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所得郭沫若先生遊泰山詩詞一幅,但未能辨別真偽
7
回覆列表
  • 1 # 藏品分享

    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新中國成立以後,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餘從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蹟、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為紀念建國15週年而創作的巨幅書法作品是郭沫若書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17]

    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一種“文”的氣息,寵萬端於胸中,幻化出千種思緒,從筆端涓涓流出,生成與他詩、文、史種種學問修養相融合的化境,以書法的外化形式展現給讀者。

  • 2 # 老跨鬥

    我判斷是臨摹的。為什麼?

    郭老這樣的大家,寫字都是信手拈來不加思索的,所以線條會非常快而流暢,而這個非常拘謹。

  • 3 # 麓風軒

    題主所附的這幅書法,寫的內容是1961年5月郭沫若先生遊泰山時寫的《詠普照寺六朝松》詩:

    “六朝遺植尚幢幢,一品大夫應屬公。吐出虯龍思后土,招來鸞鳳訴蒼穹。四山有石泉聲絕,萬里無雲日照融。化作甘霖滋九域,千秋長願頌年豐(後改為‘東風’)”。

    很明顯,這幅《遊泰山詩詞》書法(見圖一)不是郭沫若的親筆。

    雖然,從字形結構、簽名落款和印章上看,都模仿得很像郭沫若,但我僅憑字上就可以判斷,這不是郭沫若的親筆,是別人模仿的。

    為什麼呢?我們來看——

    (圖二是郭沫若手跡,可以對比一下)

    首先,從氣魄上來看就不對。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發現有外貌長得非常相似的人(也有一些大人物找替身),光看照片很難分別,但是隻要一見到人,立即可以分辨出來!因為一個人最難模仿的是氣質,看氣質一下能分辨。

    郭沫若在世時被捧為大文毫(不是一般的作家、書法家),他的書法以氣魄勝。像題主發的這幅,看起來就很拘謹,寫字小心翼翼的感覺,怎麼會是出自大文豪之手呢?

    其次,郭沫若作草書,筆畫呼應,氣勢連綿,爽勁灑脫,韻味無窮;寫草書筆畫多呼應。從字的姿態上來說,郭沫若的字縱橫捭闔,姿態萬千;不會像這幅字那樣每一個字都字字獨立(缺乏呼應關係),更不會每一個字的姿態呆滯無神。

    第三,郭沫若的字善於墨色變化,寫草書提筆一行字甚至幾行字一揮而就,一氣呵成,濃淡枯潤,表現無遺。像這種寫一個字蘸一次墨的寫法,只是初學者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是大書法家所為。

    最後來說,題主這幅字上模仿出來還有一些失誤。比如說“大夫”寫成了“大失”,“吐出”寫成了“吐公”,“四山有石”寫成了“四山有山石”,“年豐”寫成了草書的“這豐”,甚至連簽名“郭”字都寫成了“部”字,這些其實都模仿者“描摹”過程中,對原作一知半解造成的低階錯誤!

  • 4 # 翰墨書道

    不是郭沫若的真跡。不過這件作品雖然有瑕疵,感覺筆墨功夫還是不錯的。

    首先氣韻就不對,沒有郭沫若那種大刀闊斧,酣暢淋漓的氣度與文人氣息格調。無論是用筆還是字形結構都顯得比較拘謹。郭沫若的書法,有些點畫或者說主筆非常突出,甚至如長槍大戟,不惜打破傳統規矩和章法法度 。這件作品的結構處理有些做作,左上角的那個字處理的非常笨拙。

    比如落款,“郭沫若”這三個字的氣度就不夠。“郭“字的“口”字,又寫成了墨疙瘩。“若”字的“口”部字的運筆,就沒有交待清楚。

    用筆不夠靈動,點畫線條單一,郭沫若的書法點畫線條粗細輕重變化非常懸殊。用印也不對,感覺是仿可的,而且就是書寫這件作品的人仿刻的。而且這兩方印的風格不一致。更讓人搞笑的是兩方印,都是姓名印,第一方的內容是“郭沫若”,第二方印是“沫若”,顯然是多餘的。以郭沫若的文化造詣,不可能鈐蓋印章如此低劣和不合乎基本的規矩、原則。

    網路搜尋了一下,發現了另一件作品,其用印近似,

    感覺這件作品也不對。我們欣賞一下真正的郭沫若的書法作品。這件作品來於書法欣賞網,其真實性是比較可靠的,而且就氣度上就不凡。

    這幾件作品就非常生動,充滿一種文人的靈氣雅緻。點畫線條的粗細輕重變化非常方法,而且和諧融洽,通篇作品沒有一筆給人遲疑生澀之感。走作品有一種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法師出聖盃就是不會玩,S19聖盃是最雞肋的裝備之一,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