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文藝青年Right
說張巡和許遠是英雄也好,敗類也罷,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人家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罷了,身為人臣,當然心繫朝廷、心繫百姓,遇見天下動亂和災難時,當然義無反顧,奮力抵抗和阻止了。所以對於他們二人的地位,對於唐玄宗李隆基和唐朝基業來說,當然是忠貞不渝的仁臣,也是英雄;對於安祿山和史思明或者歷史來說,張、許二人可能是敗類,行為當時社會動亂的程度非常大,死的人非常多,安、史兩人有能力改變當時的狀況,但是恰好遇見張、許二人的抵抗,讓朝廷看見一絲光明。
土地兼併的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從而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邊防的節度使權利過大,後來還發展到兼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了地方最強的勢力;中央統治集團的腐朽,導致了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加之唐玄宗的用人不當,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
張巡起兵守雍丘,抵抗安祿山叛軍。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移守睢陽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堅守數月,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睢陽失守,不屈遭害。許遠在安祿山叛亂時,被玄宗任為睢陽太守。至德二年,遭安祿山部將尹子奇圍攻,與真源令張巡協力守睢陽,數月後兵糧俱盡,城陷,被執送洛陽,在安慶緒兵敗時被殺。
對於張巡和許遠的行為,歷史上鮮有發生。袁崇煥是明末時期著名的抗金將領,但是朝中大臣認為袁崇煥與後金有勾結,多次上書彈劾袁崇煥,沒想到朱由檢也懷疑袁崇煥別有二心,加上皇太極挑撥袁崇煥和朝廷的關係,最終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袁崇煥是最值得宣揚的戰神,文官出身,卻韜略激盪而胸藏十萬甲兵。袁崇煥棄筆從戎時,明朝已是內憂外患,官場黑暗,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泱泱大明朝已是千瘡百孔。
明朝後期,朝中大權大多集中在魏忠賢的手中,前面袁崇煥一直被為魏忠賢壓榨,直到朱由檢繼位後,袁崇煥重新得到重用,他還擊退了皇太極的軍隊的,於是皇太極故意設計陷害袁崇煥,導致明廷的官員以為袁崇煥通敵賣國,與皇太極有來往,紛紛上書舉報袁崇煥。
皇太極的反間計效果顯著,袁崇煥被朱由檢懷疑,面對指控袁崇煥的種種證據,朱由檢不得不相信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密約,最後將他凌遲處死,可憐袁崇煥就被這樣冤死了。
一直以來張巡和許遠以及袁崇煥都是飽受爭議的,他們之間有許多相同之處,都是民族英雄,這是肯定的。他們都為了民族的繁榮、社會的穩定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是敗類,阻擋了歷史的發展,但是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讓自己親眼目睹自己的國家滅亡,自己卻苟且生活,對於他們來說還不如死去。
-
3 # 濤說精彩歷史
1、睢陽之戰真正的罪人,是見死不救的臨淮節度賀蘭進明,是救援緩慢的譙郡太守閭丘曉等。2、而張巡、許遠以不足數萬人,對抗安史之亂叛軍尹子奇13萬人十個月之久,最後戰至城破,36人全部殉國,遮蔽淮南、大唐半壁免遭戰火,是必須名垂青史的英雄!
一、讀歷史,要把鍋分對人
有些人讀歷史不讀全,還專門挑英雄名將的小缺點說事。“睢陽之戰”的頭號功臣、壯烈殉國的張巡、副手許遠,就是被小部分人誤解的典型。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作為戰死為國的唐代名臣,他被繪製凌煙閣。至清代,還從祀歷代帝王廟。
這樣的英雄,以一城之危換江南半壁安全,竟被少數人稱為“敗類”,我真的不解。
下面我就說說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點——睢陽之戰。
話說至德二載(757年)正月二十五日,邊境叛軍已經席捲大半個中國,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財賦豐富、未遭戰火洗劫的江淮地區。
而擋在他們面前的,是河南的樞紐——睢陽(今河南商丘市)。
偽河南節度使尹子奇率兵13萬,直抵睢陽城下,而當時守將許遠賬下,只有區區6800人。
太守向張巡告急,也馬上等來了援兵,只有區區3000餘人。
(張巡)
即是說,安軍VS唐軍,130000VS9800人,這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張巡不該來、許遠更該突圍;然後,留下沒有作戰能力的睢陽百姓,像待宰羊羔一般,被安史叛軍屠戮。
可是張巡、許遠以及眾將士選擇了人在城在,抗爭到底。
剩下的就是血腥攻城戰:從當年正月一直打到十月,雙方交戰400多次。
首先,張巡為激勵將士,率隊親自出城,殺敵千餘人;安軍怒不可遏,連日攻城,張巡鼓勵將士堅守,激烈時,一日要交戰20多次,氣勢不減。
《新唐書》:巡勵士固守,日中二十戰,氣不衰。再後來,尹子奇重兵集結,團團包圍睢陽,還修建攻城武器。張巡隨機應變,或燒其雲梯,或毀其鉤車,或鑠其木驢,使安軍不敢輕易攻城。
(血戰睢陽)
就這樣,時間到了十月。城中僅剩少數傷兵不說,更嚴峻的是,糧草殆盡。城中樹皮、馬匹、鼠雀都被吃光,甚至人相食。
這最後的一點,可能是張巡、許遠被黑的原因,但實際上,有人曾提前建議張巡、許遠突圍,可卻被二人拒絕,理由是:
“睢陽為江淮之保障,如棄而不守,江淮必危。”
沒有援軍,張巡選擇了犧牲少部分人利益,保護江淮更多人的利益。這是最無奈的選擇。
我們不禁要問,援軍在哪裡?
張巡更擔心的,卻是手下士兵:‘’我蒙受皇上厚恩,如果反賊攻城,正好戰死。但只怕你們為國捐軀,而賞賜不到,我以此痛心!”
《新唐書》:巡語其下曰:"吾蒙上恩,賊若復來,正有死耳。諸君雖捐軀,而賞不直勳,以此痛恨!"”757年十月九日,睢陽城被安軍攻破,張巡、許遠、南霽雲、雷刀眷等36名將士被殺,為國捐軀。
但睢陽之戰已經為大唐帝國爭取了太多時間;此時唐軍隊將在後方修整,並開始反擊;馬上,宰相張鎬兼河南節度使將擊敗入侵河南的叛軍。大唐的江南半壁,終將免於戰火。
二、唐朝的援軍去哪裡了?真正罪人——賀蘭進明,閶丘曉等。
實際上,張巡曾積極組織自救,請求周邊唐軍支援;如曾派南霽雲率騎兵30人突圍,
向駐守臨淮(治今江蘇洪澤西)的賀蘭進明求救;如果周邊唐軍有張巡一樣的決心、勇氣,睢陽少糧,人相食的悲劇不會出現。
可賀蘭進明不但不救,還認為睢陽已被攻下,想趁機揩油,把南霽雲留為己用。南霽雲誓死不肯拋棄戰友,轉而向寧陵求兵,再入睢陽,最後戰死。
《新唐書》:進明曰:"睢陽存亡已決,兵出何益?"霽雲曰:"城或未下。如已亡,請以死謝大夫。"另外,見死不救、臨陣缺戰的還有譙郡太守閭丘曉。宰相張鎬曾命臨近州縣支援睢陽,其中譙郡太守閭丘曉離得最近,竟不出兵。
等張鎬大軍趕到睢陽,已經破城3日,張鎬一氣之下,召閭丘曉到來,將其杖斃。
-
4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問張巡和許遠到底是英雄還是敗類?貌似,應該問張巡和許遠到底應該算是多大的英雄才對吧?
要知道,他們當時面臨的形式,才能對他們的行為作出相對準確的判斷。
第一,歷史背景1、安史之亂前中期,叛軍兵鋒正盛,唐明皇李隆基已經放棄都城長安,出逃四川。
第二,軍事背景1、睢陽城,裡無糧草,外無救兵,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城”。
睢陽古城
2、睢陽城只有守軍不足萬人,面對的是十三萬安祿山叛軍。
3、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的軍隊還在集結和調派之中,尚不能投入戰鬥。有限的力量也僅能用來防禦長安,無法支援睢陽城。而在其附近的賀蘭進明等部,也以備防為由,沒有救援。
賀蘭進明見死不救
4、如果放棄睢陽,其身後的江淮平原地區,將完全暴露在安祿山叛軍面前,數以百萬計的江南百姓,將面臨的是叛軍的屠刀和燒殺搶掠。
第三、他們的行動1、面對十五倍於己的敵軍,張、許二人沒有退縮,他們與全城軍民,同仇敵愾,守城十月有餘。
2、城中斷糧斷水,軍民以捕鼠為食。鼠蟲殆盡,張巡忍痛殺愛妾為三軍充飢,自此睢陽城中,人相食矣。
3、縱然如此艱苦卓絕,城內軍民無一人言降者。
4、守城十月,終因傷亡巨大,士卒所剩無幾,而失守被俘,張巡、許遠及其部曲將領,全部慷慨就義,無人變節,城內亦無人生還。
第四、睢陽之戰的歷史作用和意義1、為唐軍的重新集結和排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2、為江淮平原地區的百姓,製造了一層堅不可摧的防火牆,使得該地區的百姓從始至終沒有收到過安史之亂的衝擊。
3、由於睢陽保衛戰的艱難,吸引力大批安祿山叛軍主力圍攻睢陽城,也給了唐朝中樞系統轉移的有利時機。
唐玄宗撤離
第五、歷史評價1、別的不用說,單就現在睢陽城內“雙忠廟”廟內的一副對聯就足以說明他們到底是英雄還是敗類了——“國士無雙 雙國士,眾臣不二 二忠臣”。
張巡祠
2、張巡死後,被唐肅宗下旨配享太廟、畫像凌煙閣,也是對他們的行為的最大的肯定和褒獎。
張巡墓
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焉談“敗類”二字?
-
5 # 江湖小曉生
導語: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張巡雖然只是一名小小的縣令,可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能夠死守睢陽城,與叛軍大戰四百多回,保住了唐王朝南方賦稅重地,實在是功不可沒。許遠是睢陽太守,但是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能夠恪守城池的太守並不多。他和張巡合作,以數千孱弱之兵,抵擋住了安祿山數十萬大軍,有效阻止了安祿山大軍南下,為唐王朝復國保住了江淮地區的資源。
這兩個人雖然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在歷史上的爭議非常大,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雖然做到了忠君衛國,但是他們在保家衛國的過程中,卻做了一些反人類的事情。
01糧草不濟的情況下,張巡和許遠決定殺老弱婦孺充飢。死亡不可怕,被敵人殺死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居然要殺了你。那種意想不到的死亡,是非常可怕的。
張巡和許遠在堅守睢陽城的時候,手裡計程車卒僅僅只有幾千人了,而且每個人基本上都餓得皮包骨頭。
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得知這個訊息以後,十分興奮。因為江淮地區是李唐王朝的賦稅中地,拿下這片地區至關重要。而睢陽是阻擋他們南下的重要關隘。現在這片地區幾乎等於無人防守,所以安慶緒便派遣手下大將尹子琦帶領大軍十多萬,強攻睢陽城。在這種情況下,許遠這位睢陽太守,主動退位讓賢,將主帥的位置交給了一個小小的縣令張巡,他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及張巡。張巡上位以後,果斷斬殺叛徒,以此出兵二十多次,擊退叛軍不說,還搞來了不少糧草。但是糧食總有吃光的一天,張巡死守在城中,尹子琦隔三差五就來強攻一次,雖然打不下睢陽城,卻也不斷在消耗睢陽城內的力量。
霽雲泣告之曰:“本州強寇凌逼,重圍半年,食盡兵窮,計無從出。初圍城之日,城中數萬口,今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張中丞殺愛妾以啖軍人,今見存之數,不過數千,城中之人,分當餌賊。但睢陽既拔,即及臨淮,皮毛相依,理須援助。霽雲所以冒賊鋒刃,匍匐乞師,謂大夫深念危亡,言發響應,何得宴安自處,殊無救恤之心?夫忠臣義士之所為,豈宜如此!霽雲既不能達主將之意,請齧一指,留於大夫,示之以信,歸報本州。”---《舊唐書》
直到城中一粒糧食都不剩的時候,張巡做了一件喪心病狂的事情,他宣佈將城中的老弱婦孺全都拖出來殺了吃掉,為了表示決心,他先從自己的小妾開刀,殺了小妾分給將士們吃。
這一慘絕人寰的行為,成為了張巡一生無法抹去的恥辱。雖然張巡在日後被唐王朝的統治者各種吹捧,但是他這種反人類的行為,已經觸碰到了做人的底線。
為了忠君報國就可以不做人了嗎?當然不行,如果連一個人都算不上了,那還要忠君報國做什麼呢?
02忠君思想是封建毒瘤還是歷史文化?自古以來,但凡是君主制的王朝,都會強調一點,讓臣子們有忠君思想。尤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出臺以後,更是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讀書人必然遵守的經典。
那麼這種思想,到底是一種進步的文化,還是一種封建毒瘤?三國演義中曾經有這麼一段記載,講述劉備被擊敗以後,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逃入了深山。這個時候有一個名叫劉安的人,搭救了劉備。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巡大罵曰:“我為君父義死。爾附逆賊,犬彘也,安能久哉!”子奇義其言,將禮之,左右曰:“此人守義,必不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是日,與姚摐、霽雲同被害,唯許遠執送洛陽。---《舊唐書》
可是劉安家裡沒有什麼好吃的,為了給劉備吃一頓好的,劉安居然把自己的妻子給殺了,用妻子的肉款待劉備。
羅貫中寫這一段的意圖,我們現在無法揣測,可能是為了表達劉備得人心的狀況。可是用吃人來展現忠君思想,這難道是符合人性的表現?
自古以來的讀書人,似乎都被這麼一種思想給禁錮了。就算是天才諸葛亮、儒將岳飛,他們是人中龍鳳,卻也無法逃脫這種命運的安排。反倒是曹丕、司馬懿這些篡位自立者,被打入了歷史的囚牢之中,被後人所不齒。張巡在睢陽城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保衛唐王朝的根基,卻做出了禽獸才能做得出的事情。我認為當忠君思想需要用非人的代價來作為交換的時候,那麼它也就失去了本來的味道。封建社會忠君思想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實,必然是至高無上的經典。但是張巡的行為已經為這種思想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面紗,從而展現出來的,是一個為了忠軍報國,可以成為禽獸的現狀,一旦達到這個程度,那麼我們便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封建毒瘤。
03張巡守城是非常不容易的,讓唐朝名將都感到汗顏。早在雍丘之戰的時候,張巡就曾經拼死抵擋過令狐潮的大軍。現在到了睢陽,張巡因為有了此前豐富的經驗,所以更加得心應手。
吳王祗承製授賁監察御史。數日,賊來攻城,賁出鬥而死,巡乃合賁之眾城守。令狐潮引賊將李廷望攻圍累月,賊傷夷大半。祿山乃於雍丘北置杞州,築城壘以絕餉路,自是內外隔絕。又相持累月,賊鋒轉熾,城中益困。---《舊唐書》
但是敵我雙方的實力非常懸殊,尹子琦手裡足有十多萬人馬,而張巡手裡滿打滿算不過九千人。要用九千人對付十多萬人馬,這幾乎是異想天開的事情。
所以張巡選擇了防守中偷襲的策略,這不是一味地守城那麼簡單,而是運用了非常高超的戰術技巧。
張巡趁著敵人不防備的時候,會搞突然襲擊。尹子琦永遠都想不到張巡會有這麼大的膽子。當然了雖然突然襲擊對尹子琦的大軍有傷害,卻無法構成致命打擊,只能在某些時候搶掠一些糧食回來。
就在這樣的策略當中,張巡和尹子琦之間打了四百多場戰役。最終張巡手裡僅剩下了一千多名老弱殘兵,一個個瘦的皮包骨頭。
十月,城陷。巡與姚摐、南霽雲、許遠,皆為賊所執。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及城陷,尹子奇謂巡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舊唐書》
城裡能吃的東西全都被吃光了,連老鼠樹皮都被啃得一乾二淨。但是他們依舊沒有選擇逃跑,因為他們認為睢陽地理位置太重要,如果守不住他們也沒臉去見皇帝了。
在這種情況下,尹子琦終於攻破了睢陽城,而張巡和許遠也都一同被俘虜。臨死之前,張巡被尹子琦撬開了嘴巴,嘴裡只剩下了三四顆牙齒。看到這裡,很多人應該已經沉默了,是啊,忠君思想要多麼強大,才能讓一個人就算變成了這樣,還依舊堅守呢?
總結:張巡、許遠是唐王朝的功臣,卻是人類史上的罪人。在張巡和許遠死了以後,唐王朝為了表彰他們的豐功偉績,對他們各種追封。張巡生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死後卻被封為了鄧國公,甚至畫像都被掛在了凌煙閣之上。
這說明唐王朝感激他們做出的貢獻,也認可了他們忠君愛國的行為。但是這隻能說,他們是唐王朝的功臣,卻不是全人類的功臣。
他們在城中殺害老弱婦孺,將她們當成了食物,這件事永遠都不可能被人類歷史所褒獎。就算有天大的使命在身上,做出這種事情,那也跟禽獸沒有什麼兩樣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
-
6 # Nemo9107121
張巡是不是敗類,關鍵不在於他做了啥,而是在於官方如何評價他。官方說張巡是英雄,那好,那屁民眼裡他就是敗類!屁民怎麼能和反動的學術權威同流合汙!
張巡就算沒做錯啥,屁民也要生造出點汙點來,小時候踩死個螞蟻都能算天怒人怨,更不要說張巡還吃人了,對不對?
-
7 # 薩沙
關於張巡吃人,其實是個偽命題。
因為吃人要看是吃的活人,還是死人。
個人認為,張巡不存在吃活人一說。
尹子奇率13萬叛軍,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二十五日進攻睢陽。張巡得睢陽太守許遠告急,旋率將士3000餘趕赴睢陽。與許遠合併一處後,將士共6800人。即日與叛軍接戰,連續拼殺十六晝夜,俘獲叛軍將領60餘人,殺死士卒2萬餘人,“獲車馬牛羊”。尹子奇攻城不下,承夜退去,大概是2月。
此次接戰,張、許大獲全勝,且收穫車馬牛羊。10萬大軍會丟下很多牲畜,而睢陽城記憶體糧本有六萬斛之多,當時一斛約等於現在的60升,六萬斛即合現在的360萬升。雖然虢王李巨堅持要將存糧的一半分給濮陽、濟陰二郡,但畢竟還剩下一半,可以堅持6個月。
城內缺糧,是在七八月份的時候。
而城破之日為十月九日,也就是在斷糧以後還堅持了2個月。
然而,大家都知道,人就算只喝水,往往能活20多天。如果有一點食物,支援的時間就更長。
而士兵們確實“士日賦米一勺,齕木皮、煮紙而食”,“羅雀掘鼠,煮鎧弩以食”。
那麼,實際上真正完全斷糧大概只有1個月時間。
當時城內軍人當時是第一位的,優先供應。
上萬老百姓肯定早於軍人餓死,軍人只要吃餓死老百姓的屍體就行了。
而當時士兵只有1000多人,真正斷糧時期也就1個多月,士兵哪裡需要吃活人,吃屍體就足夠了。
至於當時的情況,不是張巡要吃人,他也想放走城內老百姓以減少糧食消耗。但圍城的叛軍不可能讓老百姓出城,最終就只能餓死。
當時張巡當然也可以選擇突圍,但很難實現。
資料這麼寫:睢陽被圍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經吃盡。有人建議放棄睢陽,向東撤退。張巡和許遠商議,認為:睢陽是江、淮地區的屏障,若棄城撤退,燕軍必然長驅南下,侵佔江淮地區。再說我軍士兵飢餓勞累,撤退必定走不脫。戰國時各諸侯還會還互相救援,況且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朝廷軍隊的將帥!不如固守待援
另外,張巡也可以投降,這樣全城老百姓可能不會死。
但上面已經說了,睢陽一丟,整個江淮就保不住,到時候還不知道要死多少老百姓。
要知道安史之亂中國損失接近一半人口,相當驚人。
戰爭就是這樣,少量人死去換取更多的人活命。
《古惑仔1》裡面,陳浩南他們在澳門被追砍,巢皮受傷以後獨自留下拼命,讓浩南他們先跑。
浩南不忍心,巢皮就說:一個人死,總好過大家一起死。
就是這個道理。
打仗了沒辦法講仁慈,張巡不惜吃人也要守住睢陽就是了救更多的人。
而且當時是唐代,距今1000多年,也不能用今天人的角度去衡量。
回覆列表
張巡自幼就飽覽群書並且通曉兵法佈陣,當時張巡結交的都是一些志向遠大的朋友,而相比於庸俗平凡之人張巡卻不喜歡與之結交,在入仕之後,張巡勤政愛民,因此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生活和樂,他也因此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在安祿山攻陷了東都洛陽之後成帝立國號“大燕”,百姓也因此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而作為長史的張巡在得知這一訊息之後決定與之反抗,為大唐贏得一線生機。於是當時在張巡的響應下,數千名群眾紛紛參與到張巡的行列之中,而張巡也因此扛起了抗擊叛賊的重任。
在當時的形勢之下,由安慶緒派出的十三萬大軍一齊進攻睢陽決定攻下此地,睢陽是唐朝時期的要地,一旦攻陷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毫無援兵的情況下,張巡以及許遠帶著眾人一起死守睢陽。
當時的張巡面臨著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形勢,而張巡雖然被困在睢陽卻還想方設法盜取敵軍的糧草,在這樣的形勢下勢單力薄的張巡與叛軍周旋了數百回合,使叛軍傷亡慘重。
然而在這樣的死守中張巡等人也同樣面臨著糧食的問題,因為缺糧,張巡曾經殺了自己的愛妾做成食物讓士兵們充飢,這一做法固然是毀滅人道的行為,安史之亂中,張巡無疑是位民族英雄,他想盡辦法為保全唐朝政權而作鬥爭。從張巡殺妾這一事件來看,張巡有些太過殘暴。張巡殺妾只不過為張巡吃人開了一個頭,為了守住睢陽,張巡殺掉睢陽城中的老弱婦孺來食用,從某一方面來說,張巡吃人和屠城性質相同,都置百姓性命於不顧。
安史之亂平息後,朝廷大力褒獎張巡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果從人道主義和仁義方面來看待張巡殺妾這一事件的話,張巡是位極端殘忍而自私的人。
最終皇帝認為其功大於過因此沒有懲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