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賈誼和晁錯都是西漢景帝時的一代名臣,才華橫溢忠君衛囯,可惜都慘敗於政治鬥爭結局悲慘。前者賈誼縱有一身才華、空存報國之志,卻遭周勃、灌嬰等忠臣的排擠被外放為官出任梁懷王太傅,最終鬱鬱而終。後者晁錯雖為重臣顯貴一時,一心忠於景帝為幫其鞏固皇權力主削藩,卻慘遭奸臣袁盎陷害,忠心為君卻含冤被殺。故西漢這兩位忠貞名臣之死被稱為不漢漢文景二帝時代兩大政治悲劇。

  • 2 # 木水田外

    歷史上人物的悲劇大多是是因為走在了歷史的正確方向上,卻沒有得到當時眾人的承認並因此被歷史的前進車輪碾碎,成為了歷史前進的踮腳石。漢朝文景之治正是因為賈誼和晁錯不怕得罪權貴利益,不怕犧牲才換來歷史少有的治世,為後來的漢武帝時期騰飛奠定物質基礎。歷史上所有的盛世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有人在為一部分人負重前行。我們只有記住他們,學習繼承他們精神才能對的起他們的苦心。

  • 3 # 隱者康司馬

    漢文帝如果早採納賈誼的限制各藩王的權力和勢力,漢景帝時期的各個藩王的勢力就不會做大做強;漢景帝當時如果早採取晁錯的削藩政策,七國聯盟就會被打個錯手不及,沒有機會聯合起來造反。漢景帝殺了晁錯,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下來,而且還愈演愈烈。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藉機削減諸侯國領土,並把諸侯任免轄區內官吏的權力收回,才使中央政權得以鞏固。

    賈誼是經過當時全國政績第一的河南太守吳公的推薦,漢文帝任命他做了博士官。

    在所有的博士官裡面他的年齡是最小的(二十多歲)。每次皇帝頒佈詔書,都讓博士官們發表意見,那些年齡大的博士官們是長篇大論但是都是陳詞濫調內容乏味空洞,賈誼的發表意見是言簡意賅主次分明,漢文帝覺得賈誼說出了自己心裡想的,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不久以後就提拔賈誼做了太中大夫。

    賈誼起草了一套他認為合理禮義規定,並上奏皇帝。漢文帝認為還不是實施的時候,但各種法令的變更以及列侯們到自己的封地就任這些規定,都是賈誼最早提出來的。漢文帝非常欣賞賈誼,想讓年青有為的他但任公卿的職位。但是周勃、灌英、馮敬等一些朝庭的元老們都很嫉妒賈誼。他們經常在漢文帝面前說賈誼的壞話。漢文帝耳朵軟,就沒有了主意,把他貶謫到長沙,讓他做了長沙王的太傅。

    後來,漢文帝的小兒子梁王到該讀書的年齡,而且這個梁王非常的喜歡讀書。漢文帝就想起了年青有才華的賈誼,於是把他調回京城,讓他做梁王的老師。

    當時漢朝是百廢待興,制度還有許多的弊端,淮南王和濟北王都因謀反被殺了。賈誼多次上書提出改革,應該提倡道德,不應該亂殺大臣和諸侯。當時周勃因為被人誣陷謀反被抓,後來查明並無此事,就恢復他的爵位和封地。賈誼就事論事,說要讓臣子們講道德,講禮節。*從此以後,諸侯和大臣們有罪都讓他們自殺,而不是讓他們受死刑(古代刑不上大夫,一般不對高階官員處以刑罰,這是統治階級的一種特權)。

    後來漢文帝封*因謀反而被貶到外地而死的淮南王的兒子為侯*,賈誼但心皇帝會進而封他們為王,就上書漢文帝,告訴他要是讓他們發展自己的勢力,到時候他們要是為淮南王報仇的話,國家就麻煩了,但是漢文帝沒有采納。

    後來賈誼輔佐的梁王在一次打獵中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不治而亡。賈誼認為自己沒有盡太傅的責任,一年後鬱悶而死,卒年33歲。

    漢景帝即位後,也採用了修養生息的政策,治理國家。景帝當太子的時候,有個管家叫晁錯,挺有才能,大家都稱他*智囊*。後來,漢景帝把他提升為御史大夫。

    漢高祖打下天下後,分封了20多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到了漢景帝時,諸侯的勢力變的強大起來,土地又多,向齊國就有70多座城。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簡直成了獨立王國。

    晁錯見各諸侯國的發展態勢有可能造成國家分裂的危險。就對漢景帝說:*吳王私自開銅山鑄錢,煮海水取鹽,招兵買馬,動機不純。不如趁早削減諸侯國的封地*。

    漢景帝覺的晁錯的話很有道理,便下定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過了不久,朝廷找了些理由,削減了諸侯的封地。有的被削去了一個郡,有的被削掉了幾個縣。

    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七個諸侯王國,打著*清君側,懲辦奸臣晁錯,救劉氏天下*的旗號,發動叛亂,歷史上稱*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浩大,漢景帝驚恐之餘,想起漢文帝臨終時的矚附:國家有變,就讓周亞夫帶兵出征。於是,他拜善於治軍的周亞夫為太尉,統領36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那時候,朝廷有人嫉妒晁錯,說如果殺了晁錯,七國就會退兵。接著有一批大臣上書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該殺頭。漢景帝看了這個奏摺,竟昧著良心,批准了。

    這樣,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莫名其妙的被殺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七國聯軍打了幾個勝仗,奪了幾座城池。根本不拿漢景帝當回事兒?

    這時,漢軍營裡有個叫鄧公的官員,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情。漢景帝問他:*你從軍營裡來,知不知道晁錯死了?吳楚答應退兵了嗎*?

    鄧公說:*吳王一直有造反的野心。這次接削地的藉口發兵,陛下卻把晁錯給殺了,恐怕以後沒有人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漢景帝才知道自己錯殺了晁錯,但後悔已經來不及。多虧周亞夫善於用兵,把七國聯軍打得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漢景帝平定了叛亂,仍舊封七國的後代們繼承王位。但是諸侯們只能在自己的封地裡徵收租稅,也取消了他們干預地方的行政的資格,大大削減他們的權力,漢朝的中央集權才得以鞏固。

  • 4 # 正史漫談

    賈誼與晁錯,成名於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時期。但這二位優秀政治家的遭遇,卻與那個生機勃勃的時代格格不入:賈誼鬱鬱而終、英年早逝;晁錯一心為國,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身著官服被當街斬殺。兩人的悲劇,是封建社會嚴酷政治生態的生動體現,但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在盛世光環的之下,讓後世往往對此選擇性忽視。

    賈誼:天才少年,西漢的頂級戰略家,卻生不逢時

    賈誼首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漢文帝登基的公元前179年。這一年,經朝廷考核,河南郡守吳公的政績全國第一,為了加以表彰,漢文帝把其召入朝廷,任命為廷尉。為國分憂的吳公,向漢文帝舉薦了洛陽少年賈誼,這位時年二十的青年人很快以自己的才華獲得了皇帝的青睞(《資治通鑑·漢紀五》):

    吳公薦洛陽人賈誼,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帝愛其辭博,一歲中,超遷至太中大夫。

    三年後,出於對賈誼才華的欣賞,漢文帝計劃授予其公卿職位,但卻遭到了執政大臣們的反對(《資治通鑑·漢紀六》):

    大臣多短之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

    可能會讓很多朋友覺得奇怪:漢文帝貴為天子,為何這麼輕易被大臣左右?大臣們為何排斥賈誼?

    第一個問題,漢文帝登上帝位,有賴於這些大臣。公元前180年,朝廷勳貴們除掉呂氏後,挑選了時為代王的劉恆進京登基,這就是漢文帝。此時的他羽翼未豐滿,還需要這些“老人”們的支援,不可能為了一個後起之秀而顯得自己“忘恩負義”。

    第二個問題,這些老傢伙們也明白賈誼確實有才,他們之所以反對,完全是因為不希望漢文帝培養自己的親信罷了,他們自己才是“專欲擅權”的人。

    就這樣,賈誼失去了步入權力核心的機會,被改任為長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爺的老師。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寫出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了當時西漢朝廷的幾大隱患:“今之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

    其中,他認為最嚴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即“可為痛哭者”),就是諸侯王強大難治,已經影響了國家的穩定與政權的安危。同時,他並不是最會嘴炮的“鍵盤俠”,還進一步提出瞭解決方案: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把原本劃給某個諸侯王的大塊土地,分散給無數個小諸侯。

    他的這一思想,成了後來漢武帝“推恩令”的理論依據,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漢王朝消滅了封國制、完完全全變成了郡縣制,大一統政權的以穩固;不僅如此,後世許多王朝也遵照了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則分封諸侯王。

    賈誼提出的治國戰略遠不止此,但在他短暫的餘生中,一直圍繞著解決諸侯割據這一當務之急為漢文帝出謀劃策。但謹慎的後者只是將齊國一分為六、淮南國一分為三後,就再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公元前169年,梁王去世,太傅賈誼也在一年後鬱鬱而終,時年33歲。

    晁錯,一心為國卻被當做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漢文帝時期,晁錯擔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辯,被太子視為智囊。與賈誼一樣,他對危害政權穩定的藩王割據深惡痛絕;而且他開出的藥方更為極端:直接把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歸中央。當然,對這種激進的意見,漢文帝更不會搭理。

    除了削藩,晁錯對於應對北方的匈奴邊患也頗為關切,他給出了“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的著名論斷,以此鼓勵朝廷對匈奴用兵。不過他最大的貢獻,是協助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把削藩落到實處。

    漢景帝即位後,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錯為內史,後來又提拔為御史大夫。晁錯為人耿直,嫉惡如仇,視國事為己任,不惜得罪權貴。公元前154年,在他的堅持與鼓勵下,漢景帝決定正式開始削藩。

    在得知晁錯決意推進削藩後,他的父親服毒自殺。在這之前,父子間還有一番對話(《資治通鑑·漢紀八》):

    錯父...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

    晁父說: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這種有離間劉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會招人嫉恨,你何苦要如此?晁錯答道:確實如此,然而不這樣的話,天子難安、宗廟不穩啊!晁父嘆息:劉家是安穩了,我們家可就完了。其後服毒自殺。

    果然在晁父死後十幾天,吳楚等七個諸侯國聯合反叛,他們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聲稱自己是無辜的,要求除掉晁錯這個誤導皇帝、破壞大局的罪魁禍首。

    顯然這只是一個藉口,但漢景帝也不是善類:既然你們找理由,我就讓你們無話可說。沒過幾天,他召見晁錯,以視察城內的藉口騙其外出;在東市,身著官服、毫不知情的晁錯被施以腰斬之刑(《資治通鑑·漢紀八》):

    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死後,吳王等人自然不會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漢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輿論優勢、佔據道德制高點,可以毫無心理負擔的大舉平叛。只是可憐的晁錯,到死都沒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務多年的太子、皇帝,會沒有一絲猶豫的把自己視為棄子,更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共赴黃泉。

    賈誼未受重用,是由於受制於特殊的政治環境,如果他生在漢武帝時期,一定會成為名垂青史的著名政治家,所以他只是懷才不遇;而晁錯的遭遇才是真正的人間悲劇,他並非必須得死,但漢景帝略加盤算,就選擇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處理方案:殺掉自己最忠誠的老部下。可真是“最是無情帝王家”!

  • 5 # 歷史步行街

    觀點:賈誼和晁錯之死之所以是文景時代兩大政治悲劇,是因為他們的政治主張對於漢朝的長治久安有非常正面的積極作用,但都由於外部的壓力,使得他們的政治思想沒有得到很好地實施,而他們的死對於緩和當時的政治矛盾沒有起到任何幫助,漢朝不得不以最為激烈的方式處理國家隱患,而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賈誼的政治主張

    1、 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金融統一

    當時在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下,漢朝的國力正在快速恢復,社會上出現了不少經商之人,生活日漸奢靡。賈誼提出重農抑商的觀點,認為對於國家而言,重視農業生產和糧食儲備是國家富強的根本。

    在金融方面,當時漢朝允許私人鑄錢,賈誼認為國家應當收回貨幣發行權,由朝廷統一發行貨幣。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貨幣政策主張,可惜並沒有得到漢文帝的重視,導致社會上貨幣混亂。

    2、 政治上主張對百姓施加仁義,對諸侯嚴加防範

    對於民眾,賈誼帶有民本思想的色彩,提出社會大眾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基,應當對百姓施行仁政,民眾生活變得富足,就會更加擁護漢朝。

    而對於諸侯王,賈誼非常敏銳地看到了諸侯未來造反的風險,提出諸侯國是否反叛,不在於血緣的親疏,而在於實力的強弱。應當在禮法上強化嚴格規定上下尊卑,使諸侯國對漢朝中央敬畏。同時在現有封地上繼續分封,讓諸侯國越來越多,越來越小,削弱力量。這個政策可謂是漢武帝“推恩令”的雛形,如果能夠推行,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的“七國之亂”。

    賈誼的政治悲劇

    賈誼敏銳地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隱患,並且提出清晰有效的解決方案。可惜由於鋒芒太露,收到當時周勃、灌嬰、馮敬等西漢開國功勳集團的壓制和排擠,被貶謫到偏遠地區,鬱鬱而終。而他很多正確的政治主張,沒有得到認可,各諸侯國的勢力仍然在不斷坐大,與漢朝中央的矛盾日益加深。

    晁錯的政治主張

    1、 重農貴粟、納粟授爵

    晁錯繼承了賈誼重農抑商的政治觀點,進一步提出要解決糧食不足的困境。向漢文帝建議國家要重視粟米,不要太重視金銀。並且鼓勵民間向北部邊疆地區輸送糧食,甚至可以折算軍功,授予爵位。這樣的政策大大強化了漢朝邊疆對於匈奴的防禦力量,為後來漢武帝反攻匈奴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 強硬削藩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除了外部的大敵匈奴,西漢內部的諸侯國勢力才是迫在眉睫的心腹大患。晁錯指出諸侯國必定造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與其等他們造反,還不如朝廷先下手削藩,對待諸侯王的態度比賈誼更加強硬。

    晁錯的政治悲劇

    吳楚七國之亂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為了安撫各諸侯國,漢景帝最終犧牲晁錯,腰斬於市。但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太過天真,晁錯死後,吳楚等國完全沒有退兵的意思,漢景帝不得不拋棄一切幻想,派周亞夫出兵平叛。諷刺的是,即便漢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也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將吳楚等國徹底蕩平。

    賈誼和晁錯的悲劇在於他們的主張都具有政治遠見,提出的措施都被歷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文景二帝能夠採納並堅持推行他們的政策,漢朝完全可以避免“七國之亂”這一場大動盪。

  • 6 # 楚漢文化

    賈誼和晁錯兩個人都成名於百世流傳的“文景之治” 時期

    賈誼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漢文帝登基的公元前179年,這一年經朝廷考核,河南郡守吳公政績突出,為了加以表彰,漢文帝將他調到朝廷任命廷尉,一心想著為朝廷分憂,吳公向文帝舉薦了當時的洛陽少年賈誼。而當時賈誼年紀輕輕二十多歲,他很快以他自己滿身的才華得到了皇帝的認可

    三年過後,皇帝出於對賈誼才華的欣賞, 計劃授予其公卿職位,但卻遭到了當時大臣們的反對,可能會讓很多朋友覺得奇怪:漢文帝就是皇帝了但為何還這樣輕易的被大臣左右?大臣們為何排斥賈誼呢?

    因為漢文帝當時登上帝位是有賴於這些大臣的,公元前180年,朝廷勳貴們除掉呂氏後,挑選了當時的劉恆進京登基,這就是漢文帝。此時的他羽翼未豐滿,朝中還需要這些“老人”們的支援,不可能為了一個後起之秀而顯得自己“忘恩負義” 雖然這些老傢伙們也明白賈誼確實有才,但他們之所以反對他,完全是因為不希望漢文帝培養自己的親信罷了,他們自己才是“專欲擅權”的人。

    就這樣,賈誼失去了步入權力核心的機會,被改任為長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爺的老師。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寫出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了當時西漢朝廷的幾大隱患:其中,他認為最嚴重、最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諸侯王強大難治,已經影響了國家的穩定與政權的安危。他的這一思想,成了後來漢武帝“推恩令”的理論依據,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漢王朝消滅了封國制、完完全全變成了郡縣制,大一統政權的以穩固;不僅如此,後世許多王朝也遵照了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則分封諸侯王。

    賈誼提出的治國戰略遠不止此,但在他短暫的餘生中,一直圍繞著解決諸侯割據這一當務之急為漢文帝出謀劃策。但謹慎的後者只是將齊國一分為六、淮南國一分為三後,就再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公元前169年,梁王去世,太傅賈誼也在一年後鬱鬱而終,時年33歲。

    晁錯,一心為國卻被當作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漢文帝時期,晁錯擔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辯,被太子視為智囊。與賈誼一樣,他對危害政權穩定的藩王割據深惡痛絕;而且他開出的藥方更為極端:直接把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歸中央。除了削藩,晁錯對於應對北方的匈奴邊患也頗為關切,他給出了“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的著名論斷,以此鼓勵朝廷對匈奴用兵。不過他最大的貢獻,是協助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把削藩落到實處。

    漢景帝即位後,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錯為內史,後來又提拔為御史大夫。晁錯為人耿直,嫉惡如仇,視國事為己任,不惜得罪權貴。公元前154年,在他的堅持與鼓勵下,漢景帝決定正式開始削藩,在得知晁錯決意推進削藩後,他的父親服毒自殺。在這之前,父子間還有一番對話:

    晁父說: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這種有離間劉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會招人嫉恨,你何苦要如此?晁錯答道:確實如此,然而不這樣的話,天子難安、宗廟不穩啊!晁父嘆息:劉家是安穩了,我們家可就完了。其後服毒自殺。果然在晁父死後十幾天,吳楚等七個諸侯國聯合反叛,他們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聲稱自己是無辜的,要求除掉晁錯這個誤導皇帝、破壞大局的罪魁禍首。顯然這只是一個藉口,但漢景帝也不是善類:既然你們找理由,我就讓你們無話可說。沒過幾天,他召見晁錯,以視察城內的藉口騙其外出;在東市,身著官服、毫不知情的晁錯被施以腰斬之刑。

    晁錯死後,吳王等人自然不會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漢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輿論優勢、佔據道德制高點,可以毫無心理負擔的大舉平叛。只是可憐的晁錯,到死都沒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務多年的太子、皇帝,會沒有一絲猶豫地把自己視為棄子,更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共赴黃泉。

    賈誼未受重用,是由於受制於特殊的政治環境,如果他生在漢武帝時期,一定會成為名垂青史的著名政治家,所以他只是懷才不遇;而晁錯的遭遇才是真正的人間悲劇,他並非必須得死,但漢景帝略加盤算,就選擇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處理方案:殺掉自己最忠誠的老部下。可真是“最是無情帝王家”!

  • 7 # 越說政史

    賈誼和晁錯的死,都源於最高統治者的棄車保帥,他們都是那個被棄的 “車”,他們悲劇在高祖劉邦時就已經註定了。

    高祖得天下,分封劉氏子孫為王,封功臣為候,由於留戀長安的繁華,功臣們大多沒有去封地,而是留在了長安,這為二人的死埋下了伏筆。

    高祖劉邦死後,呂氏專權。以陳平,周勃為首的功臣派聯合起來剷除諸呂,因懼怕天下的劉姓諸侯王,功臣派不敢稱帝,所以他們要選一個比較“ 羸弱”的劉氏子孫作為皇帝,以便把持朝政。代王劉恆被選中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文帝在即位之初,朝政全部被功臣派把持。文帝迫切需要培植自己的勢力。賈誼的出現,讓文帝眼前一亮。

    賈誼,少年時就已經很有才學,18歲便因能寫文章而聞名當地,20歲時受到吳公的推薦,當上了博士。由於對朝政有獨到的見解,文帝非常賞識他的才能, 破格提拔,一年就當上了太中大夫,“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誼崇尚儒學,主張振興禮樂,訂立制度,讓列侯去自己的封地,得罪了功臣派。功臣派大多是粗人,禮樂制度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束縛,更重要的是沒有人願意離開京城繁華之所,去偏僻的封地。所以在文帝想要將賈誼提拔為公卿的時候,以周勃,灌嬰為首的功臣派都站出來誹謗他,說這個年輕人見識短淺,想要獨攬大權,把朝政弄的一團糟。文帝逐漸疏遠了賈誼,把他貶到長沙去作太傅。這就是“ 屈賈誼於長沙”的由來。赴任之後,賈誼的心情非常低落,認為自己命不久長了。後來賈誼調任梁王太傅,幾年後梁王不慎落馬摔死,賈誼非常自責,不久便鬱鬱而終。年僅33歲。可以說,被貶長沙是賈誼人生的一個轉折,是導致賈誼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那麼,既然文帝非常賞識賈誼,為什麼還要把他貶到長沙去呢?其實文帝也是迫不得已,當時朝政被功臣派把持,文帝沒有實力跟功臣派作正面交鋒。只能棄車保帥,而賈誼就是那個被棄的“ 車”

    賈誼雖然已死,但是他的很多政治主張保留了下來。其中“削藩”的政策被晁錯繼承,直接導致了晁錯之死。

    在景帝還是太子時,晁錯就擔任“太子令”,從那時起就主張“削藩”,文帝認為時機不成熟,沒有同意。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卻很認可晁錯的主張。前188年,劉啟即位,是為景帝,晁錯憑藉景帝的恩寵,不失時機的向景帝兜售“削藩”的政治主張,景帝二年,上疏《削藩策》,力主“削藩”,提出:諸侯王,削藩會反,不削藩,也會反,既然諸侯王必反,就不如削藩,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危害會更小。由於晁錯正得寵,朝中幾乎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不久,景帝下詔: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詔令傳達到各個諸侯國,立刻激化了諸侯王和中央政權之間的矛盾,吳王聯合楚王,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趙王,淄川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起兵反叛,史稱“七王之亂”。

    初期,叛軍進展順利,一路打到梁國,景帝害怕了,採納了袁盎的建議,將力主削藩的晁錯腰斬於市,收回“削藩令”,以求諸侯王退兵。晁錯死後,景帝曾問前線回來的校尉鄧公,“晁錯已死,諸侯王退兵了嗎?”鄧公答道“諸侯王蓄謀已久,是因為封地的原因才反叛的,哪是因為晁錯啊”景帝默然。

    晁錯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袁盎交惡,致使袁盎獻計殺晁錯;恃寵而驕,導致被誅時,朝臣大多落井下石;而根本原因是景帝的懦弱和見識短淺,晁錯的命運和賈誼一樣,是那個被棄的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期就要結束了,若你是老師,怎樣寫一封致學生家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