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分鐘瞭解一段歷史
-
2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諸葛亮這人有“道德潔癖”。當初他“躬耕於南陽”時,無論從曹操的實力還路程的遠近來說,到曹操陣營都是最理性的選擇,但他沒有去。劉備當時甚至沒有自己的公司,還是光桿司令,諸葛亮卻選擇了劉備當老闆。沒有別的,就因為老闆姓“劉”,代表了正統。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次選擇劉備其實是人生很大的冒險,這與他的性格是矛盾的,能克服謹慎的只有“忠劉”一種解釋。劉禪接班後,諸葛亮在前線打仗,手握重兵也沒有“篡劉”,還寫信教育自己兒子,中心思想就一個“忠”。
第二,諸葛亮性格所致。有種人,就只適合也只想當二把手,不管一把手是英明神武還是弱智愚鈍。你看後來吳佩孚的主公曹錕,人稱“草包”,但吳佩孚就是不取而代之;再到後面的總理,更是兢兢業業甘當二把手,從來沒有表現出一點非分之想,更未付諸行動。諸葛亮與吳佩孚比較相似,老闆都有點那個,但又充分信任他們,而他們卻沒有取而代之。
第三,“篡位”不是那麼簡單那麼容易的。曹操篡位比諸葛亮簡單得多,但他沒有,而是交給後人來完成;司馬懿篡位也有條件,但他向曹操學習,沒有付諸行動;他兒子司馬昭之心皆知,還是沒有篡魏,直到司馬炎才和曹家徹底撕破臉皮。為什麼要熬幾代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擁護前朝的老臣熬死,取而代之時就沒有什麼阻力了。諸葛亮呢,幾乎不具備這個條件。即使劉備在位的時候,因為“外來戶”,強龍壓了地頭蛇,所以一直存在荊州派與蜀地本土派的鬥爭。而且,劉禪雖“蠢”,但畢竟姓劉,有一幫擁護他的人,即使諸葛亮有什麼想法也難以實施。再說了,劉禪其實也做了防範的。諸葛亮交給自己的後人來辦呢?他的後人似乎不具備這種能力。
-
3 # 品茗論三國
最大的兩種可能分析如下。
第一種可能是,諸葛亮愚忠漢室,認定了蜀漢是正統。其實,從書中記載,也可見一般,比如出山時,明知劉備勢弱,奪取天下很難很難,但還是毅然決然地加入蜀漢集團。又比如最後七出祁山,征伐曹魏,可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由此看來,諸葛亮真是個忠臣良將,這個說法也佔有很大市場。
第二種可能,時機不成熟。為什麼這般說?這基於一個架設,既集體中最有能力的人,看不得領導軟弱無能,即使他本人沒這想法,底下人也恨不得讓他黃袍加身。但是,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讓蜀漢後主當主公,最後卻落個樂不思蜀的下場呢?很大原因是,蜀漢集團勢力主要都是跟著劉備起來的,關張趙等武將,簡麋鄧等謀士,作為中流砥柱,無不是心向劉備。這也是客觀上諸葛亮無法取後主代之的原因。
回覆列表
純就三國演義中分析,
一、諸葛亮也許就是死心塌地忠誠於劉氏,這樣也就沒什麼可分析的了;
二、諸葛亮也想取而代之,但時機一直不成熟:
1、劉備白帝城託孤說這番話時,趙雲就站在旁邊,諸葛亮要是答應了,恐怕趙雲立即就會砍了他的腦袋……這可以當作玩笑講講,諸葛亮多精明,即使他有這份心思也不會在那種場合答應下來的,而且有劉備這話,即使諸葛亮當時拒絕了,日後真想篡位,照樣可以做痛心疾首狀,責備“劉禪昏庸不堪,先帝早有話在先,自己雖殫精竭慮力保之,但實在難以輔佐,故廢之,自己先替劉氏監國,日後選賢者再復之……”劉備的話照樣可以拿來做自己政治合法性的解釋。
2、劉備也不是傻瓜,他說這話的效果就是使諸葛亮短期內無法食言,不能立即廢了阿斗自立;而長期上,劉備做的安排就是為諸葛亮設了一個政治上的對手——李嚴,自法正死後,李嚴當時實際上是劉備集團中益州派的領袖,有實力與諸葛亮代表的荊州派對抗。而且當時李嚴的官職是尚書令,主軍事,足以與諸葛亮抗衡。但是李嚴政治上畢竟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最後被諸葛亮收拾了,這是後話了……
3、諸葛亮短期內沒法廢掉劉禪,著眼於長期考慮就必須保持自己的強勢地位,除了在朝中說一不二之外,還要抓軍權,所以諸葛亮很快就提出開始北伐,只有透過北伐這樣的傾國大事,才能把國家所有的資源抓在自己手裡,所有的軍隊都聽自己統一調遣,而且還能有效地抑制李嚴的勢力,最終終於迫使李嚴出現失誤,收拾了他。
4、儘管諸葛亮終於掃清了內部的一切障礙,所有忠於劉氏的勢力:李嚴被貶、趙雲、張苞、關興病死、魏延不受重用,諸葛亮真的可以隨時取阿斗而代之了。但是此時國際形勢不容樂觀,魏國太強大了,此時篡位難免引起蜀國一段時期的內亂,那時恐怕諸葛皇帝龍椅還沒坐熱呢,魏國大軍就已經兵臨城下了。反正自己現在的權利與皇帝比除了沒住在皇宮裡別的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諸葛亮遲遲也沒動手,北伐還在繼續,雖然勝算幾乎為0,但是這個指揮棒是說什麼也不能放手的。最後當然是老天說了算,諸葛亮握著軍政大權,也許還懷揣著皇帝夢病死軍中,臨死也沒忘了設計弄死了最後一個劉氏的忠誠者魏延,以免自己被翻案。但是他死後,自己的集團內部已經出現分裂,姜維只有兵權,在朝中說不上話,雖然也想走諸葛的老路利用北伐獨攬大權,但是由於後勤被文官們把在手裡,所以沒什麼大的作為了……
以上分析也算是即興而為,以小人之心度諸葛孔明君子之腹。而且純從《三國演義》中做的分析,與真實的歷史難免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