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煮酒聽史
-
2 # 桃花石喀喇
題主的意思是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可以戰勝外族,到了漢朝劉邦統一天下反而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只能靠和親才能求得一時安寧是吧。
一直以來華人都有一個思想慣性,統一中央集權是先進的,分權地方格局就是落後的。歷史絕非這麼簡單,在鐵路、電報、蒸汽輪船出現以前,對外戰爭反而是分封地方割據時代戰績較好,統一中央集權時代戰績不好。
如春秋時代五霸大都率領諸侯攻打過外族,幾個主要大國晉 齊 楚 秦 吳 都吞併了許多蠻夷小國。成功的將西周時期分封的土地由相互隔絕的據點,連線成片使統治範圍擴大,到了春秋末期幾個主要的國家都成了地千里車萬乘的大國。
戰國時代,秦開巴蜀,趙擴雲代,燕拓遼東,楚略湘贛,也都在開疆拓土。究其原因,分封本來就是最能調動積極性,對外開疆拓土的最好制度。後世大航海時代,西歐各個強國,對於發現佔領殖民地的軍人Nautilus給予了大量特權,英國女王賦予東印度公司不亞於國家的權力。
漢朝統一後,雖然表面上兵力眾多,但民間經濟蕭條,大量諸侯國的存在,是中央政府實際支配的人口財富僅佔三分之一,敗於匈奴的鼎盛時期也是情理之中。實際上最後漢武帝時代反擊匈奴時,最主要依靠的軍事力量還是跟匈奴直接接壤的六郡良家子和收服的匈奴、烏桓等部的胡人義從。
-
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不論是春秋戰國時期,還是秦朝,或者漢朝時期。當時中原政權最主要的外敵還是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而這個草原遊牧民族也特指的是“匈奴”。此時的匈奴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種族,而是多個草原遊牧民族的統稱。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按照這個結論來看的話,從商朝開始,中原政權就飽受“匈奴”的入侵了。一直到後來的周朝,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匈奴都是中原政權的極大威脅。就像我們上邊所說。匈奴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統稱,他可能包含了很多的民族以及分支。歷史上匈奴真正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的時候,還是在秦朝時期。也就是說,秦朝之前,其他所有國家所面對的“匈奴”不過都是規模大小不一的部落而已。根本不是漢朝時期所面對的統一的匈奴。所以自然而然雙方的實際情況也略有不同。
秦朝時期,匈奴頭曼單于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其他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這也就證明了秦朝之前中原政權所面對的匈奴和秦朝之後漢朝時期所面對的匈奴,完全就不是一個等級的選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擊敗了林胡、樓煩等國。實際上林胡和樓煩只是一個很小的胡族部落而已。即使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所面對的匈奴也依舊只是匈奴中的一支。而且很多人都有一個誤會。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諸侯國最多隻是抵禦住了匈奴的入侵。根本沒有所謂的打的匈奴不敢露頭。春秋戰國時期從來沒有諸侯國主動出擊過匈奴。都是被動防禦。如果他們真的能夠打垮匈奴也就不需要修築長城了。
即使以秦始皇之英明神武,他平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以舉國之力也不敢說打的匈奴不敢露頭,最多也就是擊潰匈奴,使匈奴不敢隨意入侵罷了。事實上秦朝時期對於匈奴也多以防守為主。而並不是進攻。不是不願,而是實力不允許。否則秦始皇也不需要費那麼大力氣修築長城。把長城連線在一起。而秦朝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經很不容易了。要知道秦朝時期的匈奴實力比起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實力都呈幾何倍數增長了。
漢朝時期,劉邦並不是被匈奴打的不敢出頭。實際上在劉邦建立漢朝初期,劉邦對於匈奴的態度也是以武力鎮壓。我們透過劉邦鎮壓韓王信造反時期,劉邦對匈奴也是一視同仁的以武力鎮壓就可以看出,劉邦實際上並不怵匈奴。但通過了白登山之圍後。劉邦發現,想要真正的戰勝匈奴是根本不可能的。當時的漢朝沒有那個實力。所以白登山之圍後,劉邦選擇了和親,休養生息。以和親來取代之前的戰爭。透過和親籠絡匈奴。這屬於策略問題。並不是漢朝打不過匈奴。而是劉邦知道耗費錢糧和匈奴大戰之後也收穫不了什麼。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從根本上是滅絕不了的。
-
4 # 隱居黃山
東漢末年,荊州刺史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使襄陽成為下轄今中南地區大部分地域的一級行政區的首府,襄陽城也達到了其歷史上的最高地位。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領襄陽城後設置襄陽郡,
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資料。
此後,襄陽就一直是一個區域中心。
今襄陽城內儘管沒有發掘出確切的屬於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地層,更未見東漢至三國時期的襄陽城牆遺蹟,但城內東部東街墓地發掘的8座該時期墓葬[8] 很有說明意義。其中1座位於今東街中段南側早年被盜的大型墓葬據考證屬東漢末年劉表的墓葬;另外7座處該墓東約400米的東街與馮家巷交匯地西南側,包括4座中型墓,3座小型墓,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表明,這裡是一個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有較高政治地位的家族墓區。
據 水經注 卷28載:襄陽郡 城東門外二百步劉表墓,太康中,為人所發,見表夫妻,其屍儼然,顏色不異,猶如平生,墓中香氣遠聞三四里中,經月不歇。今墳家及祠堂猶高顯整頓。 而該墓以東今荊州北街西側、荊州南街東、西側、宜賓路東段北側所在區域發掘遺存的時代都在東晉以後 ,同時覆蓋在這8座墓葬上的擾土層時代更多在唐代以後。由此可以判定,至少東晉以前襄陽城的位置應大致在今南街與荊州街之間中段以西,可能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因這幾處遺址的最早地層仍距現地表3~3 5左右,當時的襄陽城也應在現地表3米以下。
西晉時期因時間短,僅在城西現環城路與襄南路交匯處西南側清理出1座墓葬 ,間接說明了襄陽城的延續。
從某種程度上講,西漢前期對於襄陽城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正是從此時起,襄陽城以縣級治所出現,並逐步得到發展,到東漢末年達到鼎盛。
四
-
5 # 小小嬴政
要說到古代的戰爭歷史,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有著赫赫威名的秦皇漢武,確實,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文韜武略確實是世界共睹的,他們在歷史上確實是有頭腦有實力有策略的君王。
不過放到了後世對歷史的研究,你們知道春秋七國那時候基本上能把那些境外少數名族打的不敢反抗,而劉邦卻不敢出頭,討不到半點好處嗎?下面就由筆者和大家說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春秋時期屬於歷史上的爭霸時期,那時候各個諸侯國都在養精蓄銳,培養軍事力量,所以那個時候的諸侯國軍事實力是相當強大的,即便沒有戰事,諸侯國踐行的都是以戰養戰的方略,都在進行各種軍事操練。
這個時期的諸侯國都想成為群雄之霸,所以戰爭素養相當的高,而春秋時期的外族,他們的條件卻是比較劣等的軍事裝備和生活條件,常年在塞外的民族糧食和物質財富都很匱乏,所以總體說戰鬥力肯定也比不上泱泱春秋七國了,自然一開戰,外族軍隊肯定得跑路。
再就說說劉邦所處的時代,劉邦當時建國是處於打敗了勁敵西楚霸王項羽之後,其實劉邦本身的軍事才能並非是項羽的對手,能打敗項羽而是源於手下的大將韓信的超高韜略,所以劉邦的治軍能力上不了檯面。
當時的劉邦,想的就是如何再戰後恢復生產,發展國力。因為當時的國家剛剛從動盪中回覆,自然就得實行修養生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這時候的外族一來搶掠漢朝資源,劉邦想的自然是怎麼去求和,因為即便自己打贏了,對國家國力的損耗也是相當大的,所以需要不斷的避開戰爭,達到生存發展的目的。
從這裡看,劉邦雖說軍事上態度不強硬,但是治理國家,任用賢才還是有自己的一番思路和作為的,所以劉氏家族在開闢了大漢王朝穩固的基業之後,他的後代漢武帝就真的把外族給削了一頓。
那時候的漢武帝實力超強,漢武帝的手段就是在民族繁榮的基礎上,去迎戰外敵,漢武帝后來的西征外族成功,也是證明了大漢興盛的意志。
從這裡不難看出,只要一個國家足夠強大,是不會畏懼戰爭的,甚至是屯兵養兵,以戰養戰,所以春秋時期的七國國力強盛,軍隊戰鬥力強,自然能打的外族匈奴之類的民族沒有還手之力,而建國初期的漢朝,是沒辦法再去耗散國力打外族的,畢竟戰勝項羽並非容易之事,後期的戰匈奴就給了盛世下的漢武帝去做了。
如此思維邏輯,從國家興衰的基本面看都不難看出,只要國家強,不管什麼外敵有多強,沒有什麼怕的!如果一個國家弱,那麼自然就是受欺負的份, 只有臥薪嚐膽,找到變革的機會,就能一下子將王朝之光發揮出來,國主才能成為一代盛世明君。說到這裡,你是否明白了劉邦不敢打外族,而春秋七國卻打得外族落花流水的原因嗎?
-
6 # 寄暇學宮
看到這個提問,俺心裡啊感覺很彆扭,啥叫“打得劉邦不敢出頭”?俺要是沒有出頭,能叫匈奴給圍在白登山那兒嗎?
(彈幕:為什麼後面也沒有打匈奴?)
哦,這個嘛!因為俺剛剛打敗項羽,是不是要讓老百姓修養生息?
(彈幕:趙國長平之戰損失了四十萬人,還是打得匈奴不敢南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趙國當時有李牧啊,俺有誰啊!
(彈幕:誰叫你把韓信他們都給殺了……)
別跟俺提韓信,還不是因為他們投降了匈奴……
(彈幕:韓信不是被呂后殺了嗎?他什麼時候投降匈奴的?)
哦,對了,我這兒有兩個韓信。這個名字有什麼好,都起這麼個名?弄得俺看奏章都要先問明白是哪一個韓信。你們說俺容易嗎……
(彈幕:說重點!)
剛才說的那個韓信,是被封為韓王的韓信。韓王韓信,韓王信,這麼叫的話兒就分清楚了哈!當時俺怎麼沒有想到呢?
(彈幕:這個是俺先想到的!)
請問剛才發彈幕的那位是誰啊?
(彈幕:俺是司馬遷。)
請問你是怎麼描述俺的……
(彈幕:跑題啦!)
哦!
俺讓韓王信去防禦匈奴,結果匈奴一來他就投降了。要不是因為韓王信投降,我能被匈奴打敗嗎?
(彈幕:推卸責任)
不是推卸責任啊!韓王信他們投降匈奴之後,匈奴就得到了迅速地發展。
(彈幕:不說實話,走嘍!)
別走啊!大家知道為什麼俺能坐穩老大的位子嗎?
打敗項羽之後,俺就當上了老大。別看俺是老大,但是下面的那些人都是老大殺手。誰當老大他們就殺誰!
項羽以為給他們劃塊地封個王,他們就會就此安穩下來。結果呢,還不是被他們一起給滅了。
那麼對俺來說,誰對俺威脅最大?當然不會是匈奴,他們離著俺遠著呢!
真正威脅到俺的,就是那些異姓王和功臣。項羽就是前車之鑑啊,為了鞏固俺的位子,必須要消滅他們。
在沒有鞏固好我的位子之前,我是不會主動去打匈奴的。
所以說不是匈奴打得俺不敢出頭,而是俺不想去打他們!
(彈幕:想除掉那些異姓王,你可以叫淮陰侯韓信去打韓王信啊!)
你是哪位?
(彈幕:淮陰侯韓信)
看來呂后殺你,一點兒也不冤!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7 # 元哥說歷史
相較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而言,可能人們對漢朝時期的歷史要更清楚一些。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才會覺得春秋戰國時期,外族勢力被打得不敢貿然入侵中原,而到了漢朝時期的時候,漢朝廷居然要為維持和平狀態,而卑微地同外族勢力和親,以犧牲女性的幸福來換來短時間的休戰期,實在是夠窩囊。
既然這種觀點出現了,那肯定就會有人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產生很大的好奇心。為了幫大家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今天就以此為話題,來為大家揭秘外族勢力在春秋戰國時期和漢朝時期的發展情況。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家想的那樣,是因為劉邦太慫才導致大漢朝被外族勢力欺負。
一、春秋時期外族勢力實際是把中原勢力打慘了。很多人認為,春秋時期的時候,中原的霸主曾經將外族勢力打慘了。正因為如此,那個時候才沒有外族勢力敢貿然入侵中原。但是實際上,春秋時期真正被打慘的是中原勢力罷了。
要知道,當時連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周天子,都被犬戎從關中打到了洛陽,那他手下的那幫諸侯小國哪裡還能過上什麼好日子?而且當時的形勢還異常嚴峻,中原勢力可以說是遭到了外族勢力的南北夾擊。若非齊桓公和管仲力挽狂瀾,那中原估計早就被外族勢力完全侵佔了。
二、戰國時期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原勢力將外族勢力打慘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權奪利,可以說是紛紛將戰鬥模式給全面開啟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原動不動就會爆發各種形式的戰爭。
時間久了,不管是中原的各位諸侯,還是在各位諸侯地盤中生活的百姓,都已經將戰爭當成是家常便飯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原勢力的整體實力相較於外族勢力而言,無疑佔有明顯優勢。若是外族勢力想要入侵中原的話,單是舉一個諸侯國之力,就足以將一支外族勢力打到沒有招架之力。更何況當時的諸侯國有很多,哪裡還能再懼怕外族勢力?
當然了,除了中原勢力較強這一原因之外,本身外族勢力當時也沒有入侵中原的想法。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原因是中原沒有外族勢力想要的草場,另一個原因則是外族勢力沒必要進行對外戰爭。有這兩個原因存在,就算戰國時期中原勢力沒有我們前面所說的那麼強大,外族勢力輕易也不會跑去入侵中原。
這樣一來,至少從大體來看,就弄得好像是中原勢力已經強大到,能夠將外族勢力都通通收拾乾淨了似的。殊不知這其中,多少也有外族勢力本身存在的問題在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三、漢朝劉邦“打不過”外族勢力的原因。其實,嚴格來講,並不能說是漢朝的劉邦“打不過”外族勢力,而應該說是劉邦建立漢朝後,已經懶得再跟任何人打仗了。因為為了建立漢朝,當時中原可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處於戰亂的狀態。
只不過此時的戰爭基本上都是中原內部的戰爭,而跟外族勢力沒有太大的關係。結果等到漢朝建立以後,以劉邦為首的中原勢力都打戰打煩了。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外族勢力危及不到大漢朝的根本統治,那劉邦輕易是不會對外族勢力發動戰爭的。
中原不對外族勢力發動戰爭,並不代表外族勢力不會主動前來挑釁。若說春秋戰國時期外族勢力的特點就是過於分散的話,那到了漢朝時期,匈奴帝國的建立就算是完全改變了外族勢力的原有狀況。而匈奴帝國本身就屬於一個好戰的外族勢力,所以為了擴充地盤和掠奪財物,他們遲早會對中原勢力發起進攻的。只不過劉邦統治時期比較講求休養生息,這才搞得好像中原勢力怕了外族勢力一樣。
此外,也並非是整個漢朝統治時期,都一直在向外族勢力表現出很慫的一面。要知道在漢武帝統治漢朝的時候,可是多次派出大將,將匈奴打得很長時間都不敢再涉足中原。那時別說外族勢力不敢貿然入侵中原了,就算是謙卑地提出和親的請求都不一定會得到允准。
所以說,我們不能輕易認為劉邦是因為太慫才如此縱容外族勢力,而應該結合當時漢朝的建立背景和所處的外圍環境,來辯證地對此問題加以分析。畢竟只有這樣,得到的結論才更為合理一些。
-
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春秋時期的外族和漢朝時期的匈奴那是一回事嗎?
中國歷史悠久,在中華大地上大大小小也有十幾個大一統政權在這裡紮根,繁衍乃至消亡。春秋是周朝的一部分,而漢朝則是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個封建帝國。二者時期不同,所面臨的外敵和威脅也不同。史學界有種說法,中國歷史上威脅中原的外族力量主要是來自於北方,而北方最早的強大遊牧政權,就是匈奴。
匈奴的強大有著其發展流程。所以春秋和漢朝時期的匈奴是有實力差別的。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在先秦時期,匈奴的地盤和軍隊十分弱小,再加上各國混戰,軍隊訓練有素,匈奴根本沒法佔得便宜。
但是,在漢朝初期,隨著冒頓對於匈奴各個部落的統一,極大擴充了匈奴的地盤和人口。匈奴此時不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是強大統一的政權,可以擊中十萬騎兵南下牧馬。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
9 # 張宇鋒
漢朝粗定,並不安穩。
劉邦以布衣得天下,有些人也對他有些滿不在乎。還有很多原諸侯及豪強不肯接受。
內部很不平靜。
所以他沒法大膽用兵。
秦末大亂,加之戰國混戰,秦統一天下的戰爭,也逼迫很多人口為尋生路北進草原,成了草原民族人口,壯大了草原民族的實力。他們其中有些人可是掌握各種複雜能力的。草原上的格局也在改變,由過去的分散越來越多的被強行擰在一起。
所以劉邦其實面對的環境大不相同。
-
10 # 牧邊少年
感悟空邀請回答這個問題。第一點,當時的春秋七國雖然諸侯之間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但是相對於外族而言,中華民族的整體實力較強,在遊牧部落和農耕文明之間,農耕民族的戰鬥力依然較為強悍所以遊牧部落很少南下進入中原。第二點,當時對中原民族造成巨大損傷的匈奴民族,由於北方趙國李牧為首的大批傑出軍事將領的攻伐,使得匈奴部落損失慘重,很少有機會南下入侵中原。第三點,由於當時推行蠻夷的文化觀念,使得中華民族整體的民族自信較為旺盛,對於外來入侵的少數民族的持強硬的態度對於外來入侵是見一次打一次使得外來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的底氣不足。第四點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修長城派出秦朝最為精銳的兵團北上征討匈奴如蒙恬蒙毅兩兄弟,匈奴元氣大傷,不敢南下牧馬。第五點到了西漢時期,由於秦末農民戰爭以及楚漢爭霸使得中原王朝實力空虛,整體戰鬥力低下,尤其是騎兵戰鬥力更為低下,天子都不能拿出相同的四匹馬來拉車架,所以由此可見,漢朝騎兵的戰鬥力極其低弱加之漢朝沒有傑出的騎兵,軍事將領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騎兵指揮作戰。第六點,由於劉邦在白登之圍時損失慘重,推行與匈奴進行和親的國家政策。
-
11 # 文史文哥
首先先把題主的問題簡化一下。這裡的外族應該指的是匈奴!既然是匈奴,那就很好解釋了。還有春秋戰國中,與匈奴打過仗並且勝利的主要是趙國和秦國,燕國打得是東胡,也算外族。其他國家沒有打過匈奴。那麼為什麼到了漢初會被匈奴虐呢?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第一:秦趙的軍事力量比匈奴強大秦始皇的虎狼之師卻匈奴七百餘里,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馬。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下也加強了對軍事力量的管理,後期的李牧也是將匈奴打得滿地找牙。這些都得益於秦趙的軍事力量碾壓匈奴,匈奴當時還在發展初期,沒有足夠的力量和中原王朝對抗!
第二:漢初劉邦的軍事力量不如匈奴秦朝滅亡之後,那支虎狼之師到了兩個極點,一個是靠近匈奴,守護長城,一個是在南方守護南疆。並且還有一個很麻煩的是,秦軍為了讓百姓不造反,銷燬了很多精良的兵器,虎狼之師的名號很大部分得益於精良兵器(當然還有軍功制度和軍隊紀律)所以到了漢初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帶著10萬大軍打匈奴,還被匈奴騙了,導致白登之圍,這是漢高祖一輩子的恥辱!
第三:漢初內部還不穩定,導致打不贏匈奴。漢初的時候,不僅僅是匈奴一個敵人。早期還有楚霸王項羽,後期還有陳郗造反、英布造反,還有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重重。所以漢初沒有將全部精力放在打匈奴這件事情上!打不贏匈奴就是比較正常的事情了。等到漢武帝時期,漢初的矛盾重重基本上都化解了,國力也強盛了很多。那漢武帝的衛青、霍去病就帶著軍隊把匈奴按在地上摩擦了!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題主能夠滿意。
參考文獻:《史記》
-
12 # 裕民13
你的問題不成立,只知春秋五霸,不知春秋七國。春秋以後是戰國,幾百個小國互相吞併,成戰國七雄。秦統一六國,全國大統一。
-
13 # 大師兄翡翠原石
首先應該說的是戰國七雄吧。其次,天下大勢有時候也挺有意思的,是偶然也是天命。中原七雄混戰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北方草原也是四分五裂,大家都各忙各的,真沒心思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方身上。所以這期間雖然也發生過許多與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但規模有限,多數是騷擾和反騷擾作戰。漢朝結束秦末亂世一統中原之後,北方匈奴也完成了統一。然後兩強對決,後面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
-
14 # 華夏曆史館
一、首先糾正一下春秋和戰國的問題。
1、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天子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由於諸侯國之間的互相爭霸以求問鼎中原,最後產生了歷史上的春秋五霸。但這五國並不都在北方邊境。只有五霸中的秦國和晉國,不是五霸中的燕國,這三個諸侯國在北方邊境,與外族相鄰。
2、戰國七雄:由於諸侯國之間爭霸擴張,許多小諸侯被兼併和消滅,然後產生了7個比較大比較有實力的諸侯國,就是戰國七雄。戰國七雄中只有秦國,趙國(三家分晉後,趙國繼承了原晉國的北部),燕國位於北方邊境。
所以你的提問,春秋和七國這兩個詞,用的不妥。
二、現在來說打外族不敢反抗的事情
1、秦國,趙國,燕國在北方邊境線都修了長城來防禦外族入侵,即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對於外族都是採用防禦加就地反擊的策略,採取的是守勢,並不是主動出擊打的外族不敢反抗。2、趙國的李牧常年駐守在雁門關防守反擊匈奴,秦國的蒙恬也是在秦國北地長城屯兵駐防,這兩個人都沒有跑到匈奴家裡打的別人不敢吭聲不敢反抗。
3、漢朝劉邦的事,劉邦建立漢朝前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軍大戰,人力物力財力等等在戰爭中損失很大,所以漢朝建立後,劉邦果斷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以求恢復國力,恢復民生,古代人多力量大是有好處的,打仗拼的就是人。
4、漢朝在歷經幾代帝王休養生息政策後國力強悍,在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主動出長城防線打擊匈奴老巢,打的匈奴外族不敢抬頭,最稱讚的是霍去病親率5萬騎兵孤軍深入漠北2000多里尋殲匈奴王庭,大勝。並在狼居胥山立碑祭天,宣告天下此為漢地,史稱“封狼居胥”。此後“封狼居胥”也成為古代軍功的最高榮譽。
-
15 # 薩沙
戰國時期匈奴其實還沒有統一,著名的冒頓單于是在秦代才殺父自立,讓匈奴各部有統一的領袖。他父親頭曼單于為兒子打下很好的基礎。
而匈奴各部落的特點是,如果沒有最高領袖就會陷入無止境的互相殘殺中,爭奪牧場、牲畜和人口。
所以,匈奴真正強大,是在秦代以後。
但即便如此,在戰國時期匈奴和其他胡人也是很難對付的。
大家看看李牧的戰績。
自趙國建國開始,趙國就不斷和林胡、襜襤等胡人作戰,曾經多次吃過胡人騎兵的大虧。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說白了就是被胡人逼迫,不得已而為之。
到了李牧時代,隨著匈奴的崛起,北方的外患更為嚴重。
同最多出動數千兵力的襜襤、林胡不同,匈奴、東胡的部落眾多,實力強大,甚至出現了擁兵萬人的超大部落。
匈奴騎兵驍勇善戰,機動靈活,善於騎射,利用戰國陷入戰亂的良機屢屢入侵,一次就能出動騎兵數萬。
一時間,趙國北部邊境屢屢告急。大量趙軍被兇悍的匈奴騎兵殺死,更多的趙國百姓被成群屠殺或者掠走成為奴隸。
同秦國的戰事久拖未決,趙國無力對抗匈奴,基本只能以被動的防禦為主。
這幾十年來,至少有幾十萬人死於匈奴人的屠刀之下,無數趙國婦女被掠走成為洩慾和生育工具,還有很多趙人淪為匈奴的奴隸,永世不得超生。
當李牧奉命駐守代郡(河北省蔚縣)、雁門郡(山西省右玉縣)時,面臨的是一個驚人的爛攤子。
匈奴騎兵早已肆無忌憚,隨意進出雁門,殺入山西腹地。
趙人的活動基本完全陷於城池之內,出了城池就是地獄般的場面。匈奴騎兵隨時可能入侵騷擾,殺死男人和兒童,掠走婦女和牲畜。
到處都是累累的白骨,無數的良田被放棄,這裡的老百姓一日數驚。
匈奴騎兵兇惡善戰,趙軍和他們交戰鮮有勝利,長此以往出現了恐慌情緒。很多趙軍看到匈奴戰馬就不敢應戰,一味逃走。
李牧自上任開始,就堅定執行自己的長期戰略。
他親自出馬,教授士兵們射箭和騎馬,以編組大量的弓箭手和騎兵。訓練艱苦又無情,幾年後就建成一支強大的軍隊。
就帶兵上,李牧非常體恤部下,每天下令宰牛犒賞士兵,不惜截留當地財政也要讓士兵們生活無憂。
長期以往,李牧受到官兵的一致愛戴,官兵士氣也非常高昂。
這邊,李牧深知人民的支援對於戰爭的重要性。李牧下令趙軍不得擾民,搶掠民財者斬、奸人妻女者斬、毀民田苗者斬、亂佔民間房舍者斬。
在李牧的愛民政策下,趙軍和民眾相處和諧,民眾將趙軍視為保護神,全力支援。
對於匈奴人的入侵,李牧巧妙的採用堅守不出的戰略。
李牧在北方部署了大量間諜,還設定了大量烽火臺,只要發現匈奴騎兵的蹤跡就提前報警。
這邊,趙軍官兵和居民就帶著牲畜和財物,全部撤入營壘中!
李牧規定,如果擅自出擊應戰匈奴,一律斬首。
匈奴人的弓箭不可能攻破堅固的營壘,只能悻悻的空手撤退。
這樣幾年過去了,匈奴人每次南下都勞而無功,收穫極少,無法以戰養戰壯大自己。
而趙軍堅守不出,傷亡輕微。
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見李牧一味避戰,認為他是個懦弱無能的庸將,對他非常輕視。
見李牧每年花費大量軍餉練兵,卻不敢出戰,趙王非常不滿。
說起來也是,哪有這樣打仗的?你匈奴人敢來,我李牧就敢躲?
惱怒的趙王,終於耐不住性子,將李牧撤換。
新任的將領指揮不了李牧的軍隊,偶爾幾次出兵也無法抓住匈奴人的主力,反而傷亡不小。
幾次戰鬥下來,趙王被迫將李牧派回。
李牧開始拒絕上任,在得到趙王不會干涉用兵後才回到部隊。
見李牧回來,趙軍士氣高漲。
經過幾年的訓練,李牧已經練成了一支十多萬人的強悍精兵,讓人望而生畏。
這邊,匈奴人還茫然無知,一味認為李牧無能。
南下期間,匈奴非常囂張,甚至圍繞著趙軍營壘亂轉、表演馬術、斬殺捉到的零星戰俘、公開姦淫捉到的趙國婦女,對趙軍百般羞辱。
此時趙軍從上到下群情激奮,發誓要和匈奴決戰,保衛國家和人民。
這樣一來,趙軍如何能夠不勝?
見時機已經完全成熟,李牧終於開始了戰略決戰。
透過潛入匈奴陣營的間諜情報,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來,又聯合東胡和林胡,共計10萬騎兵,準備南下再次攻擊趙國。
確認情報的準確性以後,李牧開始了作戰部署。
戰役的關鍵,在於要將匈奴人引入趙國境內以合圍殲滅。這並不容易,為此李牧用盡方法迷惑敵人。
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驅趕數千牲口在邊境放牧。
匈奴騎兵一來,這些牧民奉命丟棄牲畜逃走。匈奴先鋒虜獲大量牲口,認為此次趙國並沒有準備,興奮之餘讓餘部迅速傾巢而來。
不過,匈奴人終究是馬背上的戰士,開始還是比較慎重的。先鋒部隊走走停停,觀察趙軍是否應戰。
在這種情況下,李牧命令數千老弱趙軍攔截,許敗不許勝。
這數千人剛和匈奴先鋒交手,就大敗,丟盔棄甲逃走,匈奴人追擊斬殺了一通,大獲全勝。
由此,本來就極度輕視李牧和趙軍的匈奴人,認為趙軍又會不戰而逃,更是沒有任何顧慮。
各部落都急於先一步進入趙國搶奪戰利品,不覺放棄謹慎,瘋狂搶先南下。
於是, 10萬匈奴騎兵,浩浩蕩蕩、昂首擴胸,殺入趙國境內。
這邊,李牧得知匈奴人中計,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銳主力迎戰: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於衝鋒陷陣的精銳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兵10萬人。
這些部隊訓練多年,戰鬥力極強,士氣更是高漲到極點。
官兵紛紛表示,不需要任何獎賞,也要入侵的殘酷敵人決以死戰。
於是,匈奴大軍首先遭遇了趙軍正面的主力。
李牧這麼多年來示弱的結果,讓匈奴人狂妄到了極點,根本不把趙軍放在眼裡。匈奴人認為只要全軍一次衝擊,趙軍一定會潰不成軍,夾著尾巴亂竄。
數萬匈奴騎兵耀武揚威的集結起來,向李牧的正面猛烈衝來。
按照以往的戰術,匈奴人衝擊到趙軍的陣前,立即射出大量的弓箭,透過遠端火力先重創趙軍。
沒想到,此次迎接他們的是趙軍10萬精銳弓箭手。
這些弓箭手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更有強弓硬弩以及金屬箭頭,更有甲防禦敵人弓箭的衣甲。
雙方激烈對射中,匈奴騎兵完全不是對手。
在趙軍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騎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過去的箭雨,卻軟弱無力,動搖不了趙軍的陣腳。
匈奴人極為震驚,這是以往多年戰爭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一下子就懵掉了。
不過,匈奴人畢竟是英勇的戰士。
無奈之下,他們立即轉為猛烈的衝鋒,試圖近距離肉搏,衝散趙軍的箭陣。
在沒有馬鐙的當年,騎兵近距離肉搏非常危險,這完全是敗中求勝的方法。
沒想到,衝鋒的匈奴騎兵,卻遭遇了1300輛趙軍的戰車。
這是古代的坦克,趙軍戰車不可能可以利用車速進行激烈肉搏,上面的弓弩手還可以持續射箭。
戰車兵可以站在車輛上揮舞兵器,雙腳可以借力,而匈奴騎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會落馬摔死。戰車的長戈可以達到2米,而受技術限制,匈奴騎兵戰刀才不過半米長。近戰也完全是一邊倒!
在趙軍戰車衝擊下,匈奴騎兵遠端近程都不是對手,很快潰不成軍。
在正面交鋒的同時,李牧迅Superb出精銳步兵和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切斷匈奴人的後路。
這裡是趙國境內,趙軍對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1萬3000名騎兵首先行動,擊潰了匈奴後方殿後的小股部隊,一舉切斷了退路。
稍後,趙軍精銳步兵也紛紛趕到,配合騎兵形成了完整嚴密的包圍圈。
此時匈奴人才感覺不對,考慮全軍撤退。
遺憾的是,匈奴人並沒有統一的指揮,數十個部落只能散亂的互相聯絡,分頭向後撤退。
結果,他們很快撞進了李牧的包圍圈。
此時匈奴、東胡、林胡各部落已經失去聯絡,各部如無頭蒼蠅一樣亂竄。
無論他們撤退到哪裡,都會遭遇趙軍步兵、騎兵和弓兵的迎頭痛擊,丟下大片的屍體。
與此同時,李牧指揮部隊迅速收攏包圍圈,戰車、步兵、弓兵、騎兵巧妙配合,四面推進。
此時,匈奴騎兵又體現出自己的弱點。他們畢竟是武裝化的牧民,能勝不能敗。遭遇毀滅性打擊後,匈奴各部落出現了全線的潰散,部落領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部族。匈奴人分為幾十股,四處亂竄突圍。
於是,下面的戰鬥成為一場單方面屠殺的殲滅戰。
趙軍迅速收攏包圍圈,數日之內就將匈奴騎兵基本殲滅。
此次匈奴、林胡、東胡被殲滅高達10萬之眾,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幾乎將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掃掉了一大半。
趙國戰場上,到處都是匈奴人的死屍和失去主人亂竄的戰馬。戰國士兵割下匈奴人的首級論功,人頭堆成無數小山。
主戰場十多公里範圍內,泥土幾乎都被染成紅色!
此戰,匈奴、東胡、林胡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隨後十多年再沒有1騎敢於進入趙國境內。
這邊,李牧乘勝追擊,先將蔚縣以北的襜襤部落全部殲滅;隨後,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內蒙古東部的東胡殘部,後者倉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竄;餘下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嚇破了膽,單于丟下部落獨自逃亡,餘部宣佈歸順趙國,林胡消亡。
強大漢朝和匈奴鏖戰200年,才將匈奴打垮消滅。
而李牧同匈奴只進行了1次大仗,就將匈奴幾乎打垮,太牛逼了。
此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之一,開創了步兵殲滅騎兵重兵集團的先例。
正常來說,以步兵殲滅10萬騎兵基本沒有可能,李牧卻做到了。
李牧創造的這個經典戰役,不但前無古人,也是幾乎後無來者的。
戰國真正的戰神就是李牧大將軍。
由此,北部戰爭全部結束,趙國得以擊中主力對付南方的秦國。
-
16 # 珞珈山的貓
我們常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時間對於敵我雙方永遠都是公平的。戰國七雄爭霸的格局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步伐而徹底改變。中原地區由一個分散的分封制國家轉變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這標誌著中國有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同樣秦始皇在完成了形式上的國家統一之後,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文化。
秦始皇統一中國這一歷史事件短期內平息了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和衝突。表面上,此時的中國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社會水平和國家競爭力。但是經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殘酷戰爭,中國當時的國力和人口都嚴重銳減。並且秦朝實行苛刻的法家統治手段。秦始皇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秦長城以及溝通天下各郡縣的秦直道。進而進一步的耗費了大量的名利和物力。
對於中原地區更為不幸的是,秦始皇駕崩之後,秦二世繼位。由於秦二世在趙高等人的蠱惑下實行更為殘酷的統治,陳勝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其他各地區紛紛響應,天下開始再次陷入動盪不安之中。
先是天下各路起義諸侯展開了對暴秦統治的反抗。在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之後,起義軍內部又出現了矛盾和分裂。由於西楚霸王項羽在論功行賞時的不均或者說是秦朝滅亡之後,主要矛盾的轉移和加劇。天下再次陷入大亂之中。最終形成了楚漢相爭的局面,經歷了4年的楚漢相爭,漢王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才徹底的結束了動亂紛爭的“戰國”時代。(題外話:當然此時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結束,在漢景帝時,平定七王之亂才算是徹底的結束了國內的分裂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和皇權的地位。)
說完中原地區的權力鬥爭和政權演變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我們的對手——北方草原上的匈奴。
與中原地區的歷史演變相同步的是,當中原地區處於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時。廣袤的草原上匈奴各部也處於分裂爭鬥的戰國時代。也就是說匈奴各部落首領之間互不臣服,當物質匱乏時,便會為爭奪水源和牧場而發生劇烈的爭鬥和戰爭。匈奴人從來是用手中的彎刀說話。
然而當中原王朝發生劇烈變化而逐步走向統一之時,草原上也出現相類似的情況。秦始皇在位期間,曾於公元前215年,派遣蒙恬出兵進攻匈奴,退卻匈奴七百公里。然而禍兮福所依,匈奴卻再遭此大難之後,於公元前209年走向了統一。而且在匈奴走向統一和變得強大的過程中,中原王朝卻再次迎來分裂的局面。敵我雙方的實力開始此消彼長。
因此當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一方面,國內由於長期的戰亂導致百業凋敝、民力枯竭、百姓無力再戰。而另外一方面,匈奴則在統一草原以後得到了很好的休養生息。休憩之間,乾坤鉅變。變得強大的匈奴成為橫亙在大漢王朝北方的巨大威脅。
儘管漢高祖劉邦曾經嘗試對抗匈奴的威脅,但是卻以慘敗而告終。漢高祖劉邦更是被匈奴圍困數月。險些命喪黃泉。自此以後,大漢王朝不得不採取和親的方式來維持漢匈兩國之間所謂的和平。這一敵強我弱的局面直到漢王朝經歷了諸呂之亂、文景之治、平定七國之亂之後,到了雄心壯志的漢武帝時期才得以改變!
-
17 # 鯤鵬國學
戰國各國都是在舔著血,經過不斷的戰爭才得以生存下來,從西周初年分封的諸國諸侯國的不斷的兼併最後剩下了七個大國!
實際上是四個,齊國,秦國,楚國和晉國!晉國稱雄也有一兩百年的時間,晉國成為實力最強大的的諸侯國,晉國的疆域不斷的擴大,只不過晉國的公族弱,公族都被晉獻公殺的差不多了,這樣就導致後來的君主沒有公族的支撐,君主沒有公族支撐就相對晉國六卿比較弱,晉國的六卿相互傾軋和鬥爭,最後剩下四個,智氏,和韓趙魏三氏,智氏太過囂張就被韓趙魏三國聯合滅掉,然後就有了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後得到周王認可,就有了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每個國家都是在不斷的對外鬥爭中不斷壯大,燕趙打敗周邊的山戎和匈奴,齊國打敗東夷,楚國打敗南蠻,秦國稱霸西戎,打敗義渠和匈奴等草原民族,這樣戰國七雄才在不斷的戰爭中不斷的壯大!
匈奴主要的對手是秦國和趙國,兩個國家戰鬥力都是超強的,尤其秦國商鞅變法,趙國胡服騎射之後!
而劉邦就不行了,劉邦的優勢在於得民心,但是打仗一般!韓信厲害,但是士兵的戰鬥力也是比較弱的,與秦國軍隊和趙國軍隊相比還是不行的!
項羽的戰鬥力也可以,但是沒有戰略,不得人心,最後劉邦就是靠著韓信才贏得了天下,沒有韓信,劉邦是得不了天下的!在每一次的戰爭中只要是和項羽作戰,劉邦都是失敗的!
這樣可想而知,如果韓信帶兵,攻打匈奴還是可能勝利的,劉邦自己帶兵,就很難了!士兵戰鬥力不足的時候,只能靠戰術,靠韓信這樣的天才軍事人才!才能取得戰爭勝利!
-
18 # 江楚豪客
手機編輯的,有點亂。
首先戰國時期一直處在防禦階段。對於七國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匈奴而是其他諸侯國。因為此時匈奴還沒有完全成氣候,其南下的目的也就是搶搶東西和牧場。而一旦諸侯國入侵也很可能會導致自己身死國滅,因此中原各國大部分兵力投入了內戰,對匈奴基本沒有有效的手段反擊。北方各國的策略基本都是防禦,具體體現就是修築長城(燕長城、趙長城等)。趙國名將李牧聚殲十萬匈奴的戰役實在太耀眼,給人留下了匈奴人不敢南下的印象。但此戰是有背景的:其一名將李牧鎮守邊關多年,熟悉匈奴戰術,其二參戰的是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戰力飆升的趙國軍隊,其三趙軍兩倍於匈奴。此外就沒有類似的記錄了,而此戰發生的時間(公元前244年)已是戰國後期了。
其次真正打的匈奴不敢南下牧馬的是統一之後的秦國。商鞅變法讓秦國國力直線上升,軍功制讓整個國家變成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全民皆兵的秦國實力不可謂不強。剛剛完成統一的秦國沒有了東方各國的掣肘後,開始著手解決匈奴問題。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萬虎狼之師北擊匈奴大獲全勝。然而就此打住,其後也只是築長城而守藩籬,也就是轉入防禦。
最後說說漢初。漢初的情況有多慘?從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開始到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7年的慘烈內戰,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社會全面崩潰。劉邦登基時竟然車不同駟,丞相蕭何出門只能坐牛車,國力衰弱到如此地步。而此時匈奴羽翼豐滿,實力已然達到了頂峰。冒頓單于統一了草原,擁有控弦之士三十萬。實力對比之懸殊已非前代可比。既然打不過只能裝孫子猥瑣發育。
武帝之前,中原王朝對待匈奴的策略都是防守,有限的進攻也是為了更好的防守。
中原王朝真正的反攻是從武帝開始的。漢朝經過了幾代人的休養生息才有了同匈奴一戰的本錢。武帝在強大國力支援下才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漢匈百年戰爭。武帝透過拉攏西域諸國孤立匈奴的策略,數次深入大漠沉重的打擊了匈奴。儘管有數代人的積累,儘管有衛霍這樣的名將,但是武帝一朝耗盡國力也沒有徹底解決匈奴之患。最後以下罪己詔為結局。其事之難可見一斑。
說句題外話,對於草原,後面的王朝也基本都是名義上的統治。畢竟對於種田流玩家來說不能種田的土地沒什麼誘惑力,不值得耗費巨大的國力去征服。
-
19 # 重甲強弩長槊遊騎兵
因為春秋戰國對匈奴東胡並沒有吊打,李牧大敗匈奴的一戰也是誘敵深入,和漢代沒有成功的馬邑之謀類似。燕國也是受東胡欺壓的。而且春秋戰國時匈奴還很弱小且內部紛爭不斷。到了漢朝,匈奴大一統了,雖然漢朝看起來也大一統了,但實際上漢朝廷能直接統治的也就關中和巴蜀。看起來是整個漢朝對抗匈奴,實際上是關中地區對抗統一的匈奴。那自然也只能處於守勢。直到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武帝透過抑制豪強封國和鹽鐵專賣等措施後,整合了漢朝廣大疆域的人力財力後才對匈奴發起了全面反攻,從此攻守異形,到了東漢才算吊打。
-
20 # 船伕
週期不對,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經濟有周期,王朝同樣也有周期。在中原從春秋打到戰國的這幾百年間,北方草原要麼是人丁單薄,要麼是水草肥美,總之人家草原牧民,過的是老婆孩子熱氈包的幸福生活,哪有閒功夫搭理中原王朝那點屁事兒。
是牛羊不夠美味麼?
是女人不夠肥美麼?
但美好的時光總不會一直下去,很快北方草原迎來了“氣候變冷”問題,水草枯黃了,寒風凜冽下,見到女人都提不起慾望了,因為下一秒就可能因為餓肚子而被大自然幹掉。這個時候草原民族發現除了人,已經剩不下什麼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南下劫掠。
一手好牌等來了操盤手如果說中原的統一歸功於絕世牛人——秦始皇,那麼北方草原的統一則要歸功於絕世強人冒頓單于。(別讀錯了:mò dú)
冒頓單于的父親,也就是老單于,人老心不老,晚年和小老婆感情好,於是冒頓單于就多了個弟弟。老單于經不起枕頭風,很快就想把位置越過冒頓,傳給小兒子。和中原王朝沒啥區別,名曰廢長立幼。
但直接把冒頓殺了,風險太大,畢竟草原民族民風彪悍,冒頓拼了命,一下子把自己幹掉就不值得了。於是老單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先是派冒頓去另一個部落“串門”,還特意囑咐多呆幾天,然後緊接著就派兵攻打這個部落。
多虧冒頓跑得快,不然就沒後來的故事了。冒頓看老爸這麼狠心,於是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老子自己當了單于。再然後,匈奴就崛起了!而就在冒頓單于,氣勢如虹的收復周邊部落的時候,中原王朝的一代霸主秦始皇死在了南巡的路上。兩個絕世狠人就這樣擦肩而過了。
所以,並非是北方草原民族,厚此薄彼,專挑劉邦登基以後來南下,而是在除了絕世狠人冒頓單于,才有了大規模集體的南下行動。在此之前,也就是戰國時期,草原遊牧民族都是小隊伍劫掠而已,互相之間如果發現不是一個不落的,打起來也有可能。對於這種烏合之眾,雖然也不好打,但對於戰國幾個國家來說,不算啥大事。
回覆列表
戰國七雄時期,能夠接觸到外族的主要是燕、趙、秦、楚,而所謂的外族應該就是犬戎。戰國時期,戰亂不斷,使得各國之間民風強悍,犬戎根本不敢入侵中原。而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漢朝,軍事力量更加集中,按理說應該更加強大才對,實際卻恰恰相反,漢高祖劉邦在與犬戎作戰過程中,基本上都是處於劣勢狀態那麼,這是為何呢?
戰國時期,中原混戰,匈奴也不例外由於歷史的必然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常態。這種常態不僅僅發生在中原,也發生在犬戎等外族手中。
以戰國七雄為例,戰國七雄之中,能夠接觸到犬戎的有趙、燕、秦。比如秦國便與義渠接壤,趙國則與林胡、樓煩接壤,燕國則與東胡接壤(《史記·匈奴列傳》)。
也就是說不僅僅只有中原等國是處於分裂的狀態,就連犬戎也是處於分裂的狀態,說不定比中原更加混亂。
再加上秦、趙、楚等國紛紛修築長城,佔據有利的優勢,這才能打得犬戎不敢還手。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戰亂依舊沒有停止,而此時的犬戎卻已經整合完畢本來以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然而情況卻愈演愈烈。秦始皇在位之時,頻繁的發動戰爭。雖然戰爭最後都以勝利告終,卻極大地消耗了國力。
此後,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即位,各地紛紛起義,中原再次陷入了內亂當中。隨後楚漢戰爭打響,劉邦消滅項羽,漢朝建立,這才結束了這場紛爭。
不過,漢朝雖然建立,但是國力卻已經大大損耗。要知道,儘管戰國時期戰亂不斷,但那是有一個相當大的時間跨度的,各國之間都是有休養生息時間的。而秦朝至漢朝建立期間,不僅時間短,而且戰爭頻繁,根本沒有恢復國力的機會。
因此,名義上戰國時期的分裂時間久,看似比漢朝初期不利,實際上情況卻比漢朝初期好得多。
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史記·匈奴列傳》而與中原混戰相反,犬戎們已經實現了勢力的整合,謂之匈奴。此消彼長之下,這才使得漢朝初期一直處於劣勢。
結束語戰國時期,各國打得外族不敢還手,那是因為外族也處於分裂狀態。而到了漢朝初期,漢朝經歷過不斷的戰亂,國力下降嚴重,這才敵不過外族。等到了休養生息以後的漢武帝時期,不是照樣打得外族卑躬屈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