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睿讀西遊

    大家都知道夏—商—週三個朝代,前後有1800多年曆史,史學家經常把它們放在一起,這是因為這三個朝代有個共同的特點——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隸制社會、青銅器時代。

    夏(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471年。

    開國君主:禹、啟

    末代君主:桀

    國姓:姒(念:sì,音同“似”)

    (PS:夏商周三朝,夏朝是沒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時代,只是後期《左傳》、《史記》等有描述,所以至今還未完全證實有這個朝代)

    在夏以前,是關於三皇五帝的上古神話時代,各氏族部落之間開始形成聯盟,部落聯盟首領採用禪讓制,就是說我當了首領,下一屆讓部落裡其他優秀的人才(不同姓氏)來當新的領導,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就是典型禪讓制。

    夏朝開國,跟大禹治水(又叫鯀禹治水)有關。

    相傳三皇五帝上古時期,黃河氾濫,鯀(念gǔn,音同:滾)、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治理黃河之水,二人分別被命為“崇伯”和“夏伯”。夏禹的父親鯀採用“堵”的辦法,結果失敗了。夏禹則採取“疏導”方法,成功治理水災,還有夏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的歷史故事。大禹治水13年,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大禹治水

    夏禹治水有功,舜帝把部落首領位置禪讓給禹。在禹的帶領下,部落聯盟變得相當牛逼,這時禹不再禪讓了,說部落聯盟該是自己禹家的,他把之前的部落禪讓制變成世襲制,夏禹傳位給兒子啟,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夏”,其他部落聯合起來反對結果都被打敗了,大家不得不服從管理,於是夏禹成了“中原共主”,從此“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中原地區也成了華夏文明的開端。

    (PS:世襲制從夏朝開始一直延續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長達4000多年時間。)

    夏朝首都(今河南禹州)

    大禹死後安葬在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禹廟

    另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建立夏朝後,將天下分作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又從九州攫取金屬石礦,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利的象徵,因此九州成為中國國家的代名詞,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

    (PS: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丟失,成為歷史之謎)

    夏朝並不是如今的中國版圖,它只是中原的一大片區域,四周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諸侯部落。夏朝疆域圖大致包括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核心區域在今河南省。

    商(約前1600—約前1046年),550多年

    開國君主:商湯

    末代君主:商紂王

    國姓:子

    商湯原是東方商族部落的首領。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受封於商地(今河南商丘),因以為族號。

    話說夏朝晚期,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末代君主桀(念:jié,音同“傑”)在位期間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順帶從當地強搶民女供自己淫樂,其中有一個末喜氏部落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把她強行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幫助商湯打敗夏桀。

    商朝最開始是夏朝的一個部落,在黃河下游的河南商丘一帶,公元前1600年商湯率領其他諸侯國聯合軍隊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夏縣)跟夏朝軍隊進行決戰,史稱“鳴條之戰”。結果夏朝軍大敗,荒淫殘暴的夏桀被俘,遭放逐,數年後死亡。

    夏商“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標誌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銅器上的銘文】是最早的文字)

    商朝最開始建都亳(念bó,今河南商丘),後來頻繁遷都,最後遷往殷(今河南安陽),在殷這個地方建都273年,所以商朝也被稱作殷商。

    商朝都城殷(前期今河南商丘,後期今河

    商朝除了甲骨文和金文以外,還有青銅器也很發達,最著名的要數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後母戊大方鼎,戊:念wù,音同“勿”)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重達832.84公斤,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鎮國之寶——後母戊鼎(商朝)

    (PS: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後母戊鼎證明夏商周時期,青銅器已經發展到頂峰,直到春秋戰國,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

    關於商湯的成語典故——網開一面

    一天,湯在田野散步,看見一人張開大網,喃喃地說:“來吧,鳥兒們!無論是飛得高的低的,向東還是向西的,所有鳥兒都飛到我的網裡來吧!”湯走過去對那人說:“你的方法太殘忍了,所有的鳥兒都會被你捕盡的!”於是湯砍斷了這人的三面網,剩下一面。然後低聲說:“哦,鳥兒們,喜歡向左飛的,就向左飛;喜歡向右飛的,就向右飛;如果你真的厭倦了你的生活,就飛到這張網咖”。——“網開三面”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後來,人們把它改為“網開一面”。

    到了商朝第28代君主武乙(商紂王曾祖父),把都城從殷(河南商丘)遷往黃河北岸的沬(念mèi,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帝辛)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毛主席對他評價頗高,認為商紂王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他能文能武,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帝辛繼位後,定都於沬,後改沬邑為朝歌(念:zhāogē,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關於商紂王有幾個歷史典故/神話傳說:

    比干挖心

    發明炮烙、蠆盆酷刑

    建造鹿臺、酒池肉林

    與商紂王相關的核心人物:姜子牙(後逃往周部落),姜王后,比干,殷(商)末三仁: 比干、微子(宋國第一代君主)、箕子(今朝鮮開國君主)

    周(前1046年-前256年),791年

    開國國君:周武王(姬發)

    周: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

    國姓:姬

    相傳周人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念kù,音同“酷”)的後代,周人早期生活在陝西武功一帶,古公亶父(周太王)之時,因為外族入侵,被迫遷往陝西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

    (渭河流域為黃河最大支流,流經咸陽、西安等。)

    周太王有三子,偏愛小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及次子仲雍為順父意傳位與季歷,自身逃亡荊蠻,與當地本土氏族結合,後為吳國。

    季歷跟東邊的商王朝聯姻,夏部落加入聯邦國家,成為商朝的一個方國。後來季歷成為商朝強大的方國,對商朝是一種威脅,被商王文丁殺害。

    到了季歷之子、周太王之孫——姬昌(周文王)這輩,夏國實力擴張,不斷兼併部落,已經三分天下有二了。但周部落繼續臣服於商,姬昌為商的“西伯”。商紂一度囚禁姬昌於羑里,並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

    周文王(姬昌)死了後,次子周武王(姬發)即位,以姜尚(姜子牙,呂尚)、弟弟周公旦輔佐。

    周武王率兵會其他諸侯部落盟軍於孟津(今河南孟津),史記號稱有800個諸侯參加。後周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士兵4.5萬與商朝17萬軍隊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汲縣)。周軍大勝,紂王於鹿臺身被珠寶玉器自焚。

    牧野之戰標誌著商朝滅亡,是商和周的分界點。

    因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朝立。周武王又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念hào,音同“浩”,今陝西西安東北,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豐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並稱豐鎬城,即西周,也叫宗周。

  • 2 # 秦嶺雪653

    商和周是確史,夏還有爭議。但我認為中國的夏朝是存在過。因為歷史久遠,文字尚在初期,所存遺蹟大多湮滅,只有傳說和後人的記述。因此歷史就變成了神話。用我們老百姓的眼光看商朝不可能是一下子那麼發達的,它的前面絕對有一個過度。夏就是這個鋪墊。

  • 3 # 記錄歷史人生

    大家都知道夏—商—週三個朝代,前後有1800多年曆史,史學家經常把它們放在一起,這是因為這三個朝代有個共同的特點——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隸制社會、青銅器時代。

    夏(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471年。開國君主:禹、啟末代君主:桀國姓:姒(念:sì,音同“似”)

    (PS:夏商周三朝,夏朝是沒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時代,只是後期《左傳》、《史記》等有描述,所以至今還未完全證實有這個朝代)

    在夏以前,是關於三皇五帝的上古神話時代,各氏族部落之間開始形成聯盟,部落聯盟首領採用禪讓制,就是說我當了首領,下一屆讓部落裡其他優秀的人才(不同姓氏)來當新的領導,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就是典型禪讓制。

    夏朝開國,跟大禹治水(又叫鯀禹治水)有關。

    相傳三皇五帝上古時期,黃河氾濫,鯀(念gǔn,音同:滾)、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治理黃河之水,二人分別被命為“崇伯”和“夏伯”。夏禹的父親鯀採用“堵”的辦法,結果失敗了。夏禹則採取“疏導”方法,成功治理水災,還有夏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的歷史故事。大禹治水13年,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大禹治水

    夏禹治水有功,舜帝把部落首領位置禪讓給禹。在禹的帶領下,部落聯盟變得相當牛逼,這時禹不再禪讓了,說部落聯盟該是自己禹家的,他把之前的部落禪讓制變成世襲制,夏禹傳位給兒子啟,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夏”,其他部落聯合起來反對結果都被打敗了,大家不得不服從管理,於是夏禹成了“中原共主”,從此“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中原地區也成了華夏文明的開端。

    (PS:世襲制從夏朝開始一直延續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長達4000多年時間。)

    夏朝首都(今河南禹州)

    大禹死後安葬在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禹廟

    另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建立夏朝後,將天下分作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又從九州攫取金屬石礦,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利的象徵,因此九州成為中國國家的代名詞,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

    (PS: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丟失,成為歷史之謎)

    夏朝並不是如今的中國版圖,它只是中原的一大片區域,四周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諸侯部落。夏朝疆域圖大致包括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核心區域在今河南省。

    商(約前1600—約前1046年),550多年開國君主:商湯末代君主:商紂王國姓:子

    商湯原是東方商族部落的首領。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受封於商地(今河南商丘),因以為族號。

    話說夏朝晚期,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末代君主桀(念:jié,音同“傑”)在位期間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順帶從當地強搶民女供自己淫樂,其中有一個末喜氏部落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把她強行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幫助商湯打敗夏桀。

    商朝最開始是夏朝的一個部落,在黃河下游的河南商丘一帶,公元前1600年商湯率領其他諸侯國聯合軍隊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夏縣)跟夏朝軍隊進行決戰,史稱“鳴條之戰”。結果夏朝軍大敗,荒淫殘暴的夏桀被俘,遭放逐,數年後死亡。

    夏商“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標誌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銅器上的銘文】是最早的文字)

    商朝最開始建都亳(念bó,今河南商丘),後來頻繁遷都,最後遷往殷(今河南安陽),在殷這個地方建都273年,所以商朝也被稱作殷商。

    商朝都城殷(前期今河南商丘,後期今河

    商朝除了甲骨文和金文以外,還有青銅器也很發達,最著名的要數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後母戊大方鼎,戊:念wù,音同“勿”)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重達832.84公斤,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鎮國之寶——後母戊鼎(商朝)

    (PS: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後母戊鼎證明夏商周時期,青銅器已經發展到頂峰,直到春秋戰國,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

    關於商湯的成語典故——網開一面

    一天,湯在田野散步,看見一人張開大網,喃喃地說:“來吧,鳥兒們!無論是飛得高的低的,向東還是向西的,所有鳥兒都飛到我的網裡來吧!”湯走過去對那人說:“你的方法太殘忍了,所有的鳥兒都會被你捕盡的!”於是湯砍斷了這人的三面網,剩下一面。然後低聲說:“哦,鳥兒們,喜歡向左飛的,就向左飛;喜歡向右飛的,就向右飛;如果你真的厭倦了你的生活,就飛到這張網咖”。——“網開三面”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後來,人們把它改為“網開一面”。

    到了商朝第28代君主武乙(商紂王曾祖父),把都城從殷(河南商丘)遷往黃河北岸的沬(念mèi,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帝辛)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毛主席對他評價頗高,認為商紂王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他能文能武,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帝辛繼位後,定都於沬,後改沬邑為朝歌(念:zhāogē,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關於商紂王有幾個歷史典故/神話傳說:

    比干挖心

    發明炮烙、蠆盆酷刑

    建造鹿臺、酒池肉林

    與商紂王相關的核心人物:姜子牙(後逃往周部落),姜王后,比干,殷(商)末三仁: 比干、微子(宋國第一代君主)、箕子(今朝鮮開國君主)

    周(前1046年-前256年),791年開國國君:周武王(姬發)周: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國姓:姬

    相傳周人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念kù,音同“酷”)的後代,周人早期生活在陝西武功一帶,古公亶父(周太王)之時,因為外族入侵,被迫遷往陝西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

    (渭河流域為黃河最大支流,流經咸陽、西安等。)

    周太王有三子,偏愛小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及次子仲雍為順父意傳位與季歷,自身逃亡荊蠻,與當地本土氏族結合,後為吳國。

    季歷跟東邊的商王朝聯姻,夏部落加入聯邦國家,成為商朝的一個方國。後來季歷成為商朝強大的方國,對商朝是一種威脅,被商王文丁殺害。

    到了季歷之子、周太王之孫——姬昌(周文王)這輩,夏國實力擴張,不斷兼併部落,已經三分天下有二了。但周部落繼續臣服於商,姬昌為商的“西伯”。商紂一度囚禁姬昌於羑里,並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

    周文王(姬昌)死了後,次子周武王(姬發)即位,以姜尚(姜子牙,呂尚)、弟弟周公旦輔佐。

    周武王率兵會其他諸侯部落盟軍於孟津(今河南孟津),史記號稱有800個諸侯參加。後周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士兵4.5萬與商朝17萬軍隊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汲縣)。周軍大勝,紂王於鹿臺身被珠寶玉器自焚。

    牧野之戰標誌著商朝滅亡,是商和周的分界點。

    因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朝立。周武王又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念hào,音同“浩”,今陝西西安東北,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豐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並稱豐鎬城,即西周,也叫宗周。

  • 4 # 生生相關

    在奴隸社會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交通通訊不方便,分封制為鞏固統治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此夏商周三代都是採用的分封制。到東周末,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國家逐漸走向統一,這種情況下,分封制已不適應當時的需要,所以逐漸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直到秦朝才統一六國。

  • 5 # 薛紅娟

    神人時代(黃帝--堯舜)--聖人時代(堯舜--禹)--賢能時代(禹--夏商周)--夏商周(道與非道爭鬥期)---無道時代。。。。

  • 6 # 閒放堂

    夏、商、周曾經同時存在,三大區域的互相競爭推動了中國的產生。商是中國歷史之開幕時期。我小時候愛看的一本書,就是上下五千年,裡面說中國古代有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的傳說,還有燧人氏、神農氏等等。我們這個民族是炎黃子孫,堯舜禹都是部落英明的首領,到了禹死以後,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禹所在的夏部落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再過四百多年以後,出現了一個暴君桀,導致夏亡。

    夏朝(約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商是黃河中下游的另一個部落,傳說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堯舜時期,跟禹一起治過洪水,是個有功的人。後來,商部落因為畜牧業發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了。商與夏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打了一仗,夏桀的軍隊被打敗了,於是夏亡商興。商從湯到紂,經歷了近600年的歷史。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這個部落在現在陝西、甘肅一帶活動。後來,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後來逐漸強大起來,到周武王時,透過討伐紂王,在牧野大敗商軍,紂王自殺。周武王滅了商朝,把國都從豐搬到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周朝有近800年的歷史。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以上就是我大致瞭解的夏商周三朝基本脈絡,大致分析可以知道,他們都起源於古老的部落、部落聯盟(酋邦),在不同的地方發展起來,而且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共同存在過。按照史書記載的傳統觀點,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出現了暴君、昏君,被後來的明君所替代的。這也符合後面從秦到清的歷史規律,為大家所普遍認可。即有德者興,失德者亡。

    但是,前一段時間,有幸讀到郭沫若老先生所著的《中國古代社會》,使我對夏商周三朝的理解能夠更進一步,跳出原有的視野和思維框架,重新審視這段歷史。他在開篇導論中,引用摩爾根、馬克思、恩格斯等的著作和觀點,對世界上所有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行闡述,表明所有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必然以經濟為前提及根本動力。然後明確指出:“殷代—中國歷史之開幕時期”,接著說到,我們中國的歷史起源,素來沒有科學的敘述,一般的人多半據古代的神話傳說以為正史,這是最大的錯誤,最大的不合理。我們中國的歷史起源於什麼時候?《尚書》是開始於唐、虞,《史記》是開始於黃帝,但這些都是靠不住的。呵呵!不愧是大師,在1929年,37歲時就提出顛覆歷史的觀點,太了不起了。他說到,根據最新的考古知識,一是中國的古物屬於有史時期的只出到商代,是石器、骨器、銅器、青銅器;二是商代已有文字;三是商代的末年還是以牧畜為主要的生產,農業在當時尚未十分發達。就此斷言:商代才是中國歷史的真正的起頭!在商代都還只是金石並用時代,那麼在商代以前的社會只是石器時代的未開化的原始社會,還有,在商代都還只是牧畜盛行的時代,那麼商代的社會應該還是一個原始公社制的氏族社會,至少應該是這種社會的末期。事實上竟是這樣!這就是說,夏是一個比商更早的原始社會,史書上所謂夏國是不存在的!然後,用大量的篇幅,透過對《詩》、《書》、《易》的研究,分析卜辭中的古代社會,闡述周代彝銘中的社會史觀,引用他所著《甲骨文字研究》,通篇對商周時期的經濟、政治、宗教、藝術、思想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郭老的這本書,對我的啟發是非常大的,敬佩他對古代歷史典籍的瞭如指掌,對西方科學理論和知識的深刻理解。更為難得的是,他研究學問的態度,既不拘泥於中國幾千年的聖賢之道,保守僵化,也不盲目尊崇西方的理論,照搬照抄,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而是相信科學,堅持以事實為依據,結合當時中國考古出現的一系列重大發現,潛心研究,最終對中國歷史的起源問題做出開創性解釋。

    啟示1:重新建立對夏商周的認識,他們不是簡單的朝代更替,而是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也正因為此種發展變化,造就了中國。

    啟示2:賦予我學習歷史典籍的新的方法和角度,就是不能人云亦云,看之信之,就中國歷史看中國,現代科學、哲學理論和實踐一樣適用。

    啟示3:19世紀的思想創新,是群星璀璨的時代,可以說在各個方面奠定了基礎,直到現在以至今後很長時期,我們都是生活在那個時代偉人的思想裡,生活在他們的注視下。

    附註:依照目前看到的考古資料,約四千年前,在今山東、河南和陝西有三個民族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從部落社會進入酋邦社會。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這三個民族處於競爭狀態,爭取誰能用更有效的方式組織更多人口,獲取更多資源。中國因此快速產生了國家組織與制度,以及一套與國家組織和制度相對應的高度文明。夏、商、周之間的關係是共主更迭,即原來的商取代夏,周取代商,然而三種文化在這個時期內有很長時間是重疊並存的。

    以上是個人學習心得,僅供參考,請多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做亞馬遜哪個站點比較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