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讀

    在二戰時,日軍編制,僅此一家,當時日軍的編制體系分為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師團。

    “分隊”相當於我們的“班”,是最小的戰術單位,大概13人左右。

    “小隊”相當於“排”,有3個分隊構成。

    “中隊”,相當於我們的“連”,由三個小隊構成,大約在200人左右。

    “大隊”,地位在“營”“團”之間,人數多餘營少於團。大概有1200人左右。

    “聯隊”,它比“團”的規模更大,配備3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一個通訊中隊和一個反坦克中隊,大概有4000人左右。同時,日軍還有炮兵聯隊,配備約40門野戰炮,人數在2000人左右。

    “旅團”,獨立的混成旅大概有7000人,步兵旅的大約在4000人左右。

    “師團”,陸軍的最高編制,相當於“軍”。其中又分為甲乙丙丁四種師團。

    甲等師團,規模最大,大約由8個聯隊組成,近3萬人。

    乙種師團,規模僅次於甲等師團,下屬四個步兵聯隊,炮兵聯隊,運輸聯隊,工兵聯隊等一共有25000人左右。

    丙種師團,由混成旅擴編,有三個步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組成,約15000人。

    丁種師團,旅團擴編,一般只有3個步兵聯隊,約1萬人,主要是執行淪陷區的維穩,相當於守備部隊。

    從上述可以看出,師團是日軍的最高軍事單位,在二戰期間,日軍一共有17個常備師,這17個常備師都是甲等師團。在戰爭爆發後,有時候需要幾個師團聯合作戰的大規模戰役發生時,這樣就十分需要一個更高的軍事單位,來統一調配師團配合作戰,因此,方面軍這個軍事單位誕生。

    因此,日本將自己的陸軍劃分為7個方面軍,其中有華南方面軍、關東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南方軍、臺灣守備軍、日本本土總軍。就拿華南方面軍而言,這一個方面軍下屬七個師團多,共計25萬人。而關東軍,更是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有著“皇軍之花”的稱謂。最輝煌的時候,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共約一百二十萬人。

    到了二戰末期,美軍逼進日軍本土,當時的日本全民皆兵,日本軍國主義負隅頑抗,更是提出過“一億玉碎”的口號。當時大量的日本青年入伍,日軍為了抵禦蘇聯和美國,曾把國內軍隊分為南北兩大方面軍,每個方面軍都有200萬以上的軍隊。這估計是世界上最大的方面軍。

    為了使日軍儘快投降,美國先後投放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

    以上

  • 2 # 四川達州人

    倭第一方面軍成立於1942年7月,隸屬於關東軍。編制2軍零3個師團。總轄8個三單位師團一個獨立混成旅團。

    倭第二方面軍成立於1942年7月,隸屬於關東軍。轉澳大利亞方向,歸軍部直屬。轄1軍1師團1海上機動旅團。

    倭第三方面軍成立於1943年10月,隸屬於關東軍。總轄兩軍兩師團三獨立混成旅團一個戰車旅團。合計9個三單位師團三獨立混成旅團兩個戰車旅團。

    華北方面軍,成立於1937年8月,轄3個軍及駐蒙軍。總轄四個三單位師團及若干獨立旅團警備隊戰車師團。

    至於戰鬥力,除17個常備師團外,乙等師團也不多,三單位師團及守備隊戰鬥力較差。

  • 3 # 度度狼gg

    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日軍唯一的野戰機動兵團是司令部駐武漢的第11軍,首任軍司令官是岡村寧次(1938年中將),負責長江中游兩岸的作戰,第11軍高峰時下轄7個師團和若干警備部隊,兵力已高達30餘萬人。

    而到了1944年為了實施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在同一戰略區間內又專門成立了“第六方面軍”,下轄橫山勇第11軍和坂西一郎第20軍,以及留守武漢地區的第34軍,總兵力已高達50餘萬人。

    這就是日軍“方面軍”建制的基本實力,第六方面軍的首任司令官仍然是已升為大將的岡村寧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於戰爭擴大動員兵力越來越多,日軍的建制已增編到:“大本營 -- 總軍 -- 方面軍 -- 軍 -- 師團”的作戰體系。

    投降前夜,日軍共有五個“總軍”級編制,分別是駐國內的第一、第二總軍,駐我國東北的“關東軍”、駐我國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和駐太平洋戰區的“南方軍”,其中第一、第二總軍和南方軍司令官為元帥(資深大將的名譽軍銜),分別為畑俊六元帥、杉山元元帥、寺內壽一元帥;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這廝兩年升官二次)。

    總軍下面就是“方面軍”建制,其中關東軍編成內有第一方面軍(牡丹江)、第三方面軍(瀋陽);“中國派遣軍”編成內有華北方面軍(北平)、第六方面軍(武漢)、華南方面軍(廣州,後撤銷);南方軍編成內有第七方面軍(新加坡)、第八方面軍(拉包爾)、第十方面軍(臺灣)、第十四方面軍(馬尼拉)、緬甸方面軍(仰光)等,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本土之外共有12個方面軍建制。

    另外,日軍為了準備所謂“本土決戰”,在國內的兩個總軍之下又成立了5個方面軍(第十一、十二、十三、十五、十六方面軍),計12個軍53個師團。

    日軍各方面軍的編制兵力也不盡相同,完全根據作戰區域的任務性質決定,比如第六方面軍打擊的是國民黨中央軍的主力,所以下轄三個軍13個精銳師團又4個獨立混成旅團,還有獨立步兵5個旅團;而華北方面軍主要作戰物件是八路軍,所以基本兵力穩定在20餘萬(太原第一軍、濟南第十二軍、駐蒙軍);緬甸方面軍共10個師團約30萬人馬;而“臺灣方面軍”因為沒有作戰任務,僅有10萬人左右。

    日軍的方面軍司令官軍銜既有大將也有中將,也是根據所統轄的兵力決定的,比如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在岡村寧次調走後,即由下村定中將擔任;關東軍第三方面軍司令在投降時為後宮淳中將;而第六方面軍兩任司令官(岡村和岡部直三郎)則都是大將軍銜。

  • 4 # 歲月是一條河流

    抗日戰爭時期,因戰爭局勢需要,為便於統一指揮作戰,日軍在中國戰場組建了方面軍。方面軍的編制兵力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戰時需要不斷調整變化的,有的方面軍番號甚至被撤銷。

    華北方面軍:

    抗戰全面爆發後,日軍組建華北方面軍。該方面軍的組成兵力主要為中國駐屯軍,司令部駐天津,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建成時下轄日軍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轄3個師團)、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中將,轄3個師團)、第5、109師團等。

    該方面軍建成後,主要在晉冀魯豫華北一帶作戰。1938年,日軍調集重兵進攻武漢,第2軍改隸華中派遣軍,駐蒙軍入編華北方面軍。1944年,第12軍入隸華北方面軍,以加強豫中作戰力量。

    1945年10月,華北方面軍12萬餘人在北平向中國軍隊投降。其他分散於各戰場的兵力均投降。

    關東軍序列中的1、2、3方面軍:

    第1方面軍成立於1942年,司令官為山下奉文中將。組建時下轄第2、3、5、20軍及第28師團。1945年8月,該方面軍向蘇軍投降。

    第2方面軍組建於1942年6月,司令官阿南惟幾中將。下轄第4、6軍,第14師團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方面軍司令部和部分兵力抽調太平洋戰場,餘部改隸第3方面軍,番號被撤。

    第3方面軍成於立於1943年10月,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下轄第4、6、第14師團等。1945年,第30、44軍及2個師團等入隸第3方面軍。

    第6方面軍:

    第6方面軍成立於1944年8月,為加強湘桂作戰兵力而設,司令官由岡村寧次大將兼任,隸屬中國派遣軍,下轄第11、23、34軍和4個師團及2個野戰補充隊,該方面軍第11軍是日軍侵華的主力精銳。

    第10方面軍:

    第10方面軍的前身為臺灣軍,1944年改編為第10方面軍,司令官為安藤利吉大將。下轄第32軍、3個師團和1個飛行師團。1945年10月,安藤利吉率部在臺北投降。

    華中方面軍:

    華中方面軍成立於1937年11月,主要兵力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為松井石根大將,參謀長為冢田攻少將。下轄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將,轄3個師團及1個山炮兵聯隊、重炮兵旅團等)和國崎支隊。後華中方面軍撤銷,所部入編華中派遣軍。

    華南方面軍:

    華南方面軍成立於1940年,主要兵力為原第21軍,隸屬中國派遣軍,司令官為後宮淳中將。下轄5個師團和1個旅團等。1941年,華南方面軍撤銷,所屬部隊組建為第23軍。1945年8月,時任司令官田中久一率部在廣州投降。

  • 5 # 勇戰王聊歷史

    日軍的方面軍屬於後期加的臨時編制的作戰單位。日軍基本的戰術兵團是師團,它也是日本陸軍最高一級的固定編制單位。

    日軍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兵力在28000人左右;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人數在24000人左右;丙種師團(混成旅團擴編),人數在15000人左右;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人數在11000人左右,主要是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

    在丁種師團之下,還有一個獨立混成旅團編制,也屬於獨立作戰單位,人數在6000-8000人。

    為了適應大規模作戰,日軍開始設定軍。

    二戰爆發以後,日軍經常幾個師團協同作戰。此時,就需要統一指揮,所以,日軍設定了軍級單位,一個軍下轄幾個師團。

    比如侵華日本第十一軍,是抗日戰場的"名角",武漢會戰,四次長沙會戰,豫湘桂作戰都有它參與。阿南惟幾,岡村寧次,橫山勇等臭名昭著的日軍“名將”,都擔任過11軍司令官。該軍擁有7個師團(即第3、第6、第9、第13、第l6、第101、第106師團),後來第9、第16師團換成了第33、第34師團,又增加了獨立混成第14旅團。

    但是,依然不能滿足大兵團作戰。於是,日軍高層又先後組建了21個方面軍(包括華中派遣軍),日軍在二戰結束前只剩下17個方面軍,其中,本土有5個方面軍。

    比如,日軍華北方面軍(又叫北支那派遣軍)下轄2個軍(第1軍和第2軍),直轄第5師團(坂垣徵四郎)、第109師團、中國駐屯混成第11旅團(鈴木重康)、臨時航空兵團。在1938年以後,人數大約穩定在20萬人左右。

    《亮劍》等抗戰電視劇,經常提到的陸軍中將筱冢義男就是華北方面軍第1軍的司令官,駐紮華北。

    日軍駐紮臺灣的是“第十方面軍”,下轄8個步兵師團,11個獨立混成旅團,共有陸軍兵力為17.5萬人。

    這21個方面軍中,實力大小不一,人數少則十幾萬人起,多的能達到百萬級別。

    這幾個方面軍,又分屬六個“總軍”統領: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等6個總軍。

    到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時候。六個總軍共有700餘萬人投降。

  • 6 # 國平軍史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軍隊陸軍是以師團為最基本的作戰單位,下轄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此外,還組建了獨立作戰的混成旅團,但不屬於師團管轄。

    但日軍先後在華組建有10餘個軍級戰鬥單位,分別為第1軍、第2軍、第3軍、第4軍、第5軍、第6軍、第10軍、第11軍,第12軍、第13軍等。

    為參與重大戰役之需要,日軍還組建了幾個戰略方向的方面軍,在牡丹江的第1方面軍,準備與蘇聯遠東方面軍作戰;駐瀋陽的第3方面軍,擔任滿州西南部防禦,遠東戰役時,曾與蘇聯外貝加爾方面軍交戰。

    第6方面軍,駐武漢漢口,指揮湖北、湖南、江西、廣西等地的日軍;第10方面軍,大本營在臺灣,美攻佔沖繩島後,又劃歸了九州第16方面軍。

    日軍也曾組建過華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華南方面軍,包括華中派遣軍、上海派遣軍等,也相當於方面軍,但都只是暫時的,戰役結束就解散了,各歸原來的建制。

    日軍駐華方面軍,至少有2個軍組成,以1個軍3個師團加上軍直屬部隊有10萬人計,則日軍1個方面軍起碼有20萬人。

    但日軍駐漢口的第6方面軍,承擔了對華作戰的重任,歷任司令員為岡村寧次大將以及岡部直三郎大將 ,是一個比較大的方面軍,除了第11軍和第20軍外,另有第132師團,獨立的第5、第6、第11、第12、第17、第83、第84、第85共8個混成旅團,齊裝滿員達30萬兵力。

    第6方面軍中第11軍是日軍絕對的主力作戰部隊,作戰能力非常強悍,參與了長沙會戰、武漢會戰等,在抗戰相持階段,一度是侵華日軍在關內的唯一機動兵力,也是日軍佔領大城市最多的軍隊。

    其組建目的就是佔領武漢,穩固華中,再以華中為根據地,向四面輻射,特別是壓制洞庭湖、長沙方面的國軍,承擔起摧毀國軍主力部隊的作戰任務。

  • 7 # 賽門之略

    1937年11月,日本參謀部下達了“臨參命第138號”命令組建華中方面,由參加淞滬會戰的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軍和柳川平助的第十軍合編,松井石根大將任華中方面軍司令官下轄九個師團和兩個旅團,總兵力二十萬餘人,在海軍的協助下進攻南京,誓於南京共存亡的衛戍軍司令官唐生智望風而逃,南京至此淪陷,華中方面軍制造了南京慘案。

    華中方面軍(僅存在四個月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是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組建的第二個方面軍(第一是華北方面軍),作戰物件是國軍正面主力,組建時下轄上海派遣軍的第3、9、11、13、16、101師團;第十軍的第6、18、114師團;國崎支隊(第五師團下屬特設)和重藤支隊(臺灣旅團),其中第3、6、13、16師團和臺灣旅團都是日軍中的精銳部隊,特別是第3、13師團和臺灣旅團一直中國戰場的正面主力部隊,戰鬥力十分強悍。

    1938年初,為了擴大侵華戰爭,日軍大本營下令華中方面軍改組成華中派遣軍(據說是為了遮掩華中方面軍南京罪行痕跡),作戰物件是國軍中央系主力,總司令部設於南京,由畑俊六大將擔任總司令,由第3、10、13、16師團組成的第二軍和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包過第6、9、18、27、101、106師團等外加一個臺灣旅團而組成的華中派遣軍,總兵力三十萬餘人,實際上還是華中方面軍而且得到了加強,小日本只是換了個“名”而已。

    由華中方面軍改組成華中派遣軍後,1938年6月,為了迫使國民政府屈服,日本傾國之力發動了武漢會戰,國民政府方面由蔣介石親自坐鎮指揮,下轄陳誠的第九戰區和李宗仁的第五戰區總兵力一百多萬人,最終以傷亡四十餘萬人的代價嚴重消耗了日軍有聲力量,國民政府撤退出戰場後華中派遣軍佔領了武漢。會戰結束後囂張跋扈的日軍損耗嚴重有點“腎虛”、吃不消,抗戰從此進入了相持階段。

    1939年9月,日軍大本營下達了取消華中派遣軍命令、組建了第一支總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設於南京,由西尾壽造任總司令、板垣徵四郎任總參謀長,下轄華北方面軍、岡村寧次的第11軍、藤田進第13軍和安藤利吉第21軍等,指揮中國境內所以部隊(不包括關東軍)負責山海關以內的中國戰場,其中第11軍和第13軍曾是華中派遣軍的直屬部隊。

    華北方面軍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部隊,是日軍最早組建的第一支方面軍,由七七事變爆發前的日軍中國駐屯軍改編而成,七七事變爆發後由兩個軍和直屬師團第五師團、第11混成旅等組成的華北方面軍,總兵力二十萬餘人,由寺內壽一任總司令,而華北“三光政策”的提出者就是第三任司令官多田駿,給我後方根據地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岡村寧次第四任司令官把“三光政策”推向了頂峰,成為了八路軍最頭疼的一個惡魔。

    七七事變爆發後,從華北方面開始日軍先後成立了二十餘個方面軍,包括(華中派遣軍,是由華中方面軍“換湯不換藥”改編而成)第一至第十八方面、緬甸方面軍、華南方面軍、華方面軍等等,下轄一個至多個軍及直屬師團、旅團等混編而成,沒有固定統一編制,是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而組建。

    而日軍中的華中方面軍是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方面軍,也就是由攻佔南京的華中派遣軍改編成的,是侵犯中國面積最廣的部隊包括上海、江蘇、山東、湖北等地,犯下的罪行也是最多,包括南京、濟南等慘案,下轄的部隊都是日軍主力部隊,總兵力巔峰時多大五十餘萬,例如第11軍,是日軍中國戰場是唯一野戰軍團,也是中國正面戰場的主角;還有日軍精銳師團第三、五、六、十六師團等,是日軍戰鬥力最強的師團之一。

  • 8 # 繁華萬里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日本軍隊的編制。在抗戰爆發之前,日本軍隊的編制分為: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其中,師團是日本軍隊常用的最高軍事單位。在戰爭中,出現了需要幾個師團相互配合作戰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調整日本軍隊的指揮問題,日本軍隊先後出現了軍和方面軍等編制。這兩種編制都大於師團,屬於師團的上級。

    在電視劇亮劍中,出現了筱冢義男中將,這個人是日本陸軍第1軍的司令官,軍銜是中將,而且是資深的中將。按照日本軍隊的編制,第1軍下轄了4個師團,此外還有幾個獨立旅團,總兵力超過10萬人。至於方面軍,比軍更號一個等級。方面軍類似於大戰區,方面軍司令下轄了好幾個軍,例如華北方面軍司令。按照日本軍隊的標準,一個方面軍司令能夠指揮30、40萬軍隊。由於崗位重要,方面軍的司令都是大將軍銜,而且大本營要千挑萬選。

    在二戰的後期,日本軍隊的少將數量並不少,出現了少將多如牛毛的情況。而中將的數量比較少,含金量很高。大將的地位更高,由於晉升元帥的條件很多,大將幾乎成了日本軍隊的最高軍銜。其實不僅僅日本軍隊,在其他參戰國,方面軍也都是幾十萬軍隊。在蘇聯軍隊中,著名的烏克蘭方面軍甚至達到了百萬之眾。所以說,日本軍隊的方面軍,最少也有30萬以上的兵力。

  • 9 # 品點歷史

    方面軍,顧名思義,就是能單獨在一個方向上執行作戰任務,方面軍一般是在戰時臨時組建起來的,主要是為了針對性的應對敵人的進攻。方面軍下轄多個集團軍,由於面對的敵軍強弱不同,不同方面軍的規模也不同。

    01 先來說說蘇聯的方面軍

    方面軍最早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當時,沙俄軍隊建立了5個方面軍,分別是北方方面軍、西北方面軍、西方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南方方面軍,每個方面軍轄3個左右集團軍,總兵力約30萬人。

    二戰時期,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大舉進攻蘇聯。為了應對全面爆發的戰爭,蘇聯進行了緊急動員,在西部迅速組建了5個方面軍,由於作戰方向基本相同,所以名字也和沙俄時期的5個方面軍一樣。

    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深入蘇聯腹地,蘇聯不得不進行了全面動員,大規模不斷增設方面軍,到1943年,蘇聯的方面軍達到了16個,處於巔峰時期。規模較小的方面軍只有3個集團軍,多的則達到10個左右集團軍。比如1945年4月柏林戰役前夕,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編有9個集團軍,5個坦克軍,2個機械化軍,72個步兵師和6個騎兵師,總兵力達到90萬人!幾乎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全部軍事力量。

    02 日本方面軍之上還有總軍編制

    侵華日軍的華北方面軍,就是日本組建的第一個方面軍,控制著華北80萬平方的土地和1億左右的人口。日軍華北方面軍轄第1軍和第2軍,此外還直轄第5師團、第109師團、混成第11旅團、臨時航空兵團,總兵力大約為20萬,主要對手就是華北的八路軍,《亮劍》中和李雲龍等部隊交戰的日軍就是華北方面軍第一軍。

    這樣的方面軍,日本先後組建了21個,如如緬甸方面軍、第十方面軍等。日本戰敗投降時有共17個方面軍,如緬甸方面軍,華中方面軍等。

    在方面軍之上,日軍還有更高一級的編制,那就是總軍,比如關東軍,轄三個方面軍,總兵力80萬,;中國派遣軍,轄兩個方面軍以及其他各類軍隊,總兵力105萬,前面說的華北方面軍就隸屬於中國派遣軍;南方軍,作戰範圍包括東南亞、東印度群島、新幾內亞以及諸多太平洋島嶼等,轄四個方面軍,總兵力75萬。

    03 德軍、美軍等沒有方面軍一說,與方面軍對應的是集團軍群

    二戰時期,德軍、美軍等西方國家沒有方面軍這一編制,這主要是因為德軍、美軍的集團軍規模都比較大,有的甚至超過了蘇軍的方面軍。不過,德軍、美軍也會將若干個集團軍編在一起,稱之為集團軍群,可以等同於蘇軍的方面軍。

    德軍的野戰集團軍群和坦克集團軍群,通常下轄3-5個軍,整個集團軍群有35-50個師或者更多,裝備一萬多門迫擊炮和火炮,上千輛坦克和飛機,總兵力一般為20-70萬人。整個二戰期間,德軍的集團軍使用過的番號有32個之多,其中出現在輸的戰場上就有16個。

    比如德軍的A集團軍群,最早由1939年的南方集團軍群改變而來,後來幾經撤銷重建,1945年改稱中央集團軍群,人數最多時超過150萬。通常德軍的一個集團軍群可以對抗蘇軍的幾個方面軍。

  • 10 # 這個歷史很正

    方面軍是二戰時期日本出現的最高級別的軍隊編制。

    本來在二戰以前日本都是沒有方面軍的,甚至連方面軍的下屬單位軍級別的作戰單位都是沒有的,因為那個時候的日本不需要有那麼多的軍人。

    (日本作戰單位:小隊,中隊,大隊,連隊,旅團,師團,軍團,方面軍)

    但是在二戰開始以後,日本軍方開始瘋狂擴招軍人,由此出現了更高級別的軍團和方面軍,而方面軍又是最高的軍隊指揮級別,一個方面軍可以下轄好幾個軍團,而一個軍團又可以下轄幾個師團。

    按照日本軍隊的作戰規模來說,一個師團為2萬人左右(師團長為少將銜),而一個軍則大概又十餘萬人(軍團長為中將銜),而一個方面軍則是由幾十萬人的規模。(方面軍大概相當於我們的大軍區,司令為大將,日本沒有上將的稱謂)

    所以一個方面軍一般為幾十萬,只不過多的有四五十萬,少的可能只有二三十萬而已,二戰日本臺灣方面軍人數最少僅有十萬人作用。

    而方面軍的戰鬥力如何?

    其實這很難判斷,因為方面軍下轄幾十個師團,有步兵,有裝甲兵,等各式各樣的兵種,而且根據不同方面軍的作戰任務,所以很難判斷一個方面軍的綜合實力如何。

    一般來說正面戰場上的日本方面軍作戰能力都很強,因為他們的裝備一般來說也是最好的,兵力也是足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倒檔直接p檔息火後鑰匙拔不掉是故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