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陳芝麻吧

    1、走進新“天地”,世界更美,人生更精彩。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繫辭》開門見山,開篇8個字直接從天地開始說起,充分展現了敘事的宏大和思想的壯闊。《繫辭》用天地這兩個世人睜開眼睛就能夠看見的物象來匯出乾坤,說乾坤因此就“定”下來了,這個說法非常直觀,也非常生動。現在我們在很重大的事情終於得到解決的時候,表示大局已定的意思,還是會用“乾坤定矣”來加以形容,可見其語言充沛的生命力。

    “天尊地卑”,與天上地下這樣的俗話比較,顯然要多一些內涵。

    首先,“古人”是專門用“天地”來解釋“乾坤”的。由於乾坤純粹是一對無中生有的概念,所以用來做映襯的“天地”也自然被抽象化、概念化了。是“天地”但又不限於“天地”,同時也泛指全部類似於“天地”的抽象的東西。

    其次,從後面的“卑高以陳”用“高”置換“尊”可知,“尊”不僅僅含有“高”的意思,也有“尊貴”的意思。同理,這裡的“卑”也不僅僅是“低下”的意思,還有“卑賤”等延伸的意思。由此可見,“天地”的概念是擬人化的,這客觀上就是“天地”被抽象化、概念化的印證。

    再次,“聖人”在說“天尊地卑”的時候,應該是一邊比劃一邊說的。說天的時候指著天,一邊說“天在上”,一邊順手在巖壁上的上方畫上一個記號(最好是一長橫“—”);說地的時候指著地,一邊說“地在下”,一邊順手在剛才那個記號的下面畫上另一個記號(最好是兩短橫“- -”)。然後,才指著兩個記號說“乾坤”,並用動作來強調二者上下的排列順序,最後才落地實處:“定矣”,“乾坤定矣”。非如此,“聖人”難以說清楚,原始人更無法記憶下來。

    《繫辭》開篇的8個字,表面上的作用是匯出“乾坤”這兩個概念,但在此同時,客觀上所內蘊的易理也同樣需要重視。

    其一,解釋的方法比匯出的這兩個概念更重要。透過這種抽象虛擬的解釋,“天地”被概念化和符號化了。

    其二,這裡的“天地”基於現實,卻超出了客觀,被借用的程度,從後來的“天地之數”略見一斑,有點類似數學的“正負”概念和哲學的“是非”概念,由俗語而直接一舉躍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其三,易經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雖然許多基礎概念必不可免被人為地通俗化,但是如果細究,“天地”的這種指代意義卻貫串始終未被泯滅,在故紙堆裡倔犟地透射出智慧的光芒。

    因此,易經裡的“天地”,是一片嶄新的新天地,帶我們進入的是一個超越了人類認知侷限的思想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哲學死了,還不如說它尚未出世,我們此刻正在進入的,才是真正的哲學的空間,也就是神的領域。

    外延:“天地”包括哪些存在?是以遠古的肉眼所見為度,還是以現在的科學所知為限?或者未來人類所可能觸及的宇宙都在這個範圍之內?易經實際上回避了這種思考方式,比如“地”當然指地球,但是,遠古那個“天似蒼穹,籠蓋四野”是地,現在這個“地球”同樣是地,易經之所以不說天上地下,實際上就是在迴避天圓地方的侷限,所以這裡的“天地之間”就不是一個地為底,天為蓋的盒子,而是一個隨著人類認知進步而不斷拓展其外延的“空間”。不過它並不等於現在常說的宇宙,因為並不涉及時間。

    內涵:“天地”的內涵表面上是“尊卑”,即“高貴”與“下賤”的矛盾組合。我之所以選擇了“下賤”這個感情色彩相對濃郁的詞,就是為了提醒大家,不要成天到晚自認為如何如何了不起,須知整個的地球都被定義為“下賤”,附著在地上的人類自然也高貴不到哪裡去,這就是古易的世界觀,我們生活在下賤之中,絲毫沒有自得、自滿、自戀、自大的本錢。一個有趣的細節,是“貴賤”乃是對生命的說法,“眾生平等”乃是嚮往,眾物平等才是真的平等,所以就無所謂貴賤。而“賤”也有廢棄物的含義,如果說地球乃是天的廢棄物所在,即清理系統,或者是排洩器官,不知眾人是解我?讚我?怪我?罵我?

    特徵:這裡還沒有來得及提及天地的本質特徵,後面徐徐圖之,慢慢展開。但正是由於“天尊地卑”,繼之才“乾坤定矣”,無意中展現出來的畫面按照現在物理學的認識來觀察,就是在無限的擴張之中有地球這麼一個“洞”,越沉越小,越小越沉,由此可知,整個的天在成長,而地作為其中一個單元卻是既定的,基本不變,或者變化很小,整個太陽系均是如此。所以這個乾坤定,表面上說的是定乾坤這兩個“卦”的性質,同時也指整體結構的確定。

    古易的新天地從此開啟。擁抱這個新的世界,生命將因此而昇華。

  • 2 # 美吉元創MYGIFT

    把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請到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前,請他用人類所已知的最大數來表述宇宙的尺度,讓全人類都來做他的助手,不停地幫他在這個大數後面添“0”,演算的最後結果會是多少呢?

    結果將是“毫無結果”,人類永遠無法算出這道題,因為這道題本身不是數學題。 “其大無外”,“宇宙是無限的”,古今哲學家們不厭其煩地重複著這一答案,認為這才是對宇宙尺度問題的準確表述。

    其實,哲學家們並不比數學家高明多少,數學家們算不出來的時候,就已經使用了一個哲學符號---------∞,即表示宇宙無窮大。哲學家們講的“無外”、“無限”本身就意味著:人類的思維已無法思維這道題,或者說它在哲學上無解,故它也不是一道哲學題。

    “上帝是至高無上的”,當把上帝同宇宙相比時,誰比誰大呢?如上帝在宇宙之中存在,那麼“上帝至高無上”則為謊言。如上帝不在宇宙之中,那麼宇宙之內沒有上帝存在。無論神學家們如何想像宇宙與上帝,他們永遠想像不出宇宙與上帝的確切邊界,故“宇宙有多大”這道題在神學上無解,它不是一道神學題。 正因為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神學家都弄不清宇宙的大小,說明這一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莊子·庚桑楚》中曰:“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開始)剽(末梢)者,宙也。”《淮南子·齊俗》曰:“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按照現代科學理論,宇宙是有限而無界,為什麼說有限又說是無界呢?我先舉個例子:我們的地球是一個有限空間,但我們在地球表面你不管怎樣地走,都不會走得出地球,這就是說它的無界。要走出地球,就要涉及到三維空間。所以在宇宙,可能存在的第四、第五、第六維……空間,我們都看不見。現代科學把時間看作是第四維空間。

    宇宙有多大? “宇宙”一詞,最早大概出自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376)。他用“宇”來指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間,用“宙”來指古往今來的時間,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萬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遠是近;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是認識到的,還是未認識到的……總之是一切的一切。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不過,對這個深奧的概念我們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研究。我們不妨把眼光縮小一些,講一講利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所能瞭解和觀測的宇宙,人們把它稱為“我們的宇宙”或“總星系”。

    從最新的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出,那麼要經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這130億光年的距離便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範圍。再說得明確一些,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範圍,或者說大小,是一個以地球為中心,以130億光年的距離為半徑的球形空間。當然,地球並不真的是什麼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個球體,只是限於我們目前的觀測能力,我們只能瞭解到這一程度。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裡,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到幾萬億顆。

    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人類所認識的宇宙有多大,宇宙蘊藏著所有的物質,其中包括人類已發現的能量和輻射,也包括人類所知道並相信存在於太空內的一切一切。宇宙中有數以億計的天體,這些天體都是十分巧妙而有規律地相互組合的,大多數的星體構成星系,比如我們的太陽系就是。星系再構成銀河系。宇宙中最少有10萬個大大小小的銀河系。宇宙空間是十分廣闊的,光在一秒鐘內可走30萬千米,單是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跨幅的闊度就有10萬光年。宇宙中有10萬個銀河系,那麼,宇宙究竟又有多大呢?

    大家不妨算算吧。為了說明宇宙的範圍,科學家們做了推算,130萬個地球的體積僅相當於太陽的體積,而與太陽相當的恆星,在銀河系中可達2000多億顆。如果把宇宙看做是一個半徑1千米的大球,銀河系則只有藥片那麼大,位於球心附近。在實際觀測中,人們使用高倍的射電望遠鏡,搜尋到了200億光年以外的類星體天狼巨星,這是目前人類能確實掌握的最遠的星體,也是人們認識宇宙的最大範圍,當然,它還不是宇宙的實際邊緣。因為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 3 # 使用者64763398449樹樹

    宇宙本身就是萬類物種物質的自然存在!它不來也不去、永遠存在!人類不能也不應該對它以大小、長短、內外、中邊、無有、古今、終始、新老、遠近……等一切有相觀念來形容、比擬和量衡!水是物質多型之一,是由人類認知系統對該種物質的定義和命名!定義認為:由物質化學週期元素中的氫和氧化合構成,屬於液態物質體,學名為氧化氫,能在固體表面流動,能在氣體中凝聚成團,外型至柔多變!……

  • 4 # 語境思維

    這個問題,不妨作為邏輯思維訓練題。

    其二,宇宙大小的邏輯思辨。如果說,宇宙是有界無限的存在形式,那麼請問這個界在哪裡為什麼?什麼是無限的有界而又為什麼?如果有界,那麼這個界之外是什麼?目前的事實證明,不可能有邏輯自洽的答案。最可靠的答案是:宇宙沒有邊界,宇宙是無限空間與無數天體的存在形式。

    其三,宇宙認知的邏輯思辨。如果說,無窮大的宇宙是不可認知的,那麼請問,人類為什麼要認知無窮宇宙?人類知道宇宙的動機與價值是什麼?目前尚無宇宙認知的可靠答案。最可靠的答案是:宇宙是無數大同小異的天體綜合體系,認識論的動機無非是融會貫通,人類只要認識足夠典型的天體執行規律,就視同認識了宇宙。試圖認識全宇宙,既不可能也沒必要,也違背了認知的本意。

    認知的本意與動機是:基於大量現象,提取共性與大機率規則,而不是非得到達那個純粹的真相。例如,基因有無數個,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基因,但不影響人類對基因的認知。

  • 5 # 星宇飄零2099

    “宇宙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現在人類還無法回答,也許永遠無法回答。

    無法迴避的問題

    當然,對於這樣一個三歲小孩都可能會問出的問題,作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類,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因此,雖然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人們還是會給出各種的解釋。我前面說人類無法回答,但並不是沒有人回答,實際上現在關於宇宙來源有各種答案,包括宗教的,包括哲學思考的,當然也包括科學的。宗教和哲學思考我們可以不予參考,但你可能奇怪難道科學已經給出的答案也不算回答嗎?是的,不算。因為目前人類沒有可靠的基礎理論來支援回答宇宙起源的問題。

    理論的雛形

    它最早在廣義相對論釋出初期就初見倪端,愛因斯坦最先發現了自己的引力場方程預言了宇宙是動態的,它要麼在膨脹,要麼在收縮。由於對靜態宇宙的堅信,愛因斯坦畫蛇添足地在已發表的引力場方程里加入了一個常數項,後來被稱為宇宙常數,用以抵消引力所產生的收縮效應。

    到上世紀20年代初,前蘇聯數學家弗裡德曼求解不含宇宙常數的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得到的一個解,顯示宇宙有可能是膨脹的,但他的結論並沒有得到重視,甚至無法在物理期刊發表(據說他所投的物理期刊的審稿人就是愛因斯坦)。稍後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透過求解包含宇宙常數的引力場方程得到相同的結論,並預言了宇宙中的星系會隨著宇宙膨脹彼此遠離,甚至預言了星系遠離的速度與距離成正比(哈勃定律)。

    由於勒梅特本身熟悉廣義相對論,他的證明論文寫得非常好,加上他師出名門(英國天文、物理學家愛丁頓的學生),論文成功發表在一個法國物理期刊上。不過由於當時科學界普遍受進化論引起的無神論思潮的影響,雖然勒梅特的數學證明相當漂亮,但並沒有多少人接受這一結論,包括相對論提出者愛因斯坦本人。因為勒梅特的膨脹宇宙模型指向宇宙有一個創生的時刻,這是當時很多科學家不能接受的,加上勒梅特本身曾為神職人員的身份,避不開借科學證明神創論的嫌疑。

    膨脹的宇宙

    不過在勒梅特論文發表後沒兩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就透過天文觀測發現了勒梅特所預言的宇宙膨脹證據——星系遠離速度與距離的正比關係。當時哈勃利用標準燭光測量20多個遙遠星系的精確距離,然後利用多普勒效應根據星系光譜的紅移情況計算出各星系的視向速度(即視線方向上的速度),然後根據統計出的星系距離和紅移量,他發現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也就是所有的星系都在離我們而去,而且距離越遠,遠離的速度越快。從哈勃的觀測結果,科學家很容易就得出宇宙正在膨脹的結論,而這結果與勒梅特的預言相吻合。愛因斯坦在親自到美國看了哈勃的觀測記錄後決定將額外加進去的宇宙常數項從引力場方程中去掉。

    熱大爆炸理論

    上世紀40年代,美國的俄裔物理學家伽莫夫在弗裡德曼、勒梅特、哈勃等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熱大爆炸模型,並預言了熱大爆炸初期遺留下來的宇宙背景輻射,甚至根據理論準確預言了背景輻射頻率目前處於微波波段,約為5-10K的黑體譜(頻率由溫度決定的熱輻射連續光譜)。

    60年代中,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除錯無線電天線時偶然接收到了熱大爆炸模型所預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頻率與理論預言極其接近,目前精確測量結果約為

    2.72548 ±0.00057K。

    暴脹理論

    但隨後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測量卻發現了問題,科學家發現無論往哪一個方向測量,背景輻射的溫度驚人地一致,如此均勻的溫度是怎麼產生的?要知道我們往北測量到的背景輻射和往南測量到的背景輻射在宇宙大爆炸後就沒有發生過熱交換,那它們之間是如何取得熱平衡的?直到80年代初,美國物理學家古斯等人提出了暴脹模型。該模型提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宇宙均勻膨脹並取得了熱平衡,但在宇宙大爆炸後約10^-36秒,宇宙突然急劇暴脹了約2^100倍,急劇的空間膨脹抹平了所有的不均勻,產生一個平滑的宇宙,然後在宇宙大爆炸後約10^-33秒,暴脹停止,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脹)繼續。

    在之後的宇宙歷史中,宇宙中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了恆星和星系。暴脹結束後的宇宙膨脹也在背景輻射裡留下了微量的起伏(小於1/10^5)。

    問題解答了嗎?

    你可能想起來了,我在一開始不是說人類無法回答宇宙怎麼形成這個問題的嗎?沒錯,無法回答。上面說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包含暴脹理論)是根據兩個基礎理論建立——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然而大家都知道這兩大基礎理論都有適用範圍,在兩者適用的邊界是無法協調的,也就是宇宙大爆炸賴以提出的兩大基礎理論是互不相容的。然而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即宇宙在量子尺度下,廣義相對論如何正確描述?而不單廣義相對論,在早期超高的能量狀態下,量子力學似乎也無法做出任何預言,因為目前物理學家對如此高的能量狀態下的物理規律一無所知。還有一點是,根據量子力學,我們即使假設量子力學在宇宙大爆炸開始時就成立,但我們能根據理論預言的也只能從宇宙誕生後10^-43秒(普朗克時間,量子力學裡時間的最小單位和觀測極限)開始,對之前則依然一無所知。

    說了那麼多,我只想說,我們目前已知的物理理論,實際上還無法描述宇宙形成的完整過程。正如我們的物種起源理論無法完整描述生命如何產生一樣,但這不妨礙宇宙大爆炸理論作為我們目前解釋宇宙形成唯一可靠的理論。我們也許永遠不知道真相,但隨著理論的發展,我們會越來越接近真相!這就夠了。

  • 6 # 宇宙觀察

    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擁有“複雜思想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對未知事物,和自身存在的探索

    有人說,天文學之所以誕生,全歸功於人類祖先的直立行走,因為站起來的人才有資格仰起頭,才能看到日月星辰的運動,天文學作為人類最古老的科學,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去探究日月星辰背後的秘密。

    時至今日,在眾多學科的交叉下,人類對自身所處的宇宙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最重要的是這些“基本瞭解”,都是經過嚴格的實驗證明的,所以嚷嚷“宇宙學就是憑空瞎猜”的人可以閉嘴了。

    現代宇宙學模型

    認為宇宙誕生於138.2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那是一切的奇點,時間空間和物質,以及大量已經發現和還未發現的宇宙規律,都起源於138.2億年前的那次爆炸,對人類來說,那也是物理學的起點。

    科學界向來都承認自己“不知道大爆炸前發生了什麼”,目前的宇宙學就是在研究宇宙的形成與演化,對“宇宙之前”一無所知也無從下手,因為我們用來認識宇宙的“宇宙規律”,都是在大爆炸之後誕生的,它們無法被用來研究宇宙誕生之前。

    大爆炸後38萬年,宇宙逐漸“通透”,光子得以在其中穿梭,再後來氫元素誕生,演化成星雲

    氫元素星雲達到一定質量後,在引力作用下發生了坍塌,光和熱鑄就的第一代恆星由此誕生,宇宙中開始有了穩定的能量釋放體,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代恆星因為都是氫元素,所以不可能產生行星。

    重元素誕生於第一代恆星的核心區域,這些重元素隨著第一代恆星的超新星爆發,而被播撒到了宇宙中,融入了殘骸星雲之內,所以太陽這種從殘骸星雲中誕生的恆星有2%都是重元素,因此被稱為第二代恆星。

  • 7 # Lauzi

    不妨從神學、西學、道學給你三種代表性回答供你選擇:

    宇宙是大約六千年前由全能全智全善的真神所造,無中生有。真神為何造宇宙?那你只能去問他了。根據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宇宙之外想必就是真神了,因為宇宙是自然、真神超自然。

    宇宙是大約一百三十七億年前的大爆炸所生,之前只有雞蛋那麼大小,也沒有時間。宇宙由量子騷動所生,無中生有。宇宙之外會是其他平行宇宙,換言之,你不止你一個,還有無數個你的宇宙克農。

    溫飽思淫慾,琢磨宇宙如何形成分明是吃飽了撐的,更不是幫助食物消化延年益壽的有效方法。生命生於自然,自然就是生命。生命的變化就發生在你我的眼前,迴圈往復、週而復始。與其杞人憂天、迷思自然生命的無限不可知,不如腳踏實地,領會並實踐祖先的倫理教條,圓滿過好有限可知的個體人生?

  • 8 # 天馬行文

    經過長時間的考察研究,天文學家指出,在200億年前的那次大爆炸發生之前,所有存在於宇宙內部的物質與能量都是聚集到一起的。這些物質與能量在宇宙之中濃縮成了非常小的體積,它們具備非常高的溫度,有著非常大的密度,能夠在一瞬間發出巨大的壓力。也正是在巨大壓力的作用下,發生了大爆炸。然而,雖然天文學家已經證實了那次大爆炸真實存在,但是那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也就是人們所稱的量子物理等問題卻依然困擾著一個又一個科學家。

    2000多年前,一些古代的哲學家便開始對宇宙如何起源、空間與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何物等問題展開了苦苦思索。之後,哥白尼、 赫歇爾及哈勃等人不斷對太陽系、銀河系及河外星系進行研究,使得宇宙這門神秘的科學變得不再那麼幽深玄奧。尤其是科學家建立了天文觀測與物理實驗等方法,開啟了宇宙研究的新時代。直到20世紀,天文學家提出了兩種有關宇宙的模型,並對人類認識宇宙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兩種宇宙模型分別是穩態理論與大爆炸理論。尤其是愛德溫,哈物提出的哈物定律,充分說明了字畝處於膨脹狀態。伽莫夫在1946年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真正令人類對宇宙的起源有了深刻的認識。隨後,阿爾諾·彭齊亞斯與羅伯特·威爾遜

    共同發現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更加有力地證明了大爆炸理論成立。

    由伽莫夫提出的大爆炸理論指出,當大爆炸發生時,物質朝著四面八方不斷地散發,宇宙空間不斷地膨脹,溫度隨之下降。之後, 宇宙中便有了星系、行星、恆星及生命體的存在。無論是星系還是生命體,都是大爆炸發生之後,隨著宇宙不斷膨脹、溫度不斷冷卻形成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主要說明的便是宇宙經歷了一段從熱到冷的轉變過程。在高溫不斷冷卻的時段內,宇宙體系依然不斷地膨脹著,這便實現了物質密度從大到小的成功轉化。

    大爆炸宇宙曾經假設過當時爆炸的整個過程:當宇宙剛剛形成時,有著高達100億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在這樣的宇宙體系中,僅僅有質子、電子、中微子、中子、光子等最基本的粒子物質存在。 不過,隨著宇宙不斷地膨脹,溫度在很短的時間內便下降了許多。 當宇宙的溫度下降至約10億攝氏度時,中子失去了自由存在的環境,不是發生衰變,就是開始與質子結合,並形成了重氫、氨等元素。正是因為中子與質子的不斷結合,才使得化學元素漸漸形成出現的;當宇宙的溫度下降到100萬攝氏度時,化學元素得到更深的發展。這時在宇宙中主要存在電子、質子、光子與諸多重量很輕的原子核;當宇宙的溫度下降到幾千攝氏度時,由於輻射減退,宇宙中充滿了氣態的物質,這些氣態的物質又形成了恆星。

    事實上,伽莫夫曾預言出當今宇宙的溫度已經非常低了,他甚至還指出當下宇宙的溫度只有絕對溫度的幾度。對於伽莫夫的這一預言,天文學家果然於1965年透過微波波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約為3開,預言相符。

    不過,大爆炸理論,還不能完全將宇宙形成與發展的問題解決。 若是根據大爆炸理論提出的宇宙是在不斷地膨脹的,那麼在無限膨脹狀態下的宇宙最終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宇宙的膨脹是否有一定的限度呢?若是超出了宇宙膨脹的限度,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 對於這些問題,一些科學家指出大爆炸是迴圈出現的,當宇宙的膨脹達到極點時,就會再次出現大爆炸;一旦再次出現爆炸,宇宙又將變成一個有著高密度與非常小的體積、非常高的溫度的球體。即使是宇宙發生大爆炸,能量守恆定律認為存在於宇宙中的能量並沒有真正的消失。雖然一些天文學家提出了這樣的主張,但是卻沒有人可以對每一次大爆炸的迴圈時間、空間及分子的結構等問題進行更好的解釋。因此,有關於這些問題依然需要科學研究,繼續深入探索。

  • 9 # stemmer

    宇宙是一點又一點一次又一次形成的。

    宇宙是怎麼形成的?有觀點說,宇宙無限、永恆,無所謂形成不形成。也有觀點說,宇宙有限、有始。問這問題的,當作相信宇宙有限也有始。宇宙之始尚無人知,回答可以天馬行空,但首先得說服自己,得自圓其說,自相不矛盾,下面請看怎麼圓的。

    宇宙大爆炸理論說,宇宙起始於一無限小點,無限小點具有超級能量,而一開始就有的超級能量始於何方?未知,所以懷疑的大有人在。

    宇宙中無限小的點,不存在。量子力學說,宇宙存在普郎克常數,有最小長度、最小時間限制。那麼宇宙大爆炸理論就完了嗎?

    非也,宇宙大爆炸理論有哈勃定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支撐,宇宙的觀測與宇宙大爆炸理論並不矛盾。如果丟棄宇宙一開始的超級能量,質能還守恆嗎?動量還守恆嗎?角動量還守恆嗎?那麼如何自圓其說呢?

    萬物從無到有,萬物變化運動。宇宙起始之前,事物變化誰推動的?牛頓想不明白,“上帝"的第一推動。宇宙之外或許有另外的宇宙推動,總宇宙的第一推動,誰推動的?

    有個宇宙破缺理論說,宇宙是不對稱的,破缺的,宇稱不對稱,不是均衡的。在此基礎上,暫時拋開守恆定律,嘗試說說宇宙的形成。

    茫茫真空,說其大,無邊無際,說其小,不見蹤影。真空不均衡,真空有漲落,漲落來漲落去,不知過了多久,反正久得夠久,微微微小的漲落,擠到了真空一角,擠不下了,“砰”的一下,真空漲開了,漲開了一丁點一丁點時空,時空中有了一丁點一丁點的能量。能量與時空一體兩面,互為正負,能量來源於時空。數學上狄拉克函式說,所有空集0在非零點上的積分為1。宇宙實現了從0到1的壯舉,宇宙產生了一個真黑洞,宇宙時空內生,其外(如有的話)還是一個樣,感覺不到絲毫效應。

    一丁點一丁點能量,又過了足夠的久,接二連三的時空能量產生了,更多的0變成了1,1變成了2,變成了3,宇宙時空、能量有了規模。終於,平衡又打破了,能量到頂了,時空撐不住了,坍塌了,坍縮了,又成為一個小小小但不為無限小的點,留下了不一樣的真空。

    又過了夠久的久遠,這個點又“呯"了,後來又歇火了,這一次真空內蘊涵的能量更多了。接下來,一次又一次,能量積聚終於夠了。

    一百五十億多年的某一刻,我們的宇宙爆炸了,爆炸出了我們的宇宙,產生了我們宇宙的時空,開始了我們宇宙的時間、空間,然後,然後,到現在,有了我們。

    如今我們的宇宙,據說在加速膨脹。或許,宇宙不外長只內生,有內無外,宇宙時空內生。

    證據表明,存在宇宙空間R不對稱、電荷C不對稱、時間T不對稱,宇稱是不嚴格對稱的,是破缺的,破缺性可解釋第一推動。

    宇宙天體都在公轉自轉,角動量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還守恆嗎?留個謎,暫不說破,且聽後續分解。本文觀點,僅僅是猜測,能否自圓其說,請指正:

    宇宙是一點又一點、一次又一次形成的。

  • 10 # 花頭彩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首先宇宙的大小人類限有的思維無法表達出來,它到底有多麼大?除了用高科技看到的空間距離對外太空看不到的都一無所知,只能說無限大。無限大爆炸論就站不住腳。再怎麼膨帳再怎麼炸宇宙還是無限大的存在,宇宙就是無限大的存在形式。個人觀點人類會為宇宙而瘋狂!

  • 11 # 左岸漫談

    謝謝邀請。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就目前人類現有的知識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我們就連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怎麼來的都不知道,連我們作為人類是怎麼來的也不知道。我能給你的建議是可以看看已經流傳上千年以上的中國各民族的創世文學(包括漢民族的神話傳說),在這些創世文學(神話傳說)中會讓你想像宇宙(包括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和人類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現的。

  • 12 # 尋道底呢

    你父母未生你之前,你在那裡!???你死了去那裡???你都弄不明白!還談宇宙嗎?人類的智慧才佔宇宙生命智慧百分之幾!(當然成佛成道的聖賢,與天人合一!與萬物一馬!通知天地人的六合之美)

  • 13 # 4902241004646

    其實宇宙是零的空白誤差裂縫產生出來的。空白誤差裂縫中的物質,經過零空白對物質的壓縮,引起物質爆炸形成了空間。空間物質在一定的熱能中產生流動。空間形成運轉。這時物質大小排放出來了。物質中最小的成為了空間物質。看似虛空清影。而剩的雜質經過互相摩擦碰撞,產生了暗物質及明物質星球星系。由於空間執行帶動了星系星球執行。宇宙由此誕生。

  • 14 # 半山樵書生

    關於宇宙的產生,過去有多種說法。目前最讓人信服的說法,還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因為,宇宙大爆炸的餘燼(灰燼)--------"微波背景輻射"已經被天文觀測實際觀測到了,有了這樣的證據,"宇宙大爆炸"理論才會被許多科學家接受。

    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產生於大約137億~140億年前(取中間值就是大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爆炸之前呢,沒有"空間(宇)",沒有"時間(宙),只有一個"質量,密度,引力"都很大的一個點,被叫做"奇點"。它產生了一次大爆炸,碎片,細末向四周擴散,空間,時間開始。

    爆炸開頭的好多好多億年,碎片和小細末的溫度很高,後來慢慢降溫了,回縮形成了恆星,行星等等各類天體星星。各種星星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向恆星靠攏,在恆星的帶領下,形成了恆星系 ,星系,星座,銀河系,總星系......據觀察說,現在宇宙還處在不斷膨脹的階段,好像大爆炸的"慣性"還沒有結束似的。

    我只說了個大概意思,詳細的可以去看霍金的《時間簡史》等等科普書籍,很多閱讀軟體都可以搜到的,也不貴。還有,我們的同胞劉慈欣的科幻名著小說《三體》,對宇宙產生也是這種看法。

  • 15 # 趙凡丁201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對宇宙如何定義。

    1丶如果定義宇宙是無限的。即在空間上無窮無盡,時間上無始無終。那麼,答案就是宇宙是永恆的客觀存在。它既不存在產生問題,也不不存在滅亡問題。其代表性理論有很多。如多維宇宙說,平行宇宙說,層次宇宙說等等。

    2丶如果定義宇宙是有限的。其代表理論為當前流行的主流理論大爆炸宇宙論。按這一理論,宇宙137億年前誕生於一個奇點。這一奇點在不明原因情況下發生了大爆炸丶大膨脹,一直膨脹到今天,形成了如今的宇宙。而且這一膨脹過程還在加速進行,直到未知的未來。

  • 16 # 自然風57778401306

    宇宙就是一個時空概念。宇宙是怎麼來的?目前有三種認識,說法不一。最權威的科學理論解釋,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大爆炸,有人說早期的宇宙應該是熱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大爆炸後的宇宙時空無限延伸,經過幾十億年的持續降溫,溫度達到了零界點一270度,分子開始活躍起來,大部分的物質變成了暗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的物質還原成氫原子,氫原子的聚堆從量變到質變形成星雲物質,相繼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星系。宇宙誕生了138億年,也是星系迴圈演變的歷史。科學家透過哈勃常數觀測到,宇宙在繼續膨脹,膨脹到最後,宇宙的結局會怎樣?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沒有開頭也沒有結果,根本就不存在大爆炸的因果關係。宇宙是自然的存在,一切星系物質從誕生到消亡是順其自然的。宇宙是一個物質迴圈運動的生命體。持第三種觀點的科學家說,宇宙是有一個超級黑洞掌控著,超大黑洞的引力將物質吸附到最後,時空開始收縮坍塌,小到了一定的極限,宇宙又開始膨脹,這樣收縮膨帳再收縮,迴圈演繹著宇宙的今生來世。

  • 17 # 宇宙真理與科學

    當人類仰望星空時,出於本能的好奇,開始對宇宙進行了解與探索。宇宙是所有空間、時間、物質以及事物的總稱。宇宙起源

    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直到20世紀,出現了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

    穩態理論

    宇宙恆穩態理論認為:宇宙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基本上處於同一種狀態,從結構上說是恆定的,從時間上說是無始無終的。人們曾根據哈勃常數推算宇宙的年齡,然而由於哈勃常數在測定遠距離星系的視星等與紅移關係時,採用了造夫變星決定距離的偏差太大,以致得到的哈勃常數太大,由此估算出的宇宙年齡只有20億年,比地球的壽命還短,這給當時的大爆炸宇宙學說帶來不小的困境,為了擺脫困難,穩態宇宙學說應運而生。

    大爆炸理論

    20世紀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援。早期的宇宙是一大片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均勻氣體,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且以很大的速率膨脹著。這些氣體在熱平衡下有均勻的溫度。這統一的溫度是當時宇宙狀態的重要標誌,因而稱宇宙溫度。氣體的絕熱膨脹將使溫度降低,使得原子核、原子乃至恆星系統得以相繼出現。目前,“大爆炸宇宙論”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

  • 18 # 君發2019

    我們把直線定義成一維,兩條直線相交,出一個點,把直線定義成零維,兩個面相交是直線,是一維,而面是二維,以此類推,兩個體相交是一個面,記兩個三維體系相交是二維,所以兩個n為體積相交是n-1維,所以一個點都可以看成所有維度的交集,倘若我們以這個點為原點,建立一個N維的座標系,發現這個點兒上下左右前後等等,正負相消後只剩下一個點,而這個點就是宇宙一開始的奇點,它只有一個屬性,就是存在,由於某種原因,它分開了,分開了物質,向著各自維度的方向發散,發散向相反方向的兩者具有相反的屬性,所以他們可以相互對消,我們所處在的宇宙就是這個點兒向一個方向發射過來的三維空間,在另一個方向,由於我們對應的另一個三維宇宙,他和我們所有具有的物質全部相反,當從這個基點向四周各個維度發散的所有物質,分散到足夠遠之後,由於外部沒有力,所以他們會由於內部引力的作用在聚會到一起,再度形成那個奇點,他們有可能在短暫的相碰之後又再次分開了,所以這有可能是一個週期性的運動,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輪迴,也有可能他們聚集到一起後,不會分開,永遠以那個奇點的形式存在,只表示他那唯一的屬性存在,表示這個世界存在著,這就是小編的猜想,宇宙的來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姜姓歷史名人有哪些(注意:必須是真實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