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野陳老哥

    我覺得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還要加是發展具有地域特色農副產品,並逐步發展農副產品的加工深加工,走地方特色品牌之路!能讓人一講那個地方就能想到那個地方的特色產品是什麼那就完美了!

    為什麼要發展規模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廣大農村幾千年來一直是小農經濟,也就是致力於解決自己一家的溫飽,而每家每戶掌握的土地資源也有限,再加上交通運輸不便,資訊不通,這就決定了廣大農村固有思維就是解決個人吃住而已!

    但現在不同了,農村發展將迎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期!

    政策性利好:之前的毛衣戰讓我們意識到農業的重要性,因此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扶植農村發展!這是政策性利好。

    村村通路,通網路,加上中國高鐵,高速公路的發展,農村快遞的發展,解決了資訊及交通運輸,的難題,讓農村不再是一個個封閉的小島,農村創業人都能及時瞭解到國內甚至國際上的發展局勢!可以更好的選擇自己的創業方向,農副產品能方便的賣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各大網路平臺,電商更加註重農村電商網路的發展,讓農村創業者在網上賣出自己的產品成為了可能!

    外部的條件這麼好了,那我們是不是隨便就能在農村創業成功了?當然不是,個人的力量總是比較小的,我們必須要聯合當地的同行創業者,把一個產品做出規模,做出特色!這樣才能更好的建立健全的銷售渠道,將產品賣到全國各地!

    因此農村創業者首先需要充分分析市場,瞭解當地實情,選好創業的方向,其次就是和當地的同行勾通聯合,也可以找政府協調,將這一行做大做出特色!

  • 2 # 南陽老劉

      要破解難題,農業規模化是根本出路。因為農民是盲目的,農民不知道該種什麼、這就需要一個大資料來進行評估和分析,盲目的種植只能是水中撈月,必需要有一個大的種植分析和銷售平臺,農民的出路在於銷售,農業規模化還可以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中國農業是小生產對大流通。中國農民搞生產是一窩蜂的狀態,盲目跟風種植,造成產能過剩,因此中國農業需要的是市場經濟中的計劃經濟。農業規模化後,農村合作組織可以根據市場形勢,合理計劃每年的種植面積,形成產銷對接鏈條,慢慢解決滯銷問題。我是老劉,歡迎大家評論交流。謝謝。

  • 3 # JAMY佳美

    有人說,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規模化創業,放棄傳統思維,你怎麼看?我感覺這個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規模化創業形成低成本的產業鏈

    在開革開放之前,農民種地都是種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天天辛苦勞作,到收割的季節還不一定有收成。還是天天吃不好飯,沒有糧食。開革開放以後,有的農民出門打工上班,一年掙的比種地多得多。但是這部分農民工土地又不想丟,於是承包給別人種。也不找別人要一分錢。只是保持地不荒就可以了。承包地的這部分農民於是放棄了牛耕地的傳統作法,開始使用機械。機械耕地、機械播種、機械收割。這樣一來,生產成本降低了,產量也提上去了。這對於農民來講,就是一種嶄新的出路

    二、放棄傳統思維形成農民出路的多元化

    放棄傳統思維,是指摒棄一些沒有效率、沒有出路的想法或者法。例如原來農民認為種地是唯一出路,而現在打工也是一種出路。原業農民感覺用牛耕地,是天經地儀的,是很有效率的,現在改為機械耕地。牛需要兩天的勞力,機械半天就可以耕完了。隨著國這對新農民建設的重視,各種針對農民的培訓也開始了,例如焊工、保姆等,這對農民來講,都是一種嶄新的出路。

    三、農民的出路重點在於城鄉一體化

    農民的出路重點在於城鄉一體化,這只是夢幻君自己的想法。現在農村和城市的差矩太大了,無論是醫療水平還是教育質量等。都不是一個層次的差別。如果要想發展農村,讓農民有出路。那就必須城鄉一體化。讓農村和城市不在有農村和城市的區別。國家政策多支援農村建設。這對於農民來講,是最大的出路。

  • 4 # Tinghai

    傳統思維與規模化區別在於農業知識結構跟整體戰略規劃的不同

    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非農化。

    這是因為:

    (一)農業自身不可能是經濟效益很高的產業,這是由農業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正因為,農業的價值生產率乃至剩餘價值生產率,要比其它部門低得多。無論從收入構成和農民主業選擇這兩個側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業自身效益的低下。其次,從中國或發達國家的情況看,農業也是需要國家政府財政補貼的,在此排除農業社會效益高的特性。

    (二)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開發進軍,也不可能實現農民高層次的富裕。因為可供開發利用的耕地資源和非耕地資源的數量總是有限的,正是這有限的耕地資源限制了農業總體效益的提高。農業縱向開發的程度是有限的,它有一個最大容量的問題,農業技術進步是銳不可擋的,而技術進步一般地就要節約出活勞動,形成新的剩餘勞動源;非耕地資源和其它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也不能實現農民高層次的富裕,必須在發展非農產業方面尋找出路。

  • 5 # 老傢伙4803

    “規模化創業”對個體農民來說難如登天,因為“創業”需要專案、技術,而“規模化”則需要大筆資金。還是切實一些,各地政府應著力培育“新型農民”,如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農業生產企業等,並鼓勵農民將自己的那幾畝地,以出租、入股等形式,交給“新型農民”經營,自己則根據自身條件去幹別的,實現雙份收入,生活會好許多。

  • 6 # 恆信凌毅

    我們都瞭解:觀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農民在新時期要找到出路,放棄一些與時代市場要求相悖的傳統觀念脫胎轉型,是適應這個時代必然的趨勢,比如傳統農產品售賣方式逐漸與網路結合便是例證。但對農民的根本出路賦以“規模化創業”這個選項,我個人持不同觀點:1.並非所有地區的農村都適合規模化創業。2.以相當部分農民的現實投資能力和投資心態,也末必適合“規模化創業”。畢竟創業並不是件適合廣泛人群從事的事業。除了“規模化創業”的選項,農民找到根本出路,在思維觀念轉變的前提下還有許多選項,比如:結合市場需要科學化種植養殖、走“差異化路線”搞特色農業或特色產品,等等。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觀念轉變,因地制宜發擇自身優勢,農民兄弟姐妹一定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 7 # 湘村金姐

    現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農業的發展,爭取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那就現在來說,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就要進行規模化的創業種植和養殖等等,放棄以前傳統的各自為營和各搞各的工作模式。如果農民各搞過各的,那就成不了一個氣候,對所需要的技術指導和政府扶持,可能都不是太到位了!像現在新農村建設當中,政府的引導是很到位的,比如說在農村在當地這個地方適合種植點什麼東西,或者說養殖點什麼東西,比較適合當地特色發展的東西,那對他們來說就形成一個產業鏈,大規模的創業,政府這邊幫扶技術指導也比較到位,那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像我們當地是百香果的種植基地,像很多地方,村裡面都成立了合作社,由村裡面牽頭,由幾個人領頭,把村裡面的土地承包下來規模化種植,技術和資源推廣傳輸,然後讓村民一起種植百香果,然後由村裡面統一收購以及電銷等等,得到的收入進行分紅分成,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和收入!現在農業基本上進入了機械化模式,大大提高了速度,節約了很大的成本,這是規模化創業才能實現的事情,一般個體農民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8 # 樂天

    這個還真是,雖然我們國家經歷了集體經濟後才決定把土地分包給農民的,也是這個舉動讓全華人才吃飽飯的。但現在的環境不一樣了,農業是要和全世界競爭的,現在糧食價格國內就比國外高,年年返傾銷為了保護農民,國外的糧食近來了,農民就賠死了。國外的糧食為什麼便宜,主要就是機械化成都高,而機械化就需要大面積的作業,小地塊根本施展不開。所以農民最終還得走規模化的生產,而且國家在這上面已經開始實施,像現在的合作社,公司去流轉土地,都是這樣考慮的。而且規模化容易形成品牌效應,提升抵抗風險的能力。規模化是農民最終的出路。

  • 9 # 農夫山泉有點田Z

    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少人在從事農業生產,這個資料不好說,但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比較明確的:生產的(適度)規模化和農民的專業化。

    小時候,父母都在家種地,印象中,除了下雨和冬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地力忙活。過完春節開始修剪茶樹、施肥,要提前為採茶季做好準備呀;稍微晚點,開始育秧,準備種稻子,後面要種玉米、黃豆、花生、芝麻、紅薯等等,還有自家吃的各種菜,時節順序記不得了,但總是一年到頭在地裡忙活,當然也還會上山砍樹、燒炭,家裡養豬養雞,似乎總有幹不完的事兒。最後發現,一年下來,能見到有錢有收入的也就是茶葉和山上砍樹賣的錢。二十多年過去了,今天還在村裡務農的農民,大概也還每年重複著同樣的事情。

    家家戶戶都在菜園裡撥弄著自家的幾分地,都能把各種蔬菜種得很好,但這一切都僅僅限於自己家裡吃,最後吃不完的餵了豬,形成不了規模,也很難見到效益(省了買菜的錢),效率也低。換一個思路,如果每年一個農戶家裡要種20種菜,有20個農戶,那麼每個農戶一年到頭都要花時間在地力種各種菜;但是如果每個農戶只生產一種菜,然後彼此之間按約定進行交換。這樣在夏天種辣椒茄子的農戶在冬天就有時間做其他,冬天種蘿蔔白菜的農戶也在夏天騰出了時間。當然可能會存在各種問題,但是每個農戶只要負責種好一種菜,不管是效率和專業技能都提升了,還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這就是專業化、規模化給農民帶來的利益。

    這個思路推廣到更大範圍的農業領域也是一樣適用的。農民集中在一段時間裡、較大規模從事謀一項農業生產工作,其效率和獲得的效益都會遠遠高於終日在地裡忙活、全部圍著自己的一日三餐轉。相應地,這就要求農戶在自己生產能力的範圍內,有足夠的地。如果一個農戶一天能給五畝田插秧,但是現在家裡只有兩畝田,那麼他的效率再高,也只能是種兩畝地。如果現在有五畝地,顯然一天的工作量剛剛好,滿滿當當,比原來效率提高了一倍多;如果這個農戶有十畝地,還想在一天內插秧完成,那可能需要請人幹活或者考慮購買機械;如果家裡有50畝地,剛好一臺插秧機一天能完成插秧工作,那麼農戶就會考慮購買一臺插秧機。這樣一來,效率又提高了十倍。個農戶專心種水稻,成為水稻專業種植戶,會用各種農用機械、效率極大提高,當然,最後獲得的收益也會數倍增長。水稻僅僅是一個例子,其他的種蔬菜、水果也是一樣,結合地域優勢和特色資源,圍繞具體產業,開展各種農業生產。

    效率的提高源於技術的發展和農戶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而專業度建立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學習中。顯然,一個種了十年蘋果的種植戶其專業度正常情況下肯定高於入行才兩三年的農戶;同樣,一個種植面積100畝的農戶其專業度往往也會高於面積只有幾畝的農戶,因為他會遇到更多的問題,會因為規模大而更加關注生產中可影響蘋果樹生長的因素而學習更多。所以,規模化和專業度是相互聯絡、密切共存的。

    60年代和80年代是國內嬰兒出生的兩個高峰期,而如今,60年代的出生的已經開始步入60歲老年人的行列,80年代出生在農村的一批人透過高考或外出務工大部分都離開了農村,所以,如今很多農村勞動力的主力都是60後和80前中間的這一人,往後已經出現嚴重的脫節,這與目前農村的空心化是相互印證的。未來農村的空心化仍將進一步加劇,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不會發生變化。但農村也仍然還有希望。

    近兩年關於農村的創業創新提的比較多,官方的資料顯示是積極樂觀的,越來越多在城市有工作經驗或者大學畢業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年輕人去到縣、鎮、村,投入到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當中去,迅速火熱起來的休閒農業、鄉村旅遊,似乎也驗證了部分農村的蓬勃發展。

    對於國內多數平原或丘陵地帶的農村,發展規模化種植、養殖、加工也許是大的方向,而還有很多農村,需要圍繞當地的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包括特色種養、民間工藝等一二產業以及自然文化旅遊、康養等服務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比如,很多農村在山區,但靠近大中城市,就可以開展相關的養老服務,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大的資源,水、空氣、土地都將極具吸引力,讓周邊城市的退休老人在農村過養老生活,尋找回歸自然的感覺。

    可以想象,未來中國的農村數量將會減少,但是特色化會更加顯著,在具體產業上也將更聚焦。以生產為主的農村在規模化方面越發明顯,而以特色資源帶動服務業發展的農村將更具特色,農村更美麗、便利、宜居。而農業也將在以網際網路為主的現代技術推動下,實現質量和品牌升級,生產端和市場端連線更加緊密,農產品銷售難題也會很大程度上環節,農民能專心生產,穩步致富。

  • 10 # 家裡有豬的小斐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經濟學的城市中心論裡怎麼樣合理規劃城市的農業規劃,能使這個城市的利益最大化。只有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才能走出路。

    ‌首先假設世界上只有一個城市中心,人口居住在城市裡,所有農作物都從外面運進去,根據距離城市的距離劃出三個同心圓,第一個同心圓是城市中心,第二同心圓的範圍內應該搞一些保質期時間短的,比如:養奶牛給城市人口提供鮮奶,種植鮮花等,第三個同心圓應該搞一些一年兩熟或者三熟的作物,方便人口去耕種,第四個同心圓應該種植一些果樹,或者辦一些養殖場。

    ‌實際上不可能只有一個城市中心,可能城市中心越多,相互重疊的越多,要根據自己距離城市的遠近,自身的地理環境條件選擇不同的發展。

    最後一個是山西晉城的一個小農村,現在農村已經越來越好,爭取以後更好。

  • 11 # 101528958629汪天壽

    只能說"農業的出路"。農民的出路是千差萬別的,沒得一定式。這要看政府的農業政策。

    農業的出路在於大規模商品農場加小規模農莊加個體農戶。

    農民的出路在於農業政策下的各自運作。

    在當前承包無責的情況下,打工是笫一選擇。家有老人,把那點地免強種倒。打工有成者,改行從工從商,脫離土地,丟荒也無所謂。打工無成者,最好把土種好,以產夠吃,方為妥貼。

    今後的農民出路,當然是商品農就好好賺錢,莊園農就農工商結合,個體農就好好種田。總之,時代不同,政策不同,所處的條件不同,出路也不同。

  • 12 # 十洲莊園老曹

    只能說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農業現代化,規模化,這無需多言,但現實中肯定不能一蹴而就,並且這個過程相對來說比較漫長。所以,說這句話本身沒有錯。

    其實可以類比一下實體店和電商,經過這麼些年的發展,也沒說誰徹底取代了誰。至少現階段都不可或缺,只是看誰佔的比重更大而已。

    規模化和傳統並存,是現階段唯一的解決之道!

  • 13 # 乾貨小餚精1931

    非常感謝回答這個問題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感覺就是憤慨,有這種言論的人簡直就是胡扯,是對農民的一種侮辱跟歧視,是意識形態的扭曲。農民的智慧是超強的,沒有農民哪有工人,沒有農村哪有城市。

    二,農村落後於城市的核心問題是,農村人民為了完成歷史使命,犧牲自我的偉大精神,是農村人養活城裡人搞二三產,為經濟建設,強國強軍做出的偉大貢獻。

    三,是城鄉二元不平等結構導致農村跟城裡的差距,現在中央政策也在加大力度調整,二三產反哺一產的時刻已經到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城鄉一體化,真正做到人人平等。

  • 14 # 阿濤一家人

    中國之大,農村之多,村與村之間千差萬別,不能以偏概全。下圖是我們村的環境,規模化?無從談起,小型機器都快進不去了

    話說回來,平原地區的農村規模化,才會有利可圖,俗話說,無利不起早

  • 15 # 潘哥在農村

    有人說,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規模化創業,放棄傳統思維,你怎麼看?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首先我們將中國的農民和美國的農民做一個對比。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14億人中有一半是農民,也就是說農民佔全華人口的50%。農民人均耕地兩畝左右。美國有3億多人,農民200多萬不到300萬。美國農民佔全華人數不到1%,美國農民人均耕地3000畝/人。在美國農民的收入普遍高於其他行業,所以美國的農民是一種職業,在美國農民這種職業是受到美華人的羨慕和尊敬的。中國的農民是一種身份,對於農村人一出生身份就是農民,只有等到後邊的努力,才會改變農民的身份。

    這樣和美國一對比我們國家農民的差距是多麼的大。中國要改變這種地少,農民數量巨大,農民種地收入微薄的狀況。那麼中國的農民數量必須大量減少。

    如果中國的農民都從事每人種兩畝地的種地工作,那麼我們中國怎樣去發展?所以中國農民放棄傳統,離開土地,去打工,去從事其他行業,加入到祖國各行各業的建設中去,這是順應社會發展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在農村出現的無人村,空心村、老人村等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所以說大家不要一提到空心村,就認為是社會退化了,農村的地沒人種了,產生種種的擔憂和哀嘆。這是農村發展的必然過程,大家不必擔心地沒有人種。

    當大部分農民脫離農村,進入城市從事國家的其他建設。這樣農民少了,他們可以耕種的土地多了。這一少部分農民就可以進行規模化耕種,種地的效益也提高了。土地是有人種的,只是種地的人少了,而種地又變成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中國的農民也會變為受人羨慕的高收入的職業人。

  • 16 # 隨玉而安2020

    農村創業還是要設身處地的考慮自身的情況,整合自身資源,有的放矢的從事農業產業專案創業。

    我現在東北遼寧省從事農產品創業,結合我自己創業5年經驗,談談我對農民創業專案選擇的幾點建議:

    一、養殖業產業專案創業

    養殖業有養牛、羊、豬、雞、蜜蜂等,特別是豬今年的豬肉價格是歷史上的新高。如果技術上比較成熟,或者有足夠的養殖經驗,可以從事養殖方面的創業。我這裡有一句諺語,叫做家財萬貫,帶毛喘氣的不算。雖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客觀也說明了養殖業的風險。如今隨著養殖防疫技術的提升,養殖變得越來越可控。養殖專案的創業,起步投資並不大,積少成多,慢慢發展,養殖前景還是比較看不錯的。

    山林散養的溜達雞

    二、種植業產業專案創業

    種植專案有種植玉米、大豆、花生、水稻、高粱、中藥材、榛子、果樹等,雖然這些作物對土壤、山地、氣候等條件的要求較高,但經過這麼些年的努力創新,種植機械化產業化的加入,使大規模種植蔚然成風,效益明顯。隨著農村的可利用整合的土地越來越多,整合土地、山地資源,成立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創業,前景還是比較看好的。

    集中連片土地整合後完成地膜覆蓋

    三、設施農業

    反季暖棚種植草莓、無土栽培小柿子、仿野生種植山野菜等,以草莓為例在春節前上市,一直可以銷售到來年五一,有成熟的銷售渠道,種植技術好好學習都會學會,市場前景廣闊。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只要肯吃苦,肯出力,學習好技術,控制好溫度,專案還是有很多盈利的。

    反季暖棚裡種植的草莓,蜜蜂授粉。

    香菇冷棚種植,在五一前後開始出蘑菇,一直出菇到十一月份,天氣到冷才不出。利用本地的木材資源,對技術的要求不是太高,正常農民就可以經營。採收後直接送到周邊冷庫,然後由冷鏈物流運送到批發市場,多為出口,市場前景廣闊。

    香菇種植大棚

    四、智慧農業

    國家鼓勵發展智慧農業,並有一系列的政策檔案支援。智慧農業我理解就是智慧化發展農業,解放人工。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國家有相關的補貼政策。

    智慧農業,大蔥種苗繁育基地

    五、餐飲聯盟

    養殖與餐飲結合。打通產供銷全渠道,保障品控和銷售。打造加盟模式,快速的推向市場。

    六、訂單農業經驗

    讓老百姓貧困戶去養殖,種植。自己經營,帶動群眾和貧困戶致富,企業負責供應種苗,技術支援、質量控制管理和回收。真正的讓貧困群眾受益。

    產業扶貧聯絡卡

    總之,無論從事那方面農業產業的專案,都要做好調研,最主要還是要有再學習的能力。人生總會遇到難題,遇到沒做過的工作,遇到沒見過的世面,要有勇往直前的闖勁,要有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

    什麼叫創業,就是要創造事業,很多事沒有前路可尋,總結經驗,雖然前路無知己,總會做到無人不識君。

    創業如在沙漠裡尋找綠洲。

  • 17 # 普乖寶

    現在農村很多人,明知能賺錢的行業,無投資成本,要種藥草需要大量投資,要種什麼都必須用錢,所以只能搞小本小利的傳統農業,外地有錢的老闆來租土地投資種三七等高價藥材,這是一個初步階段,將來人人有錢,用錢投資才會提高農業產值。

  • 18 # 使用者55916893265

    農民土地是農民的收入來源,希望確權之後,統一把土地變成大片農田,這樣節省土地資源浪費,地與地之間有很多,三角形土地,還有一些穿心路等,不方便大機器種植,改成大片農田好管理,收入必提高,然後再有規模經營管理,農民只有土地,是根,大部份都得落葉歸根。

  • 19 # 新農志

    具體事物具體分析,除了戰略層次的投資之外,不管依託農業進行什麼樣的創業,都需要啟動資金和投資回報,而基於現在的農業,除非國家牽頭,不然很難吸引到大批次的資金投入,因為人家覺得回報率太低。

    不管農業如何發展,不管農業發展、農民致富的出路在哪, 都繞不開兩個問題,一個是投資風險,另一個是回報率,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講,農業是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但投資週期、回報率、回本週期最長的一個行業,那麼也就是說哪怕農村拋棄了傳統思維,如果她沒有啟動資金也是白費,哪怕有關的金融機構給他提供了貸款,但投資週期太長、成本回收太慢,一旦遇到什麼不可控的因素,可能到頭來發現,這幾年都是給銀行打工了。

    而這種情況可不是個例,而是很普遍的現象,像我認識的幾個搞養殖、種植的農業戶,起初他們憑藉自家的耕地以及自己的超前思想,還真的就賺了一些錢。緊接著第二年他們開始擴大規模,並且像銀行貸了款,可誰曾想,當一切都進入正規之後,養豬遭遇了豬瘟,種植遭遇了冰雹,導致自己第一年重金投入的成本無法回收,如今已經兩年了,他們又回到了從前, 並且當初欠下的債務還了兩年還沒還完。

    而且,一旦涉及到規劃化創業、生產,那必然要有人或機構、或企業領著農民幹才可以,不然根本無法轉變農民們的思想。對於咱們普通老百姓來說,怎麼種地不重要,思想傳不傳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麼創業到底掙不掙錢,掙到了錢又算誰的,這才是關鍵。別以為農民都是傻子,賺不賺錢,他們自己也有一套小九九的。

  • 20 # 手機使用者23164154566

    象南街村規摸化種植農業實現現代化,現實,農業化管理有什麼不可,對於剩於農村閒勞動力有組織有計劃,按力分工,按勞取籌:這是為一的出路。

    象現在的一家一戶分塊以多塊,以佔地為主,以在草為王種植摸式不知多時能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曬曬你們小區的菜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