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霖讀書
-
2 # 有譯思
感謝提問!
在我看來應該是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其中“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兩句表現的心情最難以讓我忘懷。這兩句很好的呼應了“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這句歌詞。
據研究,人的一生會遇到約2920萬人,兩個人相愛的機率是0.000049,所以,這種“春意正濃,而我卻悵然離去”的感覺很讓人揪心,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不要有那麼多錯過……
-
3 # 文人中事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
-
4 # 小璆球
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讓我難以忘懷。
不僅是裡面若隱若現的煙雨景色吸引了我,作者變化複雜的感情也感動了我。
朦朧的煙雨景詞的上闋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徵: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後,以“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於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儘管春天已過半,但是暮春濛濛細雨之色依然讓人神往,一個“暗”字,不僅寫出了景色的朦朧,也暗示了作者心情灰暗複雜的感情色彩。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裡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
複雜多變的情感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係緊密。“寒食後,酒醒卻諮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說,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因為他在宋神宗熙寧七年,由杭州移守密州,離京城很遠,離故鄉更遠,而且還是被貶的,豈能隨便走人?這兩句詞情盪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總結這首詞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複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遊子熾烈的思鄉之情。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
而且,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樂景襯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
5 # 小河幽鎮0909
我最難以忘懷的是蘇軾的《江城子》,當時讀的時候就被作者對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所震撼,至今想起仍然感覺到全詞滿滿的思念與無奈。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開篇就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把讀者拉入了無限的哀思。“茫茫”、“淒涼”像一張悽苦的大網把人罩入其中,和作者感同身受,不可自拔。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作者思及入夢,夢中依稀看到妻子仍然坐在原來的軒窗邊梳妝打扮,彼此只能默默的看著,卻無隻言片語,惟有止不住的淚水打溼眼眶。作者在夢中與妻子淚眼相對,這場景在現實中已不知多少次的出現,和妻子卻天人永隔,怎能不令人心痛。
作者透過詩人特有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夢中與忘妻相見的情景,渲染出詩人對亡妻無限的思念,思念是如此的強烈才會引詩人入夢,入夢後的相顧無言又反襯出詩人中對生命易逝,光陰荏苒的無奈,不愧為為千古有名的悼亡詞。
-
6 # 尋夢築桃源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 《卜算子·詠梅》
每當讀起陸少翁這首詞時,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那片片凋零的梅花,柔嫩的花瓣在淒厲的寒風中輾轉成泥的畫面。
心中不由得會生出一種惆悵,這種惆悵從何而來我不知曉,是為梅花還是為梅花一樣女子的嘆息 ,亦或是為陸少翁一生失意坎坷的一生的感慨。
梅花的香味我聞到過許多,但從沒聞到過陸游筆下零落成泥碾作塵的那種香味,只能在他的詞中一點點的去觸控。
那是怎樣的一種香味呢?它不是自詡為“梅妻鶴子”北宋林君復筆下“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那般清幽,也不似王冕詩中“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開的那般熱烈。
它默默無聞開在寒冷偏僻的郊外,還要遭受著風雨無情的侵襲,它不想和任何花草去爭奪春天的青睞,卻還是抵不住它們的惡意詆譭,無奈風雨飄零中飄落泥中被碾成塵土,卻依然散發著自己獨特的味道。
這香味即便在那寒冷蕭瑟的黃昏也讓人心曠神怡,這香味即使遭受再多的委屈和欺凌也依然如故。這味道應如塵封了千年的美酒佳釀般甘醇,如磨礪了萬年的璞玉般閃耀著光芒。
這看不見摸不著的香,總會在某個時刻讓人不由得心裡升起一種惆悵!
-
7 # 張火南
唐代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所寫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詩中由“疑”到“舉頭”,再從“舉頭”到“低頭”,一幅生動形象的思鄉圖呼之欲出,展現在眼前。其中“詩仙”李白寫詩的那種“敘述語氣”也影響了我寫的詩。
-
8 # 青松2369396
贈去婢
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
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似海,
從此蕭郎是路人。
絕妙情詩,耐人尋味。
-
9 # 韶華已遠眉目自成詩
泊秦淮
[ 唐 ]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10 # 楚犢子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
項脊軒是作者青年時代的書齋,透過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變遷,回憶家庭瑣事,抒發了物是人非、三世變遷的感慨。
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這句了,有種戛然而止的美感。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親手種下的,如今已經高高挺立著,枝繁葉茂像傘一般了。
你當年種下的小樹已經長大了。我見證了它破土、發芽、抽枝的每個階段,年復一年,終於亭亭如蓋。
可是隻有我知道,枇杷樹上的一枝一葉,都是我對你日復一日的思念,年復一年的難以忘懷;是我夜不能寐的輾轉反側,是我一生的“不思量,自難忘”。
其實我很少想起你,只是我常常看到樹。
作者的文字很剋制,描寫的情感也似乎很隱晦,但這句蘊含的對亡妻愛,很深沉。
如果你現在讀不懂,我希望你一輩子也不懂。
陌生人,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的祝福。
-
11 # 沁沁茉莉
宋詞的唯美,美的讓人心醉。
《點絳唇. 蹴罷鞦韆》
宋------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弄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詞寫出了情竇初開少女的天真嬌羞形態和予隱待放的情感。
Sunny明媚的日子,園中花朵含苞待放,除綻的花瓣上有著晶瑩的露珠,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在花園裡蕩著鞦韆,微汗溼衣袖。突然,一位陌生的偏偏少年郎出現在她的眼簾,急忙的下了鞦韆,顧不得插拭整理衣衫,跑向朗庭處。慌忙中腳上的鞋子掉了,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了下來,躲在門後嬌羞的看著來訪的翩翩少年郎。
-
12 # 漂泊在北京的楊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
13 # 無語者愛文化
北宋詞人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上片描繪朦朧寂寞的景色,下片則抒發了人在異地的思鄉之情,由虛轉實,以景入情,令人難以忘懷。
全文如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詞意:
樓臺淹沒在霧色中,隱隱約約,月色朦朧,渡口也藏匿不知何去。理想中的桃花源肯定是尋覓不到了,怎麼能忍受獨自居住在旅店的孤單呢?春寒料峭,斜日西下,杜鵑聲聲,尤顯得寂寞淒冷。
遠方的朋友寄來書信,飽含溫暖的關心,卻更加增添了離別的憂傷。郴江只環繞著郴山流淌多好啊!可為什麼還要流到瀟湘去呢?
這首詞充滿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之情,因為這是秦觀在遭受多次打擊後憤筆而書,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
秦觀,字少遊,北宋婉約派詞人,與蘇軾亦師亦友,一生仕途坎坷。
公元1094年,宋哲宗親政後,重用“新黨”,“舊黨”多人遭到清洗,秦觀亦未能倖免。先貶至杭州,又到處州,後至郴州,消去官爵和俸祿,又被髮至橫州,這首詞就是秦觀離開郴州之前寫的。
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悽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的迷霧中,月色迷離,樓臺影影綽綽,渡口也看不見了。這虛無縹緲的景觀,象徵著被“新黨”把持的朝廷,皇權比喻成樓臺,渡口為仕途,迷霧呢?“新黨”的權勢。秦觀看不清前途,只能想去找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可是去哪裡找啊!
詞的下片描述了作者的心情。遠方朋友的來信,更增添了秦觀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和對如今困苦處境的哀傷。一個“恨”字,表明了對現實生活的強烈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只能寄情與郴江,希望郴江不要遠流,只要陪伴自己就好了。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重新啟用秦觀,他在歸途中,因年事已高,客死藤州。一代婉約派詞宗,溘然離世,令人嘆息,其詩、詞、文流芳百世,為後人敬仰。
-
14 # 沿流溯源
哪些古詩詞表現了若隱若現的景物或者作者的心情,讓你難與忘懷?
在中國浩如煙海,燦若星辰的古代詩詞歌賦中,僅唐宋詩詞中,所表現的“若隱若現的景物”詩句,也是數不勝數。下面在唐宋詩詞中例舉二、三首,點題一下。
一、《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代·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草色遙看近卻無”譯文:
遠遠望去一片青綠色,但走近看時只有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草芽,草什麼顏色也看不清。
2.“草色遙看近卻無”句表現出:
初春之際,在缺少綠色的萬木凋零時期,人們突然看見遠處的草是一片青綠,人們心中,一下充滿欣欣然的快樂生機。但帶著無限的喜悅,走近看個仔佃時,卻只有稀朗的草芽尖,且令人心情失落的什麼顏色都看不清。
二、《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譯文:
晴日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
雨幕籠罩下,漂渺的山景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朦朧中景象十分奇幻美麗。
2.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現出:
詩句,所描寫的,都是當天先後呈現在詩人眼前的真實景象。詩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Sunny明豔,後來轉陰,傍晚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面前,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被灑脫的詩人描繪的那般充滿晴姿雨態。
三、《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宋·蘇軾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Teana,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1.“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譯文:
詞人想起當年(自己)在平山堂的情景,(詞人)靠著枕蓆欣賞著江南的煙雨,望著遙遠的天際時隱時現的落單的鴻雁影子。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詞人方領略到歐陽(修)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江南山色空濛,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的絕妙佳境。
2.“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表達出:
上述五句,是回憶鏡頭,也是現實描寫。詞人透過“長記”二字,喚起他曾在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和“杳杳沒孤鴻”,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那美麗的江南風景畫面。
這首詞,詞人把“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優美獨特的意境。
這首詞獨到之處還在於,詞人把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表現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也表現出詞人詞風的雄奇奔放的風格。
-
15 # 昆池劫墨
很多詩詞,甚至說大部分詩詞都是表現若隱若現的景物和作者的心情的,這是因為,古詩的審美要求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含蓄蘊
藉,在這一追求之下,必然會導致詩歌創作講究隱而不露,講究餘味無窮。特別是以女性為抒情主體,或者代女性抒情的時候更是如此。下面列舉幾種題材型別。
第一,閨情詩比較講究含蓄。例如:
《玉階怨》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第二,宮怨詩也比較講究含蓄。
《春怨》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長信秋詞》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裴回。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第三,李商隱的愛情詩更是如此。如: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歷史上,關於這首詩的主旨,至少有五十種不同的解答。然而就算你不看它背後所要表達的思想,僅僅讀這首詩,它的文字就足以給你美的享受。這就詩不同於其他文體的根本特徵。
第四,唐宋詞
古人論詩與詞的分別說:“詩莊詞媚”,詞的風格特徵決定了,比詩更容易表達含蓄婉約的情感。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生查子·春山煙欲收》牛希濟
春山煙欲收,天淡星稀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總之,有很多。只要你多讀古詩,發現用這個蘊藉含蓄的標準去衡量,大多都能滿足。
-
16 # 旁觀者嵐
我難以忘懷的表達若隱若現的景物的詩是《題西林壁》作者蘇軾(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各個角度看去,廬山的面貌都很美,但是隻要變換位置,就會看到不同的風景。
最後兩句最有哲理性,為什麼看不清楚廬山的全貌呢?只因為我們在這煙霧繚繞的廬山之中。
這是一首獨特的寫景詩,沒有用霧、煙、雨等詞,卻又創造出一個煙波浩渺的仙山美景。
這又是一首內容深刻的哲理性的詩,由於人們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認識問題的不同,所以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如果想窺見事物全貌,必須擺脫利益關係,客觀看問題,從大局上,站得更高才能更全面的瞭解事情的本質。
-
17 # 送春春去幾時回
晚唐溫挺筠的詞《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望斷白蘋洲。這首詞表面看就是這一位閨中少婦,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一座江邊的小樓上倚窗而望,等待出門在外的丈夫回家,女為悅己者容,自己就是為丈夫打扮的,然而來來往往的的帆船都不是丈夫乘坐的那艘船。閨中人就這樣看著江上的風景,不知不覺到了黃昏了,看著這斜陽照著悠悠向前流著的江水,一天就這麼蹉跎了,怎麼不肝腸寸斷。引申一下,也可以說古代的學子想入仕,多年的寒窗苦讀,在最能為國出力的年輕,求而不得,被白白誤了光陰,那種惆悵,失落寂寞的心情。
-
18 # 小散的懺悔錄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作者借花叢來比喻身邊來來往往的美女,一個懶字表明作者無論是美景還是美人都無心欣賞,因為曾經滄海,誰都無法和她相比,這樣一個苦情專一的男子,誰能想到,半年後就取次花叢了
-
19 # 琳同學的寫作專欄
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情景交融,體現在詩詞中就是追求含蓄蘊藉之美、若隱若現之感,詩人的情緒不能直白的表露出來,最好寄託在景像之中。這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景語即情語”。
詩詞一旦創作出來了,就獨立於作者之外。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賦予詩詞新的含義。所以,某些詩句之所以能夠打動你,是因為它迎合了你當下的心境,或者說出了你未能準備表達的意思。
最近,讓我特別動容的詩句主要有:
第一,“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句話出自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原文是: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其實,作這首詞的時候,蘇軾已是中年,且接連遭貶,境遇不佳。蘇軾的本意是不要老是緬懷那些過去了,姑且就著新火喝春天的新茶。有些事情再怎樣耿耿於懷都沒有用啊,還是要趁著年華尚在趕緊享受一下生活啊。
蘇軾故作曠達之詞,其實是為了安慰自己。
但我和蘇軾的處境不一樣,我可以只取這句話的曠達與豪放,忘掉所有的無可奈何。
如果用一顆年輕的心來看,那跳動的新火就如年輕的生命,總想做點什麼來釋放能量。春天的新茶多麼可口啊。在這樣美好的年齡,當然有浪漫的情懷來吟詩,來點小酒也無妨,正好可以體驗一下微醺的美妙。
所以,這句話在我這裡,就變成了鼓勵自己享受生命和盡情釋放能量的座右銘。少了蘇軾的滄桑和無奈。
第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首詩妙就妙在描述出了不可名狀的春天的暖氣和春夜靜謐的心情。
我尤其喜歡最後一句話“蟲聲新透綠窗紗”。多麼能勾起我們兒時的回憶,作者所選取的“鉤子”又是多麼巧妙。
小的時候去外婆家,天氣暖的時候,媽媽和外婆就會帶著我們坐在過道里。我就安靜的享受這樣的夜晚,聽大人聊天,聽蟲子叫,看天上的星星,也看蟲子飛來飛去……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感受,還有春天醉人的暖意,其實很不好描述。但詩人抓取了蟲鳴這個意象,用了一個有力的“透”字,再配上迷人的綠窗紗就把這一切都表達出來了。
回覆列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