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管理學上有一個“奧格爾維定律”,說的是一種人才現象,大致意思是說“每個企業家都僱用比自己更強的人,企業就能發展成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還差,那麼他們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楚漢相爭,劉邦能夠得天下,成就漢室大業,除歷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張良、韓信、蕭何等良臣勇將的鼎力相助!今天,帶您學習劉邦的用人秘訣。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但他善用人才,能夠把天下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利用秦末暴亂之機,興漢滅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01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02

    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03

    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04

    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05

    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06

    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漢室大業,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係。企業經營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關鍵在人才。我們搞企業管理也要把人搞明白,瞭解人才能駕馭人,才能使用人。

  • 2 # 立鶴書苑

    劉邦才能平庸卻善用人,也聽從良言,更能審時度勢,要知道封韓信齊王時,韓信幾乎有分裂之相,當時韓信坐擁北方諸國,完全有實力單幹滅項和劉,劉邦竟能以封王安撫,換了別人怎麼可能,其度量驚人,其馭人之道堪稱典範

  • 3 # 半瓢清酒

    公元前202年,已踐祚帝位的劉邦,與眾多大臣有段精彩對白。

    他詢問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群臣恭維說,陛下與大家一同分享勝利的成果,項羽卻不能。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於是他自己娓娓道來:“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這段對話充分體現了一個帝王用人之術:能識人、能用人、能駕馭,劉邦的領袖風範表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是“自知之明、知人之智”

    劉邦把成功歸於張良、蕭何、韓信,說他們才是人中豪傑。說明他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知人之智。

    最體現劉邦識人用人魄力的是用韓信。韓信不僅出身卑微,而且年輕時曾忍受“胯下之辱”,大約為此他在項梁、項羽叔侄手下,屢次金燕獻策卻不得重用。劉邦以漢王之尊,入主漢中,韓信狼狽來投,得了個管糧草的小官。但是,在蕭何月下追韓信大力推薦之後,劉邦一改先前的輕視態度,登臺拜韓信為大將,這就不能不佩服劉邦的氣度了。當時,大將周勃、灌嬰、曹參、樊噲等,都是軍中的“老人”,論年紀、資歷、軍功,都在韓信之上。任命年僅28歲的韓信為大將軍,統帥諸將,劉邦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軍中高層,不難想象其中的阻力。事實證明,諸將都能服從韓信,劉邦能把自己的意志貫徹下去,體現了其非凡的領導力。

    登臺拜將

    其次是“兼聽則明,敢於放權”

    劉邦重用韓信,言聽計從。韓信提出“漢中對”,分析楚漢雙方的戰略態勢,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劉邦相見恨晚,立即付諸實施,表現出高度的判斷和決斷能力。彭城之敗後,劉邦又採納韓信建議,遙授數萬之眾,開闢北方戰場,不得不說是冒著一定風險的。並且故意南下出兵宛、葉,把項羽引向南陽方向,配合韓信在北邊開展的軍事行動。

    韓信破齊,龍且救齊被殺,項羽感到了危機,派武涉去遊說韓信,策反韓信背漢。韓信謝絕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可見,劉邦的恩德感召了韓信。

    劉邦輕鬆進入韓信兵營拿走將印

    再次是“用人存疑,恩威並施”

    帝王多疑,既是君主的通性,同時也是一個合格帝王需要必備的性格,關鍵是怎麼處置各種懷疑。劉邦駕馭群臣,並不僅僅停留在恩寵籠絡上,而是有制約措施。比如韓信自封假期齊王,劉邦得知以後,也是氣得暴跳如雷,肯定對其存了懷疑。但劉邦審時度勢,順勢以真齊王籠絡韓信,讓他繼續為自己賣命。同時韓信的監軍張耳,是劉邦的兒女親家。韓信手下的大將周勃、樊噲等,都是劉邦的鐵桿心腹,韓信的軍隊保持著對於劉邦的忠誠,破趙之後、滅楚之後,劉邦輕易就把韓信的軍隊收回了。因此,韓信要想背叛劉邦,並不那麼容易。

  • 4 # 讀史知人

    劉邦駕馭手下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在這裡可以從幾個最典型的方式來看看。

    第一種:信任。劉邦是個無賴習氣很重的人,但是他駕馭手下的方式卻值得現在的領導們學習。第一點就是信任。他能夠收留從項羽陣營裡來的韓信、鯨布、彭越,也能夠拿出八千兩給張良,讓他去離間范增項羽,換做旁人,心中肯定猜忌和不放心,但是劉邦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對抗項羽,如果不信任身邊的人才,怎麼與項羽抗爭?但再看看項羽,唯有一個范增死心塌地,還被他猜忌。

    第二種:分享。劉邦知道自己本來就什麼都沒有,如果在取天下的過程中,能學會與別人分享,那麼自己就將同時得到實惠,一再少,也比零強。所以當劉邦取天下遇到瓶頸時,請韓信出馬幫助,韓信趁機要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的時候,劉邦一口答應。劉邦知道沒有人的幫助,自己什麼都沒有了。

    第三種:變通。曾經有一位賢才來見劉邦,劉邦洗著腳召見,那位人才不高興了,大聲數落起來,劉邦聽著覺得有理,於是連忙把腳從桶裡拿出來,更衣之後規規矩矩相見。還有劉邦要伐齊,劉敬阻止,氣得劉邦破口大罵,後來劉邦吃了苦頭,於是想起劉敬的話來,連忙去道歉。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對於屬下善於變通的人。這也成為其後來取得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 5 # 太極妙妙

    我們先透過比較的方式來分析一下項羽和劉邦。

    項羽項羽屈才——很多手下在項羽那邊得不到重要以及才能的發揮,最牛的人就是韓信,其次陳平,還有其他不少人;戰略狹隘、自負——尤其體現在是否殺劉邦的問題上;好大喜功——項羽從小好大喜功、缺乏積澱(相比之下劉邦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疑神疑鬼——有一種防火防盜防家賊的感覺;劉邦不拘一格——劉邦的團隊裡面幾乎什麼型別的人都有(包括強盜),有點佛無不可度化之人的感覺;知人善任——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不計前嫌——敞開大門,歡迎來投奔(韓信、陳平這些都是牛人啊);戰略遠大——不計一時的得失,1.明修棧道暗度陳倉;2.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的無恥答覆,氣壞項羽卻沒有殺;用人不疑——尤其體現在韓信帶兵上面;論功行賞——尤其體現在奪天下後(相比之下項羽經常出現不兌現的問題);

    比較下來,你會發現劉邦在那個時空裡面已經掌握了天下大勢,天下賢能歸附,一展拳腳,也算是天人合一。最終劉邦得了天下,項羽只能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劉邦的管理放在現在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典籍:

    1.有明確的使命——推翻暴秦,建立符合當時時空的新王朝;

    2.共同的價值觀——目標一致,行為一致,完成使命;

    3.期權激勵、論功行賞——奪天下之後很多人都成了一方諸侯;

    4.社招能人——大門敞開、廣納賢能之士(不像那些舉賢為親的);

    5.下放許可權——充分發揮下屬優勢;

    6.信任和尊重賢能——穩住了核心人物;

    至此整個核心團隊就被劉邦妥妥的管理好了。

  • 6 # 金十七讀歷史

    人們只注意到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卻沒有注意到劉邦身上的另一重身份:中國第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

    (陳道明老師飾演的劉邦)

    論出身之差,只比朱元璋和石勒稍好。

    在劉邦崛起之前,中國的貴族政治延續了2000年,劉邦為什麼能夠突破這個傳統?除了當時的時勢之外,劉邦個人的領導能力也 至關重要。

    那麼,他的領導能力體現在那些方面呢?

    首先,劉邦是個天生的領導者。天賦這件事,我們必須承認。做領導也是有天賦,劉邦就屬於天賦異稟。

    他性格豪闊,不拘小節,天生就是做大哥的材料。他雖然出身低微,但是憑著個人魅力,在出道之前,就把沛縣社會的中堅力量吸引到自己身邊。蕭何、夏侯嬰、樊噲等都是他的死黨。

    連他的老婆,都是因個人魅力而娶到的。

    沛縣富豪呂公做壽,請的都是沛縣有頭有臉的人物,去的人都要帶賀禮才能入席。劉邦也大搖大擺地來了。到門口,負責接待的人問他,賀禮呢?

    劉邦說:“賀萬錢。”其實一毛錢都沒帶,但是,此言一出,滿座皆驚。他就在眾人驚異的眼光中,大咧咧地坐上桌子,大快朵頤起來。

    呂公閱人無數,當即把劉邦留下了。等客人走後,呂公說:“老朽一生相人無數,今天看見你,還從沒見過有人能有你這樣富貴的相面,你要好生珍重,未來不可限量。我有一個不成器的女兒,你要是不嫌棄,就帶回家為你燒火做飯吧。”

    (秦嵐飾演的呂后)

    劉邦一聽,還有這好事。當即欣然應允。這位女兒就是著名的呂后。

    《史記》將這一段寫得繪聲繪色,刻畫了劉邦非同一般的心理素質和俾睨眾人的氣魄。這種人,可不天生就是領導嗎?

    其次,劉邦用人,捨得給。《教父》裡有一句臺詞:“我將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劉邦在2000年前就開始實踐這一做法了。

    (馬龍白蘭度飾演的教父,這是阿爾帕西諾的後腦勺)

    劉邦用韓信,用的方法就是捨得給。當蕭何跟劉邦說:“你想得天下,就必須用韓信。”

    劉邦在這種事情上一點就透。於是,他開始了一次重要的表演。他築起高壇,聲稱要搞一個拜大將軍的儀式。他手下的那些將領瞬間興奮起來,我立了那麼多功勞,這大將軍應該是我吧。

    儀式開始,眾人都傻眼。大將軍竟然是這個個名不見經傳的傢伙。

    (段奕宏飾演的韓信)

    這種極具反差的戲劇效果,給足了韓信面子,極大地滿足了韓信的自尊心,一下子把韓信的心收服了。以至於後來蒯通勸韓信自立門戶爭奪天下時,韓信因為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明確拒絕。

    再次,劉邦用人,絕對信任。陳平就是典型代表。陳平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劉邦派他搞地下工作,負責離間項羽集團內部關係。結果有人告狀,說陳平收受賄賂,並且跟自己嫂子不清不楚。劉邦於是問陳平,陳平答得非常有水平:“我身無分文投奔大王,如果不拿錢就活不下去。我的謀劃,如果大王覺得可以用,那就用;如果覺得沒用,我拿的那些錢都還在,原封不動還回府庫,我退休就是了。”

    (陳平)

    劉邦聽了這麼坦誠的回答,不禁道歉,厚賜錢財,封陳平為胡軍中尉,從此信任無間。此後陳平屢出奇計,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大功。

    劉邦在總結自己的勝利原因時,將主要原因歸結於自己善於用人這一點,讓我用劉邦自己的話為這篇問答結尾吧。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 7 # 令狐馬

    第一,柔韌和頑強。

    楚漢戰爭時,劉邦要直面楚軍戰力最猛的項羽,他屢敗屢戰,不屈不撓。彭城之戰,他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攻入項羽國都,卻被項羽的三萬人打得丟盔棄甲,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軍事失利。此戰不僅給劉邦的軍力造成巨大沖擊——五十六萬人損失殆盡,何時才能恢復?更重要的,是給劉邦帶來的心理衝擊——五十六萬人竟打不過項羽的三萬,項羽有如此超凡的軍事能力,我日後怎可能贏他呢?

    一年之後,項羽急攻滎陽,劉邦不能支撐,靠著一群娘子軍,逃出包圍圈;

    一個多月後,劉邦再到前線,項羽引兵拔滎陽、圍成皋,“漢王跳”。

    接下來的一年裡,劉邦更是困難,家人受到威脅,本人差點被項羽射死,最艱難的時候,甚至躲入井裡逃命,他也一度被逼到想縮短陣線,向後退卻。

    可是劉邦堅持下來了,一年多後,垓下會戰,圍殲項羽,取得天下。

    他撐下來了,因為他夠堅強、自信。

    沒有這個素質,他就很可能喪失和項羽作戰的勇氣,那麼不論他具有多強的軍隊,多麼龐大的人才隊伍,不論他如何善於納諫,如何愛惜人才,如何大方,如何有遠見卓識,後面一切都無從談起。

    他的頑強和堅韌,使得他擊敗了比自己剛強數倍的項羽,這是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表現出來的卓越素質。

    第二,勇敢。

    他的勇敢,與項羽截然不同。他會經常哭喪著臉,在部下面前問“為之奈何”,還會在眾人面前說自己錯了。

    你會說他是無賴,然而這才是大勇,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夠當著眾人的面說自己錯了的。和別人比拼勇力,失敗了肉體受傷,你可以找個地方自己休養。可當眾說出自己缺點,承認自己錯誤,對於一個統帥萬人的領導而言,無疑是對自己的批判,對自身能力的否定,是在所有人面前揭露自己的傷疤,讓所有人都看到,我不英明,我錯了,我不行!

    敢於傷害自己,敢於無情地檢討自己,需要相當勇氣和胸懷。因為這件事情的最困難之處並不在於會惹來別人的嘲笑,而是這麼做本身是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

    這難道不是勇敢?有幾個人能做到如此?

    別人傷害你,你被動接受,這是無可奈何。可是,當傷害的主動權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時候,你還會輕易的給自己下重手,傷害自己嗎?

    第三,善收買人心。

    要收買一個人才,劉邦做的不僅僅是給他們多少錢財,而是把他們當朋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讓他們把劉邦當朋友。

    所以,劉邦收買人才,收買的其實是人心。

    韓信就是最好的例子。

    楚漢戰爭時,一個叫蒯徹的謀士,勸諫韓信,說背叛了劉邦就可以南面稱孤、稱霸天下,不背叛就不得好死,但韓信始終沒有答應。

    蒯徹很優秀,不但有謀略且口才極好。在對韓信的那場勸諫中,他使出了渾身解數,利誘、威脅、以史為鑑、舉例子,甚至巫術都用上了,在那個時代,蒯徹的勸諫辭可以說風格多樣無懈可擊。同時,項羽也派了個武涉前去遊說,然而蒯徹和武涉都不能使韓信改變主意,這足見韓信對劉邦的感激。

    幾年之後,韓信臨死前,仍記得當日蒯徹之言,稱:“我真後悔沒有聽蒯徹的話,如今死於婦人之手,真是天意啊!”

    那時韓信不相信劉邦會害了他,不就是因為劉邦對他太好,把他收買的太徹底了嗎?

    接下來就是項伯。

    項伯算是劉邦稱帝的“大功臣”。

    項伯至少為劉邦說了四次情。第一次,勸項羽不打劉邦,並促成了鴻門宴;第二次,在鴻門宴上以身相護;第三次,讓項羽給劉邦增加封地;第四次,為了劉邦,忽悠項羽,力保劉邦的父親。

    能收買敵人的叔叔,令敵人的至親三番四次幫助自己,劉邦收買人心的能力,我們只能想象。

    第三個叫紀信。

    公元前204年5月,滎陽城外,劉邦被團團圍住,眼見就要喪命,可紀信居然願意為了劉邦而放棄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紀信究竟是多麼的忠誠於劉邦,由此可見。

    還有很多人才本來是項羽的,但最後都到劉邦的陣營了,而且很多還是在劉邦處於弱勢時來的,比如陳平、韓信、英布。

    劉邦收買的人才實在太多了。史書說,即便是看門計程車兵,他見了人家都好像是看到了老熟人。這麼和藹的領袖,誰不喜歡?在忠君時代,除了這種人,還有誰值得為之拋頭顱灑熱血?

    正因為他們都認為劉邦是個值得信賴的好朋友,才會對劉邦信任有加,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我以為這三點是劉邦最重要的品質,其他優點,比如出手大方、善於用人、重視輿論,都是可以學來或者靠別人去做的。

  • 8 # 真情難收

    在古代帝王中,漢高祖劉邦的出身類似於現在的基層人員,雖然沒什麼雄厚的背景,但是能駕馭那麼多身邊的高人,名將,可見劉邦是一個籠絡人心,知人善用的高手。古人云: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一視同仁,坦誠相待,以心換心。像張良,韓信,蕭何等這樣的文官武將,可以得天下,也可以治理天下。

    《漢紀》中如此評價漢高祖劉邦:“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歷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以上是對漢高祖劉邦的一番評價,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瞭解一下這個皇帝!不是勇猛的將才,卻是優秀的領導者。

    秦朝末年時,各地農民起義接連不斷,亂世之中,人們對於逐鹿天下都是躍躍欲試的。而其中,要屬項羽最為拔籌,但是最終成功卻是最不起眼的劉邦。劉邦身上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為何西楚霸王項羽都敵不過他呢?

    縱觀劉邦的成名成功之路,會不難發現,劉邦在駕馭人才方面確實有一手,所以使得才能出眾的人都甘願歸附於他,諸如韓信、張良等名臣。韓信更是曾盛讚過劉邦:“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大致意思是說劉邦雖然不是將才,也不擅長出謀劃策和帶兵打仗。但他卻是一個十分優秀的領導者,有著極強的駕馭本領。劉邦正是靠著這一本領,才得以坐穩帝王之位。可見,項羽比不過劉邦邊在於拉攏人心上面。這一點從劉邦對士兵的待遇就能夠看出一二來了。每每當打了勝仗以後,無論戰績多少,劉邦都會表示一下,部下們也會更加尊敬信賴於他。

    反觀項羽,項羽儘管打了不少的勝戰,可是勝利後卻幾乎沒有對部下進行過任何獎勵。士兵衝鋒陷陣,拼死拼活,所為的便是有一個好前程。但項羽卻沒有絲毫的表示,多次下來,士兵在戰場上就很容易喪失了積極性。在這一點上,項羽明顯是輸給了劉邦許多。劉邦透過這個方法,就很容易的拉攏了士兵,不只為他所用,更願意為其拋頭顱、撒熱血和衝鋒陷陣。對於劉邦手下的一批能人志士就更不用說了,劉邦自己的一套駕馭手法其實也就是“揚長避短,方圓並用”。

    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然而古代君王之中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之少的,而劉邦卻是做到了這一點。在用人方面,劉邦向來都是不拘束的。當蕭何極力推薦韓信時,劉邦就破格拜韓信為大將軍。儘管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和猜忌,但他卻對蕭何深信不疑。事實證明,韓信不負所托,其為大漢的建立立下了重大功勞。

    此外劉邦將每個人的優點都發揮到了極致。對於戰敗歸降的有才之士,劉邦亦是極力優待,“以心交心”,從而獲得了對方的真心歸降。因此,劉邦的身邊得以聚集一大批謀士和戰將。反觀項羽,只有一個詭計多端的范增,兩個後來不和,項羽便失去了最得力的助手。但事實上,項羽儘管失去了范增,卻尚有機會能稱霸。而劉邦呢,若是失去了身邊的謀士,可以說就與霸主無緣了。由此可見,劉邦做的便是拉攏這群人,以及合理運用這些文官武將,從而取得天下。當然,拉攏人心並不僅僅是軍心,還有民心,得民心者易得天下。

    眾所周知,劉邦自幼在鄉間長大,因此他十分了解底層百姓的艱難於困苦、不易以及艱辛。於是劉邦便為農民們減輕了生活壓力,讓百姓都很感激他。劉邦在進入關中地區時,更是一路上安撫百姓,招撫降兵。劉邦後來還下令跟老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償命;殺人和盜竊者按罪處罰;秦朝的殘暴法律全部廢除。所謂“暴秦不仁,亂世久矣,久亂思治,民心所向。”而劉邦的民心牌就是一張最好的明智牌,也是張良“得民心者,得天下”理論的具體實踐。特別是當與項羽相比,劉邦處於兵力弱勢之時,他更應當做的便是安撫民心,以待休養生息,豐滿其羽翼。而相對應的是,項羽曾坑殺二十萬降卒,可謂是頓時失盡民心。項羽此舉蠢則蠢也,雖然所謂斬草除根,但是最終的效果卻適得其反,引得天怒人怨。

    劉邦駕馭人才是一種天生具有的特長,想要成為皇帝就要學會駕馭人才。劉邦做到了,他才能開創漢朝,在中國封建歷史留下輝煌的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生存,是交際能力更重要還是工作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