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甘埠大叔

    在夏商周甚至以前,人們大多是相信神話,神話說得白話一些,就是相當於沒有歷史,沒有任何根據,憑人們自己想象創造出來的,不管是女娟補天,還是精衛填海,亦或者是孟姜女哭長城等等這些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他們對這些故事實在是堅信不移,並且傳送給祖祖輩輩,得以流傳。這也或許就是後人很少再創造神話故事的原因之一。因為有很多的神話故事了,人們精神上已經較為滿足。

  • 2 # 嵐生香宜

    題主的問題,恰恰印證了神話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產物這一特徵。

    神話產生的基礎是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們為爭取生存、提高生產能力而產生的認識自然、支配自然的積極要求。

    作為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神話是人類最早的幻想型口頭文學作品,開啟了人類文學的先河。

    神話具有以下三大特點:

    第一, 神話是原始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

    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神話的內容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解釋,對征服自然丶變革社會的願景,透過故事的形式,口口相傳,對自然和社會的情感與領悟,這便是神話。

    第二、神話是民間文學中最富有幻想的形式,是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

    早期人類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面對神秘莫測的大自然,尤其是諸如地震丶洪水丶日蝕等一系列自然現象,還有人類本身的生老病死,都是茫然失措的。於是,人類幻想世界上存在種種超自然的神靈和力量,並由此產生神秘而敬畏的認知。

    第三、神話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神話是“透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神話包括神鬼的故事和鬼神化的英雄傳說,是被神化了的自然和社會。

    到了中國的商周時期,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人類從石器時代走入青銅時代。作為人類童年產物的神話被慢慢弱化,並被新興的文學形式取而代之。

  • 3 # 楚鄂人

    商周以前,百姓沒有文化,更沒有科學。統治者依靠神話故事和鬼神傳說,來恐嚇或鼓勵一老百姓,以達到百姓效忠,便於統治為目的

  • 4 # 沐清揚

    神話傳說,中外皆有,而神話的產生是和人類文明的程序息息相關的,在上古時代,氏族和部落的人們,開始了群居生活,這時就有了故事,當時沒有文字,故事被人類口口相傳,又攝於人類對自然認識不足,一切不可抗力量和現象的發生都歸於神明,中國神話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摶土造人,黃帝大戰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到後來的封神演義,締造了中國傳統的神話體系,即神明的名稱以及地位已經確立;再到東漢時期,佛教的傳入,加入新的神明,雖這些神話故事都成書於後期,在商末周初,大體已經固定體系。問者,也應該注意,商周以後還是有神話故事的,姑且不論佛教體系中的各種神明。如:老子得道,劉海戲金蟾,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八仙傳,牛郎織女,寶蓮燈其發生發展都屬於商周之後的故事,神話故事的產生是人們對自然和英雄人物的再加工,情節多表現為變化,神力,奇聞軼事,愛情,戰爭等內容,也有一些道士僧人對本體系神明的解讀,是人們對征服自然,變革社會,追求財富,尋求愛情的一種美好願望。精衛填海很可能和大禹治水一樣,當時人們飽受水患,所以要填平海水。而後羿射日,也許是當時當地太熱,據考究,三千多年前,中國中原地帶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擁有著廣袤的森林,這裡生活著大象,犀牛,貘,鱷魚等熱帶雨林常見的物種,比如“豫”,一隻矛一隻象,打獵,打什麼?打大象,這就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怪不得人們想射掉太陽了!

  • 5 # 崆峒書生
    什麼是神話

    神話不是隨便亂造的故事,《中國文學史》給出的解釋,大概意思就是神話是遠古人們編成的故事形式,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比如下雨、打雷這些現象,在科技不足夠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沒有辦法準確完整的進行解釋,只能透過雷公電母雨神這樣的方式自我解釋,然後就創造了一些基礎神話,關於神話的類別,我們接下來會介紹。關於神話的定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也給出瞭解釋:

    透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勢本身。

    這些內容的核心,都離不開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

    那中國古代神話,有哪些類別呢?

    按照《中國文學史》的介紹,以及書生自己根據神話的類別和內容,大概有以下幾類:

    第一,創世神話

    創世神話顧名思義就是世界的創立,我們熟悉的“盤古開天闢地”就是典型的創世神話,當然,東西方神話的區別就從創世神話開始了,兩個文明各自認為世界的形成有不同方式,按照《山海經》裡的介紹,盤古是創世的始祖。

    第二,始祖神話

    第三,洪水、戰爭神話

    我們華夏文明的程序中,有很多英雄主義的形象,比如大禹治水,炎帝黃帝等,這些人物都是我們華夏文明中的英雄形象,不僅從文化角度是這樣分析,更重要的是,他們解釋了很多有關自然和人類發展的問題,比如嫘祖(黃帝媳婦)發現了蠶絲,然後開始織絲綢;大禹治水,為我們解決了水災;黃帝大戰蚩尤等等。

    第四,發展神話

    發展神話指的是在人類程序中,對人類的進步和文明有促進作用的一些人,比如伏羲推演的八卦,后羿發明了弓箭,燧人氏發明了火,有巢氏發明了房子等等,這都是發明類神話的代表。

    為什麼商周以後就沒有神話了?

    商周特別是周,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透過周天子分封,奠定了我們當下各省份、地域的文化特色,比如陝西簡稱秦;山東稱齊魯大地;湖北稱荊襄等等,都和周有很大關係,那這個時期對神話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有的,這個時期我們華夏大地上文明發展的程序比之前快了太多,無論是勞動工具的改進,還是對大自然的認識,我們已經過了之前凡事無法解釋,只能靠神話“安慰”自己的階段,再者,以文王的周易為代表的文化,展開了對社會和自然的“科學”解釋,人們把思想已經從虛幻的神話中慢慢拔出來,隨著人類程序的發展,神話開始慢慢淡出。

    結語

    神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人類在無法解釋自然和社會時期內的自然產物,畢竟人類需要認知世界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神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人類“敬畏自然”的思想,最早應該就是神話起的作用,隨著人類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程度加深,人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斷然不如以前。

    當然,嚴格來說,商周以後,神話依然存在,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崛起,在他的人生中,按照《史記》的記載,依然有很多神話色彩的故事,比如斬白蛇起義後的那兩位皇帝。需要說明的是,人類文明程度加深,神話的作用已經不像人類在懵懂期那麼重要而已。

  • 6 # 雲中之筆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商周過後,為何鮮有神話故事了呢?關於對這個問題的疑惑,其實可以從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裡找到答案。

    什麼是神話故事呢?它的產生有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那就是首先要有神。沒有神的故事還能稱得上神話故事嗎?

    那麼,商周以後沒神了嗎?你別說這還真是個實際情況,的的確確是沒神了。說的更準確一點是人間沒神了,神去了那裡呢?看過小說《封神演義》的應該都清楚,神都被封了。

    昊天上帝的一張封神榜,是既封了神,也是封了神。前一個封是加封的意思,後一個封則是封印的意思。人教、闡教、截教,三教之聖人共擬封神榜單,上榜的人有忠臣義士,有不成仙而成神的,各有深淺厚薄,看的是彼此造化。

    姜子牙按玉虛宮法旨,在封神臺上讓人神各歸其位各守其職。在最後的封神我們可以看出,從日月星辰、三山五嶽、生死輪迴、富貴休咎、善惡是非等,那是樣樣俱全鉅細無遺,人間一切大小諸事皆在其中。

    天上諸神歸位,地下列土封疆。構建成一個完整而全面的執行體系。就如同電腦一般,裝入了一個完美的作業系統。

    其實,在姜子牙兵進五關後,一些大神就已經接到命令提前撤退,不得久戀紅塵以及干涉紅塵之事。可以說商周,是人與神之間最後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在時間上又是一道分水嶺。

    周朝在歷史上存在八百多年,這八百年是一個切斷人與神的過渡期。在漫長的時間中人漸漸的開始適應沒有神的世界,神這個曾經存在的實物,也開始漸漸的被人遺忘。

    讓原本果真存在的神話,變成了後來虛無縹緲的神話。

    商周之前,人神之間是有訊號可以聯絡。而隨著後來的封神中斷了傳輸訊號。人間諸事與上天各神位遙相呼應,但各行其道兩者互不干涉。神遵守著神的法則,人也依據人的規則。

    這個搭建執行的系統,為了防止漏洞,也準備了補丁程式。這個程式就是沒有上榜的姜子牙。姜子牙雖然沒封神,但他卻是萬神的總領。

    手執打神鞭既看守著天門,也防止神干涉人間之間。所以才有了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說法。就是說人間事,有我姜太公就可以了,諸神幹好本職工作不得越界。

    神話故事沒有了神這個前提條件,自然是無法形成了。而至商周之後,說的更準確一點應該是商末周初,人與神之間的交流被封神切斷,二者雖仍在一個系統,但已是兩條平行線各行其道。因此,神話故事也就越來越少了。

    個人覺得,迄今為止的演變過程,應該是神獸時代——神話時代——半人半神話時代——人的時代。

  • 7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我覺得這個問題呢,還是要分很多個原因的,那接下來我就具體講講三個原因:

    那第一個原因呢,在夏商周以前,大家都是非常相信神明的。也就是非常信奉神話呢,神話說簡單一點就是沒有史實根據的,都是靠人們臆想出來的一些東西,神話呢,有很多,比如說精衛填海呀,女媧補天吶,甚至是孟姜女哭長城。

    他們對這些神話呢,都是堅信不疑的然後呢,再傳給祖祖輩輩我覺得這個就導致了以前很多神話能夠流傳於世,然後人們精神上是得到了滿足了,所以後人呢,基本上也不在創造了。

    第二個原因呢,我覺得是因為人們受到了更好的教育,然後呢,不太相信神話了,相反而更加相信歷史了,歷史說的白話一些,就是有證據的東西,歷史區別於神話,就是多了一個證據。這個時候的人們都更喜歡用事實說話,而不是去相信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更喜歡腳踏實地。所以呢,理所當然的創造神話的人也會相對少一些了。

    那最後一個原因呢,我覺得也是比較重要的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人們追求那些神話的東西,是因為生活過的不如意,然後之後生活過的稍微好一點了之後思想上也得到了衝擊,然後就會接受一些其他的教育,比如諸子百家呀

    喜歡在發展中謀求進步。一直是華人民心中的嚮往。

    腳踏實地的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一切而不再信奉神明,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這不僅是一種思想上的過度,更證明的是時代的進步,心智的成熟。好了,最後呢又回到了總結時間,然後大概三個原因就是一思想的進步,二時代的進步,三心智的成熟。

    無論哪一個國家,都或多或少有著自己國家的神話故事,而中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得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的神話故事也是不計其數,例如:盤古開天地、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等等等,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所聽到的這些神話故事大多都是出現在夏商周以前,而在這之後,就很少有一些神話故事了,甚至於在秦朝以後再也沒有神話傳說,而夏商周之前卻那麼多 ?

    其實我們所說的神話在每一個時代都是有的,甚至是今天也是有的,只是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我們現在所說的神話大多都是屬於夏商周,但是它的創作未必就是在夏商周,就拿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個神話故事“孟姜女哭長城”來說,孟姜女實際上是戰國時期的齊華人,與當時秦始皇所統治的秦國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但是當時大家為了凸顯秦始皇的暴政,才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因而我們說一個神話故事,往往是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特性的產物,是根據這個時代所臆想出來的。

    另一方面,神話大多歸於夏商周是因為許多神話是源於那一時期的傳承,只是被後來的口口相傳傳的變了原本的意思,後來人在整理這些神話故事的時候,因為缺少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因而難以辨認孰真孰假,從而導致了一種真假摻雜的混亂局面。

  • 8 # 風水獅多啦啦

    這裡大體有兩點原因,首先是商周以前由於年代久遠,所以留下的信史較少,而且由於焚書坑儒事件和項羽火燒咸陽,先秦史書幾乎斷層,而且周之前的殷商王朝使用的是甲骨文,和周的文字還有比較大的差異,今天我們看史書講秦國統一六國文字就可以看出端倪,以至於出現了文化斷層,但是這並不影響古人的事蹟以故事的形式在民間市井流傳,而口口相傳的事蹟又非常容易發生個人的理解,從而不斷更改故事的原貌,這樣的故事在經過文人的藝術加工,使得故事主人翁具有了不可思議的超能力,已經變成了今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神話故事,所以可以說,信史之後無神話。

    還有一點原因春秋戰國以後史書增多,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生產方式轉變,從而神權社會進入到世俗社會,中國比西方國家更早的進入世俗化改造,世俗化的意義在於更注重市民生活,在這個過程中神權不斷弱化,哲學的出現是神權瓦解的前兆,尤其是中國三聖老子孔子墨子以及百家爭鳴的出現,神權更是一落千丈,再也不需要神話來神化統治者,從而完成了商周以後沒有什麼神話故事流傳下來的局面。

  • 9 # 顏小二述哲文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商周過後,神話故事確實是少了,但是並不是說沒有,比如在唐代亂世的時候,道教興盛,相應的,類似呂洞賓這樣的神話故事就出現了。

    不過,不容否認的是,在商周之前,確實有許多讓人驚歎上古神話,比如“女媧補天”等等。但是商周之後,這種讓人“驚歎”的神話確實變少了,畢竟“呂洞賓”這類神話故事,在“女媧補天”這等上古神話面前,簡直小打小鬧一般,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屬多方面的,這裡主要說說比較明顯的原因。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社會制度下,人們對“天”的看法漸漸發生轉變有關。奴隸制的社會制度下,君主用“意志之天”來鞏固自己的權位,而封建王朝的君主,除了利用君權神授外,也會採取德治法治相結合的態勢。這是因為從春秋末期開始,人們就已經開始出現了“人定勝天”的觀點,甚至還衍生了“天無意志”這類想法的苗頭。

    也就是說,針對神話故事越來越少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商周時期的社會制度,以及商周之後的社會制度,繼而找到合理答案。

    (1)以商周為代表的奴隸制下的“有意志”之“天”

    商周時期的社會制度無疑是奴隸制,而到了春秋時期,社會制度漸漸轉型,從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到了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基本成型。也就是說,夏商周時期的社會制度屬趨於穩定的奴隸制。

    奴隸制有一個特點,就是十分篤信“天”是“有意志”的。只不過,商王朝到周王朝有些不一樣,這也是人類對“天”的認識漸漸加深的反映。

    商王朝的“天”是隻保佑“君主”的,商王朝的君主,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天之子”,是“天”在人間的代言人。換言之,“天”會保佑它的代言人,百姓的話,則必須臣服在這個代言人膝下,否者就要受到“天”的懲罰,這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商紂王的“有恃無恐”。而商紂王最後亦是因為太過殘暴,導致身死國滅。

    至於商王朝將君主看成是天在人間的代言人,實則是君主控制為下者的一種手段。但是,商王朝覆滅的時候,便意味著“天”獨佑君主的神話破滅,畢竟天之子都死了。於是周王朝的周公,便改造了商王朝的“天”。

    獨佑君主的“天”,到了周王朝那裡,就是保佑萬民了,“天”的庇佑不再是君主的專屬特權,君主要“以德配天”,也就是要擁有能夠與天下共主相匹配的德行才能長久統治天下,否則就會如商紂王一般被“天”厭棄。這一方面解釋了天之子商紂王的隕落,一方面也鞏固了周王朝奴隸主的地位。

    也就是說,商周時期是奴隸制,奴隸制上下等級太分明,“天”成了保佑君的存在,這便暗示著“君主”因為受到“天”的庇佑而擁有至高權利,這是商周時期奴隸制下君主控制臣下百姓的辦法。

    (2)商周之後,從“人定勝天”到“人死如燈滅”

    而到了封建制,早在奴隸制到封建制轉化時期的道家老子,他的自然觀裡面,天更多是“道”,“道”是無偏私的,更無意志。也就是說,那個時候,老子已經打開了“無意志之天”的開端了。

    而後世的荀子在稷下學宮多少受到了一些老子思想的薰陶,他的思想體系裡面,頗有一些人定勝天的味道。人定勝天便意味著,人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這某種程度上說是對“天命”的一種否定。

    而即便是孔子,他對於“鬼神”的態度也是敬而遠之,孔子更強調祭祀之禮中的“誠”,而並不贊成人們帶著有所求的目的去迷信鬼神,這種功利性的祭祀在孔子看來是“淫祭”,要不得。這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對於迷信意志之天的批判。

    而即便在漢代時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並且進一步論證了“君權神授”,此舉一定程度導致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讖緯迷信”的興盛。這裡的“圖讖”簡單解釋一下,就是方士、巫師製造且用於宣揚迷信的所謂“預言”。

    即便是在“讖緯迷信”盛行的年代,也有類似桓譚這樣的學者,在君主面前直言“讖緯”都是編造出來的,是不可信的東西,並且指出災異背後不是“天”在發表自己的態度,而僅僅只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而已。而且他還用蠟燭和火的關係,比喻身體與靈魂的關係,指出人死如燈滅,這也為後世反對靈魂不死的迷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小總結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奴隸制時期,因為君主屬於“天”授意領導百姓的存在,所以君主擁有對為下者絕對的統治權利。只是隨著改朝換代,人們對“意志之天”也漸漸提出了質疑,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思想相對開放的年代。

    在奴隸制時期,由於等級制度鮮明,為下者能夠發聲的機會少,更別說是造成一定影響了。幾乎人人都對“天有意志”這種觀點深信不疑。人們畏懼於“天”背後的神秘和強大,於是不敢有太多動作。

    直到商王朝的“天之子”商紂王從神壇上隕落,這便意味著作為“天之子”的君主並非是被“天”絕對保護的存在,這個時候人們對意志之天的盲目迷信就已經少了一些。

    但是周王朝的周公很聰明,他提出“天”保佑有德之人,繼而以君主應該“以德配天”來告誡君主修身養性的同時,也要一定程度牽制住百姓。只是後面的周天子失德,導致禮崩樂壞,諸侯王爾虞我詐間,也並未應驗周公的“以德配天”,於是,人們對於周公的“意志之天”再一次提出了質疑。

    以至於到後面的荀子等等思想家,表現出了唯物主義傾向。而且那個戰亂的年代思想開放,被“意志之天”壓抑那麼多年的人們反對“意志之天”、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聲音漸漸也傳了出來。在相對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這些觀點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於是,即便戰國以後封建王朝漸漸成型,而在漢朝董仲舒更是論證“君權神授”以此拔高君主地位,但是人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表現出的對“意志之天”的質疑甚至是否定的觀點卻一直存在。於是,商周以後人不再像商周時期那樣迷信意志之天,並存在一部分人對意志之天抱有懷疑甚至是否定的態度,想必也是因為如此,商周之後的神話就漸漸少了。

  • 10 # 玲聽天下

    商周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移,商周以前可以說是奴隸制社會,商周以後是封建社會。

    商紂王那時是以意志天之是,那時候的王授予天命,所以,天命來,天命歸的這種說法。所以,上古時期神話故事就很多,比如,《封神演義》《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盤古開天》《夸父逐日》等等神話故事。

    商周以前的故事在人們的意志中是所有的君王都是天安排來的,所以商紂王也就得讓天上的人來鎮服他,靠天上的人來壓制他,地上的奴隸制人是壓制不了他。

    奴隸制社會大都是以神話故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轉為封建社會,封建社會也有神話故事,但畢竟少了,比如《呂洞賓》就是商周以後的神話故事。

    但商周以後雖然也有《呂洞賓》這樣的神話故事,但針對商周以前的神話故事是小巫見大巫。沒法比。 上古時代都是神話故事多,只鬼志怪說,因為那時候的思想是意志天的影響。

    到了春秋戰國後,文人也多了起來,能夠開始去研究上古神話,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上古神話有著迷信一樣的思想上的解放。

    商周那時候以商紂王為天,妲己也是妖姬狐狸精變,普通老百姓拿她沒辦法。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像孔子這樣的教育家,思想家,開始逐漸地解放奴隸制思想向封建社會邁進了一部,開始學習思想課文化課,對上古的神話有一定的瞭解,上古的神話其實就是君王對老百姓思想上的一種禁錮。

    所以,在文學創作上就是這樣既然你是上天派你來的君王也就讓上天派天兵天將來滅掉你《封神演義》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例子。

    到漢朝,漢朝劉邦那時候稱帝的時候,劉邦因為只是一個街亭小混混,想要得到老百姓的擁護,那時候為了讓老百姓臣服,劉邦那時候出來的時候,也在民間散佈劉邦走過的地方就有一條真龍,這條真龍是劉邦給挾制了,而且還有煙霧等等。

    劉邦那時候也是藉助神龍給自己正身,讓自己師出有名的說法,讓老百姓覺得雖然這位街亭的小混混,現在也是上天派來當帝王的,劉邦當初就是採用上古時代的神話方式來給自己正身。覺得劉邦的軍權神授,其實也就是封建迷信的思想,來麻痺老百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國學經典語句嗎?求分享,一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