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23雨季
-
2 # 星夜史話
清朝在嘉慶時期由盛轉衰。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
嘉慶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舉行禪位大典,嘉慶帝顒琰即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乾隆帝死後嘉慶才獨掌大權。
嘉慶對貪汙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
嘉慶朝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鹹衰世”。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
但嘉慶的平庸,並非其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說實際上是乾隆未給嘉慶留下能夠平穩接替的局面。
-
3 # 筆下點史
仁宗初逢訓政,恭謹無違。迨躬蒞萬幾,鋤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盜,力握要樞,崇儉勤事,闢地移民,皆為治之大原也。—《清史稿》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朝代,這個朝代有輝煌,但是也有衰敗,直到最後一蹶不振,那麼到底是哪個環節,也就是哪個皇帝出了問題呢?
上述的第一段是清史稿之中對於嘉慶皇帝的評價,其實歷史上大多數是說嘉慶皇帝導致的清朝衰敗,但與其說嘉慶,還不如說是乾隆開始的。
上述的是給嘉慶皇帝的評價,其實嘉慶皇帝是倒黴的,接過了乾隆這個爛攤子,當時的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嘉慶皇帝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還是沒能挽回。
弘曆浪費奢侈。六下江南花費巨大。原本經過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國富民強國庫充盈,但在弘曆的揮霍下國庫卻變得囊中羞澀。弘曆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壯年之時確實將清朝達到了頂峰,甚至有了“康乾盛世”的說法,但是耐不住晚年確實過於揮霍了,將整個國家禍害的千瘡百孔。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導致民不聊生;閉關鎖國使得乾隆自以為天朝上國,不受人間煙火,自大高傲的同時給清朝埋下了不思進取的種子。
晚年的弘曆更是變本加厲,埋下了讓清朝從“康乾盛世”極快的轉向了“道鹹衰世”之後一蹶不振走向滅亡的種子。只有足夠的創新,才配跟的上世界的進步,乾隆是專斷獨行的,是清朝文字獄慘案最多的朝代,當時的文人墨客都快要被斬盡殺絕了,直接就給清朝埋下了伏筆。
但是前期接過雍正治理後的朝代,確實將清朝推上了極盛頂峰,只事後續的志得意滿,導致的各種訊息閉塞,經濟落後,讓嘉慶皇帝無以為繼。
乾隆才是讓清朝由盛轉衰的苗頭,也就是較為關鍵的轉折點。
嘉慶帝認為,掐斷了和珅的庇護制網路結構的花朵,它的根株便會自然枯萎。但是,上層行政的改革不能醫治十九世紀官僚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弊病。嘉慶皇帝是一個很努力的皇帝,他知道乾隆皇帝寵信和珅,所以作為一個皇子不去表露什麼,但是等乾隆駕崩,直接就將和珅的家給抄了。
官僚體質已經根深蒂固了,以和珅為首的腐敗分子已經佔據了當時的朝政,這讓嘉慶帝難以下手,本來以為直接拔出和珅能夠緩解,卻發現並不是如此。
歷史總評價是:嘉慶是一個較為平庸的天子,沒有父親的謀略,也沒有祖父的勤懇,所以清朝在他手上只是扮演著,不是執行者。
嘉慶在一步步收拾乾隆留給他的爛攤子,但是在收拾這邊的時候,新的問題卻又在不斷擴大,所以這就導致了清朝由盛轉衰的爆發點。
下啟: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聯軍入侵。
上述其實很大還是要給嘉慶一些責任,畢竟是很大情況下嘉慶的不作為,才導致了後續事件,到最後的“道鹹衰世”。
總結:乾隆是苗頭,晚年的大肆鋪張浪費,閉關鎖國;嘉慶是爆發點,無作為以及自大;總之,清朝的衰敗跟這倆父子是脫不開關係了。
-
4 # 長安街京兆牧
準確的說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乾隆在位期間,我們來看下清朝幾位重要的皇帝的關係,順治是康熙的爹,康熙是雍正的爹,雍正是乾隆的爹,乾隆是嘉慶的爹,嘉慶是道光的爹。這樣簡單明瞭,大家都說康乾盛世這沒有錯,而到乾隆後期因為他的好大喜功,加上寵幸貪官,閉關鎖國這一系列的動作使得整個高層烏煙瘴氣。整個清朝的衰敗是從乾隆時期開始,嘉慶只不過是背了個國而已。
在政治上,他遠遠不如自己的前輩上心。康熙皇帝幾乎每天都在上書房處理政務,雍正皇帝的勤政更是出了名的。但是到了乾隆這裡,明顯就懈怠多了。皇帝最喜歡的就是體察民情。這是官方的稱呼,說白了就是喜歡玩。他的一生中,要麼南巡要麼東巡。大興土木修建船隻和行車,帶上大臣、太后、妃嬪不遠萬里,去觀賞山山水水。皇帝覺得這是在體察民情,讓各地的子民感受到皇帝的關心,但是他不知道:這樣一次南巡,要耗費的人力、財力可以讓全國百姓吃喝穿好幾年的。乾隆經常把自己跟聖祖比較,所以後來自誇“十全老人”,尤其後期乾隆更是貪圖享受,早把勵精圖治放在一邊,一直沉醉在自己的功勞中。後來英國使者求見,乾隆和福康安都以天朝大國自居。
與這個情況如出一轍的有唐朝的唐玄宗,唐玄宗在位期間,前期兢兢業業為國為民把大唐創造成了一個萬國來朝的局面,玄宗後期貪圖享樂奸臣當道,大好河山也開始慢慢動搖,可以說唐朝最鼎盛時期是玄宗時期,衰敗的根源也是這個時期。
同樣的問題明朝也有個這樣的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人稱不上朝皇帝,這個不上朝皇帝在前期由於首輔張居正的輔助下完成了政治上的改革,明朝一時間海晏河清;本人也是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鞏固了漢家疆土。後世有說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鉅。而三大徵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萬曆十四年(1586)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透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徵結束之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同年,禮部主事盧洪春奏曰:朱翊鈞“日夜縱飲作樂”。從同年起,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為明後期埋下了禍根,到朱由檢時期,這艘破船已是千瘡百孔,任由他怎麼補漏都是無濟於事。明朝也是在萬曆死後24年走向滅亡。
-
5 # 張三vs瘋子
首先,清朝的興盛。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滿族入關後由後金改名大清而來,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而達到頂峰,也就是後人所說的"康乾盛世".就像一個人的人生一樣,從幼小慢慢成長到了青壯年。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這個時期能被稱為盛世?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以後的第一個皇帝,又有多爾袞這樣的猛將,給大清朝打下來半壁江山,康熙皇帝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如果說皇太極和努爾哈赤是在打天下,順治皇帝在位的時間不長,且不算在內。康熙皇帝就是在守天下了,天下守的差不多了之後,傳皇位給了雍正。康熙的時候,雖然繁盛,但是也有問題,問題就是那些奸臣、貪汙犯。但是雍正上位之後,這些問題都陸陸續續得到了解決,雍正這個人比較陰狠,對待貪官汙吏從來不留情。於是說,康熙給雍正留了800萬的國庫,而雍正給乾隆又留下了6000萬的國庫。這樣到了乾隆時期,國泰民安啊,國庫充實啊,妥妥的富六代啊,人生這樣就是頂峰了。他也沒必要常年征戰,也不用鎮壓民眾穩定人心,他接手的大清江山,是一份完好無損的江山。這樣的江山,想不繁盛都難啊。所以,乾隆盛世,說的是那個年代非常繁盛,但是這些繁盛的背後原因,乾隆自己本身並沒出多少力氣。
其次,興盛背後的隱患。在一片太平盛世的背後,大清國已經隱患重重了。首先來看看外部環境。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從18世紀中葉開始,歐洲列強經過了工業革命的洗禮,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內搶佔商品市場,強佔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而這個時期正是乾隆大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壓根就不知道世界列強已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其次說說內部環境。前面所說的因為乾隆是在一片太平,沒有什麼內外壓力下繼承皇位的,乾隆看到自己的祖宗給自己留下的江山太好了,一下子蒙圈不知道怎麼治理國家了。他這一放鬆,貪官汙吏頻頻出現。最明顯的就是和珅。那個時候的民間也不穩定,開始興盛各種邪教,但是乾隆皇帝也沒有多心。他那些年最喜歡做的事兒就是南巡,基本上隔幾年就去一次,不知道是貪圖好風景,還是貪圖美人。但是他在朝政上,的卻沒有作出什麼貢獻。並且他先後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耗費了大量的白銀,還有就是耗巨資修建後來聞名世界的圓明園。正是乾隆的享樂,耗空了大清的國庫。到嘉慶帝即位時其實國庫已經空空如也,心裡苦啊。
那麼,綜上所說,我的觀點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乾隆皇帝在位時期。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背後的意思一定要明白,這顆樹並不僅僅是用來乘涼的,而是要以此為資源來發展壯大的。 -
6 # 隱龍說史
看王朝盛衰的轉折點,一定要注意它的軍隊變化,這是實實在在、也是國家首要考慮的因素。清朝滿蒙八旗號稱驍勇善戰,在順治朝入關追剿李自成,以及南下攻佔南明地區時,都展示了強悍戰力。但當康熙朝吳三桂起兵時,八旗的怯戰情緒完全暴露了出來。本來清廷快速調派了八旗軍南下,但軍隊卻遲遲沒有進佔武漢與江西的戰略要地,惹得康熙皇帝對前線將領畏懦怯戰的心理極為惱怒。
八旗軍在關外時類似於準部落制,部落首領有著善養士兵的責任,因而出征時往往能上下同心。入關後,清廷透過稅收的轉移支付,給予了八旗首領豐厚的待遇,同時士兵的生活費也由朝廷供給。這等於拆解了原先八旗軍內部得以凝聚的根基。另外清廷給予八旗官兵的俸祿非常優厚,已經養成士兵無心疆場殺敵的心理,走上了北宋高薪養兵養出墮性的結果。因此拋開所謂康乾盛世的面紗,從軍力角度來看,康熙朝才是大清的轉折點。
-
7 # 江邊小城外
在我看來應該是乾隆皇帝的。乾隆皇帝的閉關鎖國政策,把中國和西方的距離越拉越大。這一點當然不能怪他一個人,明朝也有過閉關鎖國,只是程度不一樣,但工業文明來臨之時,其他西方國家都在熱火朝天搞工業化的時候,乾隆閉關鎖國,徹底把中國帶向了落後的道路,這一點,不管怎麼說,他得也認。
-
8 # 有得觀史
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在乾隆朝後期,張宏傑先生的《飢餓的盛世》分析得很透徹,很全面。喜歡得可以看看。
乾隆朝由盛轉衰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乾隆為了維護大清皇權,閉關鎖國,使中國失去了追趕世界的機會。
乾隆朝,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帶來很多精密儀器,這些都是西方工業文明的最新最高成果。乾隆如果能夠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發現自己的不足,努力追趕上去,就不會有後來的被列強吊打。乾隆為了大清統治的穩定,拒絕開放,拒絕進步,導致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拉大。
第二點,乾隆晚年私慾膨脹,過度斂財導致腐敗滋生,吏治敗壞。
乾隆為了彰顯自己大皇帝的做派,外出巡遊,舉辦壽宴,各種活動都搞得聲勢浩大,花錢如流水一樣。乾隆皇帝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收藏。收藏也是一個很燒錢的行當,錢少了玩不轉。
乾隆利用最大的貪官和珅為他弄錢。在和珅的幫助下,乾隆開啟了收禮的大門,接受大臣都禮物,有時甚至向大臣索要禮物。同時建立了“議罪銀”制度,大臣可以花錢買罪。
乾隆的這些做法徹底敗壞了官場風氣,致使腐敗成風,無官不貪。
第三點,承平日久,人口暴增,糧食已經無法滿足需要。
康乾盛世,雖然也打仗,當畢竟不是全面戰爭,到了乾隆晚期,大清人口達到四億。
經過康雍乾三朝,能夠開墾的土地全部開墾完畢,而且過度開荒,惡化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自然災害。
糧食產量的提高極其有限,而人口增長很快,線性增長的糧食產量和幾何級增長的人口不匹配,人民開始吃不飽飯。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乾隆大力推廣國外引進的玉米和馬鈴薯,但這也無濟於事。
百姓吃不飽飯,社會就不安定,白蓮教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醞釀起來的。
-
9 # HannibalLecter
清朝,乃至於中國的衰弱,經濟上開始於“十全老人” 乾隆皇帝,但是政治上從雍正那裡就已經埋下了禍根。
乾隆皇帝把他爹一輩子嘔心瀝血充盈起來的國庫敗光,把自己的子嗣嚇死得差不多,最後勉強選了個平庸守成的道光,丟給他一個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的爛攤子,至此清王朝開始一蹶不振,每況愈下,最後到無可救藥,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乾隆的作死,表面上是不堅持改革,亂花錢,沒培養好接班人這三點,實際上,還有非常深層次的元嬰。
中國封建王朝的所有朝代乃至於民國,都天然不可避免兩個必然滅亡的原因。
一個是內部的崩壞,一個是外部的打擊。
中國東部臨海,南部是潮溼炎熱的沼澤叢林,北部是草原、雪原、荒漠,西部是高原、荒漠。本來東渡、西行都可以,但是偏偏又因為內部領土廣袤,資源豐富,所以發展成了典型的大陸文明,大國封建的計劃經濟,高度統一的集權制度。
而維京、英國、日本、西班牙、葡萄牙這些被逼到海邊跳崖的小國,因為內部資源有限,不得不展開海洋開拓和對外貿易,發展成了海洋文明、小國寡民的市場經濟,契約平等的民主制度。最後進而走上全球殖民的道路。
海洋文明的一個特點就是要不斷地冒險,不斷地擴充套件,不斷地掠奪,不斷地交易。他們的生存環境是不穩定的,只有武力、契約這兩樣東西能帶來穩定。這很像海盜,海盜在一條船上,要活命,就要能打,要協作,就要公平分配戰利品,要互相信任,就要建立契約,人人平等,要低投入低成本,就要學會控制預算,理性,一切從實際出發......而大陸文明的一個特點是,離不開土地,一年四季必須不斷地生產,儲蓄資源,而農業生產在過去是一個極度依賴大自然以及依賴經驗傳承,同時又需呀投入大量勞動力的活動,所以年輕人服從老人,下級服從上級,最終形成封建、集權的社會體系。
海洋文明如果要搞大陸文明的中央集權,沒有那麼多資源,而大陸文明如果要搞海洋文明的平等交易,那很可能會土崩瓦解為很多個小邦,都是不利於發展的。一直覬覦中國乃至於亞洲的日本,一直想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共榮圈”,然而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朝鮮、都不鳥它,也絕對不從,而日本的蛇吞象也差點把自己撐死;未統一以前的德國,由無數個小幫國組成,一個商品從南邊到北邊,要被徵收無數的稅,交通,貨幣都不統一,根本無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所以大陸文明只能不停地生娃,種地,而海洋文明只能不停的出征,掠奪。
種地的中國封建王朝,一般會遇到兩個必然結局:
1. 一幫農民泥腿子奪了天下,開始種地,越種越好,財富不斷積累。為了鞏固利益,就只能把地分給一起打天下的夥伴,兒女,但是人性是貪婪的,子女是一代代越來越多的,最後一個大蛋糕被劃分為無數個小蛋糕,小蛋糕再被不斷地幾何劃分,到最後,子女代數越多,大家越窮,互相土地兼併,矛盾尖銳,最後物極必反,新的,最底層的窮人,農民泥腿子起來造反,再次奪天下。
2. 士大夫階層用道德制約貴族的貪慾,用禮教束縛泥腿子門的慾望,鞏固和加強皇權,士紳階層被打壓,皇權被放大後,百姓受到的剝削變少,開始生產積累社會財富。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北方來一個海洋強盜民族一打擊,就徹底完蛋。宋、元均為例。
內部自家人特別多,特別強,可以抵禦外部強盜的時候,土地不夠分,自己因為分贓不均就打起來了。打起來滅了諸多親骨肉,只剩下自己的時候,又虛弱得難以抵抗外敵。歷史的矛盾因果始終迴圈。
所以我們這裡要來說乾隆和雍正了。
雍正在政治上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建立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在他這裡,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中的中央集權被鞏固到了極致,基本山就是到了皇帝一句話,一個政策就能立刻執行的程度。沒有那麼多諸侯,沒有那麼多既得利益集團的插手,皇帝一言九鼎,對於全國發展生產,積累財富是極好的。但是它將來帶的問題就是,帝國特別會種田和賺錢,在打架這件事上,會越來越虛弱。
他留給乾隆的是一個高度集權,獨裁的統治機器,其實乾隆是無法在這個體量巨大,慣性巨大的政治機器上做什麼修改的,自己只能按照慣性走。同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還要不斷玩弄權術——我是最完美的,我是十全老人,你們都要向我表忠心。表面上看是個人的性格,實際上就是帝國最高統治者唯一的理性選擇——
老老實實關著門種地,不要出去亂打亂搶,同時還要注意防止自家兄弟的覬覦和瓜分。所以削弱王爺們,也就削弱了整體國防力量。
到了清朝後期,前面的預言基本上就兌現了——因為高度集權,軍事上弱,經濟上又有榨不幹的油,所以就是近代中國一次又一次硬不起來,一次又一次被外族海盜掠奪。
雍正努力改革,給清王朝留下了翻身的財富,但是這筆財富被乾隆敗光了,好死不死道光又選擇了循規蹈矩的守成,所以太平天國,八國聯軍一鬧,清王朝就元氣大傷,最後再遇到一個海洋強盜日本,基本上歷史的命運就無法改變。
-
10 # 峰少看世界
【我是小咖筆記,我來回答】
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哪個皇帝在位時期?說到乾隆皇帝,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康乾盛世這個詞。康熙在位的時候的確是難得的盛世,但是到了乾隆這裡,其實是個虛假的盛世,是大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說乾隆之後,大清朝就逐漸的開始衰落了。
首先,在政治上,他遠遠不如自己的前輩上心。康熙皇帝幾乎每天都在上書房處理政務,雍正皇帝的勤政更是出了名的。但是到了乾隆這裡,明顯就懈怠多了。皇帝最喜歡的就是體察民情。這是官方的稱呼,說白了就是喜歡玩。他的一生中,要麼南巡要麼東巡。大興土木修建船隻和行車,帶上大臣、太后、妃嬪不遠萬里,去觀賞山山水水。皇帝覺得這是在體察民情,讓各地的子民感受到皇帝的關心,但是他不知道:這樣一次南巡,要耗費的人力、財力可以讓全國百姓吃喝穿好幾年的。
其次、生活過於奢侈。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大清朝國庫不充足,所以康熙皇帝一直崇尚節儉。到了雍正皇帝這裡,他本來就不喜歡鋪張浪費,加上那個時候連年征戰,耗費的銀子不少。所以雍正皇帝也很節省。到了乾隆這裡,他可就奢侈浪費多了。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兩代祖先已經給自己積攢下來充足的財富,供自己享樂。所以到了乾隆這裡,民間有句話叫做:國有乾隆,國運昌隆。但是百姓不知道,國庫中的錢都是前朝和前前朝留下的,和眼前的皇帝關係並不是很大。這位皇帝的生活非常奢侈,連帶著他後宮的妃嬪生活也很糜爛。這也是為什麼說這個年代,是大清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吧。
第三、貪官成群。乾隆皇帝時期,貪官非常多,而且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他不怎麼管這些貪官,任憑他們貪汙。比如說乾隆年間,特別著名的貪官和珅。明明知道這個人是奸臣,是貪官,但是皇帝偏偏卻卻寵幸他很多年。這樣的人在雍正或者康熙的時候,早就死了不知道幾百次了。這個膽大的皇帝,居然還允許這樣的人活到了最後。直到嘉慶皇帝繼承了皇位,才懲治了貪官。但是也沒什麼用了,這些貪官就像是蛀蟲一樣,一點一點吃空了大清朝。這位皇帝很奇怪,他對忠心耿耿的臣子不怎麼感冒,但是對貪官,對阿諛奉承自己的人非常上心,這樣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
這位皇帝的身世是個謎,有人說他是雍正的私生子,從小生在熱河(今天的承德),小時候雍正一直不待見他。所以他的性格本來就多疑,加上自己爹母親不是親生的,是自己的養母。這一點就讓他更沒有安全感,他得處處防備著別人,處處小心。他的心思很深沉,也可以算上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所處的年代很和平,沒有祖輩那樣紛亂的征戰,所以讓他對於亡國的警惕性很低。這才導致了由盛轉衰。
-
11 # 奔跑地五花肉x
乾隆吧!乾隆這廝命確實不是一般的好。經康熙,雍正兩朝的積累。到乾隆時期邊疆安穩,國庫充盈。雖說有大小和卓叛亂和對緬作戰的經歷。但是都無關大局動搖不了國本。整體環境還是太平盛世。 如果其能安守本分也算得上一代守成之君,但後期六下江南勞民傷財,學習先祖辦千叟宴。更將許多稀世字畫胡亂塗鴉,蓋章。造成了難以估計得損失。晚年更是自信爆棚評價自己是什麼十全老人。都說明朝皇帝多奇葩,起乾隆這廝要是放到明朝估計能跟那群奇葩成為志同道合的同志!
歷史上也有承蒙祖德而大有作為的帝王,不錯!就是漢武帝,歷經文景兩帝勵精圖治。也給漢武帝留下了一份厚實的家底。漢武帝以此為起點多次出兵北疆蕩平匈奴!為大漢創立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後來昭宣二帝才能將漢王朝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反觀乾隆之後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後任之君都在為乾隆的任意妄為買單!清王朝自此一蹶不振,日落西山。說來也挺搞笑!同為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兩位君王。更有作為的漢武帝晚年忙著頒發罪己詔。自我反省。而庸庸無為的乾隆皇帝卻為自己歌功頌德。評自己為十全老人。兩人出身大致相同,人品作為高下立判。王朝自此之後的命運走向給二人一生功過給出了點評!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會因為角度不同,有多個答案。一是就清朝自身而言,我認為至少在嘉慶時期,白蓮教起義,就顯示清存在內部矛盾的逐步激化。二是放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工業革命開始後,清就走向衰敗期,閉關鎖國,無法睜眼看世界,新的文明誕生,能不能跟上世界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蔣廷黻薄薄的《中國近代史》為什麼那麼有分量,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反問。工業革命引發的近代化,清朝統治者是乾隆,被傳統史學認為是中國的全盛時期。三是直接的表現,可能很多人認為是道光時期。鴉片戰爭後,清的命運也開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