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仔列夫

    這個確實如此。

    作者斯坦貝克筆下的角色由於智力、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常常表現的十分無助。孤獨感是書中角色的共性。

    《人鼠之間》大量使用了動物形象。在整部短篇小說中,斯坦貝克常常利用動物形象來強調心理疾病、種族主義、以及不可避免的悲慘結局這一主題。

    主角方面,描寫兩個相互扶持的好朋友——一位是頭腦精明、缺乏教育的喬治·彌爾頓,一位是輕度智障、身材魁梧的雷尼·斯默——穿越加州到索萊達,夢想著擁有一片自己的土地。

    人物角色雷尼·斯默被用作法定弱智標準,如果犯人在審訊中發現比雷尼·斯默聰明,那麼他就得負刑。反之則意味著他不明白自己做了什麼。

    儘管作品有很多負面的東西,但文學價值很高。斯卡賽特更稱“在真正的文學中,生命的苦難被轉化為藝術的美。”

  • 2 # 媯中夢

    這篇文章,主要內容就是喬治和雷尼在去農場工作的路上發生的事。

    巴士司機沒把他們送到目的地,讓他們提前下車了,他們只能穿過森林,走幾里路去農場。

    喬治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他照顧著雷尼,什麼事都要操心,雷尼闖禍了,他要善後,要帶著雷尼一起逃走,沒放棄過雷尼。

    雷尼是一個比較傻的人,什麼都不記,總是忘東忘西,必須要靠喬治提醒。他的愛好竟然是玩老鼠,捏老鼠玩,直到把活的老鼠捏死,這真是奇怪惡俗的愛好。

    他們的爭執就是由雷尼撿到一隻老鼠開始,老鼠被他撿到時已經死了,不過,他還是要玩,放在口袋裡,一直捏一直捏。喬治早就發現了,他太瞭解雷尼了,所以,讓雷尼交出來扔到了水裡。

    結果,雷尼趁著撿樹枝的時候,把它撿了回來。喬治只好第二次把它扔了。

    沒有雷尼這個麻煩,喬治本可以過得很好,能賺些錢,不用到處跑,一個人逍遙自在。

    他雖然有這些想法,生氣的時候也說了出來,但是還是會帶著雷尼,不拋棄雷尼。

    這就是主要人物的複雜之處,文中清晰地表明瞭這一點,他是處在比較強勢的位置,雷尼則處在弱勢的位置。

    這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間的反差。

    再一點,雷尼為什麼喜歡捏老鼠,沒有講,他就是喜歡它。這一點可以更加突出雷尼又傻又笨,這可以讓兩個人物的形象反差更大。這一點也可以表明,雷尼離不開喬治。

    可最後,雷尼竟然願意自己一個人離開,讓喬治擺脫他這個累贅。他這樣想了,還多次強調,說明他是可以改造的。

    喬治強調不會放棄他,他們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不需要更多的悲劇,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即便生活非常艱難。這應該是這篇文章要表達的主旨。

  • 3 # 羊鈦白

    “人註定要流浪,在不算漫長的人生裡,人要麼在逃離,要麼在做夢。當你成為大人的一瞬間,也就讀懂了《人鼠之間》。”

    《人鼠之間》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的代表作之一,豆瓣評分高達9.1分。本書被譽為真正的美國國民小說,美國中學10部必讀經典之首(其它經典包括《麥田裡的守望者》等),是全美圖書館聯合會“21世紀最具挑戰之書”之一。

    主人公喬治和倫尼是兩個流浪工人,他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倫尼是個體型高大但心智卻像小孩的人,而喬治是個體型小,但聰明機警的人。倫尼總是會在不經意間闖禍,時時需要喬治的提點,他對喬治言聽計從,因此兩人相依為伴,打工存錢,以期有一天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和田地。

    本書的故事並不複雜,概況起來就是兩個美國青年追求夢想,但最終夢想破碎的故事。

    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能夠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經典作品,它的魅力何在呢?

    很多人僅從友誼可貴、夢想易碎來解讀這本書,但這還不足以看到本書的全部魅力。其實,《人鼠之間》是一本戲劇小說,書中包括了很多戲劇性的元素。

    因此,我今天從它“戲劇性的敘事風格、獨特的人物塑造、複雜的現實意義“這三個角度來進行解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己的讀書心得以及當時的美國環境,談談這兩個年輕人的夢想為何會破碎。

    《人鼠之間》封面及內頁

    01、戲劇性的敘事風格:動作是戲劇的中心,劇本小說的敘事風格深化了小說的戲劇性

    斯坦貝克在最初構思《人鼠之間》時,是打算寫成戲劇的,後來又決定寫成小說。儘管《人鼠之間》最終以小說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但本書中還是帶有不少明顯的戲劇痕跡。

    動作性、矛盾衝突、戲劇性的情境等戲劇要素都在本書中有所體現。今天,我就圍繞語言動作和肢體動作,以倫尼錯殺柯利太太后躲起來的片段為例,來解讀本書的戲劇性敘事風格。

    ①語言動作:透過豐富而細膩的對白來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人鼠之間》這本小說帶有戲劇的痕跡,與其它小說相比,本書運用了大量的對白,透過豐富而細膩的對白來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倫尼錯手殺死柯利太太后,就逃到河邊的矮樹叢裡。因為他之前跟喬治約定好,如果闖了禍,就逃出來躲在這裡。在倫尼躲在矮樹叢的這段時間裡,他腦海裡浮現出已故姑媽的身影。

    喬治和姑媽進行了一段很長的對話。大意是姑媽責怪倫尼非但沒有照顧好喬治,還總是給喬治惹禍。可喬治卻總是對倫尼照顧有加,每次有吃的東西都會分給倫尼。聽完姑媽的指責後,倫尼悲傷地呻吟,說自己其實很努力地想照顧好喬治,但自己做不到,還沮喪地表示自己會找個山洞躲起來,絕不再給喬治惹麻煩了。

    此後,倫尼的眼前還浮現了一隻巨大的白兔,白兔指責倫尼愛闖禍、不配擁有夢想,還說喬治這次會丟下倫尼不管,一個人自由快活。聽了白兔的話,倫尼又生氣又害怕,所以他氣急敗壞地大喊大叫,說喬治不會丟下自己,然後大喊喬治的名字。

    不管是姑媽還是白兔,其實都是倫尼自己在跟自己對話。作者透過爭吵、辯解等大量的對白,來表現倫尼的內心世界。此時的倫尼很自責,他怪自己總給喬治惹麻煩;倫尼也很害怕,他怕喬治真的會丟下自己,不讓自己養白兔(養白兔是倫尼的夢想,他喜歡可愛而柔軟的東西)。

    養白兔是倫尼的夢想之一

    ②肢體動作:連續而富有變化的肢體動作,彰顯了人物內心的痛苦掙扎

    小說結尾,喬治找到了躲起來的倫尼。喬治深知倫尼在錯殺柯利太太后無法逃走,他也明白如果倫尼被柯利抓走,將會受到多麼殘忍的私刑。為了不讓好友經受私刑的折磨,喬治選擇親手給倫尼一個痛快的了結。

    但要親手殺死自己朝夕相處的好友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經歷多少痛苦掙扎!在這裡,作者用了很多連續的動作來描寫喬治,透過這些連續而富有變化的肢體動作,喬治內心的痛苦掙扎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書中描寫到喬治摘下帽子,連聲音都是顫抖的,他的手伸進口袋、掏出手槍、扳開保險,顫抖著舉起槍,然後又把槍放下。喬治低下頭看看那把槍,又轉過頭看看有沒有人追來。隨著柯利等人的叫喊聲越來越近,喬治舉起槍,穩穩地抓住,在手不抖的那一剎,扣下扳機。隨後,喬治呆若木雞地坐在地上,愣愣地看著自己的右手……

    這一段描寫在書中僅佔了4頁紙,但作者用到了這麼多連續性的動作。透過這些動作,我們可以看到喬治在開槍前經過了多少心理建設和思想鬥爭。開槍後他又是多麼悲傷和無奈。

    書中插畫:喬治用手槍殺死了倫尼

    02、獨特的人物塑造:倫尼又笨又愛闖禍,聰明謹慎的喬治為什麼願意一直與他為伴

    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是構成小說的三大要素。一般來說,小說是透過塑造經典的人物形象來呈現主題的。

    《人鼠之間》這本書中,作者塑造了倫尼和喬治這兩大主要人物,又透過這兩個人物的組合搭配,來揭示當時美國經濟蕭條的社會環境下,底層人民的生活面貌,從而呈現小說主題。

    ①倫尼體型高大、力氣驚人,心智卻像個孩子,對喬治言聽計從

    倫尼在文中的角色就是一個腦袋不聰明、但幹活賣力的形象。從他人的評價中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倫尼的形象,農場一個工人史林姆這樣形容倫尼:

    “雖然不怎麼聰明,不過我這輩子從來沒見過幹活像他那麼帶勁的人。他搬麥子快得嚇死人。”

    而喬治聽了史林姆的話後得意地說:

    “不需要動腦筋的事,只要吩咐倫尼一聲,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他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可是隻要吩咐一聲,他一定做得好好的。”

    從史林姆對倫尼的評價以及喬治的回答中,倫尼的形象特徵就很明顯地展示在我們眼前:高大、力氣大、不聰明。

    甚至,喬治還說如果他讓倫尼從懸崖跳下去,喬治真的會跳下去。從喬治的話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倫尼對喬治的話言聽計從。如果有事,只要喬治吩咐倫尼一聲,他就會乖乖地去做。

    ②喬治聰明卻又謹小慎微、口是心非

    與其倫尼相反,喬治是個體格不高,卻十分聰明機警的人。喬治和倫尼之所以會去新的農場打工,是因為倫尼在之前的農場闖了禍,所以喬治帶著他逃了出來。在到達新的農場之前,喬治怕倫尼再闖禍,就早早地交代好倫尼要注意的事情。

    喬治告訴倫尼新的農場主提問的時候,倫尼一句話也不要說,因為他一說就會出錯。喬治還提前給倫尼找到了藏身之處——如果倫尼闖了禍,就跑到藏身之處躲起來。

    此外,從喬治細心地檢查被褥、從工友史林姆對喬治的評價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喬治是個聰明、謹慎的人。

    可喬治在對待倫尼時,卻常常口是心非。

    喬治心情不好時,就會對倫尼橫加指責:如果沒有你,我的日子可以過得逍遙快活,可現在卻只能跟你耗在一起,給你收拾爛攤子。

    但其實這並非喬治的心裡話,他早已習慣了兩人朝夕相處的日子,東奔西跑的日子裡,有人陪著自己是件挺好的事兒。喬治和倫尼雖然性格迥異,形成鮮明對比,但他們一路結伴而行、互相照顧。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倫尼心智像個孩子,雖然沒有壞心眼,但有時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經常闖禍。而喬治真好相反,喬治是個聰明又謹小慎微的人。如果沒有倫尼給自己添亂,喬治就不需要四處流浪。

    誠然,倫尼需要有一個像喬治這樣聰明謹慎的人給他指點。但喬治為什麼會願意一直與倫尼為伴呢?乍一看,喬治的生活中並不需要一個只會給自己添亂的人。其實,這並不僅僅因為喬治善良,而是因為喬治需要倫尼。作者在這裡設定的人物組合搭配非常巧妙。從某種程度上說,喬治和倫尼是現實與夢想的隱喻。

    喬治是個聰明謹慎的人,他自然知道在當時蕭條的經濟環境下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和田地——並非易事。但他又不甘於像其他工人一樣,拿了工資就去鎮上霍霍完。他希望自己能實現夢想,儘管希望渺茫。

    而倫尼傻乎乎的,他意識不到實現夢想是件多麼艱難的事情,所以他對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他的存在讓喬治更加堅定他們共同的理想。在倫尼身上,喬治能夠汲取到朝理想努力的能量,而不是像其他工人那樣沉淪與眼前的生活、向現實妥協。

    在我看來,在某種程度上,人是靠理想信仰活著的。沒有理想的人容易失去努力生活的勇氣和動力,淪為生活的奴隸。倫尼是那個人喬治相信理想的人,也就是說,喬治需要藉助倫尼,短暫地逃離現實生活,讓自己沉浸在對美好未來的想象中。

    喬治和倫尼夢想擁有自己的房子和農田

    03、複雜的現實意義: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廣大勞動者倍感孤獨,美好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不可否認,一個人的命運是由個人的選擇和行動組成的。每個人做什麼選擇、做出怎樣的行動,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在某些特殊的時代,當時的社會環境、社會結構、社會風氣、歷史條件都會對個體的命運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很不幸,喬治和倫尼就生活與特殊的歷史時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美國經歷了經濟危機,社會蕭條。那麼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喬治和倫尼的命運走向是怎樣的呢?

    ①`擁有單純而美好的友誼,是每個孤獨者的幸運

    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貧富分化,整個社會充斥了金錢至上的氛圍。工業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加強。喬治和倫尼初到農場的時候,史林姆這樣對喬治說:

    “很難得看到有人會這樣在一起。真搞不懂這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好像天底下沒人可以信任,你怕我,我怕你,你防我,我防你。”

    喬治回答說:

    “東奔西跑到處流浪,有個人可以陪在身邊,感覺好多了。”

    可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對於居無定所的流浪工人而言,擁有一份單純美好的友誼難能可貴。而喬治和倫尼從小一起長大,喬治帶著倫尼到處打工。在朝夕相處的歲月裡,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小說最後,喬治親手殺死了倫尼,其實也是出於他對倫尼的感情。

    倫尼在殺死柯利太太后,便跑到河邊的矮樹叢裡躲了起來,等喬治來找他。喬治雖然嘴巴上說著討厭倫尼,告訴倫尼如果沒有他,自己會過得更輕鬆自在。但在長久的陪伴中,他們兩個已經習慣了互相陪伴、彼此依靠。為了不讓倫尼落入柯利的手裡被他們折磨至死。所以,喬治掏出了偷來的槍,強忍內心的痛苦,親手朝著他親愛的朋友開了一槍。

    書中插畫:喬治和倫尼在烤火

    ②社會大環境註定了普通工人的美夢易碎,美好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三十年代的美國作家在文學創作上更關注社會問題,同情底層的勞動人民。本書作者斯坦貝克曾經說:“三十年代的美國文學第一次表現了從‘我’到‘我們’的轉變。”

    《人鼠之間》與1937年出版,本書中也體現了斯坦貝克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以小見大,喬治和倫尼其實正是當時美國底層人民艱難生活狀況的一個縮影。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喬治和倫尼的夢想其實不難實現。他們希望等有一天存夠了錢,就買下一棟小房子,買幾畝地、一頭牛、幾隻豬,然後就可以靠農作物和牲口生活了。倫尼力大驚人,是幹活的一把好手;喬治聰明機警,善於計劃。所以,只要他們腳踏實地打工攢錢,夢想早晚都會實現。

    然而生活卻跟他們開了個大玩笑。倫尼失手殺死了柯利太太,畏罪出逃;喬治為了讓倫尼免於殘酷的私刑,親手了結了倫尼。倫尼的去世打破了喬治對未來的美好想象,喬治因而不得不面對現實,淪為跟其他工人一樣平庸的人。

    不管是喬治、倫尼,或是其他工人,或許他們曾經都有過夢想。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底層的勞動人民鮮少有人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像一隻可憐的小鼷鼠。

  • 4 # 趙志丹非遺史話

    世界諾貝爾獎文獻館

    ◎秀容煙雨/趙志丹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是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中篇小說, 作品於1937年出版。

    《人鼠之間》故事,不僅藝術地展現了田園牧歌式的農莊生活和殘酷的社會現實的衝突,而且反映了人對生存條件的真切感受。“鼠與人的最佳設計往往落空”——正是人類生存處境的形象寫照,體現作品包含的悲劇內涵和哲學意蘊使之昇華為一篇代表普遍經驗的現代寓言。

    《人鼠之間》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兩個一貧如洗,卻又相依為命的美國流動農業工人佐治和李奈從懷揣夢想——追逐夢想——接近夢想——夢想破滅的悲慘故事。

    故事主人公萊尼是個大個子,像一頭熊似的。雖屬人類,可動物般的舉止讓人覺得他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白痴。在向經理介紹萊尼時,喬治誇他是頂呱呱的僱工,像公牛一樣結實。在農場上擁有至高權威的頭把手馬車工——施琳也對萊尼的力大無比表示認可,說從來沒見過這麼壯的漢子。邏輯上講,在農場這樣一個靠力氣吃飯的工作環境裡,萊尼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憑他的一身力氣,加上喬治的精明能幹,掙夠用來購買理想中的那小塊地的六百塊錢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萊尼一身蠻力帶給他和喬治的是接二連三的麻煩:一隻小老鼠被他撫摸時,遭捏死;施琳送給他的小狗,被他過度用力愛撫致死。兩次小動物的死亡並沒有讓萊尼反省和意識到他自己力大無比帶給他的潛在威脅;第三次麻煩是萊尼出於自衛捏碎了農場主兒子顧利的手;萊尼最後一次闖禍是他撥弄農場主兒媳的頭髮,那柔軟的長髮,使他興奮不已。萊尼的反應使農場主的兒媳害怕了,他笨拙地想阻止農場主兒媳的高聲尖叫。萊尼使勁搖晃她,結果農場主兒媳的頸骨被搖斷了。當巨人的力量和痴人的智慧聚首在一副軀體中時,也就是萊尼悲劇的開始。農場主的兒子揚言要對萊尼處以殘酷的私刑,喬治為使萊尼免遭私刑的折磨,只得開槍打死了萊尼。

    故事揭示了在貧富分化、金錢至上的美國,勞動者的孤獨是永恆的,勞動者之間的友誼是真摯的,而勞動者對幸福的期盼只能是一枕黃粱。

    20世紀30年代,西方很多國家已進入現代工業社會,生活體現城市化、世俗化,主流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動搖,宗教不再是社會的中心,世界變得複雜而生疏,個人與社會產生疏離感、陌生化。個體所感到的孤獨和無所依靠的心境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特徵。工業化、城市化的結果帶來了機械文明的統治和技術官僚體制,人的生存環境逐步失去了農業社會中的個性和人性。社會成為一種拋開人而獨立運轉的抽象異己力量,而人則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由於工業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銀行的強取豪奪,失去了土地和家園的佃農和季節性工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透過打短工艱難度日。他們渴望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過上安定的生活。

    ♛作品影響

    在英國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中,9 0%的答案來自《人鼠之間》等三本書。

    “斯坦貝克用高尚的失敗者的神話來對抗美國有成就的勝利者的神話。”

    “《人鼠之間》是一幕催人淚下的悲劇,使讀者對這兩個小人物的命運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毛信德(外國文學教授)

    故事的主題是“那種產生悲劇最古老、最普通的根源:即人類不可避免地要和他的同類隔離。”

    《人鼠之間》作者 約翰·斯塔貝克

    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小說家。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塞利納斯鎮麵粉廠主家庭,從小生活在農村和牧場,對鄉間風土人情十分熟悉。1920—1926年在斯坦福大學選修英國文學和海洋生物學,同時靠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維生。

    約翰·斯坦貝克

    他的早期作品未引起重視,1935年,《煎餅坪》(一譯《托蒂亞平地》)出版,立即受到好評。他用幽默的筆調描繪蒙特雷地區一群懶散而又淳樸的西班牙裔居民。《人鼠之間》(1937年)更具抒情的悲劇情調。《憤怒的葡萄》(1939年)是他的代表作,是描寫美國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一部史詩。小說寫俄克拉荷馬州佃農約德一家在大企業的壓迫下,無家可歸,長途跋涉前往西部另謀生路。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加利福尼亞,卻又陷入果園主剝削與壓迫的羅網。他們終於被迫反抗,參加了摘果工人的罷工鬥爭。小說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40年獲普利策小說獎。其他作品主要有《相持》(1936年)、《罐頭街工廠》(1944年)、《月落》(1942年)、《珍珠》(1947年)及後期的長篇小說《晦氣的冬天》(1961年)等。他於196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4年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 5 # 女神故事圈

    《人鼠之間》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約翰·斯坦貝克的代表中篇小說。約翰·斯坦貝克非常善於透過刻畫不同人物形象的強烈反差來推動劇情發展。先講下這部作品的背景,以便讀者更好理解主人公的悲劇式命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大量被剝奪了土地和家園的田農不得不背井離鄉,過上了打短工的遷徙生活。他們渴望擁有一片土地、一幢小房子、一頭牛、幾頭豬......主人公喬治和萊尼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出去務工,經歷了產生夢想-醞釀夢想-夢想破滅的過程。

    這裡主要從兩大主人公智力和體力上的反差、保護與被保護的人物形象反差來闡釋約翰·斯坦貝克是如何透過塑造反差形象,來推動衝突發展。

    1、萊尼:極其強大的身體能力和極其低下的智力水平

    小說開頭有這麼一句話:

    他們一前一後走下小路,就算已經到了開闊的地面,依然一個跟在另一個身後。

    戲劇性的是,走在前面的是小個子喬治,後面的是大個子萊尼。大個子就是這麼聽小個子的話,一步也不敢逾矩。這也為後面的劇情定下了基調:小個子是主導,大個子是被主導;小個子的角色是保護,大個子則是被保護者。

    這就形成了一個大反差。

    一般說來,身材佔優勢的人更容易成為保護者。在這一對的關係裡,萊尼卻是需要被保護的那個人。雖然力氣巨大,徒手能捏碎農場主兒子的一隻手,但萊尼不過是個智力低下的“巨人”。

    極其強大的身體能力和極其低下的智力水平放在一起,成為萊尼不可避免的悲劇根源,也是為萊尼最後犯下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一旦離開喬治的照看,萊尼犯的錯誤越來越大,儘管他毫無惡意。從一開始的摸小老鼠,但因為力氣太大而一次又一次弄死老鼠,到只是想單純摸摸女孩的紅裙子而被追殺,到最後他被科裡(農場主兒子)老婆勾引而摸了她的頭髮,女人不斷尖叫,導致被萊尼扭斷了脖子。

    2、喬治: 精明卻可以不世故

    一開始照看萊尼,只是出自喬治的虛榮心。萊尼雖然高大威武,卻很聽話。喬治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甚至有一次,喬治叫他跳河。不會游泳的萊尼乖乖照做,臨近淹死之際,他還感激喬治的救命之恩。

    或許是被萊尼的純真感化,在那之後,喬治真正從心理上接納萊尼,並且和他一起憧憬他們未來家園的模樣:有土地、有房子、有牛有豬......

    喬治是個精明能幹的人,開始還有點投機的成分。後來他知道,擁有家園成為了他和萊尼兩個人的夢想。甚至可以說,萊尼是他的精神動力。萊尼要求他一遍又一遍地描述他們夢想中的家園。喬治也樂於一遍又一遍地講述,講到最後他們都信以為真那是可以實現的夢想。

    到最後,萊尼失手殺了科裡的妻子,為了避免萊尼受到殘酷的私刑,喬治不得不親手按下殺死萊尼的扳機。萊尼死了,喬治的田園夢也死了。

    3、結語

    兩位主人公身上巨大的形象反差和性格反差,推動了小說的戲劇性衝突,為讀者呈現巨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劇命運。人鼠之間的最佳設計,往往落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油輸出國委內瑞拉居然向伊朗買石油,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