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禮觀書
-
2 # 新知傳習閣
這是位傳奇的皇帝,但是他並不英明神武,反而在歷史還有昏庸之名。在中國歷史上對他最知名的評價就是錯打一仗錯殺一人,他先是輕信宦官,以致土木大敗,天子被俘。後在奪門之變復位之後繼續任用奸佞,冤殺忠臣于謙。
明英宗朱祁鎮的復位讓明朝又回到黑暗之中。這是一個不適合當皇帝的人,只是因為出身原因被迫放在了皇位之上。他是那種天生是貴族的人,在生活中作為朋友絕對是好朋友,無論對身邊人,還是在也先手上當俘虜時都對人文質彬彬,都是一副謙謙君的樣子。
人是一個好人,卻不是一個好皇帝,並且是非常平庸的皇帝。相反許多好皇帝都不是什麼好人。好人在現在很難是一個好管理者,在歷史上很難是一個好皇帝。
不論是管理者還是皇帝,都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或品德高尚,或卑鄙無恥。但你沒有選擇,要麼收服他們,要麼消滅他們。否則你就坐不穩這個位置,不能有半點心慈手軟。要有相當敏銳的分析能力,從複雜的局勢下找出有效對策。要會用人,並且推動政治平衡。
顯然,明英宗朱祁鎮在這方面是不合格的,充其量只能說是個好人。
二
于謙的貢獻和地位在歷史上早有定論,是絕對的忠臣和國之柱石。要是沒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就可能已經瓦解,更別說堅持到了1644年。是他堅決地駁斥了朝廷中“南遷”的主張,統一了朝廷上下抗戰的認識,堅定了上下背水一戰的決心,運籌帷幄,大敗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轉危為安。
就是這樣的一個忠臣加功臣,在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之後,卻第一時間被下獄,幾天後就被處死。朱祁鎮以謀逆罪殺掉于謙,當時輿論譁然,誰也不相信于謙會謀逆,這成了朱祁鎮除土木堡之變之後另一個終身汙點。于謙有功,朱祁鎮心裡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鎮也不得不殺掉于謙。理由很簡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本來一開始朱祁鎮也不想殺于謙,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時,朱祁鎮只說了一句和:“謙實有功。”但是徐有貞接著說的一句話,就讓朱祁鎮起了殺心,這句話就是:“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翻譯成白話就是:如果不殺掉于謙,我們奪門之變就沒有正當的名義。
所謂“無名”,意思就是說,朱祁鎮這次的復位沒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當性。正中朱祁鎮的痛點,所以朱祁鎮必須殺于謙。這裡可能會有人不明白了,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的,現在他復位,為什麼還會擔心自己復位的正統性?何況他都是皇帝了,為什麼還要擔心這個正統問題?明朝受程朱理學影響頗深,對正統性異常看重,當年朱棣奪位就千方百計地找理由來說明自己當皇帝的正統性,甚至到了不惜連媽都不認的地步。朱祁鎮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正統,可見正統對皇帝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當時的朱祁鎮內心對於自己透過這場政變奪回皇位心也是有點虛的,如果朱祁鎮真的對自己奪回的皇位政治正確性那麼堅信的話,他沒理由被這一句“此舉無名”所打動而殺掉于謙。
為什麼他對奪回皇位的正統性不自信,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政治慣例上的不合理,第二是對大臣們的擁戴自己的不自信。
首先,政治慣例上的不合理
古代又不是法治國家,政治慣例和道德往往就跟現在的憲法差不多,按照當時的一般看法和政治慣例,只有太子或者皇帝遺詔指定的人繼位,這個皇帝才是合法的。
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朱祁鈺在國難之際由群臣推上皇位,雖然不合常規,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滿朝文武的認可,所以,只有朱祁鈺才有立嗣的權力。但他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濬(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後來朱見濟夭折,滿朝文武求立朱見濬為太子,朱祁鈺就是不答應,並經常懲罰有此動議的大臣。可見朱祁鈺主觀上就是不想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一脈。
朱祁鎮也知道自己弟弟不會這麼好心主動還回皇位。所以奪回皇位,只能先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才能確定自己皇位的正統性。而於謙正是將朱祁鈺推上皇位的主導人,如果於謙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鎮認可於謙當年推舉朱祁鈺是正當的,那麼也就是否認了自己現在奪位的正當性,這當然不行!
所以搞政治鬥爭的就是這麼矛盾,就算朱祁鎮心裡認可於謙當年這麼做是對的,但是在表面上,又不能承認于謙是對的。
事實正確和政治正確說到底是兩回事。
所以于謙死於政治。
其次,對大臣擁戴自己的不自信皇位的正統除了先皇指定,還有就是大臣的擁戴。朱祁鈺的皇位合法性就是這麼來的。而朱祁鎮之所以退位,是因為自己闖了大禍,差點斷送了大明帝國。後來瓦剌人帶著他去勒索明朝,開始還能勒索地到錢,後來一分都沒有了,沒人管他死活,朱祁鎮很自然會覺得是群臣拋棄了他。
朱祁鎮被軟禁的7年,可以說與世隔絕。禮部每年元旦和朱祁鎮壽辰時都會要求朝賀太上皇,但是朱祁鈺沒有一次答應。連朱祁鎮送給太監一把金刀都會變成一樁大案。所以這7年來沒人敢來看朱祁鎮,自然更加加深了朱祁鎮的印象——他是個被群臣拋棄的人,即使朱祁鈺死了,大臣也很可能不會再擁立他復位。
以上兩個原因,使朱祁鎮對自己的正統性開始心虛。所以,他自己一開始也覺得自己這場政變是絕對有必要也有意義的,所以他並不反對用“奪門”二字來形容這場政變。
因此就算他後來知道了朱祁鈺病重,不久人世,皇位很快會空缺,他也並沒有否定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等人的功勞。
但實際上,滿朝文武支援朱祁鎮的大有人在。這其中還是當時人心中固有的“正統性”在作祟。比如在朱祁鈺的獨子朱見濟夭折後,很多人覺得這是天意,比如御史鍾同就上疏:“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意思很明顯,就是天命是朱祁鎮一脈!這個說的還算客氣,還有人更不客氣,有個叫章綸的簡直是簡單粗暴:“上皇君臨天下十有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親受冊,是上皇之臣也”
朱祁鈺自然是勃然大怒,對該二人嚴刑拷打。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當時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鎮才是正統。
這些朱祁鎮當時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復位之後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幾個發動奪門之變的所謂功臣恃寵而驕,囂張跋扈,朱祁鎮越來越不滿,也漸漸開始反思這其中關節。然後有個叫李賢的來了個臨門一腳,讓朱祁鎮徹底開竅。李賢說,這皇位本來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說奪門,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當時郕王(朱祁鈺)病重,又無子嗣,大臣自然會迎您復位,又何必奪門?
朱祁鎮並不一定相信李賢的話,但不管信不信,李賢的話至少證明了大臣們的共識:無論自己是否奪門,皇位的正統性都是在自己這裡的。既然大臣們承認了自己的正統性,那再自己透過奪門之變復位,倒顯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樣了。於是朱祁鎮下令以後不許使用“奪門”二字。既然“奪門”是沒必要的,自己的正統性不需要殺于謙來“正名”,那麼當初我幹嘛還殺于謙給自己抹黑啊?所以從那之後,朱祁鎮才開始後悔錯殺于謙。所以,無論朱祁鎮是殺于謙,還是後悔殺于謙,理由都是一樣的——為了皇位的正統!
皇帝只為維護自己的權位和統治的正當性,大臣們不管是正直還是邪惡都只是皇帝們的工具。能用當用,不能用當殺。
-
3 # 朝文社
雖然很多人都在說,明英宗朱祁鎮的復辟,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開始,但如果參考後面的成化年間的保泰持盈,弘治年間的繁榮中興,就知道這種說法嚴重不靠譜。
但是,無論怎麼評價明英宗復辟後的功過,有一樁鐵案,註定是繞不開的:于謙被冤殺事件!
為什麼北京保衛戰中挺身而出,挽大明於既倒的大英雄于謙,會被明英宗狠心殺掉?看看明英宗給於謙定的罪就知道:欲迎立襄王世子。也就是說,于謙在明英宗復辟的時候,曾經企圖勾結明英宗的親叔叔襄王。如果這條罪名成立,于謙之死,毫不意外。
儘管沒有找到任何直接的證據,但明英宗本人卻一度認為,這個罪名是鐵板釘釘的,首先是明朝當時傳召襄王用的金符竟然失蹤,也就是說很可能被于謙調走,用以勾結襄王奪位。而且於謙被人在被逮捕後,更是對這個扣頭上的罪名沒做什麼辯解。只是一陣苦笑後,慨然迎接殉難的命運。
但是,事實卻結結實實打了明英宗耳光,于謙勾結襄王的最直接證據——金符,事後才發現被扔在了明英宗養母孫太后的寢宮裡,而當事人襄王朱瞻墡,後來更是嚮明英宗表白心跡,自己從沒有和于謙有過任何叛逆不軌的事情。忠心耿耿的于謙,就這樣被冤殺了。
事實上,不止是于謙冤枉,就連這場明英宗自以為險中求勝的奪門之變,事後也證明,和當年他冒冒失發動的土木堡戰役一樣,全是沒有必要的無用功,以他身為“太上皇”的身份,只要當時已經病入膏肓的景泰皇帝駕崩,熬贏時間的明英宗,就可以順風順水重登皇位,根本就不需要鬧什麼政變。完全就是徐有貞石亨之流,為了求自家富貴,忽悠著明英宗一頓胡亂折騰,然後借他之手,殺害了他們的眼中釘,忠誠報國的于謙。
這件事情,當時滿腦袋懵懂的明英宗沒看透,但于謙其實看的最透,政變的那天晚上,他提前得到了訊息,如果他想阻止,輕鬆就可以把明英宗彈壓到灰飛煙滅。但是他沒有,《明史》上告訴了我們真實的答案:景泰帝已經油盡燈枯了,明英宗再被鎮壓掉,堂堂明朝京城,也就找不出皇帝了,到時候驚天之亂,勢必把大明江山鬧到分崩離析。
於是,為天下蒼生計,風口浪尖上的于謙,選擇了最悲壯的抉擇:慨然受死,以一人之死,莫須有的冤屈,換得大明政權的平穩交接。那一刻的他,與北京保衛戰時挺身而出的他相比,一樣的偉大!
幸運的是,明白于謙冤枉的明英宗,雖然沒有在有生之年為于謙平反,但是他的二次執政生涯,確實變成了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大明的軍備在他手裡得到了整頓,如王越等未來吊打韃靼的名將,被他慧眼識英提拔上來。殘破的江南經濟,也得以迅速恢復。未來“保泰持盈”的成化時代,是他最後幾年嘔心瀝血,艱難打底!
雖然以業績論,明英宗為大明朝挖了大坑,以恩怨論,明英宗更辜負忠良于謙太多,但是,以大明國運論,他至少部分做到了將功補過,令大明朝挺過了十五世紀最艱難時代!
-
4 # 清風明月逍遙客
如願回家的明英宗朱祁鎮,被在位的景泰帝尊為“太上皇”,其實卻是被百般提防。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與他相依為命的,正是在家苦苦等候他兩年的錢皇后。朱祁鎮被俘後,錢皇后先是拿出私房錢,送到也先處贖人,卻人財兩空。而後她天天跪地祈求上天,保佑朱祁鎮平安,結果腿因此跛了,眼睛也為此哭瞎了,等朱祁鎮回來時,她已成了一個瘸腿瞎眼的老婦。但朱祁鎮卻毫不在意,夫妻二人相親相愛,形影不離,相守度日。倆人的日常花銷,甚至要靠錢皇后天天紡紗,賣錢度日。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將石亨召到病榻前,親自殷殷囑咐。石亨一切都答應下來,但他親眼看見朱祁鈺的病態,內心已經打起了主意。他退出後,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告訴二人朱祁鈺已經不行了,商議要為自己謀後路。
此時,京師正有一種流言,說大學士王文正力勸朱祁鈺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如果是這樣,王文將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即便是重新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謀議是文臣之事,功勞也輪不到石亨、張鞁等武將身上。石亨說:“朱祁鈺病已沉重,如有不測,又無太子,不若乘勢請太上皇復位,倒是不世之功。”
於是,這三個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決定將賭注壓在太上皇朱祁鎮身上,擁立朱祁鎮復位,這樣,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夠飛黃騰達。當場,三人做了分工,宦官曹吉祥進宮去見孫太后,密告她復辟一事,藉機取得了孫太后的支援。石亨和張鞁則連夜去找徐有貞。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兵部尚書于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一起上奏請復立沂王為太子。眾人推舉商輅主草奏疏,疏成後已經是日暮西山,來不及奏上朝廷。於是群臣決定在次日清晨朱祁鈺臨朝時,再將奏疏遞上去。但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政變就在這天晚上爆發了。石亨等人引入京營兵入宮,並將宮門緊閉,撞開南宮圍牆,擁立朱祁鎮直奔奉天殿復辟。
英宗復位後,立即封賞有功之臣。副都御史徐有貞以本官兼翰林院學士入值內閣,典掌機務,晉遷兵部尚書;武清侯石亨被封為忠國公,都督張輒被封為太平侯,參與奪門之變的所有人員都進職封爵。得勢後的徐有貞、石亨等人隨即編織罪名,置於謙於死地。罪名是于謙和另一位大臣王文要迎立藩王繼承皇位。
朱祁鎮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當天,朱祁鎮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天順元年(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謀逆罪殺于謙、王文,棄市,籍其家。並迫害於謙所薦之文武官員。論復辟功,對石亨、張軏、徐有貞等人分別晉官加爵。二月初一,廢朱祁鈺仍為郕王,遷於西內。二月十九日,朱祁鈺去世,時年三十,以親王禮葬於西山,諡曰戾,葬金山,毀其所建壽陵。其妃嬪也都被賜死殉葬。
于謙有功,朱祁鎮心裡清楚,本來一開始朱祁鎮也不想殺于謙,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時,朱祁鎮只說了一句和:“謙實有功。”但是徐有貞接著說的一句話,就讓朱祁鎮起了殺心,這句話就是:“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英宗終於痛下決定。命將於謙和王文、舒良等大臣一同棄市問斬。于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加上他孤高自負,獨往獨來,于謙的"謀逆罪"很快獲得部議透過。于謙的家被查抄時,其家中之清貧令人驚愕,查抄人員發現有一扇鎖得緊緊的小門,開啟一看,都是他珍藏的皇帝歷次賜予的服飾和寶劍。行刑之日,天空陰霾四合。
明朝受程朱理學影響頗深,對正統性異常看重,當年朱棣奪位就千方百計地找理由來說明自己當皇帝的正統性,甚至到了不惜連媽都不認的地步。朱祁鎮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正統,可見正統對皇帝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當時的朱祁鎮內心對於自己透過這場政變奪回皇位心也是有點虛的,如果朱祁鎮真的對自己奪回的皇位政治正確性那麼堅信的話,他沒理由被這一句“此舉無名”所打動而殺掉于謙。
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朱祁鈺在國難之際由群臣推上皇位,雖然不合常規,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滿朝文武的認可,所以,只有朱祁鈺才有立嗣的權力。但他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濬(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後來朱見濟夭折,滿朝文武求立朱見濬為太子,朱祁鈺就是不答應,並經常懲罰有此動議的大臣。可見朱祁鈺主觀上就是不想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一脈。
朱祁鎮也知道自己弟弟不會這麼好心主動還回皇位。所以奪回皇位,只能先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才能確定自己皇位的正統性。而於謙正是將朱祁鈺推上皇位的主導人,如果於謙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鎮認可於謙當年推舉朱祁鈺是正當的,那麼也就是否認了自己現在奪位的正當性,這當然不行!
所以,他自己一開始也覺得自己這場政變是絕對有必要也有意義的,但實際上,滿朝文武支援朱祁鎮的大有人在。這其中還是當時人心中固有的“正統性”在作祟。比如在朱祁鈺的獨子朱見濟夭折後,很多人覺得這是天意,在當時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鎮才是正統。
這些朱祁鎮當時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復位之後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幾個發動奪門之變的所謂功臣恃寵而驕,囂張跋扈,朱祁鎮越來越不滿,也漸漸開始反思這其中關節。然後李賢的來了個臨門一腳,讓朱祁鎮徹底開竅。李賢說,這皇位本來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說奪門,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當時郕王(朱祁鈺)病重,又無子嗣,大臣自然會迎您復位,又何必奪門?朱祁鎮自己也知道于謙有功無過,對此甚為愧疚,於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詔命繼位的明憲宗為于謙正名平反。
“曹石之變“後,復辟功臣石、曹二人相互勾結,圖謀叛亂的事件。最後,石亨坐獄瘐死,曹吉祥被磔刑于市。復辟功臣兩死一貶,朱祁鎮不再對自己的正統性心存疑慮,也覺得自己再說奪門之變復位,倒顯得好像是篡位的一樣了,於是朱祁鎮下令以後不許使用“奪門”二字。
-
5 # 憑欄觀史
這個事件在明朝歷史上非常有名,史稱“奪門之變”,而這一切,又源於“土木堡之變”。
有一部名叫《英雄志》的武俠小說,就是以這兩個事件為背景展開的,寫得非常好。當時,網上有“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說法,愛好武俠的朋友可以試著讀讀,個人感覺非常不錯。
回到正題,朱祁鎮復位對大明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明史》上有個簡單的評價,“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翻譯過來就是,明朝所有的皇位之爭,最沒意義,沒什麼影響的就是奪門之變。其實,個人認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負面的影響。
積極方面,比如,朱祁鎮臨死時,要求後繼之君廢除嬪妃殉葬制度,且不論朱祁鎮是不是個好皇帝,單從這點來看,還是很富有人文關懷的,雖然弟弟朱祁鈺死時,不少嬪妃被迫給他殉葬了。
負面影響也比較明顯,如朱祁鎮排除異己,誅殺了于謙等很多忠臣,親小人,遠賢臣,致使朝政陷入混亂,政局更加腐敗,加速了明朝走向衰落。
至於殺于謙,個人認為,一方面是排除異己。雖然,朱祁鎮知道于謙有功,有能力,但終究不能為我所用。朱祁鈺繼位是於極力推薦的,于謙也是朱祁鈺的心腹重臣。
另一方面,幫助自己復辟的幾個主要人物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力主殺掉于謙,所謂,“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也就是說,為了師出有名,于謙必須死。
這就好比七國之亂時的“誅晁錯,清君側”、靖難之役時的“清君側”,吳三桂起兵時的“興明討虜”,雖然都是自己想當皇帝,但需要師出有名,找個光面堂皇的名頭。
-
6 # 晝冕
他的復位是必然的,景泰帝無子而英年早亡,太上皇活的好好的而皇帝無嗣還死了,這種事,兩千年裡景泰算是獨一份了。
-
7 # 千山168786307
明英宗復位後,冤殺忠臣于謙,是錯誤的。英宗也知于謙是忠良之臣,赤心保國安民輔政,但礙於石亨,徐友貞,曹吉祥等亂臣賊子發動奪門之變,助其復登皇位有功,這幾個奸臣都是恨透了于謙的,都欲殺于謙而正名,屢進讒言誹謗,攻擊于謙,英宗被迫下旨斬殺于謙的,英宗也是無奈的,心裡也知道于謙是冤枉的,也是不願意殺于謙的,殺于謙是無可奈何之舉罷了。復位幾年後,英宗罷黜徐友貞,曹吉祥官職治罪,削奪石亨兵權,治其謀反大罪,皆說明英宗是英明的,心裡明白,這些奸臣不可重用,時間長這些奸臣必恃功而驕,犯上作亂,所以其分而治之,穩定奸臣之心,封賞高官顯爵,謀求日後除之解決也。
-
8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就如同一個人大病一場之後,哪怕痊癒未曾留下後遺症,但凡日後有一點小毛病,都會認為是否是之前的大病導致的
我想,這就是朱祁鎮對於大明的影響,看似前因後果關係,實際上卻並未改變什麼
因為,歷史的發展不會因為個人的影響而軌跡有所改變
要完成這一事情的難度,可以說古往今來帝王將相加起來不超過10個
明英宗朱祁鎮有一句有名的評價——錯信一人、錯打一仗、錯殺一人
這是他這一生中最大的汙點,也是他做過的錯事
其後成功復位,並繼續當皇帝
雖然一時間“返鄉團”成員曹吉祥、石亨、徐有貞權傾天下
但也未能對大明國運造成影響
因為歷朝歷代,都有奸臣也有忠臣在,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現象
臨死了,還選了個後世認為是最大敗筆的繼承人——朱見深
後宮萬貴妃作亂、萬安為首的大臣混日子、方士國師等江湖騙子成為熱門
這應該是朱見深一朝最大的問題所在
其實,這段時間倒也不能說是亂象,雖然潮廷之上烏煙瘴氣,但是百姓卻得以安居樂業,日子過得還不錯
國家機器也很穩定,並未有什麼大的內憂外患
皇帝的懦弱不作為,也不代表人民國家會遭殃
所以說,英宗的復位並未對明朝產生什麼巨大的不可挽回的壞影響
反而,這只是整個歷史程序中的小插曲、小玩笑
雖然整個玩笑看似很嚴重,已經傷了大雅,倒也不至於大打出手或者因此受傷
最後,聊聊于謙
作為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治世能臣,而且沒有任何汙點
一如他那首詩“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樣
于謙就是這樣一個正直耿直的名臣
而他的被殺,也屬於還鄉團的陰謀
就連朱祁鎮和他媽都不想殺掉于謙,認為于謙對大明有功
可是就是那麼一句“不殺于謙、奪門無名”
讓朱祁鎮痛下決心,而後選擇讓自己的兒子去彌補一切
一如當年宋高宗召回岳飛的故事
畢竟,人總是自私的,關係到身家性命、關係到個人利益,天平總會傾斜的
-
9 # 小格格爸比
想必大家對去年熱播的《女醫明妃傳》都還有印象吧?劇中霍建華扮演的明英宗朱祁鎮自稱“天下第一閒人”、滿口天下第一閒人老子”,這是一個浪子皇帝,編劇確實腦洞奇大無比,今天就來扒一扒歷史上真實的朱祁鎮是什麼樣子?他的皇位為何失而復得?
朱祁鎮九歲就登基為帝,是為少年天子,皇帝長在深宮與婦人、太監為伴,自然就親近太監,因而與伴伴王振感情深厚,對其頗為寵幸。當時瓦剌時不時的犯邊,折讓年輕氣盛的朱祁鎮很是惱怒,於是王振就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話說哪個皇帝不想封狼居胥啊,於是拼湊拿了二十萬大軍,可惜天公不作美,大雨綿綿,大軍行進到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雜牌軍就是慫),朱祁鎮就想打道回府了,就當是出來巡遊的,但又怕沒面子,老王就建議繞道蔚州,問題就出在這,很快被瓦剌追上了,經過一番掙扎,於是我們的小朱就被俘了,倒也硬氣,沒讓瓦剌敲詐明朝,大明政府很快在於謙的帶領下新立皇帝,是為景泰帝,小朱就被太上皇了。也是小朱運氣好,很快被放回去了,加之景泰帝身體不好,發生了“奪門之變”,可憐的小朱又被迎回,再次坐上皇位。
復辟後的朱祁鎮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王文,他明知于謙是大忠臣,要是沒有于謙在當時堅決地駁斥了朝中南遷的主張,統一戰線,堅定背水一戰的決心,運籌帷幄,大敗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轉危為安,不然的話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就可能已經瓦解,那還能堅持到1644年。但是他還是堅決的處死了于謙,我猜測原因如下:其一,于謙屬於景泰帝系中堅,不殺,他們名不正言不順;其二,經過長時間的軟禁生涯,朱祁鎮變得有些神經不正常了;其三,當時造反派的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上躥下跳,三人皆為利慾薰心之輩,形勢逼迫朱祁鎮不得不殺于謙。
少年時的恣意,北征時的熱血,皇位失落時的無助、彷徨與恐懼,失而復得的驚喜,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朱祁鎮決定做一個好皇帝,勤政愛民,開始重用李賢等人,平定了石曹之亂,他最大的德政在於廢除了自朱元璋開始的殉葬制度,他的氣度確實很大,思想也很開明;他還開創封建王朝官方養老院的先河,對年紀較大的進行補貼。朱祁鎮晚年時頗有建樹,所以死後被稱為“英宗”。
-
10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忘恩負義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正是說的這個道理嗎?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皇帝被俘虜後,有人把他救了,沒想到他不知道感恩卻把那個人給殺了,這個皇帝就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朱祁鎮。
從朱元璋建國到崇禎皇帝亡國明朝的歷代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但是朱祁鎮卻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有兩個年號的皇帝,一個叫正統,一個叫天順,不是他非要搞特殊,他也不想要兩個年號。在正統朝時期,明朝開始了太監亂整,明朝第一個亂政的太監王振就是那個朝代的。
先說正統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這麼多的忠良幹才他不信任,偏寵信一個教書先生出身的太監王振,一干閹黨把國家禍害得烏煙瘴氣。後來瓦刺犯邊,好大喜功的朱祁鎮羨慕先太祖和成祖橫掃蒙古的英明神武,也想立幾件“舉世奇功”,直接下旨親征,大臣們接到訊息進宮苦勸,卻被英宗斥責,沒辦法只能奉旨跟隨。
不日,明英宗朱祁鎮率明軍三大營全部主力和幾乎全部的文武百官出征,朱祁鎮乘坐馬車,不配鎧甲,不挽烈弓,與其說是征討入侵者,不如說更像出去狩獵的架勢。
按說既然親征你就好好打啊!他不,走到半道又後悔了,連敵人影都沒見著撤兵,撤兵麼撤得快點啊,跑還沒跑成,讓人家圍在土木堡包了餃子,稀裡糊塗一場混戰,幾十萬大軍全死光。
在刀光劍影的紛亂中,明英宗已無路可走,乾脆盤腿面南而坐。這時,有一瓦剌士兵過來要剝掉明英宗的衣甲,被明英宗拒絕。該士兵及其後趕來的哥哥看到明英宗氣度不凡,知道他不是個小人物,將情況報告了也先的弟弟賽刊王,賽刊王又把這一情況報告了也先。
土木之變的結局是慘痛的。王振被將軍樊忠所怒殺,明英宗朱祁鎮突圍不成被俘,而這個事件也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但朝政得有人管,北京城得有人抵抗。
為了發起北京保衛戰,兵部侍郎于謙擁戴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即位為明代宗,也就是景泰帝。之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堅守北京,整頓邊防積極備戰。
於是就有了也先押著明英宗朱祁鎮來到德勝門,于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抵抗。北京保衛戰的結果是顯著的,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多次打退了瓦剌多次侵犯。
眼看押著個明朝前皇帝朱祁鎮,卻佔不到便宜的也先。索性就在1450年把明英宗朱祁鎮給放回了北京城。山雨欲來風滿樓,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大明朝的前皇帝和現皇帝擱在一塊兒,能不出事兒才怪,更何況現在的明代宗朱祁鈺在襄王時期,可也是儲君備選。
正統十五年,英宗被釋歸,為景帝幽禁於南宮。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臨朝,石亨見帝疾甚,即與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等密謀發動政變,擁英宗復辟,以邀功賞。徐有貞、石亨等引軍千餘潛入長安門,急奔南宮,毀牆破門而入,掖英宗登輦,自東華門入宮,升奉天殿,並開宮門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復位。
英宗復位後,下於謙、王文於獄。後又以謀逆罪殺于謙、王文,迫害於謙所薦之文武官員。論復辟功,對石亨、張軏、徐有貞等人分別晉官加爵。二月,廢景帝仍為郕王,遷於西內。
如果不處置於謙不但無法震懾眾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鈺在朝廷的影響,對他的統治極為不利。所以在徐有貞上疏進諫“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後,朱祁鎮下了處置於謙的詔書,命曰“殺于謙,抄家產”,並且株連他的家人,一律發配充軍。
朱祁鎮之所以要殺于謙,只是為了鞏固他的權位清除朱祁鈺親信的帝王之謀。于謙是抗擊瓦剌的功臣,他的死令天下之人惋惜,就連朱祁鎮生母孫太后也感嘆之。
朱祁鎮自己也知道于謙有功無過,對此甚為愧疚,於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詔命繼位的明憲宗為于謙正名平反。
-
11 # 刺蝟歷史
朱祁鎮的這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遣。有人說他不配被稱為英宗,因為他一生做過太多錯事。有人說他不是一個好皇帝確實一個好人,配得如此之名。眾說紛紜。不亦樂乎。
朱祁鎮佩服朱元璋和朱棣的馳騁疆場,在宦官王振的教唆之下,發動了對瓦刺的遠征。戰爭並不是嘴上說得那麼輕鬆。在土木堡之戰中,明軍大敗,朱祁鎮也被也先軍俘虜。朱祁鎮被俘虜之後,代理皇帝朱祁鈺正式掌握國家大權。起初他並不想當皇帝,可是當他嚐到了權利的甜頭之後,他停不下來了。就在這時,也先軍大局進攻北京,朝中大臣驚慌失措,想起宋朝的靖康之恥,紛紛主張南遷,但南遷就意味著國就亡了一半。此時于謙站出來了,他主張抵抗,並主動請纓。自古以來,侵略戰爭的發起者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也先也不例外,于謙指揮的軍隊打敗了也先軍,保住了大明王朝。也先失敗後,幾經周折的朱祁鎮也回到京城,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皇帝,他只求安穩生活。可沒想到,朱祁鈺並沒有答應他如此簡單的要求,反而是將朱祁鎮囚禁起來。他吃盡了苦頭,受盡了折磨。朱祁鈺身染重病,看準時機的徐有貞決心發動奪門,迎回朱祁鎮。
復位的朱祁鎮對朝中大臣大換血,提拔了奪門有功的包括徐有貞在內的多人。
這一做法看似合理合法,幫助自己復位的人,怎可無功,但朱祁鎮所不知道的是徐有貞的奸邪。徐有貞之所以幫助朱祁鎮,是為了他的私仇,那些曾經嘲笑過他的人,其中包括護京的功臣于謙及其黨羽。
朱祁鎮復位後,又犯了做俘虜之前的錯誤:信任奸臣。這無疑使得朝綱混亂,奸邪當道。看似平靜的朝中,卻是妖孽橫生。正是朱祁鎮的復位,使得這等妖孽有了休養生息之場所,在以後的朝政中,這一時期遺留下的詬病在很長一段時間很難抹去。這無疑是朱祁鎮復位之後的最大惡劣影響。當然也有有利的影響,他的復位使得正統恢復。
朱祁鎮復位後的一系列做法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可他為何要殺于謙呢,徐有貞第一次在朱祁鎮面前彈劾于謙,擁立藩王,不願談和,想置朱祁鎮於死地,並加以死罪,朱祁鎮卻親口說:"謙實有功。"表現了他不想殺掉于謙的心理。但是奸邪的徐有貞下定決心置於謙於死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徐有貞再次找到朱祁鎮,"不殺于謙,奪門無名!"朱祁鎮被驚醒,奪門之變並沒有正當名義。弟弟朱祁鈺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朱見濟不久病逝,不久之後朱祁鈺也病重,皇位沒人繼承,于謙想擁立藩王,既然是擁立藩王,我朱祁鎮殺了他就是維護正統!于謙,非死不可!
就這樣朱祁鎮掉進了徐有貞的陷阱,徐有貞這一招借刀殺人,以"雖無跡象,意欲之"的可笑理由報了他的私仇,也讓他臭名昭著,遺臭至今。而朱祁鎮也在幾年後知道真相:朱祁鈺一病不起,根本無人擁立藩王,即使有,朱祁鎮也必然是天下的所有者,因為他本身就是正統,無需任何理由。
于謙之死可謂天下之冤。
最後就用於謙《石灰吟》結尾吧。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悅奇)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碼字不易,請多關注!
-
12 # 太宗悅史
景泰八年,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將國家的政權重新掌握,同時將奄奄一息的朱祁鈺趕出皇宮,廢為郕王。一切都彷彿回到原點,但實際上並不是。
首先,直接導致朱見深的統治時間變短,還有可能錯失一次中興
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主要是為了保證帝系永遠在他這一脈的手裡。
因為當時有傳言說朱祁鈺要將明宣宗的弟弟襄王朱瞻墡接來北京當皇帝。
這種說法在朱祁鎮看來可信度非常之高,因為他本人被朱祁鈺囚禁了八年,而他的兒子朱見深原本是太子,而在景泰三年卻被朱祁鈺廢掉。
他們父子倆朱祁鈺全部都得罪了個遍,要是未來將皇位傳到他們某個人的手中,那不得遲早好好的清算一下舊賬。
所以皇位朱祁鈺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他們父子倆來坐,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所謂的朱曕墡進京繼位一事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因為如果要接外地的藩王入京,必須要動用皇宮裡的金符,但當時皇宮裡的金符依舊在皇宮裡,並沒有人去動,這是第一。
第二、朱瞻墡本人並沒有接到任何接他進京繼承皇位的命令。
迎立外藩的說法不存在,自然就只剩下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朱祁鎮再次繼位;第二種可能、朱見深復立成太子,繼位只是時間問題。
有的人可能會想,朱家作為皇室,子孫多到數不勝數,難道就非得迎立朱曕墡,不能迎立其他人嗎?說句實在的,真的不能迎立其他人。
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的血脈必須是最純正的。如果說皇帝最直接的一脈沒有繼承人,那就從旁支裡選。
就算從旁支裡選,也是挑選血脈最接近的,就比如後來朱厚照無子,繼承王位的是朱厚熜,而朱厚熜的父親是朱厚照父親的弟弟。
由於朱瞻基只有朱祁鎮、朱祁鈺兩個兒子,在眾多的皇室成員之中,也就只有朱瞻墡與朱瞻基這一脈的血緣關係最為接近。
如果朱瞻墡都沒有可能,其他人更加不可能。縱使朱祁鈺一百個不願意,也得向現實妥協。
如果朱祁鎮沒有復辟,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是朱見深。第一、朱見深原本就是太子;第二、朱祁鎮與朱祁鈺是平輩。
要是說朱祁鈺立朱祁鎮為太子,那不是供人笑話嗎?
只有立朱見深為太子,那才是正常的事情。再加上當時朝廷一流的大臣于謙、王直、商輅都一致支援復立朱見深。
可以說,皇位非朱見深莫屬。
當時的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存活的時間最多不過一年,後來喪失皇位的他也才活了幾個月。
如果沒有朱祁鎮的橫插一腳,朱見深就能在景泰八年繼位,而不是再等個八年,到天順八年才繼位。
這樣一來,朱見深統治時期的年號成化就不會以成化二十三年為終點,而是以成化三十一年為終點。
明朝只有後宮不得干政的說法,沒有太上皇不得干政的說法。而朱見深在位的二十三年時間裡,國家幾乎處於一種癱瘓狀態。
他本人不理朝政,朝廷的高階部門也不理朝政,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就是出自於他統治時期。
如果朱祁鎮在,他肯定不敢不理朝政。畢竟你要是不理,朱祁鎮就得理,到時候說不定明朝還會出現一次中興。
其次,殉葬制度的終止
殉葬制度最鼎盛的時期是春秋時期,現如今只要一挖掘春秋時期的大墓,基本上都可以從其中看到累累白骨。
隨著人文精神的覺醒,到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已經不分先後廢除殉葬制度。
而位於西陲最為野蠻的秦國,在公元前384年也正式下令廢除殉葬制度,以山東六國為例,採用雕塑的方式代替原本的活人。
如果說殉葬制度不廢除,說不定現如今挖掘出來的兵馬俑就不會全部都是兵馬俑,還有一部分是穿著盔甲的白骨。
殉葬制度雖然早在秦朝之前就已經滅絕,但是在漢朝又興起過一段時間,隨著漢朝的滅亡,殉葬制度徹底在中原王朝絕跡。
雖然有的時候還存在,但這是出自於自願,是真的自願,不是假的自願。就比如唐武宗的王賢妃,主動提出為唐武宗殉葬。
而到了明朝,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為了死後也能夠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恢復了殉葬制度。
不管他寵幸過的妃嬪願不願意,都強行被他拉到地底下作伴。
明朝之後的歷代皇帝也是如此,就連被廢為郕王的朱祁鈺,也拉了幾個妃嬪殉葬。皇帝如此,皇室成員更加如此。
只要皇室成員一去世,少則十人以下殉葬,多則十人以上殉葬。
而當時的明朝遍地都是皇室成員,可想而知每年有多少人含恨而死。
幸運的是,這一切都在朱祁鎮的手裡得到終結。
朱祁鎮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好人。無論從他在哪裡,都可以看得出來。
他“北狩”期間,不但與看守他的蒙古士兵成為朋友,也與也行的弟弟伯顏成為朋友,大有一副反客為主的樣子。
而被囚禁在南宮期間也是如此。不但與看守他的太監成為朋友,還與朱祁鈺專門命令來看守他的靖遠侯成為朋友。
後來奪門之變能夠成功,靖遠侯也出了一部分的力。
而朱祁鎮之所以廢除殉葬制度,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懂得憐惜人的生命,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錢皇后。
錢皇后作為他的原配妻子,在他北狩期間天天痛哭,將一隻眼哭瞎,一條腿哭瘸。
而在他被囚禁在南宮的日子裡,天天做針線活換取生活必需品(這一切要多虧朱祁鈺這個好弟弟)。
而作為朱見深生母的周貴妃,母憑子貴,經常看殘疾的錢皇后不順眼,欺負那是常有的事情。對於這一點,朱祁鎮也知道。
他害怕在自己百年之後,周貴妃強迫錢皇后為他殉葬,心中不免不忍。
而為了杜絕這種情況,只有一種方法可行,那就是廢除老祖宗的殉葬制度。
在那個皇帝就是天下第一皇帝,就是天子的時代,像朱祁鎮這種以人的態度去看人的皇帝少之又少。
朱祁鎮的這個舉動挽救了數不勝數的生靈。
有理由相信,在他命令頒佈的那一刻,全國各地的婦女都歡歌載舞,畢竟誰都說不定自己未來會不會嫁入皇室。
最後,“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朱祁鎮一手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要不是于謙,明朝提前滅亡,或者丟失半壁江山,並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在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殺掉以于謙為首的數位大臣,其中有六部的官員,也有皇宮的太監。
其實朱祁鎮一開始並不想殺于謙,經過多年的沉浮,他早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少年。現如今的他,什麼陰謀詭計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面對奪門之變的第一號功臣,同時也是于謙政敵的徐有貞,訴說著于謙的種種莫須有罪狀。
他只用了一句話迴應,那就是“于謙有功於社稷”。
那為什麼後來于謙還是會死呢?原因在於徐有貞說了一句謊話,欺騙朱祁鎮。
當時所謂的迎立外藩就是傳言,但是徐有貞卻以自己的人格擔保這件事情是真的。既然于謙要迎立外藩,那麼他的結局就只能是死。
朱祁鎮雖然曾經做過皇帝,但是他的奪門之變實際上就是一場政變,相當於前任皇帝推翻現任皇帝的政權,急需要一個正當的名分。
而於謙就是這個正當的名分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于謙迎立外藩將帝系轉移,明顯就是大逆不道的行為,而徐有貞協助朱祁鎮復辟,那是逼不得已。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正當的名分。
由於壓根沒有迎立外藩這一回事,以至於負責審案的蕭維楨不知所措,放又不敢放,殺又殺不了,想去彙報皇帝,但是又怕遭到徐有貞的報復。
關鍵時刻,徐有貞給出了殺于謙的罪名,這個罪名足以與當年秦檜殺岳飛的罪名相媲美。
秦檜當年殺岳飛用的是“莫須有”,而徐有貞用的是“意欲”。
雖然你沒有做出行動,但是你心裡是這麼想的,高,實在高。
“雖無顯跡,意有之”——《明史·徐有貞傳》
于謙這一輩子屬實彪悍,罵過藩王(漢王朱高煦),罵過權監(王振),挽救過國家。但再彪悍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竟然會稀裡糊塗的被人處死。
其實朱祁鎮當時只需要做兩件事,就可以將徐有貞的陰謀擊碎。
第一件事是查詢皇宮裡的金符是否還在。還在,就進行下一步。
下一步就是找朱瞻墡瞭解情況。
謊言原本一戳就破,朱祁鎮如果擺出這種勢頭,估計根本不用找朱瞻墡,謊言就能夠被戳破。
但可惜的是,他並沒有那麼做,他自信地認為他是一國之君,徐有貞不敢欺騙他。但事實證明,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直到他繼位的第二年,他才知道當年徐有貞的陰謀。
不過為時已晚,原本想為于謙正名,但是皇帝是不能有錯的,只能將為于謙正名的任務留給了朱見深。
朱祁鎮這一輩子總的來說是失敗的,好事也就只幹了一件,那就是廢除殉葬制度,其他的事情一拉出來一看簡直慘不忍睹,荒唐了一輩子,到頭來也沒有開創盛世。
回覆列表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與徐有貞、曹吉祥等趁明代宗朱祁鈺患病南郊齋宮,裡應外合,發動奪門之變,迎請明英宗朱祁鎮復位。
南宮復辟,石亨進忠國公掌兵權,徐有貞封武功伯兼首輔,曹吉祥封昭武伯掌印司禮監。這些人狼狽為奸,又爭權奪利,都想以復位首功,將英宗操縱成傀儡皇帝。這樣的君臣,徹底遺棄了代宗與于謙等推行各項改革,將日見恢復元氣的大明徹底墮入衰亡的境地。
以于謙為首的正直能臣,成了復辟者們的眾矢之的。新君登基,下旨抓于謙、王文等下獄。
石亨們趕緊給於謙羅列罪名,這個說他圖謀不軌鼓動代宗更換了原定的英宗太子,那個說他預謀迎立英宗最忌諱的襄王子為儲君。款款都是謀逆大罪。言官上奏。“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
英宗自知“于謙實有功”於社稷,但他復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於謙斬立決,抄其家,家人戍邊。
英宗之所以同意殺掉于謙等,是有原因的。
一、于謙于謙力挽狂瀾,議立新君,整兵對陣,保住了朱明王朝的江山,但讓英宗成為了被遙立的太上皇,受盡了侮辱。
二、代宗掌權後,將原定的太子、英宗之子朱見深廢掉,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得到了于謙為首的大臣支援。
三、于謙等同代宗合作的七年裡,已經很默契,日見成效,而且他們在朝野舉足若輕,影響深遠,不殺掉他們,勢必造成石亨等的復辟英宗不能服眾,甚至有會被翻盤的可能。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至於《明史》說“英宗亦悔之”;也說他怒斥石亨推薦的繼任兵部尚書陳汝言“未一年敗,贓累鉅萬”,而“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還說他獲報邊警有感於臣下說“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而無可奈何。
英宗真的是後悔了嗎?即便其後期有治世良臣李賢輔弼,也未給於謙平反,也饒恕被判流放戍邊的于謙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