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犀利小會計

    說到長大,肯定是基礎教育義務教育了。基礎教育是最基本的,等中考高考過後,學生想成為什麼就去讀那類學校啦,普通大學啊,職業學院啊,技校啊。

  • 2 # 手繪說星座

    我來談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每一個階段的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觀點,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在不斷的改變,心理也在不斷的成熟,在不同的年齡,有著自己不同的需求。

    在很小的時候就問他你想長大後成為什麼,他們的考慮往往都是很膚淺的,隨口說一個答案,畢竟心智還不成熟,如果按著這一方向培養,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眼界寬廣之後,他們難免會自己想去改變現狀,想學習別的東西,可是想轉變的時候卻發現,他們只有自己這一個方向的知識,這樣的教育是不可取的,或許你想讓他向好的方向發展,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但沒有幫助這個學生,反而會害了學生。

    學校的培養是為了每個人能夠全面發展,把基礎的知識都教給每一個學生,在學生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價值觀提高,他們會在深思熟慮之後做出一個自己的選擇,將來好好的按著自己的方向發展下去,如果學校單一培養,學生的心智又不成熟,最終會使學生走上一條不歸路,影響學生的前途。

    僅代表個人觀點。

  • 3 # 念真真念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多變的。

    今天的你想不到明天的自己究竟在做什麼。或許靈光一現你上著課就構思出一部驚世文作,你曾想著自己未來是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是懲惡揚善的警察,是能飛天遁地拯救蒼生的超人,但你最終因為靈光一閃成了一位知名的作家。

    哈哈,當然這只是一種暢想。

    小孩子太容易被一件事物吸引從而改變自己的夢想

    就像我曾經看了幾部tvb的電視劇就瘋狂迷戀了一陣子的心理學。如果我的老師問我未來長大了要去做什麼從而教學什麼,我可能就在心理學領域中掙扎了。

    但是現在的我並不喜歡心理學,因為我本身是個容易受他人思想情緒感染的人。真去學習了心理學,只怕現在已經把自己弄迷糊了。(言語誇張了反正深入瞭解了一些,確實自己學不了)

    所以題主所問,為什麼不問學生未來想做什麼從而教學什麼,你要是真這樣做了,也許教出來不世天才,但更多的可能讓一些意志不堅定的孩子陷入對未來的迷茫。

    因為新鮮興趣和熱情一旦過去,會有大批人堅持不下去。

    另外,大學裡,不就是分了學科教學的嗎,此時學生們的方向基本確定,確實也是題主所說那樣,而且如果有專業選錯的學生還可以轉專業的。

    ***

    這裡是念真,希望走過路過的小哥哥小姐姐順手給個贊。

    o(≧v≦)o

  • 4 # 遊小娛7

    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麼,更別說別人的催問了。

    現時代中每一個人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我們都一樣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課堂生活。無論課堂再怎麼無聊,我們都必須要聽。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學習,只有學習才能成就夢想的思想。

    可事實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我們越發感到迷茫,學習這些專業知識到底有什麼用呢。

    數學那麼高深,可很多人生活中好像只需要會算賬就行。語文那麼優美,但生活中我們學會說話就好。如此等等,很多人都認為,這些課程的學習對之後的自己根本毫無用處,都會感覺這是在浪費時間。

    於是乎,迷茫的自己產生了。我們不清楚我們以後要幹什麼,大多數人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的確,一切問題好像都集中到了長大後想成為什麼。這只是人的意願,並不代表你所想就能成功。現實其實很複雜,不要把一切想的那麼簡單。

    儘管如此,迷茫充滿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要輕易放棄。普京曾經說過: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在將來都會有所用處。是呀,多學一點沒有錯,相信自己學習的在未來某一刻,某個場景必將會用到。不是有有句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總之無論你的內心清楚不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學校教的東西,自己學的東西都會有用,只有擁有知識,才會有抓住機遇的資質,才能有成功的資本。

  • 5 # 圓滾滾的鮑小胖

    目前中國的教育仍為應試教育,學校和家長,都是讓孩子為了考試而在學習,應試教育以升學率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工作成績及學生學業水平。在中國,家長們注重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從小學開始,就不斷地給孩子們報考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家長們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從而忽略了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由於作業多,成績單,升學率等各種形式的壓力讓學生變成了學習的機器

    記得在我上個星期參加的一次畫家的講座上,畫家和我們講述了她所感覺到的中國應試教育和國外的教育的區別,她說

    在中央美院接受學院式教育的時間裡,她說自己一直在不斷地思考,曾經一度感到困惑和茫然,好像不再知道畫畫是為了什麼,畫出來總感覺缺少了以前的自由隨性。直到去美國進修,擁有了自己的小畫室,在陌生的地方少了許多顧慮,反而多了一些自主的思想,在這期間她逐漸領悟到怎樣用形式語言輔助畫面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地探索新的形式,和表達方法,而最終又迴歸到了畫面,在畫面裡尋找最初童年時期的自己。所以,我希望中國的教育也能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而不是為了考試而去學習,問問學生想要的是什麼,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不去用學習的好壞來衡量一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屬於他的優點

  • 6 # Easy的不亦樂乎

    首先明確學校的作用是幹什麼的?

    學校,從古代的學堂到現在的小學、初中、高中,不管什麼時候學校的作用基本上沒有變過,學校的作用就是教知識,傳道受業解惑。就目前的應試教育來看,必須透過層層考試才能有出息,出人頭地,儘管有的人不走尋常路,也成功了,但是也不能改變這樣的發展趨勢。

    小時候,老師和父母說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出息,儘管有著哪方面的愛好或者興趣,但也只能被稱為興趣而言,與學文化課知識相比,那些就屬於課餘生活。顯然,人們的思想基本上根深固蒂,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出息,那怎麼考上大學?從而,學校的作用就是幫助更多人考上理想的大學,因此,學校教的東西當然就是那幾門科目了。

    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興趣班,跳舞,跆拳道……現在生活條件都不錯,加之競爭又大,誘惑又多,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堅持對於他們來說也太難了。那麼,如果孩子想學什麼,可以去報各種興趣班,而這些興趣班的作用就是來解決孩子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的問題。

    但是,同時又出現一個問題,現在都倡導全面發展,家長就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沒有讓孩子有自己的休息空間,然後每天還喊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我看來,什麼東西都想幹,到頭來什麼東西都幹不好。這個就連成年人都很難把它做好,就別說一個孩子了。

    所以,我覺得報興趣是好事,作為家長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商量,根據孩子的真正的興趣愛好和重要性來選擇上興趣班,還要讓孩子意識到不是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養成一個說到做到的意識,否則就是無用功。

    再說,孩子想成為什麼?這個在考上大學就是要面臨的選擇,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選擇什麼專業。那麼,小學、初中、高中的作用就是提升孩子的文化課基礎,幫助他們離自己的夢想更進一步,術業有專攻。

    因此,就目前來看,學校(高中之前)都是教文化課知識,也是目前的教育趨勢,沒辦法改變,但是小時候孩子可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報興趣班,但是要慎重選擇,一旦選擇一定要全力以赴。

  • 7 # JIAAOU毛十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夢想,並不是每個夢想都恰好有志同道合的人,更別說每個夢想都會有合適的老師了沒有老師,學校該怎樣教呢?

    只能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很難做得到。

    況且,我們活在這個世上有太多不確定的事情,所以不是我們想成為什麼就可以成為什麼的。

    曾經我有一個夢想,當一個主持人。

    我出生在內蒙古的一個小城裡,小城有多小呢?一所小學一所初中一個市場幾個小區。這就是小城的全部了。小城小,優秀的人也少,因此,在我的小學時代,在那座小小的城市裡,我的演講能力是優秀的。

    大概是因為被小城矇蔽,或者是被自己欺騙,我總覺得自己演講這方面很厲害很厲害,就有了那個夢想——當主持人。

    可是,直到我慢慢長大,來到越來越大的城市裡,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多麼渺小啊,從小城市來到大城市,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個“鄉巴佬”,我無法融入到新的生活了,她們說名牌我都不懂,說的明星我也都不認識,我開始自卑,深切的自卑,我把自己包裹起來,連同夢想。我覺得,一個鄉巴佬是沒有資格做主持人夢的。

    初中高中三年,我基本沒敢參加任何演講比賽,也沒敢學藝術,我把夢想珍藏起來,準備等到上了大學——傳說中自由的天地——再把夢想拿出來好好珍藏。

    可是造化弄人,我考進了新聞傳播學院,可怕的是,我們學院有一個播音主持與藝術專業

    我不信只有播音班才能吧演講做好,我也嘗試著參加演講比賽,參加電視臺主持人的報名,可是結果,我都落選了。我不知道是因為我自己的原因還是老師們對播音班和普通班的慣有偏見,總之,我 再也不敢參加這樣的比賽了。再也不敢了。也許,這個夢想,就要被永遠封存了吧。

    我大概再也成不了我想成為的人了。

    你看,遇到這樣的情況,學校想把我教成我想成為的樣子也不可能了,我已經失去了主持人最重要的特質——自信。

  • 8 # 一杯可樂16

    小時候總有人問我們,長大了想要幹嘛?我們總是積極舉手回答,我想要當科學家,我想要當物理學家,我想要當音樂……可是等我們長大了卻發現那僅僅只是一個夢想……

    “他只是一個孩子”在我們犯錯的時候,或者做法不成熟的時候,我們能聽到大人或者老師對我們說原諒他只是一個孩子,所以學校不這樣做,也是可以理解的。人都是善變的,人是很複雜的。喜歡與不喜歡,想要幹嘛,不想要幹嘛。這可不是說一下就是一輩子的事。不是有一句話叫做,我只是說說而已。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不斷成熟,知道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長大後想成為什麼並不意味著,長大了就會幹這個。學校教育也是一個過程,由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我們讀書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學校我們都是一樣的,在學校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在成為優秀的個體之前,得有一定的共同的知識積累,這就是學校不這樣做的原因。

    個人想法,各抒己見。

  • 9 # 胖大星啊

    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是填充式教育,即老師不停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受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影響,很多老師、家長想將孩子培養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那種人。你可能會說並不是這樣,很多家長會幫孩子報特長班,並不是只讓孩子讀書,可終究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成為人中龍鳳,將來找個好工作。

    學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學生培養成才。大部分學校判斷孩子能否成材的依據就是,成績排在全年紀多少名、全市、全省多少名。他們 不會問你將來想幹什麼,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那套填充式教育方式是通用的,他們只想將你培養成他們心目中那種人。家長會問你來想成為什麼,你會答科學家、老師、醫生,他們會獎勵你一顆糖。你如果回答司機、服務員,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削你一頓,因為那是學習不努力的人乾的活。

    2011年中央教科院做了一項調查,他們調查了自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結果發現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此外,他們還有另一項調查,在調查了全國100名科學家、100名社會活動家、100名藝術家、100名企業家後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的成就與學校並無直接關係。

    學校不會問你以後要幹嘛,他們不想問,也無暇去問中國學生有那麼多,每個人將來都會有自己的歸宿。我也不想指責誰,畢竟學校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我只想說,即使沒有人支援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你還有自己,你可以自己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並不只是學習成績才能證明你是多優秀的人,各行各業都有優秀的人,每一個職業都值得尊敬。這些東西可能學校不會教你,但自己要懂。

  • 10 # 小汀看事

    學校為什麼不問學生長大後想成為什麼,從而教會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

    很幸運的是,我們班主任有問我們長大後做什麼,而且還做了一件至今還不能忘記的事。

    由於一年級的學校要拆,我誤打誤撞的進的鎮裡最好的小學,老師看了看成績,把我調到級裡最好的班級-重點班。那時候我家裡和我都沒有概念要念最好的小學,最好的班級。只是要再分配學校,我就進來了。

    最幸運的是我們擁有了鎮上每年評優秀的班主任作為我們4-6年級的班主任兼輔導員。她是我們這一生中難忘的老師,她領著我們參加鎮裡大小的演出儘管我們不是表現系。我們參加很多鎮上的表演活動。還有航海比賽,幫助五保戶,去鎮上獲國家領導人親臨的企業去拜訪,去港口做小記者訪問。在我們的80-90年代這些都是最先進的活動。

    有一次我們的課程,老師就問我們每一個人,長大後要做什麼,什麼是我們的理想。大概在別的學校裡面,這個是一個作文題。上課問了下課就寫作文發表一篇張篇大論。我們的老師卻讓我們找到我們想做的工作,我們的理想,並且找到那個公司,找到負責人的聯絡方式,把一封把我們的願景的信寫給負責人,並且希望他告訴我們我們該做些什麼學些什麼。那個年代並沒有網際網路,需要的資訊只能透過報紙,透過周圍的人打聽。

    小學的我們都很單純,把自己的理想,自己想做的理了一天,開始找各種的報紙雜誌,最後在電話本(90年代的電話本,那裡有所有已經安裝電話的個人以及公司的電話號碼以及聯絡人),查到了地址以及聯絡人。就把我們那些充滿童真的信發出去。每個人都很急切地盼著回信,但並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個公司的領導人都會有回信。那時同一個鎮上通訊大約是1-2周,3周後,我們收到了第一批迴信,我們班上50多人一起發出,最先回來的有10封。我是第一批收到的,當時高興了一個星期。字裡行間,都是公司領導對我們這些小學生的關心以及詳細的建議。我當時想做的是一名室內設計師,無奈初中後,家裡也沒有支援去學畫畫。最後這個美好的夢想還是存在童年的記憶裡。今天看到這個題目被久久的記憶勾起來,但還是那樣的清晰和快樂。

  • 11 # 芒頓小麥

    先選擇再體驗

    我們國家的教育就是先選擇再體驗。

    學校從小不會問孩子長大後想成為什麼,而是儘量教學生學校自認為有用的東西。

    從小就讓他們學國文,是因為語文是自古留下來的優良傳統;從小就讓他們學數學,是因為數學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從小就讓他們學外語,是因為外語能夠連結他們和外界的聯絡。

    孩子們沒有主動去選擇的權利,包括現在的父母越來越不願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週六週日就給孩子們安排了滿滿的課程。從小就報了許多舞蹈班,樂器班等,把孩子的空閒時間擠得不剩多少。

    激烈的競爭環境

    其實,這和中國當前國情和人文社會環境有關,人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多掌握一門技能便多一門謀生的手段,學校也儘可能讓學生多學東西。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們原先的主動創造力便漸漸消失。

    外國的教育模式和我們國家相反,他們注重孩子在少年時期的快樂成長和自由發展的能力,在大學時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他們看重孩子的選擇能力和創造能力。

    但是我們國家的教育也不是不好,至少我們的學生在考試方面特別擅長,經常有國外學生考試之前緊張過度導致失眠之類的事例。

    中國是一個高考大國

    中國是一個高考大國,每年的6月8號,6月9號這兩天不知牽動了多少家長的心絃。這是很多學生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

    我們高中老師曾經對我們說過,我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這次的高考,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盡力而為。從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我們每一步似乎都在為高考做準備。

    這樣的話或許太偏激,但是當時正處於高三的我們,卻深以為然。

    這樣的高考模式也多多少少導致了我們國家的教育模式——先選擇再體驗。

    然而,健全的人生理應是多元的人生,多項選擇的人生——先認真體驗,再負責地選擇。

    大冰曾說過:“沒有任何一種生活方式是天然帶有原罪的。但任何一種長期單一模式的生活,都是在對自己犯罪。明知有多項選擇的權利卻不去主張,更是錯上加錯。”
  • 12 # 銀角大王蛤

    學習是為將來做事情打下基礎。沒有知識怎麼去做想做的事情。

    其實我對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才能成功這類的話還沒有什麼感觸。不過最近上課時老師都在有感而發,都在強調學習。老師們說,她們之前也不理解這些話,工作了之後才漸漸理解。

    學習和你將來的工作一定是有聯絡的。

  • 13 # hlSnowy

    學校不問學生長大後想成為什麼,從而教會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都原因有很多方面,以下是個人觀點。

    當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經濟越來越發達,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在追求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一個學校學生的在校期間學習素質表現得怎麼樣,決定著這個學校的教育程度怎麼樣。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更加提倡學校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整體提高國民素質。

    學校如果只針對這個孩子的這個夢想進行教育的話。

    第一,不符合當代國家教育政策的發展。經濟發展,要求學校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素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第二,如果要求一個非專業的學校,針對學生的某一興趣進行針對性教育。這樣,不如直接把孩子送到專業性學校學習反而更好。

    第三,現在網路越發達,高校出來的學生越來越多,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大,如果只有針對性教育,而不全面教育,反而很難在當代社會上立足,

    第四,人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達到了一個目的,還會有下一個需求。更何況是一個學生呢,就像一個孩子,小時候問他,長大後想做什麼,跟現在問他,你現在的夢想是什麼,或許是不一樣的。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需求,不僅僅是因為年齡階段的影響,更多是學校是針對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當然,如果說學生有需求,想做什麼,學校也會努力的改善教育方法,側面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學生。

  • 14 # 冷從文

    教育可分為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基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從小學到中學階段的通識教育,是為學生以後學習其它知識和技能打基礎。而職業教育也是建立在基礎教育之前的,在完成一定的基礎教育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物業水平和興趣愛好去選擇相應的職業教育,學習職業技能。

    小學到中學的基礎教育結束之後,學生可以選擇直接就業,也可以選擇參加高考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上大學)。在中國,大多數同學選擇了後者,因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除了學習掌握理論通識之外再無學習過其他可以安身立命的職業技能,高中畢業後直接就業顯然在社會上是沒有優勢的。而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相比則更加側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教育和培養,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

    無論是選擇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必須建立在基礎教育之上,因為這樣安排是符合兒童身心規律的,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對世界的正確認識,之後學生才能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情況對未來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 15 # 道聽途說的小橘子

    首先我們在中考之前接受的都是義務教育,也是最基礎的教育,在小學我們學會的都是最基本的比如:拼音和算數還有一些生活的常識和基本道德。培養我們的基礎價值觀和是非觀念還有音體美等各項課程。只有我們學習了這些瞭解的多了,體驗過音體美課程才能更好的讓我們選擇自己喜歡學習的是什麼還有自己擅長和喜愛的有哪些。

    當我們接受完義務教育後我們開始參加中考,有一部分同學會選擇繼續高中接受教育也有選擇去職業學院學習自己或者家庭覺得好的技能。而且很多人在高考時候也可以選擇藝考,透過自己的藝術特長考去理想的大學。

    不論是在本科大學還是藝術學院還是職業學院都有各種各樣的社團,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們一樣可以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

    我覺得這就是學校為什麼不問學生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從而先開展基礎教育的原因吧。

  • 16 # 鐵錘阿鐵錘

    學生的學生生涯正規來算應該是從小學開始的,而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般在6-8歲。

    其實我們小時候都被問過長大以後想做什麼,回答大多是:科學家、宇航員、警察、醫生、老師...

    孩子對職業的認知是狹隘的

    孩子天真的認為世界上只有那麼幾個職業,如果讓他們選可能就不需要學校的存在,而是幾個“科學家培養基地”“宇航員培養基地”就夠了,而且他們只是透過父母和其他方式知道這是一個很正面很厲害的職業,卻並不瞭解從事這個職業以後每天都工作內容是什麼。

    孩子的目標是不明確的

    由於並不理解每個職業的內涵,所以認識也只侷限於表面。孩子們的想法都十分直接簡單,當他們有一天發現這個職業有一些地方和他們想象的不一樣,他們便會迅速放棄,接著迅速找到下一個“目標”。就像俗話說的“想一出是一出”。

    孩子的想法與自身素質不對等

    我們就拿宇航員來舉例,假如你想成為一名宇航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以上的一些條件對孩子來說為時尚早,而學校也就“無從下手”;更有一些東西是抽象的,是需要日積月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不是學校說教會就能教會的。

    學校教的都是最基本的,是無論以後從事什麼行業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

    我們從小就學習數語外,就連高中分文理以後這三科也是雷打不動的要繼續學。既然都分文理了,為什麼不分的乾脆一點,文科不學數學,理科不學語文?

    因為學校教的一些東西是以後無論做什麼都需要的,例如:數學並不是各種算術和幾何,而是一種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這種東西是以後無論在學校生活還是工作中都需要具備的。

    這就好像一道選擇題,你都沒給人家選項,你讓人家怎麼選呢?

    所以就先讓你具備基本的素養,瞭解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和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再從中給你一些選項讓你選擇,不是更好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過來人有什麼對大一新生要說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