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建瑞xing業

    商丘水激饃,發源於古老的歸德(商丘)城。傳說,曾做過明朝閣老的沈鯉(河南商丘人)在京城做官時,每次招待賓客,必用家鄉的水激饃。這一美味的產生,有一段優美的故事。  沈鯉80歲告老還鄉,皇帝來歸德府看望他,席間提出要品嚐歸德名產。沈鯉將自己的家菜水激饃奉上,皇帝吃後十分讚賞,說是“飽了口福”,並問起水激饃的來歷。沈鯉說,過去,他家僱了個窮人做廚工。這廚工十分節儉,家裡人吃剩下的饃放幹了,他總捨不得扔,用水浸了浸,油炸後放在糖汁裡浸拌,然後給府裡的傭人們吃。沈鯉發現後,讓廚工也給他送一份來。他吃了一口,覺得鮮美極了,便讓廚工經常給他做這種饃吃,並以此作為美味招待客人。客人們覺得好吃,便讓家聘廚師到沈府學做水激饃。從此,歸德官府的宴席上,便多了這道菜。

  • 2 # 農村許三刀

    我是河南人,說起家鄉代表的美食,提起河南,除了井蓋比較有名(哈哈開玩笑的),就應該是胡辣湯了吧?可是我今天不打算說胡辣湯,因為我是農村人,所以我今天打算說一下我們杞縣縣城的一道特色美食。

    說起杞縣,古時候叫杞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據傳,杞人憂天這個成語,就是古時候一個杞縣人擔心星星月亮掉下來而來的。嘿嘿

    而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杞縣有道菜,叫紅薯泥,非常簡單的一道菜,就是把紅薯煮熟之後,去皮,搗散,然後下鍋加點油反覆按壓,翻炒,再加一點糖,炒成泥狀就可以出鍋裝盤了

    但是這道菜有一個特色,大家都知道剛出鍋的飯菜都是熱氣騰騰的,而紅薯泥不會冒熱氣,或者說熱氣很少很少,熱量全在裡面,極其保溫。

    我第一次吃的時候,還以為是涼的,然後在朋友的作弄下,滿滿一大勺直接塞嘴裡了,結果可想而知,差點給我燙的翻跟頭!

    綜上所述,對於紅薯泥這道菜,與其我是對它甜膩軟糯的味道的記憶,不如說,我是對嘴被燙到的疼痛的記憶

  • 3 # 飄雪的季節lx

    我是北方人,冬季,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吃的粘豆包,用黃米麵做的。黃米麵是大黃米磨出來的,可以用發酵的或者不發酵的方式,和成麵糰,如果是發酵的,就要等到麵糰發酵完成後,將麵糰分成小份,再包上煮好的紅豆,入鍋蒸20分鐘左右。吃的時候蘸上白糖,咬一口粘粘的,甜甜的,特別好吃。

  • 4 # 廣水胡軍

    當然是我們家鄉的武熱乾麵

    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即吃早餐)小吃。武漢熱乾麵熱乾麵是武漢人過早的首選小吃,所以武漢人對它的感情,我們就不必再費言語。萬達廣場電影成和HAPPY後門之間的一家合記炸醬熱乾麵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 麵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裡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 很經精抖,有種很爽口的辣味,是祖傳秘方,誘人食慾。

  • 5 # 久月味道

    要說最能代表家鄉特產的美食, 那必須是隨州泡泡青了。

    對於常年生活在外地的大多數隨州人來說,說在他們心中排名第一想念的家鄉味道是一口泡泡青,這絕不是矯情,也不是危言聳聽。過年回到家鄉,只有吃上了一口泡泡青燙的火鍋,才能一解鄉愁。

    隨州泡泡青是隨州冬天獨有的一種青菜,出了隨州再難尋其蹤跡,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泡泡青是冬天的應季蔬菜,最佳食用時間是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經風霜雪壓後, 口感更佳。

    除了打火鍋外,隨州泡泡青清炒或者做泡泡青豆腐煲,泡泡青餡餃子都很美味。更是隨州年夜飯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

  • 6 # 居家小廚阿孫

    水果之王贛南臍橙信豐安西產,土特產信豐紅瓜子、信豐香乾蘿蔔,草菇、野生香菇、紅茵菇等,小吃有蘿蔔餃、巴巴幹,蘿蔔團等想起流口水

  • 7 # 老手藝美食

    我的家鄉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的馬鞍山。

    萬里長江自天門山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南第一城”。

    我家鄉的美食眾多,其中不得不說的那就是“茶幹”,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源於清朝嘉慶年間,是當時清廷貢品之一。茶幹選用優質大豆、甘草等十幾種天然材料精製而成。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及人體十八種氨基酸,以及鈣、鎂、錳、鍶、銅、硒等十幾種微量元素。表面色澤醬紅、細嚼味長、嚼勁十足等,吃過後讓人久久回味。

    大家有機會來馬鞍山旅遊一定要記得嘗一嘗哦。

  • 8 # 晉城吃貨俱樂部

    最讓我惦記的就是這碗豆花泡饃。離開老家,其他地方哪裡都吃不到。每次回老家必須要先吃兩碗。辣椒的香滲透進饃裡,真的是讓人慾罷不能。

  • 9 # 小圓的廚房

    米粉以大米為原料,經過浸泡,蒸煮和壓條等工序製作而成,它的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煮不糊湯,幹炒不易斷,深受很多家庭的喜歡。特別是小圓的老家江西,最愛的一種食物了,幾乎是無宴會不有米粉,也是一大特色啦!家裡很多的時候都是用來當早餐,吃法多樣,就看家人更愛哪種口感了

    反正小圓覺得吧,不管哪一種做法都超級的喜歡,所以平時總會備著一些米粉,以備不時之需,想吃的時候煮上那麼一份,一把米粉,幾顆青菜,來點蔥花,搖身一變就成了讓人食慾大增的酸辣米粉,做法簡單,但是味道卻十分好,下面一起來看看它的做法,喜歡米粉的不妨試著做起來

    【酸辣米粉】食材:米粉一把,小青菜幾顆,香蔥三根,豬肉一小塊,生抽適量,鹽適量,醋適量,油辣椒一勺

    【做法如下】:

    我們先把米粉剪短一點,放入一個比較大的容器中,注入沒過米粉的溫水,上面蓋上一個蓋子,浸泡半小時將它泡軟,再洗淨

    鍋裡放入幾片肥肉,將它煸出油脂,加一些葷油更加的滑嫩適口,下瘦肉翻炒至變色,這個時候再加入蔥白煸香

    倒入一碗水,大火燒開,水開後下泡好洗淨的米粉,加些生抽、鹽調味,煮個兩到三分鐘

    再加入洗好的小青菜,將它們翻拌至青菜變色,再根據口味新增油辣椒和醋,這道酸辣適口湯粉就做好啦!

    米粉Q彈有韌性,湯汁酸辣噠,這一碗,三兩下就能下肚了,越吃越喜歡,最後連湯都要喝上吃幾口

  • 10 # 歙州府

    徽州臭鱖魚,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俗名“臭鱖魚”,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如今烹製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故名)用鹽或濃鮮的肉滷醃製,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製,故稱“醃鮮鱖”。

    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安徽十大經典名菜。[1]

    徽州臭鱖魚

    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俗名“臭鱖魚”,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如今烹製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故名)用鹽或濃鮮的肉滷醃製!

  • 11 # 贊同媽

    嵊州最具代表之一的一道美食是嵊州炒年糕。主要材料包括嵊州年糕,豬肉,內酯豆腐,雪菜,冬筍,雞蛋,大蒜葉。首先,年糕切條,肉切絲,冬筍切絲,雞蛋煎成很薄的蛋皮,再切絲,大蒜葉切段備用。鍋熱放油(用豬油更香)將肉絲放入翻炒,再將筍絲放入,接著放年糕,繼續翻炒,待年糕變軟,加水(沒過年糕),然後放入雪菜和豆腐(豆腐用鏟子切碎),放入鹽,醬油調味,蓋上鍋蓋燜煮。待水開,放入大蒜葉,接著煮幾分鐘後,放入味精出鍋,盛入碗中,最後在上面撒上雞蛋絲。

  • 12 # 百味食家

    漂在外面多年,每次回憶老家時,味蕾被一縷記憶喚起,那酥脆香辣的味道,加上晶瑩剔透的“內臟”,麻辣綿軟,在隆冬季節,吃上這麼一個,頓時暖意十足,辣的暖和,以前每次去逛街,必吃的鍋盔灌涼粉,在內心深處,想起這個小吃,那是我童年幸福的記憶之一

    鍋盔灌涼粉是南充地區的著名傳統特色小吃,該鍋盔也是麵食的一種,鍋盔酥脆,涼粉爽辣可口,看著就食慾滿滿,在南充地區大街小巷,都可以見到這小吃的身影,口感不一,鍋盔的口感很是重要,做出來不酥脆就不好吃了,我記得老家比較出名的是李家鍋盔和陳鍋盔,李家鍋盔我吃過,鍋盔吃起來咯吱咯吱,外脆裡酥,米粉味道爽滑可口,吃上這麼一個,簡直人間美味。

    這個特色小吃,旁人不買看著都垂涎三尺,這道特色小吃早已經成為四川南充地區的招牌名片了,去南充的朋友,可以去嚐嚐

    【準備食材】

    麵粉適量

    涼粉適量

    辣椒油適量

    蔥花適量

    花椒麵適量

    辣椒麵時令

    蒜水適量

    醬油、醋適量

    雞粉適量

    鹽適量

    【南充鍋盔灌涼粉】製作過程

    1、將麵粉和成麵糰,醒發一會,分成大小一樣的劑子,塗抹上油鹽、花椒、辣椒,先擀成牛舌狀,然後再放一會,再擀一次,加點白芝麻

    2、然後捲成小卷,立在案板上,最後擀成一個圓圓的麵餅,攤開在平底鍋上燙烤,過幾分鐘,看下這面好了之後,用鐵夾翻邊燙烤另外一面

    3、鍋盔麵餅金黃蓬鬆後,揭開平底鍋,放入肚大口小的灶膛豎放繼續擺開烘烤

    4、稍等一會兒,鍋盔麵餅好了之後,用小刀沿鍋盔邊切入,切一個小口,調好涼粉味道,用小刮子在涼粉上細細的刮上一碗

    5、放上辣椒油、鹽、醬油,醋,抖上花椒粉、胡椒粉,澆上生薑、蒜水,撒上蔥花,攪拌均勻,晶瑩剔透的涼粉就好了,直接倒入鍋盔的肚子,就可以開吃了。

    全國各地名小吃甚多,能脫穎而出的至今流傳的美食,既禁得起時間推敲,也是味蕾之間碰撞,這就是我對家鄉的記憶之一,每每想起,垂涎欲滴。

  • 13 # 奶茶語

    我的家鄉是河北,河北最出名的美食就是驢肉火燒,火燒皮外脆裡軟,再配上驢肉,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當然必須要正宗的才行,假冒偽劣產品就不能保證了。

  • 14 # 妙妙小食界

    中原知名小吃——逍遙鎮胡辣湯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河南人,排在我心中的TOP 1美食非胡辣湯莫屬。胡辣湯在河南的地位,就相當於煎餅果子在天津的地位,熱乾麵在武漢的地位,無可替代。

    無胡辣湯何談早餐

    河南人的早餐,無論是街邊小攤,還是高檔酒店,都能找到胡辣湯的身影,再配上剛出鍋的油條,簡直絕配了。將油條撕成一小段,一小段,酥脆的油條泡進濃濃的胡辣湯裡,驕傲的油條瞬間變的軟趴趴。油條浸滿了湯汁,一口要下去,胡辣湯的香痠麻辣與油條的脆綿柔韌融為一體,啟用起舌頭的每一個味蕾,湯更香,味更濃了。

    河南周口西華縣逍遙鎮胡辣湯最為知名,《舌尖上的中國》3詳細記錄了胡辣湯的製作工藝。雖然是小小的一碗,但是要用花椒、胡椒、丁香、肉蔻等近20多種中藥材,每一味中藥材都是有講究的,這些中藥材一般都要跑到專門的產地去買。

    胡辣湯的起源

    傳說大明朝嘉靖年間,皇上忙於修道,欲圖長生不老。內閣大學士嚴崇為取悅皇上,在一個世外道士的手中求得一方,據道士講,此方可以延年益壽,嚴崇遂獻此方。皇帝服用後,口爽氣順,精神煥發,龍顏大悅,賜名“御湯”。

    清兵入關,御廚趙杞攜帶此方逃至中原逍遙鎮,不忍此湯失傳,遂傳於當地居民,自此之後代代相傳,又經多方演變改良,成為當地百姓餐桌上的珍品。此湯香辣開胃,後被老百姓成為“胡辣湯”。由於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民間不敢多說“胡”字,湯看上去又呈糊狀,“胡”“糊”同音,所以胡辣湯後來又改成了糊辣湯。

    胡辣湯的三大特色

    一是香,久聞不厭的濃香,來自上好的牛肉、牛骨、羊肉、羊骨在高溫中生成。

    二是鮮,來自肉之鮮,菜之鮮,麥面之鮮,三者合而為一,不腥,不膩,回味無窮。

    三是辣,是一種綿而不燥的辣,不像辣椒入口會給人三分的痛感,而是緩緩入鼻,慢沁脾胃,令你胃口大開。

    逍遙鎮胡辣湯最大的特點就是醒脾,中醫上說,辛燥行氣,剛香入脾,喝過胡辣湯之後,上下通氣,中焦健旺,水谷精微,輸布全身,機體得養,精神自強,即為如此。

  • 15 # 女神廚房

    提到廣西柳州的美食,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螺螄粉,畢竟螺螄粉現在已經火遍全球,袋裝螺螄粉在網路上非常暢銷。但是除了螺螄粉,我認為還有一道風味小吃也是柳州人的最愛,那就是酸筍炒田螺。

    剛買回來的田螺如果沒有吐泥乾淨,可千萬別急著煮,否則吃起來滿嘴泥,對身體也不好。最好先給田螺泡水吐泥一天。

    殼薄肉厚的大田螺,用紫蘇葉、酸筍、酸姜、辣椒、蒜頭等惹味材料翻炒,醬料的香味增加了田螺的鮮美,吃起來酸辣過癮,回味無窮。

    炒田螺需要準備這些食材:田螺、酸筍、酸姜、紅辣椒、生薑、蒜米、紫蘇、植物油、食鹽、蠔油、生抽、料酒。

    第一步:準備配菜。把炒田螺要用到的酸筍、酸姜、紅辣椒、生薑、蒜米、紫蘇葉子全部切好備用。在配料這一塊,有些朋友喜歡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八角、啤酒等食材,但是最關鍵的兩樣食材,酸筍和紫蘇千萬不能少,缺一不可。

    第二步:洗田螺並焯水。用清水加辣椒來浸泡田螺,待吐泥乾淨後再把田螺刷洗乾淨,然後用鉗子剪掉田螺屁股,沖洗乾淨後給田螺焯水,然後撈出過冷水再洗一遍,瀝乾水備用。

    第三步:把酸筍炒幹。把鍋燒熱後不用放油,用小火慢慢煸炒酸筍,把水分炒幹。

    第四步:炒香配菜。在鍋中加入適量植物油,然後放入酸姜、紅辣椒、生薑、蒜米跟之前的酸筍一起炒香,期間你會聞到非常嗆鼻子的香味,這就對了。

    第五步:炒田螺。把田螺倒入鍋裡,加適量鹽和料酒一塊翻炒片刻。

    第六步:加紫蘇和調料。把紫蘇加入鍋裡,放適量生抽和蠔油調味,翻炒均勻,然後加入適量清水燜煮十分鐘即可。

    一鍋香氣撲鼻的炒田螺就做好了,湯汁酸辣過癮,螺肉也非常緊實入味,一點兒泥腥味都沒有,處理得非常的乾淨。兩人吃一大盤,吃完好滿足。

    小時候媽媽最喜歡騙我說,我是在賣螺螄的小攤那裡被她撿回家的,大概就是因為我從小就特別愛吃炒田螺吧,哈哈。

  • 16 # 兩湖軒酒樓

    舌尖上的鄉愁——刁子魚

     

    多少人為了夢想,為了更好的生活,獨自一人離開家鄉,來到北上廣深的街頭漂泊。歲月荏苒,漸漸明白,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也只是外面。當繁華的都市就像按了快進鍵的播放器漸漸讓人心慌意亂失去方向,多少人在心裡想的,只是回家簡簡單單吃頓飯。而對於湘江子弟而言,最想念的,莫過於最家常的最獨特的刁子魚了。

     

    刁子魚,學名䲘,俗稱刁子、麥稈刁、昌刁、刁杆等,又叫刀子魚、白刁魚。分佈在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類水體中,可以做食用魚,湖南主要分佈在洞庭湖及湘資沅澧,數量多,產量高。

     

     

    刁子魚體形細長,酷似柳葉的扁筒體,頭小呈錐狀,口小上翹,口裂平直無須。長沙的垂釣者習慣把刁子魚叫翹板嘴,在山塘裡垂釣,釣刁子魚叫做刷刁子。垂釣時用兩米長的手竿和三號鉤就行,普通魚餌容易被刁子魚一口吃掉,用蜘蛛網等粘連物代替,纏在鉤上作為一個坨,鉤尖外露,魚餌牢固又有份量,不用漂及墜,像海杆一樣甩出去,刁子魚貪吃怕餓,水中覓食、遊行速度飛快,聽見水響就會馬上聚攏過來,魚餌丟進水裡,刁子魚看到魚餌會飛快吞入口裡,垂釣者將魚杆甩回,魚就提上岸來。這種釣魚法叫邊走邊釣,見魚就扔魚餌,不用打窩。

     

    湘江刁子魚有乾煸和香煎兩種做法,乾煸刁子魚是道名菜,魚用竹籤串著,並排在碟子上,紅彤彤的刁子魚下有紅油,香氣撲鼻,賣相誘人。做前把魚清理乾淨,要用幹辣椒和豆瓣醬醃製,經油炸後再烹製而成。刁子魚鹹鮮微辣,魚肉細嫩,骨刺酥脆,細嚼頗具風味。香煎刁子魚是最常見的做法,把刁子魚清洗乾淨,裡外撒鹽醃製半天,鍋燒熱,用生薑擦鍋底防粘,鍋入油燒熱後把魚鋪開,小火煎到兩面金黃,加入醋、糖、醬油、蒜末、薑末、青紅椒丁和老乾媽,炒均勻加蔥末,起鍋後把湯汁淋在魚身上,色澤鮮豔、魚香可口、魚肉鮮嫩、辣味深入、湯汁鹹香,邊品酒邊嘗食魚皮,味道極美,吃魚肉時,夾起肉塊粘上湯汁,緩緩吸入嘴裡,在牙齒間慢慢滑過,魚肉層層散開,甜味在口腔裡迴盪,並迅速捲入喉嚨,進入胃裡。

      

    刁子魚一離開水,很快就缺氧死去,人工無法飼養,只能在河流中捕撈,因此得刁子魚一名,有刁難、不好侍待之意。因為這個特性,刁子魚成為了湘江的特色菜餚,也難怪在外遊學、打拼的湘江子弟會格外想念這道獨具特色的家鄉菜。

  • 17 # 小灰瓜瓜

    建議。酸辣雞胗。準備食材。小米辣泡椒青紅椒。姜蒜。 首先雞胗切片。焯水。後撈出。下入小米辣姜蒜泡椒。爆香。然後下入焯水後的雞胗到些料酒。翻炒均勻下入泡椒水。目的吃起來有酸味。下面調味。生抽鹽雞精。翻炒均勻。 下入準備好的青紅椒。炒熟即可出鍋。美味的酸辣雞胗下飯很好喲!

  • 18 # 向陽廚房

    我的家鄉在廣西的一個自治縣,說到家鄉的美食,上學時在縣城吃的如螺螄粉、桂林米粉、牛腸酸、三角包、油茶餈粑等等,都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對於我個人而言,最能代表家鄉的一道美食是——辣椒釀。

    製作豆腐

    每到過年過節,奶奶會去村頭,把泡好的黃豆打了漿回來。煮開過濾出豆腐渣,加入石膏凝固,倒入模具用一塊布把豆花包起來,上面壓上一桶水把水份擠壓出來成型。然後用菜刀劃開成一塊一塊裝到水桶裡泡著。吃多少取多少,非常方便。

    灌辣椒釀

    撈出五六大塊豆腐,放到菜籃子裡瀝乾,取蔥蒜,一點肉剁碎成沫,再打幾個雞蛋,放入鹽、味精等調料。全部攪拌均勻做餡兒。辣椒劃開一道口子,用勺子把拌好的豆腐餡兒灌入辣椒肚裡。

    整個烹飪過程十分簡單。把鍋燒熱,下油,辣椒釀放下鍋煎一會兒,加水蓋上鍋蓋煮熟。開啟鍋蓋的那一刻,香味撲鼻。由於辣椒和豆腐都新鮮無比,咬上一口,汁水溢位,鮮甜彈嫩,吃多少都不會膩。吃上五六個肚子就飽了,不用吃米飯。

    長大了在外工作,有時間偶爾也會自己動手釀一點來吃。解解饞也回味一下家鄉的味道。

    製作辣椒釀的詳細步驟。

    準備好需要用到的食材,辣椒、豆腐、蔥蒜、雞蛋,以及各種調料。把豬肉和蔥蒜剁碎,跟雞蛋、豆腐、調料混合全部抓勻。豆腐可以不用太碎,個人喜歡保留點顆粒感更好吃。青椒劃開一道口子,用手指撐開,把豆腐灌滿。平齊辣椒皮就可以了,太多了會煮著煮著溢位來。灌好的辣椒釀放鍋裡用油煎兩分鐘,加小半碗水蓋上煮熟即可。豆腐會煮出來水分,所以水要把握好不要加多了。出鍋。模樣有點醜啊,辣椒形狀大小不一。不過還是很美味啦。

    辣椒也可以換成苦瓜、南瓜花、大蒜頭、茄子、豆腐泡等等,各種各樣的食材我們都試過。當然我最愛的還是辣椒釀啦!(大蒜頭和茄子估計你們想不明白怎麼灌豆腐,以後有機會我再另寫)。

  • 19 # 茗家小食光

    我的家鄉在河北石家莊正定,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關於自己家鄉的美食,其實有很多。但最具代表的要數“正定八大碗”了。

    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帶民間傳統菜餚的主要代表,此技藝創造經過歷史演變和戰亂,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並開始廣泛流行。相傳為三國時的“常勝將軍”趙子龍所創,趙子龍是正定人,說是每次打完勝仗,趙子龍都要大碗盛肉、大碗盛菜犒勞軍中將士,追隨他的伙伕在返回故里後,將這種菜的做法也帶回了家鄉並流傳至今。正定的八大碗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正定有一家“宋記八大碗”,而宋記八大碗已經被河北省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正定的八大碗分為四葷四素。四道葷菜分別為扣肘、酥肉、扣肉和方肉;四道素菜分別是蘿蔔、海帶、粉條、豆腐。四葷以豬肉為主,並精選其肘子肉、後臀肉,還有以精肉做成餡製成肉丸子,分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蘿蔔、海帶、粉條、豆腐為主等30餘種,根據招待的客人不同,選擇其中八種,經過其獨特製作工藝做熟而成。正定八大碗的葷菜,一般都採用先煮後蒸的方式。煮,分為“武煮和文煮”;蒸,分為“武蒸和文蒸”。製作前後耗時需要十幾甚至20多個小時才能完成。其特點是色澤誘人,肥而不膩。製作八大碗的廚具也十分講究必須用最原始的那種灶臺,灶臺為長方形,上面是一口大鍋,就是為蒸碗所用,大鍋的後邊兒,是一個對稱的小鍋,也叫後鍋,頂端是煙筒,大鍋蒸碗時,後面的小鍋是用來燉素菜的。

    由此技藝製作的八大碗已經成為我們縣城過年過節及婚慶、重大節日招待尊貴客人時,不可缺少的一套菜餚。而且在農村的紅白喜事的宴席上也是必有的菜餚,雖然做法和口味各不相同,但是用料實在且口味獨特,頗受老百姓的喜愛,已經成為我們正定縣民俗文化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 20 # 黃紀柏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家鄉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美麗的鄱陽湖畔,要說最特別的美食就數魚頭豆參湯了,大家都知道魚頭豆腐湯,但這個豆參是什麼呢?我們當地號稱是豆中之人參,簡單說它和油豆腐有點類似,由於都昌縣地質,氣候,溫度,溼度等較為特殊原因,都昌縣的陽峰鎮盛產的優質大豆便是做豆參的原材料,經傳統豆腐製作工藝將做出來的豆腐切成長方形的小條,然後油是用本地的精煉菜籽油,和一般的油炸物不同的是,豆參是油炸的過程中要往鍋里加冷水的,這種獨特的工藝也就成就了豆參美味的同時,還保持了豆中蛋白質,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氨基酸,煮熟了綿軟飽汁,老少皆宜,哎呀說了我都流口水了,下面介紹魚頭豆參做法吧。1.先將豆參用開水泡幾分鐘,泡軟了用刀對半切開備用(不切,整條放也可以,下圖就是整條煮的)。2.將洗乾淨的大頭魚的魚頭用料酒,醋,蔥薑蒜醃製15分鐘。3.起鍋燒油先將魚頭煎至金黃,倒入開水(一定要開水),然後就可以放入泡軟切好的豆參,加點鹽,麻辣鮮等調料,喜歡吃辣的可以加點小米椒,還可以加點紫蘇就更香,煮20分鐘左右,就可以出鍋了,豆參飽吸濃濃的湯汁,一口咬下去那種鮮美的感覺真是回味無窮啊!我的回答完畢,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杜蘭特在各方面都超越麥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