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生活中出現不少的熊孩子,公共場合不注意言行,比如在電影院吵鬧,他們的這些行為家長總是會以一句“他們只是孩子”一筆帶過。甚至旁人也會認可這句話。
18
回覆列表
  • 1 # 小弋17

    如果犯了錯不教育,那麼就會出現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現象,到時候就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錯誤了。害的終究還是孩子。如果想要避免自己的孩子以後因犯錯被人打、被法律制裁,那麼從小就要嚴格教育。你不想別人打你的孩子,那麼你就要在犯錯的時候好好教育他。至於旁人為什麼也會認可這句話,旁人又不是孩子的父母,沒必要幫父母教育孩子,他們不是認可,是看笑話,畢竟熊孩子長大了犯了錯,受到懲罰,可悲的又不是他們。百度比比鯨 為你答疑解惑,購物比價。

  • 2 # 且聽豐吟

    “他們只是孩子”,這種過分寵溺,過分寬容甚至放任的教育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因為這不利於我們孩子健全的成長。他們可能會不懂得尊老愛幼,尊師敬長;可能不屑於樂於助人,拾金不昧;可能不知道孝順父母,社會責任意識薄弱。這些都是良好教育缺失所導致的後果。

    生活中,我們會在某些場所遇到一些小孩子,我們常常把那些調皮搗蛋,愛搞破壞,不守規矩甚至惹人討厭的孩子稱為“熊孩子”。

    “熊孩子”一詞來源於北方,除了那些令人討厭的小孩兒,一般也有暱稱的意思,也有表示對調皮孩子的愛稱。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帶有破壞性的事情時,可以嘆一句:“這熊孩子”。當然,孩子小,不懂事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一味縱容和放任就是家長的不對了。

    近來,關於“熊孩子”的各種新聞層出不窮。比如,《哪有什麼熊孩子,該反思的是父母》;還有國內首起兒童因騎共享單車死亡,父母向共享單車公司索賠;熊孩子騎共享單車成風,開鎖不成竟用磚頭砸等等。

    那麼,當孩子表現出這些“熊”的行為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許多研究表明,過度放任和過度嚴苛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更好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自由,同時也設立明確的界線,當孩子越界時做出公正的懲罰,並解釋清楚背後的原因。這樣的教養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的心智和社會發展,幫助他們成為獨立而自主的人。

  • 3 # 青黛琉璃之時光隨記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三字經裡這句大家耳熟能詳,我相信每一個孩子最初的本質都是好的,那為什麼後天差別如此之大呢?定然和教育是分不開的!許多人會把“他們只是孩子”當成理所應當的推脫教育的藉口,難道孩子會自己長大?就像小樹尚需要修枝剪葉施肥澆水一樣,孩子也需要父母的精心培育,諄諄教導!在該教育的時候你不用心教育,難道還期望走在外面就輕輕鬆鬆贏得你希翼的一切——你所謂的尊嚴、尊重、成功?

    我聽到太多人說:“他們只是孩子”,就因為他們是孩子,越要教育好,不止為自己肩負的使命,更加為了孩子將來,往大了說為國家為人民!一世風雨,總要他們自己擔當,父母不可能跟隨庇護一輩子!教育好他們善待眾生,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我覺得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義無反顧的去做的事情!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凝結著祖先積聚的幾千年智慧的話語蘊含著深深地道理!孩子不會是一下改變的,也是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一次次不停的試探裡因了我們的縱容愈發肆無忌憚而毫無顧忌,想要變好不容易,想要變壞可是太容易了!

    我有個同學,跟他母親一樣,特別虛榮,從小喜歡撒謊吹牛皮!父母從不制止,反以為榮。三十好幾的人了,遊手好閒,整天開著車東奔西走,狐朋狗友吃喝玩樂,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今天借錢創業明天貸款辦廠!親戚朋友四鄰鄉親借了個遍,同學朋友坑了不少!什麼事也沒幹成一件,錢也都打了水漂,如今還欠著借貸公司好幾十萬,整天被借貸公司追著東躲西藏!我有時候覺得他大概就是從小謊話說多了,真做假來假亦真,謊話說到自己都相信的境界了!

    所以請不要再說:“他們只是孩子!”每一個優秀的人具備的那些優良的品質,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都是長遠的行為準則引導來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我們為人父母畢生最重要的事業!

  • 4 # 麗君媽咪育兒

    這句話只能說明,家長自以為社會會和自己一樣寬容孩子。事實上呢?

    你覺得可以寬容,其實別人已經在心裡鄙視了。一般人在公眾場合看到熊孩子,比如電影院熊孩子打鬧,也許在家長看不見的時候,用鄙視的眼光看過家長和孩子吧。當你說,他只是孩子時候,恐怕一般人嘴裡不說,心裡早就呵呵了吧。

    你覺得可以寬容,別人早就用腳投票遠離你了。我看到喜歡胡鬧的熊孩子,父母又不管教的那種,都是告訴我的寶寶,不要跟他玩。

    你覺得他是孩子可以寬容,可是你看看別人孩子為什麼就可以安安靜靜,就可以禮貌,就可以不出手打人,不打擾其他乘客。那是家長自己以為。

    小時候不管教,長大後,有人會出手,家長們,還是不要把,他只是孩子當藉口了。

  • 5 # 愛育小小夢想

    說實話,很怕聽到這種話。

    其實歸根到底都是家長為了推卸責任而說出來的藉口。

    因為孩子,幼小無知而犯的錯誤,可以用這個藉口來推搪。

    但是,一旦孩子侵犯到了別人的權益,甚至是侵犯到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的時候,再用這個藉口,就非常的不適當了。

    其實孩子有什麼樣的行為,都是家長教育出來。身教大於言傳。一般會做這種熊孩子行為的孩子家長,多多少少都是會有一些自己的問題。有些本身自己就非常喜歡找藉口,推卸責任。還有的根本就不覺得自己的孩子有錯。

    而受這樣教育長大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在工作中出了錯總是要找別的藉口。從來不反省自己的錯誤。

    其實到了最後還是害了自己,害了自己的家人。

  • 6 # 長安安安

    如果教育孩子的十大最討厭用語排個名的話,相信“他只是個孩子”要排到第一位,這句話真實的現實了我們現在教育孩子的弊端,現在的孩子衣食無憂,父母都儘自己的努力給孩子提供了最優渥的生活學校條件,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父母溺愛成河,父母沒有理智的溺愛讓孩子變得是非不分,心無感激和感恩之情,自私自己,而掩蓋這些缺點的藉口常常就是:“他只是個孩子。”大多數父母過大的相信了自己能力,卻完全忽視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規則的教育,我們想想那位在電梯控制器上撒尿的孩子,他也是孩子,但是他完全不知道在公共場合我們有行為規則要遵守,同時也有安全規則要遵守,而對於規則的漠視,最終的結果是害人害己。

    如果真的是愛孩子,希望孩子將來走入社會不要危害社會,那麼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要讓孩子明白,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我們需要遵守的規則,在成長的每一個時期我們都有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如果孩子懂得遵守規則,懂得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那麼就會避免很多青少年犯罪的現象,同時孩子內心也會很強大,被老師批評,作業沒寫完,被家長批評都不會成為他們要去輕生的理由,因為懂得規則,懂得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責任而慎重行動的孩子,他的內心會告訴自己這是自己該為自己的行為擔負的責任,而不會因為接受不了而心理崩潰。所以說,如果愛你的孩子,別用你的愛害他。

  • 7 # 三毛的教育視界

    俗話說三歲看老,一個小時候教養欠缺的孩子,長大以後情況也會很糟糕。

    這樣的孩子在公共場所的確很常見,父母即使在旁邊也是視若罔聞,甚至會感覺是他的孩子獨有的一種天真,一種風格。

    這樣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是非常自私,對人不體諒的。因為他們能縱容自己的孩子肆無忌憚的嬉鬧,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這是很恐怖的。

    有種誤區是說,孩子長大了就慢慢好了,從小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長大以後只能是變本加厲的學壞。

    有次和朋友外出就餐,遇到一位穿著時尚的年輕媽媽帶著自己的寶寶,滿餐廳裡只有他的孩子在尖叫,到處跑,跑著跑著打翻了送菜員的托盤,媽媽也大吼大叫的怒罵服務員。旁邊的人都看不慣了,一位老先生站出來指責她的不恥行為,她又呵斥老先生。事情的結果是這位媽媽得到了應有的道歉,同時她也得到了大家的不屑和看不起。

    這件事情說明了一個問題,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你對了孩子就對了,你不對孩子就不會對。

    至於旁邊的人說,他們還是孩子,那是一種無奈,一種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你隨便的姿態。

    縱容和溺愛,會毀掉孩子的心智,更會讓你的孩子處處碰壁,得不到大家的喜愛和關懷。

    作為家長,要時刻保持清醒地頭腦,我的孩子有沒有做不道德的事情,他的行為有沒有不檢點,有沒有對別人造成傷害。

    孩子的天性要保持,但是天性絕對不是打打鬧鬧,更不是對別人造成困惑和無奈。

  • 8 # 熊丙奇看教育

    “他們只是孩子”的教育觀,會害了孩子,也會害父母和社會

    有很多家長,以“他還是孩子”、“孩子還很小”為由,百般縱容自己的孩子,並以為這是現代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鼓勵孩子自由發展。可以說,這些父母根本不懂家庭教育,不但拋棄了我國傳統的教育學生好好做人的“家教”,而且,也錯誤理解了西方的“賞識教育”。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常針對一些成人的公共場合的行為引發口水戰,比如,公共交通上讓座問題,究竟要不要讓座,用道德去綁架別人讓座道不道德?還比如,跳廣場舞的大媽,只顧自己跳舞,不管高音喇叭是不是擾民,以及自己是不是佔了他人的場地,有人支援廣場舞大媽,也有人反對說這干擾了別人的生活。這些爭議的背後,都涉及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問題,而之所以這類問題存在,與我國社會規則教育的缺失很有很大關係。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比較強調“規則”的,比如,對於吃飯時,應該怎樣坐,使用碗筷時,應該怎樣使用,對長輩說話時怎麼說,等等。一個人有無“家教”,主要就看他的言談舉止,是否講規矩。當然,很多的規矩,並不尊重個體,強調的是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在倡導個體平等的時代,這些僵化的規矩,應該破除,但不意味著著在現代社會就不用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想做啥就做啥。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成才,信奉“棍棒出孝子”,動輒對違背規則、做錯事的孩子進行體罰,這些家庭教育的糟粕做法當然也要擯棄,可是,傳統家庭教育中,家長教育孩子做人的一些規則,這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但卻被一些家長,一併拋棄,轉而對孩子無原則地縱容、溺愛。孩子與其他孩子打架,有的家長不問原因,為“保護”自己的孩子,把另外的孩子打一頓,引發家長衝突;有的孩子在公共場合高聲喧譁、吵鬧,家長不制止,反而對教育孩子的其他人不滿,讓別人少管閒事。大家所見的是,現在有老師教育學生,學生會動手打老師;有家長教育孩子,變為父母和孩子對打。這是非常荒謬的景象,扭曲了正常的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是長期來不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的惡果。

    這和家長自身就缺乏規則意識有關,或者說,有的家長自己就在沒有良好規則教育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等自己成為父母,也不懂得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在對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棍棒教育”進行反思時,西方國家的“賞識教育”受到追捧,然而,有很多家長卻片面地把“賞識教育”理解為賞識孩子的一切,包括對孩子犯錯,也不再進行批評,給予適當的懲罰。而其實,“賞識教育”在於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父母要懂得對孩子的進步進行激勵,鼓勵孩子自信、自立,並不是說“賞識教育”就不能批評、懲罰,只是不對孩子進行體罰或者變相體罰,而且,“賞識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是要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否則離開了基本的規則,談何對遵守規則的行為進行賞識,而對不遵守規則的行為進行批評、矯正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給孩子自由,但也明確告訴孩子自由的邊界在哪裡,即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比如,孩子能獨立吃飯時,父母會把孩子放在餐桌邊吃飯,如果孩子說自己不吃了,離開餐桌,接下來不久又餓了,父母會拒絕給他再吃飯,只有等下頓飯再吃,因為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已給了他權利)。這就給孩子“做好規矩”,習慣也就逐漸養成。

    而教育孩子與人相處,西方學校的第一課,通常是“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讓別人傷害自己”,家庭教育則告訴孩子最重要的文明禮貌,是“不打擾別人”,因此,在公共場合,鮮有“熊孩子”。我國學校和家庭,有很多時候,對學生傷害他人的行為,表現得很寬容,稱之為“惡作劇”,比如,有孩子在上課時,在其他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會抽調他的凳子,導致這名學生一屁股坐在地上,有的甚至是尾椎骨折。家長會用惡作劇來開脫孩子的責任,但這是嚴重的傷害行為,並非什麼“惡作劇”,之所以孩子將其作為“惡作劇”,是沒有人教育他,這是嚴厲禁止的行為。包括春節時,有孩子點燃鞭炮,扔進別人家裡引發火災,如果這發生在成人身上,這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發生在未成年孩子身上,絕不能以“惡作劇”“他還是個孩子”推卸責任。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案高發,有一些欺凌他人的學生,就將自己的行為解釋為只是“惡作劇”,而在國外,是不會理睬所謂“惡作劇”的解釋的,如果欺凌行為涉嫌違法犯罪,將依法追究涉事學生刑責。

    對於未成年學生,最重要的教育,是做人的規則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規則和自由並不矛盾,懂得尊重規則,會獲得更大的自由活動空間。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也是如此,沒有原則的賞識教育,不是賞識教育,是傷害教育,既傷害孩子,也會傷害他人,最終會害了父母。我國家庭教育需要走出誤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每個孩子培養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因此需要從小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 9 # 織書香教育

    生活中有不少的熊孩子,公共場合不注意言行,他們這些行為家長總是以一句“他們只是孩子”一筆帶過,甚至旁人也會認可這句話,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放縱,讓家長在溺愛孩子的錯誤行為中越走越遠,最終,自釀的苦果只能自己吞下。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將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不想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儘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許多父母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也知道“慈母多敗兒”,但在實際生活中,還是捨不得去嚴格管教孩子,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教養。溺愛會導致孩子心中根本沒有其他人,只會以自我為中心,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要滿足自己的慾望和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耍賴,如果家長這時候還是放縱溺愛他們,只會變得自私自利、不珍惜愛、不會給予他人愛的個性,當孩子離開父母后,在經受挫折、坎坷後,就極易轉化為自卑或自大任性,出現叛逆性格。

    溺愛的後果還有:孩子做事懶散無紀律、懦弱不能經受困難、人際關係緊張等等,做父母的必須要明白: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所以必須要學會對孩子說“不”,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讓他意識到,世界並非是圍繞著他而轉,其他人是和他一樣重要的人他要自愛,但同時要愛人。

    我們家長不能把孩子培養成溫室裡的小花,沒有一點點的抗風雨能力,應該讓他們清醒地意識到:人生充滿風雨和挫折,除了父母,沒有人會屈從於你的眼淚和任性,面對人生的挫折和磨難,我們更要給孩子正確的指引,讓他們學會吃苦、學著堅強、學會約束和管理自我、去尊敬我們的老師、去理解家長,有一個強大的心理、良好的心態,成為一個高情商、有素質的社會人。

  • 10 # 歲寒松柏知教育

    你好,對於這句“他們只是孩子”無疑是隻會害了他們,而不是部分家長所認為的是對自己孩子好。為什麼會這麼說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他們只是孩子”這句話可輕可重,沒有出事還好,如果因為這句話出了事情,那麼這個責任到底算誰的?到了那個時候,作為說這句話的家長或者是其他的旁人是否能夠負起這個責任。

    第二:“他們只是孩子”這句話讓孩子們養成以後做事可以肆無忌憚了這個壞習慣,不管他們做了什麼錯事,只要到時候有“他們只是孩子”這句話就搪塞過去了。

    第三:孩子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要讓他們從小就有擔責意識,而不是依偎在父母身邊,聽到他們只是孩子這句話就讓他們能夠安生,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孩子長大要自己面對事情是遲早的,現在讓他們把這句話當做習慣聽了,那以後自己在外面做錯事沒人再對他們說這句話時,他們的心理壓力是否可以承受。

  • 11 # 我的小名果果

    “他們只是孩子”這句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句救命符,因為當孩子幹了錯事,父母要給他一個教訓時,爺爺奶奶或者別人一句“他們只是孩子”的話,讓父母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同時也使孩子得到了逃脫責任的護身符,接著會使孩子更加肆無忌憚的放縱自己,引來別人鄙視的眼神和父母的尷尬。

    想想我們小時候,奶奶、父親、母親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雖然人們都說隔輩親,但是奶奶從來不嬌慣我們,該吃飯自己吃,沒有端著飯碗追著喂的事,如果在外邊幹了壞事,有人告上門,捱揍是少不了的。也許那個年代每家孩子都多,如何一個都不會成為奶奶重點關心物件。

    父親經常出差沒有時間管我們。母親完全承擔了這份責任,她上班很忙如果在家還是對我們姊妹嚴要求,不容許拿別人的東西,家長不帶不容許去別人家串門,吃飯必須吃乾淨不能浪費糧食等,基本上中國人的老規矩都在遵守範圍內。

    現在因為孩子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每天干完自己的事後,關注的重點都在孩子身上,怕孩子和同學在一起吃虧,怕孩子在外面玩時吃虧,於是引發了多起孩子有紛爭,家長介入互相打架的事情發生。

    “他們只是孩子”這一句話雖然說起來很輕,但是它能把父母及孩子推上衝動的戰車,家長為孩子而戰然後兩敗俱傷,害了父母害了孩子。

  • 12 # 薇愛米多

    “他還只是個孩子”足夠體現出父母或者長輩對孩子的溺愛,它成為了孩子犯錯的擋箭牌,成為養成熊孩子的單程車。

    每當用“他還只是個孩子”當藉口為孩子開脫時,別人即使在不情願,也會選擇寬容孩子,就是因為每次的寬容,致使孩子變本加厲,更加肆無忌憚的搞破壞,堅決不能縱容。

    在兒子小時候,每次犯了錯誤,懲罰他的時候,奶奶都護著說:“你這是幹什麼呀?他還只是個孩子。”我也是無語的,真是隔代親,我不能頂撞長輩,但是我也覺不能讓孩子逃過懲罰,如果逃過懲罰了,孩子就不能長記性,下次還會犯,長期下去,就會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了。

    對於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這種原則是不能打破的。不能因為“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而打破這種原則,不能因為孩子小不懂事,就放寬限度,孩子年齡越小,越要嚴格,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是非觀念十分淡薄,只有家長引導加以嚴格要求,才可以。

    教育孩子,我們要明確的告訴他,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絕對不能做。如果做了不能做的事情一定要接受懲罰。這種原則是不能夠妥協的。孩子是不能慣著的,越慣著,越沒規矩,我們要把孩子教育得懂規矩,有原則。

    “他還只是個孩子”是有些家長為自己孩子犯錯誤開脫用的,也是在諷刺這些家長失敗的教育方法。

  • 13 # 一點點筆記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很多“熊孩子”,可氣的不只是孩子這些不好的舉動,更是看護的家長對“熊孩子”的溺愛和維護。一句“他們只是孩子”,不僅暴露了孩子的教養,也側面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理念。

    孩子本是乾乾淨淨一張白紙,他無心之下做出的舉動,只是他本能的反應,無所謂對錯。如果錯了,家長給與正確的引導,每個孩子都會是優秀而完美的;反之,如果家長刻意去幫孩子掩蓋這些錯誤,那其實是對孩子的不負責,讓孩子無法分辨對錯。

    “他們只是孩子”這樣的教育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首先,這是對孩子的一種溺愛。

    家長在說出這句話時,他們內心裡覺得“我的孩子沒有錯”或者“他這麼小,就算錯了也不是錯”;而旁人對家長的預設態度,也是基於家長太溺愛孩子,一點都容不得別人碰到或者說教,自然也不會主動去幫家長糾正孩子的行為。這種片面的愛,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對的。

    其次,容易帶偏孩子的是非觀念。

    既然家長都覺得孩子沒有錯,還沒有形成完整是非觀的孩子,自然也不會再去顧忌他人的感受;面對問題只會認為自己就是對的,一切以自己為大。當有正確教導擺在面前時,他們就會排斥、牴觸;不加以糾正以後也會為自己找藉口,不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再者,家長規避問題的理念,不僅影響到社會秩序,更會帶壞自己本該完美的孩子。

    熊孩子是讓父母抓狂,可如果家長一開始的教育就是正確、正面的,我想也不會有那麼多熊孩子存在。也只有父母自己對孩子教育上的偏差和對問題的規避,才會導致溺愛下的熊孩子越來越多。

    旁人作為看客,不敢去觸動你的家庭瑣事,不能去批評糾正的你的孩子,只能吐槽,而吐槽又會引起家長的不滿和爭端。孩子目擊這爭端又會讓他也覺得和人爭吵是無可厚非的,本該正確的價值觀就這麼被帶歪了。

  • 14 # 帥同學

    “他們只是孩子”單單六個字,已經體現出大人很寵小孩子,以至於小孩子很容易養成恃寵而驕的性格,做什麼都不顧後果,太放縱孩子;況且大人們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認為,我們只是孩子,犯了錯誤都不會有任何的懲罰,這是一種溺愛,這樣孩子日後表現出來的往往都是其父母的修養,孩子個人的教養。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的一生如何,在很小時候就決定了,所以呢,孩子小受到的薰陶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什麼樣,塑造出來的孩子往往就是什麼樣,這種薰陶的力量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我認為家長們在孩子小時候如果不教給他什麼叫做教養,只會導致孩子未來人格為人處事越來越不健全,其實是讓孩子一直成長在一個墮落的溫室。

    當然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很想嚴加看管,可迫於工作,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管,孩子一犯錯,爸媽看見就會吵孩子,這時候爺爺奶奶就站出來了,正如我們標題所說,他還是個小孩子,你們說他幹啥,這樣很容易孩子有爺爺奶奶撐腰,爸媽怎麼說孩子不聽了,這不就成“熊孩子”了嗎?

    簡單舉個例子,美國有位霸氣媽媽,因為孩子在學校嘲笑欺負患癌的同學,被老師叫媽媽來學校帶他回家,他媽媽知道後,揪著自己犯錯的孩子,也給他剃了個光頭,那孩子到學校後乖乖的,這一舉動獲得很多網友的稱讚。有些媽媽可能會認為這個懲罰有點過,但是這背後的道理,卻是非常正確的,就是讓孩子深刻的體驗到對方的處境,這樣才不至於做出讓自己都感覺不舒服的行為來。

    所以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家長應該想一下,在孩子跟周圍人相處的過程中,去啟發孩子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孩子就會非常容易明白,怎樣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才是最恰當的。

    ——給孩子好的教育(教養)

    就是給他們的未來最好的通行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庫養魚裡沒有放黑魚,黑魚哪裡來的?一般的水庫都會有黑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