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月的自留地

    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武則天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歲。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與李治合葬乾陵 。

    武則天之所以和李治合葬乾陵,最少有四個理由。

    享受後代子孫們的香火

    天授元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

    武則天稱帝前後,利用酷吏羅織罪名大肆殺害唐朝宗室,只要和李世民、李治有血緣關係,近枝的皇室子孫,除了武則天自己生的孩子,基本都殺的差不多了。

    李家皇室的人殺的基本都剩武則天的後代了,他們都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子孫後代,他們其中無論誰後來當了皇帝,都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後代。如果武則天以大周皇帝的身份另建陵墓,對後代子孫來說算怎麼回事。

    後代子孫是要以李治為尊,還是要以武則天為尊,皇家祭祀時是要祭祀李治,還是祭祀武則天?

    這個選擇題根本不用想,大機率事件是李治,那武則天算什麼?

    就象狄仁傑就勸武則天傳位於自己的兒子,而不是侄子時說的話:陛下如若傳位於兒子,您仙去後自然而然太廟享受後代子孫們的香火,如若您傳位給自己侄子,可是從古至今也沒聽說侄子會常去拜祭姑姑的。

    僅這一句話改變了武則天傳位於武家侄子的想法,還位於李唐。說明武則天雖然是一代女皇,還是有著儒家思想,還想著享受後代子孫香火的,所以她改變了想法,還位於兒子。

    既然是“還位”於李唐,那麼武則天只能是李家的媳婦,而不能是其他的身份。

    既然是李家的媳婦,只能與丈夫李治合葬,不能有自己的陵墓。

    為武家後氏留路

    武則天既然還有著儒家思想,還想著享受後代子孫的香火,那麼為後代子孫著想,為自己身後想,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李世民和李治的血親,只要不是武則天生的孩子,都被武則天殺了,這孽造的有點大了。武則天的這種行為與呂后不相上下,呂后去世後,不僅呂后自己被人清算,呂氏後人也一樣被清算,呂氏後人差一點被殺殆盡,這還不能成為血的教訓嗎?

    後面登基的皇帝肯定會把賬算在武氏後人身上,所以武則天生前做足了安排,主要是李、武兩家聯姻。

    太平公主約16歲時,下嫁李治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薛紹因牽連到謀反被處死,於是武則天想把太平公主嫁給侄子武承嗣,有說是因為太平公主不喜歡武承嗣,有說是武承嗣生病作罷。

    武承嗣不能嫁,開是武則天在690年把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無論如何都是武家人,中宗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就先後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

    除了這些,被武則天安排的武家和李家的聯姻有點象蜘蛛網,把兩家緊緊的聯絡在一起。

    除了這個,武則天要與李治合葬,並且以李治皇后身份葬入乾陵,那她就是皇家兒媳婦,皇家的人,是與李治是一體的。

    以後有誰清算武家的人,就是在清算武則天,這樣做也是保護武家的後代,其實她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武則天去世後,武家並沒有被清算,李隆基最喜歡的妃子武惠妃,就是武則天的侄孫女,這個武惠妃的兒子就是楊貴妃的前夫。

    愛情

    武則天14歲進宮,成為李世民的才人,但是她只是李世中後宮眾多女人中的一個,對李世民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而武則天對於李治來說,不一樣,她是李治最重要的人,而李治對於武則天來說也是最重要的人。

    武則天在李世民的後宮中苦熬日子十幾年,一直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是他點燃了武則天的愛情,激發了她對生活的熱情。既使後來在感業寺的日子,她一樣沒有絕望,而是充滿希望。

    如果沒有李治,武則天可能要在感業寺青燈古佛一生,可是有了李治,她的生活開始豐富多采,她從那裡了來,進了後宮,成了昭儀,成了皇后,成了天后,成為一代女皇。

    所有的這些,都是李治給她的,是李治成就了她,可以說,如果沒有李治,就不會有一代女皇武則天。

    李治不僅是武則天的情人,愛人,更是她政治上的領路人。

    在武則天內心深處,她是愛李治的,是感激李治的,她願意死後與李治合葬在一起。

  • 2 # 揹包客愛出行

    武則天對於和李治合葬,其實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武則天稱帝初期,任用賢才,整頓吏治,實施的一系列措施,讓唐朝變得更強大、富庶。但她晚年沉迷男色,在後宮養男寵,任由張氏兄弟禍亂朝政,並逐漸出現懈政,李家的江山差點兒落入他人之手。

    一、為了以後自己的香火

      為了得到李氏子孫的香火。如果武則天給自己另建陵墓,不和丈夫李治葬在一起,就正兒八經的使自己死後成了孤魂野鬼,作為女人,武家人不可能在武家祠堂來供奉她,一來自古沒有這個規矩,二來她又把皇位交給武家。

      對李家來說,她背叛祖宗,篡位奪權,以帝王身份進李家廟堂會名不正言不順,沒有人會祭拜她,給她上香添火。所以她才死後立下遺囑,附廟,歸陵,去帝號,以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合葬她,這樣會名正言順地得到李氏子孫的供奉,享受到李唐子孫的香火。

    二、自己身份的變化

      其次,雖然是女皇帝,但武則天並沒有改變中國古代社會的男權主導,她只是男權社會最高權力的女性代理人。

      正因如此,武則天晚年時才會決定立兒子李顯為太子。武則天很清楚李顯登基之後必然會恢復唐朝,自己的“武周朝”自然也就一代而終了,自己死後也會恢復皇后的身份。

      於是,在她臨終前囑咐兒子李顯:“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這個做法,不僅是她的聰明之舉,也是她的無奈選擇。

  • 3 # 依稀說史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中國古代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武則天在古代社會能夠衝破傳統禮儀觀念的束縛,以女子之身登基稱帝足見她的魄力與能力。如果武則天沒有“特立獨行”的魄力,她也不可能當皇帝。這樣一位女皇帝在臨死之前卻向傳統低頭。武則天臨死之前沒有選擇單獨安葬自己,而是選擇將自己葬入唐高宗的乾陵。武則天為什麼沒有選擇為自己修建一座新皇陵安葬自己,而是選擇和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呢?

    葬入乾陵是武則天的既定計劃!

    一般情況下皇帝帝陵的修建會伴隨著皇帝始終。乾陵的修建則遠遠短於唐高宗的皇帝生涯。乾陵修建於683年,總負責人不是唐高宗而是武則天。唐高宗葬入乾陵之後,乾陵工程並沒有結束。武則天繼續修建乾陵。從武則天的行為來看,武則天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就把自己將來的安葬地選擇在乾陵。

    乾陵是唐朝皇陵中唯一一座的未遭盜掘的皇陵。乾陵並不是沒有遭到盜墓者的“光顧”,而是盜掘不了。歷史上曾經多股力量想盜掘乾陵,但都沒有成功。黃巢曾經發動幾十萬軍隊盜掘乾陵,結果一無所獲。五代時期,溫韜組織軍隊盜掘唐朝皇陵,但是乾陵始終沒有被盜掘。民國期間,孫連仲曾經以一個師的兵力,用炸藥等武器也沒有炸開乾陵。

    武則天在選擇乾陵陵址的時候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武則天任命當時的星相大家袁天罡和掌管陰陽、天文、曆法的李淳風,分別選擇乾陵的陵址。結果袁天罡和李淳風選擇的陵址為同一區域。武則天便在那裡修建乾陵,武則天不光是為唐高宗選擇陵址,也是為自己選擇陵址。所以唐高宗去世之後,武則天才會繼續修建乾陵,而不是重新選擇陵址。既然武則天認定自己的陵墓在乾陵,她死後被埋入乾陵也在情理之中。

    武則天向傳統觀念低頭!

    武則天一輩子都在和傳統做鬥爭,她最終也突破了傳統的束縛,在男權社會中成功地當了皇帝。武則天當皇帝之後,改國號為周,建立了武周政權。武則天也曾經為了自己的私慾,養了不少男寵。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曾經紅極一時。武氏族人也因為武則天的權勢而顯赫一時,甚至有可能成為武周政權的皇儲。隨著武則天年齡增長,武則天則越受傳統觀念影響,並最終向傳統低頭。武則天選擇儲君的時候,沒有選擇武氏子弟,而是選擇了自己的兒子。武則天臨死之前又做回了李家兒媳婦,接受傳統觀念。史稱:

    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武則天臨死之前“做回”了李家兒媳婦,她死後葬入李家祖墳,和自己的丈夫葬在一起也在情理之中。

    武則天選擇歸葬乾陵也是基於現實情況的選擇。

    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病重之際發動政變,誅殺了張氏兄弟。政變中,武則天被迫將皇位還給了李顯。唐中宗復位之後,尊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周政權結束,唐朝復辟成功。武則天從退位到病逝也就是不到一年時間,在此期間武則天幾乎已經沒有權力,退居二線。對於失去權力的武則天來說,承認武周政權結束,回到唐朝陣營中才是正確的選擇。武則天臨死之前主動去掉“帝號”,改成“則天大聖皇后”。也就是說武則天臨死之前的身份是太后,太后死後自然要和先皇葬在一起。

    武則天出於維護武家人考慮!

    武則天在歷史上和呂后並稱為呂武。呂后權勢也非常大,可是呂后去世之後,呂家人被漢朝功臣和宗室一鍋端。整個呂氏被斬殺殆盡。武則天的情形其實和呂后比較相似,如果武則天處理不好關係,武家人的下場極有可能和呂氏一樣。武則天臨死之前去掉帝號,要求歸葬乾陵,赦免政敵,其實有保全武家人的意思。武則天死後,武氏得到了完整地保留,武氏也避免了呂氏的命運。

    武則天臨死之前選擇歸葬乾陵,既是武則天本來的計劃,也是武則天基於現實情況作出的選擇。武則天臨死做出的這個選擇既保持了自己最後的名聲,也使得武家人倖免於難。不得不說武則天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才華的女人。

  • 4 # 斌哥居丹霞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跟她性格辦事風格雷厲風行,以及共同和李治打擊關隴集團,剷除皇位威脅,集中朝權練就了治理朝政的能力,為篡位改朝打下了基礎。

    在李治去世後,武則天依然在給李治修建乾陵,在那時就有了葬此處的選擇。乾陵是有長孫無忌和李淳風的選擇的,臥以美女腹中地形的好風水,武則天也信風水這一套,最後又命袁天罡進一步勘側,都認為是風水寶地。

    到了晚年武則天無力於獨斷專斷,又想給自己留個好名聲,選擇向傳統觀念低頭回歸李家宗廟。晚年做出一些向善的動作,大赦天下為冤案平反,為吳氏家族留一條後路。集於這些原因,武則天有意選擇和李治合葬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北面約六公里的梁山上,距離西安約七十六公里。乾陵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夫妻兩代帝王合葬的皇家陵墓,有1300年曆史。在唐朝十八座陵墓中,乾陵是儲存最完整的,沒有被盜過,離不開精妙設計建造,使用材料構成結實,也傾注了武則天修建陵墓的心血。

    乾陵之地是有三座山峰環繞,北峰居高像美女面首,平排一雙山峰似像美女雙乳,遠處看去,好似一個臥睡的美女。山腳下有水環繞,山峰雲霧瀰漫、透著仙氣,好像巨龍盤臥在山間。李淳風上奏李治選址情況後,聽到有這樣的仙境興奮不已,就選擇這個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皇陵地,這時的武則天也看好這片風水。

    乾陵從683年開建,一直到唐高宗入葬時工程還沒有結束,武則天繼續在修建乾陵,這時的武則天還沒有稱帝,已經做了相應的計劃。

    其實武則天在選擇乾陵到修建當中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當時武則天任命袁天罡和李淳分別選皇陵地址,後來兩人選擇在同一個位置,不能說是巧合,這片地域適合於建皇陵。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率領進軍包圍集仙殿,把武則天的兩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斬殺,讓武則天傳位於兒子李顯。

    “武則天確實是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口王,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武則天晚年時,經過回想自己一生,曾經從低層一路抗爭到自己稱帝登基,治政幾十年真的不容易,做過很多理智的事情,也做過很多過失的事情。以前硬是一輩子想突破傳統觀念改變現狀,她做到了。這時的她已經沒有多少遺憾了,曾經的銳氣早已磨光,是時候應該低下頭進入到傳統觀念中去。接著把“則天大聖皇帝”改為“側天大聖皇后”,也好以後死後和先皇葬在一起進入李家宗廟。

    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應該給自己後世留下好名聲,開始赦免王皇后,蕭淑妃兩個皇族的所謂罪行,釋放了褚遂良,韓瑗、柳權的家屬,把兒子李顯從房陵接到成都。

    武則天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不當給自己留下好名聲,還給吳氏家族開脫保全,以後不會像遭到呂后全族誅滅的下場。武則天能在臨死前做到這一系列的事情,不愧是有政治才華的女人。

  • 5 # 蟈蟈的文史原創

    關於武則天為何與李治合葬在乾陵的問題,我認為這是當時封建皇權社會,以及男權社會所決定的,同時也是武則天的聰明之處,如果她不與李治合葬,而單獨建陵,恐怕她死後陵墓不保、屍骨不存。

    乾陵遠景圖

    首先說封建皇權社會。

    自封建社會以來,經歷了各種姓氏的王朝,但不管是哪個王朝,都是男性作為統治者,也就是說都是男性作為皇帝、一國天子,而沒有女性,而武則天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她本來是李世民的才人,後又跟隨李治成為他的妃子最終成為皇后,她是依靠封建皇權而起家的,也是依靠封建皇權而得勢的,最終脫離大唐而建立大周,在活著的時候她可以這樣做,畢竟她掌管著天下的大權,而且國家治理也非常出色,但是一旦她死了,在陵墓的選擇上,她不可能真正的以皇帝的身份另建陵墓,而置李治的乾陵而不顧。

    武則天畫像

    其次說男權社會。

    男權社會講究的三從四德,這個道德標準對普通百姓使用,同樣對皇室成員也非常適用。不管武則天是不是皇帝,但她始終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這個身份她是無法消除的,所以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武則天對於自己人生後世的考慮只有一個去路,那就是與李治合葬,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而她與慈禧還不一樣,慈禧雖然沒有當皇帝,但是她卻給自己單獨修建了陵墓,在男權社會這又是為何!這是因為慈禧所處的時代與武則天的那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部環境是一方面,而最主要的是清朝內部已經腐朽潰敗,慈禧雖然沒有登基當上皇帝,但她實際上就是皇帝,在她的操縱下,清朝後期幾位皇帝都是傀儡,而且都沒有後代,大清王朝整個朝廷已經沒有能力去反轉她的違背祖制的做法,所以她才能給自己建陵墓。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第三,這也是武則天的聰明之處。

    本來女性是不能當皇帝的,但是武則天卻當上了皇帝,奪了李家的江山,而且對李家子弟進行了大肆的打壓和屠殺,而且自己建立了大周帝國,她的這些作為早已違背了大唐祖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李家的羞辱,在李家子弟的心中應該是非常憎恨她的,如果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再另起爐灶修建自己單獨的皇陵,建是絕對能夠建起來的,應為這都是在她生前掌權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能不能順利的啟用,或者說即便啟用後,李家子弟對於他的陵墓是否進行人為的破壞,或者根本將她的陵墓冷落在一邊,逢年過節,以及一些祭日不去祭拜和掃墓,那豈不是死後有多麼的落寞和悲涼。

    所以,武則天去世前立下遺詔,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重新將自己的身份定位為唐高宗的皇后,只不過多加了幾個字,這樣她又重新恢復了她本來的身份,與李治合葬在乾陵。

    無字碑

    除此之外,武則天決定與高宗合葬外,她其實作了一件事情在暗示世人自己曾經的皇帝身份,那就是在乾陵前立了一個無字碑,因為自己曾經當過皇帝,而去世前恢復皇后身份,她這一生的功績是無法撰寫的,如果以皇帝身份那她入乾陵又格格不入,哪有兩個皇帝合葬在一起的,如果以皇后身份,武則天又不甘心,不能突出自己的豐功偉績,所以立了無字碑,一方面昭告世人自己曾經是一位皇帝,另外一方面昭告世人自己的豐功偉績讓後人說。

  • 6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女皇武則天雖死,政治風波卻仍未停止。圍繞著武則天下葬的問題,又引起了新的爭論。到底該怎麼辦呢?

    武則天迅速地衰老了。原本她雖然有82歲高齡,但由於注意飲食起居,又保養得當,看上去並不顯老。但自從搬到上陽宮後,她每日不事梳洗,不施脂粉,以至於“形容憔悴”,甚至於讓前來看望的唐中宗大驚失色。最終,在度過了鬱鬱寡歡的十個月後,一代女皇武則天終於撒手西去。在臨終前,她在遺詔中宣佈去掉帝號,決定以李唐皇室媳婦的身份去見早已長眠於地下的婆家人。

    女皇雖死,政治風波卻仍未停止。圍繞著武則天下葬的問題,又引起了新的爭論。

    原來武則天在遺詔中要求與高宗合葬乾陵,但以給事中嚴善思為首的一干大臣卻認為若重新掘陵合葬,無異於以卑動尊,不合禮制。這一觀點無疑立刻遭到了武氏族人的堅決反對。雙方爭執良久,最後武三思藉助韋后和上官婉兒說服了唐中宗,決定執行武則天遺詔。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正月,武則天的靈樞在唐中宗的護送下回到長安。五月,正式下葬於乾陵。

    今天,在陝西咸陽的西北方向五十公里外,仍然可以看到高宗夫婦合葬的乾陵。在這安息著兩位帝王的陵寢前面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或稱述聖紀碑),是為高宗歌功頌德之碑,黑漆碑面,其上有武則天為李治親自撰寫的五千餘字的碑文,字填金粉,光彩照人。

    東側的石碑,以完整的巨石雕琢而成,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之感。碑首雕刻有八條嶂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騰空飛舞的巨龍;陽面有線刻的獅馬圖,它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無字碑。

    自古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多少人為了留名,費盡心機為自己樹碑立傳。

    然而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碑”到底是何用意呢?是她無功可表?還是已經看透世事、釋然地離去,想用無字的空白,留給後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讓歷史去填寫自己的功過是非呢?人們紛紛猜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

    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剪伯贊覺得:“武則天是自認為她在位時,扶植寒弱,打擊豪門,發展科舉,獎勵農桑,繼貞觀之治,啟開元全盛,政績斐然,彪炳史冊,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高蓋世。”

    二說武則天自知罪擎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罵,還是不寫為好。認為武則天建立大周朝之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李唐,因而留下無字碑表示贖罪的決心。

    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卻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併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與自己既有利益衝突又是親生兒子的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所以,武則天干脆將自己的一生功過是非交與後人作出評價。

    在這三種說法中,第三種最為後世之人普遍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立碑撰寫自己豐功偉績的古代帝王們,與這位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女皇相比,都未免有邀功請賞之嫌了。正是因為有如此的氣度與姿態,才能在男人的“天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武則天的執政為已經趨於完美的唐朝,加入了更動人的一筆,一直以來被壓抑、被束縛的女性,在這個開放、寬容地盛世獲得了“自由”與地位。

  • 7 # 江水趣談

    因為武則天曾經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所以李治和武則天埋葬在一起。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的第二個女兒。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后,上元元年加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

    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天授元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並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無字碑位於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的乾陵(今陝西乾縣),整個陵園規制仿照唐京長安城。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墓碑。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和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

  • 8 # 剛子聊歷史

    這是因為後期武則天想把江山還給李家,自己做回高宗李治的皇后,既然要做回人家的媳婦自然沒必要建皇陵,死後與李治合葬也就理所當然了。

    公元693年,武承嗣為討武皇的歡心,率五千人上表請願,為武皇進獻尊號,稱“金輪聖武皇帝,”第二年,又搞了一場聲勢更大的請願,率二萬六千人為武皇再獻尊號,稱“越古金輪聖武皇帝”,武承嗣此舉就是想武皇能立自己為皇儲,武皇把這些高帽都笑納了,但就是不提立皇儲的事情。眼看著武皇春秋已高,武承嗣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公元698年春,他鉚足了勁對皇儲之位發起了新一輪攻勢,武承嗣收買了許多武皇身邊的人,天天跟武皇吹風:“自古以來的天子,從來沒有立異性為儲君的”言下之意,只有武家兄弟才是太子的合適人選。可武皇對此仍然沒有表態。

    其實立儲問題,武皇本人也很糾結,就這這個時候,狄仁傑上場了。他對武皇說:文皇帝(太宗李世民)櫛風沐雨,親冒鋒矢,以定天下。大帝(高宗李治)以二子託付陛下,陛下如今卻想把江山傳給外族,這難道不是違背天意嗎?況且,姑侄和母子哪個更親呢?陛下立子,則千秋萬代配食太廟,倘若立侄,還沒有聽說過有哪個侄子做天子後,把姑母供奉在太廟的。聽了這些,武皇已經在內心想好了立誰為儲君了,但就是捨不得放權。

    公元700年,武皇下詔:廢除實行了十一年的周曆,恢復李唐王朝使用的夏曆,這個舉動已經表明武皇準備迴歸李唐了。

    公元705年,即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張柬之兵分三路發動“神龍政變”軟禁了武皇,第二天,武皇被迫下詔,命太子李顯監國,第三天,武則天傳位太子。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洛陽上陽宮,終年八十一歲。她在臨終前留了一道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將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等等被自己流放的親族子孫全部赦免。在最後一刻,她選擇迴歸李唐,做回了高宗的皇后。

    但願我的回答能給樓主帶來幫助。

  • 9 # 知未是也

    乾陵座落在陝西乾縣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我們家鄉人把乾陵叫瓜坡陵(我估計意思是姑婆陵)。公元705年5月,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年老有病,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將帝位還給中宗李顯,11月武則天病死在洛陽上陽宮,臨時死交待兒子李顯"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武則天為何死後要與唐高宗李治葬在一起?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個人認為可能有下列原因:

    一是為了得到李氏子孫的香火。如果武則天給自己另建陵墓,不和丈夫李治葬在一起,就正兒八經的使自己死後成了孤魂野鬼,作為女人,武家人不可能在武家祠堂來供奉她,一來自古沒有這個規矩,二來她又把皇位交給武家;對李家來說,她背叛祖宗,篡位奪權,以帝王身份進李家廟堂會名不正言不順,沒有人會祭拜她,給她上香添火。所以她才死後立下遺囑,附廟,歸陵,去帝號,以高宗李治皇后的身份合葬她,這樣會名正言順地得到李氏子孫的供奉,享受到李唐子孫的香火。

    二是為了死後不受可能的鞭屍之辱。為了奪取皇位,武則天一生殺了不少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她若不和李治葬在一起,而以帝王身份另選墓葬,必將引起李唐子孫的不滿,鬧不好還會遭到開棺鞭屍的羞辱,如果她和高宗李治葬在一起,既是大家對她仇恨再大,也不可能會遭到鞭屍之辱,因為按照風水上講,帝王陵墓不能隨便動土開挖,一旦挖掘會走了龍氣,傷了龍脈,最終導致江山不保,故武則天要把她和丈夫李治合葬在一起。當年中宗李顯為了完成母后武則天心願,力排眾議,不顧大臣們反對,堅決把武則天葬在父親的身旁。

    三是為了尋找她的真愛。武則天在丈夫李治死後有過不少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武則天與這些人只是為了滿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相互之間沒有多少感情,純屬逢場作戲,真正讓她動了感情的只有高宗李治,她也為李治生了不少孩子,李治也非常喜歡她,為了和她結婚,把她從寺廟裡接到宮中,這本來犯了李家大忌,但唐高宗李治寧願違背祖宗規矩也要立她為妃,足見丈夫李治對她的感情,為了找回曾經的真愛,武則天最終決定把自己和丈夫葬在一起。

    四是為了向李家表示懺悔。作為李家媳婦,武則天無疑做了不少對不起李家祖宗的事情,篡權奪位歷來被視為大逆不道,何況又是一個女人,為了表達她對李家的愧疚和歉意,她決定把自己埋在李家祖墳,並以李家媳婦身份向李家表示悔過自新,祈求李家列祖列宗對她的原諒。

    五是讓兒子李顯好在世上作人。她不宣佈祔廟、歸陵、去帝號,讓兒子以帝王身份下葬她,這對李唐列祖列宗來說是為大不孝,讓李顯愧對李家列祖列宗和天下子民,如果李顯不以帝王身份下葬她,那就是兒子對母親的大不孝。現在她去帝號,要求以皇后身份葬她,她不但名正言順的能進李家的廟堂,還幫兒子李顯解開了心中的疙瘩,讓兒子李顯能在世上堂堂正正和理直氣壯的做人。

    總之,武則天作為一代女皇,最後把江山還給李唐,確保了唐朝的長治久安,為唐朝後來的開元盛世做出了承前啟後的巨大貢獻,至於她要求把自己與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到底出於什麼原因,我們在此只能予以猜測,就象她的無字碑到底要向人們說些什麼一樣。謝謝!

  • 10 # 南方鵬

    武則天篡奪李唐江山,當了十五年皇帝,功過參半,晚年對皇儲之事大感困惑,在狄仁傑等人的勸喻下,又深感雖已多年殺戮壓制,李唐皇室人望猶在。一次要招兵抗擊突厥時,無人應徵,後來聽說是李顯帶兵,一時應者雲集,“先是,募人月餘不滿千人,及聞太子(李顯)為帥,應募者雲集,未幾,數盈五萬”。朝臣及李旦也固請立李顯,武則天只得順應人心,重立三子李顯當太子為儲君。

    705年十二月,武則天病死在仙居殿,年八十三歲。臨終有遺制“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皇后)、蕭(淑妃)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玩夠了,自己或應兒子要求不稱皇帝,改稱大聖皇后,唐隆時改稱天后,對昔日老對手可能由於人之將死心也軟吧,放過了他們的子孫親屬,正名復業。根據武則天的遺願,在705年二月,中宗排除朝臣的異議,把武則天與葬在乾陵的李治合葬,“二年五月庚申,祔葬於乾陵”。

    乾陵原是李治陵墓,有一則傳說,唐高宗登基後便派長孫無忌和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二人都覺得長安北面的梁山風水不錯。而李淳風有擔憂,說梁山表面上是一處風水寶地,但是有一些不足,其中與李唐龍脈形成分支,怕王朝中途有變,另外梁山延續周代龍尾,尾氣必衰。再者梁山的前後兩峰似女人乳房狀,恐怕陰氣過重,出現女人掌權。李治聽後猶豫,武則天聽了大喜正合心意,於是攛掇李治建陵墓在此,後來發生的事果然若符節拍,所以武則天要死後與李治合葬以全風水。此是野史小說家言。

  • 11 # 文物樑子

    李治863年十二月初四病逝於洛陽,次年八月葬於乾陵。705.2.22武則天被政變推翻,中宗李顯即位,李唐復辟,武周皇朝壽終正寢。706.7.2武則天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皇后”是在被幽禁中病逝前對中宗近乎哀求式,遺願。這是最好選擇。否則把她埋哪裡?以什麼身份埋?離開高宗庇護,她難免被掘墳毀屍!

  • 12 # 小聰歷史客棧

    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活了82歲,死後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現陝西省咸陽市的乾陵,作為皇帝,只要自己願意,可以生前就自己下令給自己修建單獨的陵墓,為什麼武則天選擇和李治合葬在乾陵呢?其實這都是武則天生前就考慮好了的計謀,原因是這樣的:

    第一:武則天死前的身份發生了變化

    武則天到底也是李唐家的兒媳婦,是李治的媳婦,即使自己可以自由選擇單獨陵墓,可還是願意死後和李治合葬,因為如果單獨自己設立陵墓,名不正言不順,享受不到後人的香火,況且她當時死的時候,已經被奪權,已經恢復了皇后的身份,已經不是以皇帝的身份死的,作為大唐皇后,肯定要和李治合葬,這樣可以繼續得到李唐子孫的香火。

    第二:武則天為自己身後打算

    武則天留下遺言和李治合葬也是為了自己死後更有保障點,武則天為了奪取皇位,用盡了權謀手段,殺害了很多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古人比較迷信,李治的墓風水好,如果和李治合葬,就算再恨武則天,任何人都不會去動這個墓,因為皇帝陵墓不能開挖,會斷了龍氣,這樣不擔心有痛恨她的人去挖她的墓,避免死後被羞辱,這點全是為了自己的私心。

  • 13 # 農夫看天下

    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雷厲風行、轟轟烈烈地執政了十多年之久的武則天,為什麼死後卻沒有另外修建陵墓而是選擇和她的丈夫李治合葬呢?我認為武則天之所以要和她的丈夫合葬有下面幾個原因:

    1、乾陵是一個風水寶地。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面大約6公里的梁山上,距離歷史古城西安大約76公里。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夫妻兩代帝王合葬的皇家陵墓。乾陵至今己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在唐朝18座陵墓之中,乾陵沒有被盜,是儲存最完好的。

    唐高宗李治在世之時下旨給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和前朝遺老李淳風,要求他們兩人尋找一處屬於李治本人的風水寶地。於是長孫無忌和李淳風看上了離長安76公里的乾縣梁山。因為這裡的山勢長相相當的特別,此處的三座山峰之中,北峰居高,很像一個髮髻高聳的美女面首,離北峰不遠處平行並排著一對酷似美女雙乳的橢圓形山峰。遠遠望去,整個地勢就像一個仰臥的美女。

    更有山腳下烏水和漆水,順著東西兩面團團圍繞著梁山,據說有水這樣環繞是可以圍住龍氣的。那河中煙霧瀰漫,山中雲蒸霞蔚,一派氣象萬千、人間仙境的景象。更為難得的是,整個地勢遠看呈現“方平”之貌,這種地勢形狀五行上屬“土”,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這可是帝王最為看重的一點。

    當年李淳風向唐高宗李治上奏之後,把個李治興奮得徹夜難眠,他在想,沒想到我死後還能葬入美女腹中,我得到的真是曠古未有的大風水呀。卻不料此事遭到袁天罡的的堅決反對,袁天罡認為,五行土生金,將來必然會被金格之人所控制,三年之後,必有女人取代唐朝。無奈李治貪戀風水寶地難得,再不聽袁天罡的勸告。袁天罡只好長嘆一聲暗暗在心裡說道:“代唐者,必武昭儀也。”過後沒幾天,袁天罡辭官隱居山林了。

    所以武則天也心儀著這裡的好風水。

    2、武則天到晚年即使再想獨斷專行也並不能如願以償了。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已是桑榆暮景的晚年,身體已是大不如前了。在一次臥病在床之時,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率領禁軍包圍了她的寢宮集仙殿,斬殺了武則天的兩個寵男張易之和張昌宗,並且要求武則天傳位於她的兒子李顯。

    在武則天退位後,此後將近9年的時間,她被遷往上陽宮居住,除了中宗李顯幾天一次的探望之外,很難再見到外人。失去皇權的武則天,就算武則天想大張旗鼓地為自己建造陵園也是不可能了。

    3、晚年孤獨的武則天想留個好名聲傳於後世。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留下什麼樣的名聲在世上傳播才是武則天晚年所考慮的心事。年青時候的武則天為了能夠獨斷專行,能夠使她的統治長治久安,沒有少殺人。毛主席曾經就這樣評論過武則天:

    “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晚年的武則天開始學著行善積德,比如她還在主政之時就赦免了王皇后、蕭淑妃兩大皇族的所謂罪行;還開牢放了原先反對她的褚遂良、韓璦、柳權三人的家屬。還把她的兒子李顯從房陵接到了神都,這一點可以看出,即使張柬之等人沒有行動,也應該是李顯即位。

    4、武則天生前作惡多端,害怕死後有人報復她,也害怕死後進不了唐家宗廟。

    但凡壞事做盡之人,失勢之時常常會惶惶不可終日,害怕遭到報應。武則天殺人無數,害怕自己死後有人像伍子胥那樣對她來個開棺鞭屍。所以她選擇與高宗李治合葬,為的就是避免那種事情發生。當然她和高宗合葬,只要唐室江山不倒,就不會有鞭屍之事發生。

    武則天生前殺了那麼多的李唐後代,害怕死後進不了李家宗廟,不能像其他李氏祖宗那樣享受子孫後代的祭祀。這也是她所擔心的。所以她只要和李治合葬,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了。事實證明,武則天死後,果然有許許多多的王公貴族、高官名士跳出來反對把武則天和李治合葬,要不是她的兒子李顯硬撐著,還真是有問題的。

    另外武則天和李治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也許武則天恣情縱欲之後,忽然間覺得良心發現,對喪夫李治又來個柔腸百結也未可知。當她宣佈和李治合葬,她就可以說,“你們看,你們不是都在罵我驕縱淫逸、氣焰喧天、身為人婦,不守婦道嗎?看!我還不是和我老公葬在一起嗎?”

  • 14 # 秦桑之

    武則天的一生都充滿著戲劇性,尤其死後留下一座無字碑,有功有過,留給後人評說!神龍元年,武則天病危,張柬之策劃政變,逼迫女皇傳位太子李顯,李顯登基以後,立即把皇族中以前被開除皇籍流放的人員全部恢復屬籍並加官晉爵。隨後,女皇被軟禁在洛陽上陽宮,加以“則天大聖皇帝”的尊號,只是在名義上保持尊榮。更重要的是,李顯恢復“唐”的國號,把武則天所有改革過的東西全部廢除,沿襲永淳年以前的舊制,甚至把周廟的七祖都遷出,重新設立唐太廟,這一系列的舉動就是把武則天的周朝全部否定。這一年,武則天已經八十二歲了,本就年老體弱,已經再折騰不起,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制:去掉帝號重新改稱皇后,她把皇位重新傳給李氏繼承人,這就表示武則天又成了李家的媳婦兒,神龍二年武則天的靈柩與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陵前立的是一座高高的無字碑!

  • 15 # 國史春秋

    武則天是華人歷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非常複雜,既充滿無數傳奇,又經歷了許多波折,既有風光無限的輝煌,也有默默無聞的過往。

    武則天的父親是唐朝的開國功臣,12歲時父親去世,14歲被唐太宗召幸入宮。如果說父親的死去是一種不幸,那麼來到皇帝身邊就是另一個幸運的開始。然而往往事與願違,武則天雖然賜封為五品才人,有了侍寢太宗的資格,但是二人之間的情緣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

    唐太宗去世後,武則天由於沒有生育子女,按照唐朝的宮廷制度,被送入感業寺為尼。現在看來,唐朝的制度算是很人道了,不允許改嫁是對已故帝王的尊重,如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妃子,那還得陪著殉葬。

    後來武則天的人生之所以出現轉機,是因為抓住了一顆救命稻草,原來在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就把芳心許給了當時的太子李治。所以李治舊情難忘,三年守孝期滿將武則天接回宮中。

    重獲新生的武則天,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掌控權力,才能掌握命運,至高無上權力成了她的追逐的夢想。

    公元690年,武則天問鼎了權力巔峰,成為了一位讓當世及後世無數人膜拜的風雲人物,她的成功人生更讓無數人感慨奮進,儘管她是踏著別人的血肉之軀一路走來。

    公元705年二月,宰相張諫之等人趁武則天病重發動“神龍政變”,逼武則天退位,江山重歸李唐。同年十一月,武則天薨世,後與高宗李治合葬乾陵。

    那麼,武則天為什麼和李治合葬呢?

    一、武則天已經放下了身段

    武則天彌留之際還在糾結江山的歸屬問題,甚至還想讓侄子武三思繼承皇位。後來狄仁傑講了一個“兒子與侄子孰親”的簡單道理,讓武則天徹底醒悟。於是武則天決定去帝王封號,做了一個純粹的女人。如果武則天把皇位傳給了武家,她只能以皇帝名號自居,如果再與李治合葬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身份,不但李家人不答應,連她自己都覺得尷尬。

    二、一種對李治的眷戀

    武則天曾經是萬人敬仰的皇帝,但她終歸是一個女人,李治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如果沒有與李治的相遇、相愛,武則天的一生不光是平淡無奇,而且很淒涼,註定前半生在宮中沉寂,後半生在寺廟煎熬。如果去天堂陪了李治,既是一種對丈夫的眷戀,也是一絲心靈的慰藉,另一個世界兩個人也不會過的孤單。

    三、彰顯身份與殊榮

    自古能與帝王合葬是一種殊榮,何況李治早於武則天去世好幾十年,再次開啟陵寢是對已故帝王的不尊重。如果皇帝生前沒有遺命,再加上皇后的威望不高,那麼皇后死後最多也就是陪葬。所以說,並不是每一位皇后都有與帝王合葬的資格。而武則天能獲得這份殊榮,就是源於她的強勢。李治身體不好,在位的後期基本上就是武則天操控朝政,李治去世後,武則天代唐建周,從某種程度上講她的地位已經高於李治。所以,武則天連最後的一點尊嚴都不會捨棄,這就是一個女人完美的一生。

  • 16 # 嗔痴歷史觀

    我覺得武則天選擇和李治合葬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感恩與愛情並存,還有老了之後對年輕時光的追憶。

    一、知遇之恩

    本來武則天是李世民的一個才人,就是屬於並不被寵幸的後宮佳麗,按照傳統,李世民死後作為才人就要去寺廟出家,並且不能再嫁。

    可是武則天命比較好,在李世民最後的時光裡,武則天在身邊照顧李世民,恰好遇到也來照顧父親的太子李治。

    李治初見武則天就有好感,只是因為倫理道德,沒有跨越紅線。後來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被帶去感業寺,李治似乎忘記武則天。

    直到後來李治把皇位坐穩後,再次去感業寺見到武則天,兩人相見,良多感慨。這一切,剛好被王皇后知曉。

    當時王皇后正在和蕭淑妃爭寵,兩人勢均力敵,王皇后想借此機會把武則天弄到身邊幫忙一起收拾蕭淑妃。

    就這樣,武則天再次回到李治身邊,並且幫助王皇后剷除蕭淑妃。只是王皇后低估了武則天實力以及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最終王皇后也被武則天陷害致死,武則天平步青雲成為皇后。

    李治晚年身體不佳,朝廷大事交由武則天代理。聰明的武則天利用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把權利拿捏得當,最終李治死後控制實權,並且讓李旦禪位於她,從此當上皇帝,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

    二、因為愛情

    毫無疑問,武則天與李治之間除了政治利益之外,我覺得還是有愛情的,至少李治對武則天是有愛情的,要不然也不至於冒著危險將武則天留在身邊。李世民生前已經告誡李治不要留著武則天,此人權利心重,可是李治因為愛情衝昏頭腦不聽李世民遺言。

    再加上晚年李治將朝中政務交由武則天處理,也從側面說明李治對武則天的信任與愛得深切。

    三、晚年追憶

    其實人都很有意思,不管是王侯將相,還是普通百姓,隨著年齡的增長,越喜歡回憶從前時光。

    當武則天墓年經歷神龍政變失去皇位之後,自己一個人在深宮獨居,男寵張宗昌與張易之都死去,只剩下自己孤獨寂寞冷。

    人在孤獨的時候,最清醒也最容易追憶往昔崢嶸歲月。也就在那個時候,武則天拿出當年在感業寺遇見李治那天穿的那條“石榴裙”,想起自己的一生,突然感慨萬千。

    這個時候,人腦袋才是清醒的,才容易做出明智的選擇,我想武則天選擇與李治合葬大概就是那個時候的決定。

    結語

    不管一生擁有多少權利財富,最終人還是一個凡夫俗子,逃不過七情六慾!

  • 17 # 葦說歷史

    這個世界上,想要找一風水俱佳,益後世子錄,可為帝王陵者,不止千八百處,奈何袁天罡和李淳風居然找到了共同的一處?

    除卻這座皇陵有一特殊要求,必須是助陰之外,可為其王陵者,單長安周邊,不下十餘處,為何二人都找到了同一處?

    為何兩人中,一個放置銅錢,一個扎針,都到了那一處?

    一切的原因,都是武則天要的不只是一個風水俱佳的皇陵,她要一個千年永固,不金水火之地。這座陵墓就是著名的唐朝乾陵!

    武則天陵園建造仿照唐都長安城格局,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

    勘探表明,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如同一個地下版長安皇宮。

    乾陵雖然歷經千年滄桑,但是依然風雨不動,歷代盜墓賊都在乾陵面前無功而返,甚至連乾陵的墓道門都沒有找到,可見這塊風水寶地確實保護了龍體鳳軀長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紛擾。

    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風水是好,但是它利陰而不利陽。武則天選定這裡作為埋葬自己與唐高宗的陵墓,是為了武家後代子孫興旺。

    武則天墓中,可能有哪些寶藏?

    據乾陵《述聖紀》碑記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則天營建乾陵的目的是為了報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

    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寶一定不少。

    這是一個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工作,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

    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斂之衣,頭枕玉匣,口含玉貝,仰臥於褥上,面朝棺蓋。蓋內側鑲飾黃帛,帛上繪日、月、星辰及金烏、玉兔、龍、鶴等物。

    不過,這些跟王羲之的《蘭亭序》比起來,簡直是一文不值。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蘭亭序》被李世民帶進了墓裡,因為唐太宗李世民遺詔中要求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面,要永遠擁有這件摯愛的寶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於今咸陽市)被合上的那一天,《蘭亭序》就作別人間,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過千年長夜。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蘭亭序》真跡埋在昭陵,這是目前真跡去向最主流的說法。

    但是,五代時期的耀州刺史溫韜將昭陵盜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

    於是有專家推斷,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李治和武則天的寢陵——乾陵裡面了。這就又引出了一段歷史故事。

    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儲存在墓室裡!開啟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但周恩來總理提筆在這份可能“石破天驚”的計劃書上寫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毋庸置疑,周總理的批覆是英明的。

    對於塵封的歷史,當代人不要太急於得到什麼,如果一味地把先人留給後代的財富和文化遺蹟都掠取過來,不但是對歷史的褻瀆,還是對後輩人的不負責任!

  • 18 # 希望星晨58298869

    1.順應人心。武則天是在神龍政變時,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逼其還政於李顯的,她最後的歲月裡,儘管被兒子賦予了帝號,但手無寸權,如果遺囑中不以皇后的身份吩咐後代,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因為以女帝王身份獨立陵墓,史無前例,且在當時名不正言不順,因而聰明的武則天知道,只有提出與李治合葬才能頤養天年、壽終正寢。況且,乾陵從設計到施工傾注了自己的大量心血,葬在此處,心安理得。2.向李唐王室亮姿態。武則天為坐北朝南,君臨天下,動用酷吏與奸佞小人,嬌慣馮小寶(薛懷義),寵溺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給李唐王室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且長期憑爪牙與耳目把控朝政,後來弄得天怨人怒,如果不恢復李氏家媳婦的身份,恐怕身後會牽涉武氏宗族人員的權力和地位,甚至要夷好幾族。3.她對李治有感情。這位怯懦的天子,在太宗病危時就成了自己的俘虜,後來隨規矩出家到感業寺,也一直對自己念念不忘,並處心積慮地再次讓自己回到宮內,曾並肩戰鬥過:板倒了王皇后,板倒了長孫無忌,滅了關隴集團,實現了“二聖臨朝”等,而且二人在一起,生育了六個孩子,這些過往武則天終生難忘,風雨同舟中,二人早有了一定的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級低分過六級沒過的考研黨是不是不應該報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