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追隨者
-
2 # 福坨6
文字的演變過程就是一部分活生生的歷史。中華歷史五千年文化,從甲骨文;秦統一;到今天世界各地流傳的漢字都是文字的美學?
-
3 # 戰盧君影音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得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的甲骨文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髮展到今日,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各種字型紛紛誕生,這是中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文字記錄了華夏曆史,記錄了世間百態,記錄文明發展。
-
4 # 米格
中國歷史記載的比較成體系比較完整,這都要感謝中國文字發明的比較早,並且有史官這一職業。歷史就是透過文字的記載才得以流傳的,我們後人也是透過文字才知道以前的事。
舉個例子吧,正是發現了甲骨文,國際上才承認中國有商朝的存在,夏還是不承認,因為夏沒有考古記錄。透過研究甲骨文發現了一系列商朝的歷史,要是沒有甲骨文,我們對商朝還是一點未知。
1976年春,在殷墟宮殿區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處,發掘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將軍婦好的墓。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20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有一片甲骨卜辭上說,婦好在征戰羌姬時,統帥了13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迄今已知商代對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婦好墓是殷墟發掘的儲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能與甲骨文、歷史文獻相印證,從而能確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這樣的記載,最能說明文字的作用!
-
5 # 紅警小玩家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程,使得各個重要資訊得到儲存,為後世考古留下了可靠的證據。
-
6 # 當代曹植
文字確實就是歷史,沒有文字證明就不能證明歷史的存在,殷墟遺址沒發現之前,國際上是不承認商朝的存在的,文字就是最好的證明,就是因為沒有文字證明,而至今為止,夏朝也不為國際上承認。
文字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程,使得各個重要資訊得到儲存,為後世考古留下了可靠的證據。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它使人類的生產經驗和自然知識得到繼承、積累和傳播,為科學文化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文字可以讓人類文明繼承與發展,透過文字記錄歷史中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件,給予後輩警示,所謂以史為鏡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古人透過文字來記錄歷史寫下了眾多的史書以傳承華夏文明。
比如《春秋》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的是春秋時期的魯國。
《左轉》也是春秋時期的史書,只不過處於末期,也相當於是一部詳盡解說《春秋》這部史書的。
還有《國語》這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大約是春秋末期到戰國這段時間。
《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司馬遷,這部著作知名度最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廣為流傳。
《戰國策》由西漢劉向編訂,這是一部完美記錄戰國時期謀臣政治鬥爭的一部著作。
《漢書》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由東漢班固所著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由西晉的陳壽編寫,是一部描述三國鼎立時期的重要史書。
《資治通鑑》一部編年體史書由北宋司馬光編寫該書主要以軍事,政治,民族關係為主,經濟,文化,歷史人物評價為輔,對後人起警示作用。
如此眾多透過文字記載的史書被流傳至今,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沒有斷絕的根本原因,因此說文字是最好的歷史一點都不為過。
但是,最好的歷史是文字+實物。文字使我們知道人們的所思所想進而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實物使我們看到過往真實的物質生活。精神與物質組成豐富而多元的歷史,故而文字與實物缺一不可。
-
7 # 鐵打的營盤大眼
對於先輩來說,文字是記錄歷史的一種方式,現在我們熟知的《論語》,《戰國策》,《史記》,《二十四史》等等!都是先人一筆一筆的記錄傳承下來的,透過他們文字得記載,才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那個時期所發生的歷史!可以說文字也承載了厚重的歷史,當然還有好多文物也可以讓我們熟知一些歷史!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光是文字,照片,影片,代代相傳等等也在記載著時代歷史的變遷!
-
8 # 杏園人2
文字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明和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字就是最好的證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萌芽於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6000年,而形成體系,卻在夏朝,距今約4000年。最初是原始的記事方法,如楔刻和圖案,到了甲骨文出現後,先民們對世間萬物已有審美觀。
大汶口文化遺址就發現了更形象的圖形文字,在甲骨文中,這種充滿生命力的象形文字就更多了,充滿了天地造化之美。
到了殷商時期出現了大篆,周武滅殷後,建立了禮樂制度,鑄造了大量的青銅器,文字也雖之雋刻在青銅器上。
所以,沒有文字的見證,就沒有夏商周的中興與滅亡的歷史依據。文字,就是最好的歷史!
-
9 # 獨具慧眼的慧
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延續至今仍為全球華人廣泛使用的文字。遠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它已經是相當發達的文字體系了,此前還有漫長的歷史。在地球上,只有幾種文字比漢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兩個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聖書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經很發達了,它們記錄了古埃及帝國,古代蘇末王朝,巴比倫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聲有色的歷史故事。不過這兩種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後已經被埋在滾滾黃沙和斷垣殘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學家的考古發掘才使它們重見天日的。它們都是躺在歷史博物館裡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
-
10 # 雅皮士Yuppie
一直認為 歷史並不是絕對客觀的 就算是資治通鑑或者史記之類神般存在的史書 也是在文化環境和政治環境影響下完成的 (沒有任何褻瀆或者蔑視歷史以及歷史著作的意思) 這麼說吧 歷史的記載永遠是在事件發生後書寫的 這點不接受反駁 而且每個人的人格和文化環境以及價值觀絕對是不同的 所以個人認為歷史記載是後人瞭解研究以及崇仰歷史很重要的一個途徑 但也要結合古蹟遺址以及周邊文化來客觀研究 .
舉個例子 司馬光砸缸 是在《宋史》中詳盡記載的 既然砸缸救人 那麼這口缸一定能裝下一個小孩的容積 可經研究發現 在當時 是沒有用工藝以及方法燒製出能裝下一個小孩的缸的.
那麼《宋史》中記載的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是否真實存在 有待商榷.
-
11 # 人間小蜉蝣
因為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簡單點大致就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型。
詳細點的就是
1⃣️漢字起源:殷墟甲骨文是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字系統,此前有漫長的歷史。
賈湖刻符 :出現於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自張居中和李學勤教授等合作撰寫的《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 ,China 》一文在英國Antiquity雜誌發表之後,引起國內外一些媒體的關注,國外感興趣的學者在《科學》網站還進行了討論。 蔡運章、張居中《中華文明的絢麗曙光——論舞陽賈湖發現的卦象文字》分析[1] :賈湖21個刻符裡,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裡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雙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雙墩遺址,發現630多刻劃符號,豐富多樣,就同期國內外文化遺存來說,都十分罕見,驚人。符號種類之多、內容之豐富是同時期其他遺址所無法比擬的。雙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為表意、戳記、計數三大類。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來自國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聚集蚌埠,就“蚌埠雙墩遺址刻劃符號暨早期文明起源”展開研討。眾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雙墩刻符反映了早期雙墩先民的生活形態,已經具備了原始文字的性質,是漢字源頭之一[2] 。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青墩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5000年前,有數字刻符。
莊橋墳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莊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連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中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稱“骨刻文”,並認定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文字,其中的一個字為“文”,另外一個字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資訊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朱書文字比甲骨文還早了1500年[3]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這樣評價:“陶寺文化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襄汾縣所靠近的東南方翼城縣就是傳說的陶唐氏唐堯的後代的封國唐。
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4] 。 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2⃣️發展成熟
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公認的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字系統。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它已經比較複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彙,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所以學者們肯定甲骨文決不是我中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經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了。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監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藥,無意中發現藥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蒐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藥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周漢時期的演變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幾種字型的通行時間有時並非截然有前後明顯的劃分,而是並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稱鐘鼎文和銘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從商朝後期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至西周時發展起來。大體上商後期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不超過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鑄的文字則長達497字。現代先後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大約有1萬件以上。金文據古文字學家容庚所編《金文編》統計,大約單字共3000多個,其中2000字已經認識。金文的形體和結構,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種字形。
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這時的文字趨向簡化,各諸侯國因不相統一而形成“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情況,大體上秦國用大篆,六國用“六國古文”。六國古文也是一種“篆”,從字形上看比秦國文字與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親緣關係。篆的意思就是把筆畫拉長,成為一種柔婉美化的長線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規定通行全國的標準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型,由李斯書寫出標準字型《倉頜篇》,趙高作出《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讓全國統一用他們簡化後的字型書寫,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代替。據說隸書最初是由下層低賤的人們使用的,當時“隸”指“徒隸”, 本來隸書這種簡便的字是寫給他們看的。後來在民間用得多了,盛行起來,連統治階級也不得不用這種字書寫了,到漢朝時就成為全國範圍的正式書寫體。當代流傳下來的漢碑,就是由這種隸書寫成的。
隸書後來又演變成草書。這是一種隸書的快寫體,它發展成為獨立字型,大約始於東漢。與草書同時興起的還有楷書,它又名“正書”或“真書”,成熟於東漢時期,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最後出現於東漢末年的一種字型是行書,基本上是楷書的樣子,可以說是楷書的一個支派。楷書、行書和草書,一直流傳至今。
-
12 # 古往今來幾多愁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古老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幾千年,至今依然沒有人能講清楚,依然保持著撲朔迷離的色彩。
漢字的產生,就有八卦起源說,結繩起源說,刻契起源說,倉頡造字說,還有勞動人民創造說。它從開始的記事符號到基本成熟,就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由簡單到複雜,從混亂到統一,經過多少年的歲月演變,才形成了世界上最完美最有生命力的文字。漢字的發展伴隨著許多物質載體和技術的產生與運用。從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甲骨文,再到青銅、陶器、玉器和石器上刻字,再到後來的木簡寫字,發明了紙之後,漢字就更加廣泛的傳播,更深遠的傳承。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漢字,就這樣伴隨著歲月的足跡,留下了印痕。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漢字就這樣在中國文化中,生根發芽。
西漢敦煌木簡
比如“女”,就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最早出現於甲骨文。一個人面朝左,雙膝跪地,上身直立,雙手交叉於胸前。甲骨文中的“女”字,很形象地變現出順從、聽話、沒有地位的女性形象。但在過後的篆文中,雙膝跪地的人已經改成了彎腰直立的人。到後來隸屬的時候,“女”就變成了大步朝前走的女人了。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李賀:“月落大堤上,女垣棲烏起。”
古今名作中的“女”字
“各”是會意字,也是最早出現於甲骨文的。“各”字的上部是一隻腳趾朝下的腳,它下部都有自己的目的地,由此產生不同的含義。也有人認為那表示一扇門,人從外面走進來。《漢書 東方朔傳》:“是以四海之內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就是讓善良的老百姓都得到了適當的位置。《易經 繫辭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表示交易完了回去,每個人都如其所願。可見漢字的含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髮展的。
易經 繫辭
“楓”是形聲字。左邊一個“木”,右邊一個“風”。《說文解字》中:“楓,楓木也。厚葉弱枝,善搖。”說明“楓”是一種葉子比較大,枝條卻比較細的樹木,很容易被飄搖。而現代人對“楓”是一種,夏綠喬木或灌木的一種,葉子呈手掌型,相對而生。但是,從古至今,華人都把“楓”作為一種意象。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李商隱的《無題》:“寒夜孤單誰相伴,雨意綿綿情難斷。楓醉未到清醒時,情落人間恨無緣。”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楓橋夜泊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說:“對於中國話來說,對於漢語來說,漢字是最好的文字。”《圖說漢字五千年》運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的文字。充分展現了漢字的發展歷程。
漢字傳承著中國的文化,融入一個民族的血液裡,源源不斷的流淌。
-
13 # 孔夫劍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歷史?任何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即使這個過程十分短暫,它仍是一個過程。而這個或長或短的歷時性的過程,就是歷史。當然歷史也包括對這一歷時性過程的記錄與研究,對其規律的發掘都可以成為歷史。就題主說到的文字來說,文字是一種文化產品,它的發展是歷史,文字也可以記錄歷史,而且是記錄歷史的主要手段。所以文字可以是一種歷史載體,但文字本身不是歷史,因為它不具備歷時性等歷史的性質。
歷史的載體可以是史料,也可以是研究論著。後者自不待言,在此主要說一下史料。
歷史具有歷時性且不可逆,因此想要了解過去就只能透過一些能夠反映過去發生、存在過的所有事物的文字記載及物品。史料無處不在而又豐富多樣,按照高教版《史學概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實物史料
即可以明確反映和傳遞歷史資訊的物體,如壁畫、畫像磚、古建築等。實物史料是與特定歷史時代共生的產物,形成前並非是為了歷史記錄,形成後也不易於改造,因此它承載的歷史資訊更加準確。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其他記載無論如何精彩,使人信服,都不如一件事物更令人信服。比如盛行於上個世紀初的疑古派,一直懷疑商朝的存在,《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也都被否定。但是其再多的論著也比不上甲骨文的發現有說服力,現在還有誰會懷疑商朝的存在?但實物史料的缺點在於他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區域性或者個體,全面性稍差。
二、行為史料
所謂行為史料是指現在的人們在行為中所保留的歷史積澱,比如中國各地的節慶儀式,風俗習慣,都是在歷史發展中慢慢積澱下來的,我們可以透過今天的行為情況去倒推之前的情況。這種史料在民俗史的研究中時常用到。這是一種活的歷史,可以彌補實物史料乃至文字等史料的不足。但行為史料的發展演變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有時快有時慢,或受到不同的影響也會有不同的演進方向,而且難以確定某一內容確定的歷史時代。
三、口碑或口述史料
即人們口頭講述的對過去的記憶,還有一些在漫長歲月中或因沒有文字記載而形成的傳說、故事等。同樣口碑史料也可以部分補充其他史料的不足。尤其對一些缺少文字記載的民族,可以說是主要史料。如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史詩——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但它的缺點是為了便於記憶傳承,往往會新增一些富有故事性的情節,是有些記載很難判斷真假。同時隨著代代傳承,每一個時代還可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一些內容,造成源事件的失真,這即是顧頡剛所說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口述史料則可能由於口述者的個人記憶偏差和主觀上的喜好,有所選擇的口述或由所改造的口述。還需要輔以其他史料來證實。
四、文獻史料
即時文字史料,這是歷史編撰、研究中使用最多、最為成熟的一種史料。其記載明確、豐富且不易更改;保持時間長,更加準確、具體。它的缺點在於記錄者可能會出於某些目的歪曲或有選擇的記錄,造成歷史的失真。而且古代文化普及有限,文字記錄的權力往往掌握在上層知識分子手中,對社會底層的記載比較少,不利於整體性的社會研究。
以上即是筆者對文字與歷史的理解,希望對題主有用。
-
14 # 放開那歷史
中國一直是勝者為王,而關於歷史,一般都是透過這些勝利者授權後編寫的,而且也有很多皇帝直接進行干預,讓史官直接按自己的意思來編寫。因此不能單從文字上來判斷歷史,要客觀分析,結合現有的線索來才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回覆列表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它使人類的生產經驗和自然知識得到繼承、積累和傳播,為科學文化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文字可以讓人類文明繼承與發展,透過文字記錄歷史中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件,給予後輩警示,所謂以史為鏡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古人透過文字來記錄歷史寫下了眾多的史書以傳承華夏文明。
比如《春秋》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的是春秋時期的魯國,
《左轉》也是春秋時期的史書,只不過處於末期,也相當於是一部詳盡解說《春秋》這部史書的
還有《國語》這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大約是春秋末期到戰國這段時間
《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司馬遷,這部著作知名度最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廣為流傳
《戰國策》由西漢劉向編訂,這是一部完美記錄戰國時期謀臣政治鬥爭的一部著作,
《漢書》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由東漢班固所著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由西晉的陳壽編寫,是一部描述三國鼎立時期的重要史書,
《資治通鑑》一部編年體史書由北宋司馬光編寫該書主要以軍事,政治,民族關係為主,經濟,文化,歷史人物評價為輔,對後人起警示作用
如此眾多透過文字記載的史書被流傳至今,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華文明傳承至今沒有斷絕的根本原因,因此說文字是最好的歷史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