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奕寒

    為什麼蝙蝠(Bat)是理想的病毒儲存宿主(主要內容整理自12th全國病毒學學術研討會 Wang LF/ppt。)<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e8d6d8b11e64d6e68843286633d3b0a_hd.jpg" data-rawwidth="1907" data-rawheight="739" width="190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e8d6d8b11e64d6e68843286633d3b0a_r.jpg"/>關於蝙蝠是否是病毒的理想宿主,作為研究人員來說,要解決這個假說可以分為三步——(1)蝙蝠是不是十分重要的新發病毒儲存宿主?(2)蝙蝠是否在攜帶病毒上具有其特殊性?(3)到底什麼因素造成了蝙蝠的特殊性?(1)對於第一個問題,現在可以說公認沒有爭議了,蝙蝠確實是很多新發病毒的儲存宿主,比如埃博拉、馬爾堡病毒,SARS、MERS冠狀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等,這些大多數屬於killer virus,也就是殺人的病毒,作者也提到,對於病毒學家來說,要發表CNS文章,那病毒必須是要殺人的,也是個悲劇吧。<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7c56bbda61a5df544a263b659e0363f_hd.jpg" data-rawwidth="1964" data-rawheight="813" width="196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7c56bbda61a5df544a263b659e0363f_r.jpg"/>(2)對於第二個問題,蝙蝠是不是特殊的?首先需要了解蝙蝠本身的一些特點——1 哺乳類1/5是蝙蝠;2 在現存的種、屬數目上僅次於齧齒類;3 唯一不受地形限制的哺乳類;4 是除人之外,分佈最廣的哺乳類;5 可變的體溫調節;6 回聲定位;7 預期壽命很長(一般來說哺乳類是體型越大壽命越長);8 很少發生癌症;9 N多種病毒的儲存宿主對於蝙蝠是否為病毒的儲存宿主還有一些潛在證據——實驗條件下以病毒感染蝙蝠,卻不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可在“健康”蝙蝠細胞中分離出持續性感染的病毒;非常高的病毒流行率;更多樣的基因多樣性;存在“現代”哺乳動物病毒的“祖先”或“先祖”支系;參考文獻【1】【2】也證明了第二個問題,確實,蝙蝠在攜帶病毒上很特殊。(3)最後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讓蝙蝠這麼特殊?從基因組學上可以提出以下問題——(3.1)蝙蝠具有其他哺乳類不具有的基因/通路(3.2)蝙蝠缺乏其他哺乳類具有的基因/通路(3.3)蝙蝠具有與其他哺乳類類似的基因/通路,但是表達譜不同<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96cabe597d18797052968c00e452e9b2_hd.jpg" data-rawwidth="1996" data-rawheight="1140" width="199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6cabe597d18797052968c00e452e9b2_r.jpg"/>透過基因組測序【3】發現,蝙蝠的DNA損傷修復相關的基因很不同尋常,可以說修復DNA損傷的能力很高,也就是說飛行造成的代謝率升高,更容易產生DNA損傷的在長期的進化中,蝙蝠透過提升DNA損傷修復能力來抵抗。同時,我們知道人如果長時間發燒40°,人也基本上完蛋了,培養細胞也一樣,如果在40°培養細胞,超過24h,細胞肯定掛了,但是體外培養的蝙蝠細胞卻能抵抗熱壓力(統計學上40°培養24h細胞活力不降)。透過實驗發現,蝙蝠細胞內的熱休克蛋白/HSP(一大類細胞伴侶蛋白,可以促進蛋白的正確摺疊,促進細胞的耐熱性等等)本底表達水平非常高而且I型干擾素通路相關的基因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特徵(I型干擾素是具有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活性的分泌蛋白質,包含IFNα和IFNβ,其中IFNα還有很多亞型),其中本底水平的IFNα非常高。並且I類MHC分子結合內源性肽段的精確度更好(MHC-組織相容性複合體,透過介導CD8+T細胞產生細胞毒效應/裂解細胞,病毒複製是在細胞內的,如果細胞察覺發現自己被病毒感染之後會把合成的病毒蛋白進行消化,進而產生病毒特異性的肽段,載入到MHC-1的溝槽中,轉移到細胞表面,進而告訴CD8+T細胞“我被病毒感染了”,這時候CD8+T細胞就會釋放穿孔素顆粒酶把這個細胞打洞,細胞死了,裡面還沒出來的病毒也就一起掛了)。<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927e4808c723831b4c1b514821966cb_hd.jpg" data-rawwidth="2068" data-rawheight="929" width="206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927e4808c723831b4c1b514821966cb_r.jpg"/>透過產生IL-1β介導炎症反應的炎性小體(inflammasome)通路中,蝙蝠居然缺失了PYHIN家族的基因,炎症可以導致各種疾病,包括老化和癌症等等,其中在細胞質中存在DNA時會強烈誘導炎症(DNA正常情況下只存在與細胞核/染色質或者線粒體中),而幾類炎性小體就是識別細胞質中存在的DNA來介導炎症的,所以,蝙蝠相關基因缺失會導致蝙蝠本身的炎症水平很低。總結一下,就是因為進化上,蝙蝠選擇了飛行,所以它的代謝率會升高,這樣氧化應激水平也會升高,為了對抗飛行帶來的這些結果,蝙蝠進化上適應了高水平的DNA損傷修復,這一點的直接後果是蝙蝠的壽命很長,並且很少發生癌症;此外蝙蝠具有了更強的本底水平的固有免疫應答系統,所以攜帶病毒的時候很少發病或就是不發病。<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52fe081136964c950deda9095f7b113_hd.jpg" data-rawwidth="1951" data-rawheight="981" width="195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52fe081136964c950deda9095f7b113_r.jpg"/>高水平的本底固有免疫系統造成蝙蝠本身在外來感染的情況下是一種high-alert,也就是高警戒性。這和其他哺乳動物,平時不表達這類分子,而是透過誘導再大量產生的情況完全不同(none or all)。所以得到蝙蝠之所以攜帶眾多病毒原因的新假說——一切都是哺乳動物飛行帶來的副產物。<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84c7801ddaafe41167e5cd1c3bbcd2c4_hd.jpg" data-rawwidth="1086" data-rawheight="881" width="108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4c7801ddaafe41167e5cd1c3bbcd2c4_r.jpg"/>當然得到這個假說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來解答更多的問題,那就不是現有的研究能解答的了。

  • 2 # 朝夏66

    蝙蝠攜帶那麼多種病毒,原因是因為它們是哺乳動物,而且還會飛。蝙蝠在飛行時,新陳代謝非常旺盛,直接導致它們體溫上升到四十度左右,而且它們經常生活在陰暗潮溼的惡劣環境中,多種病毒正好可以在這種體溫的動物身上生存,加上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統。長此以往,蝙蝠就會與多種病毒共生存,蝙蝠自然就成為多種病毒的攜帶者。

    蝙蝠會將病毒傳給下一代,科學家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小蝙蝠寶寶身上也有多種病毒。而且,不僅僅是蝙蝠的身體有病毒,而且糞便,甚至毛髮都有大量病菌。

  • 3 # 鄉村獨臂李哥生活線上

    蝙蝠這種動物不單,我個人感覺像一種很神秘的神物一般,因為我經常看電視劇,有一個電視劇裡神秘的修道院出現過大量的蝙蝠;古裝劇神探狄仁傑有一部出現了西域蝙蝠,好多人被蝙蝠咬了就中毒死了,最後狄仁傑下令燒死了所有西域蝙蝠,所以我說這蝙蝠不一般,就是不知道武則天時期西域指的是現在的哪裡。

  • 4 # 1849298154

    全世界 70% 的蝙蝠吃昆蟲、水果和花蜜,是地球上的最佳傳粉者和種子傳播者。

    只有三種蝙蝠會吸血,而這些吸血蝙蝠主要分佈在美洲中部和南部。

    他們常吸食動物或家畜血液,偶爾吸食人類血液。

  • 5 # 蘇卡君影視

    因為蝙蝠為了進化成能飛的哺乳動物,具有修復損傷的基因,而且體溫高代謝快。再加上壽命長和全球分佈範圍廣泛,使病毒傾向把蝙蝠作為宿主。因為病毒也是要生活的嘛,蝙蝠能與之共生而不受影響。

  • 6 # 結巴二哥

    野生動物體內都攜帶有病毒,只是有些並未發現而已,蝙蝠被發現有病毒時已經感染了少數人,拒絕吃野味從你我做起。

  • 7 # 1146404009603

    蝙蝠是哺乳動物界的頭號小強,也是哺乳動物中唯一的空軍,數量佔了哺乳動物的五分之一,僅次於昆蟲。如果滅世的核彈來臨,昆蟲和齧齒類動物一定能活下來,因為它們足夠小,不挑食,屎都能吃,還特別能生孩子。

    蝙蝠晝伏夜出,遍佈於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最多,在夜空裡還有聲吶這種外掛,蝙蝠身上攜帶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25個病毒科能夠感染脊椎動物,其中10個科與蝙蝠有關,在感染脊椎動物的16個RNA病毒科中,至少有9個科的病毒可感染蝙蝠,蝙蝠具有長時間的飛行能力,能將身上的“病毒庫”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蝙蝠與其他動物相比,蝙蝠更喜歡群居,大量不同種類的蝙蝠經常集聚在一起,讓病毒不僅在個體間傳播還在種群間傳播,大多數被感染的蝙蝠不會死,它們會到處飛將病毒傳播開。蝙蝠與人類同屬哺乳動物,而且生活環境接近。進化上,二者的親緣關係不是特別遠。某些遠古留下的病毒可能在人和蝙蝠的細胞上都有相應的病毒受體,給病毒的跨種跳躍創造條件。

    人們早注意到的蝙蝠所攜帶的病毒,是狂犬病毒。狂犬病毒屬有12種,除了蒙哥拉病毒外,其中11種的自然宿主是蝙蝠。

    被我們所熟知的SARS、MERS(中東呼吸窘迫綜合徵)、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馬爾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以及本次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自然宿主都是蝙蝠。它們透過自身雷達進行回聲定位時或排洩糞便時,會藉助果子狸、駱駝、豬、馬、水果等媒介進行傳播。一旦感染人體,就可能出現致命性的大範圍傳播。

    據食性不同,蝙蝠有食蟲、食果、食肉、雜食和吸血之分,並且達雅克果蝠是唯一一種雌雄都能哺育的哺乳動物。果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翅膀展開達2米左右,喜歡吃水果。馬來大狐蝠的蝙蝠翼展甚至超過了兩米,但是他們的身體卻依舊很小,只有20~25釐米,體重只有600~1100克。它們有一雙大眼睛,加上一對“殭屍牙”和尖尖的耳朵,若是在昏暗的夜晚看不真切,還以為吸血鬼德古拉是真的存在的。狐蝠科是攜帶病毒多的蝙蝠種類。

    1994年,澳大利亞亨德拉鎮的一個賽馬場暴發了一場疫情,導致此次疫情的病毒被稱為亨德拉病毒,被懷疑來自果蝠。亨德拉病毒的“近親”尼帕病毒是世界上危險的病毒之一,被列為生物安全4級病原。尼帕病初在1998年到1999年間暴發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感染豬群和豬農。2004年孟加拉國中部也暴發了尼帕疫情,感染者病死率高達75%,“兇手”也是果蝠。

    2003年非典爆發,雲南的中華菊頭蝠讓果子狸蒙冤,SARS雖然致死率較低但傳播卻驚人的快。2012年2018兩次爆發中東呼吸綜合徵,躺槍的是駱駝,源頭指向了埃及墓蝠,迦納的夜凹蝙蝠和歐洲的伏翼。中東呼吸綜合徵患者臨床的表現中部分與本次冠狀病毒類似,潛伏期2~14天,其他向人類傳播病毒的主要蝙蝠種還有犬吻蝠科、葉口蝠科科和鞘尾蝠科。

    2018年暴發的西非埃拉病毒出血熱病症致死率能達到90%。果蝠作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透過某種途徑,將病毒傳染給了靈長類。

    蝙蝠攜帶的其他病毒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禽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替曼病毒、羅斯河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森林腦炎病毒和漢坦病毒等,其中很多病毒都在近50年引起過人獸共患病大暴發,而且都是蝙蝠攜帶並傳播的,引起最近病毒爆發不能怪罪蝙蝠,而是因為人類和爬行動物比之前更加深入蝙蝠的領地,尤其是在熱帶地區。

    進化上,蝙蝠選擇了飛行,所以它的代謝率會升高,這樣氧化應激水平也會升高,為了對抗飛行帶來的這些結果,蝙蝠在進化上適應了高水平的DNA損傷修復,這一點的直接後果是蝙蝠的壽命很長,並且很少發生癌症;此外,蝙蝠具有了更強的本底水平的固有免疫應答系統,所以,攜帶病毒的時候很少發病或就是不發病。

    病毒“更新換代”,離開蝙蝠感染人體便可能“生事”,蝙蝠是成千上萬只聚集在一起的群居動物,種群內反覆感染比如狂犬病病毒,可促進對疾病的抵抗力。這種行為模式可能為蝙蝠對病毒感染提供更多的抵抗機制。

    究其原因,蝙蝠身上病毒持續存在可能與低病毒複製有關。這種低水平復制不能刺激起宿主危險的高水平的免疫應答反應,從而允許宿主長期感染,而不出現疾病跡象。但是,蝙蝠的這種特徵,也導致千萬年來,寄生在它們身上的病毒,也不斷的更新換代、基因突變獲得生存。這種經蝙蝠自然選擇後的病毒,雖然和宿主能和睦相處,但一旦它們離開自然宿主,比如透過糞便汙染果子狸、駱駝等,便可能導致病毒在人群中爆發。

    蝙蝠可以容忍自身免疫系統的超負荷運轉,但人類卻不能。因為人體只有在感染後才會透過發熱來啟動免疫系統,一旦免疫系統為抵抗病毒而高度反應,這給人體帶來的害處超過了益處。事實上,感染病毒患者出現的發燒、體內或體外出血等症狀都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帶來的後果。同樣的,人體試圖透過發熱等機制來清除病毒的手段,對於來自蝙蝠身上的病毒,完全沒有作用。即便我們持續40℃的高燒,把自己燒成瓜娃子,這些病毒也像回到老家一樣,舒舒服服,輕車熟路。

    線粒體可能也是起源於病毒,病毒傷人,也就可能發生在從天然宿主轉移到非天然宿主上的開始的一段時間,因為兩者沒有被進化篩選而相容。以天花病毒為例,假如說一直沒出現疫苗進行防治,那隨著時間推移,只要人類不死,那對人的天花病毒與人也會共同進化,導致致命性越來越低,直到有一天,我們也成為“蝙蝠”一樣,與其和睦相處。一切只需要時間,但上帝才有那麼多時間。野生動物可能是“連線”蝙蝠和人類的中間宿主。

    事實上也許就是因為蝙蝠會飛,所以才能抵抗病毒感染,通常哺乳動物無法提供飛行所需的巨大能量,在不產生大量損壞DNA的代謝物的情況下,當蝙蝠飛向天空時它們提升了DNA損傷修復和其他防禦系統能力,以及提高抑制病毒入侵的細胞的能力,大多數病毒的結構都是極其複雜的,為了生存,他們需要陸生哺乳動物體內具備適宜的溫度,而當蝙蝠飛向天空時它們的體溫會升至40℃左右,這樣頻繁的飛行桑拿對普通病毒來說一點也不溫暖舒適,但對少數強大的病毒,它們進化到可以適應高熱,這自然意味著它們可以適應。

    同時持續高燒還帶來了蝙蝠免疫系統對炎症的持續應答,它們的身體時刻準備禦敵,不像人類,不感染細菌病毒,白細胞和T細胞根本不會上班。這些年,無數人被廣告裡的氧化衰老嚇怕了,不過說實話,氧氣和線粒體的氧化的確是人體衰老的元兇之一,因為人的細胞零件更新慢,抵抗不了氧化的侵蝕。但蝙蝠是個奇葩,它們的細胞根本不怕氧化,天天活蹦亂跳的,按比例來換算,比王八都活的好。

    於是乎,大自然在進化過程中,無意間選出了高燒不退,DNA損傷修復能力超強、固有免疫應答系統24小時不關機的怪物,什麼埃博拉、馬爾堡、狂犬病、SARS等病毒,完全乾不死蝙蝠。地球上最恐怖的病毒罐子就此誕生了,多少病毒在蝙蝠身上平靜的共生著。

    病毒相對怕熱,感冒高發於冬春兩季,身體一旦受涼就容易打噴嚏,打噴嚏有利於病毒的擴散,隔離和戴口罩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手段,一般來說心跳越快的動物壽命越短,但是蝙蝠心跳超快卻可以活30年,蝙蝠大部分時間體溫都很高,病毒被壓制,蝙蝠只有休息的時候,體溫才會降低,病毒才會出來工作,並且病毒在不斷適應高溫,以後會越來越不怕熱。

    人體感染陌生的新病毒,會過度免疫和發熱,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傷害自己,如果用藥壓制高燒,容易造成肺部纖維化和股骨頭壞死。魔高一丈,道高一尺,病毒不會滅絕,還會重來,這次武漢肺炎潛伏期長,確診不易。從科學家的角度而言,研究蝙蝠,很可能是在生物上破解衰老的一個突破口。如果人類能從中獲益,無論是癌症,還是基因類疾病的DNA修復術,還是對抗病毒和炎症,都會獲益匪淺。

  • 8 # 夢在指尖遊走

    為什麼蝙蝠體內會有很多病毒?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從生物遺傳基因的方向去解釋——你可能不知道,蝙蝠的存在已經有8000萬到1億年了,比人類古老的多。

    能夠在歷史長河中一直存在,經歷自然災難卻一直未滅絕,這本身就說明了,蝙蝠的強大。

    大自然生物千奇百怪,更不要說不計其數的病毒和微生物了。

    從廣義上來講,

    蝙蝠能夠一直繁衍、生存,說明這個物種能夠很好的與自然界萬物和諧共存,體內潛藏的病毒、微生物自然不會少。

    而從狹義上來講,

    蝙蝠進化出的超強特異功能,讓它甚至獲得了“長生不老”的能力。我們具體來看:

    壽命超長,甚至長生不老聽起來覺得扯,但這是事實。我們知道恆溫動物,體型越大活得越久,比如大象可以活8-10年,而小倉鼠基本3年左右就要歸西,但跟倉鼠體型差不多大小的蝙蝠,卻可以活40年之久。原因是,大約在500萬年前的一次基因突變中,蝙蝠獲得了修復基因的本領。蝙蝠中最長壽的鼠耳蝠可能已經演化出修復細胞損傷,但不誘發癌症的獨特染色體機制。鼠耳蝠通常死於饑荒、脫水或意外事故,很少死於老年病變。科學家更預測,如果人類掌握了蝙蝠長壽的秘訣,可以把人類壽命延長到240歲。

    超高體溫造就最強免疫功能我們人類發燒,就是免疫系統與病原體做鬥爭的反應,這是因為高溫能夠消滅病毒。但是人體無法承受長時間的高溫。而蝙蝠,發燒就是日常!它們擁有哺乳動物中最活躍、最強力的免疫系統,就算是非常厲害的細菌病毒也奈何不了它。我們都知道狂犬病致死率基本上到了99%,而狂犬病毒的原宿主就是蝙蝠。蝙蝠們可以一直攜帶這種病毒,而相安無事,牛不牛?而令人聞風喪膽的埃博拉、尼帕、SARS病毒、MERS冠狀病毒,以及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完全都幹不死蝙蝠,卻把其它動物和人類給坑慘了!

    超強免疫功能培養超強病毒可以想象,在蝙蝠超強免疫系統的強力鎮壓下,體內的病毒也在隨之變異、變化,得到超常的鍛鍊,為了生存和傳播,病毒們也會隨之變得更邪惡、更強大。因此,蝙蝠的身體反而成了培養超級病原體的病毒庫,蝙蝠自己倒是沒事,可害慘了同是哺乳動物的動物和人類。所以蝙蝠體內的病毒數量,目前還沒有全部被人類掌握!你說蝙蝠有多可怕?它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神”,你卻還想著吃它?

  • 9 # QiaQia東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蝙蝠被人稱作是“移動的病毒庫”,這些病毒在小蝙蝠剛生下來不久就會逐漸的找上門來,主要的途徑就是來自於“父母和兄弟姐妹們”,因為蝙蝠群居的生活方式,導致大量的病毒在蝙蝠群中傳播迅速來去自如。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的多種蝙蝠中發現了數百種病毒,其中一半以上都可以傳播到人的身上。

    一般來說蝙蝠的活動範圍以及它們晝伏夜出的習慣,讓這些動物如“暗夜精靈”一般很少有和人類碰面接觸的機會,因此即使蝙蝠身上攜帶著大量的病毒細菌,傳播到其它生物身上的機會也很少。但是一些饞嘴的人主動找到了一個傳播途徑,那就是“吃野味”,蝙蝠作為自然宿主,有人去吃。而像蛇和果子狸等中間宿主也有人選擇去吃,因為一個“吃”字導致病毒上身。

    這種行為實際上不僅僅是害了自己,如果具備傳染性還害了家人和身邊的朋友,以及一些不認識不相熟的人。例如2002年-2003年肆虐的非典肺炎,就是源自於果子狸身上的病毒,而果子狸只是中間宿主,真正的源頭還是蝙蝠。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的蝙蝠實際上是一大類生物並非指的是某一個物種,蝙蝠是唯一具備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除了極地和一些大洋內的小島上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分佈,在翼手目動物之下共有19科185屬961種,這些物種都可以被稱之為蝙蝠,體型上也有差別,最大的蝙蝠翼展可以達到1.5米,最小的也有十幾釐米。

    蝙蝠身有劇毒,科學家分析和其飛行能力還是有一定關係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由於活動習慣給病毒開了一扇門,蝙蝠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對於一些病毒的抵抗和反應能力是很弱地,在常規情況下我們身體內浸入病毒,這個時候免疫系統迅速作出反應,開始清理這些病毒。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對身體機能產生破壞,例如發熱發炎的反應。

    但是蝙蝠對於病毒的入侵就很遲鈍,同時對於病毒的主動反應也就是發炎反應也很微弱。得以讓病毒和自身達到一種合作共贏的狀態。蝙蝠之所以如此適應病毒的存在,主要還是因為為了飛行能力而有的副作用。蝙蝠飛行意味著身體活躍需要大量的能量,這個過程中細胞內的工作就比較繁瑣,會出現一些DNA片段損壞進入細胞質,正常情況下身體免疫系統會瞬間作出反應,因為這些損壞的DNA片段會被當作外來病毒進行清理

    蝙蝠弱化的就是這個過程,即使出現了“行蹤詭秘”的病毒(DNA片段),蝙蝠的免疫系統也不會迅速反擊,因為擔心會清理掉自身產生的一些DNA碎片。在看長時間的進化下,為了飛行也付出了代價,那會是需要攜帶大量的病毒一起生活。

    蝙蝠是哺乳動物,新出生的蝙蝠寶寶之前就已經在雌蝙蝠身體內發育一段時間,這個過程有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同時在小蝙蝠被生下來後,處在一個蝙蝠密集的空間內,完全是一個富含病毒的環境,身體上會快速的被大量病毒所侵站。因此可以說蝙蝠為了飛行能力被迫接受了滿身“病毒”的後果,並且身體機能適應病毒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過年,你準備做什麼美食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