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關紳士
-
2 # 地圖帝
長平之戰,白起迅速作出部署,司馬梗北上攻打趙國舊都晉陽,王齕東進攻打趙國要塞武安,準備一舉滅亡趙國。可惜秦國相國范雎卻害怕武安君的功績超過自己,反對繼續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居然親自奔赴秦國都城咸陽,去遊說秦昭襄王停止進攻趙國。白起難掩怒氣,但無可奈何,趙國獲得8個月喘息時間。公元前258年十月,秦昭襄王知道錯過時機,急令王陵指揮秦軍急攻邯鄲城。秦軍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衝車直攻邯鄲各城門,且秦軍分為三軍不分晝夜輪攻邯鄲。對於王陵來說,攻打邯鄲,是名揚千古的好機會,多少將領夢寐以求都沒有這樣的機遇。僅位列秦國軍功爵位制第九級的五大夫王陵,如果能夠拿下邯鄲,其爵位就算連升六級都正常。但王陵低估了趙軍抵抗的決心,他不顧對方拼死抵抗這個現實,下令全力攻打邯鄲。在攻城戰中,如果進攻方兵力達不到防守方三倍以上,是很難攻克的,況且邯鄲還是趙國都城,城高池闊。王陵的兵力只不過略多於邯鄲守軍,其攻堅難度就不言而喻。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尉就戰死五名,傷亡近三萬人。秦國的校尉,與趙國的都尉性質相仿,統兵數都在五千上下,是中高階將領。一般來說,守城方的中高階將領肯定要親自登城指揮防守,被流矢和亂石擊中的機率與普通軍士相差不大,而進攻方的中高階將領校則只需指揮作戰即可。秦國的校尉居然身先士卒去攻城,攻勢不可謂不猛烈。雖然王陵還想繼續猛攻,但秦軍已經力不從心,王陵不得不停下大規模進攻,轉為小規模重點進攻以奪邯鄲軍士氣。這時候趙國邯鄲守軍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們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軍在邯鄲外圍的營柵,竟使秦軍傷亡頗為慘重。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勞累,多有懈殆。戰爭要這麼打下去,秦軍不可能攻克邯鄲,反而有被趙軍打垮的可能。戰報送到秦國咸陽,秦昭襄王人老了,思維卻很非常敏捷,他立即意識到,王陵軍有危險!公元前258年正月,秦昭襄王請武安君白起出馬,替代王陵為將,但是卻遭到白起拒絕。白起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報復一年前秦昭襄王突然停止進攻的作法,另外秦軍確實也錯過了最佳時機,武安君認為勝算不大。秦昭襄王無奈,只好令坐鎮武安的左更王齕代替王陵為將,增兵繼續猛攻邯鄲。從爵位來說,左更王齕位列秦軍中第二位,僅次於武安君白起,此時秦昭襄王已經拿出秦國所有底牌。從兵力上來說,昔日長平之戰秦軍剩餘的兵力,全部都已經開到邯鄲城下。不過邯鄲軍並沒有因為秦軍增兵而被打垮,反而有越戰越勇之勢。平原君散盡家財犒勞軍士,將家丁和門客都編入軍隊。戰國時期除了國家擁有軍隊,一些豪族大戶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戰國亂世沒辦法,大戶人家若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是難以自保的。平原君手下的這些門客,就有保護平原君的職責所在,平日國家之間發生戰爭,這些豪族大戶一般不會投入自己的武裝去戰鬥,平原君把自己私人武裝投入進入,真有“家就是國,國即是家”的胸懷。戰國時期的這些私人武裝,無論是謀略還是勇猛程度,絲毫不亞於正規軍隊。平原君組織三千人的敢死之士(主要來自他的門客),由家將李同率領,出城猛襲秦軍。所謂敢死之士,就是準備與秦軍同歸於盡,沒打算回邯鄲城的必死之人。這些人不怕負傷更不怕死,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殺秦軍。就是三千這樣的敢死之士,衝出邯鄲城殺向士氣低迷身體疲憊的秦軍,造成巨大的震撼效果,到處是秦軍被斬殺的屍體。不過秦軍左更王齕絕不是易與之輩,他在不清楚趙軍兵力的情況下,立即組織秦軍有層次撤退。退卻三十里後,秦軍發起有效的反攻,擋住趙國敢死隊的這一輪凌厲攻勢。這次敢死隊的行動,讓邯鄲之戰由膠著狀態,變成一種僵持狀態,秦軍距離邯鄲城有了一定距離,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攻勢。敢死隊同樣傷亡慘重,領軍的猛將李同陣亡!戰爭打到這裡,秦軍灰頭土臉。不但邯鄲城沒有攻下,反而離邯鄲越來越遠。戰報送到咸陽,秦昭襄王直眉怒目,他讓相國范雎向武安君白起道歉,並請其出戰,不料還是被白起拒絕。秦昭襄王龍顏大怒,將白起貶為平民。公元前257年,魏國信陵君領精兵八萬,楚國春申君領十萬大軍,一起北上救援邯鄲。而秦國方面,秦昭襄王任命相國范雎推薦的鄭安平為將軍,統領最後兩萬生力軍支援王齕軍。邯鄲城下,大戰一觸即發。信陵君率領八萬魏軍,春申君率領十萬楚軍,殺向邯鄲城外的王齕軍,邯鄲城內的趙軍也攻出城外遙相呼應,聯軍在數量上佔據優勢。秦軍在陷入困境之後,王齕做出一個決策:撤向太行山,退到河東郡汾城,與將軍張唐率領的數萬秦軍會合。鄭安平從咸陽帶來的這隻援軍,卻並沒有與秦軍主力一起執行撤退命令,被三十萬聯軍團團圍住,鄭安平在權衡利弊之後,率兩萬秦軍投降。不久後,魏、楚聯軍在河東郡斬殺兩萬秦軍,魏、楚兩軍只付出六千人的代價。秦昭襄王眼看秦軍潰敗,歸罪於白起不肯出戰,將白起賜死。
-
3 # 千秋文史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將領,他和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將”,被封武安君,擔任秦國國尉,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部長。他曾大破楚軍,迫使楚國遷都,一蹶不振 ;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 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長平一戰擊敗強大的趙軍,殲敵45 萬,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他一生經歷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武官一直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曠世奇才,最終卻被秦王賜死,究竟是為什麼?在筆者看來主要由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白起的個人理想和國家戰略之間的衝突範睢入秦之後,向秦昭王提出了向東擴張的“遠交近攻”戰略,實現“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的國家利益。前259 年秦國在主攻三晉方略指導下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而長平戰役結束後范雎上書“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指出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已不足以支撐繼而發動的邯鄲戰役,並且留下趙國可以起到牽制約束東方諸國的作用。於是建議秦昭王: “請使韓、趙之割地以和”。秦昭王採納並同意與趙國達成停戰協議。可以看出,秦國停止軍事行動是基於戰爭對於國家政治經濟造成的嚴重干預需要和平穩定的環境進行調整恢復,而非放棄首攻三晉的既定方針。但白起無視戰略域中軍事以外的因素,戰爭的發動與中止取決於經濟、政治、外交等要素作用的結果,這種戰略視野的長短導致了白起對於邯鄲戰役的主張與“遠交近攻”的國家戰略相牴觸,這種衝突伴隨著秦國東擴戰爭的實施最終將白起拋棄。
第二,白起個人情感與君王意志衝突的結果。秦國自商鞅改革後國家組織大為簡化,軍政權力集中控制於一人。范雎在給秦昭王的信中寫道:“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者,何也?為其割榮也。”並明確說: “今臣聞太后、穰侯用事,高陽、華陵、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指出了王權旁落、外臣擅專對國家戰略的種種弊端,秦昭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不久粉碎了當時專權的魏冉集團,“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建立集權獨裁統治。王權的不斷膨脹所帶來的對臣屬的絕對控制,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個人情感一旦和君主意志發生衝突時,個人要麼選擇服從君主意願,要麼就選擇死亡。白起他一再拒絕服從秦昭王的命令,並以死相抗,其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個人威望和君王地位的衝突。傳統社會的國家治理以人治為主要特徵,人的地位在傳統的行政權力結構中相當突出,個人權力與威望往往超過職位權威,上下級聯絡沒有可資遵守的成文條例,導致權力衝突不可避免。白起的才能與戰功為他獲得了崇高的宣告與威望,這種源自人格與知識的權力與威望在無法律條文的制約下不斷膨脹,對秦昭王形成了客觀上的挑戰。清人黃中璜曾有《杜郵》一詩云: “功成見忌是強秦,何不埋名去護身? 威震四鄰主亦震,兵權自古懼人臣。”秦昭王日趨強烈的不安最終在以邯鄲之戰為表象的情況下得到總爆發。
-
4 # 說說歷史那些事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此戰秦趙雙方投入兵力共計百萬餘,戰爭最終的結果以秦國戰勝、趙國戰敗而收場。遠比戰爭更慘絕人寰的是秦將白起坑殺了趙國降卒45萬,此戰震懾天下諸侯,從此“殺神白起”之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此戰也為白起將來被賜死埋下了伏筆。
一、從兵家角度講,白起提出乘勝追擊、滅亡趙國的計劃1.長平之戰殲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此時趙國國內空虛,乘勝攻取,趙國是無招架之力的;
2.兵法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秦國此時舉得勝之兵,士氣高昂,正是滅趙的最佳良機;
3.此戰震懾了趙國上下,也震懾了其餘各諸侯國,試問連趙國都不能抵擋強秦,還有哪個國家敢與爭鋒?此時各諸侯國已是人人自危、遠遠觀望了;
4.趙國在北部邊疆仍有李牧帶領的十幾萬大軍御防匈奴,所謂“遠水止不了近渴”,更何況趙國還有防止匈奴乘機攻擊,不能分兵而戰。
故“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白起提出了滅趙計劃。
二、丞相範睢嫉妒白起之功,勸秦王罷兵趙國和南韓害怕了,他們以重金賄賂秦相範睢,說假如讓白起一直打下去,遲早他會騎到你的頭上,到時恐怕天之只知有白起而不知有範睢了。範睢何許人也?乃一睚眥必報書生,深得秦王之心,在利益的光芒下,他的卑劣行徑便暴露出來了。於是他以“秦軍疲憊,需要休整”和接受趙國、南韓割城為由勸說秦王罷兵,秦王居然同意了。
有了退兵的王命,白起無奈之下只好退兵了。
三、趙國踐諾激怒秦國,秦王命白起出兵,白起不從由於趙國最終沒有履行割城的承諾,這就激怒了秦王,於是長平之戰的第二年秦王決定再次攻趙。白起因一再拒絕出兵而最終激怒秦王,此處我們分析為四次激怒:第一次,白起稱病不能出戰,秦王派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不能勝,秦王令白起出,白起以“時機不利”為由拒不從命,激怒秦王;第二次,白起不出,秦王派王齕替王陵,再敗,白起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話才導致的失敗,秦王聽後二怒;第三次,秦王強令白起出戰,白起稱病不出,范雎請求仍未說動,秦王三怒;第四次,前線戰敗訊息不斷傳來,秦王再次強令白起,白起不得以啟程,路上走得慢,秦王四怒,遂起殺意。
四、範睢煽風點火,秦王賜劍,白起自刎長平之戰後,因範睢私心收受趙韓賄賂勸秦王罷兵,這就引起了秦國的將相失和。更多的是白起對秦王的灰心失望,故而白起一再拒絕出兵,不僅如此,白起還數落秦王沒有聽他的話才導致秦軍戰敗,你想,堂堂一國君王,竟被臣下數落不是,這不等於當眾打秦王的臉嗎?
秦王賜死白起還與範睢的煽風點火有很大關係。範睢推薦了五大夫王陵出戰,結果不能勝,為推卸責任,他就在秦王跟前說一切皆是白起不出戰的問題;後白起強令啟程至杜郵,範睢又以“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告之秦王,更加使秦王遷怒於白起,於是派使者賜劍命白起自刎。
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長平之戰後第三年,一代名將白起自刎於杜郵。白起一生經歷大小70餘戰,未有敗績,堪稱一代“戰神”,與廉頗、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名將”。白起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也為秦國的東出掃平了道路。司馬遷稱讚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諸葛亮“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李世民“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
5 # 知行史話
白起,是位名將,但卻是政治白痴!
早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正準備進圍邯鄲,卻接到秦昭襄王的班師之詔。他知道這肯定是應侯範睢做的手腳,於是他“乃大恨”。
恨就在心裡恨吧,白起逢人就說:“長平之戰後,趙國邯鄲城裡,人人一夜十驚,早就嚇破膽了。如果我們當初乘勝進攻,不用一月就可以把趙國拿下,可惜範睢那個小人,不能審時度勢,向國君進言主張班師,失去了這個大好機會。”
你這樣口無遮掩,不是明擺著要鬧將相不和嗎?
對於範睢來說,你等於向他下了挑戰書,他不想方設法排除你,以後保不準就被你白起害了。畢竟範睢不是秦華人。可是,打仗他不如白起,搞陰謀詭計那比白起強多了。白起就這樣首先樹敵。
對於秦昭襄王來說,詔書出自自己之手。你白起到處嚷嚷,就是責備我這個做國君的嘍。白起就這樣成為了秦昭襄王心裡的芥蒂。
再後來,秦昭襄王讓白起去攻邯鄲,白起託病不去。不去就不去,他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邯鄲現在哪有那麼容易攻打的?以前他們是嚇破膽了。現在他們眾志成城,又有廉頗老將,非趙括那種人可比,而其它諸侯國看到我們秦國才跟趙國講和又馬上去攻打邯鄲,他們一定會覺得秦國不可信任,會傾全力去幫助趙國的。”
白起說的道理是對的。但他說話的語氣太不正確了。都過去兩年了,你這是要記恨到什麼時候啊?
在王陵久攻不下的時候,秦昭襄王再次命白起去前線,白起繼續裝病。秦昭襄王於是派範睢去看看到底怎麼回事。這樣的機會範睢當然不會放過,回來就對秦昭襄王說,白起是不是真的病了我不知道,不過他是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不願意上前線。秦昭襄王只好悻悻地派王齡去替王陵。
而白起這個白痴則繼續他的嘴碎:“我說了邯鄲沒那麼容易攻得下來,國君不聽我的話,結果怎樣?”
國家最需要你出力的時候你不出力,國君最需要你幫忙的時候你不幫忙就算了,還在背後說風涼話,一個平常人都受不了,何況秦昭襄王這種心高氣傲的一國之君?
反正秦國不缺大將,於是……
居功自傲,用國家大事來賭氣,白起死得一點都不冤!
-
6 # 書史煙雲
秦國大將白起南征北戰,為秦帝國的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這樣一位戰神卻最終落得個被賜死的結局,著實令人惋惜不已。要想了解白起為何會被秦昭王賜死,我們還得從“長平之戰”說起。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秦國大將白起在這場戰役中一舉殲滅趙國四十多萬軍隊之後,白起欲一鼓作氣攻入邯鄲滅亡趙國,然而在關鍵時刻卻被秦昭王下令撤軍,從此白起心中怨恨秦昭王。
秦昭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猜疑白起欲自立為王,而且白起功勞太大,秦昭王感到威脅,所以當趙國答應割城求和時,秦昭王以秦軍疲憊和國內空虛為由強令白起撤軍。
幾個月後,由於趙國違反求和約定不肯割城,所以秦昭王大怒之下再次興兵攻趙,白起知道這次攻趙肯定不能勝,加之心中有怨,所以當秦昭王好幾次令他出徵時,白起都以病重為由拒絕掛帥出征,經過幾次攻趙失利,秦昭王遷怒於白起,將白起貶為平民趕出咸陽,之後又在丞相範睢的讒言下賜死白起。
綜上所述,白起被賜死有幾大原因:
一、功高震主。作為秦國的戰神,秦昭王本來就忌憚於他,然後白起又不聽秦王命令,所以秦昭王秉承著能人既然不為我所用便除掉的原則,下令將白起賜死。
二、範睢的讒言。作為秦國的丞相,範睢對白起又忌又妒,所以使勁向秦昭王進讒言要他死。
三、白起的任性。為保持不敗的神話和排解心中的怨恨,幾次三番拒絕秦昭王的命令,最後引火自焚。
-
7 # 劉一千五
秦昭王殺白起有幾個原因。
一,秦昭王開始是不想殺白起的白起之死,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秦趙局勢發生了改變。趙華人為了趙國維持下去。也對秦國大臣進行反遊說。秦國內部對是否再繼續戰爭發生了分歧,使秦昭王主意不定,決定休戰。
秦國朝廷暫時不想打仗,而前線的形勢對秦軍非常有利,白起要繼續打,秦丞相範睢又不想打。於是矛盾就產生了。
範睢與白起的矛盾,直到白起死了才了結,看得出,白起的死,就是範睢一手推動的。
二,範睢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推力,把一國戰功赫赫的大將置於死地?說到底 範睢的上臺,是他把秦昭王的幾個舅舅和秦王的母親搬到了,站在它們的身體上爬上秦國丞相位置的。而白起恰恰是魏冉提拔上來的將軍。當然,範睢把住了秦昭王的七寸,這個七寸就是秦昭王想掌握國家大權。所以,範睢和秦昭王就趕走了舅舅魏冉兄弟。開始了範睢時代的秦國。
範睢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很得秦王青睞。範睢的丞相位置就穩定下來。開始了對南韓的打擊,於是上黨郡被秦軍割裂,趙國接受了上黨的歸附。接著,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秦軍碰上廉頗,打了兩年也沒有佔到便宜。範睢用反間計,使趙王換將,秦王聽說趙國換將。他秘密地白起做了十二年冷板凳的白起提拔出來,寄予希望。於是武安君白起秘密到了前線。
三,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引起範睢的嫉妒。範睢怕白起回來當丞相,奪了他來之不易的丞相位置。所以範睢就勸秦昭王讓秦人休息一下。秦軍其實在這場戰爭中也說慘勝。如果不是白起殺趙國四十餘萬俘虜。秦國的傷亡比趙國大。
秦昭王覺得範睢說的對,命令白起停止進攻邯鄲。回國述職。白起回來一問,才知道是範睢下的蛆。秦國將相因此不和。
秦昭王倚重的就是範睢和白起,現在他們鬧矛盾了君王除了打圓場,還能怎麼辦?但是,無論秦昭王如何做,白起不是生病,就是潑冷水。
秦昭王不久又對趙國發動邯鄲之戰,企圖一舉消滅趙國。但是,秦昭王派的將軍不行,加上六國中的諸侯們知道趙國一旦滅亡,他們都日子也不好過,所以都來支援趙老師打秦國。秦國軍隊在趙國吃了許多敗仗。
秦昭王和範睢不得不低聲下氣地求白起到前線去拯救秦軍。但是白起拒絕了。寧寧願被處罰也不去了。秦軍處於被動了。範睢的朋友鄭安平被諸侯軍打得以二萬秦軍投降了趙國。
四,由於白起時代是秦國厲行"軍功爵制"的狂熱時期。白起靠殺死敵國的有生力量為目的,也就殺了六國上百萬計程車兵,招惹別人痛恨。
這裡面有兩個內容,一個是士兵以軍功得高位,分了秦宗室的蛋糕,秦國公族對白起不滿;二個是六國客卿在秦國時,對白起的戰功有畏懼之心。因此在白起落難時, 就沒有人替他說一句話。在秦王君臣討論白起的後路時,他們都沉默了。秦昭王一看大家沒有投票反對。派使者給白起送了一把劍。
白起,這個人 無論如何,對秦國的正面的作用非常大,負面的作用也非常大。秦王控制得住局面,如果白起去了趙國,他不會殺了白起。他後來殺白起,是秦軍在趙國處於極端危險的局面之下,白起袖手旁觀不說,反而說風涼話。所以,秦王君臣決定讓白起死了算了。
-
8 # 月望與東山
長平之戰時,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國降卒四十餘萬。接著,他準備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這時,他卻聽到一個乍舌的訊息,秦昭王命令他退兵。
奇了怪了,大好的局面為什麼要撤兵呢?
原來是秦昭王聽信了範睢的話才撤兵的。範睢對秦昭王說,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允許韓趙兩國割地求和。
範睢也算一代名相,他為什麼如此大力遊說秦昭王退兵呢?其實,範睢要秦昭王退兵,不是別的,而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及利益著想。
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知道,範睢由魏入秦,他之所以能夠得到秦昭王的信任,是因為他替秦昭王剷除了宣太后及穰侯魏冉,並恐固了秦王的權力。而白起是怎麼發家的呢?他可是由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長平之戰白起已立大功,如果再破趙國,那麼秦國首功就非他莫屬,那範睢他的權位也就骨岌岌可危了。
所以,範睢為了自己的權位,必然阻止白起再立大功。
白起也知道這是範睢背後使的鬼,然而可惜的是,白起沒有運用權謀跟範睢爭個高下,竟然是賭氣甩手不幹了。
當時,秦昭王叫白起撤兵後,不料趙國不但不想獻城割地求和,反而聯合齊國抗秦,迫於無奈,秦昭王只好再次命令白起統兵伐趙。白起似乎心有怨氣,沒有領情,直接拒絕出兵。
白起的理由是,秦國已經失去了有利的戰機,不宣再次出兵。然而秦昭王卻不信邪,改派五大夫王陵率軍攻打邯鄲,結果是不出白起所料,秦軍攻勢受阻,將士多有傷亡。
這時,秦昭王只好委身再來請求白起出兵。可是白起認為此次邯鄲之圍必難成功,乾脆稱病不出。
在中國古代,稱病不出是一個基本的套路。表面上是身體有病,實則是消極對抗,這個道理秦昭王當然懂得。秦昭王知道白起有氣,可誰叫他是名將呢,他憤怒異常而又無可奈何,最後的辦法是隻好請範睢來遊說白起出兵。
範睢心裡有鬼,他早就想有自己的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所以他只是假假的來白起處逛了一圈,而白起對他也不客氣,仍然拒絕出兵。於是範睢就趁機起用鄭安平率兵攻打趙國,不料範睢也馬前失蹄,他派出的這個鄭安平竟然是個孬種,率了兩萬兵投降了趙國。
秦昭王那個氣呀,迫不得已,只好親自到白起府上。他威脅白起說:“事到如今,你就是躺在擔架上,也要為寡人出戰。”
熟悉兵法的白起,只好坦誠地對秦昭王說,現在不是戰趙國的時候,最後先放棄進攻,然後等待時機。
白起說的是實話,也是真話,可是秦昭王哪肯信呀。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你前後幾次都是一樣的藉口,擺明就是想罷工嘛。於是,憤怒的秦昭王在範睢的遊說之下,下命令將白起的封號和官爵通通削去了,將他貶為士伍,並強迫他迫出咸陽。
當時白起身體有病,一時還沒有遷出咸陽。三個月後,前線不斷傳來秦軍失敗的訊息,這就更加刺激秦昭王了。於是秦昭王就遷怒於白起不為國賣命,於是命令他立即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好帶病上路,等他到了杜郵,秦昭王就跟範睢商議,倆人認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心裡不痛快,肯定有別的想法。
思量之下,秦昭王決定派使者賜劍,命令他自殺。最後,白起知道自己被冤,但也不得不拔劍自刎。
由此可見,白起有功被賜劍自殺,一是因為範睢使鬼,二是他沒有揣摸秦昭王心思,屢屢抗命,致命秦昭王憤怒,才讓他自裁。如果白起有點政治智慧,那麼他可能都不至於落到如此悲慘的下場。
-
9 # 寒鯤
白起為何被秦昭王賜死,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綜合所致:
秦王與範睢對魏冉提拔者的政治清算白起在秦軍中地位的不斷攀升,除了其自身能力過硬的因素以外,還有穰侯魏冉提拔賞識的因素在,這就決定了白起在政治上始終脫不開魏冉一派的色彩。那麼,穰侯魏冉又是何許人也?魏冉是宣太后羋八子(秦昭王之母)的同母異父弟,他與宣太后羋八子一道在秦昭王前期掌握了秦國內外大權。
客卿範睢的受用,背景便是秦昭王在政治成熟後試圖擺脫宣太后與穰侯魏冉的政治影響所致。所以,範睢為相而魏冉下臺(公元前266年),本身便不僅僅是秦昭王時代前期與後期的分水嶺,而且也是白起人生際遇的分水嶺。在範睢上臺以前,白起是有秦相魏冉照顧提拔的軍方領袖,範睢上臺後,白起便失去了魏冉的庇護,反而成為秦昭王與範睢的眼中釘,若不是白起的軍事能力極強,對於秦昭王與範睢的遠交近攻戰略極為有用,白起說不定早在公元前266年便隨著魏冉、宣太后一道走向政治死亡了。
秦王試圖為擴張過程中的殘酷屠戮找個替罪羊白起在魏冉專權時期與範睢執政時期,幾乎是所有秦國向關東六國發動的重大戰役統帥,從公元前294年公元前261年,整整33年的時間,大小70餘戰,殺傷人口近百萬,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抱著徹底消滅趙軍有生力量的心態,一次性屠殺過多趙兵。再加上秦軍在公元前257年的邯鄲包圍戰中屢屢失利,需要緩和國際矛盾從而贏得休整時間,所以秦王與範睢便把白起的人頭當做平息關東怒火的籌碼。
白起對秦王的不合作態度從長平之戰秦軍慘勝(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到邯鄲之圍(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剛剛從長平對峙時拼盡國力的緊張狀態下舒了一口氣,便在野心驅使下,火急火燎地投入到“滅趙”戰爭中,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地吞併趙國,全取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南部,這就爆發了秦軍的第一次邯鄲之圍。
然而,不僅趙國軍民在長平坑殺的奇恥下同仇敵愾,而且魏楚兩國也派來了援軍幫助趙國守城,就這樣,秦軍便不得不在長平三年苦戰之後,再度迎來邯鄲三年圍城戰。秦軍是相當疲敝的,趙魏楚聯軍士氣則是相當高昂的,所以,秦軍便在邯鄲前線連連失利。此時的秦昭王想必是相當焦躁的,所以根本就沒有考慮白起的病體以及白起是多麼遭關東諸國的憎恨,一股腦地硬讓白起掛帥。白起則是身體真心扛不住,且確實沒有指揮疲師戰勝同仇敵愾的敵軍的把握,各種拒絕。
秦王此時的焦躁心態自然就更容不得白起不合作了,又想起白起當年被魏冉提拔的經歷,即便沒有“小人”教唆,被逆龍鱗的怒心與猜忌也早已使得秦昭王下決心殺掉白起了。
-
10 # 一個人的歷史
魏冉親信,丞相之敵
白起是魏冉和宣太后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將,宣太后和魏冉對白起有知遇之恩,但是當時秦國主政的宰相範睢就是靠扳倒了宣太后和魏冉才獲得相位的,對於白起是不得不用,其實範睢一直想把白起除之而後快。不過白起的戰神之名不是吹出來的,是靠一次次的勝仗打出來的。因此儘管範睢一直想收拾白起,永絕後患,但是沒有合適的理由和藉口,秦國需要白起,秦昭襄王也需要白起這柄利劍。
辯士蘇代,謀國範睢但是論辯之士蘇代的到來,讓範睢不得不對白起下了死手。蘇代說現在白起如果繼續進攻趙國,則趙國必亡,這就是成就了強兵滅國的不世之功,到時候我真為您的處境擔憂,恐怕趙國亡國之日,就是範丞相喪命之時。範睢認為蘇代說的很有道理,就向秦昭襄王建議撤軍先不要滅趙,並列舉了一些看上去合情合理的原因,同時指出白起持才傲物,不能讓他長期掌握兵權日久恐發生變故,到時候就無法控制了。
坑殺降卒,蔑視君權秦昭襄王開始還不太相信,但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白起的性格害了自己,白起太想滅趙了,可以說滅國之功近在咫尺。秦國的統一大業,將在自己的手裡變成現實,大好的機會如果放棄將追悔莫及。但是王命難違,白起儘管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撤兵。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白起坑殺了趙軍四十萬降卒,這件事是自作主張的行為,事先並沒有請示秦昭襄王,情勢危急時這叫當機立斷,平常的時候這就叫獨斷專行,蔑視君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更何況在範睢的嘴裡就更加變了味道。
天威難測,避之不及回到秦國後,白起便和秦王鬧起了矛盾,以自己有病為由,拒絕秦王的調遣。後來範睢安排自己的親信伐趙結果損兵折將,並且投降了趙國,白起在公開場合對此事指指點點,顯露出自己對範睢的不屑和對秦昭襄王的不滿。人家為了避禍都藏著掖著,白起卻公開大放厥詞,蔑視君權,得罪權臣範睢,這就是自尋死路。任何行業都有他的規則,不按照規矩出牌,特立獨行的結果只能是自取其禍。
-
11 # 傳統磨練
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白起一生從未有過敗績,擔任秦軍將領三十多年,攻陷七十多座城池,殲滅敵人近百萬。但是有人有疑問,秦國為什麼賜死白起?為什麼秦國放棄了這位大殺器?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第一功高震主,白起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攻陷了七十多座城池,秦國才有多少城池,只憑白起攻陷的城池都可以於秦國的城池想比了。
其二,白起和秦昭王不和,長平之戰後,白起非常清楚,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所以白起堅決攻打趙國。而秦昭王只看到秦國的虛弱,沒有看到六國抗秦的改動,所以導致後面的失利,突現出白起的英明,秦昭王的愚笨。
其三,白起拒絕出戰,秦昭王在派兵攻打趙國時,派王陵率軍攻打,但是絲毫沒有取勝的痕跡,於是秦昭王想換白起進攻,但是白起以養病的理由拒絕出戰。秦昭王只好派王齕進攻趙國,但是被楚,魏,趙三國聯軍擊敗,而王齕也率領敗軍投降,秦昭王見勢不妙,命令白起出戰,但白起還是以養病為理由拒絕出戰,而此時范雎在秦昭王身邊謠言說想白起這樣的將令有什麼用,國難當頭時居然拒絕出征,留之何用,不如處死。
正是因為這樣,秦昭王才會處死白起。
-
12 # 四葉草愛國漫
白起,被稱為人屠,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之所以稱之為人屠,是因為春秋戰國總共因戰爭死去200萬人,白起領導的秦軍就殺了100多萬。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總共死了300萬,他殺了一百萬。不管哪種說法,都說明他在戰國軍事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白起竟然被秦昭襄王賜死!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也是秦國的一大損失。
他的結局,無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白起效忠的是秦國,而不是秦王。在古代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這是很要命的。他在長平之戰中打敗了趙軍,本想趁勢攻下邯鄲。範睢從中作梗,讓白起退兵,失去了最佳的戰略機遇。隨後秦國出兵又攻打趙國,秦昭襄王讓白起統兵,白起認為不適合出兵就沒有同意。作為武安君,秦國的統帥,肯定是為秦國著想。無意中違背了秦王的意願,秦王肯定會認為他不忠心。那想幹掉他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第二,白起是替死鬼。他的一生,殲滅了楚國,趙,魏,韓的總計100多萬兵力,因而肯定被六國忌憚和厭惡。尤其是長平之戰中坑殺了40萬趙軍,讓世人震驚!應該有人知道這整個過程,白起率軍打敗了趙括領導的趙軍,可是剩下了40萬趙國部隊,白起請命,詢問秦王應該怎麼辦。秦王一直採用範睢的思路,打仗要殲滅敵國有生力量。於是,用他的政治智慧對付白起,一直不給回覆,讓白起自己決定。結果白起無奈坑殺了趙軍,只放回去了幾百個少年兵。這讓世人都覺得秦國是虎狼之國,充滿不安。這對秦國統一大業有害無利,因此秦王正好讓白起當替死鬼。這麼看來白起是為政治而犧牲的。
白起死後,六國歡呼雀躍。此後秦國數年沒出函谷關。白起的死,是秦國最大的損失。
-
13 # 尚宮女史
武安君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昭襄王時期的軍事將領,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生為秦國攻下七十多座城池,為秦國的東進立下了汗馬功勞。然在長平之戰後,遭到了應侯范雎的記恨,又不肯出戰邯鄲,遂被秦昭襄王賜死,令人唏噓。
我們來看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關於白起被賜死的始末:
長平之戰的結尾,白起將投降的四十萬趙軍坑殺,只留下240名弱小的趙兵回了趙國,此事傳來,趙國震驚,而秦國乘勝追擊,兵分三路,其中白起欲圍攻邯鄲,南韓和趙國恐慌,於是讓蘇代帶著厚禮去遊說應侯范雎:倘若白起攻下了邯鄲,必是首功,是時就會是秦國的的三公,在應侯之上……,范雎遂建議秦昭襄王暫時休整,邯鄲他日再圖。
這件事讓白起和范雎的矛盾拿到了檯面上,第二年,秦昭襄王決定攻打邯鄲,而白起生病,秦昭襄王派王陵攻打邯鄲,幾個月下來,秦軍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白起病好後,秦昭襄王命白起替代王陵,白起以“趙軍與諸侯軍裡應外合,邯鄲難攻”為由拒絕,秦昭襄王下旨讓白起出兵,白起抗旨,應侯勸說也沒有用,反而稱病不起。
秦昭襄王再次換將,仍是久攻不下,而此時,楚國的春申君帶兵支援趙國,魏國的信陵君不惜竊符救趙。秦軍損失嚴重,白起這時候傻呵呵的說:“我說的沒錯吧,你們不聽我的,現在怎麼樣了?”
秦昭襄王強令白起出徵,白起倔脾氣上來了,就是不去,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撤了白起的爵位,貶為士兵,讓他滾到陰密去,白起生病沒有離開,秦軍接連失利讓秦昭襄王把白起看成了眼中釘,強令驅逐,白起遂走,到了杜郵,秦昭襄王改變主意,決定賜死白起。一代名將自刎身亡。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他之所以最終被賜死的原因:
與范雎結怨白起是魏冉推薦的,魏冉當國相時,白起並沒有後顧之憂,專心打他的仗,即便政治頭腦不怎麼滴,也有魏冉罩著。
但是後來范雎來到了秦國,並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提出“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同時又建議秦昭襄王奪權,要知道,秦昭襄王當國君的前幾十年,是宣太后當政,而以魏冉為首的“四貴”把持朝政,很多時候秦昭襄王是做不了主的,范雎的到來,給了秦昭襄王奪權的助力,於是廢掉宣太后,驅逐“四貴”,而范雎當了宰相,成為秦昭襄王的心腹大臣。
白起做為魏冉的人之所以還能帶兵打仗,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過強,對於秦國的東進之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時候的白起和范雎面上是過得去的,然後長平之戰後,蘇代的話讓范雎感覺到了威脅。白起不容於范雎,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容於秦昭襄王。
白起抗旨不尊邯鄲之圍,秦昭襄王勢在必得,可是白起不僅拖起了後腿,還一再拒絕出征,不管他的理由多麼的正當,都不會讓秦昭襄王高興,沒有哪個君主容得下抗旨不尊的武將,除去他是早晚的事。
那麼白起為什麼不肯出徵,實在是他坑殺四十萬趙軍惹怒了趙國,倘若他出徵,不僅不利於秦國攻下邯鄲,反而讓趙軍更加同仇敵愾。白起沒有勝算攻下邯鄲,然而秦軍的接連失利已經讓秦昭襄王憤怒,他已經顧不了白起的想法。
白起殺人太多白起殺了多少人,結了多少怨?數不清了吧。
韓、趙、魏、楚國,哪一個國家沒有讓白起攻下過城池,四國加起來有七十多座城池毀在白起手下,而四國計程車兵,有近百萬之眾死在白起的手裡,可謂天怒人怨。
這樣的鐵血殘暴手段讓山東六國膽寒和厭惡,這對秦國的東進絕沒有好處,百姓不願意順服,後患無窮,所以白起必須死,不管是不是替罪羔羊。
只是早死和晚死的區別,白起的抗旨不尊讓他提前結束了生命,當然,秦國也損失了一員大將。
-
14 # 古今通史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善於用兵,“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他一生征戰37年,未嘗一敗,打得六國無人敢掛帥迎敵。
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
攻陷楚國國都郢城;
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下70多座城池,殲滅近百萬敵軍。
回到主題: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為何最終被秦王賜死?
首先,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來自君主對他的忌憚和猜忌,不,還是說忌恨吧,源於惱羞成怒。
邯鄲一役: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敗。
要求白起出兵,白起拒絕的理由非常充分:“邯鄲本就不易攻陷,況且現在各國的援軍都已經開進了趙國,他們對秦國的仇恨何嘗不是一種動力。長平一戰,趙軍雖然死了40萬,但我軍也折損了一般兵力,從經濟上來說,我們國內空虛,暫時擱置戰爭為宜。還有一點,我們是長途跋涉,可趙軍是以逸待勞,再加上各國援軍裡應外合,秦軍必敗。”
昭王不聽,強行出征!大將王齕遭遇了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
白起不免自鳴得意:“這結果我早有預料,不聽我話怎樣了?”
昭王得知這些話以後,惱羞成怒。
復請白起,國相范雎親自去請,白起並不從命。
三月後,戰敗訊息不斷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帶病上路,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咸陽城外十里,白起被賜死。
上文提到了范雎,范雎這麼陰白起又是為何呢?
其次,就是他和范雎的過節。有黨爭之嫌。(山東派和秦國本土派)
長平之戰並不只是白起一人之功,軍功章有白起的一半也有范雎的一半(這麼說絕不誇張),可惜大多人都只看到了白起的光輝,而范雎反間計得逞,卻寸功未建(或說秦昭王賞賜不公)。
范雎長平之戰後,白起意欲直接包圍邯鄲,滅亡趙國。可是當時的范雎出於全域性上的考慮,力主秦昭王退兵,不要直接進攻趙國。
范雎出於嫉妒、黨爭、地位、權柄的考慮,便向秦昭王建議,難言之隱,一殺了之。
再有,賞無可賞,難道禪讓?尾大不掉幾乎是所有君主所忌憚的。
長平之戰後,白起已經到了無可封賞的地步,其他六國為了使秦國不重用白起,派出大量的間諜,散播謠言,說白起有不臣之心。秦昭王本來就多疑,且對於上文所述事件白起所表現出來的自鳴得意,再加上范雎等推波助瀾,便將白起給殺了。
-
15 # 看遍山川
武將在外手裡握有國家重兵,風餐露宿用命衝殺,攻城拔寨兩軍陣前所向披靡,隨著戰功的積累,威望日益隆厚,可肚子裡邊沒有絲毫歪歪腸子,總是把國家利害放在第一位。
君王在內也絲毫不懷疑武將的道德和理想能完全束縛住他們的慾望和野心,耳邊只有笙樂靡靡,弄臣的混淆視聽。當武將的執拗耿直突破了君王暗藏在心底忍猜的底線,向武將舉起屠刀,莫須有的罪名只在君王的一念之間。
這種活劇,幾千年來一直在迴圈上演,武安君白起也沒逃過這個圈圈。趁長平一戰餘威,白起兵圍邯鄲有滅趙的勢頭。趙華人心惶惶,派人重金賄賂秦相范雎,遊說他如果白起建功立業,滿朝文武勢必唯白起獨大,到時候您丞相范雎將失寵,再沒有立足之地。
在范雎的鼓動下,秦昭襄王以將勞師疲為理由,同意趙國割地求和而退兵。從此白起認為徹底失去了殲滅趙國的機會,當他知道事情的原委,也同秦王和范雎之間產生了隔閡。
秦趙之間兵鋒再起,秦將王陵圍攻邯鄲,損兵折將久久不克,秦王希望白起能披掛上陣再度出馬“替寡人分憂”,但是白起卻稱病不出,在使者面前話裡話外還糾結當初讓他邯鄲退兵是秦王的重大失誤。
秦昭襄王改用老將王齕,秦軍還是被楚魏聯軍擊敗損失慘重,白起公開宣稱秦王不聽自己當初一舉拿下邯鄲的建議才有這幾年來的大敗,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長平血戰。這些話傷害了秦王的面子更觸動了秦王的權威,秦王繼續催促白起出徵,白起仍舊自稱病重不出。
范雎奉命來探望白起,兩個本來就不熱絡的人面對面能說些什麼呢,范雎沒有勸動這位戰神再度出山。想當然也不奇怪,當年就是他為了私利,蠱惑秦王在大好形勢下從邯鄲城撤軍的,白起心裡鄙視這種政客,言語之間就沒好聲氣。
前方戰事緊急,秦王召見范雎打聽關於白起的態度,范雎能講什麼呢,白起藉口抵制秦王的君命是事實,范雎只要一開口就會對白起不利。果然,范雎稱白起“泱泱不服,有餘言”,意思就是還對秦王不服氣,嘴裡都是抱怨秦王的話。
秦昭襄王明知道將相不和,范雎有添油加醋的嫌疑,但還是取下自己的佩劍,命人送於白起,令其自盡。將相不和,君臣離心,武將有時面對的是比戰場還要殘酷的朝堂,能在疆場上躍馬奪槊,往往在君王和弄臣之間沒有輾轉的餘地。
-
16 # 小油瓶侃歷史
諸葛亮對殺神白起有句評價很到位,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一語道破天機,白起雖然善於攻城略地,但是他不善於凝聚人心。白起不僅沒能凝聚普通大眾的心,他還不懂君王的心啊,白起的悲劇,就源於他的性格!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屬於殺神白起的戰國37年公元294年,出生關西的白起,在南韓的新城外,白起第一次亮出了自己的利劍,開始了他37年戰無不勝的傳奇之路。以左庶長身份指揮軍隊的白起在新城首戰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隨著新城被秦軍攻下,南韓為奪回新城,聯合魏國集結24萬大軍聚集在伊闕現洛陽龍門,圍攻白起,面對兩倍於己的對手,白起利用韓魏兩軍各存私心的唯一的破綻,先繞道魏軍背後突襲,在掉轉頭全殲韓軍,對他們各個擊破,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以少敵多取得大勝。
隨後白起揮師南下攻楚,白起又水淹楚軍十萬餘人,逼得楚王棄國都南逃,白起也因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君,以武安民。
之後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生死大戰,參戰兵力共計百萬餘人,可以說誰贏了此戰,誰就能奪得一統天下的先機,趙國派出了老將廉頗,老將廉頗經驗老道,直到秦軍遠道而來求勝心切,自己就堅壁清野,三年不出戰,迫使秦軍陷入僵持,無可奈何的秦華人利用反間計,使得趙王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隻守不攻的廉頗。但是隻會 紙上談兵不懂臨陣應變的趙括那是身經百戰的白起的對手,趙括作戰失敗,被秦軍射殺,40萬趙兵投降,但是有沒有那麼多糧食養活如此多俘虜,養又養不起,又不敢放回去,
在電影投名狀裡有句話,這40萬人拿起武器就是兵,沒有更多的糧食和人力看管俘虜,如果戰場倒戈更為致命。
於是白起義無反顧的坑殺了這40萬降兵,獲得了殺神之稱
長平之戰使白起達到了名聲中最巔峰,這在論功行賞的秦國,立下如此大功,已經到達無法賞賜的地步了,即是把秦王位讓給他都不足以表彰其功績。
然而此時的白起卻因趙王的反間計與秦王產生了嫌隙
一年後,趙國將許諾送給秦國的6座城池送給了齊國,引得秦昭王大怒,發兵攻趙,此時的趙國勵精圖治,已經從重創中喘息過來,再加上籠絡5國,合縱抗秦,白起此時認為,秦國雖長平大勝,但自己也折損過半,加上國內空虛,遠征趙國,趙國以逸待勞,五國聯軍裡應外合,攻趙必敗!秦昭王不聽,強行派兵,果然被趙楚魏三國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被昭王得知,昭王惱羞成怒,派國相親自請白起出山,白起偏不從命!
一代名將,不為王所用,比為王所棄!白起被奪官削巨爵,最後被秦昭王刺死!
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其出征,這根本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是否聽命的檢測,白起卻執拗的抗命,看不懂秦昭王的心,於是悲劇釀成,一代名將白起沒能善終!
-
17 # 知史說史鑑史
秦昭襄王的猜忌,丞相范雎的讒言,白起自身桀驁不馴,趙國垂死掙扎,身為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身已經功高蓋主令秦王不放心了再加上白起稱病不朝秦王請他出山再次攻打邯鄲又拒不上前線最後只有死路一條了。
秦王的猜忌秦昭襄王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君主非常長壽秦國在他治理之下秦國實力大增四處征戰已經令六國毫無還手之力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進攻了,白起是這個時期最厲害的戰神一到關鍵時刻就能攻必克戰必勝。任何人都不是與生俱來就獲得了一堆榮耀白起也一樣,秦國需要傑出的將領來效力實行軍功爵制提供了一個平臺,白起選擇了強秦從普通士兵一步步升為武安君權傾朝野功勳卓著最後受到別人的妒忌君王的猜忌最終成為秦國強大的犧牲品。
白起戰功顯赫功高震主白起受到丞相魏冉的推薦成為主將去攻打秦軍東進的韓魏聯軍,採用避實就虛誘敵冒進的戰法一戰成名極大的削弱了韓魏兩國的實力攻佔多座城池;在六國之中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諸侯國就是秦,楚,齊三國,秦國壯大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楚國,秦楚大戰期間白起又勢如破竹打得楚軍丟盔棄甲攻佔大片楚地楚王遷都到陳狼狽不已,實力大不如前成為強弩之末;南韓在強秦面前值得割地求和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結果郡守擅自歸降趙國趙王商議之後欣然接受為長平之戰埋下了禍端,秦國大怒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在廉頗將軍的指揮之下堅守不出令秦軍損失慘重久攻不下,戰爭考驗的是國力經濟雙方都耗不起僵局面前秦國只好利用反間計讓趙王撤掉廉頗換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同時派遣白起秘密到達前線指揮作戰,趙軍輕敵冒進被團團包圍失去救援斷絕糧草只得投降成為秦軍的俘虜。四十萬的趙軍在秦王旨意不明的情況下白起將他們全部活埋趙國舉國上下恨透了白起。
趙國垂死掙扎趙國都城邯鄲危在旦夕,趙王派出使者送給與白起政見不合的丞相范雎大量金銀,范雎此時為壓制白起的勢頭便以國庫空虛為由大軍需要休整再戰,秦王也不願再戰便令白起率領大軍回國錯失了最佳攻下趙國的時機,白起惋惜不已心生不滿。當秦軍再次舉兵進攻邯鄲時趙國軍民想到城破會被殺死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哀兵必勝打退了秦軍的多次進攻,幾路大軍都進攻失利,秦王想到了白起,白起卻抱怨秦王當初不聽他的話范雎前來請他仍然稱病病不去,前線危機秦王強行讓白起出徵到達杜郵這裡,秦王與范雎商議害怕白起會心生不滿大權在手會起兵造反便令他自殺了。
回覆列表
唐朝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唐肅宗將白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同時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吳起、樂毅。
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白起亦位列其中。按道理說,這樣一位讓後世皇帝如此佩服欣賞的戰神,卻為何因秦軍戰敗被賜死呢?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他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這樣的作戰風格和作戰性格讓白起善於分析敵我形勢,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也就是說他考慮的很多,但是為人正直。
而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幾次大的戰役下來,白起的名聲非常的大,軍隊裡的所有人只是把白起當作他們的領袖,而且都已經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白起,白起讓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的白起不但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注意”,還引起了另一個人的注意,他就是范雎。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白起自將圍攻邯鄲,南韓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您能在白起之下嗎?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大將,卻久攻不下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