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甲子
-
2 # 逢春186177958
凡物質,均有形,大如天體,細如微生物,微粒子。凡無形的只在意識裡。故有形物質和無形物質之說就不存在,更不說它什麼決定什麼了。正確說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這是一個哲學命題,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
3 # 天籟人2
意識是事物的本質,宇宙萬物之間的聯絡,統一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前行的動力與奮鬥的方向和發展的目標,意識是潛動力,暗動力,也就是無形物質,而有型物質只是外表,而不是本質。
-
4 # 安永平談哲學
有形物質如肉體,是我們可以觸控和把握的;無形物質如心靈,是無法觸控和把握的。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把心靈用手拿起來,觸控一下,握一握其質感。
心靈並不完全是大腦,雖以大腦神經為基礎執行,但並不完全是神經網路本身。
就像電視畫面,並不單純是電子元器件本身一樣。
電視畫面是外在世界的東西透過電視播放的產物,就像我們播放我們的記憶一樣。
所以說大腦神經,並不完全等同於心靈。
肉體和心靈是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
比如肉體的痛苦決定心靈的痛苦。心靈必須要想辦法消除痛苦,才能擺脫痛苦。
但是無病無災吃飽喝足後,心靈反過來又決定著肉體的方向和動作。
比如找一群朋友聚一聚喝酒解悶兒。
然後醉得不省人事後,心靈依然被肉體的狀態決定著。
吃喝拉撒,解決肉體需求,世人皆同。重要的是當心靈可以決定肉體時,心靈如何決定肉體前進的方向和動作,這決定了人們的人生境遇、禍福榮辱。
-
5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
是物質決定意識;無形物質決定有形物質。
因為,“物”告訴我們,是“牛”決定“不牛的“勿”。牛在中華文化、應用數學、龍中屬第二位、牛,代表人龍的牛鼻子呼吸氧氣,萬物萬“象”就指這個。《道德經》說“大象無形”,所以說,是無形物質(“牛”氣)決定(“勿”牛氣)的有形物質。
舉例:人的生命存在,是呼吸無形的氧氣物質決定整個身體的有形物質。
造字原則詳見《大眾龍學》《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
6 # 曉俊先生
比如說,當人們看到了自然界的蜻蜓經過若干年飛機就誕生了有形物質和無形物質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在原有的有形物質進行探索思考其中的規律,新的有形的物質誕生。
-
7 # 村山居士
我認為為回答這個問首先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討論:第一就純粹的物質而言,應該用古代道家老子的一句話來回答是“有無相生”,有和無是統一相生,如果把任何一個有形的物質物體無限的放大,放大從分子,到原子,到原子核,到夸克,一直無極限的細分下去,是難以有其固定形狀,最後就是老子說的大象無形。並且宇宙間任何物質都不是靜止,都無時無刻在運動著的,同時也如佛家所講的,凡所見皆為虛相,就是我們肉眼所看到任何一個有形的物質都不是本來的真相的形體,物質本來的真相是老子所說的“道”的這樣的物質能量,道無形,無相,無名卻化生萬物,為萬物之母,所以老子說有無相生,不僅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有和無相生的世界中,而且任何物都是有無相生而相互依賴而存在。顯而易見,有形和無形的物是相互統一而存在,就如道家所說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轉化,相互生成。
第二,如果拿人類社會的活動來說,有形物質決定其無形的精神文明的產物,因為人類的精神文明都人類思維創造出來的無形精神財富,先有人類這個主體的創造者,然後才有人類創造的無形精神文明,知識,文化,思想等這些無形的精神財富!這是從人類精神文明產生的根源來講。但是人類的精神文明是不斷的向前發展,精神文明的發展和積累促進人類社會活動不斷的創新和發展。拿辯證的唯物主義的思想來說,有形的物質和其精神文明來說,有形決定無形,如生為女人就會具有女人方面的特徵,同理男人具備男人方面無形的特徵,一塊有形的石頭會蘊含其石頭無形的特徵。
可見,有形和無形之間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決定概念,是相對的,相互的影響和決定!
-
8 # 快樂每一天7496
這個提問,只是換了個詞語,什麼有形物質,無形物質,實際上是哲學長期以來所說的物質與精神的關係,題主用詞的高妙把人迷茫了。先有有形的物質,後才有精神世界對物質的認識,物質決定精神,精神提升到理論,掌握了規律性,又用來指導實踐,創造了新的客觀世界和物質,如此迴圈不斷,客觀與主觀相互促進和推動,改造了客觀世界,也改變了主觀世界。例如,一朵奇花,我從未見過這朵花,我左看右看,上下都觀看,還用手了摸,用鼻聞聞,顏色,花瓣,綠葉襯托,全面接觸這個有形物質的奇花,我便產生了精神思維,寫出了散文《奇花特思》,有敘有議,有描寫有見解,有啟迪,這就是物質決定精神,引起植物學家的研究,從種子,從生長及環境的深入研究,擴種了,是藥學藥用的重價值,創造了新藥品,健康了許多人。
-
9 # 鵬潤達貴
是無形決定有形,有形是載體,無形是靈魂。人就是個意識能量體,有念頭體方會有動,計算機是載體,軟體就是靈魂。
-
10 # 李華春65436873
1.物質,既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也是一個人文哲學的概念。實際上,“物質”就是能量。能量是有相無形的,但被概念的邏輯結構後而有象有形,也就是物體。請注意,“象”與“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說,“無形物質”與“有形物質”之間根本就不存在誰決定誰的邏輯關係,勉強讓人討論它們之間是誰在決定誰,意圖何在?
2.用“手機”這個大家所熟悉的物品舉例。“手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顯然是能量的人文邏輯結構所致。“手機”能量的邏輯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手機的人文設計。也就是說,“手機”這個存在,蘊涵著三個方面的東西,即:實體形態、概念設計、自然能量。“手機”實體的形態顯然不取決於其材料的自然能量,而是決定於其人文的概念設計,也不是“手機”的實體形態決定其概念設計,更不是“手機”的實體形態決定其用材的自然能量。
3.馬克思哲學基本問題理論,即“物質決定精神”或“存在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者所信仰的哲學理論基石。正因為是“信仰”,是否有道理,是無須質疑的。
-
11 # 水木中醫醫生
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原始氏族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費的關係為基礎,社會秩序由氏族成員按歷來習俗進行調整,因而沒有專門的武裝集團和暴力機構這樣的政治上層建築。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產生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觀念上層建築。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築。每一社會形態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自己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政治上層建築表面上表現為一種凌駕於社會之上、脫離社會的獨立力量。觀念上層建築,特別是哲學等意識形態距離經濟基礎比較遠,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經濟基礎的要求。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由經濟基礎所產生。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上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根本性質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以資產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則決定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的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上層建築或慢或快也要發生變革。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為另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代替的根本質變,決定著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的根本變革。上層建築各個組成部分變化的過程不盡相同。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要求的政治上層建築的變革一般較快,而觀念上層建築的變革則一般較慢。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積極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力量,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時向阻礙、威脅自己經濟基礎發展的其他經濟關係、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進行鬥爭。政治上層建築運用強制手段,把人們的行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範圍內。觀念上層建築則利用輿論工具,論證自己經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規範和控制人們的思想與行動。統治階級憑藉整個上層建築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利益。
-
12 # 一老沈一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所以,不妨先請教題主,題目裡的“物質”指什麼呢?“有形物質”和“無形物質”又各自指什麼呢?
一一般說,“物質”可以從兩個層面定義——自然科學層面和哲學層面。
就自然科學層面的“物質”來說,又可以分類,就是說,不同的自然科學學科,對“物質”的定義是不同的。
1,比如物理學。
物理學對自己所研究的“物質(matter)”,所下得定義是——指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
這類“物質”,包括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固態、中子態六種常態。也包括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及費米子凝聚態、夸克-膠子漿等新的物質狀態。
這些“物質”中,哪些是有形的,哪些是無形的,誰決定誰呢?
2,比如化學。
化學對自己所研究的“物質(compound)”,所下的定義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標識的有機物質或無機物質。
這類“物質”,包括整體或部分地由化學反應的結果產生的物質,或者天然存在物質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團。化學物質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新增劑、雜質)、副產物、反應中間體和聚合物。獨立存在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原子結合形成分子。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這些“物質”中,哪些是有形的,哪些是無形的,誰決定誰呢?
3,再比如交叉科學。
隨著科學不斷髮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交叉科學。所謂交叉科學,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的邊緣交叉領域生成的新學科。
如物理學與化學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學和化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物理學與生物學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學等等。
這種學科交叉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體現了科學向綜合性發展的趨勢。同時,也對其研究的客觀物質物件,有了新的“物質”定義。這樣的新定義,不是對原有定義的否定,而是對原有定義的新詮釋和深化。
這些“物質”中,哪些是有形的,哪些是無形的,誰決定誰呢?
二所謂“有形”,大概只能理解為“看得見,摸得著”;如果“看不見,摸不著”,就是無形了。
按照這樣的“標準”,對於自然科學裡的“物質”,似乎不難區分哪些是“有形”的,哪些是“無形”的。
問題在於,這種區分,是一種非科學的標準。
例如,物理學中的“場”,可以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然而,透過科學的檢測方法,又可以使其“看得見,摸得著”。
例如,放射線,通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其不僅確實存在,還可以在類如X光片上留下明顯印記。
再例如,空氣中的水分子,天氣預報中有空氣溼度這一項,潮溼悶熱的時候,甚至達到90%。可是,你“看得見,摸得著”嗎?誰能一把攥出水來?可是,空氣中的水分子是確實存在的。下一場大雨,雨過天晴,空氣一下就清爽很多,因為,空氣中的很多水分子變成了雨滴落地了。
所以,“物質”的“有形”和“無形”,是相對而言的。相對的,是人類現有的感官覺察能力。
覺得是“無形”的“物質”,人們藉助科學手段,能夠延展自己的感覺器官,如射天望遠鏡、電子顯微鏡、各種特製儀器等等,然後,就把“無形”變為“有形”了。
就自然科學研究的“物質”來說,只有現在的人類發明的儀器及科學手段還達不到的領域,而沒有不可認識和以後達不到領域。從這點來說,自然科學的“物質”,只有還沒認識的,而不存在“無形”的。
當然,這種探索是無邊界的、不可窮盡的。或許,可以把人類還沒認識的“物質”,稱作是“無形”的。
三即然自然科學中的“物質”,嚴格說來都是“有形”的,也就不存在“有形”和“無形”誰決定誰的問題了。
在自然界中,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物質”,呈現的,是一種普遍聯絡、相互作用的關係。就是說,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互為因果,錯綜複雜,很難說誰決定誰。
例如,38億年前,地球上產生了最初的生物——原核生物,就是現在還存在的細菌,包括人們經常見到的藍綠藻。這種生物,不需要氧氣。當時地球表面,極度缺氧。正因為缺氧,這些原核生物才得以生存繁衍,所謂繁衍,就是分裂。但隨著地球地質的相對穩定,藍綠藻一類的原核生物大量繁殖。它們有一項強大的功能,就是吸收Sunny,光合後產生氧氣。地球大氣中含氧量的增加,藍綠藻立下了卓越功勳。
空氣中含氧量增加了,於是從原核生物中演化出了真核生物。真核生物靠吸氧生存發展。可是,一些厭氧的細菌,則受到了抑制,不能無限制地發展了。
這個過程,大約經歷了10億年的光景。
後來,又經過約20億年,從單細胞的真核生物中,演化出了多細胞真核生物。多細胞真核生物包括了三界——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再加上原核生物界、單細胞真核生物的原生生物界,構成了到現在為止的生物“五界”。
植物的產生,使地球上的光合作用大大加強,空氣含氧量進一步增加。出原核生物外的其他四界的生物,可以暢快地呼吸。
同時,植物還為草食類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草食類動物,又成為肉食類動物的美餐;真菌,大多寄生在一切適合其生長的地方,包括寄生於植物和動物的身體。
在人類產生之前,動植物與環境,基本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平衡關係。而人類的強勢,越來越是這樣的平衡被打破。
如果說,真有哪種“物質”決定著地球的命運,也就是不自覺的、過於貪婪的人們。
四最後說一下,“物質”還可以從哲學的層面概括。
上面說到的自然科學中不同的“物質”定義,有沒有共同特性呢? 有。
誰來給這些自然科學的“物質”的共同特性進行總結和概括呢?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是——“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透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這個“物質”定義,概括了所有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的共同特性——“客觀實在性”。
就是說,所有自然科學學科所研究的“物質”,都是不依賴人的感覺的客觀實在,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透過感覺感知的,為人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沒有任何例外。
任何概念,都包括內含和外延兩個方面。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也一樣——內含,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外延,則是不依賴人的感覺而存在的一切“客觀實在”。
就哲學的“物質”概念來說,既包含了人類已經了的“有形物質”,也包含了還沒能認識的“無形物質”。但不管“有形”還是“無形”,這些“物質”的根本特性,都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實在性”。這些“物質”之間,也是普遍聯絡的關係,不能簡單地說誰決定誰。僅此而已。
-
13 # 真一道子
宇宙之間,既有有形物質,也有無形物質,有無相生,無形決定於有形。譬如,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無論是自轉,還是公轉,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轉動它。這隻“無形的手”決定著有形地球的命運。倘若是這隻“無形的手”不再轉動,哪怕是瞬間停止,地球將有發生意想不到的大災難——山崩海嘯。
《道德經》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既然來自於無,理所當然被無所決定。而“無”與“有”實則一體,有無相生。
人之一身,頭頸軀幹四肢,五官七竅,五臟六肺,奇經八脈,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穴位,有形無形,乃是人心為主,都被無形的人心所控制和決定。人心若易怒發無明之火,喜怒無常,則導致心腦血管生病;人心若是好色,則導致腎精虛虧,陰盛陽衰……所以說,養生即是養心——養這顆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心。
當下之世,世人有時只注重有形的,而忽略了無形的,捨本逐末,或以假為真,造成了一些不可估量的損失。譬如,諸多不治之症,像艾滋病、癌症、白血病,等等,事實已經證明,若是隻從有形的肉體上,進行手術或其它治療,則難以治癒。因為病根不在有形的肉體上,而在於無形的心上。只有治心,才能治癒,這種透過治心而病癒的案例,並不鮮見。
茫茫宇宙,蒼蒼天地,無邊無涯,有形無形並存,人身即是宇宙,彼此相通。毋庸置疑,雖然科學昌明,可以上天入海,但是,面對無形世界,還是顯得有些一籌莫展。好在來日方長,希望隨著科學的不斷探索,進一步拓展更大的空間,逐漸開啟世人的眼界。
-
14 # 周華易學工作者
陰陽理論系哲學的最高理論,太極生陰陽,陽中藏陰,陰中藏陽,藏之於內則無形,顯之於外則以形現,因而無形與有形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也是一對因果關係,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無形是看不見的,有形是可見的,那麼夠競誰決定著誰?這個問題相當的複雜,試舉例簡單說明一下,為什麼商場會火足?(無形資訊),因為商場尖形設計屬火,大紅色外牆屬火,犯高壓線煞屬火,這是形現,所以火足,這是無形資訊所藏。
所以把無形的轉化為有形的去探索預知未來資訊吉凶,對指導人生科學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價值意義。
-
15 # 明貞
是無形決定有形,因為無形生有形,力場意識能量波空間即無形而山河大地為有形,無形是有形之源及原始驅動。
力場意識空間能量使天體在自己軌道上有序執行,其中之玄妙人類知之甚少。
-
16 # 劉捷民31
是有形物質決定無形物質還是無形物質決定有形物質?請舉例說明?
Ⅴ認證,劉捷民,回答,
依據唯物辯證法,有形物質和無形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決定的。
例如,人們想蓋一個樓房,首先需要設計圖紙。圖紙的設計屬於腦力勞動。思維的過程屬於無形物質。沒有圖紙就蓋不成樓房。從這個角度上看,是無形物質決定有形物質。
有了圖紙還需要組織工人施工,透過蓋樓施工蓋成了樓房。樓房屬於有形物質。蓋樓的過程是將無形物質轉化為有形物質。從這個角度上看,是有形物質決定無形物質。
再例如,目前武漢市發生了新型冠狀病毒。一般老百姓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從這個角度上看,病毒屬於無形物質。這種病毒可以導致人的肉體生病。從這個角度上看,是無形物質決定有形物質。
有的病人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在病人體內消滅了這種病毒,全愈出院。人的肉體是有形物質。從這個角度上看,是有形物質決定無形物質。
目前疫情正處在關鍵時刻,只要我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民動員,從我做起,科學防護。不聚會,儘量不出門,出門帶口罩,室內定時通風。用流水洗手,注意飲食衛生,不吃野味和生菜。做好各方面的消毒工作,一旦發現發熱,乾咳等症狀,立即到附近醫院就醫。早治療,早隔離,防止疫情擴散。
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一定能夠打嬴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南開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生,
哲學物質科學理論研究者,劉捷民。
2020年2月11日
回覆列表
這兩種思維方式都是不究竟的,就易學中的陰陽,並沒有根本的分別,相生相化而已!
具體可以參考量子力學中薛定諤的貓這個實驗,它很好的證明了易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