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味影說

    傳說有個張鐵匠,因為母親生下他時,“撲通”一聲掉進了泉水裡,故此取名“張小泉”。因為在家鄉得罪了一個惡霸,就帶著三個兒子來到杭州謀生,爺兒四個在杭州大井巷裡開鐵鋪。

    城隍山腳下的大井巷,那個時候是商業區,很熱鬧。張小泉的手藝不錯,對顧客又很殷勤,賣的鐵器式樣也蠻好,所以人們都喜歡來光顧。但是張小泉還有一手出色的水底功夫,就很少有人曉得。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五款,靠鑲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

    張小泉傳統制剪工序中有兩項精湛獨特的製作技藝歷經磨練被延續下來,一是鑲鋼鍛打技藝,造剪一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浙江龍泉、雲和的好鋼鑲嵌在熟鐵上,並採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製,經千錘百煉,製作成剪刀刃口,並用鎮江泥磚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藝,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飛禽走獸等紋樣,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而如今,張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工序最少的只需9道。隨著衝壓、注塑工藝的大面積應用,傳統的工藝逐漸被遺棄,即使是仍在採用的幾道傳統工序,也只有退步,沒有進步。眾多制剪工人年事已高,無法親自操作。致使這一古老的手工藝出現傳承斷檔,如今能夠從頭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復存在,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急需搶救、恢復。

  • 2 # 草原文化站

    張小泉剪刀是我過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有340多年的歷史,明末清初就出名了。創始人張小泉曾立下"良鋼精作"的家訓。340餘年,由後來人身體力行,成為核心理念,它已經成為中國剪刀行業產量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好,銷路最廣的一家企業,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1964年8月獲得張小泉牌註冊商標,1987年獲得泉字牌商標,1993年被授予老字號,2006年5月20日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3 # 千夜獨語

    其實你也說到了,既然是剪刀技藝,那你說是物質還是非物質。張小泉剪刀歷史悠久,品質優越,傳承至今,技藝珍貴,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合適,有什麼疑惑?

    張小泉南直隸徽州府黟縣人,張小泉剪刀創始人。明崇禎年間,率子張近高來杭州大井巷生產祖傳剪刀。由於採用浙江龍泉好鋼作原料,又經過精心製作,打出來的剪子鋒快耐用,與眾不同。

    張小泉剪刀的名氣後來越傳越大,銷路也越來越廣,便成了聞名全國的杭州特產。張小泉死了以後,他的三個兒子各立門戶,三家鐵匠鋪都用“張小泉剪刀”的招牌。張小泉還收過不少徒弟,他們知道了,就說:“兒子好用阿爸的招牌,徒弟也好用師傅的牌子!”於是,也都掛起這個招牌來。兒子傳兒子,徒弟傳徒弟,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店也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清了。還有一些人鑽空子,冒充張小泉的子孫或者徒弟,也掛同樣的招牌。所以到後來,杭州的刀剪鋪掛的都是一色“張小泉剪刀”店的招牌。

    張小泉去世後,其子張近高繼承父業,為保護本身利益,在“張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記”兩字,視為正宗。乾隆年間,張小泉近記剪刀已列為貢品。清宣統三年,張小泉以“海雲浴日”註冊。至解放前夕,張小泉剪刀店瀕於停業,1956年張小泉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1958年6月,改名張小泉近記剪刀廠。張小泉剪刀以選料講究,鑲鋼均勻,磨工精細,鋒利異常,式樣精美,經久耐用而著稱,名揚海內外。

  • 4 # Dongfangxu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是一種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是傳統手工藝,也是自然界的知識和實踐。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其實是傳統的手工藝,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式樣精巧,銷釘牢固,也是一種工匠精神。所以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5 # 豆豆3人行

    南宋以後,剪刀作為一種商品,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工藝至上者,有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北京的王麻子剪刀、瀋陽的孟字剪。以張小泉剪刀名播最遠。說起張小泉剪刀,自然會聯想到清朝乾隆皇帝買剪刀的傳說。

    那是乾隆三下江南的第二次,三月初三,乾隆駕臨杭州,正值上祀,杭州人出郊踏青者,進廟朝拜者, 熙來攘往。 這位天子,為了熱鬧,喬裝成百姓,微服出遊城隍山。恰遊興正酣,天公不作美, 忽然下起雨來。

    乾隆爺疾步下山,走進張小泉剪刀店避雨,看到櫃檯陳列的剪刀製作 精美,便買來帶回皇宮。試用之後,連連稱“善”。由此,張小泉剪刀被皇家列為“貢品”,名聲大噪。其實,張小泉剪刀之聞名遐邇,不僅僅因為乾隆親駕御買,主要是質量好,歷經張家幾代人的匠心巧創而形成獨特的制剪工藝,說來話長。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張小泉的鐵匠,整年挑擔走街串巷,替人家打造鐮刀鋤頭、菜刀鍋鏟。說來有趣,他母親懷他的期間,某天在山腳一個泉眼邊洗衣裳時生下了他, 他兩腳剛落地,就“撲通”一聲掉進泉水裡了。

    嚇得他母親趕快把他撈了起來,就此, 便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小泉”。小泉自幼和水結下緣分,長大以後整天烤在爐邊掄鐵錘,渾身是汗,少不了每天跳進河裡去洗澡,他不但在水中游得自如,而且還會久久地潛入水下。

    小泉成家後, 有三個兒子,都是打鐵的好手。因為小泉愛管閒事,打抱不平,得罪了當地豪紳,在 鄉下立足不住,爺兒四個只好挑起鐵匠擔子,流浪到杭州,在城隍山麓的大井巷內搭個蓆棚,開起一爿鐵匠鋪。

    巷裡有口大井,井水清澈甜爽。忽然一天早晨,汲出的水,黑漿漿,像爛泥,腥臭不堪。 怎麼一夜之間井水變了呢?巷裡的長者說,小時候聽老輩人講過,這大井直 通錢塘江,江的上游有兩條雌雄黑蛇,每隔一百年就要鑽到這口大井中來交尾下蛋, 井水就是被這兩條黑蛇攪翻得像爛泥湯一樣。

    怎麼辦呢?老人說,要制伏這兩條蛇,只有下井去跟它們拼。一時無人敢下井。張小泉自告奮勇,提出預備兩壇黃酒,每壇酒中撒入一斤雄黃。 小泉喝乾一罈,將另 一罈往頭上一澆,拎一把大鐵錘,跳入井中。

    在井下他發現兩條碗口粗的烏蛇,盤繞 在一起。小泉眼明手快,一連幾大錘,砸在兩條蛇的腦後相交“七寸”上,隨手將死蛇拎出井外,往地上一扔,竟噹噹作響!原來這是蛇精,練就了鋼筋鐵骨。張小泉若 不是個身懷絕技老鐵匠,恐怕還降伏不了它呢? 張小泉看看那兩條蛇盤曲相交的樣子,很像一把剪刀。

    於是在兩蛇相交處鉚上一個鐵軸,把尾巴彎過來做剪刀把手,又將蛇頸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鋒利。打造出一把很大很大的剪刀,並把它掛在門前當做招牌。從此,張小泉製造的剪刀,成了聞名全國的杭州特產。

    張小泉死了以後,他的三個兒子各立門戶,都用“張小泉剪刀”的招牌。小泉的徒弟說:兒子好用阿爸的牌子,徒弟也好用師傅的牌子。 於是,兒子傳兒子,徒弟傳徒弟,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店也就越來越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宋時期,朝廷並沒有實權,如何架空“中興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