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越歷史君

    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康熙認為胤禩有希冀大統之心,對其予以防範。此時,康熙的態度很明確,除了胤礽,誰對皇儲有覬覦之心,誰將徹底與帝位無緣。

    康熙在位61年,對於立太子,共有兩次:首立兩歲的胤礽為皇太子;第二次就是廢了胤礽再次復立。因此,皇八子胤禩最大的機會就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皇帝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這個時候,八爺黨以為志在必得。

    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不光如此,胤禩早年很受父皇喜愛,主要表現在三點:

    讀書好;善騎射;得善緣。

    在康熙第一次分封皇子時,胤禩便與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貝勒,成為當時年齡最幼者。其次康熙交給他各種差事,完成的也都相當出色。第一次剛廢太子時,康熙令留京的胤禩署內務府總管事務。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尤其在當時諱暗不明、滿朝震動的情況下,更是體現出康熙對他非同一般的信任與器重。

    於是,在康熙詔令眾臣推舉太子時,胤禩及黨附大臣錯誤的認為,該是他登上舞臺的時候了。於是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揆敘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太子時,這令康熙大感意外及憤怒。歷史結果證明,這是一步臭棋。所以,康熙皇帝查問眾臣為何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不但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也使胤禩再一次遠離太子人選。

    最終令胤禩徹底無緣帝位的是著名“斃鷹事件”。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康熙帝率眾皇子大臣在前往熱河巡視,由於恰逢胤禩生母良妃衛氏週年忌日,所以未赴前行。這其中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胤禩的命運。他託太監送給康熙兩隻“海東青”,也就是獵鷹。由於把鷹裝在盒子裡,路程稍遠,待將老鷹送至康熙跟前時,竟奄奄一息了,這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狠狠的斥責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這就是“斃鷹事件”。此事對胤禩打擊非常大,甚至為此大病一場。至此,徹底無緣皇儲。

    如果,胤禩能夠像雍正一樣,韜光養晦、深藏不露,相信即便沒有眾大臣支援,他的勝率也會高於老四。歷史沒有如果,這就是老八的命,非但沒有登臨大寶,還落了個“阿其那”的稱號。

    成王敗寇,讓人唏噓不已!

  • 2 # 古今通史

    自古皇權無父子,對胤禩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康熙對胤禩本來不錯,胤禩是當時絕無僅有的十七歲的低齡貝勒,屢次委以重任,康熙帝最心疼的孫子也不是什麼弘曆,恰恰就是胤禩的兒子弘旺,但康熙帝根本不想讓胤禩繼任太子之位,這和親情是兩回事,比如康熙帝也很喜歡胤祉,甚至讓大臣扯謊維護胤祉,其才情上選,但政務、行政能力偏弱,所以康熙帝一樣不會讓他當太子。

    胤禩奪嫡失敗的原因大致分為幾個方面:

    立嫡立長。滿洲同化,自皇太極始,是不是真的人手一本《三國演義》當兵法學咱不知道,也不好偏聽一家之言,但是《金世宗本紀》確實是皇太極要求滿洲貴族們必修的科目之一,皇太極自任主講。

    適齡滿貴子弟必須接受教育,基礎就是滿文、滿語,其次就是漢家典籍,沒辦法,當時條件有限,滿文誕生時間也不久,沒有什麼像樣的學問書籍。再有,雖未正式執行,皇太極卻也基本認可《大明會典》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典章制度,但很明顯,那段時期並不適合實施,因為在內容上還要有一定增刪取捨,不可能完全照搬。

    到了康熙帝這一代,據其自述是五歲習文,八歲踐祚,實際上古代說的都是虛歲,康熙帝四歲就開始唸書,啟蒙教育還有蘇麻喇姑的功勞,也就是滿文、滿語方面,康熙帝勵精圖治,深知想要以滿洲皇帝身份管理好中原江山,必須先要掌握漢家的學識,這與順治帝的思想趨於一致,順治帝當初也是看書比官員們翻譯還快,唸書唸到吐血。

    康熙帝是自有主張還是受順治帝生前事蹟影響,這不得而知,總之結果就是於經史子集一類,絕不比大學士低多少,水平上對比,他比胤礽的幾個老師更具學識。

    不管學習目的是什麼,康熙帝透過學習掌握知識的同時,必然會受到漢化影響,其中就包括“立嫡立長”的傳統思想,出於與嫡皇后的深厚感情,也是悲其產後去世,所以在胤礽還不到三歲的時候,就把他扶立為太子,當做儲君培養。

    胤礽二次廢立,讓康熙帝心灰意冷,急怒之下落下了手抖和房顫的毛病,除年節外從不飲酒的康熙,在傳教士的建議下,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據說效果顯著,有一點需要注意,即便胤礽不可能再次被扶立,但從心理上來講,在康熙帝看來別人是沒有資格當太子的,而太子這個位子或說繼承自己帝位的人又必須要指定,這可愁壞了康熙帝。

    拖一天算一天,他自己也沒想到一場風寒就能讓身體健朗的自己撒手歸天,所以並沒有早做打算,還是那句話,他覺得別的皇子不配,必選的情況下還需仔細斟酌,從這方面來看,大方向上,包括胤禩在內的所有皇子,在康熙帝這種“不配”、“拖”的態度下,當時都沒有可能被立儲。

    胤禩不孝。胤禩在品性方面與康熙帝背道而馳,康熙帝經常感慨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歡,少了父母的關愛,所以把全部的孝心、孝行都奉獻給了孝莊,孝莊快不行的時候,康熙在慈寧宮數日,湯藥、飯食都是親手奉上,又去祭天祈福,希望自減壽命換孝莊病癒。

    相對來說,胤禩就非常沒心沒肺了,從以往胤禛的請安帖子來看,康熙氣怒攻心落下病根的情況諸位皇子都是知道的,不可能只有老四瞭解,但胤禩在明知因為九子奪嫡才致使康熙帝身體每況愈下的情況下,還是大肆拉攏勢力,為自己蒐羅黨羽,覬覦神器,太過不管不顧,說白了就是沒拿他爹當事,皇位比他爹的命都重要,裝樣子都不必,就是讓所有人都知道。

    忤逆君上。拿康熙帝的話當放屁,康熙帝一而再再而三的多次說明,甚至申斥胤禩不要妄想皇位,甚至痛罵本來勉強算是寵幸的良妃為“辛者庫賤婦”,良妃是胤禩的生母,捱罵也是因為胤禩不知進退的一直惦記著皇位,雖經嚴厲警告,但終究死性不改。

    良妃也成了胤禩忌恨康熙帝的原因之一,鬥爭趨於公開化,良妃的當初的嬪位實際冊封竟然隔了11年之久,她能升為嬪、妃一部分原因是借胤禩的光,胤禩從她身上沒有獲取什麼加分項。

    良妃死前嘴也是夠碎,說的是實話但變相挑撥了父子關係,她臨死對胤禩說,你爹嫌棄我出身低微,而且經常以此為藉口指責你。胤禩聽這話能不恨麼。

    注:“辛者庫賤婦”的說法存疑,畢竟是雍正朝才出來的說法。

    愚痴犯上。首先說一點,胤禩腦子並不大好使,而且有時候很幼稚。比如胤礽二次被廢的時候,胤禩不幾日就找到康熙,直接跟他爹說,我是不是需要躲躲?啥意思呢?耀武揚威、顯擺,朝中重臣支援胤禩的人太多了。

    胤禩的意思就是,你看,胤礽還是不行吧,他下臺的話,朝中重臣還不是得推舉我當太子,但我這人老孝順嘞,要不我就躲躲,避避風頭暫時不讓他們推舉我?我雖懂事,但好為難呦~康熙帝沒掄圓了給胤禩倆大耳切子就算是有涵養了。

    當初胤礽初次被廢的時候,康熙帝事後也是後悔,再加上胤祉幫胤礽說了好話,所以康熙帝希望再次扶立胤礽為太子,他自己又不好出爾反爾,所以讓朝中重臣表決,說是投票表決,其實派李光地傳話了,指定胤礽,讓他們投票不過是走個過場,下個臺階,但不知出於什麼目的,李光地並沒有把話帶到,在佟國維和馬齊的授意下,全體滿臣都投了胤禩,後來到場的幾位漢臣也不敢造次,你們投什麼我們也投什麼吧,所以全票透過胤禩立為太子,把康熙氣得好懸吐血。

    出身卑賤。上文講過,胤禩生母良妃是辛者庫出身,說是上三旗,但包衣就是包衣,純奴才而已,這對具有立嫡立長情結的康熙帝來說,根本不能接受,雖然胤禛的生母烏雅氏也好不到哪去,但胤禛的養母佟佳氏可是康熙帝第一、唯一親封皇貴妃,死前就被立為皇后,不是良妃能比的。

    既然說到這兒,多講一句,"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百花齊放,分析的都挺不錯,但在我看來,奪嫡之爭看似紛亂,因康熙帝的嫡長思想和貴賤思想作祟,胤禵也應該是無緣繼統的,他的撫遠大將軍印其實就是個蘿蔔章,實權在開拔前就分給了滿洲諸位將官,一切命令要等康熙傳書。

    胤禵只管錢糧交接,又是貪汙又是刻意結黨,又是帥帳女人成群,又是不懂排程的,初期將官的反饋是非常好,到尚可,到告黑狀,胤禵名聲很不好,康熙帝都知道,沒有嶽鍾琪的話,胤禵第二次門都出不去。

    海東青事件。事情很簡單也很蹊蹺,無非就是良妃死祭,胤禩沒有親自打招呼,只是派了個太監知會康熙,目無尊長,而且送來的海東青要死不死的狀態惹怒了康熙帝,所以對胤禩打壓了一陣子,好懸窮死,後來康熙帝心軟就放過他了,關鍵是按理說這胤禩還不至於這麼沒腦子,應該是有人整他吧。威脅皇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各位,胤禩可不只是靠著八賢王的好名聲“上位”的,真正原因是胤礽太能作了,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寧可選個純傻子也不願意讓胤礽繼位,這位太子簡直就是褚英&代善的綜合體,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連佟國維都看不慣。

    現在翻案成風,某些人為了引流開始說胤礽這好那好,與李建成相提並論,其實都是政治人物,能力歸能力,李建成也不乾淨。咱還甭費時間分析,就看康熙帝,那麼器重胤礽,二歲多的太子培養那麼大,後期還被氣出毛病來。

    康熙帝還不夠驕縱他麼,為了方便胤礽內務府貪墨財物,專門把胤礽奶媽的丈夫凌普調任內務府總管,不許經商不許經商,偏要與東印度公司合作,損害國家利益中飽私囊,為人刻薄陰毒,寡情薄意。

    如果胤礽真那麼好怎麼會廢了他呢,咱們手裡資料再多能有胤礽他親爹瞭解他麼。

    太子黨作為正牌“團隊”還被康熙打得七零八落,更何況走野路的八爺黨呢?非常非常的不奇怪。

    最倒黴的是,胤禩有個鐵桿隊友胤禔,常言說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而胤禔可謂“神豬”般的存在,跟康熙帝面前為胤禩買好,說是著名相士張明德說胤禩“必大貴”,一句話就成功的引發了康熙帝的忌憚。

    因為胤礽的“助力”,圍繞在老八身邊的人太多了,早死的福全,外加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王鴻緒、揆敘、滿都戶等等等等²,太多太多了。

    做為一國之君,自己已經定下基調要復立胤礽,大臣們竟然全票透過胤禩繼任太子,可想而知康熙帝有多擔憂,憑老八的勢力已經威脅到皇權穩定,國無二主,胤禩竟然勾結大臣營私結黨,肯定會被當做重點打擊物件。

    皇子方面,胤禔、胤䄉、胤禟、胤禵都是鐵桿簇擁者,這讓康熙帝感到了“內憂外患”,胤禵以毒藥自盡來擔保(算是威脅)老八,如果不是胤祺抱住,搞不好康熙一刀真能砍在胤禵身上,這也造成了與胤禟、胤禵暫時失和,暴怒之下康熙讓皇子們羞辱一樣的輪流打了胤禵二十板子,造成胤禵幾乎不能行走,在康熙看來父子失和是胤禩的過患。

    佟國維為胤禩硬扛康熙,鬱鬱而終,馬齊被打壓得了無生趣,後續做官純屬應付差事,太子黨的索額圖被活活餓死,九門提督託合齊被挫骨揚灰,耿額、鄂善、齊世武也都身殞命消,前車之鑑歷歷在目,而胤禩還在肆無忌憚的大行奪嫡之舉,雖然已經屢次斥責胤禩,並讓他斷了念頭,但胤禩作死一樣的屢教不改,而且還是肆無忌憚那種。

    朝臣、皇子、宗室勢力就已經讓康熙帝頭痛不已,自己身邊的總管太監魏珠,竟然也是八爺黨的一員,這可是能夠直接威脅到自己性命的存在,就是胤礽敢這麼搞也肯定要倒大黴,何況胤禩,所以在康熙晚年,胤禩的標籤一直是政治派別之一,朝廷不穩定因素,受排擠、打壓物件,雖然父子感情還在,但彼此怨毒已深,無法調和了。

    康熙帝立太子時為何不喜歡眾大臣都擁護的八阿哥胤禩?

    恰恰是因為擁護胤禩的人太多,而且奪權意圖太過明顯,所以反遭忌憚,康熙帝怎樣打壓太子黨,就會怎樣打擊八爺黨,太子黨、八爺黨都是不被容忍的存在,因為他們性質相同,影響了皇帝集權統治,甚至某種程度上架空了一部分皇權,威脅到了皇帝的根本利益甚至性命,所以無論正牌太子還是不知進退的胤禩都不會有好下場,即便再喜歡也不能以皇帝自己的權利和性命為代價。

    (敬請關注,非常感謝!)

    .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康熙帝立太子時為何不喜歡眾大臣都擁護的八阿哥胤禩?這個問題問得,小編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清聖祖康熙帝正式冊立彼時唯一的嫡子、也是其終生唯一的嫡子胤礽為皇太子。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胤禩出生於北京紫禁城。小學生恐怕都會算這一筆賬,胤礽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近六年之後胤禩才出生。試問,康熙十四年的清聖祖怎麼冊立還沒有投胎的胤禩為皇太子?眾大臣又如何擁護胤禩?難道他們都有未卜先知的本領?

    康熙四十七年的那場大戲

    康熙四十七年,因為父子之間長期蓄積的矛盾總爆發,清聖祖“忍無可忍”、廢掉了自己親手冊立的皇太子胤礽!忽然間,清聖祖唯一的嫡子“不存在”了,庶出的兒子們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序齒庶長子胤禔首先跳了出來,居然暗示父親清聖祖殺掉被廢的胤礽,甚至提出如果清聖祖不忍下手,可由自己“代勞”。清聖祖不僅是皇帝,他還是一眾皇子的親生父親!恐怕沒有哪個父親願意看到兒子之間骨肉相殘,皇帝也不例外,胤禔此舉已然是犯了清聖祖的大忌。

    可事情遠沒有結束,見大哥、二哥即將完蛋,清聖祖的序齒庶三子胤祉也覺得有機可乘、跳了出來,向父親清聖祖舉報大哥胤禔以巫蠱之法魘鎮二哥胤礽。“謀害儲君”,這已經不只是單純爭儲的問題了,而是赤裸裸的“謀逆”行為!能夠以巫蠱之法魘鎮儲君,難道就不會對皇帝老爹有樣學樣?清聖祖已經出離憤怒了,下令革去了胤禔的直郡王爵位並將他圈禁在了自己府中,這一圈就是整整一輩子……

    可問題又來了,自古君無戲言、皇帝一言九鼎,豈能出爾反爾?胤礽是清聖祖自己下令廢黜的,可沒幾天清聖祖又復立了胤礽,皇帝的“金口玉言”成了什麼?清聖祖急需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於是,他想到了讓群臣舉薦新皇太子人選,不為別的,就為給復立胤礽尋找一個“合法”的理由。哪怕只有一位朝臣上書請求復立胤礽為皇太子,清聖祖便可以就坡下驢、以“民意”為藉口將胤礽復立為皇太子。當然,藉助這次機會摸清楚群臣的“站隊”情況,或許也是清聖祖的一個潛在目的。換言之,清聖祖從來沒有想過要冊立群臣舉薦得新皇太子人選為儲,無非就是給自己復立胤礽尋找一個理由罷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群臣、皇子們大多誤解了清聖祖的意思,不僅序齒庶八子胤禩私下裡聯絡朝臣、舉薦自己為新皇太子人選,一眾皇子也都躍躍欲試。甚至連清聖祖的親孃舅佟國維這樣已經“退休”的“大咖”也站了出來、公開為胤禩站臺!就連清聖祖已經提前打過招呼、讓他不要摻和的馬齊,也倒向了胤禩……形勢一邊倒,似乎新皇太子非胤禩莫屬了。可是,這一切卻完全超出了清聖祖的預期,不僅沒能給自己找來複立胤礽為皇太子的理由,反而徹底看清了胤禩結黨的能力!整個朝堂、絕大多數朝臣竟都公開為胤禩站起了臺,清聖祖還能睡得著覺嗎?即便此前清聖祖還喜歡胤禩這個能力出眾的兒子,此刻胤禩也已經成為了清聖祖“潛在的對手”。

    當年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唐太宗李世民恐怕也沒有能力做到在朝堂之上一呼百應吧?即便如此,唐太宗還利用“玄武門之變”除掉了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並逼得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休”。胤禩在朝堂之上居然具有了一呼百應的實力,假以時日,誰敢保證他不會也玩一出“玄武門”?清聖祖根本不敢繼續往下想……至此,胤禩已然由兒子轉變為了“對手”,他威脅的已經不是皇太子的儲位、而是清聖祖的皇位和皇權了!

    不要忘了,清聖祖雖然是一眾皇子的親生父親,但他首先是皇帝!皇權歷來都是極度排他的,親生兒子也不例外。朝臣越是擁護的皇子,對皇帝老爹的威脅就越大。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指望清聖祖去“喜歡”胤禩嗎?不直接咔嚓了他就已經是父親對兒子的仁慈了。事後,清聖祖不僅公開否決了胤禩參與儲位角逐的資格、而且還下令革去了他的貝勒爵位。雖然不久之後清聖祖又恢復了胤禩的貝勒爵位,但胤禩也基本被排除在了合法繼承皇位人選之外!這也是後來胤禩集團主推胤禎(允禵)的一個重要原因。最後順帶說一句,胤禩的廉親王爵位是雍正元年清世宗雍正帝給的,不是清聖祖。終康熙一朝,胤禩的爵位只是貝勒而已,連郡王都不是。

    除了群臣“擁護”胤禩犯了清聖祖的大忌之外,胤禩本身實際上也存在很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出身,二、濫仁。

    出身太低

    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發生時,清聖祖曾經氣急敗壞、大罵胤禩是“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何謂辛者庫?它不是明王朝內廷二十四衙門中的浣衣局,更不是金王朝掛羊頭賣狗肉、藏汙納垢的浣衣院。在乾隆年間編纂的《大清會典則例》中曾言及“辛者庫即內管領”,因此所謂辛者庫並不是一個專門收容苦役的地方,而是上三旗下屬的包衣編制組織。如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她的父親阿布鼐官居正五品內管領之職。換言之,衛氏根本不是苦役出身,只是旗籍隸屬辛者庫而已,她的父親是如假包換的在職官員,正五品、與地方上的府同知等官員平級,大概其相當於現在的副廳局級!

    但無論怎麼說,良妃衛氏是包衣出身沒有任何疑問。包衣是清王朝非常特殊的一個群體,雖然他們中不少人後來都出將入相、甚至位極人臣,但是對皇家而言,他們的身份永遠都是“家奴”!這也是為什麼衛氏作為正五品官員家的小姐,卻要進宮當宮女、伺候人的原因所在,因為適齡女子參加內務府一年一度的包衣秀女(後期稱使女)選秀、入院後入宮充當宮女是上三旗包衣作為“家奴”必須為皇家盡的義務!

    或許有人要說了,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不也是包衣出身嗎?還有後來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同樣是包衣出身。誠然,清世宗的出身的確也不高。可問題是清世宗已經被清聖祖交給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雖然中國古代女子沒有“過繼”子嗣之說,但實際上清世宗就是被“過繼”給了佟佳氏,這也是後來清世宗稱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為“舅舅”的原因所在。與魏武帝曹孟德的庶長子曹昂一樣,曹昂被曹孟德的原配丁夫人收養之後,實際上已經擁有的“半個嫡子”的身份,這也是早年間曹孟德一直著力培養曹昂的原因所在。換言之,清世宗在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收養之後已經擁有了“半個嫡子”的身份,這是胤禩根本無法相比的。

    更重要的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早年間非常得寵,深受清聖祖喜愛。這一點,從他接連為清聖祖生下了三子三女也能看得出。雖然後來年老色衰,清聖祖不再臨幸她,但舊情分還是有的。反觀良妃衛氏,她一生只生下了胤禩一個孩子,而且在生下胤禩十幾年之後才被清聖祖晉封為了良嬪,這與清世宗出生之後不久烏雅氏便被晉封為德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或許衛氏與清聖祖之間只是當年明神宗朱翊鈞與王恭妃那樣的“一夜情”也未可知,再聯絡那句“辛者庫賤婦所生”,可想而知清聖祖對衛氏似乎並不待見,不是嗎?二者相比便知高下!參與所謂“九子奪嫡”的皇子,哪個皇子的生母不是清聖祖曾經鍾愛的女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惠妃納喇氏、榮妃馬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宜妃郭絡羅氏……誰的地位不在良妃衛氏之上?換言之,胤禩是所謂“九子奪嫡”期間參與奪嫡的一眾皇子中出身最低的,大概其也就怡賢親王胤祥和他有的一拼了……可胤祥沒有爭儲的野心,胤禩卻有!僅從這一點而言,胤禩是相當吃虧的。

    “普惠式”濫仁

    因為出身低、生母不得寵,胤禩的崛起遠比其他兄弟艱難得多。除了博取父親清聖祖的喜愛之外,胤禩選擇了一條“普惠式”的濫仁方式以收買人心,這也是後來胤禩能夠擁有那麼廣的人脈、近乎“一呼百應”的原因所在。可這恰恰是清聖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黨威脅皇位、皇權的問題就不去多說了,就說這個“濫仁”。

    清聖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仁政”,以至於到了康熙後期,“仁”得有些過頭了,國庫虧空、吏治腐敗、官員中飽私囊……晚年的清聖祖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在企圖改變。但歲月不饒人,身體每況愈下、加之兒子們之間的爭鬥把清聖祖搞得焦頭爛額,他已經沒有剩餘的精力去“撥亂反正”了,只能寄希望於後繼之君。可胤禩的“濫仁”比起清聖祖自己有過之而無不及,雖說他或許只是以此為收買人心的策略,真的即位後未必會繼續,但清聖祖無法確認,與其留下這麼多不確定因素,倒不如找一個可以確定的兒子,不是嗎?所以,僅此一點,胤禩便已經出局了……

    綜上所述,胤禩在康熙四十七年前後的行為不僅直接威脅到了清聖祖的皇位、皇權,而且他長期以來的“普惠式”濫仁也不符合清聖祖對後繼之君的要求,加之其出身低、生母不得寵,要清聖祖如何繼續喜歡他?不得不承認,早年間清聖祖對胤禩這個兒子還是非常中意的,否則也不會在十幾年之後又突然晉封胤禩的生母衛氏為良嬪、良妃了,不是嗎?但世異則事異、此一時彼一時,在皇位、皇權受到威脅時,親生兒子也會變成“對手”!從群臣舉薦胤禩出任新皇太子的那一刻起,胤禩的命運實際上便已經註定了,而曾經賴以安身立命的“普惠式”濫仁最終也葬送了胤禩。

    因為胤禩長期施行“普惠式”的濫仁,他的所謂“八爺黨”缺乏凝聚力,說白了就是因為共同利益聚集起來的“烏合之眾”而已,遠不及清世宗與胤祥那般的關係來得“堅挺”!雍正元年,大位已定,原本的做多所謂“八爺黨”紛紛改換門庭、甚至倒戈相向……到雍正三年底清世宗著手清洗胤禩之時,實際上胤禩曾經的所謂“八爺黨”早已樹倒猢猻散了。胤禩面對清世宗的咄咄逼人幾乎沒有任何招架之力,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憑清世宗宰割了……

  • 4 # 歷史新演義

    康熙最討厭阿哥跟大臣結黨營私了,這麼多大臣都推薦八阿哥,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們是一黨的,所以康熙爺絕對不可能把皇位傳給老八

  • 5 # 毀建策

    自己還沒死哪?其就眾望所歸,這將置己於何地?

    再說中國古代帝王實行的是終身制,縱有太上皇,生前讓位者也多下場悽慘,弄得人要有可能絕不會如此,而被架空成為傀儡,拉幫組派,成為國中之國,朝廷中的朝廷因為少年被鰲拜,三藩折騰的經歷更是如此,讓人接受不了,引起其少年的痛苦,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這種情況下不談其它,光從個人感情上來說,其又豈能讓其喜歡的了。

    而從帝位傳承上來說,因為其晚年歲數大,有心無力面對官員腐拜其不是不想作為,只是已沒那個心力,只能綏靖,故作寬仁,但這弄不代表其不知道,不想改變,但現實決定,其只有寄託下一代,

    在這種情況下其怎麼能放心將天下交到比其還寬仁,而且還是真寬仁,靠拉幫結派,眾人支援起家的八阿哥呢?那樣不僅肯定不能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變得更糟,使大清提前亡國,退出歷史舞臺,其成亡國之君,讓天下亡在其手中,

    所以其無論如何都不會選其,而選更符合要求,能使問題解決,大清永存,其美名永遠留傳的雍正。

    在這種情況下其能力越強,勢力越大隻會讓其想法實施越困難,

    故……

  • 6 # 花心大辣椒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不立老8,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老8處處學朕,又處處不像朕。朕是以寬容治天下,他是以寬容收買人心。這是康熙的原話。

    2,朕對下面已經夠寬容了,他比朕還寬容。這時的康熙清楚的認識到,寬鬆的體制之後,需要一個嚴謹的主子,才能讓他的盛世健康長久。

    3,老8處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江山社稷,而是為了結黨,為了名。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從老8的性格,到老8的功利,到老8的目的,沒有一條能符合當一國之主的品質。

    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性格的主子。

    康熙的繁榮盛世之後,需要的是一個整頓吏治,改革體制的主子,需要一個為了國家,敢於得罪人的主子。

    雍正雖然睚眥必報,性急易怒,處事不穩,但是他一切出發點是為了國家,為了江山社稷。

    且如此品質,正是康熙之後所需要的。

    所以康熙絕不立老8,而選擇的老4。

  • 7 # 雲臺山閒人

    老八善騎射,精書畫,可謂文武全才,而且禮賢下士,深得朝臣喜愛,稱之為“八賢王”。所以,剛開始康熙還是很器重老八的,被委以掌管戶部的重任,但是其後由於黃河水災和邊關戰事,國庫居然拿不出銀子,才知道原來主管戶部的老八,為了拉攏權貴,竟讓大大小小的官員從戶部借走高達1200萬兩白銀,這不可能不引起康熙反感。

    其次,老八為了不罪人又將追繳國庫欠款的差事,踢給了老四。這就更讓康熙對老八大失所望,認為老八為了拉攏人心,對國家的財物絲毫不心疼,從此不再倚重。

    後來,老八在審太子一黨時為了扳倒太子,打著康熙的名義,誘使肖國興寫了一份不利於太子的供詞,被康熙發現後,氣的康熙連說三次“其心可誅”。

    康熙廢掉太子後,滿朝近大半的大臣都舉薦老八為太子,這更是犯了康熙的忌,讓康熙錯認為老八結黨營私,圖謀篡權。

    康熙在駕崩時對老八的評價:八阿哥胤祀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仁,他是以寬仁收買入心,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聯則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

  • 8 # 凰弦羽

    皇八子胤禩

    在官場運籌帷幄,人稱八賢王,在九子奪嫡中一向被認為是康熙的儲君之選,

    其實在康熙晚年得時候在吏治上已經成了一塊詬病,康熙皇帝已經沒有精力整頓幾十年心病,而皇八子為首的八爺黨廣結黨羽典型的官僚集團,而入關一個甲子的清政府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在培養人才方面,需要開放的團結平等的民族政策,這跟雍正皇帝即位後不謀而合,清政府需要一個身先士卒的明君來帶領政治上更上一層樓,而不是一個富二代繼承百萬資產瀟灑過日子。

  • 9 # 一貳一橙

    康熙其實是很喜歡他這個兒子的,在一廢太子的時候,特意讓當時還僅是貝勒的胤禩署內務府總管。這是一個可管理皇家大小事務的官職,相當於皇帝的最親信之人。

    特別是在當時太子被廢,胤禩被破格提拔,這其中的含義可就非同一般了。

    胤禩爭儲失敗的原因

    康熙很疼胤禩,他文武兼備又極得人心,在滿清宗室、文武官員和江南文人之中有著很好的口碑,而這一點恰恰也就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康熙對胤禩的器重從一廢太子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也給了某些有心之人一個訊號:胤禩極有可能取代太子胤礽,成為儲君。這時候來上香的人多了,胤禩也覺得儲位極有可能是自己的了,難免就有點浮躁了。

    可以說胤禩是被人給坑的,他自己雖然低調,可有眾多人在康熙面前煽風點火,向康熙大力推薦胤禩。而且在這些人中,最先向康熙推薦的就是胤褆。

    胤褆是誰?康熙大兒子、進言殺太子胤礽,被康熙囚禁至死,直到乾隆給了他的各位叔叔平反的時候,卻仍然不為大伯胤禩平反,可見他所犯的過錯是多大。像這樣的人,在自己奪嫡無望之後又推了胤禩上去,表面上兄弟情深,實際上是害了胤禩。當時的康熙正在氣頭上,最在意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聲名(胤礽是康熙用了三十年扶起來的太子,他傾注了康熙太多的希望了,貿然廢立不但於國不利,而且還正面打了康熙的臉)。這時誰想做太子誰就沒有好下場,胤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恨屋及烏,胤褆所推薦的胤禩,自然也被康熙所厭惡了。

    康熙在九月初七任命胤禩為內務府總管,十九日就大罵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儼然把胤禩當成是胤褆一黨,大力打壓了。

    像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也給康熙推薦過胤禩,還有胤禟、胤䄉、胤禵這些兄弟支援,尤其是胤禟、胤禵,這兩人在康熙處置胤禩時居然帶著毒藥去見康熙。還有文武百官,像佟國維、馬齊、阿靈阿、揆敘等朝廷重臣,這些人都是站在胤禩一邊的。

    這就激怒了康熙:我還沒死呢!現在就分黨結派,想扶胤禩上位,想幹嘛?逼宮嗎?。康熙對眾人這樣急切燒香的不滿情緒,就全部積攢到了胤禩身上了。甚至連“朕與胤禩父子之情絕矣”如此絕情的話都說了出來。

    所以胤禩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康熙不喜歡他,而是豬隊友太多,被坑了一波又一波,才最終與大位無緣了。

  • 10 # 茹叔敬

    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儲位的空缺自然引起了另外一些已經成年的皇子們的注意。皇子們對儲位的爭奪,使得結黨營私問題再一次突出出來,這使康熙皇帝十分頭疼!權力的誘惑使得皇子們之間忘記了手足之情,甚至對康熙也失去了父子之情,這對一個年過五旬的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和打擊。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最重要的就是皇八子胤禩了。胤禩生母地位很低,但他相貌不凡又很有才幹,十多歲就隨御菅效力,在拉關係籠絡人心方面很有一套。在當時滿朝官員都傾心於胤禩,其中漢人官僚大部份是科舉出身,加之胤禩的寬仁更是深得人心。不久,康熙出乎意外地命令朝臣商議立皇太子,結果滿朝文武都支援胤禩,暗示諸大臣要推舉皇八子,於是朝臣眾口一詞,統統保舉胤禩為皇太子,於是,這個行動已經暴露了胤禩結黨圖位的陰謀,引起康熙皇帝的很大不滿和猜忌,馬齊等人也被罷官!胤礽第二次被廢后,原被罷官的胤禩同黨馬齊又被重新起用,其他胤禩黨人也蕕得升遷的機會。胤禩不知悔改,又幹起了籠絡人心,其黨羽聚而不散。康熙對胤禩收買人心,結黨營私的活動深惡痛絕!皇帝害怕他發動政變逼自己讓位,遂屢次藉故痛斥胤禩打擊其黨羽。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皇帝指責胤禩《謂朕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皇帝並宣佈自己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並於康熙五十四年一月開始停止發給胤禩及其屬下護衛官員的俸銀俸米。往後,胤禩離太子的寶座愈遠,如果說還有一線希望的話,則在於尚得人心,還有一定的政治力量。

  • 11 # 史味人生

    先拋觀點:康熙不是不喜歡八阿哥,而是懼怕八阿哥

    當然這個懼怕不是說康熙“畏懼”八阿哥,而是八阿哥的所言所行讓康熙感到震驚且害怕。這話從何談起呢?作為一名淺嘗輒止的原著黨,在原著中鄔思道對康熙的心思分析的透徹至極。

    電視劇劇情——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對於“百官舉薦八阿哥”一事並未做太多的分析,只是在和胤禛胤祥吃飯的時候,說出了“得十三爺無雙國士,何愁大事不成,此乃天意”,也為將來雍正繼位之夜發生的事埋下了伏筆。

    隨後鄔思道講了一個故事,說出了“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將自己寫的兩封奏摺給胤禛胤祥,囑咐他們交給康熙看,除了這兩件事以外,並未做其他的揣測。

    原著中鄔思道對百官保舉老八的看法——皇上久已不滿太子,積鬱驟發,雷霆大怒間一舉廢黜,看上去似乎聖心早已默定。但這個門一開,他也就看到了更多的東西,大阿哥被執,三爺被斥,十三爺被囚,這都出乎他老人家當初意料之外。更可畏的是八爺,內結侍衛,外聯朝臣,其勢在不得嫡位不罷手。當初太子在位,這些都顯不出來,如今暴露無遺,設身處地,焉能不驚心動魄?皇上原來最擔心太子逼宮,所以廢掉他;如今恐怕他最害怕的是五公子鬧朝,不但江山危殆,他自己也要身敗名裂!

    隨後一番侃侃而談,料定胤禛胤祥現在出手保廢太子胤礽是“百利無一害”,一如之後分析“殺鄭春華是百害無一利”一樣,讓胤禛撥開雲霧,看到了康熙看到的實情。

    如今他見兒子們虎視眈眈,心裡不安是肯定了的。所以他一面召見王掞,又見李光地這些老臣,指望他們壓陣角,又寬了太子刑具,放出東華門外讀書。一面又命群臣公推太子,想快點穩定人心。像八爺那樣幹法,府里人流晝夜川流,探馬緹騎四處探信,九爺十爺十四爺赤條條四處奔走拉人保薦八爺,只能把萬歲爺嚇住!所以我說,如今保太子雖有風險,卻是微乎其微,一尺深的水,掉下去不過溼了鞋而已,倒是保八爺,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議舉新太子的朝會上,佟國維被貶、老八一黨被徹底打擊之後,鄔思道談起事後感想,說道:

    廢太子前,他壓根沒想到會起這麼大的波瀾,更沒想到八爺的勢力遍佈朝野,呼吸之間可以撼動大局——亙古至今,幾曾有過這麼驚心駭目的事?為防止宮變,萬歲只好重新復立二爺,用他來壓八爺、壓三爺、壓四爺,鎮住阿哥們的爭雄之心。

    這句話正如電視中的一句旁白:在權衡了朝野政局趨勢之後,康熙正式宣佈,復立太子。

    明朝亡於黨爭,因此“黨爭”是康熙和雍正最痛恨的煽亂朝綱之事,雍正還為此特意寫了《朋黨論》以警告臣下不要涉足黨爭,否則必嚴懲。而八阿哥一行人奔走相告,司馬昭之心,焉能不令康熙心寒。

    正如鄔思道所說,廢太子、議舉新太子,等於康熙將暗流湧動擺到了明面上的巨浪滔天,也因此看清了幾個兒子“面上”的心思,尤其是老八,所以康熙畏懼老八,必須要將老八一黨扼殺在搖籃中,最後要不是老十四以死相抗,將康熙一軍,老八老九老十已經被圈禁了。尤其是康熙那一句“朕還沒死呢”,格外心酸,倘若任由老八坐大,將來無論康熙傳位於誰,都不能安穩繼位。

    康熙最喜歡看到兒子們相親相愛,雖說“無情最是帝王家”,可是如果做了30多年的太子被廢,沒有一個弟弟出來保舉,換做任何人恐怕都對這幾個兒子感到“懼怕”。所以鄔思道選擇讓胤禛胤祥保舉胤礽,最後獲得康熙“好好好,朕心甚慰,甚慰朕心”的評價,成為這一次“太子風波”最大的受益者。

  • 12 # 達摩說

    眾大臣都擁護胤禩,這就叫朋黨,一旦結成朋黨便會架空皇權,自行其是。歷代皇帝最怕的就是結黨,康熙也是如此。

    更何況,康熙很清楚胤禩為什麼得到大臣們的擁護。胤禩主理戶部期間,為大臣借款開方便之門,以此來收買人心,並對康熙隱瞞了國庫空虛的現狀。

    所以,大臣們都說胤禩“賢”,還有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八賢王”,不還是因為跟著八爺混能借款,能得到很多好處,“八爺黨”的名號也隨之不脛而走,大家都以加入八爺黨為榮。

    於是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八阿哥胤禩一路高票領先,讓康熙都大為驚訝。他立即採取措施,把老八一黨壓了下去。

    康熙對胤禩收買人心的伎倆瞭若指掌,他說起諸如桑佩、鄧元芳、圖倫琛等人借款放貸,以權謀私的事實時,數目清晰準確,令人咋舌。可見,康熙早就盯上了胤禩,尤其在胤禩誘審肖國興時,康熙說出那句“其心可誅”之後,無論胤禩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康熙都不再認為他是人君之選,因為他不能選擇一個透過損公肥私來收買人心的所謂“賢王”。

    所以在康熙臨終時,對於胤禩的評價是:“八阿哥嘛,處處學朕,卻處處不像朕。朕是以寬仁待人,他是以寬仁去收買人心。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將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

    康熙對胤禩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

  • 13 # 有得觀史

    康熙立太子有兩個關注點,一個是利己,一個是利國。八阿哥胤禩這兩點都不符合,所以康熙不喜歡她。

    先說利己。在所有的皇子中,康熙最喜歡的是廢太子胤礽。胤礽的母親赫舍里氏是康熙的原配妻子,在康熙最困難的時候,她與康熙同甘苦共患難,可謂是患難夫妻,康熙非常喜歡她,愛屋及烏,於是立不到兩歲的胤礽為太子。赫舍里氏因難產而死後,康熙把所有的愛都轉移到胤礽身上。在胤礽的培養上康熙下足了功夫。胤礽得天花康熙輟朝看護。康熙對胤礽那麼好,最後還是廢了他的太子身份,原因就是有意爭康熙的皇位。

    康熙在第一次廢太子時說得很清楚,“(胤礽)每夜逼近布城(皇帝帳篷),裂縫竊視”,“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意思是胤礽逼他退位,他不退就有性命之憂,說不定小命就沒了。康熙為了保護自己才廢掉胤礽。

    胤礽爭皇位,把太子身份爭沒了。大阿哥胤褆爭皇位,被圈禁起來。胤禩表現很低調,但私下裡也做了不少工作,不然,康熙要公推太子,胤禩全票透過,怎麼可能?康熙是什麼人,他能看不清這背後的玄機。

    胤礽爭皇權都讓康熙受不了了,這麼多人支援胤禩,那還得了,讓他當太子,他要是爭皇權,自己能控制住嗎?為了保證自己皇位安全,康熙斷然不會立胤禩為太子。

    再說利國。胤礽很優秀,清史資料中有記載,如果讓他當皇帝,在清代皇帝中至少能排中上等,加上康熙對胤礽確實感情深,所以一廢太子後,康熙又復立太子。但是,胤礽沒有改變,還繼續爭皇位,康熙沒招再次廢太子。

    胤禩也是優秀人才,人稱八賢王,賢明,禮賢下士,剛開始康熙很喜歡他,可是後來發現他拿著朝廷的錢送人情,把國庫的錢借給王公大臣(當然康熙也那麼做,康熙帶的頭,他只是跟著學),國家要用錢,國庫沒錢,康熙並沒有把責任推到胤禩身上,只是讓他往回要。借錢容易還錢難,往回要錢是得罪人的活,胤禩不願幹,把它推給了胤禛。胤禩管錢,借出去的錢理當由他往回要,胤禩的推脫顯得沒有擔當,這是最要命的,一個沒有擔當的人能成為好君王嗎?八阿哥胤禩成為君王對國家不利,這是康熙不喜歡他的根本原因。

    四阿哥胤禛,表面上不爭,對康熙的皇位安全沒影響,而且有擔當,他將來當皇帝,對國家今後的發展有利,所以他成了最後的贏家。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認為國漫現在的質量有上升趨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