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時武
-
2 # 亦有所思
爛詩猶似風中絮,一遇欄干便化泥。
評價分為兩種
一種是存有雜質的評,比如蘇東坡給不出名的長輩親友寫墓誌銘(比如那一篇《祭柳子玉文》),總是將此人詩句誇得天花亂墜,人間至珍。然而其詩讀起來也不過爾爾。古代文人倘若有些身價,一旦死了爹孃,總是要拿出一筆銀子找個名人大腕為其撰寫,也是潤筆費的一種。基本上可以斷定,只要銀子豐滿,哪怕是一個一事無成的老太婆,都得誇成如王母娘娘下凡一般,佛心萬丈,普渡慈悲都是小CASE。
珍愛生命,遠離詩詞!
第二種就是來自陌生人的評價,魏晉那些詩人沒見過宋玉,唐朝幾千萬人口,哪能每個人都認識李太白呢?然而人家的詩一入手,便知其不凡。我們讀過的那些經典,隨便一首都不是透過親友同事才成為巔峰之作。
無數的陌生人爭相傳誦。
無數的陌生人心悅誠服。
無數的陌生人五體投地。
此為詩!
各個人的文學素養不同,閱歷和情感經歷不同,當然會引起審美情趣的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單純的自然美,在他們的眼裡,詩歌應該反映山水之美,田園的寧靜;有的人博古通今,閱歷豐富,往往更喜歡有內涵,帶有歷史典故的詩;還有的人喜歡哲理詩,總希望詩歌能傳達點思考給人們。我喜歡這樣的詩: 來源於生活的真情實感,不吐不快,寓情於景,寓情於理,而不是無病呻吟,宅家裡“造”出來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