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長河五千年
-
2 # 鋒在起時
經濟方面,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文化方面,統一文字;軍事方面,修建長城,北擊匈奴,征伐南越,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政治方面,結束了周朝以後的混論局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首創皇帝制度,建立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制度
秦始皇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東至海暨北韓,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迴歸線以南),北據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
3 # 沉墨I方之城
秦始皇被稱之為“千古一帝”,主要就是對以華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朝經過一百多年的勵志、改革、發展,到了秦始皇一代,完全具備了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能力,恰逢戰國後期,東方六國已經日益衰弱,無論是在政治、軍事、科技、外交等方面遠遠落後於秦國。
秦國針對六國的戰爭有著極強的目的性——大一統。
秦始皇主導了東出函谷關,吞併六國的戰爭,我們可以看出他無論是針對韓、魏、燕,還是對齊、趙、楚等國,與過去幾百年來的諸侯之戰有著很大的區別: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顛覆。
秦始皇對六國的“滅國”之戰釋放出一個不同於以往夏、商、周等朝對戰爭的訊號,秦國發動大規模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新的秩序,建立新的王朝。
這就是秦始皇給華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帶來的第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民族、政權訊號:
統一無論是三皇五帝時期,還是夏商周時代,統一的機率很早就有,但在國家體制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只是宗法的統一,而無政權的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貌似強大的王朝裡林立著諸多分封諸侯國,這種政治體制對奴隸制度透過宗族加強統治有很好的效果。
到了奴隸制後期,這樣的諸侯分封制度就凸顯出其弊端,各佔其地,各馭其民;各用其文,各聞其音。一句話,各玩各的,中央政權強勢,地方諸侯就聽話,要是中央政權勢弱,諸侯就會坐大。
到了戰國後期,華夏地區本是一族,卻已經被分為齊人,趙人,楚人,秦人等等,諸侯政權對民族的凝聚力起了很大的破壞作用,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因為屬國不同,分為了不同地域國民。
秦始皇的滅六國,建立強大的統一王朝,真正的把統一國家這個概念輸入給了華夏民族。
制度前面說了,夏商周都是以諸侯分封為主體的國家體制,秦始皇滅了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建立起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制度一直延續推行的郡縣制,這種政治制度的建立,確保了中華民族國家的制度性和整體性。
秦始皇先是確定了統一的這個國家概念,後是透過制度改革,把這個統一國家概念強行固定下來,自從華夏民族的國家延續就只有朝,沒有國。
朝是疊換之朝,國卻是全民之國。
這種制度強大的地方在於給後世所有的統治者一個範例,朝代可以更換,皇帝誰都可以當,但是國家只有一個,國之全民皆為華夏民族、炎黃子孫。
思想和文化秦始皇給我們華夏民族確立了一個指導思想——儒家文化。
說到文化,大家一定會詬病秦始皇“焚書坑儒”,大肆打擊和湮滅先秦文化,導致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璀璨文化受到空間的打擊,華夏文明受到野蠻的摧毀。
事實上,如果不是秦始皇對思想和文化的強力管理,我們華夏民族不一定會有延續幾千年的儒家文化深入每一位華人的靈魂。
秦始皇從統一文化,統一思想開始,把其他一些不受時代接受的思想全面打擊,保留下了生命力強大的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被後世所接納和發揚,這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思想的延續才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儒家文化對中國甚至世界的影響有多麼強大,大家都很清楚,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幾千年不斷絕,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秦始皇對以華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關鍵作用,我相信是所有華人的共識。 -
4 # 銀河鑑史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對華夏為主體中華民族的形成起的重要的作用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在政治上,中央權力上,首創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制,管理國家大事。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有中央政府任命地方官,統一實行政府政令。
二,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制定標準的量化體系,確立由國家發行貨幣制度,穩定社會生產。統一車輛標準。
三,文化上,以法為師,控制輿論的宣傳,歷代統治都在重視輿論的內容了。
四,軍事上,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擴南越,促進民族融合。
五,思想上,“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如現在我們社會立業分家就是從哪個時代開始確立的。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
-
5 # 九月讀歷史
提到秦始皇,大多數人對他的看法是一個暴君,但這些都是從後世評價來看的。秦始皇究竟是怎樣的人,我們並不知道,但他的一些舉措對國家確實有利,更有一些舉措甚至對華夏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千古一帝--嬴政】
南征百越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了紛爭數百年的爭鬥,一統六國,中原大地得到了暫時的和平。經過三年的籌備,命令大將趙佗和屠睢帶領50萬大軍,開始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戰爭雙方相持三年之久。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趙佗和任囂再次進攻百越各部,這次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擊潰百越各部的反抗,將嶺南第一次劃入了中國的版圖。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他將進攻嶺南的將士留在嶺南駐守,並且還將中原百姓移民嶺南,並鼓勵通婚。這是這樣的做法,使得越族進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對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北擊匈奴戰國時期,北方匈奴騷擾不斷,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在南征百越的同一年,蒙恬也對匈奴展開攻勢,匈奴大敗北逃。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設了九原郡,又將大量刑徒遷徙到此地,還鼓勵普通百姓移民於此。這些人在此地不僅開墾了土地,同時還維持了北方的穩定,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戰亂。
開拓西南除了對北方以及南方戰爭開拓的領土外,秦始皇還打通西南地區,增加了西南人民與內地人員的交流,使得西南各族與中原民族互相融合。同時派兵駐守西南之地,使西南之地免受戰亂之苦。並且開鑿棧道,使得雲貴高原百姓有了出去的道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結語】
秦朝之所以短命,除了二世能力不堪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徭役過重。秦始皇把需要幾代人才能做完的事情,自己一代人就做完,百姓壓力太大,因此造成了秦朝的滅亡。漢朝吸取經驗,前期施行“無為而治”,才使得國運長久。儘管史書對秦始皇描述多是暴君,但就我個人認為,秦始皇為華夏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千古一帝稱號當之無愧。
-
6 # 發展論Lzz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施郡縣制,建馳道,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從制度到文化確立大一統思想,兩千多年直至今日,都在享受他的奠基成果。
-
7 # 隱愚者
秦始皇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基礎,他所建立的一整套體制都對華夏民族有著巨大意義。
首先就是疆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當時就已經有效管轄了核心區域,為後世留下了巨大的影響,以致大部分君主都以大一統為己任。特別要說的就是宋朝,雖然長城沒有掌控在手中,不過從宋太祖到宋太宗,都一心想要收復北邊國土,只是實力不足才沒有成功。
其次就是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文字、度量衡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百姓的交流,和文化的發展傳承,對於華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書同文”甚至被認為是國家統一的象徵。
還有秦始皇時期開始的那些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地方的郡縣制,相對於分封諸侯來說,這些制度才是統一國家的根本,讓皇帝能夠在疆域內施行有效管理,這個意義影響至今,也被歷朝歷代沿用。
其實還有車同軌、馳道、都江堰、長城、運河,無不是華夏文化的標誌,可以說從秦始皇開始,華夏才正式成為一個文化、一個民族。
-
8 # 豐融加業
秦始皇的一生功績絕不止三件,他結束戰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廢分封,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抵禦匈奴,修築萬里長城;確立皇帝制等等。
秦始皇功業眾多,那麼他一生最值得稱頌的三大功勞是什麼呢?一為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二為統一度量衡和文字;三為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其一,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地方治理權收歸中央,這是秦朝的一大創舉。秦朝以前,周天子推行的是分封制,將天下分成若干個小國,分封諸侯治理。周天子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透過任命諸侯治理全國,實際上,是將地方治理權給了諸侯,一旦諸侯國做大,便會威脅周天子的統治。
周朝立國八百年,但實際上由周天子掌權的時間不過二百年,其餘六百年則是諸侯紛爭。秦始皇鑑於分封制的弊端,在統一全國後便推行郡縣制,由皇帝任命郡縣長官治理地方。郡縣長官要定期向皇帝述職,定期進行升遷調動,這樣一來,對全國的治理權就掌握在了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
郡縣制並非秦始皇首創,商鞅變法便開始推行縣制,更早的春秋時期,楚國、晉國也先後嘗試過推行縣制,但最終將郡縣制推行到全國的確是秦始皇,並影響至今。
除郡縣制外,秦始皇還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作為中央集權的象徵延續了兩千多年。秦以後的中國,若要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必定要走上稱帝之路,這無疑是秦始皇的貢獻。
秦末天下大亂,項羽推行的是周天子的分封制,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劉邦稱皇帝,推行郡縣制,確立了漢朝四百年江山。
郡縣制和皇帝制造就了中央集權的政府,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這是秦始皇一大功績。
其二,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國家的統一必須有文化和制度的統一做保障,從這一點而言,秦始皇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件。
秦始皇之前的中國四分五裂,各個國家各自為政,文化、制度不盡相同。一個商人從今天的河北到湖北做生意,他會遇到諸多麻煩,首先,兩國的貨幣不同,需要兌換;其次,兩國文字不同,需要翻譯;再者,兩國的度量衡不同,需要換算。此外,戰國時,戰爭不斷,各國的車轅長短不同,道路寬窄也不同,為的是防止戰爭時,別國駕車長驅直入。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著手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一個國家只有有了統一的文化和制度才會有共同的價值觀、認同感。從這一點上來說,秦始皇對中國文化和制度的統一也做出了貢獻。
君不見,印度在歷史上遺留下的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對文化和制度缺乏認同,造成今天的混亂局面。
其三,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匈奴。
秦始皇不是第一個修長城的,也不是最後一個修長城,今天我們所見的長城也非秦長城,而是明長城,但秦始皇卻是第一個在中國北疆修築延綿萬里城牆的人,這道城牆從那時起,屹立了數千年,至今不倒。
萬里長城的意義在於將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阻隔開來,使得華夏文明有了一道防線。中國北方屢屢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萬里長城則起到了保衛國土的作用。
誠然,漢武帝遠征匈奴也是解決北方邊患的措施,但它卻耗費了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漢武帝之後,漢朝也不得不學秦始皇修築長城。
綜上所述是秦始皇的三大功績,秦朝短命,但這不代表秦朝沒有貢獻。不要忘了,漢承秦制,若是你覺得漢朝有偉大之處,那你就必須要承認秦始皇所訂下制度的偉大。
-
9 # 古諾
秦始皇,掃六合,囊四海,吞八荒,御宇宇內。結束數百年紛爭,天下歸一。
始創皇帝稱號,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為了彰顯他的尊貴,宣揚他的功業,他下令帝號,為皇帝,自稱為始皇帝,皇帝自稱朕,政府的通告為詔,等,樹立皇帝的權威。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車同軌。中央頒佈統一的度量標準,以此為行。未統一之前各國都有貨幣,不同的文字,道路的寬窄各不相同,由此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小篆為官方文字,各級政令,文書都用小篆,規定車六尺。有利於政令通行,加強全國範圍內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秦朝設定郡縣,其實在秦朝之前就已經有縣了,最早的是楚國設定的。到戰國時期設定縣已經非常普遍,而且是官僚體制,不是世親世祿。在秦朝時郡初設為36郡,郡縣的長官都需要皇帝任命,中央對地方的手段主要是考核和監察,層層管理。採用郡縣制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南征百越,當時的嶺南地區的生產生活水平還處於落後的時期,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當時秦朝的軍隊征服百越之後設定郡縣進行管理,並且軍隊駐紮在哪裡,又從中原遷徙人口,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生活技術,促進當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並且加強了民族融合的腳步。
北征匈奴,北方的匈奴日漸的強大,不斷的侵擾,侵佔北方的領土,威脅到帝國的統治,於是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失地,在北方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的侵擾。北方安定。
秦始皇的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安定,國家統一,加強了文化的認同,促進了民族融合。
-
10 # 舊時樓臺月
“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發源於公元前2700年前居於中原地區的皇帝部落。中華民族指的是中國疆域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所有民族。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現大一統的君王,秦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他在位期間所實施的很多措施都對以華夏為主體的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措施主要分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
從政治上來說,秦始皇廢除了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使華夏民族的形成有了統一的基礎。
從經濟上來說,“車同軌”促進了整個華夏地區的經濟往來。
從文化上來說,"誆飭異俗"促進了各國之間的思想統一。從軍事上來說長城的修建,減少了匈奴的侵略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創造了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
一、秦始皇時期,促進中華民族發展的政治措施(一)統一六國
統一六國是秦始皇一生中不得不提的功績,在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了七國中綜合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國戰勝了趙國。
自此,再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抵擋得了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陸續滅掉了東方六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
大一統國家的建立為以華夏族為主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統一的疆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石。
(二)郡縣制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對加強中央權力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過去各國林立,地方間有很大的封閉性,這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限制了民族的融合。秦始皇在建立郡縣制後,中央對地方的得以控制加強,這促進了之後的文化統一,經濟統一以及民族大融合。
郡縣制的實施有著濃重的軍事色彩,秦朝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推行了郡縣制,當時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行政機構稱為“道”,這一行政機構的行政級別相當於郡。《秦本紀》,當中有記載,秦國對甘肅一帶的少數民族部落發動了進攻,在佔領這些部落之後在當地設立了縣制。
秦武公時期在成功征討西夷毫王之後又於當地設立了杜縣與鄭縣。由此可見,秦朝郡縣制的實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更好的管理新佔領的少數民族地區。
隨著秦朝一統天下的進行,郡縣制的實施地也不斷擴大,不斷有民族納入到中華的版圖當中。
二、秦始皇時期,促進中華民族形成的經濟措施(一)車同軌,道同距
秦始皇時期大修馳道,方便了交通,統一了車轍長短。在戰國時期,各國的車輪間距都不相同,這是為了防禦其他國家侵略的一個辦法,這樣其他國家的馬車很難在本國的道路上行走。
但是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這一制度嚴重阻礙了經濟交流,於是秦始皇將車輪之間的距離進行了統一規定,這樣車子便可以在全國各地的道路上暢通無阻。 秦始皇的這一做法在促進經濟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加強了民族往來,促進了民族融合。
(二)土地制度
秦朝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由於戰亂頻發導致當時地廣人稀,為了更好的開發土地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秦國將大面積的土地授予農民。《商君書》有記載,當時每個成年農民有國家受田“小畝五百”也就是130畝土地。
農民在得到土地之後,不準私自買賣,農民根據自己所獲得的土地數量向國家繳納對等的賦稅。耕作努力者可以免除勞役,繳納一定量的糧食還可以獲得爵位。 歷來華夏族都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這一土地制度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華夏族的發展壯大。
三、秦始皇時期,促進中華民族形成的文化措施(一)焚書坑儒
提起秦始皇時期的文化措施,就不得不提焚書坑儒了,在很多著作中都認為焚書坑儒是對文化和知識分子的摧殘。但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有記載,這場運動針對的並不是儒生而是術士,當然這場運動的確是對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摧殘,但也實現了文化上的統一。
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統一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推動了華夏為主的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和發展。
(二)誆飭異俗
戰國時期七國並立,各國之間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秦始皇在統一初期,這種情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變化。比如說原本的鄭衛地區在男女之防方面就極其寬鬆,只要兩情相悅即可往來甚至同居。再比如說燕趙之地豪放尚武。這些極具多樣性的風俗習慣,一定程度上對秦朝的統治造成了困難。
於是秦始皇希望重新建造社會文化秩序來鞏固政權,實現“天下同風”的目的,這一措施將華夏文化傳播開來,促進了民族融合同時也削弱了民族多樣性,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秦朝的滅亡。
四、秦始皇時期,促進中華民族形成的軍事措施(一)修建長城
公元前215年,秦朝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一舉擊敗匈奴,成功奪取河套地區之後他們並沒有凱旋而歸,也沒有向前進攻。而是在此地駐紮修建了萬里長城。 秦朝長城是在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規模極大,從臨洮一直延伸到遼東地區。
萬里長城的修建對於以華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眾所周知,華夏民族一直以農業為生,相比於以遊牧為生的匈奴來說,農耕民族的作戰成本極大,收益卻極小。比如說在漢武帝時期曾經對匈奴發起了戰爭,雖然這場戰爭取得了勝利,但加速了漢朝的衰落,為漢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而遊牧民族只要透過掠奪農耕民族就可以迅速積累財富。
在成功修建了萬里長征以後,遊牧民族在掠奪中原地區時無法隨心所欲地流動作戰,只能夠在固定的戰場上。這樣一來雙方的作戰成本就發生了改變。遊牧民族遠離了放牧的草場,又面臨長城這一防禦工程,作戰消耗極大而駐守的農耕民族只要在附近的獲得糧食就可以進行作戰。
由此可見,萬里長城的修建,為各民族的發展營造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為中華民族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二)開靈渠,平百越
靈渠位於現今廣西北部興安縣附近,它的開鑿大大加快了秦始皇統一嶺南的步伐,對民族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秦在統一中原以後立即發動了統一嶺南地區的戰爭。秦始皇28年曾派50萬大軍南下進攻嶺南地區,秦軍的進攻引發了當地土著百越族的頑強抵抗。因為嶺南地區遠離秦中央,軍需和糧食供應十分困難。長途跋涉的秦軍在這場戰爭中並不佔優勢。
為了能夠保證軍需供應秦始皇下令開鑿糧道。糧道開鑿完畢之後,秦國軍隊迅速攻下了嶺南各地。百越族也被納入了秦朝的統治。 靈渠的開鑿對民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廣西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百越族與漢族的融合。
總結:總而言之,秦朝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已經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之後,所實施的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措施更是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繁榮。
回覆列表
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位皇帝,他的許多措施都對中華民族的形成有巨大作用。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一統。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分裂,使國家的政權開始統一。再沒有諸侯之間的混戰,使的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
其次,郡縣制,秦滅六國,設定了郡縣制,結束了周朝的分封制,使得國家的政權得到穩定,國家的版圖得到確立。後世均以秦好時期的版圖,作為中國的天然版圖。
再次,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秦滅六國之後,實行車同軌,字一樣,使得國家的經濟得到統一,增強了凝聚力。也增強了國家的控制力,增強了國力。
最後,修長城,驅匈奴,平百越,雖然修萬里長城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但都給後世留下的寶貴財產。可以作為後世王朝抵禦北方外敵的天然屏障,使的國家的安全大大增加。
綜上所述,秦始皇的這些措施都給後世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