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狀元及第
7
回覆列表
  • 1 # 林一Gerry

    清代狀元分文狀元和武狀元,而像我們大家一般所說的狀元都泛指是文狀元,畢竟千百年來的科舉制度深入人心,大清狀元出身的比較有名望的官員不多,像我們大家熟知的翁同龢、還有晚清最後一任狀元劉春霖(以書法為大家所熟知)都屬於現在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有所名望的狀元。這裡我著重介紹一下狀元出身的晚清重臣翁同龢。

    翁同龢江蘇常熟人氏,其父乃道光二年進士,咸豐朝官拜體仁閣大學士的翁心存。在咸豐八年,翁心存充任上書房總師傅之職務,負責皇子的教育,也就是說同治皇帝就是翁心存的學生。要知道,能夠成為“帝師”,是那個時代,對一位知識分子學識的最高肯定。翁同龢就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高階官宦家庭。而翁同龢本人那就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咸豐六年,27歲的翁同龢一舉高中狀元,開啟仕途人生。

    同治四年,不到40歲的翁同龢被兩宮太后欽點為同治皇帝的老師,成功接了父親的班,中年時代翁同龢學問之高,可見一斑。可惜同治皇帝剛剛成年親政不久,便撒手人寰。經過慈禧太后精心策劃,年僅四歲的載湉以咸豐皇帝過繼子身份繼承大統,也就是光緒皇帝。沒過兩年光緒皇帝也到了上學讀書的年齡,翁同龢自然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光緒皇帝的老師。也就是說,翁同龢乃兩代帝王之師,這對於翁同龢個人來說是一份特別的殊榮,但是大清王朝來說這就是大權旁落,國運衰敗之前兆。

    能夠成為兩代帝師,翁同龢自然仕途也是平步青雲。光緒八年,翁同龢以戶部尚書職在軍機處上行走,正式參政軍機,進入核心權力圈。

    進入核心權力圈之後的翁同龢幹了一件令後世詬病的蠢事。由於當年李鴻章幫助曾國藩,起草了一份彈劾時任安徽巡撫的翁同書的奏摺,這李鴻章不虧是刀筆吏,那文字讓他寫得,句句都是置翁同書於死地,以國家大意將兩宮太后及當局者架起來,以道德敗壞與翫忽職守將罪人翁同書“踏上一萬隻腳”,到底翁同書被罷了官,甚至差點丟了性命。這翁同書不是別人,正是翁同龢親大哥。而老爹翁心存卻因為此事悲憤交加,老爺子駕鶴西去了。

    所以說,這翁同龢與李鴻章之間基本上是不可調和的仇恨。

    私人恩怨歸私人恩怨,但是身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就李鴻章申請購買北洋艦隊購買新式戰艦而處處掣肘,致使北洋艦隊增添新式戰艦計劃落空。而這兩艘戰艦經過輾轉到了日本人的手中,中日甲午海戰中,擊沉北洋戰艦最多的“吉野號”就是新式戰艦之一。儘管翁同龢掣肘北洋艦隊擴編之事暗中得到了慈禧太后等人之支援,但是翁同龢之責任絕非可以一推了之。

    中日甲午戰爭以中方慘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一段落。應該說這一戰的失敗和這個堪稱中國最為恥辱條約的簽訂,真的是將這個曾經稱霸東方的巨大帝國推向了萬劫不復之邊緣。這個時候國內有志之士們紛紛站出來要求政府改革求變以扭轉大清頹勢,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等維新志士。這些維新志士雖然思想超前,但是並無實際權力,而此時的翁同龢竟然超前地成了一位力推維新改革的戰士,他還親自將康有為引薦給光緒皇帝,成為了光緒皇帝推行維新新政的第一助力者。

    那麼翁同龢的思想怎麼會如此進步呢?這主要還要從兩方面考慮:

    其一,封建王朝統治制度落後而頑固,嚴重阻礙中國的發展。

    儘管之前也是頗有膽識和聲勢地推行了“洋務運動”,但事實證明,這樣的“小打小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清王朝的問題,更不能扭轉大清頹勢。基於於此,更加先進和激進的維新思想誕生並給予腐朽的大清王朝一劑強有力的衝擊。翁同龢作為光緒皇帝的近臣,核心權力圈成員之一,對大清王朝落後的本質以及改革之必要性是有一定程度認知的。

    其二, 出於政治上的需求,維新變法成為翁同龢的最後機會。

    甲午戰爭敗北與《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主戰派代表光緒皇帝以及翁同龢的地位已然岌岌可危。唯有主動而帥照求變,光緒皇帝才可能有重掌政權之轉機,這對於翁同龢來說不失為上上之策。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翁同龢華麗轉身成為了“中國維新之第一人”(康有為語),成為了光緒皇帝推行新政最強有力的後盾與支持者。但是很“奇怪”的是,就在翁同龢極力幫助光緒皇帝推行新政之初,翁同龢卻被光緒皇帝免職了。光緒皇帝原本在朝中支持者就寥寥無幾,力爭求變的他,在人才本就捉襟見肘之時,竟然自斷臂膀,將自己的師父罷官而逐回原籍,這著實令人費解。這不禁令人產生疑問,這是光緒皇帝的個人意願嗎?

    關於這個問題,也是頗有爭議。

    一種說法是,因為翁同龢對康有為的態度從力挺急轉為詆譭,由“戰友”而反目,此說法根據翁同龢日記之記載。而光緒皇帝為了堅持推行變法,決定與自己師父決裂。另一種說法就是慈禧太后脅迫光緒皇帝而為之,用意自然是剪除光緒皇帝的羽翼,將其玩弄於股掌之間。

    那麼這兩種說法究竟孰是孰非?

    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從翁、康之間的關係入手。

    實際上翁、康關係並沒有破裂,前文提及的“中國維新之第一人”,就是在翁去世之後,康對其之評價,試問倘若二人關係破裂,康怎會如此評價之?而且從其他方面分析也不難發現其中蹊蹺,光緒皇帝諭旨對翁同龢的處罰是永不敘用,師徒二人僅會因為對康有為立場的“不同”,光緒皇帝就會絕情到如此地步?再者說,一旦變法有成,難道翁同龢就不會“轉變”態度,又有重新支援光緒皇帝的意願嗎?

    顯然,光緒皇帝主動罷黜翁同龢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可能有朋友會問,翁日記中記載與康劃清界限的記載又作何解釋?這很有可能也是出於翁之自保。在積極響應變法之時,翁已然被諸多守舊官員彈劾,成為眾矢之的。再加之變法失敗,推行變法之人都成了罪人,翁及時“修正”對維新派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

    鑑於以上分析,光緒皇帝罷黜翁同龢合理的解釋,恐怕只剩下被迫“罷黜”之說了。根據後來實際歷史之走向也可以證實這一分析結論,少了主心骨的光緒皇帝急於求成地將變法亂搞一通,最終迅速走向失敗。大膽設想一下,倘若有翁同龢一如既往地輔佐,也許維新變法不會這麼快就宣告失敗,而光緒皇帝的命運,也許會有一線轉機。

    可以說翁同龢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晚清人物,他的許多言行,都影響著大清王朝的命運,對歷史的最終走向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他也是作為清代狀元中少有的有名望有權勢且有影響著朝堂形勢的重臣了。

  • 2 # 聽史論今

    清朝一共進行科考112次,從1646年到1904年,狀元共114名。

    狀元各省份人數

    八旗 3人

    直隸省 4人

    江蘇省 49人

    安徽省 9人

    江西省 3人

    浙江省 20人

    福建省 3人

    湖北省 3人

    湖南省 2人

    河南省 1人

    山東省 6人

    陝西省 1人

    四川省 1人

    廣東省 3人

    廣西省 4人

    貴州省 2人

    官至大學士的狀元只有14人,分別是傅以漸、呂宮、徐元文、于敏中、莊有恭、梁國治、王傑、戴衢亨、潘世恩、張之萬、翁同龢、孫家鼐、徐郙、陸潤庠。

    清朝狀元總體官運不如前朝,在名望上來說還不如一些落榜名人 如洪秀全、袁世凱、蒲松齡、金聖嘆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戀對女孩子來說是一個怎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