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份天空

    兩個國家的軍隊較量,其實是國力的較量。西漢初年,國家剛剛統一,百廢待興。西漢政府連同一個顏色的馬匹都找不到很多,大臣上朝只能坐牛車,相反當時的匈奴已經非常強大。白登山匈奴王向漢朝展示了龐大的騎兵隊伍。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騎兵對於其他兵種,有著天然的優勢,自然漢朝處於弱勢一方。

  • 2 # 淡淡色影

    1、西漢初期除了韓信就沒有真正厲害的將軍了,可惜韓信死了。唯一一次交鋒是劉邦帶隊出征的,劉邦的帶兵能力10萬,也許還是韓信誇大其詞了。

    2、沒有出色的將領,怎麼和全部都是騎兵的匈奴人打。

    3、項羽最厲害的就是用騎兵打仗,最後也被韓信打敗了,所以如果韓信在,打敗匈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 3 # 志存高遠72359312

    因為首先,漢朝沒有足夠的馬匹,馬匹都要去塞外去買,而且內地的馬匹多為圈養,馬匹身形耐力也不及草原上的馬,匈奴有足夠的馬匹,可以組建足夠的騎兵,數量上就有了優勢,然後,匈奴的鍊鐵技術要優於漢朝士兵,武器上也有了優勢,再者,匈奴從小從馬背上長大,從小生活在草原野外,騎術也非常精湛,從小就尚武,個人素質也要優於漢朝士兵,另外,匈奴人從小就喝奶吃肉,身形以及體魄也要比食五穀雜糧的漢朝士兵強壯。綜上幾點,不難判斷,只有經過精選計程車兵,配備精良的武器,再配備好的戰馬才可一戰。

  • 4 # 今夜登陸

    秦末漢初,國力衰微,國家元氣沒有恢復,這跟是否有馬沒有必然聯絡!軍事是經濟和政治的延續,有糧有錢才有大規模國家動員和持續打擊的國家能力,否則妄動刀兵卻不能獲戰略上的勝利,國家就離滅亡不遠了。漢的文化,有的痞子氣,打不贏你,老子和親;打的贏你,親舅舅也幹。那時孔孟的道路還沒固化,漢人尚武而且無精神之枷鎖,無所不用其極。蠻荒與恢宏同存,無恥與無畏並列者,是為漢!

  • 5 # 我來啦30

    軍隊怎麼才能打得過對方?曰組織程度,曰軍馬錢糧,曰武器水平,曰軍人數量。

    秦國掃清六合,一統人間,十五年後轟然倒塌,人口為接近兩千萬。於是陳勝吳廣起義,秦軍鎮壓,剛剛撲滅他們,山東六國貴族紛紛起兵,一起攻打秦朝,一會是楚軍打秦軍,一會是楚軍打漢軍一會是楚軍打齊軍,一會是漢軍打楚軍。就這樣打來打去,當時老百姓餓死,被殺,被徵兵打仗然後被殺。十不存一,兩千萬人口最後只有兩百萬人活了下來。就在這種局面下,漢朝建立了。陛下出門連毛色一樣的馬匹都找不到,只好用顏色不同的馬來代替。大臣們上朝大多用牛車。這說明什麼問題?經濟出現重大的問題了。用現在的話說,國民經濟接近崩潰。沒有人種地,因為人大部分都死於戰亂了。

    然後呢,當然是休養生息了。根據考古發現,從高皇帝到孝武皇帝之間的近一百年裡,國民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二年律令》的頒佈,是在呂后時期,國家授田給農民,近乎私有制度,這直接導致了人口的巨大恢復,農作物的生產得到了恢復和提升。工商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在史記中,記載了很多大商人,這說明市場經濟的繁榮。

    農民多了,土地多了,糧食就多了,兵源就多了,工商業發展了,科技水平就提高了,國家的稅收就多了。這是經濟上為對匈奴的作戰提供了保障。

    當年漢軍在西域被敵人圍困在城池中,陛下召陳湯詢問對策,陳湯說,漢軍武器精良,士兵勇猛,對戰胡人,一個能打五個!現在胡人偷學了我們的武器製造,改善了他們自己的兵器,但是現在我們漢人還是能一個打三個。不會有問題的。

    這就是精神力量和科技水平提高使我們大漢的戰鬥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才能越來越對匈奴作戰佔盡風頭。

    尹灣漢墓曾出土《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系統的記載了西漢成帝永始四年東海郡武庫藏武器裝備。其中僅武器就有如下眾多(皇室器物冠以“乘輿”):

    弩弓:弩537707(乘輿11181),弓77521,小計615228

    矢:弩矢11458424(乘輿34265),弓乘輿1199316(乘輿511),小計12657740

    槍:銅戈632(乘輿563),矛52555(乘輿2377),乘輿鈒943,鈹451222(乘輿1421),戟6634,有方78393,鍛24167,小計614546

    刀劍:劍99905(乘輿4),涇路匕首24804,鋸刀30098,刀156135,大刀127,小計311069

    斧:鐵斧1132。

    注意,這只是大漢的一個郡的武器庫哦。而漢朝郡的數量,一般情況下至少有四十個哦(郡的數量會因為某些原因減少或者增加)。

    所以說,漢朝實在是太偉大了,前期猥瑣發育,後期才能各種浪啊。只要制度不出問題,憑藉漢人的勤勞和智慧,總是會站立在世界之巔,而現在的我們,更是要追求制度的完善,和經濟科技的發展哦。

  • 6 # 冷兵器研究所

    漢帝國初期採取和親的政策而不是軍事對抗,不能簡單用打過打不過來評價。

    讓我們從頭來說:

    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第一階段,秦軍採取避實擊虛的戰略,東西並進、南北夾擊奪取了匈奴勢力薄弱的河套以南地區,推進到北河(今烏加河,當時為黃河的主流道)。第二年(公元前214年),秦軍又發動了第二階段攻勢。蒙恬率軍渡河,擊敗了匈奴主力,奪取了整個陰山地區和賀蘭山高地。

    頭曼單于迫於秦軍的兵鋒,只能撤退到陰山以北的漠南地區。公元前209年,冒頓殺死父親頭曼,成為匈奴帝國的新單于之後。匈奴帝國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秦帝國崩潰,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於中原。冒頓單于藉此良機,向東擊滅宿敵東胡人;南並樓煩、白羊王,全部奪回秦將蒙恬所佔的河南地;向北征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部族;出兵西域消滅月氏,平定Murano、烏孫、呼揭各族。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冒頓單于在歷史上首次把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區完全統一起來。等到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起漢帝國。匈奴帝國已經是擁有近四十萬騎兵,並且不斷南下劫掠的“可怕巨狼”了。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為了防備匈奴的進一步南下,就想設定一道緩衝地帶。於是劉邦將太原郡和直至北部邊界的三十一個縣劃給韓王信(與擊敗項羽的韓信重名,因為他被封為韓王,所以史稱韓王信)作為封地,作為一個分封的屬國去抵禦匈奴。可是當年秋天,匈奴來攻的時候,韓王信卻和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韓王信獻出了國都馬邑,投降了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

    勃然大怒的劉邦,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反擊。戰役的初期,漢軍進展順利,連續擊敗韓王信的叛軍,以及叛軍和匈奴的聯軍,甚至還擊敗了冒頓單于的先頭部隊。此時已經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這樣的重要禦寒物資要到一千多年後的宋元時代才開始推廣。因此,當時漢軍士卒自然缺乏足夠的禦寒服裝。普通漢軍戰士多被凍傷,甚至有20%到30%計程車兵被凍掉了手指。漢軍的行動越來越遲緩,各部隊之間也出現了脫節。

    同時,劉邦在連勝之後,中了冒頓單于的示弱誘敵之計,產生了輕敵冒進思想。當劉邦親率先頭部隊進駐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南30裡的白登山。主力二十萬漢軍則還停留在樓煩、馬邑一線。冒頓單于抓住漢軍的這一漏洞,調集整個匈奴帝國的三十多萬騎兵,將劉邦和漢軍先頭部隊合圍在白登山。漢軍苦戰7日不得突圍,情況十分緊急。

    關於白登之圍的記述,同一本《史記》中都展現了不同角度的細節描寫,堪稱漢匈歷史當中的“羅生門”。

    《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

    《史記·陳丞相世家》“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史記·韓(王)信列傳》“漢令車騎擊破匈奴。匈奴常敗走,漢乘勝追北,聞冒頓居代谷,高皇帝居晉陽,使人視冒頓,還報曰‘可擊’。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騎圍上,上乃使人厚遺閼氏。閼氏乃說冒頓曰:‘今得漢地,猶不能居;且兩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彊弩傅兩矢外鄉,徐行出圍。’入平城,漢救兵亦到,胡騎遂解去。”

    《史記·匈奴傳》“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但是如果我們綜合各方面歷史記述,從軍事角度而不是從簡單的宮鬥角度分析整個“白登之圍”。那麼,我們就能撥開歷史的迷霧,發現被後世文人所演繹和想象所層層遮蓋的歷史真相。

    劉邦因為輕敵冒進,與漢軍主力脫節,導致整個指揮中樞和前鋒被匈奴主力合圍。漢軍苦戰7日不得突圍,所帶的糧食也要耗盡。在這窘迫之時,劉邦派使者賄賂匈奴閼氏,閼氏勸說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將包圍圈放開一角,這些事情都確有其事。但冒頓主動將包圍圈放開一個缺口,明顯是一個反常舉動。從心理學角度,當一個人有突然的反常舉動,那麼他一定有更深層次的需求。其實我們綜合前面的史料,同時換個角度考慮,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對被包圍的劉邦,可謂佔據了天時:天氣寒冷,漢軍非戰鬥傷亡增多,戰鬥力下降;地利:將漢軍重重圍困;人和: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雖然被圍的漢軍無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圍,但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樣也無法突破漢軍的防禦。這就等於冒頓單于動員傾國之兵,將劉邦和漢軍前軍包了餃子。但這個餃子夾生了,吃不掉。同時,後續漢軍主力也在源源不斷地趕來。等到第七天的時候,被包圍的漢軍、包圍的匈奴人、前來解圍的漢軍主力,三方形成了一個僵持狀態。之前佔盡優勢的匈奴人反而要擔心被漢軍內外夾擊了。

    本來冒頓單于也在等待韓王信叛軍的支援,但韓王信的叛軍卻遲遲不到。背叛者從來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韓王信的叛軍也是如此。冒頓甚至都開始擔心叛軍和漢軍重新聯合起來。因此,冒頓單于的戰役決心不可能不發生動搖。但冒頓用兵一貫喜歡用假想欺騙敵人,使敵人出現誤判,從而打破僵局佔據主動。比如他對付東胡人就各種委屈求全,然後突然一擊必殺。冒頓對漢軍同樣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漢軍的前哨戰中,面對漢軍戰車與騎兵的正面突擊,匈奴總是處於下風。因此,冒頓故意進一步示弱於敵,面對著漢朝的使者,故意將精銳隱藏起來,只顯露老弱病殘。於是成功欺騙了久經戰陣的漢高祖劉邦,最終促成了白登之圍。

    因此,冒頓單于聽從閼氏的勸告,主動放開圍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個假象和煙霧,背後有著更大的殺招。《孫子兵法》曾經說過“圍師必闕”。強調包圍敵人時,為防止敵軍產生拼死作戰的決心,要虛留缺口,以動搖敵軍指揮官的意志,渙散敵軍士兵的鬥志。更重要的是,虛留缺口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敵人逃跑時,發動致命一擊,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覆滅。冒頓單于夠嗆讀過《孫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殘酷的生存競爭無時不刻在教授在他這種戰爭哲學。

    從軍事角度分析,冒頓在白登之圍中給劉邦的這個解圍一角的“甜頭”,更像是魚餌。但當時僵持的戰局,逼迫著身經百戰的劉邦只能硬生生吞下這個“魚餌”。這時候,陳平的身影出現了。歷史上的陳平不是那個後世描寫的謀士般的形象。當時他的官職是護軍中尉,漢帝國軍隊裡的高階軍官。歷史上記載的陳平奇計,也不是那個“宮鬥奇計”,而是一個重要的戰術建議。陳平建議:士兵手持強弩,以戰鬥隊形,徐徐撤出圍困。

    草原上的哲學,面對強壯的敵人要主動退讓,以減少己方的損害。野狼捕獵時也是讓開最強壯的獵物,只攻擊病弱者。匈奴的哲學更是如此。面對著圍而不亂、退而不潰,嚴陣以待的漢軍陣列,匈奴人找不到發動致命一擊的契機。同時,前來救援的漢軍也趕到了。因此,冒頓單于只能撤兵北返,漢匈兩大帝國的第一次碰撞就這樣落下了帷幕。雖然沒有最終的結果,但雙方也在這次碰撞中,體會到了對方的實力。

    晁錯首先肯定了,戰馬給匈奴帝國帶來的軍事優勢。他說:匈奴的長處有三。

    一、攀山跨澗,漢朝的戰馬不如匈奴的戰馬。

    二、在崎嶇的山路上,馳騁騎射,漢朝騎兵不如匈奴。

    三、風餐露宿,忍受飢渴,堅韌頑強,漢軍不如匈奴。

    接著,晁錯分析了漢帝國軍事體制,和先進武備所帶來的軍事優勢。他說:漢帝國軍隊的長處有五。

    一、在平原上,漢軍戰車和突騎衝鋒,就很容易能把匈奴打垮。

    二、漢軍強弩的射程與威力,遠超過匈奴的弓箭。

    三、使用強弩的漢軍萬箭齊發,匈奴的皮甲與木盾根本抵擋不住。

    四、漢軍戰士身穿鐵鎧,手持鋒利的兵器,在弓弩的掩護下,排成陣列奮勇前進,匈奴的戰士根本抵擋不住。

    五、當漢軍戰士在步下用長戟和刀劍近身格鬥,匈奴根本不是對手。

    在正面戰場上,匈奴對面漢軍的車騎突擊處於下風。面對嚴陣以待的漢軍,匈奴也無法突破其防禦,討到什麼便宜。但匈奴則可以透過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集中優勢兵力,決定在什麼時候打,在哪打,或者透過襲擾、圍困來拖垮漢軍。細究之下,匈奴所有優勢核心點在於這個遊牧帝國掌握著當時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戰馬。

    一人五馬的匈奴騎兵在那個沒有電報和汽車的時代,擁有著情報傳輸和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這使得匈奴騎兵能夠快速繞過漢軍防線,襲擊毫無保護的和平居民,然後在大批漢軍趕來前撤退。如果漢軍追擊,匈奴騎兵就會利用機動上的優勢,不與漢軍正面作戰,或偷襲、或襲擾,或快速調集優勢兵力合圍漢軍。甚至匈奴騎兵只需不斷引誘漢軍追擊,然後將其引入大漠,使其迷路,靠飢餓和乾渴來解決敵人。

    就像法國曆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他的《草原帝國》裡寫道:“(匈奴)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中國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攻擊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

    漢高祖劉邦透過“白登之圍”的困境,明白了剛剛建立起來的漢帝國力量還很虛弱。漢帝國還沒有實力跟擁有雄厚軍事實力、戰爭成本極低,卻又兇狠難纏的匈奴帝國爭鋒對決。那個時候的漢帝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經過秦末亂世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原大地早已是殘破不堪,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的破壞,土地大量荒蕪,人口銳減,急需休養生息。建立在廢墟之上的漢帝國,國力空虛,財政捉襟見肘。皇帝尚不能用四匹同色的馬駕車,大臣則只能乘坐牛車,內部軍事政治環境也很不穩定。

    因此漢帝國只能暫時採取懷柔的“和親”政策。漢帝國定期從宗室選出女子,以漢帝國公主的名義嫁給匈奴單于。每年漢帝國還需要贈送一定數量的布匹、絲織品、穀物、美酒和金銀。

    但這種和親政策並沒有匈奴帝國的掠奪野心。匈奴帝國的小股騎兵仍不時入犯燕、趙、代的邊境城邑,擄掠人口,搶劫財物,給邊地百姓造成極大的災難。當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冒頓單于甚至還給漢帝國當政的呂太后送來了充滿嘲弄、羞辱的書信。信中聲稱:你剛死了丈夫,我這邊也是一個人過,不如咱們兩個人“湊合”過吧!

    但是就算面對這樣的羞辱,漢帝國也只能暫時隱忍下去。就如《古代中國與其強鄰:東亞歷史上游牧力量的興起》一書中所說:“漢高祖時候國家的軟弱,是軍事力量的發展還不夠強大的結果。這種軍事力量的弱小使得匈奴帶給他們的危險遠遠比匈奴本身所具有的危險大得多。

    匈奴透過與另外的遊牧族敵人的戰爭,將自己的領土擴大到從滿洲里直到黃河西部的大片土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兼併了其他遊牧部落,透過對軍隊進行集中化的結構整頓,匈奴在更有效的軍事組織內的武裝力量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在漢朝這邊,由於士兵們缺乏與匈奴作戰的經驗,由於指揮官缺乏嚴明的紀律約束,還由於貴族成員們對皇帝的忠誠不能得到保證,漢高祖軍隊的戰鬥力無望地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這些因素使得漢朝的軍隊與匈奴的軍隊相比,客觀上處於劣勢。這種情勢迫使漢高祖採取安撫的態度,以使漢朝最終能贏得時間建立起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一支專業化的軍隊,以保證漢朝取得最後的勝利。

    新娘和賄賂都沒有能夠阻礙得住匈奴在邊境地區發動搶掠和進行迅猛的進攻,他們還在不厭其煩地要求漢朝增加貢品。但是,這種政策使得邊境地區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的保證,與大規模的戰爭相比,其給國家財政造成的負擔還是比較輕的。因此,和親政策是儲存經濟力量和維護復興的大漢帝國的領土完整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由此可見,漢帝國的忍辱負重其實是在韜光養晦。因為“白登之圍”同樣告訴了漢帝國,匈奴人並不是不可戰勝的。漢帝國現在所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漢帝國只是在積聚國力中等待著,等待著自己的實力足以擊敗匈奴帝國的那一天。

  • 7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漢朝立國之初,剛經歷暴秦導致的陳勝吳廣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又歷經五年劉項爭雄的殘酷戰爭,人口銳減,國力微弱。如初飛之鳥,初植之木。

    從軍事上,剛從戰車轉為陣地戰,缺乏機動靈活的騎兵大部隊。反觀匈奴,善騎射,彎刀更歷害,看準目標,千里奔襲,迂迴包抄,屢屢得手。待漢軍排程馳援,己是幾天後的事啦。

    經過文景之治,人口大增,國庫充盈。至武帝時己擁有十四萬匹戰馬,也誕生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驍將。率騎兵一舉擊敗匈奴主力。從此漠北之南再無匈奴王庭。

  • 8 # 歷史檔案館

    要打匈奴,農耕文化打匈奴乃至於遊牧也不過幾種方法。

    第一種李牧式。設圈套,打埋伏,搞就地殲滅。

    第二種霍去病式。養馬,組織騎兵狂奔對方基地。找到對方主力決戰。

    第三種,說諸葛亮式有點勉強。就是中國古代對抗遊牧的傳統秘籍。戰車。

    象棋裡車乃第一強子,士卒依靠車來進行防禦,機動,補給。這是從周朝就有記載的。

    咸寧五年(279)正月,河西鮮卑人禿髮樹機能率眾反晉,攻佔涼州(治今甘肅武威),晉廷大震。時馬隆任司馬督,自請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復。武帝準其所請,授他為討虜護軍、武威太守,允其至武庫任選兵器,並領三年軍資而後出發。十一月,率軍西渡溫水(今武威東),禿髮樹機能領部眾數萬據險阻遏。馬隆改革兵器,作扁箱車。在廣闊地帶,依八陣圖聯車為營,插鹿角於車的外圍;遇道路狹窄,則將扁箱為木屋置於車上,以擋矢石。據《晉書·馬隆傳》記載,他還令晉軍著皮甲,於道旁累磁石干擾身裹鐵甲的鮮卑人行動。如此且戰且進,不斷獲勝。武帝在久未聞馬隆軍音訊後獲得捷報,甚喜,詔授馬隆假節、宣威將軍。十二月,經大戰,斬禿髮樹機能,克涼州。

    中國晉代馬隆徵涼州時所作車陣:“晉馬隆循衛、李選士三千二百人,配車一百二十八乘,三百人為遊奕,依孔明八陣而為四層,路廣,車上以木為拒馬向外,結營而行,名鹿角車營;路狹,更施木屋,以蔽矢石,木屋拒馬,以低為式,治力前拒,兼束部伍,且戰且進,故曰扁箱車陣也。能損益,即便利,尚可成出塞之營耳。”晉將軍馬隆出征涼州,為防禦敵之騎兵,因布此陣。全陣凡3200人,配車128乘,每乘25人,每二乘相互為一陣。300人為遊走的機動部隊。陣由四層構成,一層56乘戰士,二層40乘,三層24乘,四層8乘。車上置拒馬木以禦敵騎,並置扁箱,以保護車上士兵。《續武經總要》雲:“木屋拒馬高則難用,故扁其箱以承”矢石,故陣以“扁箱”得名。

    以後戚家軍也用車戰對抗後金的八旗精銳。

    最早實施這種戰術的,是三國時代蜀國的諸葛亮。他使用的八卦車法,就是基於使用戰車阻擊敵人騎兵的這種想法。他創造的運糧用的木牛、流馬這種獨輪車,也是作為阻擊敵人騎兵衝鋒用的一種障礙物來使用的。

    諸葛亮北伐對魏國。魏國早已經打服了匈奴,鮮卑胡騎也有內遷。因此騎兵相比蜀漢很有優勢。

    主動進攻,能否以步兵剋制魏國的騎兵,是個問題。所以後出師表裡,諸葛亮寫喪失突騎一千就心痛的不得了,雖然不是諸葛亮本人親筆,也反映了當時人的認識。蜀漢是沒有騎兵可補充的。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彌補。因此做戰車與陣法。

    以桓溫之能,四萬精銳碰到慕容垂的八千鮮卑騎兵,幾乎身不免,大敗於枋頭。

    所以諸葛亮北伐,能打得魏國閉門不出,自己無甚損失就已經很難了。

    回到話題,秦漢時期,西漢初年,能否有這三種方式呢。

    第一種,我看過一個寫穿越小說的,想依靠太行黃河打埋伏,吃這麼大一桌菜。

    反正匈奴當時極盛,統一了草原。所以李牧在世也無法吃下四十萬。

    那個依靠太行黃河打埋伏的。當然小說寫的很成功。但漏洞百出。

    首先要遷徙民眾,其次情報要保密,黃河不能結冰,口袋關隘一個都不能出問題。

    實際上遷徙一個省的民眾,那基本就是董卓了。不弄到屍橫遍野,震驚天下是不可能的。

    韓王信叛逃,熟悉地理,因此計劃可能落空。

    當時單于是個人物,伏擊了劉邦。因此這計謀不好使。

    玩意這四十萬進入內地燒殺劫掠,連線諸侯,漢朝直接就gameover了。五胡亂華提前五百年。

    後期漢朝武帝搞過一次,情報保密不行。走到途中牛馬成群,沒人,是傻子也得問問。抓住個小官一拷打就招了。伏擊暴露。

    第二種,必須得國力強盛。漢武帝搞了養馬令才能爆騎兵。

    結果仗是贏了。馬死得多。經濟還是要崩。一萬騎兵農業社會搞起來等於六萬步兵。

    不用騎兵可以不。

    你覺得大漠之上,靠雙腿追擊四條腿,甚至十六條腿,是誰先崩潰呢。

    西漢初年,漢朝連馬車都少見,許多朝廷大員都坐牛車,怎麼搞。

    第三種,防守可以,比如李陵,馬隆,諸葛亮。但要殲滅,出塞,必須地形很好。而且真在大漠,補給也跟不上。

    李陵就是活活被耗死。

    所以西漢初年,匈奴問題無解。只能是守要塞,和親,恢復國力,謀取河套。一步一步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閱讀那些比較悲傷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