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放棄的回憶

    美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現在的英國呢?連蘇格蘭都在試圖脫離英國。然而,在19世紀,美國卻是英國眾多殖民地之一,是英國的一部分。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假設英國當初將首都從倫敦遷到華盛頓或者紐約,將英國的本土從不列顛轉移到美洲大陸,那麼,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是否能夠延續至今?

    這是一個關於文明中心統御能力的問題,即:一個國家版圖面積的構成以及維持依靠的是什麼?首都所在對於國家版圖的構成與維持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遷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意味著什麼?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國家首都的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縱觀歷史,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權都是以首都所在地為中心對外擴張,或是統一全國,或是開疆拓土。隨後,國家政權所掌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地區,其政治經濟文化,都是向首都看齊的。

    每一個地區,不管這個地區在首都的標準下如何地被同化,都有著自身的特色以及利益,其滋養的人口也會被打上這個地區的烙印。

    為此,首都所在地,要維持對各個地區的統御能力,不僅僅要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更為優越,同時也是壓制各個地區,將各個地區的力量抽調到首都,這樣才能掌控全國,維持國家的統一併有能力應對國家之外的威脅。

    從上面這個定義看,英國要遷都,其所面臨的問題就太多了。

    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遷都之後的英國還是英國嗎?

    英國之所以是英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被打上了倫敦的烙印。也就是說,整個國家以及國家政策,政治方向,經濟發展,文化語言,道路交通等都是圍繞著倫敦進行的。一旦遷都,以後的英國,其整個國家的各個層面都要圍繞著新的都城而展開,甚至其國民的精神層面都會發生改變。

    想象一下這是一種怎樣的變化。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即便大一統的王朝,其都城也是幾經變遷。一般來說,在宋朝之前,國家都城不是長安便是洛陽,在宋朝之後,不是北京便是南京。長安、洛陽、北京、南京,這些地區還都是在中國的腹心之地,試著比較一下,宋朝之前、宋朝、宋朝之後,這三個階段的各個王朝,我們華人在精神文化層面上的改變。

    中國歷史,大一統的歷史時期,要遠遠超過分裂時期,長期統一帶來的結果是各個地區,特別是中國的腹心之地徹徹底底地被都城的標準所同化。即便如此,都城的改變所帶來的變化依然是巨大的,巨大到現在的歷史學家認為宋朝之後,古典意義上的中國已經不存在。畢竟是兩個地區,不管如何同化,各個地區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會有自己的特色。

    再看英國,英國崛起的時間並不長,其所征服的地區還沒有完全打上倫敦的烙印,一旦遷都,帶來的變化更為巨大。不要說遷都到北美洲,即便是把都城從英格蘭遷到蘇格蘭,英國都將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英國。

    其次,英國要遷都,還得面對一個問題:新的首都以及所在地有能力統御整個英國嗎?

    美國能夠脫離英國獨立建國,這說明美國首都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非常快,有著作為文明中心的潛力。事實上也是如此,不然就不會有現在的美國。

    然而,潛力始終是潛力。北美洲作為殖民地被開發不過百年的時間,在美國立國之初,其國土完全被英國的殖民地所包圍。美國能夠贏得獨立戰爭,他依靠的不只是自身的實力。實際上,美國獨立戰爭只是英國與法國、西班牙、荷蘭這些歐珠大陸的強國爭奪殖民地的副產品。

    就殖民地的人口成份來說,英裔所佔比例也只有十分之四,畢竟大部分的殖民地都是英國從法國、荷蘭、西班牙手裡搶來的,其它國家的後裔人口比例也很大。在美國立國之後,德國移民不斷增多,美國的官方語言差點就用了德語。

    英國要遷都到美國,民族成分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英國經營北美殖民地的時間並不長,從荷蘭法國手裡奪取殖民地之後,殖民地並沒有納入英國的直接管轄,而是設立了自治領,英國只是徵稅而已。

    美國就是由十三個自治領聯合構成的鬆散邦聯,美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在美國內戰之後。成為了國家之後,美國才迅速崛起,成長為大國。就其國家發展速度而言,遠遠不如英國。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還不是日不落帝國。在十八世紀,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是法國,最為先進的國家也是法國。啟蒙思想在法國出現並對外傳播,而對外傳播的主角就是拿破崙,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帝國,先後兼併了荷蘭與西班牙,將還未建立民族國家的義大利、德意志等東歐各國納入保護之下,並試圖入侵英國,建立更為龐大的歐羅巴帝國。

    也就是說,美國獨立戰爭前後的將近一個世紀,英國還不是日不落帝國,美國還只是一堆鬆散的邦聯,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直到十九世紀,英國在1815年全面啟動工業革命,並擊敗了英國的強敵拿破崙帝國,英國才奪取澳洲、印度等廣大的殖民地,成長為繼西班牙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而美國,是在1861年,經過美國內戰之後,在林肯的領導下才從一堆的邦聯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國家。

    從上面這一點來講,美國的發展速度是遠遠不如英國的。也就是說,在一個世紀內,美國在華盛頓的領導下才剛剛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而英國在倫敦的領導下已經成長為日不落帝國。

    十八世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紀呢?歐洲發生了些什麼呢?十八世紀的歐洲,中國熱達到了鼎峰,英國才剛剛從清朝引入科舉制度,並奉為強國法寶。而清朝正在乾隆皇帝的領導下達到全盛,並強勢對外擴張,收復了西域,確立了大清帝國的版圖。

    公元1793年,英國帶著一堆的工業產品造訪清朝,乾隆皇帝看不上那些東西,並非完全是乾隆皇帝眼瞎,實在是還沒有完全開啟工業革命的英國,他們的東西還真不怎麼樣。

    由此,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將首都遷往美國所在,把北美十三州作為本土發展,華盛頓或者紐約能不能帶領英國成長為日不落帝國還是一個未知數,更不要說延續他的輝煌。也就是說,新的首都並沒有能力統御龐大的英國,至少北美十三州還沒有壓制英格蘭的實力,英國的統御全國的中心只能是倫敦所在的英格蘭。

    最後,假設英國非要遷都美國所在,英國還得面臨一個問題:大不列顛怎麼辦?

    如果英華人能夠預見日後美國的強大,在美國立國之前,英華人將首都遷往北美十三州,並將倫敦完全複製到華盛頓或者紐約,能夠解決遷都之後,標準改變引發的國家各個層面改變的問題。隨之將北美十三州作為本土發展。那麼,原來的本土大不列顛就會被邊緣化。

    首先是要將大量的人口遷往北美十三州,因為北美十三州的人口只有三百萬,其中英華人佔了百分之四十,英國本土大不列顛的人口是一千萬,英格蘭人佔了百分之六十,英華人,或者說英格蘭人總共也就八百萬不到。

    而當時的北美大陸,發展速度較快的北美十三州才三百萬人口,其他地區更不要說,幾乎荒無人煙,在美國西進運動之前,美國西部地區還處於原始狀態。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時,公元1775年,此時的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在英國持續了三百年的圈地運動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大量的人口被趕進工廠。正是因為這場工業革命,英國才需要從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手中奪取更多的殖民地。有了殖民地,才有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

    當時英國工業革命主要的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並非是殖民地,而是拿破崙統治下的歐洲大陸。拿破崙帝國進入全盛後,拿破崙為了打垮併吞並英國,推行禁海條令,北起丹麥,南至葡萄牙,整個歐洲大陸的海岸線,禁止與英國開展任何貿易。

    為了打垮英國,拿破崙甚至將法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路易斯安納州半賣半送給了美國,拿破崙此舉直接刺激了美國對土地的需要。

    曾在《拿破崙傳》中看到歷史學家對拿破崙帝國失敗的原因總結,其中一條就是拿破崙的軍隊,哪怕是軍服都是英華人生產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歐洲大陸的市場才是英國工業革命銷售市場的大頭。要保證這個大頭,大不列顛的地理位置就很重要。

    一旦英國遷都北美十三州,英國的工業革命,要持續發展會遇到巨大的阻礙。北美作為殖民地,作為原料產地,經濟主要是農場種植園。廣袤的土地之下,投入更多的人口進行農業生產顯然更適合經濟的發展。北美成為了英國的本土,人口的需要將會成為英國國家的根本需要,殖民地反而要排在第二位。

    工業革命的出現,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工業革命受阻,資產階級有可能會受到沉重的打擊,王權極有可能復辟。就像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美國獨立之後,他手下計程車兵都在希望擁立他做國王,只是作為資產階級其中一員的華盛頓沒有同意。

    工業革命受阻,英國在十九世紀要成為日不落帝國,這不太可能。相比之下,人口達到兩千萬的法國,人口達到將近五千萬,經歷了啟蒙運動洗禮的拿破崙帝國,在沒有英國的阻擋之下,極有可能成為歐羅巴帝國。在將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納入版圖後,印度、澳洲都會成為歐羅巴帝國的殖民地。那麼,日不落帝國的就成了法國。

    在其它歐洲國家被拿破崙帝國強勢統治的情況下,人口稀少的英國要想在美洲獨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英國的統治中心一旦轉移,大不列顛就成了拿破崙的盤中餐。

    所以說,英國到了北美就不是英國,只有在大不列顛的英國才是英國。

    綜上所述,日不落帝國不是一夜造就的,現在的超級大國美國也不是本來就有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因為在各種歷史因素的作用下,他們才能有屬於他們的那一份成就。

    何況,歷史是不被假設的,遷都,在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時代哪個王朝,都意味著政治的重新洗牌。一座城市要成為統御全國的首都,並不是遷都就能實現的,這需要他自身的成長。就像中國,北京成為能夠統御全中國的首都,他的成長不知道見證多少個民族多少王朝的興衰。

  • 2 # 呈新望

    現在遷到美國也來得急,只是英國變成美國的一個州,倫敦也會變一個普通金融城市,沒有首相,只有總統,還英國皇室,這英國不會同意的,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 3 # 藤樹先生

    在當下,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是美國,儘管美國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但是,一百年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英國,甚至一百年前的清朝學者在論及大清的潛力的時候,還持有這種說法:論版圖,大英帝國第一,沙俄第二,而大清是世界第三。(按:清朝人觀念有時候分不清本土和殖民地的區別)

    當然現在的中國陸地領土面積依舊是世界第三,只不過,大英帝國已經不在其中了——二戰後,印度脫離大英帝國而獨立,而更早之前,加拿大和澳洲等殖民地也宣佈獨立,因此二戰後,英國的本土,只剩下當下的英倫三島,並且,蘇格蘭還在不斷謀求獨立。

    因此有說法認為,倘若英國當年遷都到北美,那麼,大英帝國會繼續實現輝煌,那麼,這種方法是否有道理?

    個人認為:

    美洲大陸底子差

    哥倫布時代之前的美洲,對於歐亞大陸的人來說,和外星沒區別。雖然維京人在哥倫布之前的幾個世紀,不斷騷擾美洲沿海地區,但維京人並沒有對美洲產生任何正面影響。美洲世界始終以荒涼和落後的——即便是美洲最強大的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也都只是石器時代的文明。

    因此,當歐洲列強發現美洲的時候,對於美洲的態度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多掠奪、少建設。

    英國也不例外:除了必要的建設和投資以來,英國對美洲進行最大化的掠奪,至於說美洲將來獨立的國家中,會出現一個世界霸主,英華人是不曾想過的——畢竟,被掠奪的國家和地區,能逆襲的機率太低——並不是所有被殖民的國家和地區都能像美國、澳洲那樣實現發達,反倒是拉美各國和印度、那密比亞這種情況是被殖民地區獨立後的常態。

    而且,在美國獨立初期,美國的南方奉行奴隸制,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當時的奴隸制符合美國南方的生產條件,並且,美國最初的發展很慢。

    也因為美洲太原始,所以,美國獨立後,可以花很少的錢,從法國和沙俄以及西班牙手裡買來大片土地——其中法國賣給美國的領土,大小和美國最初的十三州差不多——可見,列強對這塊賠錢的土地是多麼不待見。

    英國的尷尬

    英國的本土是英格蘭地區,對於英國內部來說,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都不是真正的英國。

    即便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後(17世紀中期),蘇格蘭就有過反抗英格蘭的記錄,並且,在英國南部的對岸,還存在英國的老對手法國。

    對於英國來說,遷都到北美,不僅僅是國王和政府遷移到北美,還需要大量的人口基數,而依照當時英格蘭的人口基數,應付外部的法國和內部的英格蘭尚且需要全力以赴,如果抽調大量的人口到荒蕪的北美,最終,只會導致英格蘭提前滅亡。

    因此無論如何,哪怕有穿越者告訴當年的英國國王21世紀的世界,英國國王也無法遷都北美。

  • 4 # 長島男爵

    會被美國打爆的。

    雖然美國建國初期就入侵過加拿大但沒成功,並不能說明以後不能成功,美國入侵加拿大那是一開始必要性足但能力不足,之後是必要性不足能力足。

    如果英國王室、政府遷到加拿大,入侵的必要性就足了。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 5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這個問題就非常的荒謬了,首先你要搞清楚原本的日不落帝國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沒落的。而英華人遷移美國又是在什麼時候,更關鍵的是,當年遷移到美國的英華人,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群人。只要弄清楚這三個問題,你就不會有什麼疑問了。

    眾所周知英國從二戰後徹底跌落下世界頭號強國的寶座,轉而成為了依附於美國的配角,徹底的成為了抱美國大腿的角色。但事實上英國從一戰後就已經開始有了沒落的跡象。英國雖然是一戰時期的戰勝國之一,但英國同樣也是一戰的受害者之一。雖然英國不像法國一樣損失嚴重。但英國的損失也非常大。而且一戰過後,法國還成為了最大的贏家,歐洲大地上法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老大,英華人不僅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反而在戰後還沒有獲得多少利益。相反英國還需要耗費精力去想辦法抑制蘇聯和法國實力的膨脹。這就讓英國本身損失不小。

    而二戰時期,英國本土雖然沒有被德國入侵過,但大英帝國本土卻遭受了德國的猛烈轟炸,這就導致英國不論是基礎設施還是軍事工業設施都受到了重創。這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二戰過後,英國損失了絕大多數的殖民地。這才是英國沒落的根本原因所在。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掠奪到了殖民地國家廉價的原材料以及對殖民地的物資傾銷來強大英國的。說白了就是靠殖民地反哺英國本土。二戰時期盟國方面為了拉攏世界各地殖民地國家和軸心國死磕,所以就必須要給他們好處。這好處就是戰後獨立。另一方面美國為了削弱英國的實力,這也美國推動戰後殖民地獨立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英國在丟失了絕大多數殖民地後,小小的英倫三島自然支撐不起一個強大的帝國,落沒也在所難免。

    1620年,一批在荷蘭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分離派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今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他們在抵達美洲大陸之前,由成年男子共同簽署了一份契約,奠定了未來殖民地的政治基礎,宣佈將制定“公正而平等”的法律來治理他們聯結而成的“公民政治團體”,據此他們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1636年,另一批清教徒來到康涅狄格河谷,建立了定居點並根據他們自定的章程進行管理。由此可見英華人登陸美洲的人,要麼是躲避宗教迫害,要麼就是躲避政治迫害,或者是一些罪犯以及野心家。畢竟當時美洲大陸距離英國太遙遠了,一般普通人是不會冒險到美洲討生活的。而且移居到美洲大陸的英華人,在一定程度上說他們都是被迫離開故土到了美洲大陸的。所以他們對於英國只有憎恨而沒有親近感。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會爆發獨立戰爭的原因。

    而且當時美洲大陸的殖民者不僅有英華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華人、荷蘭人、北歐人他們都想要殖民美洲大陸。英國在當時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他又怎麼可能一人獨佔美洲大陸呢?再說了英國本土英華人也不會放棄的。當時的美洲大陸一片荒蕪,英華人怎麼可能放棄經營了上千年的英倫三島而選擇去重新開發美洲大陸呢?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當地的土著印第安人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所以英華人舉國遷移到美洲大陸根本不靠譜。所以說提問者所問的這個問題沒有絲毫的參考性。美國的崛起,地理位置優越只是一方面。兩次世界大戰才是美華人成為世界老大的最終原因。而這其中也少不了一系列的謀劃和勾心鬥角。並不是誰佔據了美洲大陸就可以稱霸。

  • 6 # 海中巖haha

    如果英華人當年遷都美國,比如定都紐約,美國自然就不存在了,美華人就成了正牌的英華人,要取得和英華人一樣的權利,美華人造反的原因就是美華人權利比英華人少,納稅比英華人多。平權後肯定就不造反了,但英國首都遷到紐約後,對原有領土管理就放鬆了,和美洲人平權後,原來的本土人就會認為吃虧了,要交稅給美洲政府供養一個遠在幾千裡外的政府,他們會認為不合理的。英國能成為英國是因為英格蘭的國王死後讓蘇格蘭的國王來繼承王位,他當上兩國的王后把兩國合併,看上去好象是蘇格蘭佔領了英格蘭,但因為英格蘭更好,所以國王給英格蘭的待遇更好一點,所以蘇格蘭人反而認為吃虧了,認為是英格蘭佔領了蘇格蘭要獨立。英國和美國合併平權首都遷到美國去,結果就是英國本土人會認為吃虧,要求從大英帝國獨立出來,保持自己歐洲國家的地位,和現在也不會有什麼區別。就象俄羅斯起源於烏克蘭,但把首都遷往莫斯科後,烏克蘭反而要獨立出去道理一樣。

  • 7 # 雲中史記

    大英帝國,跑去北美那蠻荒之地“再立新帝國”,那些老貴族、資產階級非瘋了不可。

    美國獨立之前的北美地區,和英國其他的海外殖民地一樣,在英華人眼裡都是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作為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經過幾百年的努力,擊敗西班牙、法國、荷蘭等老牌殖民帝國,建立了一個地跨全世界的“日不落帝國”,這個帝國最大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這些殖民地,為英國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原料,比如埃及的棉花、印度的茶葉、南非的黃金鑽石、斯里蘭卡的茶葉鑽石、北美的棉花等等,此外,英國龐大的工業機器生產的產品,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世界的殖民地進行傾銷。

    而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就是這個帝國最輝煌、最夢幻的年代,美國獨立之前的英國,還處於冉冉上升的崛起期,艦隊縱橫四海,Continental打壓諸強,世界大肆擴張,而不列顛,或者說英格蘭,就是這個世界帝國的核心,就是這個殖民體系的“天朝上國”、帝國中樞、中心地區,其他的地方,即使如北美、澳洲這類“盎格魯撒克遜”的後裔,在英華人眼裡也不過是被殖民的二等公民,更何況這些地方原來大都是英國流放罪犯的地方,怎麼配得上英倫三島的貴族地位?

    此外,即使英國政府真心想往北美髮展,那邊的老百姓也不定答應,這裡的人,大多數不認可英國國教的清教徒,他們不喜歡英國的環境,於是在發現新大陸之後,就陸續前往新大陸發展,他們從骨子裡並不認可英國政府在當地的殖民統治,尤其是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之後,當他們自己積累了實力之後,在英國殖民者壓迫日益加深之後,美國獨立運動也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即使美國獨立之後,人口也不過300萬,其中白人約為250萬,而英國本土人口已經在1000萬左右,倫敦人口也達到了百萬級別,這個繁華的帝國到處都呈現著蒸蒸日上的場景和氣息,到處都洋溢著工業文明的創新和激情,那些個英國老貴族們哪肯會去北美那個蠻荒之地?

    而且,英格蘭、倫敦作為大英帝國幾百年的中心區域,常年與世界各地互通有無,作為天朝上國,匯聚著世界各地的精英和資源,對於全世界來說,這裡才代表真正的大英帝國正統,如果英國跑去北美拓荒,這種操作怎麼看在當時都是那麼的不可思議,還離開當時作為世界中心的歐洲,如果英國這麼做,一定會被全世界看做是腦子壞了。

    說到底,英國一直到二戰前還是世界頭號大國,控制地域最廣袤的帝國,倫敦,也依然是世界的中心之一,直到二戰結束,英國的殖民體系逐漸瓦解,英國的地位才逐漸被美國取代,但即使如此,英國依然還是屬於世界性的大國。

  • 8 #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這個問題說來也並沒那麼簡單,因為近幾百年發展的美國是一步步走過來的。美國在獨立前後的日子,本身就是一片荒蠻混亂之地,和當時的歐洲及英國沒法比。美國之所以獨立,也是因為當年英國皇家,因種種之事,無暇顧及到美國這塊殖民地。委派到任總督一事遲遲未決。這才導致美國放棄英國統治,自行自主來管理。誰都沒有前後眼,英國也不例外。假如當年有二戰後期的經驗教訓,大英帝國淪落到二流國家的水平。那英國有一百個一千個理由,也不願放棄美國。

    假如美國在沒獨立以前,英國全力去管控美國。結果如何呢?我想不外乎二種可能:一是英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世界頭號強國。二是也有可能導致美國內鬥紛亂,最後形成多個區域式的地區或國家。不管怎樣講,英國當年對美的不重視和自動放棄。是其最大的心痛和失誤,這一點可以說毋庸置疑。既使當年美國獨立,英國也有勢奪美國的能力。就如那次英加軍隊挺進美國,火燒白宮大敗美軍就是最好的例證。也許英華人想,都是一家人,既使另起爐灶也沒什麼不可以。但沒想到為以後帶來種種的遺憾。

  • 9 # 明明在加

    可以這麼理解,英國已經遷過去了,美國是英國在歷史上最大的遺產,美國說英語,法律制度沿襲英國的,地名很多也是英國的,計量單位也是為數不多幾個用英制的國家,英制單位英語就叫帝國制。

    題主的意思是英國女王/國王遷到美國,那麼時間一長,本土就會和遠在大洋彼岸的新首都產生分歧,可能會再立新君,這樣兩個地區就分別獨立了,其實和現在美國獨立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時過境遷,英國不過就是現在美國的一個不同的名字而已……

  • 10 # 平安快樂106

    很有意思的,如果英國舉國搬遷到北美洲,拿破崙也去北美洲建國,應該還有一對老冤家,打打鬧鬧。可是,現代的大國,舉國搬遷幾乎沒有,除非本國的自然條件實在是不宜人,舉國搬遷那是茲是體大啊!美國、加拿大、奧大利亞、紐西蘭可以說是英國的兒子,兒子長大了獨立成家。舉國搬遷是不可能的,皇室搬遷倒是有,葡萄牙皇室就搬遷去過巴西,後來老國王回葡萄牙了,留下的王子獨立建國成了巴西。如果英國舉國搬遷去北美洲,世界霸主的地位也不可能永存,還可能美國也成不了世界霸主(假設英國在美國獨立後搬遷去美洲),因為英國肯定與美國打得天昏地暗。

  • 11 # 趙凡丁201

    〇歷史是已發生的事實,既不能設想,也不能假定。

    〇按照提問者的思路,假定1次:英國王室遷都北美洲,且不再返回歐洲。那麼,如今美國土地上會存在個“英美國”,而不是現在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倫3島會有人成立1個新的共和國(不再是王國),或者1分為3:並存英格蘭丶蘇格蘭丶威爾士3個國家。北愛爾蘭歸屬愛爾蘭。

  • 12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這個問題還挺有意思,按照小編的意見是英國不可能脫離歐洲本土的英倫三島去北美立國去的。英倫三島是英華人經過數百年艱苦經營形成的腹心之地,對英華人來說別的殖民地甚至都可以丟掉但是絕不可能放棄英倫三島。英國一直是個歐洲國家,也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站在英倫三島上實施大陸制衡政策是英國堅定不移的國策,所以不可能放棄本土。英國最繁華、最核心的都在英國本土。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雖然俄羅斯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版圖,但是核心絕對是在歐洲不可能遷都遠東一樣。英國的核心在歐洲

    從英法百年戰爭戰敗,英國民族主義覺醒英倫三島就一直是英國的核心區域。無論是海外擴張還是大陸均衡政策的實行,都是以本土為基礎和根本。君主立憲、工業革命都是在英國首先發生和完成。可以說英國搶先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在這個基礎上才開始海外殖民擴張。

    英國發展成為橫跨五大洲的龐大日不落帝國,海外領土的面積是本土的100多倍。但是無論如何,英國本土始終是最核心的區域。英國的經濟出口、先進技術的交流以及歐洲大陸各國家的溝通協調都需要在歐洲本土舉行。甚至可以說,這個時代世界的中心就在歐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英國絕對不會遷都到北美殖民地的。

    大英帝國時代殖民地都是二等區域,無論從居民素質還是經濟發展程度都與本土相差甚遠

    在英國來看,海外殖民地就是商品傾銷的市場和攫取原始資源的產地而已。所以殖民地建設都是湊合就可以,經濟發展程度與本土相去甚遠。況且在殖民地的英華人都是什麼人?犯人、流氓、無賴以及在在工業革命中破產的貧民,說白了殖民地就是在英國本土犯人的流放之地。

    所以無論是經濟發展程度還是居民素質都無法與英國歐洲本土相比,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如何能把首都遷到北美?那樣不但沒有達成遷都的目標,連英國的國力都會受到拖累而元氣大傷。

    如果英國遷都北美就像完成了自我放逐,類似美國光榮獨立一般放任歐洲的法、德等國肆意發展自己的霸權。這和英國歐洲大陸平衡政策的國策嚴重相悖

    英國無論怎麼擴充套件殖民地,骨子裡就是個歐洲國家。所以歐洲本土是根本,況且自從大英帝國崛起以後,為了維護自己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對歐洲大陸採取大陸均衡政策。說白點就是扶植弱小,預防對自己有威脅的國家的崛起。

    在七年戰爭和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時代,都是以英國為首的國家集團組織對法國崛起的壓制。結果七年戰爭法國失去了北美和印度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同時反法同盟擊敗了拿破崙把他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法國對外擴張的勢頭被強壓,雖然後來法國再次攫取了非洲和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但是那都是相對貧瘠的土地了。

    德國統一後經濟、軍事實力飛速發展,又稱為英國打壓的物件。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德國被壓制但是英國也因損耗過大而失去了第一強國的寶座。

    無論怎麼說,如果英國遷都北美就相當於自我放逐了。放任法德等國肆意崛起而不進行打壓和管理,那麼長期如此的話歐洲很快就會誕生一個強權大國。這絕對不是大英帝國所願意看到的結局,所以從當時的地緣來說歐洲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北美。

    英國遷都北美后絕對不會複製美國崛起的傳奇,而是會以更快的速度滑落

    可能大家會想如果英國遷都北美,會不會複製美國崛起的傳奇。答案是肯定的,不會。因為美國崛起的條件就是歐洲強國各自為戰,而美國則韜光養晦慢慢發展。雖然在1894年美國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但是依然因為偏居遙遠的北美而被歐洲強國選擇性忽略。雖然美國比較強大了,但是當時美國沒有殖民地、軍隊戰鬥力也基本成渣(只能從沒有實行工業化的西班牙手中奪得波多黎各和菲律賓做殖民地)。

    正是美國心甘情願的做小弟的態度以及不與傳統的歐洲大國衝突,美國才能平靜發展並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實現彎道超車。而英國已經是世界頭號強國,即使遷都北美也藏不住啊。絕對會被後崛起的強國作為挑戰的物件。原因很好理解,槍打出頭鳥唄。你要隱藏就一開始就悄不聲息的,當你已經一鳴驚人還想去韜光養晦那不是掩耳盜鈴嗎?所以一旦英國遷都北美,不但不能複製美國崛起的傳奇,還會因為政治中心偏離歐洲反應不及時而以更快的速度滑落。

    小結:

    所以無論從那個條件來講,英國都不可能遷都北美。那樣不但對英國的發展無益,更不可能複製美國再次崛起的傳奇。反而深受其害,很有可能會很快失去世界第一強國的頭銜。

  • 13 # 宇宙之崖

    你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即使英國首都遷到北美,即使北美的殖民地改名叫做“英國”,最後仍然會獨立,也就是會和歐洲的英國脫離關係,只不過世界上變成兩個“英國”而已,當然兩個英國名字叫法混亂,所以其中北美的那個“英國”就會改名,所以最後和現在沒有什麼區別,畢竟歐洲的英國和北美殖民地距離很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就像哈佛大學就是英國殖民者為了他們的後代享受劍橋大學一樣優質的教育,建造的這所大學,剛開始也叫做“劍橋大學”一樣,最後哈佛就是哈佛,劍橋就是劍橋,不可能是一個大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扎爾與內馬爾實力相當,為什麼名氣卻不如後者呢(本人阿扎爾球迷,看到好多足球小白吹爆內少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