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曾國藩被稱為道德楷模,人中君子,但是他有腹黑的時候嗎?
9
回覆列表
  • 1 # 無限風光7179

    咸豐11年,也就是1861年的九月份,曾國藩率領自己的軍隊攻陷了當時的安慶,也是在這一年的十月份,慈禧和慈安聯手恭親王發動了一場政變。在政變中,他們殺死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最後,他們就開啟了兩宮垂簾聽政的局面。在他們創立了當時的新的朝局之後。立馬重用了曾國藩。在政變僅僅過去了半個月的時間,上頭就開始對他重用了,當時下了一套諭旨。上面讓他成為了欽差大臣兩江的總督並且能讓他統轄著江蘇,安徽,還有江西這三個省份,浙江全省的軍務,也歸他所管。

    曾國藩在上位之後,對於他的眼中釘,終於要動手了。他的眼中釘有三個,一個是浙江的巡撫王有齡,一個是江蘇的巡撫薛煥。最後一個則是何桂清。他最先對付的是王有齡。他對付王有齡的手段可是非常惡毒的,當初杭州受到了別人的進攻,王有齡死守著杭州這座城市,並向朝廷請求支援,曾國藩派自己的手下去支援,但他沒有馬上讓他去,而是說要等一會兒再去。大家想想為什麼要等一會兒。等了這一會之後,杭州城就失守了,而王有齡,則被敵軍殺死。這樣子殺人的名頭落不到曾國藩的頭上,還除掉了王友林。不得不說,確實是太狠毒了。

    而廢除江蘇的薛煥,則是完全動了他個人的威望。在當時,江蘇的戰局已經非常吃緊了,而朝廷對曾國藩的又是加以重用,曾國藩也知道戰爭非常的緊要,他也不能耍一些什麼鬼心思。但是他直言,薛煥這個人非常的腐敗,劣跡斑斑,必須要換掉。朝庭雖然不想換掉它,但奈何當時的主要將領是曾國藩,朝廷怕他不高興,所以還是答應了他這個要求。

    最後一個何桂清。除他的時候,手段有點像現在常說的鍵盤俠。曾國藩上書朝廷,說這個人要謀反,而這個罪名是用心計去定罪的。什麼叫做用心計去定罪,他說他看別人有謀反的心思,就強行給他加上了謀反的罪名,拿不出什麼證據,但他卻說他的心裡想著謀反。他怎麼知道他別人心裡是怎麼想的,這樣子虛烏有的背罪名,恐怕也沒有幾個人可以想得出來了。所以朝廷非常的震怒,馬上殺死了何貴清。

  • 2 # 明貞

    專制統治制度下的道德維護並傳承者,他自己亦認為自己是善良真誠者,是,他確實是。一如,達摩和梁武帝,兩個人都對,一個是出世的,一個是世俗的。

    生存和物慾是人的潛意識本能,人的審美和判斷力即基於此。比方說一個男人長得美,高大壯實雄偉有稜角等,不過是宜於生存繁殖發展壯大而已!是生存和物慾規定了人的審美和判斷,並沒有終極價值和意義。真正的道德和善良是超越了生存和物慾的,在物質世界裡很稀有。

  • 3 # 滄瀾釣客z

    曾國藩腹黑不要嗎,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不是善類,光是屠殺老百姓這一項,賣國賊劊子手是跑不掉的,歷史上沒有好下場,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4 # 四季文史

    曾國藩“腹黑”嗎?為什麼?

    晚清的朝政和軍政體系可謂險惡,想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立住腳併成就一番事業,如果沒有一番實幹的作為和手腕,很難佔得東風,甚至很難自保。曾國藩對待政敵,對待一些心術不正之人,他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出手,就會被別人吃掉,所以他瞅準機會,對那些眼中釘、肉中刺逐個收拾,手段不可謂不高明。聽小哲道來。

    曾國藩的政客之路

    曾國藩走上仕途比左宗棠快,道光十年(1838年)他中了進士,但30多歲之前他也一直碌碌無為。

    太平天國時期,是曾國藩登上政治舞臺並開始發光發熱的階段。此時他組建湘軍,力挽狂瀾,攻滅了太平軍,在大清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

    曾國藩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得益於他對官場有一套自己的經營理念。主政,他以耐煩(要活著並好好做事)為第一要義,講究勤儉節約,做官為民,他不但嚴於律己而且以德求官。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對晚清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權力,如誘人的毒藥一般,深處廟堂,並非一灣波瀾,更不是風平浪靜,尤其是在晚清這特殊的政治角鬥場,讓曾國藩不得不站在風口浪尖並極力抗壓。

    收拾政敵毫不含糊

    曾國藩的“腹黑”,不是自己的本性,可以說是身在晚清官場所不得不具有的基本生存條件。對待政敵他心裡清楚,如果不果斷出手,分分鐘就會被置於死地。所以腹黑也好、報復也罷,只有這樣才能得以活命。

    晚清廟堂上,曾國藩比較牙癢癢地痛恨三個人,分別是:浙江巡撫王有齡,江蘇巡撫薛煥,還有一個是兩江總督何桂清。收拾此三人,曾國藩沒有手軟,畢竟是他們搞事在先。

    話分兩頭,太平天國起事,曾國藩奉咸豐皇帝旨意,率領湘軍鎮壓太平軍,因為平定有功,後來咸豐欲提他為巡撫之職。但此時清廷祁雋藻和彭蘊章在咸豐面前讒言,說曾國藩這個漢人不簡單,他能在湖南一呼百應拉起湘軍,日後必為大清之患。咸豐覺得祁、彭二人言之有理,遂收回旨意。眼看夢寐以求的官職就這麼無緣無故成為泡影,這讓曾國藩對祁、彭二人非常不爽,從此結下樑子。

    在地方上,何桂清是最大的對頭,他正是彭蘊章的黨羽。

    ①先說說王有齡。對付王有齡,曾國藩採取的是“借刀殺人”。咸豐十年,何桂清升任兩江總督,浙江巡撫由曾國藩部下羅遵殿擔任。此人為官清廉、甚得民心。何桂清當然想分分鐘除掉這個羅遵殿。隨著太平軍的來勢洶洶,何桂清覺得這是除掉羅遵殿最好的時機。羅遵殿一邊拼命死守,一邊向江南大營求救。待援軍張玉良到達時,何桂清“授意”王有齡,故意讓王有齡留下張玉良兩天,讓羅遵殿不能及時突圍。果不其然,隨著杭州城淪陷,彈盡糧絕的羅遵殿和妻女也一起自殺殉國。

    羅遵殿一死,王有齡立即補位,當上浙江巡撫,然而他做夢也想不到,僅僅一年時間,曾國藩就讓發生在羅遵殿身上的命運,也同樣發生在他身上,這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1861年,太平軍為解天京之危,再度攻打杭州。此時的王有齡只能向湘軍求救,可想而知,曾國藩給前去救援的左宗棠故意拖延,王有齡兵敗自殺。曾國藩這招借刀殺人,替羅遵殿報了仇,之後左宗棠接替浙江巡撫的職位。

    ②薛煥,此人是江蘇巡撫,也是何桂清的心腹。相比較而言,薛煥的下場比王有齡要好的多,曾國藩只是廢了他。

    時值江蘇戰事已經到了緊要的關頭,而朝廷此時又非常器重曾國藩和他率領的湘軍,所以此時清廷對曾國藩言聽計從。曾國藩向清廷直言,說薛煥此人非常腐敗,而且沒有什麼功績,必須撤換。就這樣,薛煥被廢。薛煥也挺憋屈,奈何此時的曾國藩是抗擊太平軍的中流砥柱,得罪不得。薛煥一撤,曾國藩門生李鴻章接替了江蘇巡撫的職位。

    何桂清此時仍然在鑽究他的人際關係網,仍然在為他的“棄城逃跑”而巧編謊言。他對清廷的混淆黑白讓諸臣為之矇蔽,也讓清廷王室信以為真,他直言棄城是為了儲存實力,確保朝廷餉源重地,待時機成熟,可望東山再起。

    然而,曾國藩的一封奏摺,直接要了何桂清的老命,何桂清苦心經營的關係網和編制的種種謊言,也付之東流。曾國藩在奏摺上說:

    “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當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罪狀,不必以公稟有無為權衡。“

    在曾國藩看來,這種逃跑無異於謀反,再多的理由都是藉口。可見曾國藩如此“殺人誅心”的做法,實屬高明。

    (從左至右:花沙納、何桂清、桂良)

    看看世人評價:

    石達開: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毛澤東: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 5 # 影子先生008

    晚清的朝政和軍政體系可謂險惡,想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立住腳併成就一番事業,如果沒有一番實幹的作為和手腕,很難佔得東風,甚至很難自保。曾國藩對待政敵,對待一些心術不正之人,他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出手,就會被別人吃掉,所以他瞅準機會,對那些眼中釘、肉中刺逐個收拾,手段不可謂不高明。聽小哲道來。

    曾國藩的政客之路

    曾國藩走上仕途比左宗棠快,道光十年(1838年)他中了進士,但30多歲之前他也一直碌碌無為。

    太平天國時期,是曾國藩登上政治舞臺並開始發光發熱的階段。此時他組建湘軍,力挽狂瀾,攻滅了太平軍,在大清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

    曾國藩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得益於他對官場有一套自己的經營理念。主政,他以耐煩(要活著並好好做事)為第一要義,講究勤儉節約,做官為民,他不但嚴於律己而且以德求官。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對晚清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權力,如誘人的毒藥一般,深處廟堂,並非一灣波瀾,更不是風平浪靜,尤其是在晚清這特殊的政治角鬥場,讓曾國藩不得不站在風口浪尖並極力抗壓。

    收拾政敵毫不含糊

    曾國藩的“腹黑”,不是自己的本性,可以說是身在晚清官場所不得不具有的基本生存條件。對待政敵他心裡清楚,如果不果斷出手,分分鐘就會被置於死地。所以腹黑也好、報復也罷,只有這樣才能得以活命。

    晚清廟堂上,曾國藩比較牙癢癢地痛恨三個人,分別是:浙江巡撫王有齡,江蘇巡撫薛煥,還有一個是兩江總督何桂清。收拾此三人,曾國藩沒有手軟,畢竟是他們搞事在先。

    話分兩頭,太平天國起事,曾國藩奉咸豐皇帝旨意,率領湘軍鎮壓太平軍,因為平定有功,後來咸豐欲提他為巡撫之職。但此時清廷祁雋藻和彭蘊章在咸豐面前讒言,說曾國藩這個漢人不簡單,他能在湖南一呼百應拉起湘軍,日後必為大清之患。咸豐覺得祁、彭二人言之有理,遂收回旨意。眼看夢寐以求的官職就這麼無緣無故成為泡影,這讓曾國藩對祁、彭二人非常不爽,從此結下樑子。

    在地方上,何桂清是最大的對頭,他正是彭蘊章的黨羽。

    ①先說說王有齡。對付王有齡,曾國藩採取的是“借刀殺人”。咸豐十年,何桂清升任兩江總督,浙江巡撫由曾國藩部下羅遵殿擔任。此人為官清廉、甚得民心。何桂清當然想分分鐘除掉這個羅遵殿。隨著太平軍的來勢洶洶,何桂清覺得這是除掉羅遵殿最好的時機。羅遵殿一邊拼命死守,一邊向江南大營求救。待援軍張玉良到達時,何桂清“授意”王有齡,故意讓王有齡留下張玉良兩天,讓羅遵殿不能及時突圍。果不其然,隨著杭州城淪陷,彈盡糧絕的羅遵殿和妻女也一起自殺殉國。

    羅遵殿一死,王有齡立即補位,當上浙江巡撫,然而他做夢也想不到,僅僅一年時間,曾國藩就讓發生在羅遵殿身上的命運,也同樣發生在他身上,這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1861年,太平軍為解天京之危,再度攻打杭州。此時的王有齡只能向湘軍求救,可想而知,曾國藩給前去救援的左宗棠故意拖延,王有齡兵敗自殺。曾國藩這招借刀殺人,替羅遵殿報了仇,之後左宗棠接替浙江巡撫的職位。

    ②薛煥,此人是江蘇巡撫,也是何桂清的心腹。相比較而言,薛煥的下場比王有齡要好的多,曾國藩只是廢了他。

    時值江蘇戰事已經到了緊要的關頭,而朝廷此時又非常器重曾國藩和他率領的湘軍,所以此時清廷對曾國藩言聽計從。曾國藩向清廷直言,說薛煥此人非常腐敗,而且沒有什麼功績,必須撤換。就這樣,薛煥被廢。薛煥也挺憋屈,奈何此時的曾國藩是抗擊太平軍的中流砥柱,得罪不得。薛煥一撤,曾國藩門生李鴻章接替了江蘇巡撫的職位。

    何桂清此時仍然在鑽究他的人際關係網,仍然在為他的“棄城逃跑”而巧編謊言。他對清廷的混淆黑白讓諸臣為之矇蔽,也讓清廷王室信以為真,他直言棄城是為了儲存實力,確保朝廷餉源重地,待時機成熟,可望東山再起。

    然而,曾國藩的一封奏摺,直接要了何桂清的老命,何桂清苦心經營的關係網和編制的種種謊言,也付之東流。曾國藩在奏摺上說:

    “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當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罪狀,不必以公稟有無為權衡。“

    在曾國藩看來,這種逃跑無異於謀反,再多的理由都是藉口。可見曾國藩如此“殺人誅心”的做法,實屬高明。

    (從左至右:花沙納、何桂清、桂良)

    看看世人評價:

    石達開: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毛澤東: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 6 # 午夜夢醒18

    中華古訓:慈不掌兵,善不為官。義不理財,情不立事。曾國藩一生久歷官場與沙場,人生這四件事哪個逃得逃?他在專制皇權與同僚中混跡、閱人無數,沒心機與左右逢源的處世之方,身家性命難保。他"腹黑”是最基本的"保身之舉,"厚黑”也修煉的爐火純青,不然,別說封疆大史,封妻廕子,就是老死田園也是奢侈的夢想。

  • 7 # 越說政史

    不腹黑

    曾國藩在晚清官場上縱橫幾十年,官場上的虛與委蛇,爾虞我詐肯定是有的,勾心鬥角,相互傾軋也必然存在,他有過興辦洋務的功勞,也有過三次屠城的過錯。但總體來說,不算腹黑

    首先,看曾國藩是不是表面友善,曾國藩被稱為“同治中興”第一名臣,諡號“文正”。得到了後世很多人的認可,有人認為他是千古第一完人。他的家書和家訓廣為流傳,從他的家書和家訓來說都是勸人向善,催人奮進的,如:“思古聖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可以想見曾國藩當時是一副正直友善的模樣。符合“腹黑”的第一層意思,也就是表面友善。

    那麼,他是不是內心奸詐?有人說曾國藩是賣國賊,屠夫,送了他一個 “曾剃頭”的綽號,這是不是構成他腹黑的證據呢?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這麼三點:

    首先,“天津教案”,曾國藩對外向西方列強賠款,對內鎮壓天津民眾,這是他政治上的一個汙點,但是他自己並不認為這麼作是錯的,他在家書中說“此次議撫,實出於不得已,便使夷人永不犯邊,四海晏然安堵,則以大事小,樂天之道,孰不以為上策哉”雖然他這種說法實屬荒謬,但是他自己認為這能使國泰民安,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所以只能說這是他認知上的一個錯誤,不是他腹黑的證據。

    其次,三次屠城,湘軍分別在九江,安慶,天京(現在的南京)進行過屠城,雖然領兵將領不是曾國藩,也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屠城是曾國藩下的令,但至少是在曾國藩的默許下進行的,不然領兵將領不敢屠城,更不敢三次屠城。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在報復,我認為這是為了軍餉。湘軍的前身是團練,是一種村鎮裡面組織起來的用於自保的軍事組織,他們不可能有什麼崇高的信仰,也不可能心懷忠君愛國的大義,況且那時的清朝也不值得愛。他們憑什麼給曾國藩賣命?無非為了錢,為了地位。怎麼才能快速的實現這一目標?屠城。人全部殺光,財富全部搶走。屠城固然不對,但這並不能說明他陰險,只能說明他鐵血。

    第三 “曾剃頭”的故事,傳說曾國藩在駐守長沙的時候,建立了一個叫審案局的機構。大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短短半年就殺了200多人,其中有很多冤案,殺人就跟剃頭一樣,因此得了一個“曾剃頭”的綽號,這成了他嗜殺的證據。他這種大肆殺人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但這並不能證明他陰險,只能證明他鐵血。

    綜上,曾國藩雖然有功也有過,有人欣賞,也有人唾罵,整體來說,並不能算是一個“腹黑”的人

  • 8 # 週週說古今

    導讀:

    世人都愛讀曾國藩,曾國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曾國藩勤實,一輩子信奉“勤能補拙”“大巧若卓”,講求“事必躬親、下笨功夫”,萬事從細節著手;曾國藩堅毅,慎思篤行,做決定前反覆思考、再三權衡,一旦下定決心就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曾國藩是一個理學大師,以“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為座右銘,生活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實踐上“但問耕耘,不講收穫”,集程朱理學、申韓法學、黃老修身之學於一身,修身、齊家、治國皆有所成,被稱為封建王朝最後半個“聖人”。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或許本文可以為您解讀曾國藩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就是一個集優缺點於一身的綜合體,封王拜相、人生贏家的曾國藩也不例外。是人總有腹黑的一面,像曾國藩這樣位極人臣者,沒有腹黑的一面,在那個龍蛇混雜、天翻地覆的年代,要想幹一番事業是不可想象的。只不過,曾國藩做得十分巧妙,能夠成事,更能樹立道德楷模,聖賢子弟,忠君愛國的形象。曾國藩的腹黑是比較隱蔽的,考其成長史,有幾處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出山時機有考究。

    曾國編練湘勇並非自京城受命,而是在湖南丁憂時的臨危受命。為什麼叫臨危受命?因為這是當時局勢決定的,同時也是曾國藩等來的機會。曾國藩本是京官,因母親去世而回湖南守制。當時,太平軍已經形成規模,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逃。曾國藩所在的湖南雖然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沙戰役得以保全省府,但總體形勢仍然岌岌可危。當時的情況下,正規綠營軍戰力低下,朝廷軍隊又遠在兩江地區跟太平軍周旋,顧不了湖南一隅。湖南只有依靠自身力量保衛鄉土。這就需要一個地位和聲望都足夠的人來牽頭,這個人只能是在家守制的曾國藩。但是曾國藩有講究呀,不能你地方巡撫一聲召喚就出來呀。這既不符合身份,也於今後開價不利,於是他再三以為母守孝為由推脫了巡撫的召喚。其言辭之悲慼,情義之懇切,簡直連他自己都要感動了。其實此時出山,曾國藩地利和人和都佔了,但還缺天時。

    這個天時就是皇帝的欽命。因為就當時的情況,太平軍席捲南中國,正規軍眼看支撐不住,安徽、江西各地都已經開始大興團練,湖南也是遲早的事。所以曾國藩在等待咸豐帝必然要來的召喚。果不其然,在曾國藩婉拒地方召喚不久,皇帝的欽命就來了,要他襄辦湖南地方團練。欽命一來,曾國藩就不再守制,墨絰出山了。

    二、有心打造曾家軍。

    地方團練,顧名思義是用來保衛鄉土的地方武裝。按照清朝軍制,他們是不可以離開本土的。但是隨著形勢發展,曾國藩的湘勇不僅離開了湖南,還轉戰多地,一直打到天京!雖然這是皇帝被逼無奈允許的,但是隨著曾國藩湘勇隊伍的壯大,有件事情卻始終讓滿人皇帝放心不下,不僅不放心而且還比較忌憚。那就是變湘勇為“曾家軍”。對於這個問題,閣揆祁雋藻曾經密奏咸豐帝:“曾國藩不過一在籍侍郎,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百應,恐非朝廷之福。”可見朝廷對曾國藩是有提防的。

    這種提防並非無的放矢,事實上,曾家軍就在這種提防之下悄然形成。理由有三:曾國藩的三個親兄弟都在他手下帶兵,漸漸被培養成主力;在各類戰鬥中,曾家兄弟的補給和配給都是最優厚的;曾國藩還超出規制給每一個得力的部將授刀,使他們在效忠朝廷之外還多了一層感恩曾帥!如此有心,曾家軍想不形成都難。

    三、德音杭布之死有玄機。

    德音杭布是皇帝安排在曾國藩身邊的監軍,作用就是監視曾國藩這個掌握重兵的漢人。但是,他卻在曾的身邊被人暗殺了!對於德音杭布之死,曾國藩當然不會承認是自己所為,但種種跡象表明兇手非他莫屬。德音杭布是曾國藩的最大掣肘力量,且多次有為難之舉。曾在江西時,進軍不順利,在地方上又被排擠,德音杭布不但不支援反而跟地方官員打成一片。就在德音杭布被暗殺前,他正同地方官密謀參曾國藩,想把曾搞倒,羅列的罪名有培植親信,打造曾家軍,有帝王野心等等,一個比一個驚悚。要知道,德音杭布可是咸豐帝安插的親信啊,他這個奏本要是上去了,曾就是不死都要脫層皮,遑論建功立業。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德音杭布被人暗殺了。你說此事是否值得玩味呢?

    四、表裡不一的“兩面人”。

    曾國藩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上至皇上,下到僚屬、鄉里,沒有人說他不好。 然而,是人都有兩面性。世上有真君子、真小人和偽君子,真君子和真小人很容易識別,只有偽君子最難提防,因為不到最後一刻或者最關鍵的時刻,你看不到他的兩面性。曾國藩很難用“偽君子”三字來形容,但他肯定不是真君子,也不是真小人。

    “仁義”是傳統倫理“五常”的核心,但曾國藩的有些行為既不“仁”也不“義”。

    所謂“仁”,就是愛、仁慈。事物為人,而不為己,常發惻隱之心,溫柔寬裕,謂仁也。曾國藩對敵人不僅不仁,而且還特別殘忍。曾國藩為曾家軍訂立了不成文的“軍規”,對待太平軍俘虜,無論老少,只要活捉一律腕目凌遲。手段相當兇狠,就連自己的兄弟都不忍勸阻,但曾不但不收手反而斥責婦人之仁!

    孔子有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以利”。 所謂“義”,就是道義,廣義上講就是規則。官場有官場的規則,叢林有叢林的法則,江湖上的就叫道義。可是到了曾國藩這裡,這個規則就只有在對己有利時才存,不利時則休。湖北巡撫青麟為太平軍戰敗,丟了省城武昌,一路南逃,為曾國藩收留。青麟因戰敗而逃,幾度打算自殺均被曾國藩勸下。為攻復武昌,曾國藩讓湘勇假扮太平軍,狡稱青麟在路上被抓獲,以此騙取太平軍信任,青麟也可以將功補過。果不其然,湘勇裡應外合一舉收復武昌城。曾國藩聲名大噪,但在其給皇帝的奏摺中對青麟的功勞隻字未提。朝廷秋後算賬,賜死青麟。聖旨到了曾國藩手上時,曾覺得內心有愧,且害怕青麟在垂死之際將之前的謀劃和盤托出,於是提前跑到青麟的寓所,謊稱已代為上奏功勞,讓其靜等佳音。可惜了青麟為收復武昌把腦袋別在腰帶上耍,臨死前都在感謝曾國藩,卻只得來一紙死刑判決。

    結語:

    曾國藩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滿清鴉片戰爭之後短短几十年的大事,幾乎全部都被他碰上了。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在清末中國那個多事之秋,曾國藩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起伏跌宕,擊水於潮頭,其人生軌跡絢爛閃光,如同煙花般明亮,同時其性格之多詭,正如煙花寂滅之後留給我們除了明眸的光亮外,還有浩瀚的黑洞,啟發深邃的思考。我不想否認曾國藩是一個好人,也不否認他是半個“聖人”,因為曾國藩用他的方式為我們詮釋了“如何在做一個好人的同時把事還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第九回的脈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