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舞蹈實驗室

    還記得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嗎?

    以前我們學魯迅的文章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她在日本看到華人“懦弱”的現象之後,幡然醒悟,認為精神上的病難以用醫術來治療,而文字可以救贖心靈

    事實證明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拿最經典的《狂人日記》來說,這可以算是五四新文學的總序。

    魯迅用小小的筆頭,揭示出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主題,其力量之影響深遠至今,這時候我認為,文學作品的社會功能要比它的藝術價值重要!

    你以為九年義務教育,學語文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要成為文學家嗎?

    這是文學影響力很直觀的表現,義務學語文,不是要培養每學生都要成為語文學家或者作家,而是為了在特殊時刻,說起岳飛,你能想到“盡忠報國志不移,事母至孝善治家”意志;說起長征,你能想到“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氣概。

    其實在我看來,這也是為什麼都說華人能團結,能在比西方國家落後許多的二戰中打贏法西斯,離不開長遠的歷史中,刻在華人骨子裡的中國文化,而文學就是重要的載體。

    社會功能是船,藝術價值作帆

    從藝術價值層面來說,文字的藝術價值確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出藝術價值的範疇。

    說起少數民族,我們印象中都是他們都是善歌善舞的民族吧,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很大一個原因是,中華的文字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發展也相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字,完善太多了,所以,人們的情感都能從文字表達中得到滿足,這也同時讓文學作品具有藝術價值的功能。

    而少數民族他們沒有這麼發達的文字體系,他們寫不出什麼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所以他們透過唱歌跳舞來抒發自己的思念、愛慕、興奮等感情,這是它們的藝術價值。

    所以說,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重要嗎?重要;社會功能重要嗎?也重要。

  • 2 # 驕楊一靜聽時間的聲音

    這個問題也就是強調文學作品與社會的相互滲透。

    例舉《毛詩序》來說,其強調“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為感與情相統一,充分展現了詩六義:風、雅、頌,賦、比、興。由此,《詩經》被做為歷史文獻來看待,流傳至今。其社會功效便遠遠超過了詩歌本身的藝術價值。

    在世界文學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偉大的文學作品,常常是懷有崇高的正義感和巨大理想志士仁人同非正義的、黑暗勢力的尖銳衝突中產生的,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中國魯迅把《史記》稱為“無韻"之《離騷》。更有: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違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概之,文學作品的藝術性是文學家內在精神的展現,如果失去了所處時代的精神主宰,就不會有成功的藝術創造。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空前的繁榮昌盛,其文學作品自然以歌頌為主旋律,發揮文學藝術的社會功效,為人民服務。

  • 3 # 檀香心語記

    文學作品的社會功效確實比它的藝術價值更重要,因為任何藝術都是人類的藝術,沒有人類這個載體,藝術也就不存在了。

    一篇好的作品應該是樂觀健康引人向上的,或是預言警示發人深省的,亦或是娛樂精神使人放鬆的……都是真善美的體現,是能給與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的。

    而那些悲觀、放縱、暴力、邪說等都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它會導致諸多不健康的思想,從而使人類走向疾病、罪惡、死亡和毀滅,甚至導致人心不穩、社會動亂、人性泯滅、災難叢生……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不可能有什麼世外桃源,因為假如人類社會不存在了,哪還會有什麼文學作品?任何藝術都是因為人類而誕生的,同時也是依社會而存在的,所以我們每個人對這個社會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管是創作文學還是其它藝術作品,我們必須首先考慮它的社會功效,這樣社會進步了、健康了、穩定了,藝術才能夠更好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痘多久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