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默姬發

    早教固然是好,但也可能影響孩子的自由天賦,以前沒有早教的時候,成才的也不少,很多的寒窗子弟也能獨領風騷。只能說合理的引導,適當的管教,應該是最好的。更主要的是個人是否努力。

  • 2 # APPLE   

    我的小寶貝沒有上早教,我更在乎言傳身教,不想讓小朋友過早的接受制度教育,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 3 # 頭頭寶寶的成長日誌

    我從孩子出滿月就開始研究這個早教問題,現把我自己的想法分享給你,提供參考。

    個人認為早教應該理解的更廣義一些,他的形式不僅是早教機構,其實我們在家給孩子做的一些列親子活動也屬於早教。早教機構只不過是督促你帶孩子玩一些遊戲,而且他能告訴家長在不同階段你該怎樣做。

    所以從廣義角度講,我覺得早教的孩子當然比沒早教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 4 # 博文熙熙

    首先早教可以鍛鍊孩子的專注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等。而這都是智力五要素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舉個例子,六七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喜歡亂動玩具玩一會就扔掉等等一系列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現,都說明你沒有在他小的時候培養他專注的能力,沒有保護好他的專注力。

    那麼早教課程是怎麼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呢?早教是要我們家長先學習怎麼教育孩子,然後再由我們來引導孩子怎麼做,怎麼從小培養孩子的各種好習慣。

    一些沒有接觸過早教的家長們以為早教會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孩子這麼大點就要讓他學習。其實不是這樣的,早教就是透過一些遊戲來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為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們玩的遊戲,讓他們認真的去研究探索發現,從而鍛鍊他們的各種能力。

    我是一個全職寶媽,我給寶寶報的家庭早教班。剛開始的時候我的目的是不讓我們倆在家很無聊,可以有些事做。但是後來我發現了早教的好處,慢慢的我們的專注力特別好,一個東西可以玩很長時間,而且很喜歡研究探索,真的讓我太驚喜了。我們早教了兩個月,寶寶的大動作精細動作,專注力,手眼協調等等能力全都超過同月齡寶寶太多了。

  • 5 # 青藝

    個人認為早教能很好的幫助一個孩子提前認識這個世界,認識更多未知的領域,對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也能提前更好地開啟孩子的內心視窗。但成才率的高低,個人認為單單早教來說很難去評定,因為孩子在7歲之前,還處於意識未健全階段,真正形成記憶和性格特徵是在7-20歲。所以個人認為上不上早教不能影響孩子的成率。

  • 6 # 山果生活錄

    不管是早教教育,還是正常教育適合你孩子的才是最終要的。每個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環境長大,先天和後天因素造就不同孩子的天性

    你想成才率高?不知道的你成才率是什麼標準!想讓孩子成才,父母的付出肯定也是必不可少,而不是扔進一個機構,就隨他發展。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早教,還是正常教育,都比不過平時的日常教育,把教育帶入生活,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才。想讓孩子擁有超多的詞彙量,不是隻是單獨讓他認字那麼簡單,應該是多給孩子講故事,然後讓孩子複述,慢慢的,孩子透過複述他的詞彙會越來越多。我的孩子為什麼不愛動腦經?你有沒有在孩子問你千奇百怪問題的時候,耐心的和她解釋,還是覺得不耐煩,或者隨意敷衍了事,時間長了,孩子沒了興趣,當然不會動腦經!孩子易吼易叫?你是不是在解決問提的時候也對他大喊大叫,嚴重了抄起傢伙就打!或者在他哭鬧的時候隨意滿足他,採用這種方式能夠得到他想要的,屢試不爽!

    其實說出來,就是我們做家長和其他家長所做的不一樣。我是覺得教育孩子有個穩定的情緒,健康的心態更為重要,把教育融入生活就是最好的早教了

  • 7 # 迪辰媽媽

    成才與很多因素有關,但正確的早教有助於成才。早在1997年我國協和醫院兒科鮑秀蘭教授就設計了參與早教組與未參與早教組的對比:早教組比對照組在智慧發育指數及心理運動發育指數分別高19.6分、10.1分。說明正確的早教能使個體潛能得到最優發展,肯定有助於成長。

  • 8 # 美術程老師

    早教的成材率高於正常教育。

    早教的概念並不是一定帶孩子去早教機構學習,是家長在胎教以後,孩子出生開始的教育。

    幼兒生下來就具備聽力,在家庭教育上要給孩子聽阿爾法腦波音樂,世界經典名曲。培養聽覺能力和節奏感。

    孩子出生後有光感,慢慢能看清色彩,可以用鮮豔的玩具氣球上下左右移動,擴大視輻。鍛鍊視覺能力。

    然後是觸覺。味覺。嗅覺。

    五大能力得到有意思的訓練,會高於沒有早教的孩子。

    一歲後的早教,包括閃卡訓練,手眼腦協調訓練,想象力訓練。快速記憶,試聽訓練。

    經過早教的孩子大腦神經元會非常發達,感覺統合能力高於正常孩子。記憶能力超強,為過目不忘,過耳成誦打好基礎。

    早教的孩子說話,行走會早於沒有早教的孩子。

  • 9 # 淅爸育兒記

    目前尚沒有這方面的正式統計,通常一些早教機構會做方面的客戶統計,但也不盡完善,因為不可能跟蹤一個孩子到他真正成才,跨度比較大。

    而另一個方面,一個孩子成才的影響因素是非常多的,我們也不可能把兩批孩子置入單一的環境中去做實驗比對:讓一批孩子接受早教,另批個孩子不接受早教,保證其其他成長軌跡同樣。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研究類似題材的一個實驗,跟蹤長達一生,但研究的課題是不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實驗是比較殘忍的。

    因為實驗者彼特紐鮑爾(心理學家)把三個三胞胎從出生那一刻就分別置於三個不同的家庭中,更為巧合的是,他們家裡還都有一個被收養的姐姐,歲數還都一樣大,當然,這三個家庭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他們有著幾乎一樣的愛好:他們抽同一個牌子的煙,中學學過摔跤,他們喜歡同一種顏色,他們各種肢體動作都一樣,他們連喜歡的女孩都是同一型別……

    三兄弟不同的是家庭環境:

    A是其養父是醫生、養母是律師,生活在紐約富人區,是金領家庭;

    B是在教師家庭成長,算白領階層;

    C是移民家庭,開了一家雜貨鋪,算是藍領;

    還有

    而這三個孩子,每年都會有人拜訪他們,一邊觀察一邊記錄,甚至跟蹤過孩子,直到他們10歲左右為止。

    這三個孩子相遇後一起開了個餐廳並賺了錢,但最後因為三兄弟發現彼此在觀念層面存在巨大沖突,而他們沒有一起成長,根本不知道怎麼解決這些衝突,最終拆夥了。

    A最先退股,而三人中感情最敏感、最情緒化的B因此非常傷心,接受不了親兄弟的分離,漸漸地患上了抑鬱症最終自殺了。

    A的家庭教育:父親很忙,沒太多時間陪孩子,但會盡可能多的照顧孩子們;

    B的父親最傳統,他非常嚴厲,甚至採用軍事化的方式管理孩子們,艾迪與父親的關係不是很好,也不太願意與別人談論父親。艾迪曾對妻子說,他從小就感到自己與領養家庭格格不入......

    C的父親對孩子最溫和,他覺得自己的兒子無與倫比,做什麼都為他驕傲。他很尊重孩子的想法,非常喜歡擁抱孩子,這三個男孩相識以後最喜歡待在大衛家裡,因為他們都喜歡大衛的父親。

    實驗的最後結論是什麼?暫時還沒有公佈(別罵我,我也一直關注這個事情),因為據傳實驗所有資料都被封存在了耶魯大學檔案館,據說有10000多頁的資料要到2066年才對外開放,只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風格會影響一個孩子未來的人格。

    如果父母過於嚴厲,總是採用控制、暴力方式管教孩子,他們未來人生可能出現很多問題。

    回到題目中來,個人認為,早教是否能讓孩子成才,確實有待時間考究。

    早教的內容基本包括了6個方面:運動教育、感官教育、日常生活教育、語言教育、初步知識教育、音樂及其他方面潛能開發教育;

    這些教育方方面面,從身體到潛能、技能各方面都有,這些方方面面能否讓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長?個人認為是可以的,但並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有多厲害,而是透過這些內容,在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家長可以更科學系統的認知自己的現實孩子,瞭解孩子的教養方式。

    一個事實是,我們從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如何成為合格父母”的教育就“無證上崗”,而且不能休息不能辭職。試想,你敢把自己的孩子教給一個沒有資質的機構進行教育嗎?偏偏我們就是沒有資質證明的教育者。

    所以一份早教,對家長來說重要於兒童,因為只要一個孩子身體正常,上述6個方面的內容基本都可以得以完善的發展或者是呈現。

    而當一個家長懂得科學的方式去育兒,懂得正確地給孩子愛並給與孩子充足的獨立空間,那麼其成才的機率確實比不懂這些方面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要高一些。

  • 10 # 熊媽碎碎念

    孩子的教育其實就像一場馬拉松,這是一個持續不間斷的過程。而早教其實就是對孩子進行早期干預,促進孩子的腦部開發,讓孩子學會如何融入集體,如果你堅持並經常做引導,孩子大腦會開發的比較好,但跟成才沒有直接關係。

    如果想讓孩子成才,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早教,而是持續地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幾點:

    1、給孩子進行早期教育;2、教育孩子如何做人;3、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與閱讀習慣;4、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一、早期教育有助於開發孩子的腦部發育

    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這樣不僅可以刺激孩子的腦部發育,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父母可以在孩子不同月齡實行不同的教育,比如3個月開始讓孩子觀看黑白卡片,6個月看顏色卡片,同時多跟他交流,等孩子會坐了,就可以讓孩子多動手,促進手腳協調能力。

    當孩子1歲多時,如果父母沒時間或不懂得如何進行,可以選擇好的早教機構進行培訓。我們家大寶18個月時就開始上早教,去那裡學習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並培養孩子的秩序感與規則感。只要你能堅持,早教效果還是不錯的。

    二、當孩子慢慢長大時,父母一定要教育他正確的三觀

    孩子聰不聰明,成績厲不厲害不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相反,除了學習,家長更應該教育孩子擁有正確的三觀。而這樣的過程需要父母以身作則當好榜樣,因為父母給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父母應該多給孩子展示正能量,教孩子如果擁有正確的三觀,只有父母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

    三、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與閱讀能力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個致命的特點,就是總認為孩子成績優異了就是優秀的,卻忽略了素質與自理能力的教育,其實素質教育才是孩子今後是否能成才的關鍵,如果你忽視了素質教育,那麼再優異的成績也白搭。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養成“巨嬰”了,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其實這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毀孩子,一個缺乏自理能力的人再怎樣也無法成才。

    另外,如果有什麼是必須從小抓起的,那麼我推薦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運氣通常不會太差, 因為閱讀可以陶冶情操,塑造良好的自我修養,所以,對於培養孩子的閱讀,父母一定要堅持下去。

    四、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一個必備條件,如果父母成天吵架,家庭不合諧,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後身心大多不太健全。要麼性格暴戾,要麼極端怪癖,這樣的孩子將來很難溶入集體,長大很難有良好的交際。

    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一個人的性格與情商都與環境息息相關,在美滿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以後成才機會比普通人高出好幾個百分點。

    五、結語

    總之,想讓孩子成才不只是早教那麼簡單,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有句話說:“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是父母在奮力推舉”,所以,孩子成不成才主要還是看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否則再好地教育也無濟於事。

  • 11 # 亮媽愛偷懶

    對於您問的這個問題,我其實能夠感受到你背後的焦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期盼。你可能期盼孩子成才,但是不知道怎麼教?你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你也怕被早教機構製造的焦慮綁架。你的焦慮也正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焦慮的地方。

    我為什麼會關注早教?

    如果你關注了我,就知道我是一名教師,我是一名職校的老師。大家都知道,職校的學生一般是中考的“淘汰者”,不是說他們是“失敗者”,因為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跟他們接觸下來,我發現他們確實有很多能力欠缺的地方,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專注力,規範意識等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次連堂上課比較累,我就帶領他們玩一個遊戲。叫“拍7”,就是全班按順序輪流數數,1234567......,如果碰到數字7或者7的倍數,那麼就不能發出聲音,用擊掌來代替。

    我把規則說了一遍,又找5個人示範了一遍,就正式開始玩。以為可以很順利,但是結果讓我很詫異,根本玩不下去,第一,他們數學不好,有些人根本不知道7的倍數。第二,一大部分人沒辦法理解遊戲規則。理解能力出現偏差。

    自從這件事以後,我一直反思,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怎樣教育才能避免出現這種問題。作為老師,我知道,孩子越大越好引導,就像小樹苗一樣,長歪了做點措施補救,效率高見效快。但是長歪了的20年老樹,你試試。

    作為自我反思,我是一個極其沒有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的人。最突出的表現在,我小時候不會看動畫片,因為看不懂。父母對我的教育以前物質的匱乏是一方面,他們觀念也認為,不管怎麼樣我都會長大的。學習還是要靠自己。

    是的,我是一個在正常教育大軍中的一員,在應試教育中也算合格畢業生。但是我小時候真的只會死讀書,背公式,對於一些其他智力的開發少之又少。我不想孩子走我的老路,早教不一定能成才,但是我想給孩子成才打通更多可能性。

    所以,我懷孕的時候就開始關注早教資訊。

    早教的內容是什麼?

    早教的內容為運動,語言,認知,交往,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基礎能力,透過遊戲和玩具來完成。

    早教的重點是,依照兒童生長髮育階段和自然秩序,選擇適合年齡特點的優質內容,發展兒童的外部感官能力和建立兒童對生活,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能力。

    早教的時間是隨時隨地。所以不是去教育機構才算早教,從嬰兒出生你跟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早教的開始。

    應不應該參加早教機構?

    我的回答是,因人而異。

    父母是唯一不用考證就能上崗的職業,所以素質參次不齊。如果你是專業人士,知道孩子發展的規律,以及相關的引導遊戲,又有時間,那簡直太適合自己教孩子了。

    如果,不專業,沒有時間,那麼送早教機構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怎樣給孩子選擇早教機構?

    因為早早有意識,我也給孩子選擇了相關的早教機構。在作出選擇前,我實地考察了很多家教育機構,我的排名是線上機構——醫院——線下機構

    第一,從專業度方面考慮,我發現很多線下機構的早教老師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招聘來就直接上崗了。所以大家如果看重專業度,可以選擇諮詢醫院。有些婦幼醫院是有早教中心的。

    第二,費用方面。線下教育機構的最貴,醫院相對便宜。最便宜的是線上。

    第三,便捷度。線上只要有手機就可以開始了,免去接送的麻煩。像我在職媽媽的,請老人幫帶孩子,在教育上老一輩肯定欠缺。但是隻要給他們一臺手機,他們就知道怎麼跟寶寶做遊戲。既省心又省力。

    最後的結語:每個人對成才的理解不同,有些國家的教育認為“長大能自食其力,不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成功”,有些人認為“比爾蓋茨才算成功”,所以我們無法界定。我只能說早教肯定是有好處的,並且教育是一輩子的事。

    早早開始,慢慢來。

  • 12 # 我們自然2020

    早教的孩子的成才率高,還是正常教育孩子的成才率高?

    這個提問是大眾把教育理解,表達大眾化一個明顯的傾向。提問者的意思可能是孩子是到早教中心去接受教育呢?還是在家裡哪兒都不去呢?

    其實,很多老師甚至教育機構也是這樣理解孩子的教育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教育如此困難的原因所在。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教育包含文明,科學,經濟,政治,自然和宇宙等所有累積的演化。諾貝爾獎獲得者傑拉爾德.埃德爾曼把人類大腦比喻為第二自然,比天空更廣闊。愛因斯坦也非常疑惑:沒有比大腦透過想象就可以度量宇宙更讓人驚奇的了。

    我們說教育,就是影響大腦科學發育的過程。當然是從孩子還沒有出生就開始的。

    一個孩子如果出生就不健康,還何談教育呢?

    孩子出生的早期,分分秒秒的教育都非常重要,只是普通家庭可能並不知道這些教育的重要性,被工業化興起的課堂教育所固化,認為孩子教育理所當然的就是學校教育。

    科學早已揭示:早期教育是孩子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時期,是早教中心這些教育機構無法替代的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早教中心只是彌補家庭教育的無知與空缺。

    在這裡,我們只能簡單的說一些:

    1 如孩子8-9個月之前的教育:在孩子8-9個月之前,孩子大腦的高層還沒有產生記憶,但是,在這個階段,媽媽或者養育者溫暖的微笑,溫情的撫摸,這些都是寶寶情商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媽媽抑鬱,臉龐冷若冰霜,你就會發現寶寶總是會痛苦的哭泣,以此來疑問媽媽為什麼這樣?

    情商控制智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對孩子影響這麼大,千里大堤潰於蟻穴,沒有良好的情商,將來孩子再聰明,總是會不知覺地揹負負面想法,誤導孩子,甚至犯罪。

    咿咿呀呀,這些是孩子語言學習重要啟蒙的開始,再7個月左右的時候,最為重要。

    在8-9個月之後,寶寶一般都會產生高層大腦記憶,開始認生。此時也是開始認知世界的好時候。從此寶寶大腦的圖片記憶將搜尋世界的一切,每個月可能都有數億張照片攝入寶寶的大腦的神經雲,形成大資料。

    所以寶寶的爬,站立,行走,每一步發展都至關重要。不能人為的幫助寶寶,如行走。這樣反而會形成寶寶的依賴而推遲獨立行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破壞寶寶發展的獨立性。所以寶寶獨立的爬,站立,行走,每一步發展都遠比將來的書本教育要重要的多。

    在此期間,家人注意安全就好。

    2 認知世界當然包括對數理化和人文的理解。我們往往很重視人文教育,如叫爺爺,叫奶奶,再見。但是忽視寶寶對科學的教育認知。科學就是智商。如理解一個雞蛋,理解雞蛋的生物意義(雞蛋是雞生的),理解二個蘋果和三個蘋果重量的不同(如何做寶寶會驚奇,理解)。理解世界,就是智商發展,就是寶寶大腦神經雲的發展,就是神經雲端儲存空間的發展。家長有多理解生命,有多讀懂孩子,就越知道早教與大腦發展的關係,就越知道成才是什麼。

    3 成才與早期教育。人類大腦沒有直接解讀文字的能力。所以早期寶寶無法像成人那樣接受書本或者課堂教育。但是如果你要留心,你就會發現,早期寶寶是個百折不回天才的探索者,常常被家人無知的無數次打擊,仍然執迷探索,翻箱倒櫃。

    就如在婚戀青年著迷愛情一樣,此時是寶寶大腦發育珍貴的敏感期。遺憾的是很多家庭並不懂寶寶。沒有探索世界的大資料,寶寶將來無法解讀文字,也很難解讀音樂。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3歲能認識數千字,而有的孩子7-8歲也不認識幾個字。

    現代科學揭示,人類大腦解讀文字是一種對自然的理解,是大腦神經雲對自然抽象畫的重組。為了解讀文字,人類的大腦比同類黑猩猩大腦的神經連結多數萬億的神經連結。你可以理解幾百元的電腦和國家銀河巨型計算機內部之間的連結配置之差別。所以要經常給寶寶指認自然,瞭解萬物,理解社會文化,藝術,方方面面都非常重要。

    4 不要累著寶寶,不要灌輸,不要一口氣吃一個胖子。讀懂孩子,科學教育是一場科學修行,並非那麼簡單,不要企圖為了教育而教育,不顧生命的發展規律,而破壞寶寶原有的發展天性。

    我們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知道孩子是你的,只是一種人文認知。孩子是生命,世界無數的科學家都在探索孩子的智慧發展問題,但是隻是發現冰山一角。記住:不斷的學習,科學的修養自己,就是教育孩子,就是成就天才。

    每個孩子都應該是天才,只是我們無知的不知不覺的忽視,或者破壞了孩子天性的發展。

  • 13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這是一個典型的偽問題,而且隱含著挺嚴重的誤區。

    1、 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早教,無論是在家裡、去早教中心、親子班還是幼兒園,因為環境、內容、教師和夥伴不同,相應的早教的品質和孩子的收穫也會不同。所以不用因為上了早教班就期望爆棚,也不用因為只是在家早教而惴惴不安,反之亦然。

    2、 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只是方向和側重不同,並非只有考上哈佛、北大才是成才,會修車和擅長賣貨也能成才,反過來即便上名校、能掙錢也不一定就算真正成才。從成長的角度來說,早期教育或更準確說是孩子的早年成長經歷會對他們一生的命運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但人生從小到大都在不斷演進,哪個階段都會打下烙印。

    題主不小心把“早教”和“正常教育”相互對比就更容易讓人疑惑,似乎“正常教育”是不包含早教的,其實正常教育本身就是個偽名詞,所以看到類似的問題大家要小心被誤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上遇到年齡大的下屬,應該直呼其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