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億星教育

    我們在生活中時常會見到一類孩子,他們周圍所有人給他的評價都是“好”,“優秀”,“有出息”,而且這種觀點是這類人從小就獲得的。在同齡人當中鶴立雞群,無論是智商還是情商都碾壓幾乎所有人,“天之驕子”說的大致就是這種情況。然而拋開這點不談,這類人身上有著非常大的隱患和問題,乃至於他們的發展會走兩個極端:不是一路飛昇到天上走到人生巔峰,就是長大成人後一事無成,成為標準的盧瑟。這類人的典型便是三國後期吳國的執政官諸葛恪。

    一、 天才少年

    諸葛恪有一個顯赫的出身:親爹是吳國大將軍諸葛瑾,孫權這一生最為信任和欣賞的人,或者說是唯一的朋友也不為過;叔叔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軍政才能卓著且大權在握。出身於這個家庭,基因的優良程度當然沒的說,不僅如此,那種與生俱來的驕傲感,也幾乎貫徹了諸葛恪的少年時代。有幾個梗可以反映出這一切:其一是孫權某天心血來潮牽了一頭驢上殿,上面寫著“諸葛子瑜”四個字,子瑜是諸葛瑾的字,而諸葛瑾這個人特點是臉比較長,所以孫權其實是拿這個事情揶揄諸葛瑾,誰知道諸葛恪看到了,上去加了兩個字:“之驢”,很巧面的幫老爹緩解了尷尬。

    另外一件事是孫權某一次詢問諸葛恪:“阿恪啊,你覺得你叔叔和你爹誰更厲害啊?”這個問題幾乎是沒什麼懸念的,諸葛瑾跟諸葛亮並不是同一檔次的選手,但是諸葛恪卻回答:“我爹厲害,因為我爹知道應該投奔哪個老闆,我叔不知道。”看看,啥叫情商,這馬屁拍的簡直是“潤物細無聲”了,由此可見,孫權這麼喜歡諸葛恪也不是沒有道理。然而孩子始終是要長大的,而且諸葛恪心裡其實從來就沒不滿足於做一個弄臣,整天仗著孫權喜歡,陪他聊天開心。從這個角度看,諸葛恪這個人其實是有可取之處的,至少人家的目標還是更高的,想要做事而且願意做事,比起後世某些著重於拍馬屁並且樂在其中的,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裡。當然最重要的是,叔叔諸葛亮一直都是諸葛恪的一個陰影,他想要真正意義上超越諸葛亮,成為諸葛家的另一個代表,但問題是他能做到嗎?

    二、 嶄露頭角

    伴隨著整個吳國發展軌跡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山越,這隻位於東南核心地區的異民族讓整個吳國都深為其所苦,孫權到了晚年也時常因為山越人問題頭疼,剿又剿不完,撫又撫不了,可以說怎麼處理都不行。但是這時候已經是青年人的諸葛恪卻主動上書說自己能夠解決山越人問題,本著玩一玩的心態,孫權任命諸葛恪為丹陽太守,撫越將軍,又象徵性的給了他三百人,結果諸葛恪到了任上透過剿撫並用的方式,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輕而易舉的解決了山越問題。孫權頓時對諸葛恪刮目相看,認為他不再是一個只懂得討好自己的弄臣。

    其實這件事更多的應該歸功於此時山越人的力量在東吳多年的打擊下已經逐漸式微,某種程度上諸葛恪是撿了一個漏,但即使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對於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有這種解決問題的手腕,已經非常好了,換成我們今天的很多大學生,怕是遇到問題就亂成一團了。不過在獲得了孫權認可之外,諸葛恪也表現出了自己的一些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就在於諸葛恪實際上是個做事比較粗糙的人,他很難去細緻的投入某件事上,將它處理的非常到位,這個問題在此後會越來越放大,直到影響到他的人生。

    三、 功過難分

    公元252年,孫權病逝,臨死前任命諸葛恪為輔政大臣掌握最高權力,其實孫權此時對諸葛恪也是不太放心的,畢竟他跟自己的叔叔相比差距太大,而且性格上,從小看著他長大的孫權很清楚諸葛恪這個人比較急功近利,容易出事情。但是吳國此時也沒有更好的人選,本土士族孫權萬萬不敢信任,諸葛恪可能是唯一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實際上當諸葛恪真正成為了輔政大臣後,早期的行為還是比較到位的,不管是賑濟國家亦或是救援災民,做的都還算可以,直到一年後的東興之戰,一切發生了變化。

    此時的曹魏由司馬師掌握政權,他想利用孫權病逝的機會進攻吳國建立威望,結果沒想到被諸葛恪識破了意圖,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東興之戰曹魏損失慘重,大概有數萬人傷亡,為了此戰連曹魏的禮制都被改變。這件事極大的滋長了諸葛恪的信心,或者說野心,而沉睡在他心底多年的願望:超過自己的叔叔諸葛亮也被拿到了日程上。

    公元253年,諸葛恪提議伐魏,進攻合肥,合肥嘛,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都清楚,這是東吳的噩夢根源,大帝孫十萬人生的恥辱柱。如果能拿下來合肥,不僅能夠告慰孫權的在天之靈,更能證明諸葛恪是孫吳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人物。而因為之前的東興之戰,諸葛恪在東吳的名望已經到達了頂點,幾乎沒有人可以阻攔,他很順利的調動了大批人馬輪流進攻合肥新城,結果是損兵折將毫無所成,最後只能狼狽的回國。

    這個時候諸葛恪人生中的最大問題終於暴露出來,與他叔叔面對街亭之敗相比,諸葛恪沒有認真的反思自己的問題,也沒有以客觀的態度來表現歉意。而是變本加厲的在吳國境內實施管制和高壓政策來阻止人們對其錯誤的指正,最終被早已經覬覦他權力的孫峻利用宴會殺死,並且三族盡滅。當年其父諸葛瑾曾經說過,這個兒子不能讓家族興盛,就讓家族滅亡,FLAG不幸立下並實現了。

    諸葛恪,可能是許多天才少年那比較悲慘的一面吧,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絕非一句空話,而是歷史驗證的不朽箴言。

  • 2 # 秉燭讀春秋

    也許大家對三國時期東吳的“天才少年”諸葛恪不太熟悉,但是諸葛恪的父親和他的叔叔你肯定知道,他的父親就是三國“龍虎狗”裡“東吳得一虎”的諸葛瑾。

    (當時諸葛三兄弟分侍三國,因此人們說蜀國得一龍:臥龍諸葛亮輔佐劉備;東吳得一虎:諸葛瑾輔佐孫權;魏國得一狗:諸葛亮的從弟諸葛誕輔佐曹魏)

    諸葛恪從小表現出過人的智慧,就連吳主孫權都佩服的不得了。

    孫權就很聰明,曹操很佩服孫權,曾感慨道:“生子當生孫仲謀”,諸葛恪比孫權還聰明。

    舉個例子,有一次孫權宴請群臣,諸葛瑾領著5歲的兒子諸葛恪一起去赴宴。

    酒至半酣的時候,孫權突發惡搞的念頭,想拿當時的謀士諸葛瑾開涮。

    孫權就命手下從馬圈裡牽來了一頭驢,只見他提筆在手,在一張紙上“唰唰唰”寫下了幾個字:“諸葛子瑜”,然後把白紙貼在驢的額頭。

    這時眾大臣看後哈哈大笑,孫權也笑得前仰後合。

    原來諸葛瑾的臉很長,就像驢臉一樣。

    諸葛瑾感到很尷尬,這時5歲的諸葛恪不慌不忙走上前,提筆在手,在那幾個字的下面加了兩個字“之驢”。白紙上的字就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孫權一看諸葛瑾的兒子太聰明瞭,高興之餘就把這隻驢賞給了諸葛瑾。

    還有一次,吳帝孫權故意問諸葛恪:“你父親和你叔叔諸葛亮誰更優秀呢?”

    諸葛恪急忙跪倒說:“當然我父親優秀了,我父親知道該服侍誰,我叔叔則不知”。

    孫權聽後哈哈大笑,從心裡喜歡這個孩子。

    諸葛恪長大後,孫權著意培養他,經過十幾年的基層鍛鍊,加上諸葛恪天賦聰明,很快由左輔都尉升到了威北將軍,同時受命輔佐太子孫登,也就是成了太子的老師。

    誰知孫登是個短命鬼,33歲就去世了。

    此後孫權的嫡子孫亮做了皇太子,這時東吳的丞相陸遜去世,諸葛恪接了陸遜的班,升任大將軍,領荊州事。

    神鳳元年(252年)吳帝孫權病逝,臨死之前,孫權拉著諸葛恪的手,囑託他和皇族宗親孫峻一起輔佐年幼的小兒子孫亮。

    想必大家對託孤這一場景很熟悉吧?

    三國時蜀國劉備託孤:劉備把自己的兒子阿斗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最後諸葛亮圓滿完成了他的託孤大業,劉禪主政蜀國將近30年 。

    曹魏曹丕臨死前把兒子魏明帝曹睿託孤於司馬懿和曹爽,結果司馬懿幹掉了曹爽獨攬大權,為他的孫子司馬炎“篡魏立晉”打下了基礎。

    現在吳帝孫權把幼主孫亮託付給諸葛恪和孫峻,諸葛恪完成了他的託孤大業了嗎?

    很遺憾,諸葛恪辜負了孫權的重託,諸葛恪最後被另一輔佐之臣孫峻亂刀砍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諸葛恪小時候雖然很聰明,等做了丞相加大將軍後,變得越來越剛愎自用,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一意孤行堅持伐魏。

    諸葛恪想效仿他的叔叔諸葛亮一樣,堅持不斷的進攻魏國,結果造成了勞民傷財,老百姓怨聲載道。

    其實諸葛亮堅持北伐是有他的想法,蜀國地理位置造成了不能夠發展壯大,諸葛亮北伐就是防止魏國進一步做大做強,有拖住魏國發展的意思。

    而東吳憑藉長江天險,完全可以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等強大了再伐魏也不遲。

    諸葛恪有點急功近利,不聽勸阻,執意伐魏,造成了難以收拾的局面。

    此時孫峻和諸葛恪面和心不和,就好比當初司馬懿和曹爽一樣相互拆牆腳,孫峻這人比較陰險,仗著是東吳的皇親國戚,趁諸葛恪戰略失誤的機會,唆使孫亮除掉諸葛恪,實際是孫峻要利用幼帝無知除掉諸葛恪,這樣孫峻就可以獨攬大權。

    憑心而論,諸葛恪伐魏初心是好的,但結果令百姓苦不堪言,孫峻就利用人們對諸葛恪不滿的情緒,藉機殺死了諸葛恪。

    建興二年(253年)8月,孫峻和諸葛恪爭權,便利用諸葛恪為萬民所怨的機會,捏造諸葛恪要叛亂的謊言,夥同吳主孫亮定下了計謀,以宴請之名在宴席上誅殺了諸葛恪。

    說實話,諸葛恪死得很冤,他並沒有造反叛亂之心,卻被孫峻安上罪名死無葬身之地,由此看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只有聰明沒有權謀,到頭來一場空。

  • 3 # 秀場音樂

    諸葛恪,父親諸葛瑾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哥哥,這孩子從小聰明伶俐,思想敏銳,長大後仕途也一路順風,被孫權任命為大將軍,接替去世的陸遜,領荊州事。

    不久東吳宮廷發生繼位大戰,魯王孫霸被賜死,太子孫和廢為平民。孫權把幼子孫亮推向前臺,又命孫弘和諸葛恪輔政,在孫權死後,這兩位本來就不和的輔政大臣又發生內訌,諸葛恪把孫弘斬殺在座位上。

    孫亮繼位後,諸葛恪升太傅,應該說諸葛恪少年得志,風頭正勁。建興元年十一月,魏吳兩國在東興(今安徽含山)會戰,諸葛恪率四萬大軍大獲全勝,第二年回軍建康,認為魏軍只不過如此,力主率軍主動出擊魏國。他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東吳連年征戰,內部又不團結,國力已經不如以前,負擔不起鉅額軍費。

    三月,諸葛恪率二十萬主動出擊曹魏,雙方會戰於合肥,吳軍始終無法攻克,瘟疫又在軍中蔓延,魏軍援兵馬上又要趕到,在吳主孫亮催促下,諸葛恪損兵折將後只能鎩羽而歸。

    八月,諸葛恪回到建康,因戰敗而惱火變得非常跋扈,根本沒把吳主放在眼裡,非但沒有向吳主報告失敗的原因,還大肆撤換他不在建康時別人任命的官員,安插自己的親信,換掉皇宮禁軍,用自己的嫡系部隊。

    又對外宣佈再次結合部隊,要與魏國決一死戰。總會有冷靜的大臣建議東吳是沒有勢力單獨和魏國長期消耗戰的,其中衛將軍孫峻知道這樣下去吳國要亡國。

    孫峻在11歲的孫亮面前陳述了諸葛恪的各種行為,說諸葛恪有篡權奪位的圖謀,年幼的孫亮只能聽從孫峻的計劃。孫亮宴請諸葛恪,準備在宴席時看機行事,散騎常侍張約暗中把孫亮準備起事的情況通知諸葛恪,哪知道這諸葛恪根本沒把吳主放在眼裡。

    在酒過三巡後,諸葛恪已經有點昏昏然,孫亮藉故離開,這是孫駿一身短衣,手持長刀指著諸葛恪說奉皇帝詔緝拿你,還沒等諸葛恪反映過來,已經血濺宴會場,諸葛恪被殺死在座位上。

    諸葛恪兩個兒子聽說父親被殺後,帶著母親逃離吳國,在投奔魏國的路上被孫駿派出的軍隊趕上,把他們母子殺死在半道上。

    諸葛恪何等聰明,在孩提時“諸葛恪得驢”的故事家喻戶曉,少年得志,在陸遜之後掌握了吳國軍政大權,但順利的仕途使人失去正確地認知自己,自負,傲慢,跋扈,是權臣的通病,最後身死家敗也是一樣的下場。

  • 4 # 我要嘗試一下

    成也孫峻敗也孫峻

    諸葛恪,諸葛亮之兄諸葛瑾的兒子,小時候聰明過人,被稱為神童。但正是因為他太聰明,其父擔心他不將來不能保全家族,還可能會給家族招來災禍。(恪非保家之主)

    諸葛恪聰明有餘,但智謀不足。

    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危,太子孫亮年幼,孫權想找個輔政大臣託孤。中書令孫峻極力推薦諸葛恪,孫權深知諸葛恪性格剛愎自用,不敢選他。但孫峻死心塌地就是看中諸葛恪。

    他對孫權說:“當朝重眾臣,誰的才能能與諸葛恪相比呢?”於是孫權召諸葛恪入朝。孫權見到諸葛恪鄭重其事地把孫亮、把國事託付給諸葛恪。孫權死後,諸葛恪開始輔佐孫亮。

    為了獲取民心,諸葛恪上臺後做了不少有利於百姓民生的舉措,獲得民間一致好評。

    神鳳元年(252年)十二月,魏國南下伐吳,此時孫權已死,吳主孫亮才十一歲,輔政大臣諸葛恪調集吳國軍隊四萬多人迎戰魏國軍隊。魏國欺負吳主年幼,吳國軍隊少,結果卻被諸葛恪率兵擊敗。

    此一戰役更是提升了諸葛恪在國民和朝廷中的聲譽和威望!但也因為這次戰役,諸葛恪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思想,認為魏軍不過如此!他決定乘勝進襲北伐討魏。

    但是這次魏國做了充分準備,結果吳軍大敗!這次失敗,諸葛恪不但不思己過,回朝後,反而盛氣凌人飛揚跋扈,更不把孫亮方眼裡,動不動就苛責大臣,朝臣們日子很難過!

    諸葛恪已經危機四伏了卻還不自知,特別當初那個向孫權極力推薦他的孫峻更是後悔,決定想辦法除掉諸葛恪。於是他和吳主孫亮定下計策,邀諸葛恪赴宴,準備在宴會上除掉諸葛恪。

    諸葛恪可能認為他大權在握,沒人敢怎麼樣他,所以很麻痺大意,即使有人提醒他,他也沒放在心上。結果在宴會上被孫峻親手砍死!

    所以成也孫峻敗也孫峻!

  • 5 # 一半秋色

    中國曆來就有神童情節,直到現在,仍然是!

    什麼小學生寫成了博士論文,什麼五年級小學生搞橋樑設計,十一歲考上南京大學,十二歲考碩士博士等等,諸如此類!

    後來,謠言被一一揭穿,這些所謂的神童,都是別有用心的人出於別有用心的目的,故意炒作的!

    一句話,都是為了錢那點事!

    古代也有神童,不管哪朝哪代都有!比如三國就有不少神童,如讓梨的孔融、稱象的曹衝,還有今天要說的諸葛恪。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大兒子,是諸葛亮的大侄子,後來做到了丞相的位置,與諸葛亮一個級別,相當可以了!

    諸葛恪有什麼神童級別的表現嗎?

    有的!而且非常之多!譬如驢的故事!

    諸葛瑾臉特別長,有一天,孫權故意開諸葛瑾玩笑,他讓人牽來一隻毛驢,在毛驢臉上貼了個標籤,上面寫著“諸葛瑾”三字。

    眾人看了哈哈大笑。

    當時,諸葛恪也在場,他見大家嘲笑他爹,就想替他爹挽回一點面子,只見他走到驢的身邊,在標籤下面填了兩個字“之驢”,這樣就變成了“諸葛瑾之驢”了。

    孫權見了,拍手叫絕,並把驢賜給了諸葛恪。

    又有一次,太子孫登嘲弄諸葛恪,說他應該去吃馬屎,諸葛恪回了一句,太子應該吃雞蛋。

    孫權不解,問道:“太子說你吃馬屎,你卻讓太子吃雞蛋,怎麼一點不生氣,這是為何呀?”

    諸葛恪笑了笑,說道:“因為雞蛋和馬屎都是一個地方出來的呀!”

    孫權哈哈大笑。

    從以上兩則小故事可以看出,諸葛恪極為聰明,反應很快,又很會拍馬屁,情商很高,加上諸葛瑾鋪好了路,諸葛恪很難不出人頭地。

    陸遜死了之後,孫權便讓諸葛恪當了大將軍,孫權臨死之前,也玩了一把託孤,把太子孫亮交給了諸葛恪。

    與諸葛亮一樣,諸葛恪也致力於北伐,第一次北伐大獲全勝,取得了東興大捷,一時間名震天下,後來晉封為丞相,至此,達到了叔叔諸葛亮的高度了。

    諸葛恪嚐到了甜頭,接著又一次發動北伐,不過這次,栽了大跟頭,受到了瘟疫的影響,吳軍大敗而歸,死傷無數,百姓怨聲載道,國內輿論對諸葛恪十分不利。

    這時候,政敵孫峻趁機與孫亮聯合,在酒席宴上殺了諸葛恪,之後滅了三族。

  • 6 # 史海鉤沉者小王

    為人浮躁狂傲,遭遇失敗後沒有穩住,心態已崩。

    性格問題

    聰明就不說了,其他回答都有提到,辯論應機上比較靈活,說其他的。

    不夠縝密,易於浮躁

    《江表傳》記錄了一件事,孫權設定了一個叫節度官的職務,主要負責掌管軍糧的排程,諸葛恪走馬上任,但諸葛亮比較擔心,專門寫信給陸遜,說諸葛恪性情不夠縝密,如今負責糧谷一事,而糧谷又是軍事最為重要的事情,他因此感到不安。

    剛很自用

    《吳書》記載,孫權託孤時,想找個可靠的,宗室孫峻推薦了諸葛恪,那一天是公元252年5月20日,諸葛恪當時已經50歲了。

    但孫權認為這個人“剛很自用”,意思是兇狠固執,獨斷專行,和剛愎自用類似。不太同意孫峻的舉薦。但是東吳朝野上,已經沒有其他出眾的人比得上他更勝任輔政大臣。

    放眼朝野,陸遜已死,陸抗還是26歲小夥,老一輩名臣大將死的差不多了,所以孫權最終同意了此事。諸葛恪加入輔政隊伍,和太常滕胤、少傅孫弘、蕩魏將軍呂據、侍中孫峻等人一同受遺詔輔政。

    為人狂傲

    虞喜《志林》記錄了呂岱和諸葛恪的一段對話,是諸葛恪剛剛出任輔政大臣那會,已經是92歲高齡的上大將軍呂岱,可能也是根據日常的觀察,給予了勸諫,遇到的每件事必十思。意思不一定是想十遍,只是希望他考慮周全。

    放一般謙虛的人,比如小王肯定是受教,即使不認同,看在前輩面上,也會嘴上接受。但諸葛恪不一樣,直接回懟,說春秋魯國大臣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孔子說想二遍就行,你讓我想十遍,意思是我太笨了,瞧不起我?

    呂岱聽後沒有再說話了,諸葛恪為人狂傲可見一般。

    志得意滿

    說完了性情的因素,再看看諸葛恪當上輔政大臣後經歷,看看252年到死的253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上任後,採取了一些新舉措,因為這些事恩澤惠及面比較廣,大家沒有不高興的,所以一時好評如潮;加上早年在當丹陽太守、對付山越的流寇時也很有一套,說明本事是有的。

    隨後,孫亮即位的訊息傳到了魏國,魏國想趁新君交替之際,攻打吳國,諸葛恪被迫出戰。率兵四萬抵禦魏國的七萬大軍,殺敵數萬,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武器裝備堆積如山,非常漂亮的反擊戰,也坐穩了輔政大臣的頭號位置。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也就罷了,但諸葛恪的性格不夠沉穩,正如小王前面提到的諸葛亮所說“性疏”,於是產生了輕敵之心,準備出兵北伐反攻。

    當然這事遭到了東吳朝野的激烈反對,同為輔政大臣的滕胤、也是親家(滕胤之女嫁與諸葛恪之子諸葛竦為妻),也對此反對,核心內容就是如果敗了,你之前的功績就沒有了,會招到大家的責備。諸葛恪回覆的核心是不會敗。

    命運轉折

    253年5月,諸葛恪不聽各方勸諫,獨斷專行從州郡徵集士卒二十萬,浩浩蕩蕩殺向魏國。

    採用了圍點打援的策略圍住了合肥新城,事先還聯絡姜維一起北伐,相互呼應。魏國這邊司馬懿已經去世,是司馬師執政,高平陵之變後,魏國並不穩定,司馬師對蜀吳的兩路北伐非常擔心。因為上次攻打吳國就是他的主意,結果失敗了,再失敗一次,魏國和他就徹底完蛋。

    蜀國這邊是姜維率領數萬人出石營,圍攻南安,司馬師派雍州刺史陳泰率軍救援,姜維因軍糧耗盡而退軍。吳國這邊,司馬師是派叔父司馬孚督諸軍二十萬增援,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參與作戰。

    但司馬師給出的作戰思想是堅守不出。司馬孚也深以為然,所以帶著援軍屯守在壽春,就是不去合肥,只是旁邊等著。

    結果諸葛恪看不到援兵來,而合肥新城的三千兵馬圍攻一個多月又打下來,心裡開始慌了。這時是夏天,不僅疲乏,軍中還感染疫情,死傷不少。但這個時候,想想出兵前必勝的誓言,諸葛恪此刻怕是進退兩難,久攻不下,如果壽春援軍趁勢攻打,肯定擋不住;如果提前撤退,那國內對他的怨言肯定鋪天蓋地。

    諸葛恪最終還是選擇了賭一把,封鎖疫情訊息;對持反對意見的將軍朱異,奪其兵權;對都尉蔡林的建議置之不理,結果蔡林投靠魏國,告訴了吳國軍中的情況,司馬孚覺得機不可失,迅速出兵。諸葛恪戰不勝,只好撤退了。

    這次失敗死傷無數,物資耗費不少,但寸功未立,正如滕胤當時的勸諫一樣,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估計諸葛恪也知道,但他沒有采取懷柔穩定之策,而是更加威嚴暴戾,對下屬多所罪責,更換宿衛,防止政敵謀害。

    取死之道

    北伐一敗,原先的功績歸零,諸葛恪想再次北伐青州和徐州一帶,用新的勝利來洗刷恥辱和鞏固地位。

    如果朝野上下都支援他,就好像諸葛亮北伐失敗後再次出兵一樣,也許諸葛恪有再度翻盤的轉機,但是他低估了朝野內的情況,都感覺他這是一意孤行,把吳國往溝裡帶。就像逆風局,沒有隊友的支援,失敗投降遲早的事。

    當年推薦他的宗室孫峻也反對,估計是擔心當初舉薦不力的罪名,以諸葛恪想要謀反的罪名,與君主孫亮合謀,將諸葛恪斬殺。

    縱觀諸葛恪的經歷,可以看到為人浮躁、剛愎自用是其死於非命的根本原因,取勝後就輕敵,失敗後就暴戾,面對局勢不穩的情況而不查,反而繼續一意孤行。對心志堅定的人來說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不接受失敗的情況,不分析原因、企圖博取新的勝利而掩蓋失敗。

    一句話,猥瑣發育、別浪!諸葛恪卻恰恰相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英國人當年遷都美國,大英帝國時代就可以延續下去,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