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口水雜談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自1903年義大利人提出“全重型火炮”,美、英、日開始了該作戰理念的探索,最終以英國率先造出無畏艦為節點,海軍軍艦開始走向大炮鉅艦的時代。而在19世紀末20年代初,海軍軍工科技的迅速發展,火炮的製造技術得到了質的提升,火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炮管越來長,射程也就越來越遠。而無畏艦的出現正是為遠端射擊而設計的一款軍艦。而對於遠距離炮擊和近程炮擊不同,遠端炮擊需要觀測炮彈的落點以修正設計引數。
而為了更好的觀察炮彈的落點,就需要軍艦的火炮一起射擊,不然雜亂無章的射擊會使得觀測會更加困難。所以就需要一起開炮,讓炮彈一起落下方便觀測。但是所謂的齊射其實並不完全是所有火炮一起射擊,因為這種大口徑火炮在射擊時會產生巨大的炮口暴風,如果全部一起打的話會嚴重影響精度,所以各炮之間一般都會有著一定的時間差來射擊,也就是延時射擊,但是這個時間不會超過1秒鐘,所以這樣的話應該也算是輪流射擊。
而使用同一口徑、倍徑的炮管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共用射擊引數,而像前無畏艦那樣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口徑的火炮,需要更多的觀瞄裝置。像1905年的對馬海戰中日本和俄軍是從7公里開始對戰,而在日德蘭海戰中是開始從15公里外開始對戰,而在日俄海戰中日本一開始也是採用齊射,但是在近距離混戰的時候各炮位都是各自混戰。而在日德蘭海戰中,由於距離太遠,所只能透過齊射來修正彈道,以提高射擊精度。注意長門的1、2號炮塔的兩根管,其實就是在輪流射擊
-
3 # 李若林1990
您要問為什麼不齊射而要輪流射的話,我還能想辦法列舉各種原因來試圖說明一下。但您這麼問,我都不想找原因了。一巴掌能呼上去的事,幹嘛要一根一根指頭輪流的甭腦闊呢?
-
4 # 軍博大資料
戰列艦齊射和輪流射擊其實都會採用。
早期的戰列艦由於缺少先進的瞄準系統和火控技術,主炮射程短、精度差,射速也令人捉急。
這時期戰列艦交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測距。但是當時的測距存在成百上千米的誤差,於是還需要透過多次試射確定命中目標區域所需要的主炮仰角。為了增加試射的速率,一般將所有主炮分為2-3組進行齊射。而考慮到單發炮彈也必然存在精度誤差,於是每次試射時發射的炮彈數量也不能太少。最終為了兼顧試射速度和彈藥量,前2後2雙聯裝佈局一般就確定為一次4發炮彈,稱為半齊射,射擊速度比全艦齊射快一倍,更有利於快速矯正誤差。
不過在經校射確定主炮仰角之後,戰列艦還是會採用齊射的。因為在缺少火控雷達和彈道計算機的時代,彈道的計算主要靠人力和機械,如果一直採用輪流射擊方式,計算起來既麻煩又很容易造成混亂。海戰瞬息萬變,過於複雜混亂的校準模式很容易錯失良機。
英國柯林伍德號戰列艦,遍觀全艦,炮用觀瞄裝置幾乎就只有艦橋、艦尾和前桅上的瞭望臺了。
隨著火控技術的發展,戰列艦火炮的發展也逐漸趨於成熟。
多數戰列艦炮塔多采用雙聯或三聯裝的設計,而戰列艦主炮發射時會在炮口產生可怕的高壓,相鄰的主炮若同時發射,必然極大影響精度。因此雖然仍然採用齊射為主,但為避免齊射影響射擊精度,單座炮塔中的不同主炮的射擊時間實際上是存在微小的時差的。
衣阿華號射擊場景,可見炮口在彈丸出膛瞬間產生的高壓在海面掀起的波瀾。這樣的高壓可以對鄰近的出膛炮彈精度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威斯康星號射擊時的場景,透過觀察炮口煙柱長度,可以觀察出射擊時差。
在火力需求並不大的時候,非聯動式的三聯裝炮塔甚至可以只升起左右兩門炮進行射擊,不但能夠減少彈藥消耗,更能進一步減小炮口暴風的影響。如下圖
總體來說,早期火控系統的落後和彈道計算的不便還是造成戰列艦傾向於採用齊射方式的主要原因。
-
5 # 歷史小挖客前無畏艦時代的主炮齊射
前無畏艦時代,戰列艦的主炮標配是一前一後兩座雙聯裝主炮塔共4門。大家都知道,要在遠距離上提高主炮命中率,需要觀察前一輪射擊的彈著點,然後根據彈著點的偏差,來修正下一輪射擊的射擊引數(提前量、射角、方位角……等等)。觀察炮彈落下的水柱!大炮射擊,方位上的偏差往往不大,也容易修正,難的是判斷目標的距離!而在早期,別說沒有現代精確的鐳射測距儀,光學測距儀不多見!實戰中第一次使用光學測距儀,還是在日俄戰爭中(如下圖,紅圈中)!因此人工觀察主炮炮彈落下的水柱是修正射擊引數的最重要手段。
具體怎麼看呢?前無畏的4門主炮採用相同的射擊引數,1次齊射打出4發炮彈,觀察到水柱全在目標前面或後面,就需修正。當觀察到4個水柱有的在目標前,有的在目標後,就叫做形成“跨射”,或者叫“獲得夾叉彈”,說明射擊引數已經不需要修正,命中只是機率和時間問題了。下圖是怎麼回事,各位可以自行判斷了。
因此,主炮的數量很重要。3門、2門炮理論上也能觀察跨射,但即使引數對了,也有很大機率全部偏前或偏後,所以通常認為4門主炮是最基本的要求。這裡可以參考一下橋牌——當對家2人手上還有某個花色4張牌時,0-4、1-3分佈的機率和2-2分佈大致相當。
無畏艦時代的輪流齊射但是,即使到了無畏艦時代,12英吋主炮的射速最高也只有2發每分鐘(實際最快也就1.5發每分鐘),30秒1發。而當時主力艦最高航速已經達到20節,即10米每秒的速度。因此在已方主炮向敵艦齊射時,即使觀察到水柱的偏差,修正了射擊引數,但敵艦在下一輪射擊時已經至少跑出了300米遠,超出1個艦身的長度,導致之前的修正可能完全白費了。這也是為什麼美西、日俄戰爭中副炮戰果大於主炮戰果的原因——副炮射速高得多,兩次射擊間隔中目標跑不了多遠。
但這時表面硬化裝甲開始流行,副炮的威力被大大削弱,要有效攻擊敵艦,必須讓大口徑主炮發揮威力,怎麼辦呢?簡單,堆主炮數量!於是全主炮的“無畏艦”應運而生。無畏號向舷側齊射的威力比前無畏艦大了一倍,達到8門。
無畏艦時代,炮術發展成為“半齊射”,如下圖。即每個炮塔的其中1門炮一起射擊(正好一半,所以稱為半齊射),這樣每次有4發炮彈飛向目標,可以滿足觀察水柱的需要。如果需要修正,就立刻修正引數,然後讓每個炮塔的另1門炮再來1次半齊射,又是4發,可以再觀察1次!每次觀察之間間隔為15秒,敵艦拼命也只能跑出100多米,效率比前無畏艦時代高了1倍。
當觀察到4發炮彈形成跨射以後,無畏艦就變成“全齊射”,8門主炮一起向目標開火以提高單次射擊的命中率,這通常被稱為“效力射”。
一些小貼士由此,可以知道為什麼很多國家偏愛雙聯裝炮塔了吧。前2後2的4座雙聯裝炮塔半齊射時炮彈數量正好夠觀察水柱,8門炮如果威力不夠,可以加大口徑嘛!反觀3X3聯裝炮塔,雖然節省重量、主炮還多出1門,但採用半齊射時非常麻煩。必然有同一座炮塔上的2門炮要齊射,而這2門炮炮彈之間還存在干擾!觀察員一會看4個水柱,一會看5個水柱也很麻煩,炮管的磨損度如果不統一還影響齊射效果!
所以3X3聯裝炮塔(4X3聯裝沒有這個問題,原因自己就能想清楚)要等到射擊指揮儀真正全面成熟起來,才會效果比較好,特別是炮控雷達的成熟。美國“華盛頓”號射擊日本“霧島”號(如上圖,7分鐘內命中9彈,顯然就不是慢吞吞的“半齊射”)、蘇里高夜戰等戰例,都是靠成熟有效的炮瞄雷達,事先就能完成高精度測距、掌握對手的運動引數等,計算好射擊引數第一輪直接全齊射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不過,後續的彈著點修正,仍然是由雷達觀測水柱和目標位置來進行的!
-
6 # 小約翰
主要原因是——戰列艦的命中率太低了。
戰列艦列強炮艦政策的產物,它是火炮和裝甲的結合體,但戰列艦的火炮已經和過去的火炮有所不同,他們配備的是大口徑的火炮,裝甲也必須是加厚的,這樣的戰艦就能在戰爭中獨當一面,起到一艦定乾坤的效果。
戰列艦都是海上的巨無霸,遠遠看起來非常恐怖。就拿中型戰列艦來說,通常是要設計有三層炮甲板,部署的火炮要有百門,艦船上戰鬥人員在900人左右,艦船排水量在排水量2500-3500噸。
即使是小一點戰列艦,炮甲板也有三層,部署的火炮不低於80門,戰鬥人員在700人以上,排水量也在2000噸以上。戰列艦自從19世紀60年代誕生以後一直獨領風騷,直到二戰時候,依舊威力不減,是軍事大國不可或缺的殺手鐧。
二戰以後,戰列艦逐漸被航母和核潛艇奪了風頭,風光不再,成為明日黃花,退出了歷史舞臺。
戰列艦雖然被時代淘汰,但由於它在海上的光榮歷史,因此它會頻頻出現在歷史題材的電影裡,風采不減當年。
在電影和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海上巨無霸對準目標,炮口齊刷刷吐出炮彈,很少看到他們單發的,為什麼戰列艦的大炮喜歡群毆呢?首先是為了彌補火力的不足。
初期的炮彈威力有限,炮彈口徑較小,採用的還是比較落後的實心彈,威力較後來的開花彈相比要小許多,射程也就2000米到3000米左右,如果一發發射擊的話,對目標造成的傷害是有限的。再加上對方往往也是裝甲的傢伙,摧毀一個目標往往要很長時間,為彌補這個短板,就採用了群發的模式,爭取在短時間內摧毀目標。
另外,為了火炮的打擊精確度。
其次,早期的戰列艦都沒有先進的瞄準裝置,更沒有火控雷達,幾乎完全是靠目測和原始的工具來定位,看到炮彈落偏左了,就再向右調整炮口的角度,下一發偏右了就命令炮手把炮口再往左來一下。因此誤差非常大,效率自然也很低。
而且如果目標是移動的話,就更難以奏效,往往會把指揮員急得渾身冒汗。經常會想打正東的目標炮彈卻落在了東南,攻擊正北的目標,炮彈卻在東北落下,常常會勞而無功,把無數炮彈都打水漂。
日久天長,人們總結出一套經驗——開炮的時候不再一發一發打,而是採取遍地撒網的方式,眾炮齊鳴。這樣艦船上的百門大炮一起怒射,鋪開射擊,覆蓋面就會變寬,命中率也就變的非常高,效率也就相對提高了不少。
因為打一炮調整一下角度只能作為參考,一旦確立了目標的準確位置,必須要全力以赴,以免錯失戰機。
最後一點就是當陸地的部隊進行進攻的時候,戰列艦擔任對友軍或者自己人的火力增援,必須要加大力度,集中全部火力達到快準狠幹掉敵方目標的目的。比如對方是集團衝鋒,那就是一大批人山人海,根本就沒有必要瞄準,也沒有可能去瞄準,萬炮齊發,既能消滅敵人,也能震懾敵人,產生強大的心裡震撼作用。
這也就是我們後來常說的一種戰術,那就是地毯式轟炸,並不需要大炮來點射。而是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射出最多的炮彈,成功遏制敵人的進攻,為地面部隊爭取主動提供寶貴的時,否則就會貽誤戰機,變主動為被動。
不過在攻擊體積不是太大的目標的時候,戰列艦大多還是採用不同位置的火炮分組對目標進行射擊,一邊射一邊調整角度,這種射不是齊射,也不是點射,而是輪流射也叫校射,主要目的是為了調整射擊角度,提高精確度和命中率。
即使定準了角度也不能完全一致進行射擊,因為炮彈飛出炮口是時候,跟空氣作用向兩邊會產生一種張力,從而影響旁邊的火炮射擊精確度,因此相鄰的火炮射擊頻率要稍有差異,避免影響炮彈的準確度,這在專業上叫延時射擊。
-
7 # 和風漫談
戰列艦在海上戰鬥中既有齊射,也有輪流射擊,依據戰場需要而定,不存在單一的某種射擊方式。
與陸軍火炮不同,艦炮在海上射擊非常困難。它沒有堅實的大地依靠,而是跟隨戰艦在水上不斷晃動。戰艦在六個自由度上做複雜組合運動,包括橫搖、縱搖、艏搖,並跟隨波浪起伏而不斷升沉。
在這種環境下要完成跟蹤、瞄準、射擊需要極高的戰術修養和技巧,需要專業的炮術官、觀察員、計算兵、瞄準手和炮手通力配合,哪一個環節出了差錯也無法命中目標。
艦炮的射擊分類有很多,包括:齊射、全齊射、半齊射、部分齊射、連續射、全舷射等等。每一種射擊都有其獨特用處,互相補充不可替代。
齊射,是艦上的同口徑火炮炮塔朝同一個目標同時射擊,但不要求每一個炮塔中的全部火炮都參與。比如一艘艦上有3座3聯裝炮塔,大家都朝同一艘敵艦射擊,每座炮塔中有2門或以上火炮參與就可以稱為齊射。
全齊射,比齊射要求高,需要所有同口徑火炮炮塔中的所有火炮都向同一個目標射擊,即3座炮塔9門炮都要同時向一個目標射擊才行。
部分齊射,部分同口徑炮塔或部分火炮同時向一個目標射擊。
連續射,各炮各自射擊,不必協同,一般在近距離混戰需要最大射速時使用。
半齊射,是全部同口徑炮塔中有一半火炮同時射擊,通常是左右炮交替射擊。
二戰中德國海軍使用前、後主炮塔交替射擊,也稱為半齊射,與以上的略有區別。
▲主炮、副炮一起射擊的全-全舷射擊
在這種環境下,艦炮對10千米~30千米外的目標射擊其實命中率很低,既看不清目標,炮彈還是拋物線彈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德兩國共發射了幾千發炮彈,最終命中率只有2%~3%左右。
艦隊射擊從發現敵人開始,經過測量,計算、試射、校射、跨射、效力射等幾個階段。前幾個階段是慢速射擊,只動用一部分炮塔,或每個炮塔中出一部分火炮輪流射擊,最後進入效力射才會所有火炮全齊射,萬炮齊發一舉將敵人送上天。這樣能節約彈藥、提升效率。
首先是發現。海上環境多變,霧大浪大視線差,想發現目標並不容易。一般要藉助第三方情報、偵查飛機、遠端搜尋雷達等探明敵艦的大體方向。
▲長基線測距儀和頂部的指揮儀
有了大體方向後,艦上的射擊指揮系統就開始工作。火控雷達和長基線測距儀開始觀測敵人,測距手測得敵艦的方位角、距離、航向和速度,然後將資料傳到艦上的火控中心。
火控中心的操作人員透過火控臺、機械式計算機等裝置算出射擊提前量、炮口俯仰角等引數,然後傳輸到炮塔。瞄準手依據指令調整炮口瞄準敵艦,裝填手裝彈裝發射藥,等待發射命令。
德雷爾火控臺
有了以上射擊引數並不代表能打準,因為敵我雙方都在運動中,再加上觀測、計算過程中誤差很大,所以需要試射調整。
試射中,彈著點觀察員密切觀察炮彈的落點與敵艦的位置關係:若在敵艦前入水就是近彈;飛過敵艦之後才入水就是遠彈。炮術指揮官依據觀察員報告,對下一輪射擊做出調整和判斷。
隨著技術的發展,校射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方位校射法、直接校射法、夾叉折半法、級梯射擊法、空中校射法、雷達校射法等等。
透過不斷修正射擊引數,炮彈離目標越來越近。直到出現跨射就說明已經準確瞄準,繼續射擊就能命中敵艦。這時炮術指揮官才會下令轉入全齊射快速射擊,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向敵艦輸出最大火力,形成致命打擊。
所以艦炮輪流射擊與齊射是流程中的不同階段,它們互相銜接,不是分割的。
如果戰鬥不需要在短時間內輸出最大火力,而是要求更高精度,那戰艦就會採用輪流射擊的方式。比如在對陸攻擊時,針對某些固定目標可以一發發的打,幾門主炮輪流開火形成連續不斷的火力壓制,對敵人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還節約彈藥。
綜上,輪流射擊與齊射取決出不同的戰場需要。只有平時高水平訓練和嚴格執行射擊程式,才能在戰時高效率的擊中敵艦。
-
8 # 軍機處留級生
戰列艦在海上戰鬥中既有齊射,也有輪流射擊,依據戰場需要採用多種組合射擊方式。
與陸軍火炮不同,艦炮在海上射擊非常困難。它沒有堅實的大地依靠,而是跟隨戰艦在水上不斷晃動。戰艦在六個自由度上做複雜組合運動,包括橫搖、縱搖、艏搖,並跟隨波浪起伏而不斷升沉。
在這種環境下要完成跟蹤、瞄準、射擊需要極高的戰術修養和技巧,需要專業的炮術官、觀察員、計算兵、瞄準手和炮手通力配合,哪一個環節出了差錯也無法命中目標。
艦炮的射擊分類有很多,包括:齊射、全齊射、半齊射、部分齊射、連續射、全舷射等等。每一種射擊方式都有其獨特用處,互相補充不可替代。
齊射,是艦上的同口徑火炮炮塔朝同一個目標同時射擊,但不要求每一個炮塔中的全部火炮都參與。比如一艘艦上有3座3聯裝炮塔,大家都朝同一艘敵艦射擊,每座炮塔中有2門或以上火炮參與就可以稱為齊射。
全齊射,比齊射要求高,需要所有同口徑火炮炮塔中的所有火炮都向同一個目標射擊,即3座炮塔9門炮都要同時向一個目標射擊才行。
部分齊射,部分同口徑炮塔或部分火炮同時向一個目標射擊。 連續射,各炮各自射擊,不必協同,一般在近距離混戰需要最大射速時使用。
半齊射,是全部同口徑炮塔中有一半火炮同時射擊,通常是左右炮交替射擊。二戰中德國海軍使用前、後主炮塔交替射擊,也稱為半齊射,與以上的略有區別。
" 主炮、副炮一起射擊的全-全舷射擊
在這種環境下,艦炮對10千米~30千米外的目標射擊其實命中率很低,既看不清目標,炮彈還是拋物線彈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德兩國共發射了幾千發炮彈,最終命中率只有2%~3%左右。
艦隊射擊從發現敵人開始,經過測量,計算、試射、校射、跨射、效力射等幾個階段。前幾個階段是慢速射擊,只動用一部分炮塔,或每個炮塔中出一部分火炮輪流射擊,最後進入效力射才會所有火炮全齊射,萬炮齊發一舉將敵人送上天。這樣能節約彈藥、提升效率。
首先是發現。海上環境多變,霧大浪大視線差,想發現目標並不容易。一般要藉助第三方情報、偵查飛機、遠端搜尋雷達等探明敵艦的大體方向。 有了大體方向後,艦上的射擊指揮系統就開始工作。火控雷達和長基線測距儀開始觀測敵人,測距手測得敵艦的方位角、距離、航向和速度,然後將資料傳到艦上的火控中心。
火控中心的操作人員透過火控臺、機械式計算機等裝置算出射擊提前量、炮口俯仰角等引數,然後傳輸到炮塔。瞄準手依據指令調整炮口瞄準敵艦,裝填手裝彈裝發射藥,等待發射命令。
有了以上射擊引數並不代表能打準,因為敵我雙方都在運動中,再加上觀測、計算過程中誤差很大,所以需要試射調整。
試射中,彈著點觀察員密切觀察炮彈的落點與敵艦的位置關係:若在敵艦前入水就是近彈;飛過敵艦之後才入水就是遠彈。炮術指揮官依據觀察員報告,對下一輪射擊做出調整和判斷。
不同的距離
隨著技術的發展,校射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方位校射法、直接校射法、夾叉折半法、級梯射擊法、空中校射法、雷達校射法等等。
透過不斷修正射擊引數,炮彈離目標越來越近。直到出現跨射就說明已經準確瞄準,繼續射擊就能命中敵艦。這時炮術指揮官才會下令轉入全齊射快速射擊,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向敵艦輸出最大火力,形成致命打擊。
如果戰鬥不需要在短時間內輸出最大火力,而是要求更高精度,那戰艦就會採用輪流射擊的方式。比如在對陸攻擊時,針對某些固定目標可以一發發的打,幾門主炮輪流開火形成連續不斷的火力壓制,對敵人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還節約彈藥。
綜上,各種射擊方式取決出不同的戰場需要。只有平時高水平訓練和嚴格執行射擊程式,才能在戰時高效率地擊中敵艦。
-
9 # 戰情解碼
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為攻擊手段,採用裝甲防護為主的大噸位海軍戰艦。它曾是各國海軍的主力艦艇,用於執行各種遠洋作戰任務,直到二戰後期才被航母和潛艇取代。戰列艦曾經是海上的巨無霸,主要依靠大口徑火炮攻擊敵方艦船。它火炮數量眾多,通常在百門左右,一次齊射就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
(戰列艦曾是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
火炮齊射無非是為了保證火炮的命中率。艦炮的威力雖然大,但是受技術水平的影響,戰列艦的射擊瞄準都得靠人工進行計算控制,這就讓戰列艦的射擊瞄準變得沒有那麼可靠。另外,戰列艦浮在水面上,火炮也會隨著海水的運動而上下波動,這也會影響火炮的射擊精度。如果目標高速機動的話,火炮要想擊中對方就會變得更加困難。一發接一發的輪流射擊,與艦炮齊射所形成的彈幕相比,顯然後者更容易擊中目標,這樣就提高了命中率。
戰列艦距離攻擊目標通常比較遠,炮彈飛行到目標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是一發一發的輪流射擊,會讓火力間隙變大。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一秒鐘的時間都足以決定生死,所以輪流射擊還是不如齊射。而且,輪流射擊也不利於集中火力,會給對方更多的喘息時間實施反擊,這違背了集中火力的原則,因此除了校準射擊或延時射擊等特殊情況外,輪流射擊並不是打擊敵人的最佳選擇。
戰列艦火炮齊射威力巨大,破壞力驚人,加上嘶吼的火焰和震天的炮聲,也會給敵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威懾和衝擊。總之,在那個大炮鉅艦時代,戰列艦火炮齊射更能起到扭轉乾坤的效果。
-
10 # 河東三叔
齊射才顯得威力十足,感觀上的刺激有時比直接命中來的還兇猛,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因素。最重要的是火炮齊射可以帶來命中率的提高,單發炮彈威力再大萬一未命中等於白打,如果齊射的話在一定範圍之內就是覆蓋射擊逃跑的空間都沒有,無形中提升了命中機率。
戰列艦時代沒有雷達火控系統,艦炮的命中水平依賴於人工+觀測的判斷,所以老兵多的戰艦可能射速以及命中率相對較高。同時處於水面的戰艦受海水運動影響,在發射過程有可能因水文變動情況精度下降。射擊目標如果是相對固定還好一點,如果存在機動目標可能命中率更是大打折扣,為了更有效打擊敵方目標戰列艦採用齊射的方式,一次擊發多門火炮形成彈幕(和現代飽和轟炸有點類似),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火力覆蓋更容易命中目標。
戰列艦如果選擇輪流射擊可能帶來精度不斷下降,由於上面提到的原因大口徑單炮射擊之後產生的後坐力可以改變戰艦原有位置,再次發射時如果沒有校正完全沒有準頭。如果輪流射擊對於觀測人員的壓力太大,每發射一次都要進行校正,在戰場上時間比金錢更加寶貴不如一次齊射來的簡單快捷。
最後多門大口徑艦炮齊射產生的聲光以及爆炸效果足以震懾敵軍,在實戰作戰中由於瞬間受到火力覆蓋全軍覆沒的場景不是沒有。甚至在火力齊射覆蓋下戰場土兵可能產生怯戰心理,直接選擇放棄陣地逃跑也不是沒有可能。
回覆列表
戰列艦也可以輪射,但是戰列艦的炮彈散佈面積非常大,單發容易偏彈,所以用齊射提高命中和覆蓋面積,相當於用數量提高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