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是說說你讀過的最好的本書
5
回覆列表
  • 1 # 暖暖線上

    柏拉圖的《理想國》。

    我覺得,如果你不搞學術,讀《理想國》其實完全不需要知識儲備,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別人一起讀。而且一定要和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人一起讀。和哲學系的人一起讀你就會發現大家基本上都是蘇格拉底,那是很沒有意思的。

    上學期我和幾個同學讀了學期的理想國。有學社會科學的、有學歷史的、有學文學的、有愛打辯論的、有愛唱搖滾的。這些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讀理想國,就會發生很多爭辯。比如,學社會科學的人完全不相信有“善”這個東西,女生則對理想國中對女性的描述嗤之以鼻,愛打辯論的人則喜歡揪住蘇格拉底的邏輯漏洞不放。

    只有這個時候,你才會發現《理想國》中的對話突然變得生動起來了,你的身邊就有特拉敘馬霍斯,就有格勞孔,就有阿得曼託斯。而且你會發現,如果你想真心實意地做蘇格拉底,多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強行裝逼。於是,和一堆各不相同的小夥伴一起讀《理想國》就像是把裡面的情節重演了一遍,你時而想要替蘇格拉底辯護,時而又拼命攻擊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們都隨著蘇格拉底對話的進行一點點地向洞穴外面走去。

    現在想起來,還是挺懷念的。

  • 2 # 砒霜就是萌萌噠

    梭羅的【瓦爾登湖】,很多人覺得這個書很無聊啊,沒情節啊,不就是隨筆啊,在還很信賴別人推書的時候差點就沒看。

    結果書荒借書,陰差陽錯就借到這本了。

    我說一聲我的直觀感受吧,讀完這本書就好像是一直和四五十號人呆在一個狹小的空間,暖和是暖和可是壓抑的讓人喘不過來氣兒的時候,突然走出門外,深深吸一口氣,冬季幹冽寒冷的空氣從喉嚨往裡鑽,凍是有點凍的,可你第一感受絕對不是凍,而是想感慨一聲,爽!頓時覺得是不是那些說這本書不好的人在狹小空間待久了,呼吸到這樣的空氣就凍得慌啊。

    梭羅有哲學家的冷峻,綠色環保主義者的自覺,文學家的文筆。一字一句都是深刻的金句啊。

  • 3 # 摩西333

    好書有很多 歷史書 資治通鑑 三國志 看看歷史人物的光榮與夢想 愛恨情仇的交織 智慧謀略的顯現 是非善惡 都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好戲 有精神的感動 也有道義的擔當 不放棄人的夢想 殺身取義 成敗已不重要 感動留在人間。

  • 4 # 以原為點

    如果世上不再有貓,你是否和我一樣難過呢?如果是,那就相約清晨來到荒島讀書吧,好好擁抱你現在的所有。

    《如果世上不再有貓》是日本電影製作人川村元氣首部心靈小說。他說了這麼一個故事:書中的主人公“我”是一名郵遞員,今年30歲,和一隻貓相依為命。一天,“我”突然被告知得了癌症,時日不多。“我”才想起應該計劃做最想做的十件事,於是當“我”絕望回家時,被一個叫惡魔的男子告知,只要從這個世界上每消失一樣事物,“我”就可以多活一天,於是就有了五天的交易分別消失手機,電影,時鐘,貓,“我”所發生的故事和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

    惡魔

    倘若我們也如故事中主人公那樣被告知我們來日不多,生命在不知多久就結束時,生命剩餘的時間也許是三個月,也許一個月,也許一個星期,也許是三天,也許只有一天,是否那時候我們才如主人公被迫去思考我們將怎麼利用剩餘的時間,才會計劃去做自己想做的十件事情。想想這是怎麼令人傷心的畫面?在這裡,我想先說說故事中那個“惡魔”。故事中的那個自稱“惡魔”的存在,是和主人公中的“我”一模一樣的男子。其實,細想一下,有時候惡魔就是我們的一種存在吧。如文中說到“和我長得一模一樣。分身其實就是魔鬼。”他存在著,只是我們在不經意間忽視他的存在。關於我們的惡魔一面是什麼樣子的,希望可以用心看下去。

    消失·第一樣·手機

    惡魔是怎麼樣子的呢?故事中在描寫惡魔在消失世界上的第一樣東西的時候充滿了黑色幽默。“我”說要用巧克力消失來交換時,惡魔一次次找機會嘗試巧克力的味道再然後一次次反覆問“我”是否真的願意讓巧克力消失,最後不同意讓巧克力消失。然後再逼迫“我”消失電話,當然也慈善給了我一個機會打最後一個電話。可是“我”卻不知道打電話給誰,母親已故去,父親和“我”很久不曾聯絡,仍處於很僵的關係,“我”最後的電話是打給了前女友。這裡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如主人公一般,在人生中,我們也有可能因為一些事而和他人結了一個難以解開的結。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惡魔就會幫這個結越扎越結實,而我們卻也不屑將它解開,任由心中的惡魔去擺弄,徒增在短暫的人生流年間的怨恨,也許直到人的生命盡頭也不得解開。我們都知道它還在,而且我們也很在乎,到最終成為了一個遺憾。

    在這裡想必很多如我一般時常加入“低頭族”的人群會不禁發問,“我”為什麼會同意從這個世界上消失電話呢?因為手機在問世後短短二十年,就支配了人類。即使消失也無所謂的東西,在短短二十年後,彷彿變成了不可或缺的東西一般支配著人類。人類發明了手機的同時,也發明了沒有手機的不安。我們都習慣於依賴手機,就好像文中主人公和前女友分手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分手後,男主人得出原因是這麼一段話:“其實這句話並不正確,因為我們見了面之後,就幾乎很少說話。通電話時,雖然空間距離比較遠,但心理距離很近,這種距離感讓我們有話可說,為平淡的談話內容增加了色彩。”這讓我感覺有點好笑又可憐。因為我們時常也會如文中的主人公一樣,都過分依賴於手機。很多時候,我們會藉助手機和那些很重要的人聯絡,似乎有說不完的話,而當坐在一起的時候又是各自埋在自己的手機世界裡,藉手機來發聲。實際上,到底是拉近什麼距離,又疏遠了什麼呢?過分依賴於手機的時候,我們將失去生活中那些傾聽泉水叮咚,閒觀花開花落,沏一茶捧一書,和重要的人在一起的別緻時刻。我們是否該捶胸頓足放下那方寸世界,清晨就來到荒島讀書吧,聆聽靜賞春雨夏荷秋月冬雪的曼妙,與生命中重要的人走過陽光雨露的每一天吧。

    其實這句話並不正確,因為我們見了面之後,就幾乎很少說話。通電話時,雖然空間距離比較遠,但心理距離很近,這種距離感讓我們有話可說,為平淡的談話內容增加了色彩。

    記得文中有一段將人類的性格特徵的心理描寫得入木三分的話:“照理說,我已經接受了不久於人世的命運,但想到有可能多活幾天,無論是多麼荒唐的交易,仍然抱著一線希望。我原本告訴自己,死的時候乾脆一點,心平氣和,安詳地死去。我做好了這樣的打算,也認為自己可以做到。但是,死到臨頭時,就想要抓住救命稻草(魔鬼)。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人類齷齪的本性。”讀多數次,越發覺得作者將人類的心理寫得豐滿。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類生死的定律,但是不要等到像主人公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唯一一直陪伴他的貓時才明白,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要好好擁抱我們所有的,不要等到失去才如夢初醒——寧願失去自己來換取貓存在在世界上。

  • 5 # 馬維

    21世紀金融危機以來,日本家庭資產持續縮水,負債一路攀升,收入兩極化趨勢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性不斷加劇,中產階級面臨著不小的生存危機。

    全球管理大師大前研一,首次提出“M型”社會發展架構,站在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從日本政府、企業、家庭等不同層面對中產階層面臨的危機、商業存在的機遇和政府應該作為的領域進行了逐一剖析,並提出了實惠於民的建議,對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和那些“被中產”的人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意義。

    作者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曾任麥肯錫諮詢公司日本分社社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他大膽地提出了“無國界經濟學”和“地域國家論”的觀點。著有《思考的技術》《專業主義》《M型社會》《OFF學》等多部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作品。

    大前研一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日本僅有的一位極為成功的管理學宗師”。

    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實現了『M型社會』,日本則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開始了這個過程。這場經濟與社會變革的核心表現,就是所謂『中產階級』群體的崩潰。我得說,所謂『M型社會』其實已經是比較藝術化的包裝說法,如果我們的語氣更加現實和殘酷一點,這其實就是指的當今全球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和社會兩極分化的廣泛現象。

    《M型社會》的作者大前研一先生是位偉大的學者,他在全書的開篇就直接痛罵小泉純一郎派系的『政治戲劇』,彰顯了他作為一個學者的憂國憂民情懷。

    那麼,中國是否存在『M型社會』?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譬如北京,我所居住的大望路附近,常常可以看到時髦的高階白領和貧困的打工族走在同一條人行道上。這場面頗有些戲劇般的畫面感,但毫無疑問的是這裡將成為下一個紐約、或者東京。據說上海的中產階級所佔比例比北京要健康得多,但是我在去年針對上海IPTV市場的研究工作中,也已經很明顯地感受到了這種『兩極分化』的局面。

    所以對於每一個普通人而言,要麼在40歲甚至30歲之前建立自己獨佔鰲頭的事業並進入『上等收入階層』,要麼就只能在所謂『中低收入階層』碌碌無為、終其一生。中間地帶已經不存在,或者說,已經確確實實地崩潰了。

    這優雅而乖張的『M型社會』,下一站、中國。

  • 6 # 在下千城

    近期剛讀完邏輯思維相關的書籍,所以推薦一本個人感覺很好的書《萬萬沒想到》。很多人都聽過這本書,書裡面其實並沒講述特別高深的邏輯思維,而都是我們常見的一些思維方式。比如其中一個點,就重新整理了認知:機率論。

    第一,什麼是機率論(核心知識點)書中提到的機率論並不是大學裡學的高數、幾何、線性分析。機率論的本質是一種可能性,要麼可能性大、要麼可能性小。舉個栗子,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機率的世界,你今天中午吃的西紅柿雞蛋蓋飯,這是一個機率事件;你今天晚上又吃了西紅柿雞蛋蓋飯,這也是個機率事件。

    甚至你明天打算好再吃西紅柿雞蛋蓋飯,但到了餐廳一看,有紅燒牛肉蓋飯,果斷選擇了新品,這也是一個機率事件。但機率事件雖然是隨機的,但並不是不可控的,我們依然可以從機率的時間種尋找規律,可以參考兩個定律:大數定律和小數定律。

    第二,什麼是大數定律和小數定律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位母狗媽媽,連續生了8個小狗,都是公狗,結果又懷孕了,請問下一胎是公的還是母的孩?我想,一般人都知道,這是隨機的,每一胎生公、母的機率應該是一樣的。

    不過每個人心裡也一定會暗想,下一胎還是個公狗,因為前8個孩子都是公的,這就是大數定律。當樣本足夠高大,大到你將原本平均的、隨機的機率,硬是理解成了非機率事件,也就是一定發生的或者有很大可能發生的事件。

    那再舉個栗子,如果這個母狗懷的是第一胎,我想答案就是隨機了,機率是一樣的,可能公、可能母,這是小數定律。當樣本足夠小的時候,結果是“極端的”,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引申到我們的生活裡,我們要將精力、時間投入到大數定律的事上,而不是浪費在小數定律的事上,這樣自己就一定會不斷進步。

    當然,這本書裡面還談到了很多類似的、有趣的思維和觀點,非常具有啟發性,有時間建議精讀。

    夢想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

  • 7 # 愛吃雞的中年男人

    《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於2003年出版,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

    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由此產生的人性的背叛與救贖。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阿米爾的故事,語言自然,以新寫實的筆法,訴說著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它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

    作品中只出現過幾次為數不多的關於“風箏”的場景,卻也透過對風箏的表述,隱喻了主人公在歷經各種挫折、磨難後透過自身的不屑努力和內心的坦誠,撫平了心靈的創傷,最終得以頓悟,人性得以成熟的過程。風箏這一象徵體在促成結構完整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創造出內容上的藝術美感。

    “為你,千千萬萬遍。”多少人因為哈桑的這句話感動,這是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的忠誠表白,為了阿米爾,哈桑願意做千千萬萬的事情。阿米爾因為哈桑為自己做的種種事情從一個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蛻變成正直勇敢的能夠擔當的男人。因為這部書,讓世界瞭解了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默默無聞的阿富汗斯坦人,這才是文學的魅力。但是這部小說不僅如此,它之所以能夠吸引不同民族、國家的讀者,撼動讀者內心纖細的情感,是因為它討論了人性和人性的拯救問題,這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共同話題。

    《追風箏的人》在美國亞馬遜3月底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上排名第二,成為英國《觀察家報》2005年度最佳圖書、臺灣誠品書店、金石堂、部落格來書店銷售冠軍。法國讀書會《ELLE》雜誌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2007年被導演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電影。

    該書偏重個人的情節,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開始,這段感情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阿富汗斯坦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這是一本睿智併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幸福。

    就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一樣,每個人讀完這部作品之後都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大多數讀者心中留下的最深的那句話是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可在另一些人的心裡留下的確是“往事會自行爬上來。”不管是哪句話,看完這部作品一定會有自己的那份收穫。

  • 8 # 山花大法

    首推《浮生六記》沈復著。

    《浮生六記》是一本文學性和文采性都極強的自傳體散文集,作者沈復,乾隆嘉慶年間的文人,江蘇蘇州人,其字三白,號梅逸。《浮生六記》字面意思: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本書記錄了作者這一生與妻、與友、與親的悲歡離合。《浮生六記》共有卷一閨房記樂、卷二閒情記趣、卷三坎坷記愁、卷四浪遊記快、卷五中山記歷、卷六養生之道(後兩卷流失了),卷卷都是有情有景的。沈復是個文人,不愛官場幕僚,更願浪跡山水之間。他常與妻子友人登山遊湖,看著祖國大好河山,作作詩,喝喝酒。

    作者沈復之妻-陳芸

    他人稱“三娘”,夫呼其芸。本文大半篇幅都是芸與沈復作伴的故事:沽酒作詩、女扮男裝、移居蕭爽樓、離家同遊等等,都非常有趣。

    不幸的是,不惑之年,芸沒。沈復失去了一生摯愛。作者在描寫其妻時的場景,讓我想到了一句話“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作者沈復在外漂泊的經歷

    除了其妻,還寫了多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張閒憨、魯半舫、顧金鑑等。其中,顧金鑑,字鴻幹,是沈復的知己,不過福禍不單行,才二十二歲鴻幹就去世了。當年,兩人還曾一起尋訪隱居之地呢,哪曾想,這人就少了一個!

    《浮生六記》中有許多為人所喜愛的經典名句,現列幾句:

    1: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2:綿綿此恨,曷其有極!(跟“此恨綿綿無絕期”有的一拼)

    3: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此外,作者童趣中有一片段甚是歡樂,這裡上傳不了(稽核不過)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自己去看看。

  • 9 # 哎喲喂還有這事

    《活著》,餘華的一部作品。書中講述了主人公福貴悲催卻有堅強的一生,從開始的闊少爺,到後來生活變的異常艱苦的平凡人。然而這還不是最痛苦的。主人公先後經歷父親的病逝,再到在為母親借錢請醫的過程中,被帶去當兵了。好不容易回來了,卻發現母親早已病逝了。兒子有慶為救縣長的兒子而死去,女兒鳳霞生產時不幸去世,妻子家珍由於身體最後也離開了。主人公就是經歷了家人一個一個的隨他而去而堅強的活著。福貴的悲催經歷並沒有擊倒他,他的豁達和樂觀讓他活下來了。讀完本書,你會壓抑,你會在想人活著的意義什麼?也會想福貴是怎麼做到的,活著挺好。

  • 10 # 流星讀史

    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太好回答。看過的書有不少,好看的也不少,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大秦帝國》,《三體》,《明朝那些事兒》等等。要說最好的,那我會推薦《平凡的世界》。

    首先說說內容。就小說來說,好書的首要條件應該是內容要好。有好的內容,才能吸引人看下去。《平凡的世界》的內容比起金庸小說來可能差些,但勝在寫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更容易有代入感,也更能打動人。作家路遙給我們全景展現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間發生在陝北大地上的故事。上至省委書記,下到普通農民,每個人的生活與愛情,理想與現實,抗爭與妥協,不甘與沉淪,在滾滾時代洪流的裹挾下上下翻騰,掀起陣陣浪花或滔天巨浪。我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真的是廢寢忘食,為每個人的命運或嘆息,或欣喜,或難過。堅強的少平,善良的曉霞,溫柔的潤葉,每個人都是那麼真實,好像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的家人,朋友,或者就是我們自己。

    再來說說思想性與藝術性。作者的三觀很正,寫作態度也極為認真,這些從小說的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作者歌頌勞動者,為每個勞動者歡呼,認為正是這些普通人創造了歷史。而且全書都充溢著一種向上的力量,讀完以後能給人一種充實感,會為自己和所愛的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去努力奮鬥。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吧。

    當然,這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點。就寫作技巧來說,與頂級大師還是有差距,語言也不夠生動等等。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代屬性和侷限性,不可強求。總的來說,瑕不掩瑜,這些缺點都不能否定這部作品的優秀和偉大,被譽為“矛盾文學獎王冠上的明珠”,實至名歸!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你能滿意。

  • 11 # 遷移學習入門者

    最近在讀《城市的勝利》,這裡談談我的收穫

    記得過年坐車回家的時候,我看見窗外閃過一些陌生的建築,父母在旁邊慢慢道來近年來的變化。留在家鄉的人努力建設著我們的家園。城市變得越來越好的同時,居民也憧憬著未來。我們可以從《城市的勝利》中瞭解:城市如何變得更加繁榮。

    《城市的勝利》的作者愛德華·格萊澤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萊澤在城市經濟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關於經濟中心的歷史演變的研究對經濟和城市地理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工作受到了一些經濟學家的高度讚揚。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評論說,在格萊瑟之前,“城市經濟已經枯竭,沒有人想出一些新的方式來看待城市。 ”

    《城市的勝利》深入研究了城市發展的歷史,給出了城市為什麼勝利的原因。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城市。由於思想的碰撞總是來自於面對面的交流,而密集的人口提供了大量交流的機會,所以城市成為了創新的發動機。創新推動了城市的發展繁榮。然而城市的人口密度也帶來了大量的問題,比如交通擁堵、疾病、犯罪、貧困、環保等等。歸根到底,城市是居民的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口素質、改善居住環境、促進城市創新是城市勝利之道。

    在《城市的勝利》這本書中,作者格萊澤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來說明城市的發展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倫敦、紐約、東京等城市的風貌。

    班加羅爾位於印度南部,被譽為“亞洲的矽谷”。它的勝利離不開對教育的大力投入。城市成功的首要因素:人力資本。據統計,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口所佔的比例越高,城市的人均生產總值越高。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使得大量的人才在班加羅爾彙集,資訊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創意在頻繁地互動中產生,最終成為財富的創造者。這裡逐漸形成了一個良性的迴圈:城市存在的大量潛在的僱員吸引僱主,同時大量潛在的僱主反過來吸引僱員。並且大量的僱主消除了經濟市場一般性動盪。當一個企業倒閉時,它的員工能很快找到下一家,而不至於失業。

    上面的例子實際上說明了人口聚集帶來的好處。但是擁有如此多技術的我們,難道不能透過遠端交流實現上述繁榮嗎?什麼使得面對面變得不可替代?傑效率文斯悖論說明了這一情況:效率提高會導致更多而非更少消耗。科技提高了資訊傳播的效率。隨著傳遞資訊的增多,其中夾雜的錯誤也會增多。由於人與人之間的認知不同,資訊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誤解。尤其是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有許多翻譯失真的現象。面對面交流讓知識的接收者,透過及時反饋,來確保他們的理解是正確的。也就是說知識傳播越多,面對面交流的需求越多。另外,電子方式交流和麵對面交流之間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彼此替代的關係。電子方式交流得越多說明面對面交流也越多。

    無論多麼美麗的城市總會有瑕疵——貧民區。很多人認為:城市的剝削和不平等製造了貧困。而事實上,不是城市讓人們變得更加貧困,而是城市利用將會提高他們生活水平的前景吸引來了貧困人口。透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城市的貧困人口比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生活得更好。城市的棚戶區是農村貧困人口的跳板。過去政府旨在幫助貧困地區,比如美國地區政府向貧困人民發放住房券等。然而城市貧困悖論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城市透過完善公立學校或公共交通的方式改善了現有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那它將會吸引更多的貧困人口。我們應該著力於貧困的人。並且評價一個地區的依據不應該是它存在的貧困現象,而是它在幫助比較貧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方面做出的成績。這樣才會使得城市呈現一種向上的朝氣。

    梭羅的《瓦爾登湖》引發了很多人對大自然的嚮往。自詡為環保人士的人們把它奉為至寶。相反的是,住在城市比住在森林中更加環保。把家安在遠離人煙的地方需要更多的能源來維持基本生活,比如更多的汽油、更多的電和天然氣。並且你的存在對大自然來說是打擾。半夜從窗戶透過的光、生活汙水等等會傷害到林子裡的小動物。所以居住在城市才是更為環保的方式。簡·雅各布斯提出“透過集中居住在高樓裡並步行上下班的方式,我們可以把自己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最小化”。為了滿足人們對大自然的渴望,倫敦修建了很多綠化帶。這些土地可供人們嬉戲、呼吸新鮮的空氣。

    在這個日日新的世界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被動地去接受城市的改變。耳邊常常聽到各種憤怒地聲音,“為什麼不幫助貧困地區”、“人們應該搬到郊區,住在城市不環保”……讀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參與城市規劃,而是理解這座城市為了繁榮所做的種種努力。為了避免自己像個憤青一樣胡亂地質疑。當變化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配合它們,幫助自己更好的生活。

    每讀一本書都有一些收穫,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更為深刻。對於我來說不存在最好的書,只有很好的書和一點點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快一歲了,晚上老是睡不好總是醒很多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