告訴孩子“這是爸爸經歷的一個大挫折,雖然現在很痛苦,但是爸爸做完手術會慢慢恢復,今年無法參加的比賽明年還可以參加。”這個孩子也特別堅強,在學習滑雪的過程中雖然總是摔跤,但是從不哭不抱怨,而是每次爬起來。孩子自己會說:“我這樣摔一跤算什麼,我爸爸腿摔得動手術都不怕,我會學好的。”
對於年齡小一些的孩子,家長可以透過和孩子共同遊戲的方式、或者買一些相關繪本告訴孩子挫折是什麼,怎樣克服挫折。
3、讓孩子適度體驗“挫折感”,並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訓練處理技能,提升抗挫的信心
比如我家孩子在學鋼琴的初期遇到了很多挫折,一度彈琴就落淚。後來我們分析原因是音符不熟悉,需要多讀譜;二是左右手協調不太好,練習的不夠,需要更多練習,並且邊唱邊練習。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在旁邊鼓勵說:彈錯不用怕,我會耐心的在旁邊陪伴,彈錯了重新彈。我還告訴孩子:只要不斷練習,明天一定會發生變化,一定會有進步。這天她彈得很磕巴,但我讓她相信我的話。第二天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因為放鬆的時候更容易彈好,之前的練習更容易產生效果),我讓她彈琴,“驗證一下我的話”。結果她非常愉快的去彈奏,彈得非常流暢,從此信心大增。此後,哪怕遇到挫折,她也會相信自己認真應對就能解決,哪怕當下沒解決,結果也會更好。
4、利用“榜樣”和“愛”的力量
這兩個力量更多的是來自父母,父母自己很有毅力、抗挫力,很堅韌,孩子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愛的力量是父母的正確看待、理解、接納,以及不斷的鼓勵。
父母的鼓勵就像小苗長大所需要的Sunny,它的溫暖會讓孩子充滿克服困難的力量。
父母只要做到以上這些點,孩子的抗挫力一定會提高。
回覆列表
孩子做不好事情就愛發脾氣,還可能有其他原因:
其一,媽媽可以反思一下,是否對孩子過於關注了?這在當前的獨生子女時代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在很多家庭裡,全家幾個大人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來說,就是很大的壓力,試想,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總會有一雙或幾雙眼睛盯著我們,那是什麼感覺?出於對自身形象的維護,肯定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但壓力之下,做對做好的機率反而會力不從心,挫敗感之下,自然就容易出現負性情緒。
其二,媽媽還可以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否太在意孩子做事的結果了?或者對孩子的期望值是否太高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會很容易認為,父母只喜歡那個成功的她,以至於她害怕媽媽看到她的失敗,遇到做不好的情況,就特別容易擔心失去媽媽的愛,孩子天然是害怕被“遺棄”的,這種不安全感之下,爆發負性情緒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媽媽可以在排查自身教養方式原因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況對症下藥,適當放手,多給孩子自由發揮的時間,讓孩子少一點心理壓力,如果能讓爸爸多多參與育兒過程,更好,因為爸爸相對粗獷的風格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來說是另一種滋養和薰陶,而母親由於通常十分細膩和敏感,如果沒有爸爸的制衡,很容易讓孩子不堪重負,一旦做得不好就容易感覺愧對媽媽而焦慮,完美主義的性格可能就這樣生根發芽。另外,以後在鼓勵孩子的時候,可以著重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引導孩子享受過程,去除對不完美結果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