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環宇數碼科技

    究其一點就是制度的落後 落後的封建王朝怎麼和新興的資本主義打呢 就好比一個垂暮的老人和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打架一樣 結果可想而知。

  • 2 # 梁甫長吟

    甲午海戰的失敗有內因和外因 但是我認為主要還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造成的 讓我們一一道來

    導致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政治的腐敗。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百孔千瘡,根本沒有建設海軍,加強海防的國家戰略,更沒有應對日本海軍的具體行動預案。戰事一起,高層首先便方寸大亂,缺乏國家層面的強有力的統籌謀劃和組織指揮。以慌亂之態迎接日本的精心謀劃,怎能不敗!

    二是用人的腐敗。當時的北洋水師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地盤,於是在用人上便多用重用李鴻章的親信,舊部和老鄉,而不是真正根據能力水平來用人。 有的根本不懂海軍,不知道海上作戰為何物的官員都被用到了關鍵崗位,重要位置。比如丁汝昌,僅因為是李的親信舊部,就由淮軍將領直接轉為北洋水師提督,對海上作戰基本不太懂行。 其他還有隻知當官發財,中飽私囊的將領都得到了重用。用人的腐敗是最致命的腐敗,必將導致人心渙散,戰鬥力低下。以一幫無能之輩,貪婪之輩去指揮作戰,怎能不敗!

    三是訓練的缺乏。再好的裝備,也只有在懂裝備的人手裡才能發揮性能和作用。平時不訓練,戰時怎能不捱打,平時不流汗,戰時怎能不流血。尤其是艦隊作戰,指揮協同,戰法技法非常重要,平時既不研究戰法,又不組織協同訓練演習,怎麼能發揮出艦隊的威力來,只能守著好裝備當對方的靶子。 四是紀律的鬆弛。北洋水師紀律之鬆弛令人難以想象,炮塔上曬褲衩,炮膛內鏽蝕斑斑,甚至連炮彈,彈藥都準備不充分,談何戰鬥力?一支現代裝備的軍隊,必須要有完備的制度體系,嚴明的作風紀律,否則難以形成戰鬥力。 甲午海戰,徹底改變了東亞格局,中國從一個宗主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的的末流國家,日本則迅速崛起為近代資本主義強國,中國更慘重的災難也就隨之而來。

  • 3 # 希望yll

    1894年,清光緒二十二年,爆發了甲午戰爭,日軍一舉擊敗北洋水師,掌握勝利的天平。

    戰後日本向清政府索賠了2.315億兩庫平銀,從中國掠奪如煤炭、鐵礦、鎂等各種資源總價約2.3億日元,拿著這些索賠款日本開啟了強國之路。

    甲午海戰不單單是一場普通的戰爭,它是日本的賭國運之戰,一旦戰敗國家就會破產;而清政府還處於懵懵無知的狀態,以有心對無意,清政府失敗成理所當然。

    可能清政府也沒有注意到,八年前,在1886年8月1日這天,北洋水師完全有機會滅了日本海軍,扭轉清國國勢。

    這一天,北洋水師四艘艦隊到長崎清刮船底,船員到岸上自行娛樂,因口角與日方持刀浪人發生衝突,最後爆發混戰。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殺了對方2人,傷27人;本方死了8人,傷45人(日方土地作戰戰績還可以)。戰後,憤怒的水兵們和提督 琅威理 下令炮轟長崎,意圖打垮日本海軍,但關鍵時被李鴻章攔住了,李鴻章用書面威脅逼迫日方屈服,達成協解。今天我們不能站在上帝視角責怪李鴻章,但可以設想下,如果這個時候開戰了,保準能把正在造船的日本海軍打的幾十年回過神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此事過後,日本全民瘋狂,從政府到平民發瘋似的支援海軍建設。1890年後日本全國財政60%投入到陸、海軍建設;1891年,明治天皇從宮廷拿出經費30萬,並從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投入海軍建設;全國各地愛國志士紛紛以天皇為榜樣,為海軍捐款,半年內籌額203萬,在全國掀起擴軍熱潮,意以傾全國之力追趕北洋水師。

    相反,北洋水師這邊,從1876年~1886年,北洋艦隊軍費為200萬白銀,1886年後軍費下降不足200萬兩,而日軍經費則一直迅速增長。到1893年,日軍陸軍經費約是980萬兩白銀,海軍經費約是540萬兩白銀,單單軍費支出,就超過北洋水師好幾倍。

    軍費支出在武器的更新上體現得尤為突出。甲午戰爭前,日本基本完成了海軍軍備計劃,建成擁有32艘軍艦、24艘魚雷艇,總排水量達到7萬噸的近代海軍;而北洋水師自1888年後,就沒有再添過一艘戰船,整個水師的生命週期花了僅僅3500萬兩白銀。

    所以,今天我們來看,甲午打的不是海軍,是國力。

    一方拼勁全力,蓄勢待發,不成功便成仁;另一方還在懵懂無知,爭權奪利。雙方差距愈發明顯,戰爭不可避免,結局彷彿早已預見。

  • 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北洋水師當年的失敗,也可以說是慘敗,畢竟我們是我們被擊沉5餿,對方一艘都沒有被擊沉,0:5的戰績。面對巨大失敗,我們痛罵清廷腐敗,北洋無能,應該也不為過。但當時實際上,在海戰上,不是中國對日本,而是北洋水師一家對日本。

    首先,北洋水師打的非常英勇,沒有膽怯。

    其實,戰前英國海軍司令已經判斷出,作為中國海軍,無論在噸位、艦速、速射炮數量上都遠遜於日本聯合艦隊,勝負在戰前已經決定。大量史料已經說明這點,我們今天還有人說我們是世界第八,日本是世界第十一之類的,那不是不懂就是不懂裝懂了。也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我們北洋將士們不顧對手的強大,而去做殊死一搏的。

    甲午海戰發生前,陸戰已開打多時,陸軍先敗於成歡、平壤,北洋將士摩拳擦掌,戰鬥熱情極高,這從後來隨軍參戰的洋將回憶錄中可見當時情景。洋員馬吉芬:“中日啟釁之後,我艦隊員官無不銳意備戰。有鑑於豐島一役濟遠、廣乙之覆轍,各艦皆將舢板解除,意在表示~艦存與存,艦亡與亡,豈可有僥倖偷生之念!”北洋水師已做好了與艦共存亡的決心。

    12點50分,甲午海戰打響。敵憑藉艦速快、速射炮多向我密集開火,想想我們一門快炮都沒有,彼一分鐘打5炮,而我五分鐘打一炮,每艦都中炮無數,當時我旗艦定遠中炮起火,鄧世昌見定遠危急,便激勵將士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這是何等英雄氣概?!殺身成仁,永載史冊!經遠艦管帶林永升,率艦以一敵四,毫無畏懼,拒戰良久,終寡不敵眾,中彈犧牲!甲午海戰我方實際主帥劉步蟾,是戰後被詬病較多的將領,他曾當李鴻章之面抗論:“平時不備,一旦僨事,咎將誰屬?”戰前他立下誓言:“苟艦亡,必與亡!”他指揮進退,時刻變化,敵炮竟不能瞄準。戰至最後,日本以多打少,始終擊沉不了定遠、鎮遠艦。戰役後期,定遠擊中日本旗艦松島,並引發其甲板上彈藥爆炸,當場死傷80多人,並引發大火,隨後喪失指揮戰鬥能力並逃逸。加之前被我幾近擊沉的而後逃跑比睿、赤城號,我艦隊也重傷了其三艘艦。以上僅僅是戰役的一個縮影,並不能概括全貌。而此役我們運氣也太差,日本海軍最高統帥樺山資紀乘坐的西京丸,眼看被我魚雷擊中,樺山資紀隨口說出吾命休矣!結果魚雷穿艦而過,他竟奇蹟般生還。國運如此,還有什麼可說?

    還有英勇無畏的林泰曾、楊用霖、葉祖珪等等,他們都是英雄,都應該值得我們永遠懷念!說甲午海戰一敗塗地,是不是太過簡單論斷了?並且我們的敵人日本戰後總結,並不敢說完全取勝,並說勝負不能簡單而論。從發炮的命中率上說,他們也就12%,遠低於我們的20%。他們完全靠高發射率,從而佔了上峰的。

    既然打的英勇,既然數量上不輸於對方。為什麼失敗了呢?而且是慘敗呢?那麼我們分析下失敗的原因:

    一是北洋水師常年缺乏經費,裝備一直沒有更新,而且貪汙腐敗嚴重,缺乏軍火。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朝堂上的辯論,當時清朝主戰派就說,我大清水師,一炮威力大,命中對方,對方不是重創就是完蛋。李鴻章反問,可是我們只有三顆炮彈,這仗有如何打?因為翁合同這樣的人,一直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使得多年來北洋水師一直沒有實現換裝,還用的老式裝備。另一方面,沒有軍火炮彈,這仗是沒有獲勝的可能性的。

    二是北洋水師,就海戰來說,實際上是一個艦隊對抗一個國家。

    日本聯合艦隊可以得到整個國家的無條件的支援,但是北洋水師得不到國家的支援。舉個例子,當時廣東水師派出了三艘戰艦,廣甲廣乙廣丙號助戰,失敗以後,日本人要繳他們的船隻,他們竟然說,這是你們和北洋水師的戰爭,關我門什麼事?當時的北洋水師,被認為是李鴻章的部隊。因為清廷中各種派系鬥爭,所以得不到整個國家的支援,只是李鴻章在維持著這隻艦隊,但是換做日本聯合艦隊,要知道連天皇都省吃儉用,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給聯合艦隊買戰艦。

    三是北洋水師也出現了腐敗,官兵疏於訓練。

    這點在電視劇當中也很明顯,李鴻章去視察北洋水師,發現北洋水師的人員不是在賭博就是在抽大煙,連管代劉步蟾都帶頭抽大煙。如果只是電視劇的場景,或許有誇張成分,但是北洋水師去日本訪問的時候,就有記載說當時日本人上了北洋艦隊的戰艦,發現官兵們普遍抽大煙賭博,就覺得他們的戰鬥力實際上並不行。

    綜合這些吧,北洋水師之敗 除了日本的勵精圖治以外,自身問題也非常大。

  • 5 # 慕藩怪談

    甲午戰敗,它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主要為三點其他的都為其次。

    體制:

    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在中國早已經是根深蒂固,政治的腐朽落後,官僚機構臃腫效率低下,且派系林立互相爭鬥勾心鬥角,導致軍事裝備更新緩慢,近代化建設阻力重重。同時,落後的經濟體制,導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十分緩慢;金融觀念的陳腐落後,直接導致中國經濟實力弱小,進而導致綜合國力貧弱。羸弱的綜合國力,使清政府難以持續支撐大規模的軍費開支,同時派系林立勾心鬥角,使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在持續不斷的派系爭鬥之中。制度上的種種腐朽落後,促使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收效效甚微,雖然早於日本的明治維新,但很快便被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所超越。

    而此時的日本,卻截然相反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革新體質、虛心向西歐學習,並趕上工業革命的快車道,並在短時間內超越中國的洋務運動所取得的成果。日本的明治維新,將日本從封建社會帶入工業社會,並開始大力發展教育實施小學義務教育,全國上至天皇下至平民全部一心發展國力,使日本在較短的時間內,超越中國。

    同時中日雙方統治者對這次戰爭的重視態度卻截然不同,在戰前和戰爭進行當中,日本天皇為了節省開支,增加軍費支出,大幅縮減皇室開支,減去一切多餘的開支以增加海軍軍費。反觀清政府這邊卻截然截然不同,此時正值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京城一片喜氣洋洋完全沒有戰爭的氣氛,同時慈禧太后為了修建頤和園,大量挪用海軍軍費,致使海軍艦船的更新換代停滯,近十年未添一艦一炮。

    清政府統治階層也缺乏對近代戰爭的客觀認識盲目自大,各封疆大吏各有心思勾心鬥角坐視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患難卻袖手旁觀。

    清政府內部的派系鬥爭激烈,在甲午戰爭期間北洋艦隊正與日軍激戰,其中一艘在戰前被調往北洋艦隊的,南洋艦隊艦船廣丙號被日軍俘獲之後,戰後南洋艦隊請求歸還戰艦,理由竟是廣丙號,乃南洋艦船;與日軍戰鬥的則是北洋,與南洋無關此事,成為各國海軍一笑談。

    其次:

    當時士兵的素質也是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因素。

    甲午戰爭中清軍素質極其低下,大部分士兵是文盲,也就是說大部分清軍只是拿起槍的農民,根本不懂得近代軍事理論更別說其他戰術運用了。據戰後的日軍史料記載:

    “此戰清軍素質低劣,步兵200人到500人一群,每群有旗兩面火炮兩門,攜帶武器全是毛瑟格拉等精良槍械,散開以後才開始射擊,用大旗和大號指揮,開火為隨意開火,沒有章法沒有預備隊,在後面的不過是軍官的護衛隊,一旦情況不利,這個護衛隊就會先行撤退,隨後散兵開始無秩序的跑散,也許是不善於射擊也許是不善於測量距離,子彈大多從頭上飛過,打到很遠的地方,他們也不考慮利用地形和使用跪射和臥射一律是站姿。”由此可見清軍素質低下程度,從中也可以看出清軍的裝備並不差甚至比日軍就要好所以武器並不是決定戰爭走向的主要原因。

    再次:

    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也是有裝備問題的。

    超勇揚威至甲午戰爭時健體已經嚴重老化昔日可以飆到16.5節的飛毛腿現在也只能達到12節,而建於1885年的定遠和鎮遠兩艦,到甲午戰爭時已近十年喂更新換代健體早已相當老舊且炮彈儲備嚴重不足,這也就更加速了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

    所以綜合這些所有原因甲午戰敗也就不足為怪了,中日甲午戰爭對整個中國社會是一次巨大的撞擊,是近代中國歷史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我們要以史為鑑,不斷加強國防,防止歷史重演。

    參考資料:

    《經典人文地理》

    《科學中國人期刊》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個人圖書館期刊》

    《申報對中日甲午戰爭的迴應》

  • 6 # 關河南望

    看賬面上來看北洋艦隊的武器與日軍的並沒有太大差距。可是北洋海軍卻三軍覆沒,日本人的軍艦一艘都沒沉,鉅額軍餉聚積起來的北洋海軍,竟然不經一戰就被打敗了,究竟是誰斷送了北洋海軍呢?

    那時正值清末的洋務活動期間,各個漢族權要們起頭創辦工場,史稱洋務派,那時洋務派的帶頭人物即是北洋海軍的直接帶領人李鴻章,那時分為洋務派與清門戶,清門戶也能夠稱為是固執派,固執派的帶頭人即是人盡皆知的太后慈禧,慈禧認為,北洋海軍屬於李鴻章的帶領,自然就歸類於洋務派了,那時固執派的翁同龢與李鴻章向來就有政治上的不合,這次洋務運動翁同龢更是大舉彈劾李鴻章,以清門戶自居的慈禧肯定是支援他的,自此之後,清政府再也沒有給北洋海軍撥過一分軍餉,北洋海軍也再也沒有添過一門火炮。

    真實的戰役常常是從戰爭起頭之前就已起頭潰爛了,在大部門的滿清官員的眼中,北洋海軍已是李鴻章的私人資產了,那時的滿清固執派官員極力削弱北洋海軍,以此來制約李鴻章,而後以慈禧太后的名義,持續兩年遏制對北洋海軍發放軍餉,這些軍餉也大部分被官員貪汙了。其實北洋海軍的失敗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

  • 7 # 實秋

    清朝氣術以盡,就像股市的大龍頭你給慈禧美國海軍他照樣敗。清末的三個皇帝連孩子都生不出來還說啥?就像蔣介石有800萬美式裝備精良的軍隊三年被解放軍消滅的乾乾淨淨。說明氣術以盡。被時代和人民所淘汰。

  • 8 # 帥氣的小君菌

    其實也並不是日軍強大,主要有這幾點:

    第一就是在開戰前日本大本營也在猶豫能不能打贏畢竟當時的北洋水師可是亞洲第一的存在其北洋水師中的兩艘旗艦定遠鎮遠鐵甲艦上的305毫米的克虜伯主炮挨一發都會是重傷的代價

    為此日本甚至還計劃瞭如果甲午海戰戰敗清軍登陸日本後日本的防衛計劃,足以見得日本對於這場戰爭還是沒有百分百把握能贏。

    第二就是清軍從上至慈禧太后下至朝廷官員都過分的輕敵,認為日本乃是一個彈丸小國,怎麼可能敢跟清軍打仗,(有一種大哥不相信自己的小弟敢打自己的感覺),殊不知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一直以趕超北洋水師為目標,實力早已大大強於北洋水師,而在日軍加緊準備戰爭的時候,而清廷在幹什麼呢?答案是,集舉國之力為慈禧太后操辦她的六十大壽和建造頤和園

    而戰爭的主角北洋水師卻被晾在了一邊,李鴻章多次上書要求進口作戰所需的炮彈等重要物資和儲備軍艦出航所需的優質煤炭(運來的其實也是一些劣質煤和殘次品)的奏摺無人應答。

    第三就是由於前面說到的作戰物資和保養艦船的費用無法落實,就導致了北洋水師在船速方面比日軍慢,火力方面沒日軍的新式速射炮的猛的情況下跟日軍作戰,結果就是多數戰艦被擊沉,而日軍則是少數戰艦被擊傷。

    第四就是戰略方面的失誤,由於黃海海戰戰敗,但是北洋水師主力仍然存在依然是日軍不容小視的,但是李鴻章怕再戰會損失更大,便提出了避戰保船的方針,讓北洋水師待在港口裡不許出戰迎敵,另一方面讓清軍的陸軍部隊緊急馳援,鞏固北洋水師周邊的炮臺防禦力量

    但是清軍裡派系林立,誰都不想因為救援北洋水師而自身實力受損,所以接到命令後都推三阻四,實在推不過了就慢悠悠的起兵往劉公島趕,我估計這些將領的心態應該是這樣的吧(任憑你李鴻章和丁汝昌有多急,總之又不是我的部隊跟日本打)最後北洋水師岸上炮臺全部淪陷被日軍攻佔,逼得丁汝昌沒有辦法只能派人冒著日軍的炮火上岸去炸了這些炮臺,最後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所以說這場戰爭並不是因為日軍有多麼強大而贏得,其實很多時候清軍的武器裝備甚至領先於日軍的,只是區別就在於一個傾舉國之力備戰,一個傾全國之力操辦六十大壽;一個能正視對手分析對手,一個卻輕視對手,認識不足,對這個對手的實力還停留在以前。所以這場戰爭清朝敗得活該,日本贏得僥倖。

  • 9 # 薩沙

    任何1場現代化戰爭,都是複雜因素決定的結果,尤其同綜合國力有很大關係。

    甲午海戰固然是北洋水師慘敗,日軍軍艦實力佔優。

    但僅僅8年前,1886年時期,北洋水師還敢在長崎港耀武揚威,上門欺負。

    當時北洋水師裝備定遠、鎮遠鐵甲艦,排水量都是7000多噸。

    而日本只有很爛的扶桑號鐵甲艦,排水量只有3000多噸。

    而日軍後來在黃海海戰很牛的7艘主力艦,包括吉野之內,5艘還沒有購買,2艘剛剛下水還沒有形成戰鬥力。

    然而,短短8年內,日本新購了5艘主力艦,實力大大超越了北洋水師。

    而北洋水師則1艦不買,最終被聯合艦隊打成了靶子。

    其實,黃海海戰就算北洋水師打贏了,意義也不大,因為當時日本已經購買了世界上比較先進的鐵甲艦,很快就要服役,到時候連定遠和鎮遠也沒有絲毫優勢。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海軍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最好體現。

    海軍建造要耗費巨資,還有❀費漫長的時間,對於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工業、教育各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我們以甲午戰爭為例,清廷傾其全部,連騙帶借高利貸,一共湊齊了7000萬兩白銀。

    其中主要是1894年11月、1895年2月先後兩次向英國匯豐銀行所借,分別為1千萬兩和1800多萬兩白銀。

    當時滿清已經捉襟見肘,再搞100萬兩銀子也很困難了。

    而日本透過財政和向國民發放戰爭債券,輕鬆籌集了2億5千萬日元,折銀1億6千萬兩左右。

    而日本整個戰爭中耗費約1億2000千萬兩銀子,也就是說籌集的軍費,還有4分之一沒有用掉。

    要知道,日本國土只有中國1/30,人口只有1/10,日本卻能籌集如此鉅額軍費,滿清卻要靠求爺爺告奶奶借錢。

    這就是綜合國力的差距,日本當然能夠打贏。

  • 10 # 石頭283965401

    戰爭勝利與否:受,一個國家,政治體制先進與否,軍事能力,工業能力,科技,財力,民族凝聚力,民族文明程度等因素

  • 11 # 不沉的經遠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幾次戰鬥不利,除了日本海軍實力更強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清政府不懂海軍,戰略錯誤所致。

    在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實力已經不如日本海軍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就制訂了海外擴張的戰略。在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從而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此後中日兩國就針鋒相對,展開了海軍軍備競賽。中日海軍軍備競賽分三個時期:

    1883年以前,日本強於中國:

    日本興辦西式海軍始於德川幕府晚期。在倒幕戰爭時,日本海軍就裝備了一艘法國製造的小型鐵甲艦“甲鐵”號,這也是遠東地區第一艘鐵甲艦。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又大辦海軍,先後購買了“扶桑”、“比睿”、“金剛”3艘鐵甲艦。

    此時的清政府軍艦除了從英國購買的“超勇”、“揚威”、蚊子船外,只有福建船政局自造的舊式炮艇,即使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福建船政水師加一起,噸位還是質量都遠不如日本。

    1884年到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中國海軍超過了日本:

    日本連續購買多艘鐵甲艦以後,清政府感到壓力巨大,加上中法戰爭的刺激,於是加快了海防建設速度。李鴻章在德國訂購了“定遠”、“鎮遠”兩艘大型鐵甲艦,隨後又陸續在德國、英國購買了“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等艦。

    到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時,僅北洋水師的總噸位就達到了4萬多噸。

    相比之下,同一時期日本主力艦僅增加了從英國購買的“浪速”、“高千穗”兩艘巡洋艦,雙方實力對比出現了逆轉。

    1888年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海軍實力再次實現了反超:

    北洋水師成軍以後,清政府認為海防已經鞏固,於是暫停購買軍艦。此後除了福建船政局建造的“平遠”外,北洋水師再未增加一艦。

    而日本則因為北洋水師的壓力而大肆擴軍,先後購買、建造了三景艦、“千代田”、“吉野”、“秋津洲”,海軍的總噸位增加到了61373噸。加上日本海軍新軍艦多,總體技術水平佔據優勢,此時的日本海軍實力已經超過了北洋水師。

    雙方實力上的差距,是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失敗最直接的原因。

    清政府對北洋水師的掣肘,加快了北洋水師失敗的過程

    北洋水師實力雖然不如日本海軍,不過要是戰備良好,運動得當,那麼至少可以給日本製造很大的麻煩。可惜的是北洋水師這兩方面都不具備。

    正如前面所說,由於對海軍認知有限,清政府始終把北洋水師視為防禦型的存在,主要用於威懾列強。因此在北洋水師成軍以後清政府就滿足現有成果,不僅不再添置新艦,連原有軍艦的維護、升級也大打折扣。北洋水師各艦的維護費用經常不足,結果導致各艦老化嚴重。

    而李鴻章想購買新式的速射炮以加強北洋水師火力,也遲遲得不到所需的經費。更糟糕的是北洋水師的炮彈,特別是新式的長倍徑榴彈和彈底引信穿甲彈嚴重缺乏,這導致北洋水師的火力嚴重不足,影響了在戰鬥中的發揮。海戰中很多日本軍艦對此被大中口徑炮彈擊中,但是大多損傷不重,就是炮彈威力不足引起的。

    此外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因為把李鴻章視為後黨的骨幹,光緒和帝黨眾大臣不是想著如何擊敗日軍,而優先考慮的是把李鴻章和丁汝昌搞下臺。因此對於北洋水師進行各種刁難,無中生有進行攻擊,極大的影響了北洋水師官兵計程車氣。

    而且由於擔心日本會直接在京畿附近登陸,光緒甚至要求北洋水師嚴守海口,不得讓一艘日本軍艦進入渤海,否則就要嚴辦。這種完全不顧實際的命令除了束縛北洋水師的手腳外,沒有任何作用。導致了北洋水師在戰略規劃時顧慮重重,不敢輕易出擊。

    因此北洋水師實際上是在戰備不足,後方又不斷干涉的情況下和日本海軍作戰,實力等於又打了一個折扣,敗了毫不奇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一個表弟打算去學習影視特效,有懂這一行的前輩嗎?麻煩給我們普及普及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