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零基礎學智慧硬體
-
2 # 行話歷史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則可以透過兩個問題來回答。
1,靖難之役產生了多大的破壞?
2,永樂盛世是如何開創的?
1,關於靖難之役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靖難之役的性質是什麼?我感覺比較正確的是這是一場規模相對比較大的政變。只不過這場政變有所不同。
第一,靖難之役僅僅發生在兩方之間,也就是朱棣和朱允炆,並不涉及到其他勢力,所以和七國之亂等事件有著本質不同。第二,靖難之役是同姓之間的一場戰役,不管怎麼爭都是朱家在爭,和唐朝的安史之亂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那麼這兩個特點就共同決定了靖難之役的影響和破壞力基本都是在可控制的範圍內的。首先對於社會上的主要階層而言,到底是朱允炆還是朱棣當皇帝,對他們幾乎沒有太大的影響,不管怎麼變,哪怕天翻地覆,那也是人家朱家內部的事情,這個大明朝還是姓朱,所以他們心態不會有什麼變化,該怎麼生活還是怎麼生活。
其次大家看一下靖難之役的整體路線圖。朱棣當時在北京,整個打了4年,就是從北京打到了南京,涉及到的地區相對比較少,不屬於全國性的大動亂,基本對政治和經濟的根本制度沒有造成什麼樣的破壞。
所以看起來的確是4年的內耗,不過這個內耗真的是非常有限。
2,永樂盛世如何開創永樂盛世,在靖難之役後短短數年,就迅速鋪開。那麼為什麼能夠開創明初的三大盛世之一呢?
首先,離不開朱元璋時期的積累,朱元璋在上任後,找準時機就實行了黃冊制度,用來控制天下的人口,同時還有魚鱗圖冊。用來控制天下的土地。有了這兩樣制度基礎,恢復經濟來的就特別快。另外雖然朱元璋的一些反腐制度我不敢苟同,但是的的確確明朝財政前些年總體是比較健康的,有比較多的財政盈餘。
另外就是朱棣本人也比較爭氣了,朱棣一直領兵打仗,軍事方面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問題,所以無論是對外戰爭還是內部的軍事改革都進行的得心應手。
另外,在吏治方面重視文官,而且經營南海地區也有一定成效,鄭和下西洋又做了一個環球大宣傳,文化方面永樂大典也有一定積極意義。
總之,這時候只要不太錯再加上一點能力,就能開創盛世。
-
3 # 毛筍56561098
我前面講了朱標。接著又敘述了建文帝朱允炆。今天再講朱棣(永樂)。這三個答題可以串聯起來,成連貫的故事。
[朱棣](1360一1424)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母馬氏(馬皇后)。封燕王,食邑北平。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奪侄子朱允炆之皇位。(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改年為永樂元年,史稱永樂皇帝。
即位後,復周王、齊王之爵位。並大開殺戒,殺惠帝允炆之太子朱文奎。清理內宮三天,原諸宮人、女官、內官多誅死。又以"奸臣"之名,捕殺齊泰、黃子澄等八十餘人。或割鼻,或寸磔,或下油鍋。滅方孝孺十族,無辜冤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大理丞鄒瑾城破自殺殉國,朱棣乃誅其家族四百四十八人。處死其他坐罪一族至三族者亦不少。此次清洗前後死者數萬人。
但朱棣仍不失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朱棣以反削藩為名起兵,但親身經歷藩王謀反的利害,深知各藩王兵權過重,後患無窮。因此,即位之初,,徙擁兵眾多之寧王朱權於南昌,南昌離應天(南京)近,便於監視,又以代王朱桂、岷王朱(木字旁便)以莫須有罪削其護衛。(實際上就是各藩王軍隊)永樂四年(1406),齊王朱博亦以有罪被削護衛,廢為庶人。其他如遼王朱植之護衛亦被削,晉王朱(木字旁岡)廢為庶人。十八年(1420),有告周王(木字旁肅)反者,周王懼,主動獻出護衛。至此,諸王中威脅最大者之軍權盡除。此舉,加強了朱棣中央集權。後宣宗朱瞻基即位,高煦(瞻基之叔,仁宗同母弟)欲效朱棣,奪其侄皇位,事敗,被宣宗於巨鼎罩之,鼎外焚火,將其活活燒死在鼎內。
遷都北京,永樂元年(1403)二月,改北平為北京。四年(1406),下旨營建北京宮殿。十八年(1420),北京宮殿落成,始以比此京為京師,改應天為南京。次年,遷都北京。
朱棣還大力發展生產,移民墾荒。即位初,徙直隸、蘇州等十郡,淅江等九省。將山西富民進北京,使北京繁榮起來。後又多次從南方移民北方。又鑄造農具,免費給山東貧民。並積極興修水利。永樂元年(1403)朱棣發民伕十餘萬,浚吳淞江,歷時年餘。又疏通運河,使漕運直達通州。
在外交上,命鄭和出使西洋諸國,與各國通好。當然也密旨鄭和尋覓惠帝(允炆)下落因素在內。另外:平安南(越南)、親征漠北、拒倭寇(日本)。永樂一系列利國利民政策頒佈,人民得到修養生息,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幾年後,國家大治。從內耗四年靖難之役戰爭中,迅速恢復元氣。
史稱"永樂盛世"。朱棣是明代有作為之皇帝。即位後,躬行節儉,知人善任,親征漠北,四方臣服。在位時,命翰林學士解縉主編《永樂大典》,凡22937卷,11095冊,37000多萬字。不亞於清乾隆修綴的《四庫全書》。
但朱棣在"靖難之役",手段殘酷,濫殺無辜;即位後期,重用宦官,貽害不淺。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朱棣巡視在蒼崖戊(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得病,十七日至榆木川,病危。十八日,死於巡視途中。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六十五歲。為穩軍心,民心,秘不發喪,溶錫為內棺,載以龍車,朝夕上膳如常。八月,靈柩抵京。葬長陵(北京十三陵),諡曰: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改諡曰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仁至孝文皇帝,又改廟號為成祖。史又稱"成祖永樂皇帝。
-
4 # 滄海一粟7528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雖然實行殘暴的特務統治,但多是針對貪官和權臣,對於老百姓是秋毫無犯的。相反,由於朱元璋起點低,他知道民間疾苦,所以他當權後對老百姓是很好的,實行了跟多利國利民、與民休息的好政策,特別是他的統治中心江南一帶,生產恢復的非常不錯。
朱棣的靖難之役主要發生在北方,對南方的破壞很小,北方經濟本來就差,在北方打仗就是破罐子破摔,打仗前是草房打仗後還是草房。朱棣後來遷都北京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帶動北方經濟的發展。
永樂盛世,還在於進一步打敗了蒙古,下西洋,修編了永樂大典。
由於明朝前期的發展重心在江南,靖難之役主要在北方打,對明朝經濟的影響有顯,再加上朱棣的軍事才能打趴了蒙古,所以朱棣得以迅速開創永樂盛世。
-
5 # 絕塵的時光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為燕王,封地在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死後,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
由於朱允炆害怕諸侯王勢力過大威脅朝廷,於是採取了"削藩"政策,這張政策引起了各諸侯王的強烈不滿,於是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侯們起兵造反,攻破京城,歷時四年奪得了皇位,史稱"靖難之役"。朱棣登基後,為何能夠在短時間就開創了永樂盛世?
一、改進制度,加強行政效率。朱棣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認識到朱元璋在位時朝臣制度的不足之處,於是進行改進,組建內閣制,做到權力集中,內閣由三到五人組成,集中為國家出謀劃策,能夠更加得到每個人的不同看法,取其中的精華,而且減輕皇帝的壓力,這樣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嚴格吏治,促進經濟發展。朱元璋因為是透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皇位,所以他對文武百官的要求非常高,他要求各地方官員一定要深入基層,瞭解當地民情,各地有什麼情況一一向朝廷彙報,地方官員要以百姓為主,認真對待地方經濟發展,此後,全國的工農業發展迅速,以瓷器、布帛、絲綢等已成為永樂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同時造船業和冶鐵業名列前茅,位居世界前列。
三、加強外交,實現互利共贏。朱棣登基後,特別重視與各國進行交往,他設立市舶司,厚待各國家出使明朝的使臣,加強中外貿易,常常派使臣前往各國,曾先後六次派鄭和出使西洋,不斷加強同各國的海外貿易。
結論雖然朱棣透過四年的時間發動內戰奪得皇位,但是他雄才大略,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使明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迅速發展,開創了一代永樂盛世。
-
6 # 飛將龍城
說到永樂盛世,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的,朱棣繼位後,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把國家治理的條條有序,國泰民安,社會經濟發展。這一點可以從鄭和下西洋折現出來。在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鄭和下西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途中,鄭和拿各種奇珍異寶和沿途國家進行不等價的交換,說是宣揚大明國威,實際放在今天來說就是赤裸裸的炫富。當然,這也從側面表現當時的大明王朝確是強盛王朝。
(圖:朱棣)
同時,在永樂盛世裡,文化領域上取得不小的成就,代表作《永樂大典》。朱棣繼位後,先後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來朱棣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合集,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堅實的經濟基礎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並沒有安於享樂。大家都知道老朱是經歷過苦惱的人,經歷過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後,他一直在堅持自強不息、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在朱元璋的勵精圖治下,農業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在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江南的工商業也有所發展。說白了,所謂的永樂盛世就是吃老底呢。
“靖難”中並沒有破壞和消耗多少首先,靖難並不是全國性的戰爭,只是區域性性的戰爭。靖難中只有朱棣一個人叛亂,沒有其他武裝和規模的叛亂,而平叛的這邊兒呢,就只是派中央軍去,也沒用下命令讓其他勢力勤王。而主戰場呢,大部分是在山東打的,也只是區域性性的破壞,山東也不是什麼要害的地方,自然對整個國土的資源和國家的資源造不成什麼破壞和消耗。
(圖:靖難之役)
朱棣的努力工作謀權篡位的朱棣,還算是一個明軍,勤勞工作,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文化上,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他多次對外遠征,修建明長城,鞏固邊防,使得邊疆穩定。(圖:鄭和下西洋)
我是歷史守夜人,不一樣的煙火,為您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加個關注唄。
-
7 # 彼岸長安
永樂盛世跟靖難內耗沒有一毛錢關係
靖難是成祖朱棣奪取皇位這件事情,靖難這件事情跟建盛世這件事情沒有任何關係。如果非要說有關係,那就是給了成祖皇帝一個參加歷史建設頒獎大會的一個機會。
永樂盛世是對成祖取得上臺機會後的表演的一個時間段的系統評價,他能迅速建成我永樂盛世只能說明成祖是一個牛逼的帝王。
-
8 # Lovin潮汕
首先,大明在太祖朱元璋手裡,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國家執行機制,奠定了明朝運作的基礎;其次,明初一系列輕搖薄賦的政策,極大得恢復了元末以來經濟基礎,促進了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生產力(這也是封建王朝經濟底層基礎);再者,靖難之役,說到底只是王朝內部爭奪皇位的內部鬥爭,整體上並沒有動搖到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另外,靖難之役後,朱棣成為皇帝,強有力的統治和集權使明王朝運作更上一層樓,加上明初一批能臣,例如三楊等,還有仁宗(雖然在位一年不足,但是加上監國期間實施的仁政),使得靖難之役後國力大幅恢復提升,也在情理之中(個人陋見)
-
9 # 舊書齋
從歷朝歷代的發展來看,內耗對於朝代興衰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外敵的入侵。有句話說的在理,堡壘是先從內部攻破的。但內耗的規模,持續時間,往往和內耗的破壞力成正比。舉個例子,漢朝時候有八國之亂,唐朝時候有安史之亂,這些都是內部的大動亂,但一個只持續了八個月,另一個則持續了近八年。而與此同時,因為時間很短,導致規模還沒有完全擴大,就已經被消滅。破壞力自然不能同日而語。那麼我們回到問題中來,分析一下靖難之役。
第一,靖難之役是一次很少有的時間長,範圍小的動亂如果我們從靖難之役的持續時間看,一共持續了四年多,一個國家內部進行了四年的戰亂,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從範圍看,從北打到南,從北京打到南京,幾乎波及了大半個中國,可見影響範圍之廣。這些看起可破,實際上,從史料記載看,朱棣這仗打的非常艱苦,也很糾結。四年的靖難之役,有三年都在河北山東晃悠,雙方陷入此消彼長的拉鋸戰中。
第一階段,朱棣控制北平之後,開始向南進攻,現後吞併河北大量的城池土地。憑藉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朱棣帶領手下僅有的數萬精銳,連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的主力部隊,一度佔據了絕對的上風。正當朱棣志得意滿之時,碰上了一塊鐵板,於是,朱棣不得不被拖進了第二個階段。
這塊鐵板是兩個人,一個叫盛庸,一個叫鐵鉉。朱棣的軍事天賦,足以和徐達等人相抗衡,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現後死去,大明王朝第一代名將凋零殆盡。新的名將開始嶄露頭角,顯然,展露頭角的名將不只是朱棣。
盛庸的戰鬥思想,和朱棣很像,作風勇猛,善於運用奇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以把很少的兵力發揮到極致。朱棣對於盛庸的打法,非常頭疼,同樣,他也慶幸,盛庸統帥的兵馬並不多,當朱棣擊敗李景隆,耿炳文的主力部隊之後,盛庸天才就被絕對的實力碾壓。
同樣的天才將領還有鐵鉉。和盛庸不一樣的是,鐵鉉是一個防守高手,濟南城在鐵鉉的防禦下固若金湯。而鐵鉉的打法,一定程度上剋制了朱棣的用兵。因為朱棣是運動戰高手,善於運用騎兵,可偏偏被鐵鉉拖到濟南城下,玩城市攻堅戰。
盛庸和鐵鉉的異軍突起,為建文帝挽回了顏面,也把朱棣拖進了拉鋸戰的泥潭。朱棣不得不孤注一擲,冒著風險偷襲南京,在朱允炆和李景隆的神助攻下,總算取得了勝利。可見,四年中,朱棣絕大多數時間在山東河北徘徊,因此,靖難之役很難算是全國範圍內的動亂。
第二,朱棣應急處理的手段果斷而狠辣當了皇帝的朱棣,展現出自己狠辣果決的一面,這種果決,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對於自己的手下,朱棣最大限度的進行了封賞,每一個跟著朱棣打天下的將領,都得到了豐厚的報酬。朱棣的慷慨,讓所有人心服口服。
對於敵人,朱棣表現出了冷血殘忍的一面,大量建文帝的忠實臣子被屠殺,手段極其殘忍,也極其血腥,因此而受到牽連的人,數以萬計,血腥報復之後,建文帝的死黨被清洗殆盡,甚至同情建文帝的人,也不敢再有任何同情的想法。
對於同盟者,主要是那些藩王,朱棣採用了一種非常溫和的削藩手段,一方面,透過威逼的方式,收回了藩王的兵權,然後將邊境的藩王安頓到了內地。然後,又給予了藩王足夠的尊嚴和榮華富貴,只要藩王不奪權,不但自己,而且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朱棣的狠辣,已經讓反對他的人不敢多言,而朱棣的慷慨,讓大量的人開始認可朱棣,於是,朱棣在極短時間內穩定了局勢。也讓任何可能出現的動亂消失於無形。
可見,靖難之役的破壞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朱元璋繼續了三十年的國力,並沒有因此而有很大的削弱。朱棣作為靖難之役的始作俑者,雖然直接導致了暴亂,也透過自己的特殊手段,在暴亂成功後,極快的穩定局面,沒有造成全國性的動亂,也避免了因叛亂引起的全國紛爭。
從靖難之役本身來看,朱棣是背叛者,但朱棣透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推進了明朝的發展,也是一個有作為的叛亂者。
-
10 # 黑水布衣
朱棣是否開創了“永樂盛世”,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永樂時代確實強大,但朱棣五徵蒙古、鄭和六下西洋也確實極大消耗了國力。確切的說,朱棣在結束“靖難之役”後迅速的穩定了局面,確實很了不起,大明王朝並沒有在內耗中走向衰敗,為後來的“仁宣之治”打下了不錯的基礎。我覺得有三個原因,是穩定大明的關鍵:
一、從政治上來講,這不是改朝換代
朱棣代替朱允炆,皇帝換了,國家沒換,對於很多大明的臣子來說,沒啥大的改變。朱允炆做了四年皇帝,打了四年仗,其實他的根基並不是很穩,這也是為什麼朱棣進南京後,多數官員還是接受了這個結果。用朱棣自己的話來講:此朕之家事爾,先生毋過勞苦”。
二、從經濟上來講,破壞不大
從魏晉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朱元璋就是在南方打下的大明根基。靖難之役四年間,大多數的戰爭都發生在河北、山東一帶,對南方的影響並不大,也就是戰爭所波及的範圍實在有限,由於朱棣的實力所限,他根本沒有佔領多少城池,勢力範圍基本都在河北,若不是他直取南京,耗到最後的勝利者就是那個屢吃敗仗的朱允炆了。
三、從軍事上來講,北上遷都
朱棣在南京是沒少殺人的,對於忠於建文帝的人,是非常殘忍的,那個著名的“誅十族”的確血腥無比。依靠殺戮的手段,短期內確實讓很多人俯首稱臣,但自己的江山要一直穩固,那就要牢牢的把握軍權,於是以“天子守國門”的名義遷都,是最好不過的了,這樣守衛首都的軍力基本都在皇帝手中控制,重兵不會掌握在別人的手裡,而且脫離南京,也離開了南京的政治圈(畢竟他得罪了不少南方士人)。
所以說,朱棣是否開創盛世這個不好說,但其能穩定局面,說明他足夠優秀。
-
11 # 書古論今談史官
朱元璋死後,他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當了皇帝后總覺得他這些叔叔手裡握著兵對自己構成了威脅,心裡不踏實。於是在幾個親信大臣的幫助下開始削藩。“燕王”朱棣自然不會甘心坐以待斃,便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這場戰爭從1399年朱棣北平起兵到1402年攻下南京,整用了三年時間。原本佔盡優勢的建文帝由於缺乏謀略和用人不當,主力不斷被全殲,到後來南京也被燕王佔領,建文帝也從此失蹤,“靖難之役”以朝廷一方的失敗告終。
要說“靖難之役”前後進行了三年,國力會遭到很大的消耗,經濟民生都會遭到嚴重破壞。可朱棣為什麼還能在他即位後開創出超出康乾的“永樂盛世”呢?首先,古代戰爭都是冷兵器之間的戰爭,並不象現代戰爭,如二戰時那樣大的破壞力,用轟炸機、火炮瞬間就能把房屋、橋樑等工農業設施炸成一片廢墟。再說戰爭都是在北方河北和山東一代進行的,長江以南以及中西部也沒有遭到多少損失,朱棣是得到南京防守空虛的情報後採用長途突襲的方式渡過長江直搗南京的。因此戰爭雖然打了三年,國民經濟仍未能傷筋動骨。
而朱棣在歷史上還算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皇帝。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並不比他爹朱元璋遜色。如果僅靠朱元璋給他留下的那些家底,他也只能坐吃山空,根本開創不出他的永樂盛世來。
軍事上開疆拓土,掃平元朝殘餘勢力
朱棣即位後,無論是在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明朝建立後,北部蒙古的殘餘勢力依然十分猖獗,不甘心被逐出中原,時常侵犯大明國境。為了打擊元朝的殘餘勢力,朱棣不但派武將遠征大漠,有時還親自帶兵出征。經過五次北伐,掃清蒙古殘餘勢力,把國界一直推進到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陰山山脈和賀蘭山一帶。東北直至黑龍江流域,並在西北設立地方行政機構“哈密衛”,在東北設定軍事機構“奴爾幹都司,”控制了東北和西北地區。接著,他又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平,並疏通京杭大運河,開展漕運。從此,北平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
在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及時賑災
朱棣對地方官吏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他們必須時常下去體察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應民眾的疾苦,遇到災情,地方官員要及時賑災,如有瞞報、慌報,一律治罪。朱棣在位的二十多年裡,共發生水、旱、蝗及瘟疫災害二百多起,大部分都能得到朝廷的及時救濟。
外交上,派官員出使西域,加強貿易往來
朱棣在位期間,多次派官員出使西域,加強與各國的政治、貿易往來,鞏固明朝的統一和發展。派鄭和率官兵、船員兩萬七千餘人組成的艦隊,乘船六十二艘,攜帶大量的金銀財寶,從蘇州出發,途經越南、印尼、穿過馬六甲,再從印度西岸返回,途經三十多個國家,最遠直達非洲東岸的麥加,不僅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之舉,同時也向世界宣示了大明的武威。在文化上,為了儲存更多的史書典籍,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圖書《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所收錄的圖書均未進行任何刪減,是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但也有學者認為,真正的《永樂大典》已在萬曆年間遺失。永樂在位期間,威德四海,四方臣服,能創造出一代盛世,這與他本人所具備的雄才大略不無關係。二十多年裡,朱棣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實現天下大治,拓展海外交流,宣揚了大明國威,維護了明朝的統治,推動了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因此才被稱為“永樂盛世。”
-
12 # 十點烏托邦
下面的圖是靖難之役的示意圖,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靖難之役的主戰場在北方,南京至北平一帶。因此,南方地區的經濟和環境並沒有遭受到破壞。這樣一來,江南的富裕地區該發展的發展,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其次,朱棣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反正他是想重振明朝的雄風,恢復國家的經濟的。所以,朱棣在奪得皇位後,善用人才,實施了很多利民的政策,以此來恢復戰亂後的經濟。
而且,朱棣在位期間,把京師從南京遷到北平,並且帶去了很多富戶,對振興北方地區的經濟是有一定的幫助。
這樣一來,朱棣順利把明朝從戰亂的低迷中拉了出來,在朱元璋等人建立的基礎上開創了永樂盛世,此時的明朝經濟繁榮,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但是,盛世是指中國歷史上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過後必定是一個低落期。
回覆列表
1.朱元璋在位幾十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雖內亂四年,但是國家未傷根本;朱家內部爭皇帝財產都是朱家去,都沒有刻意破壞江山;
3.人才未有明顯流失,基本還是以前的一幫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基本未動;
總之,大明只是皮外傷,容易恢復,未傷筋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