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媽育兒
-
2 # 諾言的微笑
任何一種教養方式如果想要效果明顯,那一定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夠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正面管教也是如此。
愛是一切的基礎,正面管教也是提倡愛的教育,你往感情賬戶存的錢越多,你經常鼓勵他、支援他,那麼你就越容易教育好你的孩子;如果你不斷的從你的感情賬戶裡取錢出來,經常打罵孩子,孩子會接受你的教育嗎?
所以你只要按照正面管教的方式去做,效果一定會有的。
-
3 # 陽光味道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的效果每個家長有每個家長的標準,效果明顯與否實在不敢輕易回答。每一個育兒方法都不會是完美的,正面管教也是一樣。只有適合不適合你的孩子的養育方法,你接受不接受的育兒方法。用正面管教養育的孩子可能在中國父母比較關心的學習成績上不一定是世人眼中的學習成績好,教得好的孩子。但是用正面管教養育的孩子一定是勇敢做自己,善於表達,解決問題,做自己的孩子。
-
4 # 汪汪老師木果媽
正面管教有沒有效果,要看各人定義的“效果”是指什麼?
我曾經看到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在講座上急切地問老師:老師,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成績進步?也有的問題是:老師,孩子現在青春期叛逆,說什麼都不聽,我要怎麼才能改變他?就差沒有把老師搶回家去直接給孩子一對一輔導了。
我自己的家長課上,家長也是普遍帶著各種具體的問題,希望我給予直接的、奇效的應對方式,甚至希望讓我回去幫他們跟孩子交流、談心、扭轉思想——說來說去,還是希望講師去管一管,孩子從此以後就“乖”了!
顯而易見,這些家長要的效果,是孩子成績好,聽家長話。如果抱著這樣的目的,而且是希望透過一場講座、透過學一個“管教方法”,甚至就是讓老師給個靈丹妙藥,“一針見效”,那我只能悄悄說一句:
這樣的效果,正面管教沒有。
更誠實的大實話是:這樣的效果,全世界都沒有。
真正的正面管教,不是去學習如何管教孩子,改變孩子的。
真正的親子教育,是需要家長先學習如何做一個健全人格的成年人,然後學習如何做一個稱職的爸爸媽媽,最後,也不需要學習如何管教孩子,因為就在你自己這樣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孩子耳濡目染,被你言傳身教,已經自然而然啟動了他內心成長的內驅力,學習如何去成長了。
回覆列表
正面管教在國內如今已經廣為人知,並且獲得很多家長的認同,也有很多媽媽潛心鑽研成了“正面管教”導師,並在網路上講課。經過二次轉化的“正面管教”理論對於初次接觸的家長而言,還是很受啟發的。但是,如果能再認真直接學習以下《正面管教》這本書,相信收穫會更大。
對於我本人而言,《正面管教》這本書,幾年前也是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個優秀的媽媽推薦,講述她運用了書中的方法教育孩子效果顯著。看到推薦之後,立即就買了這本書,當時,應該也讀了一遍,但是幾年過去,發現教育孩子依然還有許多需要提高之處。前一段時間,正巧又遇到別的媽媽講述“正面管教”的方法,又很受觸動。於是,反思自己為什麼也買了此書,讀了此書,卻沒有起到應該起的效果。重讀之後,意識到,當初自己雖然買來了,但是買來之後,只是泛泛地讀了一遍,也許當時很受啟發,但是因為沒有堅持,也沒有真正認真地實踐書中的觀念和方法,因此,天長日久,這些有效的方法又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正面管教》有多有效?
《正面管教》全書共12章:
第1章:正面的方法
作者開宗明義強調家長要用既不嚴厲也不驕縱的方法管教孩子,這種“既不嚴厲也不驕縱”的方法就是:“和善與堅定並行”,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書中列舉了大人和孩子之間三種主要互動方式,如下圖,表1.1:
書中提出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必需“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作者還指出,懲罰的長期效果必定是負面效果,孩子往往會採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種或全部來“回敬”家長,如下圖:
而“正面管教”要達到的長期效果則是:孩子們學者做一名對家庭和社會有貢獻的成員,成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決策者。
“正面管教”有四個標準,如下圖:
“正面管教”的目標是培養孩子具有下面列舉的這些品格,如下圖: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圖:
在書中,作者特別強調:“和善”等於尊重,這裡應該是指對孩子的尊重。而從書中也可以看出,“堅定”也等於尊重,不過是指家長對於自己的尊重。
第2章:幾個基本概念
在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大人要“贏得”孩子,而不能“贏了”孩子。“贏了”孩子是指大人以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贏得合作有如下四個步驟,如下圖:
並且,“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上述四個步驟的根本”。
本書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會人;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5、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感;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然後,他們才能為幫助他人做好準備,並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趕到自己特別能幹。
6、平等;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大人應該教會孩子把犯錯誤當成學習的大好時機。透過允許孩子經歷失敗,他們就能夠在問題出現時學會怎樣自己去解決。“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書中給出了“矯正錯誤的三個R”,如下圖:
8、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圖:
第3章: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因為作者是7個孩子的媽媽,所以對於出生順序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的重要性體會深刻。在中國,獨生子女一代幾乎不用考慮這一問題,但是隨著二孩的放開,很多媽媽也面臨著如何正確對待老大和老二的問題。
書中的這一段話應該可以作為非獨生子女家長的參考:“為老大提供機會讓他感到輸了也沒什麼,不必凡事都求第一的重要性,理解幫助排行中間的孩子減輕受擠壓感的重要性。”
第4章: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此時惟一的選擇只有權力爭奪或退卻,而無法溝通)。
正如上文提到的一個“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之所以稱為錯誤目的,是因為這些目的建立在該怎樣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觀念之上。具體的“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如下圖:
對於孩子的每一種錯誤目的,作者都詳細第提供瞭解決辦法,其中一個共同的解決辦法就是定期陪孩子,同時,對於不同的錯誤目的,又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地辦法,比如對於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不要管孩子的行為,以關切的方式繼續和孩子對話,說出家長對孩子的愛和關懷;對於尋求權力的孩子,家長要首先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給雙方一個冷靜期,平時建立日常慣例,讓慣例說了算,而不是家長說了算;對於尋求報復的孩子,保持友善,等孩子冷靜,表達出對孩子受到傷害的理解;對於自暴自棄的孩子,安排一些小的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放棄對孩子的完美主義的期待,關注孩子的優點等等。
在這一章裡,作者還提到了對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指出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同齡人的認可比大人的認可更重要,鼓勵對於十幾歲的孩子就像對小孩子一樣重要。贏得十幾歲孩子的合作的最好途徑,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態度解決問題。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圖:
第5章:當心邏輯後果
作者在這一章裡提出了“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的概念。“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比如站在雨中,就會被淋溼。不吃東西,就會餓。忘記穿外套,就會感冒。這裡不允許借題發揮,當大人說教、斥責、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為把責難、羞辱或者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的體驗之上時,就是在“借題發揮”。借題發揮會阻礙孩子在體驗自然後果的過程中的自然學習,因為此時孩子會停止體驗自然後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擋這些責難、羞辱和痛苦上。因此,大人不能借題發揮,而應當對孩子正在經歷的事情表達出同情或理解:“我敢肯定肚子餓了(或淋溼了、得了低分)很難受”。在恰當的時候,加上一句,“我愛你,相信你能處理好”。對於要給孩子提供支援的父母來說,不救助孩子或對孩子過度保護是有一定困難的,但這是你能做的幫助孩子培養對自我能力的感知力的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之一。
對於作者提到這些現象,我深有感觸,經常孩子可能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大人責難後,孩子體驗到的就不是原本做錯事情的後果,而只是大人的責難了。
但是“自然後果”在下面這些情況中不宜採用:當孩子處於危險中的時候;當自然後果影響到其他人的權利時;當孩子行為的結果在孩子看來不是什麼問題時,例如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業或者吃大量的垃圾食品,在孩子看來都不是什麼問題。
關於“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不同於自然後果,它要求一個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會議或班會上介入。重要的是,要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創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我們可以用“邏輯後果的四個R”作為甄別的準則,以確保我們要採取的方法是邏輯後果,而不是懲罰。“邏輯後果的四個R”具體如下:
1、相關(Rlet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如果大人遺漏了四個R中的任何一個,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就是第一章裡解釋過的“懲罰造成的四個R”,如下圖:
“邏輯後果”的目的是為了停止不良行為並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為了報復而給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邏輯後果的另一個名稱是轉移孩子的行為。當一個邏輯後果能將孩子的行為轉向一個有用的(有貢獻的)行為時,它就是有效的邏輯後果。
因此,使用邏輯後果的另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就是,要考慮到孩子的行為的錯誤目的。邏輯後果在孩子尋求過度關注時有效,但在尋求權力或者報復時,是在冷靜期之後或贏得孩子的合作之後的解決問題的階段才有效。邏輯後果不能用於權力之爭,因為此時它常常淪為懲罰性的報復行為。這個時候,使用自然後果更有效。
邏輯後果還有一個指導原則就是孩子需要指導與特權相伴的是責任:“特權=責任,缺乏責任=喪失特權”。
在這一章節,作者提到了一個非常典型的錯誤觀念:“為了讓孩子們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們感覺更糟。”事實上是“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這一章裡,作者強調的是,不管是使用自然後果還是邏輯後果,都不要忘記管教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孩子做得更好,不能讓使用邏輯後果演變為懲罰。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圖:
第6章:關注於解決問題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或者因為別人是“那麼說的”而去做什麼。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孩子們是整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孩子們會開始做出更好的行為選擇,因為這對他們有明確的意義,因為受到尊重的對待並且尊重地對待其他人的感覺確實很好。
當我們專注於解決問題時,孩子們就能學到如何與他人相處,並且擁有了面對下一個挑戰的工具。關注於解決問題的主旨是:問題是什麼以及解決辦法是什麼?“關注於解決問題的3R1H”與第五章的“邏輯後果的四個R”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最後一個,就是這一點在於強調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關注於解決問題的3R1H”如下圖:
在關注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個內在的、價值無量的生活技能就是讓孩子知道“冷靜期”的價值。對於“冷靜期”,作者提供了“積極的暫停”辦法。要實踐“積極的暫停”,首先要花時間訓練,其次,讓孩子們自己佈置他們的“暫停”區——這是一個有助於他們心情好轉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第三,事先和孩子們(或學生們)商量好一個計劃。最後,要教給孩子,當他們的感覺好起來之後,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或者做出彌補。
在“積極的暫停”之後,緊接著應該做的就是透過啟發式問題幫助孩子探討他們的選擇造成的後果。最終是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後果。典型的啟發式問題,如下圖:
提出啟發式問題也應該遵循一些原則:一是不要預設答案;二是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個人心緒煩躁,則不能提問。要等到你們兩個都平靜下來;三是你問的啟發式問題要發自你的內心。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圖:
第7章:有效地運用鼓勵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作者指出,只有在一段冷靜期之後,鼓勵才能被令人滿意地接受。鼓勵的時候首先要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包含以下的態度:對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對別人的觀點以及你自己的觀點的興趣;承擔起你對問題所應負責任的意願。鼓勵是為了改善而努力,不是期待完美,承認孩子的進步會鼓舞孩子,並能激勵孩子繼續努力。
要著眼於孩子的優點而非缺點,你的孩子可能85%是優點,15%是缺點,如下圖:
當你把85%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關注15%的消極方面時,消極方面就會膨脹,而積極方面不久就會消失。你看到什麼就得到什麼。另一方面,如果你把85%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認可並鼓勵積極的方面,消極方面就會消失,而積極方面機會增長到100%,因為這是你所看到的全部。
要從孩子的行為中尋找優點,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給孩子機會讓他們為自己的不良行為做出彌補。做出彌補是鼓勵,因為它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同時,要使用有效的步驟處理孩子的問題時,要避開社會壓力。
要安排陪伴孩子的特別時光,兩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大量時間,而且他們還沒到理解“特別時光”的年齡。2-6歲之間,孩子需要保證每天至少有10分鐘的特別時光。6-12歲之間,孩子們可能不需要每天都有特別時光,但他們仍希望至少能保障每週半小時。特別時光之所以能起到鼓勵效果,又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當孩子會透過特別時光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會感覺到他們對你很重要;二是特別時光會提醒你當初為什麼要孩子——是為了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三是當你太忙而孩子希望得到你的關注時,讓他們接受你當時沒有時間的事實會容易得多。
本章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區別了“鼓勵與讚揚”。作者指出,讚揚可能會促進一些孩子改善行為,但是,孩子可能會因此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這些孩子(長大後就是成年人)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有的孩子會憎惡並反抗讚揚,因為他們不想去符合別人的期望,或者因為他們自己害怕自己比不過那些好像輕易就能得到讚揚的人。即使讚揚可能看上去挺管用,但我們必須考慮其長期後果。鼓勵的長期效果在於它能讓孩子自信。讚揚的長期效果是讓孩子依賴於他人。鼓勵與讚揚之間的不同,如下表:
如果你對孩子說的話是讚揚還是鼓勵感到困惑,作者也給出了辨別的方法:你可以思考你說的話是在激勵孩子自我評價還是依賴於別人的評價?是在尊重孩子還是在擺家長的架子?是看到了孩子的觀點還是隻看到了自己的觀點?會對朋友這麼說話嗎?
本章的末尾,作者又再次強調了鼓勵孩子自我評價、花時間訓練孩子、製作日常慣例表、教孩子把犯錯誤看作學習的好時機、提啟發式問題、試試抱一抱等具體方法。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圖:
第8章:班會(略)
從這一章開始,作者開始用前面的理論指導具體的行動了。這一章主要是寫給老師看的,老師們可以重點學習一下原作。
第9章:家庭會議
作者認為,家庭會議應該每週一次,決定應該在全體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做出,應該包括對下週活動的討論,最後一項應該用來計劃下週的娛樂活動,應該以一個全家人參與的活動結束。不要看電視,除非有一個全家人都期待的節目。如果你們確實看了一個電視節目,看完後要關上電視,並且要討論節目描述的是什麼價值觀(或缺乏什麼價值觀),以及如何用於你們的生活中。而且,圍著一張乾淨的桌子坐,有助於專心解決問題。
家庭會議的主要“構件”是:主席,輪流做;主席的職責包括召集大家開會、帶頭開始致謝、開始解決問題、第一個持發言棒發言、並監督發言棒逐一傳遞,以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意見或提出建議。秘書,輪流做,任務是記錄會議討論的內容和做出的決定。致謝,每次家庭會議都要以讓每個人向每一個其他家庭成員致謝為開始。感激,讓每個人說出一件讓自己感激的事情有助於我們想到原來有那麼多我們通常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需要我們感激。議程,按時間順序討論議程上的問題。解決問題,使用“解決問題的3R1H”在家庭會議上解決問題。計劃家庭活動,讓每個人平等地參與到計劃大家都喜愛的活動中來,家庭成員就會更樂意合作。計劃家庭娛樂活動,比如這一週媽媽和孩子,下一週爸爸和孩子,再下一週,全家人一起活動。討論家務事,列出媽媽和爸爸做的所有家務事(包括全日制工作),孩子們能做的家務每一項也都列出來寫在一個小紙條上,放進一個罐子裡,這些紙條每星期都重新抽一次,以免孩子總是做同一件家務。
可以為家庭會議增加些趣味,比如選擇家庭格言,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要辦法,不要責備”等,要讓大家寫下對格言的感想;還可以貼“感激紙”、“致謝紙”、“制定家庭娛樂表”等;家庭會議是教給孩子把犯錯誤看作學習的大好時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發起一次“我從錯誤中學到的——”活動,讓每個成員都填一下“我從錯誤中學到的——”這張表,如下圖:
每個家庭還可以全家一起制定晚餐食譜。根據食譜一起買菜,決定誰負責哪道菜。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如下圖:
第10章:你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成年人也有錯誤目的,即“生活態度取向”(lifestyle priorities)。這種隱藏的取向可能會導致大人行為不當,並對孩子造成影響。生活態度取向並不描述你是誰。它們代表著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種方式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決定。“生活態度取向”又分為“基本生活態度取向(當你感到自己的歸屬感和生活價值受到威脅或者不安全時,所採取的行為)”和“次級生活態度取向(當你有安全感時所採取的通常行為。)”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四種生活態度取向,如下表:
當你有壓力或者感到不安時,以上描述與你最符合的,就是你的基本生活態度取向。每個人都應該清楚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每一種取向的優缺點,影響著你作為一個家長的行為。意識到自己的取向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想辦法克服它,你就能夠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而不是表現得像個受害者——包括孩子對你造成的挑戰。對於生活態度取向對養育風格的影響,作者也做了一個表格,如下圖:
第11章:綜合應用
本章,作者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用書中提到的理論給出瞭解決辦法。作者說,“你一——我們就——”這個句子很神奇。比如“你一收拾好你的玩具,我們就去公園”比“如果你收拾後你的玩具,我們會去公園”更有效。前一個句式不帶任何主動性,孩子可能為了逃避收拾玩具而選擇不去公園。如果你確實想去,可以試試啟發式問題“有誰想去公園嗎?去之前我們應該把什麼做好?”
本章的正面管教工具看上去比之前的章節都長,如下圖:
第12章:家裡和教室裡的愛與歡樂
作者在這張主要發出了三個提醒:一是我們做什麼永遠不如怎麼做更重要;二是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三是有時候,我們必須反覆學習同一件事情。需要反覆做的事情包括:尋找積極的方面、先假定孩子無辜,表達我們無條件的愛、學習並應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教給孩子溝通與解決問題的技能並做出榜樣、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承擔起你自己的全部責任、對你自己要有同情心以及加強自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