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往事隨風飄流

    漢末農民起義是指黃巾軍起義。

    東漢末,政府朝廷混亂,外戚、宦官干涉政務,中央集權體制已然衰落,地方分權格局加劇。

    地方上連年旱災,賦稅卻依舊延續徵收,不見減少。

    所以農民暴動是歷史必然,然而地方軍閥也開始了磨刀霍霍。

    農民為了吃飯為了生存,為了爭取自身的安定生活,拿起各式農具討伐漢朝的昏庸無道,但最終失敗了。

    皇帝從農民身上獲取了全部的資源,最後卻還不斷壓榨人民。人民何罪之有?!

  • 2 # 任十三讀史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農民起義,都是一群可憐的草根無路可走的悲壯之舉。漢末的農民起義也不例外。

    當時政治的昏暗一定是到了非常嚴重的境地,這時候再來一個什麼自然災害的話,就具備了起義所有的客觀條件。然後缺的,不過是一個振臂高呼的人。當張角兄弟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時候,未來怎樣?他們並不清楚。

    黃巾起義的最終結局是被東漢末年的軍閥和朝廷聯手剿滅了。起義雖然失敗,但卻正式敲響了漢王朝的喪鐘。天下開始狼煙四起,軍閥混戰,終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隨著魏文帝曹丕的即位,漢朝宣告滅亡。

  • 3 # 楓吹雨

    一家之言

    人類社會最底層的階層永遠處於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生存環境最為惡劣,同時,忍受力也是最強的,但凡有條活路,有口吃的,就不會造反。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是一部部反剝削,反壓迫的起義。漢末農民起義,其實和歷史上的其他農民起義性質是一樣。

    當時的大環境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罵王朗的話中說的很明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行之悲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東漢末期,經歷了質帝,衝帝兩個短命皇帝,皇權更迭頻繁,不可避免的被士族門閥侵蝕,兩相爭鬥,外戚,宦官交替上臺,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治動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影響經濟,漢末的政治格局,士族門閥壯大,這是在東漢建立之處就存在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就是借力門閥士族的力量。但是東漢前期,社會終於安定下來,各個階層都在發展,都在療傷,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荒蕪。人少地多,階級矛盾不怎麼劇烈。所以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王朝初期,只要皇帝不作死,不折騰,都會迎來一個盛世,例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洪武,永樂盛世,(包括女真入關所謂的康熙盛世,這個水分很大)。但是隨著社會安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恢復,土地矛盾加劇。門閥士族要發展壯大,必定要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而底層農民只能在生死線上掙扎。士族門閥政治在兩晉壯大,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更替,一直持續到唐末,最後到唐末黃巢起義,士族門閥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紂無道,起而伐之”,農民活不下去,種地不行,要麼餓死,要麼逃荒。明末流民就是這樣慢慢壯大的,流民乞討活命,乞討不行了就發展到最後就發展成流匪。

    說白了,農民起義就是想討個活命。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人物湧現出來,作為首領,領導起義。這時候農民被迫無奈的自發的起義,演變為具有一定政治目的性的割據勢力,進而王朝更迭,皇權交替。

  • 4 # 經典守望者

    兩漢農民起義的根源都在於經濟的崩潰,西漢時期由於王莽篡逆,整個西漢時期的政治資產全部被王莽所篡奪。因此王莽可以隨心所欲的實行他的那一套天方夜譚似的經濟政策。

    首先,他主張改變幣值。將原本的五銖錢全部廢棄,而使用他種類繁多的新幣。據《漢書》記載:

    “莽即真,以為書‘劉’字有‘金’、‘刀’,乃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 小錢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次七分,三銖,曰‘么錢一十’。次八分,五銖,曰‘幼錢二十’。次九分,七銖曰‘中錢三十’。次一寸,九銖,曰‘壯錢四十’。因前‘大錢五十’,是為錢貨六品,直各如其文。

    這項改革在短短數年中就將國家經濟搗毀,由於它是全方位的經濟革命而不是部分的改革完善。所以,因為王莽改制而破產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人都投入到了反王莽的隊伍中,也就是後來的農民起義軍。

    東漢時期的黃巾軍起義也是由於經濟的困難造成的。東漢桓帝時期國家經濟就已經開始面臨極大困難。桓帝延熹四年就開始明碼標價出售實際官職和高階爵位:

    “佔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光和五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

    在賣官鬻爵的過程中,所使用的錢幣數量非常驚人。“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這樣的錢幣數量足以使五銖錢的價值跌到谷底。一般等價物的崩潰和貶值自然會讓小農的經濟破產,黃巾軍起義便是由此而來。

  • 5 # 萬歲1148858845

    中國古代的上層精英在看待現實的時候往往都會用歷史上與之相似的時代進行對比,類比,這就是古書上常說的,引經據典!事實上東漢末年的情況與西漢新莽末年十分相似,都是豪強在地方壟斷土地,權力,朝廷上外戚專權進而導致農民無法生存而起義,這點東漢計程車族豪強已經非常清楚所以他們總結新莽時期的教訓(綠林義軍擁立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而提出“代漢者當塗高“(意思就是代替漢朝的人應該是掌權的地位崇高的人)而縱觀黃巾起義實際上就是部分士族豪強在背後利用民眾不滿而策劃支援的陰謀暴亂(在無根據地物資,財政支援的時候竟然能突然起兵幾十萬)後來曹操以區區幾萬兵力竟然能收復三十萬起義的黃巾青州兵也能頗能說明問題

  • 6 # 不聯絡不代表放棄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導致黃巾起義根本原因在於哪裡,我們可能都會說是因為政治腐敗什麼的當然這是一點但是封建制度下每一次農民起義多是因為土地兼併。

    那麼大漢四百年基業怎麼會崩潰於黃巾之亂呢?

    我們看一下東漢帝國是如何建立的,東漢是與豪族聯合、向豪族妥協的政權,這一格局註定東漢不能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光武皇帝曾試圖推行度田,執行官吏“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甚至公文下發的公文上寫明瞭“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因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劉秀因度田不力,殺了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十餘人,最終還是不見成效,不得不放棄了度田的努力。這可謂東漢統治者延續西漢的做法,所做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努力。所以是因為東漢帝國的莊園經濟大地主豪族與帝國的妥協,得到地主豪族的支援才能建立的了東漢帝國,所以這是根基是永遠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因為豪門地主各自擁有很大的權利封閉的莊園有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就是軍事權利—“兵員”更正要的是他們手裡掌握著帝國的財富和經濟,這也是漢末以來土地兼併愈加嚴重到了徹底解決不了的地步,也是在建國開始註定解決不了的事情,因為如果去動搖就相當於動搖帝國的根基,政權就會顛覆。這樣長期的土地兼併和政治腐敗朝廷內鬥加之天下大旱本就脆弱的小農經濟崩潰,農民百姓水深火熱,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至此,漢帝國的根基徹底動搖,最後導致漢帝國徹底沒有迴旋的餘地。

  • 7 # 風雨滄桑的歷史

    漢末農民起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它第一次把農民戰爭和宗教結合起來,宗教強化了農民戰爭的動員能力,包括思想的號召力,這是一次在宗教思想支援下的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那麼農民戰爭和宗教結為什麼會結合起來?以及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東漢流民: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這是東漢晚期流傳的一首歌謠。大意是說:小麥還在生長,大麥已經成熟,在田間收割的只有婦孺。家裡的男人在哪裡?男人都在西北胡地服兵役。基層官吏自備車馬,一路向西。百姓苦不堪言,控訴無門,只能含淚吞聲,私下論議。

    國家有邊患,男兒服役從戎、保家衛國,本來是尋常之事。可是,東漢後期的西北兵役為什麼會讓百姓如此痛入骨髓而怨聲載道呢?

    這主要是因為戰爭給東漢王朝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漢安帝時期(106—125年),為平息羌亂,花費二百四十多億。漢順帝時期(125—145年)的一場戰爭,又耗資八十億。而當時,東漢王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只有大約八十億。這無休無止的龐大軍費,自然都出在百姓身上。

    曠日持久的對羌戰爭,成為東漢王朝始終無法甩掉的沉重包袱,也給黎民百姓帶來無限痛苦。男子出生入死,奔命邊關;婦孺勞作田間,還得負擔鉅額軍費和多如牛毛的雜稅。戰爭之外,東漢後期的土地兼併問題愈演愈烈,“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加上連年災荒瘟疫,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為了活命,不得不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乞食,成為流民。

    太平道:

    早在西漢成帝時,一個名叫甘忠可的人,從濱海齊地千里迢迢來到京城長安,向朝廷獻上了一部名叫《包元太平經》的書。朝廷認為他假借鬼神欺上惑眾,將他關進大牢。東漢順帝時,齊人宮崇向天子奏上《太平清領書》,被沒收封存在帝國的書庫裡。桓帝時,著名的方士襄楷又向皇帝提到這部書,皇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也沒有追究他的過失。到了靈帝時期,張角接受並宣傳《太平清領書》的思想,創立了一個宗教組織——太平道。

    張角的太平道,並不是當時唯一的道教組織。位於巴山北麓的午子山,壑幽林密,溪水潺潺,風景秀麗。相傳,東漢人張修曾在這裡創立了“五斗米道”,在百姓中收徒傳道。百姓交五斗米,就可以加入組織,“五斗米道”由此得名。張修在徒眾中建立起嚴格的管理組織,儼然成為一個與地方政府分庭抗禮的獨立王國。

    太平道用符水療疾,給老百姓治病,正是當時廣大生活在死亡線上的老百姓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一種需要。太平道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與東漢後期社會矛盾激化、廣大人民群眾困苦不堪有很大的關係。

    黃巾舉事: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太平道發動起義的戰鬥口號,也是他們起義前的輿論準備。“蒼天”,代表腐朽的東漢政權;“黃天”,則代表新生的太平道理想社會。“甲子”,是184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為農曆甲子年。實際上,“蒼天已死”的口號並不是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時才發明的。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地發現了一塊墓磚,上面赫然刻著四個字:“倉天乃死”。“倉天”,也就是“蒼天”。“蒼天乃死”,與張角太平道宣揚的“蒼天已死”口號如出一轍。這塊墓磚有明確的紀年——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比張角起事早了十幾年。這說明,早在張角起事之前,下層百姓中間就普遍瀰漫著絕望和仇恨的情緒,這也是太平道迅速發展的群眾基礎和時代背景。一旦有星星之火,就會形成燎原之勢。

    總之,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發動的全國性農民暴動。它雖然沒能推翻東漢政權,但是使這個老邁腐朽的封建王朝遭受重創,奄奄一息。第一,東漢政府的統治秩序受到巨大沖擊,國家財政出現了巨大危機,宦官與士大夫群體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更加黑暗。第二,黃巾軍開啟了一個持續動盪的時代。在邊疆,漢族豪強與羌人、烏桓、鮮卑勢力聯合,邊陲再無寧日。在中原,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官軍疲於奔命。第三,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軍閥,他們逐漸由帝國秩序的維護者演變為東漢王朝的掘墓人。後來開創了三國鼎立局面的曹操、劉備及孫權的父親孫堅,都曾參與過鎮壓黃巾起義。

  • 8 # 居山書屋

    漢朝末年,戚宦鬥爭、豪強割據,農民失地、民不聊生。通常一個朝代走到盡頭,會有各式各樣的亂象,農民起義只是其中的一種。

    農民由於其文化素質、見識格局、軍事組織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起義幾個月或幾年之後會被打壓或者消滅。它對一個王朝也能起到流血割肉的作用,但是力量有限。

    縱觀中國歷史上力量特別強大的幾次農民起義,比如黃巾起義、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它們當中都有文人的參與。有了文人的出謀劃策,其起義力量和持續時間都厲害了許多。

    沒有文人參與的農民起義,例如陳勝吳廣起義、赤眉農民起義、陳碩真起義等,都是來勢快,去勢也快。這與他們缺少專業的軍事組織能力和小農思想決定的。

    農民起義最後少有成功者,一般都被地主豪強、官僚階級奪取了勝利果實。即使暫時勝利了,也是能打不能守,農民在政治上是沒什麼遠見的,農民起義也沒怎麼推動社會發展。

    漢末的黃巾起義算是一次比較有水平的農民起義。帶頭大哥張角信奉道教,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他藉助傳教佈道,廣泛發展信徒。

    而宗教在亂世能慰藉人心,張角的武裝力量因此一度發展到一百多萬人。人數眾多,地域分佈廣泛,張角的黃巾軍讓很多州郡失守,官吏倉皇逃命。

    由於農民起義本身的性質,大家來自四面八方,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軍事訓練,一群烏合之眾打起仗來結果可想而知。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張角病死,張梁、張寶被殺,黃巾起義被鎮壓平息。

    黃巾起義是漢末諸亂象中,對朝廷很沉重的一次打擊。漢朝廷為了儘快鎮壓起義,將權力下放至地方,這也為後來的豪強割據、軍閥混戰種下因。

    農民為什麼要起義?因為窮,吃不飽飯。錢都在誰手裡?豪強地主。朝廷咋不管他們?管不了,沒能力管。

    土地都悄咪咪私有化了,壓榨和剝削就會隨之產生。朝廷中央權利的弱化,地主的崛起,都預示著這個王朝的根基不穩了。

    這就是漢末農民起義的原因,起義對於推翻舊王朝有點作用,但不明顯。真正推翻舊王朝的還是有野心的將領和官員。也就是說,誰組織能力強、誰能匯聚天下的財產,誰就能建立新的王朝。

  • 9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新莽時期一般仍然作為西漢末)主要起義軍:

    綠林軍[ 天鳳四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為新朝末年最大最重要的一支起義軍。

    新朝末年,因為王莽新政的失敗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當時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兄弟常常為饑民打抱不平,因此獲得了新市一帶民眾的擁戴。天鳳四年,王匡、王鳳兄弟聚集饑民,發動武裝起義,以綠林山(今湖北當陽東北)為基地,被稱為“綠林軍”。綠林軍起義之後,荊州一帶紛紛響應,從者甚眾。新朝地皇二年(公元21年),綠林軍擊敗荊州官軍,殺了州牧,隊伍急速擴大。綠林山中大疫,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西入南郡稱下汀兵;一路北上南陽稱新市兵,並與另一支起義軍平林兵會合。其中新市兵在南陽收納了南陽人劉演,劉秀兄弟。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漢的國號,建元“更始”。接著綠林軍攻佔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縣(今河南郾城)等地,並派兵進攻宛城,王莽遂派王邑、王尋率兵反撲,結果爆發了著名的昆陽之戰。最後王尋被殺,新莽軍主力被消滅。綠林軍隨即兵分兩路進攻洛陽和武關。

    更始元年(公元23)綠林軍攻取長安,王莽被殺死。同年10月劉玄北都洛陽。當時赤眉軍曾打算與劉玄聯手,但是被劉玄回絕。次年,劉玄移都長安後,起義軍發生內訌。劉玄殺害起義將領,王匡等被迫率眾歸附赤眉軍。同時,劉玄錯誤的將劉秀派到河北去招撫其他勢力,結果放虎歸山。更始二年,赤眉軍分兩路進攻更始政權。次年會師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進至華陰時立西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年號建世。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軍攻佔長安,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殺。綠林軍自此覆滅。

    赤眉軍[ 天鳳五年——建武三年(公元27年)],為新莽末年另一支較大規模的起義軍。

    新莽末年,天下大飢,尤其以青州一帶最為嚴重。天鳳五年,琅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今山東莒縣)率領100多名饑民起義,得到青、徐(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等州饑民響應,隊伍發展到數萬人。他們約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因把眉毛染成赤色以免作戰時與亂軍相混,故稱為“赤眉軍”。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王莽侄)、更始將軍廉丹率10餘萬大軍鎮壓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東南)為赤眉軍所大敗。廉丹戰死。後赤眉軍轉戰於兗州(今河南省東部)一帶。更始元年,樊崇聽聞綠林軍已破長安,本欲去與其聯合,但是不料被劉玄拒絕。不久綠林軍即發生內亂,王匡率部出逃,投降赤眉軍,使得赤眉軍力量大增。更始二年,赤眉軍分兩路進攻更始政權。次年會師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進至華陰時立西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年號建世。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軍攻佔長安,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殺。這時,關中豪強地主隱匿糧食,組織武裝頑抗。建武二年(公元26)赤眉軍因糧食斷絕退出長安。次年初,在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宜陽(今屬河南一帶)遭劉秀部圍擊,樊崇被迫投降劉秀。不久,樊崇等再次起義,旋即被鎮壓,赤眉軍徹底瓦解。

    東漢末起義軍: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張角等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起義者頭裹黃巾,故稱"黃巾起義"。

    東漢後期,政治腐敗,橫徵暴斂,加之災情嚴重,民不堪命,農民紛紛奮起反抗。漢靈帝時,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創立"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以咒符水治病為傳道手段,利用宗教秘密宣傳組織群眾,反抗東漢暴政。十餘年間,擁有徒眾數十萬,分佈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州,並按地域將其分為36方(部),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首領。還在京城發展道徒和收買宦官,作為起義內應。又以讖語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準備於甲子歲(公元184)三月初五起義。當年正月,張角以大方首領馬元義負責籌調荊、揚數萬人至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作起義主力,又往來京城打探訊息和聯絡徒眾,事為弟子唐周告發,致馬元義被捕車裂,京城地區與太平道關聯者千餘人遭害。值此驟變,張角決定提前行動。

    二月,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冀州起兵,各地黃巾軍相繼而起。南陽地區首領張曼成自稱"神上使",率部攻城,殺太守;首領波才所部攻佔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彭脫部活動於汝南,取召陵(今漯河東北),向潁川靠近;東郡(治今濮陽西南)卜己部進攻蒼亭(今山東陽穀北)。各路黃巾軍聲勢浩大,發展迅猛,攻佔州郡,焚燒官府,京師震動。淮南、巴蜀、涼州等地的起義也相繼爆發,震撼著東漢王朝。

    漢靈帝下令赦免黨人,以緩和內部矛盾,並出宮中藏錢分賜官兵,用西園馬匹加強軍隊,又令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五營營士屯都亭,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外圍的函谷、伊闕、孟津等八關設都尉,以保衛京城。接著,命北中郎將盧植率軍攻張角,以搗毀黃巾軍中樞,又遣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率兵4萬餘,鎮壓對洛陽威脅最大的潁川黃巾軍。

    四月,波才領導潁川黃巾軍擊敗朱儁軍,乘勝圍攻皇甫嵩於長社(今長葛東北),使其陷入險境。後因黃巾軍依草結營,戒備不嚴,夜間被皇甫嵩趁風燒營,潰退時又與騎都尉曹操遭遇,損失甚重。次月,遭朱儁、皇甫嵩、曹操合擊,數萬人被屠殺。六月,波才退守陽翟,彭脫至汝南西華(今西華南),不久均被鎮壓。朝廷隨即派朱儁進軍南陽,皇甫嵩進攻東郡卜己。八月,在倉亭大戰中,義軍犧牲7000餘人,卜己被俘,東郡黃巾軍失去戰鬥力。

    南陽黃巾軍自三月圍攻宛城,同太守秦頡相持百餘天。六月,張曼成陣亡,趙弘代為首領,隊伍迅速發展至十餘萬,攻佔了宛城並堅守至八月,多次粉碎朱儁及南陽、荊州地方武裝的進攻。趙弘戰死,韓忠繼為首領。朱儁佯攻城西南,而自城東北乘虛突入。韓忠退至小城,請降未成,領義軍死戰堅守。後被朱儁撤圍誘出,中埋伏而敗。韓忠投降被殺,餘部推孫夏為首領,還城繼續抵抗,十一月,遭孫堅所部官軍猛攻,率眾轉移至西鄂(今南陽北)西南,兵敗精山,萬餘人慘遭殺害。

    河北黃巾軍在張角領導下,不斷獲勝。三月,與盧植官軍交戰後,初有失利。張角令張寶守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自與張梁守廣宗(今威縣東),成犄角之勢。盧植不能克。繼又擊敗東中郎將董卓的圍攻。十月,朝廷調皇甫嵩代董卓,繼續攻廣宗。此時張角病故,張梁為統帥,率部激戰,又將其擊退。後因戒備鬆懈,遭到夜襲,兵敗城破,張梁受害,被殺者3萬人,不降而投河者5萬餘人。次月,孤城下曲陽也被皇甫嵩攻破,張寶陣亡,十餘萬人遭屠殺。

    黃巾軍幾支主力被鎮壓後,分散各地的餘部仍堅持鬥爭。青州黃巾軍至初平三年(192)一度擁眾數十萬;活動於西河郡(治今山西離石)白波谷一帶的黃巾軍攻太原、河東,曾大敗董卓軍。在黃巾起義影響下興起的黑山軍,也取得多次勝利。起義軍此伏彼起,堅持鬥爭20多年。

    黃巾起義目標明確,組織周密,動員廣泛,鬥志旺盛。但起義後即失去統一指揮,各自為戰,以分散的力量對付集中之敵,且單純防禦,被各個擊破。這一大規模的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統治。

  • 10 # 張三痴

    漢末的起義是指黃巾軍起義。這次起義可以理解為農民為了爭取自己的安定生活而去抗爭當時的東漢朝庭。可以根據以下幾條逐步理解起義的原因與目的:

    一、天災:東漢末年連年災害,主要自然災害有:瘟疫、地震、水災、旱災、蟲災,這直接災難造成了農民的生活困難。那一次瘟疫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次,當時中原地區流行瘟疫,那時“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我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死亡人數成千上萬。出現旱災時,賦稅卻無見減少,讓農民負擔加重,又加上蟲災,糧食更是顆粒無收,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人吃人”、“易子相食”、“夫妻相食”。

    二、人禍:東漢末年,可謂是內憂外患。

    內有外戚、宦官直接干政,當時朝綱極其混亂。出現了“十常侍”,就是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弄靈帝於股掌之中,以至漢靈帝甚至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這些宦官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爪牙遍佈於天下,橫行霸道,禍害百姓,沒有官員敢管。導致中央集權衰落,地方分權加劇,門閥士人也遭迫害。

    當時皇帝修建園林,強行徵地,讓老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還有就是遊牧民族南下騷擾。

    三、起義爆發:

    以上兩點直接導致了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

    總結:但凡社會好一點,農民都不會起義,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窮苦的農民才會發起抗爭。

  • 11 # 石門李曾

    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漢高祖劉邦所滅,建立了大漢王朝,定都長安。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打通西域,成為了和秦始皇一樣欲以天公試比高的最偉大的皇帝!但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任何朝代都跳不出往復更迭的週期律。

    以王莽篡位為標誌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即史稱的“西漢”。然而短命的王莽好景不長,有著西漢宗室血統的劉秀藉助綠林赤眉起義趁勢而起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末年漢靈帝在位時,宦官干政、母雞司晨、昏庸無道、橫徵暴斂,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鎮壓。

    漢靈帝有劉辯和劉協兩個兒子,因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一直想立劉協為嗣。漢靈帝駕崩後,劉辯的母親何皇后憑藉以張讓為首的十幾個宦官(即“十常侍”)和他的兄長大將軍何進的力量使得劉辯繼承了帝位。但作為外戚的何進與宦官的矛盾永遠是不可調和的,何進終被宦官所殺,宦官劫掠皇帝而去。

    被急招進京為何進壯大聲勢的董卓此時出現了,而且走了狗屎運,於北邙山救駕搶得頭功。董卓也可能是因為要主持正義,也可能就是單純因為劉協幼時稱“董侯”和他同宗,便廢掉了劉辯,立劉協為“漢獻帝”!

    此後董卓便以太師自居,特別是有了呂布的加持彷彿開掛一般,從此權傾朝野、為所欲為、飛揚跋扈、一手遮天了。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時間董卓成為眾矢之的,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逆賊,就連董卓手下的曹操也借獻刀為名刺殺未遂而亡命天涯另起爐灶了!

    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董卓終被司徒王允巧使美人計,唆使呂布將其誘殺於轅門外。

    董卓死後,東漢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實際已不復存在,從此便群雄割據,天下大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朝英為什麼沒去參加華山論劍?如果林朝英去了,王重陽能得到《九陰真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