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1年豌豆莢出現,2015年達到峰值,2016年賣給了阿里,作為第三方應用商店,為什麼還活著?以後豌豆莢還有什麼出路?
7
回覆列表
  • 1 # 愛讀書的毛荷西

      豌豆莢非常在意產品設計,這在國內的各個公司裡非常突出,我們堅信設計的價值。

      關於對豌豆莢的看法,作為豌豆莢的最早期成員,產品經理和設計師,有很多感觸,也有一些看法,在這裡聊一下。

      我已經不在豌豆莢工作,現在是最美應用的 CEO,如果有對豌豆莢的反饋,大家可以直接在網上提出來,尊重使用者非常重要,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反饋,相信目前的團隊都會聽取和逐步改進。也希望現在的團隊能夠聽到使用者的聲音。

      不僅僅是豌豆莢,也是一些關於產品設計的思考。分成幾個方面吧:

      一、背景和團隊

      我是豌豆莢最早的團隊成員之一。最早是在五道口的清華科技園,那個時候,我們也是創新工場最早的一批成員。每天和開復、和很多優秀的工友一起工作和交流,是一段特別難忘的經歷。我曾經發過這樣一條微博,被開復老師轉發:「創業最快樂的是和正確的人去探索如何做正確的事,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彼此發現對方是正確的人,這種事非常難得。豌豆莢甚至創新工場早期的成員,都有這樣的感受。

      實際上我一開始幫忙了好幾個專案,點心(現在百度的海外產品部門)、應用匯、魔圖精靈(後來的百度魔圖),有時也會幫諸如友盟等等專案出點力、幫點忙,後來和俊煜還有其他兄弟一起,全力做豌豆莢,並在後續的這些年裡,直到現在,都是很好的朋友。

        圖片是最早的辦公環境,在一個原本是坐四個人的工位上,做了12個人。左下角黑色衣服的是我,穿著外套,因為對著空調口,太冷了。中間是來幫忙的視覺設計師劉靜,我拉著他坐在這,現在他在小米。我旁邊紅色衣服是周立,目前他們的產品在海外有幾億使用者。周立的斜對角,另一個穿紅色衣服的,是吉昌,現在他們的產品在海外也有幾億使用者。所以穿紅色衣服、坐對角線,這都是暗示。

      周立旁邊是陳興潤,非常靠譜的工程師和文藝青年,前兩年一直負責豌豆莢的技術,在分發和廣告效率的最佳化方面非常有經驗,一頭長髮,彈吉他,人非常好,總之很喜歡他。最裡面有海賊王招貼的是阿德,現在他也是華興資本的產品總監、華興逐鹿的CEO。孫橋有一家技術服務公司,並且在做海外的企業服務產品,景峰是非常靠譜的資深前端工程師。馮鋒同學非常有經驗,之前負責技術管理,並且涉及投資等領域。還有兩個非常靠譜的人,我同桌崔瑾(因為我們經常坐在一起),當時是創新工場的市場總監,之前是 Google 的公關主管。王俊煜不在這張照片裡,讓我很奇怪,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我在拍照呀...

      特別說一下俊煜,廣東省高考狀元,我一直很喜歡他(當然該吵的時候必須吵)。我覺得他一直在學習、總結、反思和前進,優秀的人,總能不斷做出事情來。他是我見過的最有 Geek 風範的人之一。請他專門來內部分享過豌豆莢的反思和得失總結,講的特別坦誠和深入,很多朋友都覺得有這樣的反思,並且能夠和大家分享出來,非常不容易。前段時間,知乎頒發鹽年度榮譽會員,俊煜頒獎,我上臺領獎,我們兩個又配合了一次,用網際網路人的冷笑話讓主持人華少無語了一下。

      和這些兄弟在一起做出一些事情,非常開心。其實工作、做事業,在每個階段,都能夠找到一些很好的人一起合作,大家能夠在一起,就是緣分,無論是當時,還是之後,都應該相互支援。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想加入大公司,其實最關鍵的,是找到好的成長環境,和一些靠譜的人在一起,這樣自己也會成長很快。

      二、產品的迅速推進

      判斷趨勢

      當時,正是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前夕。我們都判斷未來智慧手機會普及,儘管那時 Android 手機整個市場才有幾個型號的產品。如果智慧手機是未來的趨勢,那麼智慧手機上的內容分發入口,一定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邏輯就很簡單了,打提前量,在巨頭醒悟之前,在這個市場上劃分出一塊領地。

      早期大多數人看不懂

      在市場前景尚未明朗的時候(如果市場前景明朗,就輪不到初創團隊做了),這樣的產品很難得到行業的認可(然而使用者是認可的),特別是一些評論家們。至今還記得,某些媒體的記者寫文章,說豌豆莢是個山寨產品,沒有盈利模式,是個玩具。今天,如果還有評論家說應用市場沒有商業價值,恐怕要被人笑了。但是在市場的早期,大多數人就是看不清楚,如果看得清楚,他們就自己去做了。

      快速上線和推動迭代

      如同每一個產品一開始的糾結一樣,俊煜和我一直在討論產品最基本的功能、最基礎的體驗應該是什麼(我們主要負責產品的設計,其他靠譜的兄弟們也都各自負責一塊事情,這是一個團隊的工作),什麼時候才能滿足上線的條件。我們討論的結果,是還需要具備一些功能,改進一些問題後,豌豆莢的第一個版本才能上線。這時候,汪華同學(創新工場合夥人)和我們建議,儘快上線,最好現在就上線,即使不完美。我們覺得這個想法有道理,於是,儘管要和內心中的完美主義做鬥爭,豌豆莢的第一個版本,上線了。這個版本的特點,最基本的功能勉強能用,介面還算好看+好用,然後常常崩潰(因為時間太短,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但是有一群靠譜的開發兄弟,不斷的最佳化和完善,後來越來越好。每週五發版本,總有一批使用者在期待。早期產品就是會不完美,大膽推進+儘快完善,這是一條經驗。

      早期使用者

      任何一個產品,早期的使用者,都是這個領域內的極客型使用者。豌豆莢就很典型,我以前和人舉例子,豌豆莢的早期使用者,分佈在中關村方圓三公里。因為那個時候,能夠折騰 Android 手機的人,大多是做技術工作的。以至於有使用者給我們提 Bug,順帶會說,你們可以用 ADB 如何如何來解決這個 Bug(這個使用者一定是個工程師)。正是在早期使用者的支援下,我們可以不斷前進。

      三、設計在早期幫到了豌豆莢的成長

      設計走在前面

      豌豆莢的強項之一是產品設計,這也是我們非常看重的地方。從功能到介面,我們都做了很多工作。豌豆莢在初期媒體上的很多評測文章,在介面這一項的評分,幾乎都是五顆星。有段時間,競爭對手總是在抄襲我們。豌豆莢每出一個版本,對方就迅速抄一版。很久之後遇到一些曾經的競爭對手,還會和他們開玩笑說,你們知道我們當初某個地方是怎麼設計的、為什麼這麼設計麼?然後真的和大家講了一下思路,算是另一種形式的交流了。

      優先順序的確定

      整體的產品框架,我們一直在透過很多方式來把握,確定優先順序。很早的時候,透過資料,我們就發現,應用下載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前些天邀請俊煜講座,他在講座中貼了一張當年的郵件截圖,發現我在郵件裡寫著,Q4 應用模組是我們的重點... 這是當時大家一起不斷研究的結果。現在看起來這樣的結論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當時整個市場、使用者需求都不明朗,大家都是在迷霧中探索,能夠透過資料來洞察使用者的需求,本身就很有意義。

      設計的技巧

      在產品的細節上,我們也非常用心。早期因為一些技術原因,產品啟動時,需要使用者等待的時間過長,使用者都在抱怨產品太慢,而我們又無法在短期內解決這個技術問題。所以我們在設計上做了一件事,讓啟動畫面「活」起來,產品啟動時,上面會出現一些比較有趣的文字,每次都不一樣,吸引使用者去看,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讓使用者不會感知到幾秒鐘的停頓。這是一個典型的利用心理學原理進行設計的技巧。

      流量獲取時的槓桿

      在使用者目標與商業目標的平衡上,我們也做了有趣的設計。有一天,我看到微博裡有使用者提到:豌豆莢可以帶著手機殼截圖呀。原來使用者誤以為我們在產品介面裡放的手機殼的圖片,是可以和手機的截圖結合在一起。這樣立刻來了靈感,為什麼不可以幫助使用者實現這樣的功能呢?立刻和吉昌他們討論,得出的結論是,技術上可行,於是就做了。為什麼眼前一亮?這裡面不僅僅是使用者目標,商業目標也同樣明顯。因為早期的 Android 手機種類不多,常常還有機皇的說法,一些使用者拿到手機後,也會喜歡讓其他人知道自己在用很 Cool 的手機。這些使用者會在手機論壇裡分享,而這些手機論壇,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宣傳渠道(其實那個時候,一些手機論壇已經把我們設成了敏感詞,完全不讓我們在裡面發內容,剛好使用者可以幫忙發)。於是,我們為使用者提供了很好玩的功能(能夠在手機截圖上帶上使用者當前的手機效果圖),使用者很滿意,在截圖的下方,我們放上了豌豆莢的網址,這樣其他使用者看到了,就會訪問豌豆莢的網站來下載。考慮到有些使用者可能並不喜歡幫我們宣傳,也沒有關係,我們特意為網址水印和截圖之間保留了一定空隙,這樣使用者可以自己剪裁掉。這樣整個的設計,都是在做使用者目標和商業目標的平衡。為使用者提供價值,同時又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商業目標。這二者並不總是對立的。

      四、做產品是個運籌學問題,各種要素都有其價值

      豌豆莢非常在意產品設計,這在國內的各個公司裡非常突出。我們堅信設計的價值。這裡的設計,不僅僅是介面,不僅僅是好看與否、好用與否,還有產品本身的運轉機制,也就是喬布斯所說的 How it works.

      整體與細節

      為什麼豌豆莢早期被很多使用者選擇了?就因為豌豆莢在不斷的把握整體,同時也在打磨細節。一個產品的成功,無論是大成,還是小成,都需要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市場、使用者、資本、技術等等(有一個基本的框架叫 SET,社會、經濟、技術),然而無論什麼時候,做好產品,總是沒有錯的。當然,仍然會有很多沒有做好的地方,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限制,產品就是得不斷的打磨。

      技術、運營+設計

      後來有一次,豌豆莢的一個兄弟問我,Android 系統新出的 Accessibility(無障礙訪問) 怎麼弄?因為這樣的技術,是可以用來實現一些自動操作的。後來這些兄弟們就做出了一個功能,幫助使用者自動點選應用更新時的確定按鈕,這個功能很簡單,但是挺貼心。因為當時很多 Rom 裡還沒有這樣的支援,讓使用者一個個升級應用,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產品設計需要利用各種技術和運營資源,幫助使用者去解決問題。

      設計是要素之一

      有時候行業內會有另外一種聲音,覺得設計並不重要。其實,設計(在這裡暫時狹義的理解為使用者體驗設計,廣義的大設計包含的內容更多)是產品中的一種要素,產品是否做的好,需要很多種要素來決定,不同的領域的要素構成也不同,這是最基本的運籌學概念。

      有時候可以毒舌的說一句,「好的設計或許不重要,但別說的好像你做一個差的設計,產品就做好了一樣。」沒有貼近真實需求、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什麼樣的設計都不可靠。

      同樣的資源和時間,可以做的更好

      既然要做一件事,同樣的投入,可以做的情況下儘量做好。可以做的漂亮,就不要做的醜陋。可以在滿足商業目標的同時,給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價值,就一定要去做。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變化,要想收穫價值,就一定要提供價值。而這種價值,需要的既有專業的產品技能,也有對於為使用者創造價值這件事本身的追求,對於品質的追求。

      宏達敘事VS做好細節,都有價值

      在豌豆莢成長的背後,是整個移動網際網路浪潮的迅速到來。大量的使用者從功能機轉移到智慧手機裡,這裡面存在著巨大的紅利。這個背景對於業內的人來說,都很清楚。然而在這裡仍然要強調對於產品設計的堅持,因為即使是在同一時期,也有大大小小的很多個競爭對手,除了那些背靠大樹的競爭對手之外,只有豌豆莢成長並生存了下來。大家都藉助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為什麼豌豆莢會更好?注重產品的設計,這一點很重要。外部的人們在審視一個產品和公司的發展時,往往會過於宏大敘事,看到的只是市場格局,看不到的是內在。做好設計這件事,是有價值的。

      大設計,視角不斷往上走

      豌豆莢對於設計的重視,可能就是因為俊煜、我,以及後來劉亞平等等,大家都既做過設計師,又做過產品,對於設計本身理解的更多。現在在和俊煜、亞平等朋友聊天時,我們都會說到,設計的範疇其實很大。從最細節的視覺、到互動流程,到內容、功能、資料,再到推廣、傳播、商業變現,這些背後都有設計的邏輯。很多人將設計狹義的理解為介面設計,理解為表面上的文章,這並不對。

      什麼是設計?

      設計是在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在既定的資源下,運用這些規律,去解決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是市場和商業的決策,是如何提升廣告的展示效率,是如何讓使用者用起來更方便,如何提升使用者的主觀滿意度,獲取更多的使用者,或者增加使用者留存。每個層次的設計,都有難的地方。設計師(各種設計師,包括產品設計師)的挑戰,在於在每個階段和層次突破瓶頸。

      設計+商業決策

      前幾天,一個前豌豆莢的兄弟,和我聊了他的新的設計調研方法,用視覺化的方式來分析產品的資料,透過這些資料,來直到下一步的產品、業務和商業決策。我覺得非常好,因為這樣能夠減少很多走彎路的成本,背後就是省錢、省人力、省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就是一個產品設計師應該做的。豌豆莢的設計精神和習慣、素養,在這些兄弟們身上,體現的很好。

      五、市場成熟期的豌豆莢

      紅利與常態

      「紅利」是一個有趣的概念,我之前在一些講座裡深入聊過。紅利的背後是週期和曲線,是邊際效用遞減,激烈的競爭,使用者需求的變化,這些都會對一個產品產生影響,豌豆莢也不例外。現在的應用分發領域,並不是早期的高速增長時期,不太容易看到大開大合。但是另一方面,在應用分發領域,應用市場仍然是主要的渠道。

      預期場景

      以前有過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談超級應用(使用者量巨大的應用)的應用分發能力,現在都沒人談了,人云亦云的現象很嚴重。實際上,使用者使用每一個產品,都有特定的預期場景,並不是一個應用的流量越大,分發效果就越好。 即使有再多的使用者,使用者到這裡不是為了下載應用,那麼轉化就不會太好,只是展示量大而已。一個新的展示渠道,一開始的效果可能會不錯,然而邊際收益遞減,逐漸使用者的好奇心甚至誤點誤觸都會降下來,最終還會迴歸到真正的預期場景裡。

      今天的應用分發,處在市場的成熟期,需要的是精耕細作,服務好整體的存量使用者。使用者下載應用的需求,無論多少,都會一直存在,直到本地應用(Native App)的形態被新的形態所替代為止。現在豌豆莢已經是阿里的成員,在這個體系下要做什麼,我有一些看法:

      核心使用者

      最重要的是服務好使用者,特別是核心使用者。核心使用者是在不斷演進和變化的,每個產品的核心使用者都不一樣。豌豆莢有自己明確的核心使用者,讓這些使用者感到滿意,應該是豌豆莢優先順序最高的目標。需求是有不同優先順序、也有不同型別的。有些需求是可以從40分做到60分,有一些是從90分提升到95分。我覺得使用者的痛點會持續存在,留住使用者,就應該從不斷的提升分數開始,分配相應的資源。例如,我們都知道應用的下載有時會被不法分子劫持,使用者下載應用時,在本地網路上,就被劫持,替換成了有問題的應用。這樣的網路劫持很常見,甚至最近在國務院的 App 內部(應用內的 Web 頁面)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讓使用者安全、快速的下載到應用,就是提升分數的一部分。

      分發效率

      提升應用的分發效率,在內部進行最佳化。這裡面是有持續最佳化的空間的。其實不僅僅是應用市場,很多以分發內容為主的產品,例如影片應用、電商平臺、知識市場等等,都有分發效率的問題。儘可能的讓使用者找到所需,提升效率,降低噪音。使用者的認知空間、認知能力是有限的,產品的展示空間同樣是有限的,透過演算法和有效的設計,將兩者更好的匹配起來,處理好頭部內容、個性化內容等的關係,這也同樣重要。

      流量整合

      在被阿里收購後,和 UC、PP 助手等的流量、內容整合,甚至長期能夠和更多的產品對接起來,對豌豆莢的後續發展同樣有好處。豌豆莢在相關的技術方面有不少積累,之前和我經常和陳興潤(同樣是豌豆莢非常早的成員)一起討論,他們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資訊分發的效率方面一直在比較領先的位置。這都能夠為持續的整合提供支援。

      發現與發掘

      應用發現和應用挖掘,是豌豆莢一直做的比較多的事情,這方面同樣應該繼續加強。 這在本質上是提升分發效率的一部分,但是更需要強調的,是應用本身的品質。現在有太多的應用,而使用者的時間越來越少,需要幫助使用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挖掘到高品質的應用、高品質的遊戲,減少使用者的選擇成本。應用市場,除了底層的服務外,對於使用者,真正重要的其實是上層的導航,是幫助使用者做出決策。現在,豌豆莢仍然在持續做這方面的改進和最佳化,一直能夠看到進展。

      在這方面,最美應用一直和豌豆莢在緊密合作,為豌豆莢提供優質內容。使用者以前需要在上百萬個應用裡做出選擇,但是真的有必要麼?其實如果將應用進行分級,會發現在頭部應用之外,幾千個優選的應用,不斷更新,就能夠滿足使用者幾乎絕大多數需要。而到底哪些應用才是這些優選應用的範圍之內,哪些應用應該匹配哪些場景,這就是豌豆莢在和最美應用合作的地方。歸根結底,這裡要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品質保障,給使用者最好的選擇。

      相對的核心痛點

      所以對於應用市場,應用數量多,一定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好應用多,安全可靠,並且能夠讓這些應用更好的被使用者發現。專業上,我們常常說「資訊覓食」這個概念,人們在資訊時代尋找內容,就好像是覓食的過程。提供更好的指引,更高質量的選擇範圍,這些都應該是當前這個階段,應用市場要做的最佳化。

      基礎設施

      應用市場在今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它的本質是流量樞紐,帶有下載應用預期的使用者,在這裡滿足需求,除了技術本身、產品本身,還有使用者的信任度。網際網路在經歷了快速的增長之後,能夠沉澱下來的,是品牌和品質。在今天的網際網路上,有號召力的品牌,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結點。未來豌豆莢能夠做好品牌,實實在在的讓使用者信賴,交好每一門功課的答卷,長期來說,會有很高的價值。

      期待越來越好

      最後,關於這篇文章,有人會問,為什麼只有經驗沒有教訓?我覺得教訓也需要有,只不過不必放在一篇文章裡。利弊得失是有很多要反思的地方,其實大家坐在一起內部也分析的很透徹了。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就是回顧豌豆莢和做產品時的經歷和思考。

      豌豆莢最終被收購,沒有在獨立的前提下成長的更大,有些人會說失敗了,有什麼可以講的?我始終不認為這是一種失敗。畢竟,從前面圖裡看到的十幾個人、擁擠的環境,到幾億美元的公司,如果這是失敗,什麼是成功呢?

      會有人評價說豌豆莢不接地氣,會尖銳的指出一些問題,例如流量推廣的本質等等。本身的確有很多要反思的地方。我一直認為,如果要好好的討論,其實大家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地方,我們在分發領域做了很多年事情,對於這裡面的瞭解,應該要比很多人透徹很多。而如果只是吵架或者嘲諷,那麼我也會非常不客氣的說,「說的好像你接地氣了就做好了一樣…」,對於創業者,這樣的事真的是你行你上。「你說的都對,你怎麼沒做?」「你的保時捷在哪裡?」其實要找問題都能找一堆,創業就是這麼過來的。

      作為創業者,彼此之間,應該有一種尊重。我們在最美應用這幾年也幫助了很多創業者,很多產品初始的流量都是我們支援的,非常理解,每一個創業者都不容易,每一個產品背後都不容易。總結經驗,是為了讓大家參考做的更好,也許就有一點點幫助呢。

  • 2 # 1只黑手

    我不知道豌豆莢現在還有什麼存在意義。

    越更新越糟糕,當初選擇豌豆莢,就是衝著簡潔大方的去的。我要各種功能為什麼不去選360手機助手、百度手機助手?

    我就問一下,一個應用商店沒事放個影片板塊幹嘛?這個和應用有毛線關係啊?

  • 3 # SXY香芋

    想當初一二一三年的時候可是應用商店的霸主。後來不思進取越來越雞肋,再加上騰訊應用寶這樣的應商的崛起。豌豆莢就這樣被慢慢淘汰了

  • 4 # 直播界的太歲

    說實話這個名字就感覺不好,既不接地氣也不高大上,大概三年前我用過這個產品,當時也是去下載遊戲軟體,但是廣告還是太多了

    然後最重要的來了!豌豆莢的確還活著,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它的熱度已經越來越小了,小到今天要不是看見這個問題,我都不知道我還活著這種地步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豌豆莢團隊的錯嗎?不!不是,這是大勢所驅,類似騰訊應用寶這樣也逐漸沒落了,更何況豌豆莢呢,但大勢為什麼會這樣呢?最終原因還是現在手機內建應用商店的加強,類似王者榮耀、陰陽師之類的爆款遊戲都能在各自手機內建商店裡找到,試問顧客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去下豌豆莢之類的商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郵票,民間交換到市場交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