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品翰林
-
2 # 愛運影視
毛主席曾經評價劉邦: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漢太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
3 # 艿芯寶寶
個人覺得,劉邦能打敗項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兩人的處事方式和脾氣性格不同,劉邦的性格和韋小寶有點相同,劉邦玩的是心眼,喜智取不喜戰,而且知人善用,寬宏大量。專案給我的感覺就是一莽夫,做事沒耐心,眼高手低,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靠體力幹活的肯定掙不過靠腦力的。其實最開始兩人還是結拜兄弟,兩人共同的目的就是滅秦復楚,一山難容二虎,最後還是反目成仇了。
-
4 # 失落的歷史
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所以一直看不起除了跟他一起出來的江東子弟以外的人,再加上他太驕傲自負,也太光明正大,所以敗給了劉邦這個“小人”。
-
5 # 牛克思
劉邦出生農家,非常瞭解農民的貧苦生活,且為人寬容,“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在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對於刑徒紛紛逃亡的現象,他權衡利弊,知道自己無法改變他和眾刑徒死亡的命運,就對刑徒不加防範,而且對剩下的刑徒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去矣。”
因為這,他贏得起義軍的支援,很多徒中壯士願意追隨他。
劉邦在陳勝、吳廣起義後,覺得“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於是也起兵響應。
劉邦的做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援,並有很多對劉邦建立漢王朝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才加入,如蕭何、曹參等,其起義隊伍迅速增加到幾百人。
劉邦起義之後,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支援,處處表現得寬厚豁達,獲得“寬大長者”的稱謂,並很快得到懷王的重用。
秦軍那時處於強盛時期,眾將領認為先入關是非常不利的。 項羽因為項梁軍隊的垮臺,心中憤激,怨恨秦軍,願和沛公西進入關。
懷王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 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 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劉邦本身就是一個農民,所以深深明白農民生活的艱難,知道秦朝就是因為實行嚴刑酷法、殘暴統治而導致四分五裂,起義不斷。
因此他實行許多對人民有益的政策,獲得人民的支援。
劉邦在發動戰爭的過程中,經常“撫關外父老”,每打敗一個地方,他採取招撫的方式,取得安定民心的作用。
當聽到懷帝死亡的真正原因時,就“袒而大哭”,併為義帝發喪,很多諸侯因為他的寬容仁慈而歸順劉邦。
劉邦的起義隊伍越來越大。劉邦寬容的性格在用人方針政策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劉邦用人不疑,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身邊彙集了一大批謀士,如張良、蕭何、韓信、黥布等,為其後來劉邦戰勝項羽起到巨大作用。
張良是劉邦身邊一個重要的謀士,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知張良對劉邦取得勝利有多重要。
但張良費盡心力地為劉邦出謀劃策都與劉邦對張良的態度息息相關。 張良多次離開劉邦,劉邦卻不以為疑,完全信賴,將其作為心腹策士。 蕭何是劉邦的老鄉,關係特別好,劉邦非常信賴蕭何,“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 祖為亭長,常左右之”。
在發兵攻打三秦的時候,劉邦讓蕭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巴蜀。
大概就是因為劉邦用人不疑,為人寬容,才使蕭何死心塌地地跟著劉邦。韓信有很強的作戰才能,劉邦曾給予很高的評價:“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是蕭何推薦給劉邦的,認為他“國士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劉邦即破格提拔韓信為大將。 還有很多劉邦用人寬容的表現。
可以說,正是劉邦的用人政策才為其最後取得勝利奠定基石。
-
6 # 南城格格
一:劉邦比較容易聽得進去意見,張良說他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就敢惹項羽的時候他沒有責怪。項羽聽不進去不同意見,誰要是有不同意見就一個字烹,把人煮了,誰還敢提意見啊,謀士也是混飯吃的,項羽不聽就都跑到劉邦那去了。
二,劉邦善用計謀(主要是手下出主意,他拍板)在作戰的時候從不正面打,項羽追著劉邦打,還沒有什麼戰術,就憑著自己的個人的武力,劉邦斷項羽糧道,項羽去救,結果前面失手,項羽趕回來打前面,劉邦又去打運送糧道的路,項羽叫苦不迭,只能來回當救火員。
三,劉邦很無情啊,為了自己逃命把兒女都踹下車不要。劉邦自己本來很好色的但是很剋制自己,說明他胸懷大志,豁出去了。而項羽呢,快死的時候還虞姬虞姬奈若何了。
四,劉邦會裝孫子,剛開始爭霸的時候,項羽在和別的王打架,劉邦裝孫子討好項羽,表示自己只是他的馬仔,不和項羽爭天下,自己老實本分。等到劉邦發展壯大的時候,就不裝了,就和項羽PK了。
五,項羽心眼小,把秦王趕走的時候,自己不當皇帝,非得衣錦還鄉當個小霸王,這不就是把皇位拱手讓人嗎,想在爭皇位那就難了。當時項羽是老大,他負責分封土地給功臣,可他心眼偏,誰和他好他分給誰大的地方,誰和他不好即便是功勞很大他也分一塊鳥不拉屎的小地方或者根本就沒分封地,別人能對他沒意見麼。
六,劉邦比項羽大好多歲了,一箇中年人把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玩的團團轉是很正常的。
-
7 # 輝哥大冒險
劉邦善於用人,劉邦不是能力最強的,但是能把天下最強的人籠絡到一起,天生的領導者,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是很好的二把手,並且沒有一點政治頭腦,有一點小成就就回老家顯擺,優柔寡斷,厚黑學比劉邦差遠了。
-
8 # 業餘機械師
劉邦出身貧寒,缺乏教育,性格痞氣,心胸寬廣,任人唯賢,有勇有謀,志在天下。——如此之人,成千秋之帝業。
項羽出身名門,高等教育,性格孤傲,心胸狹窄,任人唯親,有勇無謀,志在先祖。——如此之人,承一世之梟雄。
-
9 # 福福林
第一,劉邦和項羽的階層不一樣,起點不一樣,造就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性格
第二,劉邦善於用人,在劉邦手下做事有成就感,可以發揮最大優勢,而項羽個人能力太強,下面人幾乎找不到成就感,所以英布和韓信等倒戈,就一個范增這麼優秀的謀士的計策都不聽
-
10 # 一生隨他去
劉邦,自己說,他贏得下在於重用張良蕭何韓信。項羽只一範曾而不用。
在者項羽在咸陽屠城二十萬之重。百姓安敢歸附。天下苦秦久矣,秦朝暴政已經讓百姓承受不了了。人民需要一位仁君這點劉邦強過項羽。
-
11 # 鬱琰無忌
一是項羽一開始在鴻門擺宴劉邦等人的時候,沒有聽取季父項伯的勸告,在宴席上殺了劉邦,從而給了劉邦逃走的機會,留下隱患;
二是劉邦本人雖然不登大雅之堂,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善於聽取他人的正確意見,因此才有了張良,蕭何等多位心腹,後來在被項羽封侯巴蜀的時候,在蕭何的推薦下,又封韓信為大將軍,最終在韓信的謀劃下重新攻回關中
-
12 # 歷史魚鑑
劉邦與項羽同是泗水郡人,秦末起義時,劉邦投靠項氏家族。劉邦雖年齡上大項羽二十四歲,但二人曾稱兄道弟、並肩作戰。
前208年,兩人一起領兵作戰,先後攻下城陽、定陶、雍丘。但兩人的作戰方式不同,劉邦以戰略招降為主;而項則是野蠻攻城,坑殺降卒。
兩人分道揚鑣的原因是項梁之死,楚懷王藉機打壓項氏勢力,扶宋義為上將軍,項羽僅為次將。而劉邦與項羽的身份此時已經同為列侯,劉邦為武安侯,項羽為長安侯,劉邦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巴結項羽。
面對秦軍的步步緊逼,楚懷王派劉邦與宋義兵分兩路,一路向北,一路西行,攻擊秦軍,項羽跟隨宋義。
北上的這支部隊,宋義與項羽產生了分歧,因彼時秦圍趙於鉅鹿,宋義想先觀望一番,項羽欲為叔父報仇,希望直接與其決戰。兩人相持不下,項羽只能憑暴力拿下楚軍指揮權,在一天清晨,項羽斬下宋義人頭。
其後,就是項羽率領楚軍,破釜沉舟,大戰秦軍。當時在觀望秦趙相鬥的共十餘家壁壘,所謂“作壁上觀”這個成語便是由此而來。而唯有項羽敢與秦軍決戰,後來方有項羽的一戰成名,各路諸侯悉數投靠項羽。
而西行的這支部隊,劉邦並無遇到太大阻力,憑藉“上兵伐謀”的戰略部署,招降秦軍守將。
前207年,劉邦行至咸陽,秦王子嬰投降。
劉邦與項羽的矛盾於此時真正開始
首次軍事對抗(前206年):先入關的劉邦派人緊閉函谷關門,欲在關內稱王。項羽後到,看見關門緊閉,於是派英布攻破函谷關。這是項羽與劉邦的第一次軍事對抗。後來就是耳熟能詳的“鴻門宴”,劉邦逃脫被封漢王。但只半年時間,劉邦就重新出兵,為了穩住項羽,派張良休書一封,直言不敢出函谷關。
第一次交戰(前205年):項羽果然相信劉邦所言,不顧漢軍,而向北攻打齊國。其結果就是劉邦背約,直抵楚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聞訊急忙返回,在彭城,大破漢軍。這是劉邦與項羽首次正式交鋒,劉邦逃亡,士兵死傷十餘萬。如若不是彼時大風突起,打亂了楚軍的程序,劉邦恐怕命喪於此。第二次交戰(前204年):彭城之敗後,劉邦重整旗鼓,駐紮於滎陽(今河南鄭州)一帶。項羽攻打滎陽,漢軍作戰失利。五月份,楚軍兵臨城下,劉邦的部下紀信坐著漢王的車,假裝投降,劉邦才得以逃脫。此後,劉邦退守成皋,並總結出與項羽的作戰經驗:“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第三次交戰(前203年):劉邦自知無法戰勝項羽,便與項羽對壘而不戰,欲打消耗戰。然而此時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落在項羽手裡,項羽以此威脅劉邦,劉邦又打起了心理戰,說道:“必須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項羽大怒然無可奈何,便靠近劉邦,在廣武澗與劉邦對話,項羽派一弓箭手暗殺劉邦,劉邦胸部中箭,大病。第四次交戰(前202年):項羽軍隊無糧,且孤立無援。本來相約中分天下的劉邦,再次背約,聯合韓信、彭越攻打劉邦。然而韓信與彭越卻一直不出兵,導致劉邦再次敗於劉邦,退後防守。最後,劉邦承諾分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魏王,兩人才出兵攻打項羽。以上就是劉邦與項羽的直接交鋒,劉邦從未佔得便宜,卻每次都險些喪命。但是在韓信、彭越的幫助下,終於在垓下大破楚軍。可見劉邦的軍事能力遠遠不如項羽,其能夠最終勝利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招賢納士。
這個原因劉邦在後來說的很明白: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用人,是幹大事的第一要義!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
13 # 總部001
性格決定命運,氣度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
劉邦和項羽二人都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但兩個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最終導致了不同的人生結局。
1、劉邦是一個敢於擔當的人。
在歷史變革中,做為一個群眾領袖敢於擔當很重要。首先,敢當沛公,起兵時蕭何等人都擔心起兵失敗,會遭秦懲罰,劉邦無所畏懼做了沛公;其次,征討秦國時,只有10萬人卻敢封堵函谷關,欲做關中王;還有劉邦敢當皇帝,強秦二世亡國,很多人看好郡縣制度,劉邦敢於稱帝,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氣。
2、共享成果
和下屬們分享成果,高祖12年封候143個,兌現了當初的約定,共享了滅秦、滅楚的成果。
3、容人的雅量
劉邦集團內部人才濟濟,有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等,這些人的加入跟劉邦海納百川的胸懷密不可分。他不計前嫌、不計易主、不計言語衝、不計來自何方,所謂英雄不論出處,劉邦認準了,照單全收。劉邦起兵時,雍齒在豐邑投降魏國,後來劉邦打了3次才收回來,劉邦到稱帝后也恨透了雍齒,最終雍齒也被封候;王齡是劉邦的老鄉,卻單獨拉旗,後加入劉邦,雍齒是劉邦最恨的人,可王陵卻反其道而行與其單獨交好,最後王陵被封安國候;陳平三易其主,加入劉邦後,被周勃等人說壞話;叔孫通更是六易其主,這些總變心的人都被古今學者貶低。人皆凡人,皇帝也是凡人,卻能控制住七情六慾,這種性格、氣度成就了劉邦的霸業。
事實是劉邦做了漢高祖,項羽是楚國將軍的後代,從小就豪情壯志,立志圖秦,以報家仇國恨。反秦中只用了三年,做為西楚霸王領導劉邦等18路候滅了強秦,"力拔山兮氣蓋世",強大的自信心、暴燥的脾氣導致他失去了像劉邦集團人才濟濟的局面,這些人才又有多少是昔日干將!
西楚霸王項羽,司馬遷無法蓋棺定論不以成敗論英雄。做為後人的我們,還是慢慢地從中體會這些英雄人物的人生經歷!
-
14 # 史無止境
翻開中國歷史,最讓人覺得活見鬼的事情就是楚漢之爭中劉邦打敗了項羽,以往的評價中,我們相信二者一個是流氓,一個是英雄,卻不願接受一個成為開國高祖,一個淪為氣短英雄。這其中有太多為人所知同時又有太多不為人知的事兒,其中之一就是這對冤家對分封的不同理解,甚至有人認為,這點就是二者成敗的關鍵。
割鹿不均,“兄弟”鬩牆?項羽有幾句名言,稍熟悉歷史的人都聽過:一是“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二是,“彼可取而代也。”三是,“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四是,“天亡我,非戰之罪!”此時,讓我們把時針撥到楚漢戰爭爆發的前夕即項羽學了萬人敵,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大放異彩,“鉅鹿之戰”破了秦軍的主力,並殺死了投降的子嬰。一句話,從揭竿而起到楚漢戰爭,從革命到分贓,恰是彼時彼刻。項羽覺得秦朝收拾得差不多了,於是分封諸王。首先把自己封為霸王,“霸王”一詞,橫行霸道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讓大傢伙明白誰才是老大。那一次霸王分封18個諸侯王,但是這次分封滿意的不多,抱怨的不少。項羽在分封中犯了一個大錯誤,他分封的時候有一個標準:他以人劃線,凡是跟著他參加“鉅鹿之戰”,追隨他進入函谷關的人,一律得到封侯;凡是沒有跟他打“鉅鹿之戰”,沒有和他一起入關的人都沒有得到封侯當時全國一共是41個郡,項羽自己就要了9個,而且把都城建在了徐州為什麼項羽不願意建都關中呢?就是因為以上的第三句話,一個人出名、有權以後,如果不回家鄉,就好像在夜晚穿了一身新衣服,沒人能看得見。這是一個很可笑的想法,但項羽真的做出來了。對劉邦,項羽分給他的是巴郡、蜀郡、漢東郡,建都南鎮。劉邦得知自己沒被封到關中,很是憤怒,因為當年有個“先進咸陽為關中王”的政策,無奈他又打不過人家,就只好認了。本來,項羽完全可以自立為皇帝,建立起另外一個朝代。但項羽沒這樣做,只做了個西楚霸王,而且以徐州這個最容易遭受別人攻擊的地方為都城,足見項羽的短見。分封諸侯,其實是將秦朝重新拉回到戰國時代,這樣註定了接下來的惡鬥是少不了了。
流氓戰勝了英雄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這不,上面剛說到項羽分封要出事,果真,霸王項羽二月封諸王,漢王劉邦八月就反了。起因是有個名叫田榮的人,很有實力,但他並沒和項羽搞好關係,沒參加“鉅鹿之戰”,也沒隨項羽入關,所以,他什麼都沒封著。於是田榮一生氣,就把被封的齊王殺死,自己當王。田榮不但造反,還給劉邦寫了一封信:“你該做關中王,現在我造反了,你趕快動手,咱倆一東一西相互配合。”這個做法很愚蠢,難道僅憑一封信人家劉邦就乖乖跟你一起反了嗎?劉邦很聰明,拿到信後就給項羽送去了,並添油加醋地說:“大哥,兄弟們可都看著呢,這事你要是辦不妥不好服眾啊。”項羽本來就在氣頭上,二話沒說就領兵去山東滅田榮了。可劉邦趁著田榮在山東齊地造反的機會,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得到了關中的陝西。等到項羽一到山東,劉邦就從陝西出了函谷關,一路上對那些諸侯是又打又嚇又騙,威脅他們“要麼降,要麼死。這樣劉邦一直打到了項羽的老窩彭城,佔領了西楚的都城。這也被史學家認為是楚漢之爭的真正開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後知後覺的項羽終於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大罵田榮、劉邦組團忽悠他,在收拾妥了田榮之後立刻掉轉槍頭,向自己的老窩飛奔。其中,我們要注意一個細節,項羽只帶了3萬騎兵,對陣劉邦的56萬軍隊。情理之外但意料之中的是:3萬騎兵對56萬軍隊搞突襲,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最後劉邦的56萬大軍潰散,劉邦的老爹老婆也落到了項羽手裡。十幾萬被殺,十幾萬逃命時掉河裡淹死了,還有十幾萬腳底抹油溜了。一個有意思的情節就是,劉邦逃跑的時候,馬車座位少,劉邦就施展臨門一腳,把自己的女兒和兒子踹下去了。手下夏侯嬰看著不忍心,把孩子又抱上馬車,結果劉邦又是一腳,這樣反覆幾次,劉邦也無奈了,只好讓兩個孩子上車了其實劉邦這事兒辦得太不地道,自己在外面吃了癟,總不能拿孩子撒氣不是。
就這樣,敗走的劉邦來到了滎陽,項羽隨後趕到,並在此圍了28個月,這期間,喜感的兩兄弟又發生了幾件讓人啼笑皆非的逸事。事件一,僵持階段,因為分不出勝負,項羽無可奈何,顧不上霸王的面子,搞了一口大鍋,裡面是一鍋熱開水,然後項羽命人把劉邦的爹往上一架。“不投降就把你爹扔到鍋裡煮了”。項羽這是明擺著耍流氓,可論流氓明顯是劉邦略勝一籌,劉邦三句話就把項羽噎住了:“我爹就是你爹(二人之前結拜過),你要把你爹煮了,我和你一起喝湯。”結果項羽只得承認劉邦這個資深流氓名不虛傳。事件二,耍流氓不成,項羽改成講道理總成了吧,於是在城下大喊:“劉邦你要有膽量,你出來,咱倆單挑,一對一地打。別咱倆打仗,讓天下老百姓跟著我們一塊受罪。”這句話既實在又有為國為民的高志,可劉邦還是油鹽不進:“我只和你比智商,不想和你比力氣(吾寧鬥智不鬥力)。”於是,他和劉邦講道理,劉邦又和他耍起了流氓。事件三,這次是劉邦主動挑的事。項羽和劉邦在陣前對話,劉邦當面數落項羽的十大罪狀,說他不講信義,殺害義帝,屠殺百姓等項羽聽得發火了,怒吼了一句放箭,一時間萬箭齊發。劉邦趕快回馬開溜,不料胸口中了一箭,他卻忍住疼,故意弓著腰摸摸腳,罵道:“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公元前202年8月,雙方僵持了28個月後,終於達成和約,以滎陽為起點、淮南為終點的古運河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以東歸楚。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和妻子還給劉邦,雙方從此休戰。可項羽還是太天真,就在達成和約兩個月後,痞子劉就在項羽撤兵的時候聯合韓信軍隊,合攻項羽,並最終將項羽的部隊圍困在垓下。劉邦軍隊雖然圍困了項羽的軍隊,但又不敢輕易去攻打。這時候,劉邦又使了一個計策,他找來楚地的本土歌手,在項羽的西楚軍隊四周唱起了楚國的歌曲。項羽聽到了楚歌,就以為整個楚地都被佔領,楚地士兵全成了漢軍的“歌姬”。無奈之下,項羽拼死一搏,帶著八百突擊隊員強行突圍。突擊隊在項羽先分後合的戰術下,成功突圍,到了烏江邊時,僅剩28騎。此時烏江亭長將船停在江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卻地方千里,有眾數十萬人足以使您稱王。願大王趕緊渡江。”項羽聽後微微一笑,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如今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可憐我而稱我為王,我還有什麼面目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能問心無愧嗎?”說完,項羽便將坐騎賜予亭長,轉身面對漢軍,說了那著名的第四句話,之後自刎於烏江邊。就這樣,英雄謝幕,楚漢之爭也落下帷幕,劉邦取得了勝利,同時,擁有了號令天下與左右歷史的權力。
非劉氏不得為王——劉邦的分封思想其實,早在楚漢相爭開始的時候,劉邦集團內部就進行過一次討論,會議精神就是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在這次討論中,酈食其代表了保守派。他認為,必須對舊諸侯貴族的勢力妥協,幫助他們恢復舊國,然後以德服人,成為霸王2.0版。劉邦聽完了酈食其的話,感覺十分有道理,馬上就想執行了。可此時卻遭到了張良的反對。張良雖然是舊貴族,卻在革命的大風大浪中看清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高瞻遠矚,與時俱進,他主張向前看,建立郡縣制。接下來他又從八個方面深刻地闡明瞭復辟六國的危害性,並概括性地比喻分封就像“割己之有而以資敵”。他的話讓劉邦頓時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邊舉起大拇指,邊說:“高,實在是高。”並且在心裡暗暗下定了要做郡縣制皇帝不做分封制天子的決心。雖然劉邦之前封了八個異姓王,九個同姓王,但他登基做了皇帝以後。在此方針的引導下,對那八個異姓王開始了各種小動作,結果那八個王死的死撤的撤,漢初就只存在著劉氏諸侯王,這充分說明皇權才是硬道理。為了劉家的天下,劉邦還在去世前殺了一匹白馬,和大臣訂立了一個盟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盟”。
由此可見,劉邦並沒有完全排斥分封制,而是對其加以限制條件,即非劉氏不得為王。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禁止異姓封王,限制了外戚及功臣集團的實力,同時儲存了皇室的實力,形成外戚、功臣、皇室三股力量互相牽制、互相平衡的局面。這樣做的終極目的當然就是防止國家改姓他姓,從此也可以看出從漢開始,中國統治者“家天下”的觀念逐漸加深。
回覆列表
1,人生格局比項羽高,劉邦是遊俠出身,曾遊歷天下,見多識廣,比出身貴族的項羽心胸豁達,能知人善任。
2,利用幾個事件佔據了政治上的制高點。3,軍事上,拜韓信為大將之後,依靠秦國軍制、訓練軍隊,吸收秦國軍功制度提高軍隊戰鬥力,所以後來老秦人和原來的很多秦軍都加入了他的部隊。後來追殺項羽的楊喜就是一個典型,楊喜的後人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
4,他有孫子兵法和太公兵法的智慧。韓信是孫子兵法,張良是太公兵法,戰略格局更高,所以才能網羅天下群雄。
5,我列舉的只是幾個最重要的原因,一個人能成就大事,肯定有很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