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影子

    《墨子》的邏輯學

    近代以來,國家積弱,列強環伺。西風東漸之下,有識之士思以西學救濟中學,積極反思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一部分人認為,華人歷來沒有意識到“邏輯”問題,思維方式講究中庸,“和稀泥”,故發展不出精密的哲思和科學。然而墨家邏輯學,在西方漢學界被稱為和古印度因明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名的形式邏輯三段式可相媲美的“古代三大邏輯系統”。墨家邏輯學強調“以實正名”,對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概念範疇的“達、類、私”等,做出精確定義和演繹推論。

    在“名實之辨”等古代經典辯學論題如“白馬非馬”(白馬不是馬)、“殺盜非殺人”(殺死盜賊不是殺人)上發展出極具特色的方法論。《墨子.非命上》中更提出以“三表”為法,來作為認識論領域辨析真與假、是與非、對與錯的判斷標準——“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即根據古書典籍聖人遺傳的間接經驗(本之)、根據普通老百姓日用生活的直接經驗(原之)、根據理論聯絡實踐、言辭運用於實際的果效(用之)來判斷取捨是否得當、命題是否成立、觀念為真為假。

    《墨子》的數學

    墨子門徒中多小手工業者,稔熟圓規尺矩等工具的應用,墨子本人即是彼時一頂尖巨匠。他們由生產生活實踐及自身行業經驗中積累了大量數理知識,發展出對點線面、直圓方等數理概念的超前理解。《墨子.經上》曰:“端,體之無厚而最前者也”,“端”沒有厚度和長寬,同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對“點”的定義一致。又有《墨子.經上》曰“體,分於兼也”,《墨子.經說上》曰“若二之一,尺之端也”。這裡講的是全集子集和充要條件。“體”為個體,“兼”為整體,“尺”相當於線,“端”相當於點,點與線的關係即是部分和全體的關係,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後者是前者的充分條件。墨家還定義了方圓:《墨子.經上》曰:“方,柱隅四權也”,《墨子.經說上》:“矩寫交也”——方形就是用尺矩作出四個邊四個角相等的平面圖形;《墨子.經說上》曰:“圓,一中同長也”——圓形就是從中心到四周具有同樣長度的平面圖形。

    《墨子》的物理學

    主要有力學、光學等。力學方面,《墨子.經上》曰:“力,形之所以奮也”,力是引起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化的原因,此與伽利略和牛頓的觀察研究相同,卻更早了1800多年。光學方面,《墨子.經下》曰:影倒,在午,有端與影長,說在端”。《墨子.經說下》加以詮解,為“影。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故成影於上。首蔽上光,故成影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影窟內也。”——在陰暗的小屋向陽一面立牆,牆上開孔,人離牆不同遠近距離,則當人被Sunny照射時,將會形成倒影。人上部遮擋光線,故成像於下部;人下部遮擋光線,故成像於上部。物距越遠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此即為小孔成像的原理,墨家透過此實驗,證明了光的直線傳播。

    《墨子》的軍事學

    一般而言可將現存53篇《墨子》分為“墨論”、“墨經”、“墨守”三個大類。“墨論”記載墨子學說的核心教義,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統稱“墨學十論”。“墨經”主要為《大取》、《小取》、《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為墨學一“索引”、“字典”性質的文獻,墨家大部分的科技知識亦都包含在內。“墨守”為墨家學派的守禦兵法,有《備城門》、《備蛾傳》、《備梯》、《備突》、《旗幟》、《雜守》、《備高臨》、《迎敵祠》、《備水》、《備穴》、《號令》。以墨子和大弟子禽滑釐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詳細論述了防禦戰爭中的具體技戰術和非攻止戰的戰略思維。墨家反對面對強暴採取消極不抵抗的奴隸思維,提倡不放棄武力的積極的和平主義思想,墨子本人及其弟子就曾多次親身參與到幫助弱國抵禦強國侵略的自衛反擊戰中。“墨子兵法”與《孫子兵法》,一守一攻,並稱為軸心文明時代世界古代軍事指揮藝術之“雙峰”。

    墨學為何會中絕?“科聖”何以無傳人?

    此誠為國史千古謎題。有人認為墨家“兼愛”理想脫離實際,背離人倫,為一凌空蹈虛之烏托邦;有人認為墨家“非攻”思想及其建制成型的集團化、武裝化的組織模式,直接威脅到統治階級的利益,故被絞殺;有人認為墨家“以自苦為極”,尚儉太過。這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墨子雖能獨任,但天下人難行。筆者傾向於一種觀點,即在儒家言說傳統下的古代中國,“重農”思維深入骨髓,社會普遍輕視工商階層、工匠階層或小手工業者的生產生活經驗及智慧,目之為“奇技淫巧”、“尚功用而慢差等”。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之闢墨,亦多源於此認識。是故古代中國在儒家影響下能夠發展出十分繁複的應用倫理和生活哲學,卻因缺乏“墨學之維”而發展不出精密的理性思辨和抽象思維。

    清末民初以降諸華人,痛感儒家文明無法振衰弱起弊,於是轉而尋求墨學的文化資源,希望把墨家勇武剛強、兼愛非攻的學派性格,融入衰朽孱弱的民族性格中。故有梁啟超、方授楚等學者力倡墨學,掀起第一波墨學復興思潮,發出“打倒孔家店,樹立墨家店”的呼聲。他們認為墨子學說中所包含的科學理性精神,同西方文明若合符節,足以同西學等量齊觀,甚至有人提出“西學墨源說”等。而今觀之,這一批學人以墨學接引西學的會通之路,或有偏頗極端之處,但他們“急其先務”、“先質後文”的濟世救時精神,倒與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大義,暗合冥契。

    當下中國,第二波墨學復興思潮方興未艾,香港墨教協會、深圳墨門書院、中國墨子學會等墨學復興團體逢時而生,《墨攻》、《秦時明月》等墨家元素文化產品紛紛湧現。由潘建偉院士發起的,北大饒毅教授、中科院蒲慕明院士、王飛躍教授等國內國際頂尖科學家所組成的科普論壇“墨子沙龍”,對在年輕群體中普及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實有正面作用。看來“墨子”不但上天了,還實實在在的落在地面上,此足證《墨子.大取》之放言:“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也猶在!”

    著名西方漢學家、中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曾讚歎:“墨家的科學水平,超過了整個古希臘!”須知歷史留下的不盡都是精華,淘汰的不盡都是糟粕。可以說墨子學說未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實乃國史上一大悲劇。設若墨子學說能早一點為華人所重視,那麼中國早一點開出“科學理性”之花,倒也未可知。

  • 2 # 山澗一清泉

    墨子活動於戰國早期(公元前468年—376年),在那個時代可稱為神一樣的存在,在諸子百家中就他的頭銜最多 ——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發明家、科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等。為了紀念他的科學貢獻,2016年發射的首顆量子衛星特命名為“墨子號”,以此來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巨人!那他為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個人以為原因有二:

    一是他有完整的思想理論,併為之努力奮鬥

    我們都知道思路決定出路,一個人的成就首先取決於其思想的高度,其次是其孜孜不倦的努力,而墨子就是這樣的人。

    墨家思想有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其中起引領作用的是兼愛非攻,對統治者主張應該實行無差別的愛(這違揹人性,此處不展開),反對戰爭,他不僅僅是嘴上說,而且還付諸實際行動,那就是以戰止戰。《墨子》一書中記載,楚國要攻打宋國,而且請來了大名鼎鼎的魯班為他們製作攻城機械,可是不管魯班用什麼攻城器械始終打不贏墨子,最終在墨子強大的壓力之下,楚王放棄了攻打宋國,因為他知道即使戰爭也撈不到好處。(此圖為墨子與魯班進行攻守演繹)

    戰爭的需求給科技帶來的好處勝過十所大學,墨子正是透過一場又一場的防禦戰爭,推動著墨家一個又一個的科技發明。

    古代長時間把科技發明當作是奇技淫巧,認為是玩物尚志的表現“為人不齒”,而在墨子以及墨家身上一丁點都看不到,他們的發明創造都是有實實在在用處的。正是因為實用,推動著墨子取得偉大的成就!

    二是他有完備的一套研究體系

    墨子提出“聞知、說知、親知”三種獲取知識的途徑,所謂聞知就是透過別人教授、自己學習獲取已有的知識,說知意思是在向別人學習積累的基礎上自己演繹說理讓知識成為自己的,然後親自去實踐再實踐從而歸納出更高一層的知識。透過“聞說親”三個階段的不斷往復漸進,使他在光學、幾何學等科技的路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成就。

    在這一過程中他還總結了邏輯歸納法(又說希臘三哲之一的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是文藝復興之時後人借鑑墨家和名家思想,並將之系統化),他是怎麼說的呢?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這說的是必要條件;大故,有之必然,若若見之成見也,這說的是充分條件!

  • 3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墨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天下“非儒即墨”,墨子甚至可以和孔子相提並論。實際上,墨子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墨子的著作中有很多關於物理、數學、機械製造方面的論述,所以也有人認為墨子是中國科學家的鼻祖,將其尊為“科聖”。

    社團老大,先秦草根之王

    墨子,名翟,墨子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張“節用,節葬,非樂”,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可以說出身平凡,走地道的草根路線,穿草鞋,是墨子的大眾形象。這說法出自《莊子·天下篇》“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礄為服。”年輕的時候墨子也是儒家的社員但因不喜儒家講究奢靡禮樂﹑久喪厚葬。“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所以退出儒家,另立山頭,還成為了一代大家。

    這個“山頭”不比儒家小,這個社團有完整的組織系統、政治綱領和行動宣言,其最高權威的領袖被稱為“鉅子”,擁有絕對權威。墨子是第一代鉅子,確立了社團口號兼愛,利害,非攻。即博愛、互助、消滅戰爭,更難能可貴的是墨子不只是空談哲學思想。還是個動手能力極強的能工巧匠,諳熟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極其有關的科學理論知識,現代話講就是典型的“有著文藝心的理工男”。

    墨家創立墨學,精通科技,心懷天下,在實踐中獲得真知灼見

    墨家獨特的製造技術,使墨家社團成為戰國時期最大的軍火商。他們生產的連弩車、轉射機、藉車是戰國時期火力最強大的重型武器。而墨家的主張又是非攻,所以這些“軍火”只賣防守一方,不賣侵略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墨子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而奔走呼號,儼然是個和平天使。

    可惜他生在了個卑微的世道,拒絕天使的時代,使得墨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沉默了兩千年,即使現代教科書上對儒佛道的摘錄也遠比墨家的多,如今問起墨家,大都只得到一個“兼愛非攻”罷了,也使筆者不禁為墨家感嘆惋惜啊。

    墨子本身也是一代巨匠,他創辦了第一所文理軍工的綜合性學校,把墨者培養成技術精湛的匠人,有人打傢俱,有人造器械,每個人都專一做一件事情,努力把手中的活做好,這在我們現代被稱為“工匠精神”,而墨家就是現在工匠的鼻祖。(所以大家就能理解為什麼墨門有時候發一些匠人及其手工藝了)。

    墨子與其弟子共同勞動,在技藝傳授和生產實踐過程中孕育了墨家特有的工匠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工匠精神,即“崇德尚技,述而且作,尚巧達善”。

    1.崇德尚技

    墨子的道德理想是構建“兼相愛,交相利”的和諧社會,“崇德尚技”是墨子工匠精神中道技合一的具體表現。著名的墨公“義的鉤拒”之辯充分體現了墨子服務於天下百姓的兼愛情懷。公輸班(即魯班)因其技藝精湛,被稱為“木匠之祖”,他經過反覆研究,製作出攻戰的鉤和拒兩種機械,自以為是武器之巧,親自找到墨子。公輸班曰:“我舟戰有鉤強,不知子之義亦有鉤強乎?”(《墨子·公輸》)他認為技的高明之處就是製造了先進兵器,自己用它來幫助楚國攻打越國。他並不關心技術之巧是服務於惡人還是善人。可見,公輸班的工匠之巧僅僅侷限於“用世”。而墨子曰:“我義之鉤強,賢於子舟戰之鉤強。”(《墨子·公輸》)他強調義是“救世”的宗旨,技之巧就在服務天下百姓,心中的兼愛勝過於利器之強,“故交相愛,交相恭,猶若相利也”(《墨子·公輸》)。可見,墨子主張為之於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尺度,希望用良好的道德改善人與人的利益之爭、國家之間的彼此征伐,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

    著名的 “止楚攻宋”是墨子與公輸班之間的又一次正面較量:公輸班為楚王制造了殺傷性武器攻城雲梯,墨子得知後立即帶領其弟子前往進行阻止,並用自己發明研製的新興武器抵禦了公輸班的進攻。在這次較量中,墨子以“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墨子·公輸》)、“義不殺少殺眾,不可謂知類”(《墨子·公輸》)破解之。班、墨的這次交鋒不僅展示了墨子精湛的工藝,更重要的是彰顯了其作為匠人的人道主義情懷。黃蕉風[2]曾這麼評價道:“魯班超絕匠術,之所以淪為一純粹工具理性的死體,乃因缺乏人道主義的光與熱以及人性的潤滑,此為墨子及其門徒所不取。亦因此,魯班的歷史成就止步於‘木匠祖師’,而墨子則為國史之‘科聖’與‘完人’。”

    墨子具有兼愛天下的博大胸懷,這種“兼愛”品質是墨子工匠精神發展的內在動力,它要求工匠在力求提高技藝水平的同時,還必須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境界,表現為用德藝雙馨的職業信仰引領工匠的價值取向。

    2.述而且作

    墨家是諸子百家中最具有創新性的學派,墨子工匠精神中的“述而且作”實質上是創新意識的表現。一方面,墨子出於對儒學的不滿,終於“背周道而用夏政”獨創墨學,體現出其嚴謹求實、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另一方面,墨子反對儒家的“述而不作”的主張,認為這是非君子之道,提出“述而且作”的創新理念,這裡的“作”是指在實踐中要具有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實則是一種創新力的現實表現。

    墨子集科學家與工程師於一身,利用光學、力學、聲學等原理,在實踐的基礎上發明和製造出能飛的木鳶、提水的桔槔,以及滑車、雲梯、轉射機等實用性極強的生產工具和攻防器械,另外還更新了造車技術。墨子及其弟子在生產實踐中,善於創造發明、不斷改進技術,這正是墨子工匠精神中所蘊含的符合時代要求的重要因素,也是墨子工匠精神優秀品質的特殊價值所在,它構成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

    3.尚巧達善

    “尚巧”是墨子工匠精神中匠技和匠心相結合的重要體現。墨子曾說,“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墨子·法儀》),“法取同,觀巧傳”(《墨子·經上》)。這裡的“法”是指各種技術中的規範和標準,墨子強調人們從事各行各業都要遵守行業的標準。在“法”的基礎上,墨子又明確提出“巧傳則求其故”(《墨子·經上》),這句話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求其故”,即要求人們要勇於探求事物的原因,善於把握其內在規律,遵守技術的規範與標準,掌握好專業技能,這是作為合格工匠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匠技;二是“巧傳”,是指人們在製造過程中只有嫻熟地掌握技術和技巧,挖掘潛在的創造力,運用匠心獨運的靈思,才能打磨鍛造出精湛的產品。這種靈巧心思就是匠心。

    墨子認為技術是改變人們生活的有效手段,重視技術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運用,主張“教人耕者其功多”(《墨子·魯問》),強調要把先進的耕種技術、知識技能傳授給老百姓,懂得“生財密,用之節”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這就是技術之“巧”。墨子認為,技術之“巧”不僅僅是指技術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指技術要服務於人,正所謂“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墨子·魯問》),這也正是墨子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墨子有許多發明和製造至今仍令人稱讚不絕,《墨子·節用上》載:“凡為甲盾五兵,加輕以利、堅而難折者……其為舟車何以為?車以行陵陸,舟以行川穀,以通四方之利。”墨子認為鎧甲、盾牌等武器要具備鋒利輕便、堅固的功能,車、舟等交通工具要實現通達四方的效果,這些都需要反覆地打磨,研發新工藝並不斷改進設計,從而達到精益求精的境界。墨子的技術之“巧”在於服務於人,彰顯了墨子在製作過程中獨具匠心、精益求精的內在品質,豐富了中國工匠文化的內涵和底蘊。

    墨家成果影響巨大

    距今2000多年的先秦時代,墨子及其所創立的學派墨家,與儒家並稱為“世之顯學”(《韓非子.顯學》)。然而經過秦火一炬及漢武帝時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子學說一朝而斬,再無餘續,在其後的歷時流轉朝代更迭之中,僅留存錄於正統《道藏》本的《墨子》53篇。《墨子》包含神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軍事學、邏輯學、物理學、數學等跨門類多學科知識,堪稱“百科全書”,在彼時當世乃至後世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絕無僅有的。儘管《墨子》散佚已多,今人透過僅存篇章,仍可一窺代表古代中國科學最高水平的墨家科技成就及其科學思想。

    雖然墨家一度在秦朝被壓制,漢朝時又因“獨尊儒術”被廢掉,雖然墨子的思想中有些地方不免讓人產生異議,但這並不妨礙墨子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C位寶藏人物。

    著名西方漢學家、中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曾讚歎:“墨家的科學水平,超過了整個古希臘!”須知歷史留下的不盡都是精華,淘汰的不盡都是糟粕。可以說墨子學說未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實乃國史上一大悲劇。設若墨子學說能早一點為華人所重視,那麼中國早一點開出“科學理性”之花,倒也未可知。

    2016年八月,中國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又揭開了世人對墨家的探索興趣,“墨子號”之名自然是源於墨子他老人家。原來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從而奠定了光通訊、量子通訊的基礎。

    筆者喜歡他是因為他具有獨立的思考,對待學術和思想,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可以質疑,可以另立學派,並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學派的思想主張。無疑是這樣的精神和思想,使得墨家成為那個時代最璀璨的學派之一,也創造了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今天,浮躁的社會和人心,讓我們追名逐利,忘記了自己最初的信念。我們已經很難再見到能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為自己畢生之追求的人了。沒有人再去關心一種文化之來源,一種學說之正確,一種精神之獨立,一種思想之自由。我們不再去質疑,而是選擇了去順從。

    參考文獻

    劉麗琴,墨子的工匠精神及其現代價值

  • 4 # 雲鵬品古齋

    作為中國思想史上一支重要的學術流派的創始人的墨子,以其獨到的見解,鮮明的主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稱呼為,聖。實至名歸,名副其實。

    墨子的學說思想共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墨子要求上面瞭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 5 # 歷史哈哈哈

    1.墨子首先給出了力的定義

    牛頓三大定律都學過吧?這是由英國大科學家牛頓總結出來的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距今差不多四百年。而這三大定律可以說是奠定了現代物理學中力學的基礎,對於世界整體的科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絕對是科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但事實上,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有人發現並總結出了相似的理論。而這個人就是墨子。墨子在其著作《墨經》上提到:"力,刑(形)之所以奮也。"意思就是,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這不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嗎?

    2.墨子首先提出了槓桿原理

    說起槓桿原理咱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叫阿基米德的外華人,他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翹起整個地球。"在科學界,阿基米德也被認為是第一個提出槓桿原理的人。但事實上,第一個提出槓桿原理的人是墨子。

    同樣是在《墨經》中,關於槓桿原理有這樣一段表述:"衡而必正,說在得";"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權重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大致意思就是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 "本"即為重臂,"標"即為力臂。

    阿基米德生活的年代差不多是公元前200多年的時候,相當於戰國末期。比起生活在戰國初期的墨子,大概晚了200年。

    所以,槓桿原理也可以叫做墨子定理!

    3.墨子首先發現了光的直線傳播

    小孔成像這個實驗想必許多朋友在上物理課的時候都做過,這個實驗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而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墨經》中這樣記錄了小孔成像:

    "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

    這基本和現代光學原理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特蘭開拓者隊還能打進季後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