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伯拉罕的後裔
-
2 # 史不說
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開始,華人便開始懂得喝茶了。
從最初的食用、藥用到日常的飲用,茶葉的發展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中國茶文化則經歷了“發乎於神農,聞於周魯公,興於唐而勝於宋”的過程。
一、中國茶文化的啟蒙時期-秦漢
東漢華佗在《食經》中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經將茶的產地命名為“茶陵”。
二、中國茶文化的萌芽期-魏晉南北朝
在有著特殊歷史背景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與漢代崇尚節儉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文人墨客均好聚斂財富,彰顯奢靡。後世風日下,於是有人提出了“以茶代酒”、“以茶待客”、“以茶養廉”的說法。與此同時茶葉已經開始發揮了它的社會作用,成為待客甚至祭祀時表示精神、情操的途徑。
三、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時期-唐
有了飲茶的生活習慣,茶道一詞便應運而生了,“茶道”最早出現於唐代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的“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句中。
茶聖陸羽所著《茶經》則是茶文化行程的標誌,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闡述茶的著作,全方位的總結了茶葉、茶飲和茶文化的各種知識。
四、中國茶文化的興盛期-宋
“ 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宋太祖趙匡胤是為嗜茶之人,他在朝廷設立茶事機關,嚴格要求宮廷用茶的質量,刺激了貢茶的發展,而在此時,皇帝賜茶則是無比榮耀的禮遇。
五、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時期-元明清
元朝,原本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不喜歡宋人關於茶藝的那些繁文縟節,加上平時飲食多以肉類為主,茶對他們而言,只有解渴之用,外加幫助食物的消化 ,而這些出於生理和生活的需求,使人們逐漸忽視了茶的文化屬性。
明朝,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因體恤茶農的辛苦,下旨停止繳納貢茶和使用龍鳳團茶,大量使用散茶,從此團茶的生產變便開始衰落,而散茶的生產則日益擴大。
清朝,在清雅文士的推動下,“功夫茶”的形成和茶館的興起是這個時期茶文化發展的最大成就。尤其是茶館,已經成為普通老百姓日常娛樂的場所,在茶館聽書是當時最消遣的一種娛樂方式。
此外,茶葉的外銷也達到了空前的巔峰時期,並伴隨著茶文化的交流和影響傳播世界各地。
-
3 # 小詹茶肆
大家好,我是白茶文化愛好者小詹,接下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文化的概念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詞,衣食住行等等方面都可以被賦予文化範圍,比如美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京劇文化等。文化可以是生活方式,也可以是風土人情,還可以是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精神圖騰等等。
而茶文化同樣是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組成部分。古人很早就開始飲茶了,或者說茶的起源地就是在中國,然後又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是茶的故鄉,古代有很多文人騷客喜歡喝茶,像茶聖陸羽,大文豪蘇軾,還有宋徽宗,乾隆等人。
可能大家對茶文化這個概念還是挺不好理解的,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在飲茶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從飲茶的過程中領悟到了一些道理,陶冶了情操,從而有了茶藝,茶道,茶文化等等。
茶葉本來是自然的產物,但人類發現了它並給他賦予價值,並透過茶來交流文化,傳播文化,比如在絲綢之路上,茶葉成為炙熱的明星。茶葉在市場上的活躍身影,促進了世界的交流,所以茶文化當然能在文化長河中站住腳,茶文化是我們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並且茶文化十分璀璨。
茶文化內容豐富,從最早的煮茶,煎茶,到後來的點茶,泡茶。茶文化一直在發展,奔流不息,充滿活力。喝茶講的是“品”,透過茶來感悟自然,昇華自己。而且喝茶還需要講禮儀,飲茶禮儀是非常重要的,這體現了一個人的涵養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茶與我們緊密結合,我們離不開茶,也不能離開茶。要知道不僅是今人離不開茶,古人同樣如此,在古代,武王伐紂的時候,茶葉就被作為貢品,在後來茶葉又被作為流通品,等同於錢幣。再後來,茶葉生產有了一定的規模,它成為了貴族階級的飲品,大家喜愛喝茶,社會流行飲茶之風,不喝茶就算不得風雅。
隋唐可謂是茶業的頂峰,那時盛行喝茶,全民飲茶,唐代茶聖陸羽寫出了偉大著作《茶經》,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因為茶在歷史長河中身影清晰,而且茶文化活躍,所以茶葉當然能在文化歷史長河中站住腳。
-
4 # 太白湖伢兒
茶葉在中國古貿易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與瓷器、絲綢並列為古中國三項大宗商品,將“絲綢之路”別稱為“茶葉之路”也不算為過。可見茶葉在文化長河裡,不僅僅是站不站得住腳這麼簡單!而是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一環!
首先,茶葉最早在中國種植,在種茶品茶的過程中,文人墨客對它推崇備至,歌賦詠之不計其數。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僅在此分享一下我對茶的感悟:
《茶》
人生如茶,
不泡不化,
曬煎火烤煮,
只為一啖香。
人生如茶,
貴賤有差,
散包粒磚餅,
最後都成渣。
人生如茶,
環境有嘉,
廚廳堂館莊,
同品差天價。
人生如茶,
功夫到家,
採揉制烹品,
差一難上佳。
可見茶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光喝進我們肚裡,還溶進我們的血脈,寫進我們的文化之中。
另外,因為茶葉早期只有華人能種出來,然後經絲綢之路傳入西方,歐州上流社會為之痴迷,後因奧斯曼土爾其的突然崛起,切斷了絲綢之路的中東段。致使歐州人不得不從海上另尋商路,這便大大的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而地理大發現僅僅是個副產品!為了擺脫中國茶葉的壟斷地位,大英帝國在她“日不落”的地盤上,全球尋地試種,皆以失敗告終。直到鴉片戰爭時期,東印度公司才在斯里蘭卡,第一次在中國以外的土地上種出茶葉!但質地卻不是一個等級。
也同樣是因為茶葉,瓷器與絲綢。使得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開啟中國大門後,發現與中國的一般商貿交易,始終無法填平這三項大宗產品的貿易逆差!迫使英華人無恥的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也因此進入百年恥辱時期。
綜上所述:你來判斷,這個溶進我族血脈,挑起異族慾望,見證我族榮辱的茶葉,在文化長河裡有什麼站得住腳的地方?
-
5 # 大象孔雀
神農時代(原始社會)
關於茶葉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那時候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中草藥學經典之作——《神農本草經》,裡面記載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這是茶作為貢品的最早記述。
東周
食用茶葉的最早記載是在東周(春秋時期),嬰相齊景公時(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茶而已”(《晏子春秋》),這段文字記載,表明茶葉已經被人們當做菜餚湯料來食用了。
西漢
公元前59年,王褒在他寫的《僮約》裡,記有“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的事情,他上街能買到茶葉,說明茶葉已經是作為商品出現。這一句話也證明了茶葉進行商貿最早出現在西漢。
東漢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神醫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
史書《三國志》裡,記述了吳國君主孫皓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隋朝
隋朝開始,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於是人們競相採之,並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不過當時也只有上層社會才能喝得上。
唐代
唐代開始,茶作為飲品開始擴大普及,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也越來越受重視。
唐太宗從大曆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徵收茶稅。公元8世紀後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鹹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代
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團鳳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元代
元元朝皇帝忽必烈詔令在武夷山興建御茶園製作貢茶,御茶園製茶前後經歷近300年,對於提高武夷茶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元朝對茶文化的最大貢獻是將茶推廣到四大汗國的領域,北達俄國、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東之地。
明代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24年(公元1391年)釋出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入歐洲。
16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
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並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代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公元1669年),印屬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輸華茶進入英國。
康熙28年(公元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打開了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的先河。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
光緒31年(公元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製,併購買了部分製茶機械,並回來宣傳茶葉機械製作技術和方法。
近代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製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製茶的公司。
茶的歷史悠久,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了。
-
6 # 森嶼嶼
茶葉在文化長河裡有什麼能站的住腳的地方?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從神農時代到當今社會,茶文化發展未曾中斷,茶由最初的中草藥不斷髮展變化為飲品,被列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能歷久彌新的東西就證明它有存在的價值,茶文化是如何被綿延不絕的呢?
我認為一種文化的延續必不可少的是文字化的著作,以及它的普及程度。在我看來茶文化能延續至今的主要原因離不開茶文化著作的傳承。
茶文化的結晶關於茶的記載由遠及近有:
《爾雅》、
原始社會的《神農百草經》、
晉代《華陽國志》、
春秋《晏子春秋》、
西漢《僮約》、
東漢《食論》、
三國《三國志·吳志》、
魏晉南北朝《廣陵耆老傳》、《晉中興書》、《南齊書》、
唐朝陸羽的《茶經》、白居易《琵琶行》、《水滸傳》、
宋《大觀茶論》、 《北苑茶錄》、《茶錄》、
明《本草綱目》《廣輿記》、《太姥山志》、《五雜俎》、《長溪瑣語》、
清《福寧府志》、清末程雨亭《整飭皖茶文版》
這些文人墨客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專門為茶著書立作的留下來的都為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站住腳做出了貢獻。其次也是由於傳統飲食習慣的傳承讓茶葉及茶文化在歷史長河中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
7 # 燕鳴本鳴
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故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茶葉展現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一是它走進了華人民的生活,成為人們開門“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北京的大碗茶、內蒙古的奶茶、西藏的酥油茶、潮汕的功夫茶等等,不勝列舉,人們的生活因為茶的存在而有滋有味。
二是它走進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成為文人雅士“琴棋書畫詩酒茶”的壓軸雅玩。在文化海洋裡擷英,你就會發現茶道的影響力,你會發現陸羽的《茶經》、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等等茶文化專著,還有盧仝的“七碗茶歌”等膾炙人口的名篇。茶葉燦爛了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誌之一。
三是它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開枝散葉,形成特色茶文化成為世界公認的健康飲品。日本的茶道、南韓的茶禮、英式下午茶等等無不是起源於中國在他國發揚光大,對很多國家的文化甚至是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約吧,咱們一起幹了這杯茶文化!
-
8 # 雲沐九歌
如果要問茶葉在歷史文化中有什麼重要的地位,可以用濃墨重彩來描述了。
一、茶葉功用的變遷
《神農本草》中記載“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本草衍義》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見茶葉是自神農事情被發現並食用。神農嘗百草誤食有毒植物,吃過茶葉症狀緩解,於是採集茶葉並推廣食用,此時的茶葉主要功用體現在藥用方面。
魏晉南北朝開始,茶文化興起,人們賦予茶君子內涵,用以日常待客,這個時候茶葉功用也變更了大部分士族層級的交流和日常必備的常用工具。
唐宋時期,茶開始逐漸融合到詩詞中,被賦予品行高潔、淡泊雅緻的內涵,是文人排解心中不得志的苦悶。
同時,因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茶葉也成為了對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對於古代中國引進國外的文化和物種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茶葉對於古代生活的影響
以唐代為例,當時正值盛世年華,很多文人都有雄心壯志,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理想和現實之前有著巨大的差異,文人躊躇滿志,卻沒有說施展空間,難免會有失落感,因此很多文人開始嚮往山野隱逸的生活。而茶生於山野,不與外界相爭,脫離世俗塵世的汙染,象徵著高潔品質。
如韋應物寫到: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三、茶葉對於文化對外交流的影響
明清開始,荷蘭和英國透過海上貿易就開始了對茶葉的購買,因為剛開始茶的量少,只有貴族才能引用,後來在民眾之前也開始普及,中國的以茶待客的文化也在西方開始盛行,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同時中國的瓷器文化也傳到西方。
目前為止,茶文化也是中國與國外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
9 # 文藝青年風
茶葉一般都採自水汽氤氳、霧氣繚繞、人煙稀少的山間坡地,是大自然的饋贈,感覺吸收了天地之靈氣,充滿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加之配以茶具,如茶杯、茶葉罐、茶几等,形成了低調的,又民震天下的茶道。
古代的文人騷客、飽學鴻儒之士品茶論道。更使得茶葉成了傳遞文化、資訊交流的必要載體。同時,茶葉的這種清香清淡也契合了傳統道教、佛教、儒教所講的清心寡慾,使得茶葉更具有了仙氣、禪意、骨氣。
現在的人們喝茶品茶,茶葉不但止渴生津,更是成為了現代都市中人們情感交流、修身養性、化解憂愁的神器。
所以說,茶葉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永遠沒有出現斷層,成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匯的佼佼者。
-
10 # 一品茶怪
一切都要從《茶經》開始說起。
《茶經》不僅給茶定了名字,還對茶這個品類做出了更明確的定義。定義,就是開創品類的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這個定義不是科學的定義,而是文化的定義。
《茶經》對茶的定義並不是陸羽憑空創造的,而是來自佛教僧人對茶的早期研發。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它:一個是物質層面,也就是茶的種植、製作、飲法等等;另一個就是觀念層面,也就是茶到底是什麼。
先說物質層面。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一些僧人就開始喝茶了。《茶經》中引用了一個故事,說六朝劉宋時期,幾個王公貴族到山裡拜訪高僧,這位高僧就用茶來招待他們。陸羽是個孤兒,從小在佛教寺院裡長大。他的師父就是一位愛喝茶的僧人,陸羽愛茶應該是受到師父的影響。據說,陸羽在寺裡的時候,煮茶的技術就已經爐火純青了。他離開後,師父從此不再喝別人煮的茶。那個時候,中原地區種茶還不普遍,僧人為了喝茶,就得自己種茶、自己製茶。今天很多重要的茶葉產區,都是僧人先開闢了茶園。可以說,茶樹這個樹種從西南來到中原,佛教僧人功不可沒。
古人的日常飲品主要就兩大類,酒和包括茶在內的植物飲品,比如橘皮湯。茶還不普及的時候,僧人也會喝酒,在宗教儀式中也會用到酒。但是僧人對酒的態度很矛盾:一方面,社交和儀式中離不開酒;另一方面喝酒又會犯戒。所以僧人自然想找到一種能夠替代酒的飲品。
對僧人來說,茶無疑是最合適的,它既能提神醒腦,又不像酒一樣會讓人犯戒。於是,僧人就開始抬高茶,貶低酒。作者在書裡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敦煌文獻裡發現的《茶酒論》。這篇文章用擬人的手法,讓茶和酒爭論誰才是更好的飲品。酒說,自己的優勢有歷史悠久,地位尊貴,會用在祭祀和重大儀式中,以及在社交中有重要作用等等。而茶則強調自己是新貴,是進貢給皇室貴族的禮物,也是可以進獻給菩薩的貢品。這篇文章,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茶和酒在觀念層面的戰爭。對茶來說,這場戰爭的勝負並不重要。能夠跟酒平起平坐,其實就相當於讓茶從眾多植物飲品裡脫穎而出,讓它有了跟酒競爭的資本。
在《茶經》裡,陸羽又提出了一個觀念進一步確認了茶的獨特地位。他認為,茶跟其他的植物不一樣,因為茶的本性不同。那茶的本性是什麼呢?陸羽的答案是,茶性儉(節儉的儉)。儉字一般用來形容人的德行,可以理解成不浪費、不放縱。他用“儉”來形容茶,是用了擬人的手法。正是因為茶性儉,所以茶從種植,到飲法都要符合“儉”這個特性,不能太奢華,不能用太多水,甚至喝茶的人,都應該是一個“精行儉德”的人。
陸羽把一種人格理想賦予了茶,相當於是把茶的物質功效和人的精神追求聯絡來了,這正是茶後來能成為修行方法,能成為品位象徵的觀念基礎。
茶能成為修行方法,是因為它能幫助人進入一種特定的精神境界。到今天,相信這一點的人也會認為,這跟茶的本性有關。最典型的體現就是日本茶道了。茶能成為品位的象徵,因為茶給人的精神滿足來自茶湯的滋味,而茶湯的滋味又來自特定的工藝、特定的茶葉。魯迅先生也說過,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而要享這清福,必須先有功夫。也就是說,你得懂得製茶、泡茶的那套講究,才能獲得茶帶給你的精神享受。
陸羽是茶文化的推動者,《茶經》其實就是陸羽給好友們放在茶桌上的一本問茶手冊。自《茶經》問世後,茶就代替了酒成為了文人墨客雅集上的主角,自此茶文化便流傳至今。
-
11 # 芸品茶舍老張
茶葉在文化長河中有什麼能站的住腳的地方?應該說,提問者更想知道中國悠久的茶葉文化,在文化長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從我對茶葉的“粗淺”認識中談談自己的見解。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能尋覓到的支柱有太多。不論從宗教文化,還是儒教文化,不論是從民俗文化,還是制度文化,不論是詩詞曲賦 ,還是文墨筆硯之中都有茶葉有關的內容。
茶在詩詞曲賦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形成茶文化,很多人認為是從唐朝開始。其實,這樣的說法未免有些牽強。遠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茶葉的文化,那個時候茶葉作為食材和飲品,被民眾和朝野所接受。隨著歷史的發展,茶葉經過歷史朝代的變遷,漫長的發展過程,在唐朝國運昌盛時期第一次走向了繁榮發展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三百首的唐詩中,關於茶的唐詩就佔到15%。很多詩句的描寫中,詩人將自己的情愫寄託在一盞茶語中。等到了宋代,沿襲了唐代的茶風尚,並且再次得到了昇華與發展。很多兩宋時期的文人墨客,也在自己的詩詞之中,表達了自己對茶的感悟。這也因為茶葉作為文化的意識形態,已經成為文化因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於唐詩宋詞中描寫關於茶的詩句有太多,我在這裡不再列舉。而系統將茶文化首次以“經”的方式呈現的,則是閉門品茶寫《茶經》的茶聖陸羽。可以說,陸羽在當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也為後來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不僅是陸羽的《茶經》,宋代更有多部寫茶的作品。
茶在宗教中的重要作用不論是佛教的禪茶一味,還是道教的天人合一,亦或是儒家思想,茶都起到了思想教育的橋樑作用。中國的茶道文化,日本的茶道文化,乃至世界的茶道文化,其根源都在中國。
茶道文化的衍生於發展都是匆匆寺廟中開始,在逐步的發展中不斷充實其內容。以茶禮佛更是教化人們,透過一杯質樸簡單的茶能夠參悟佛性,去六根,淨六源等等。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樣是在教導人,透過茶能夠達到意識上的合一。
說到日本的茶道文化“和敬清寂”,則是讓人們在清寂之中消除內心的芥蒂與隔閡,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敬意。繁瑣的過程,複雜的程式,研習中國茶道文化的基礎上,有了更多自己的發展。
茶在制度上的影響清朝執政276年的時間裡,甚至把飲茶寫進了宮廷,夏飲龍井,冬飲普爾成為宮廷飲茶的規矩。且茶葉作為國禮,首次贈與外國的使節,也讓茶葉走出國門,加強了與國外的交流,也增進了彼此的友好往來。
也就從那時起,茶葉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友人成為一種傳統,甚至成為一種國家制度。即便是到了現代,在國家與外國的友好往來之間,同樣是作為“國禮”。
茶葉在文化長河中,有太多可以尋覓的蹤跡,它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回覆列表
你好,凡是有益處的東西都能流傳下來,都能站的住腳。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茶能補充身體所缺少的維生素,對身體有著非常大的好處,中華民族更是將茶變得多元化。其中分為四大項,為吃茶、喝茶、飲茶、品茶。
吃茶、喝茶的重點是在「吃」與「喝」這兩個字,其主要是突出解渴的重要性;而飲茶、品茶卻更強調的是品位、體悟,是精神層面的寄託和享受,注入了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